第十篇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981
颗粒名称: 第十篇 邮电
分类号: F6
页数: 20
摘要: 第十篇邮电 [=此处为插图=] [=此处为空白页=] 赣州邮电通信事业,经历古代驿使、大清邮政、中华邮政电信等发展阶段,至解放前夕初具规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府、商贾。
关键词: 邮电经济 邮电业

内容

第十篇邮电 [=此处为插图=] [=此处为空白页=] 赣州邮电通信事业,经历古代驿使、大清邮政、中华邮政电信等发展阶段,至解放前夕初具规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府、商贾。
  建国后,邮电通信越来越为全社会所掌握和利用,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发展。至1985年,赣州市至全区17个县实现半拨电话,安装扩充96条长途中继线,洪赣数字微波通信工程全面展开。“七五”期间,建成赣州至南昌数字微波,形成辐射汇接式的长途电信传输骨干网络;引进1万门市话程控交换系统,市话通信进入全国自动网,实现赣州至各地长途直拨;开办用户电报和用户传真业务,公众电报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并开始在通信生产和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八五”期间,实现县以上通信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建成公众模拟移动通信网、BP机同播网、农话本地网和赣州市分组交换、可视会议电话系统,实现200电话卡全省联网、BP机与全省县以上联网,完成赣州长途程控10560线、市话程控2万门、分组交换42个端口的扩容工程,组织实施赣州数字数据网、数字移动通信基站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扩网升位前的改号工作,户线工程开始实施,建成南门邮政营业电子化窗口并投入运行。至1995年,全市办理邮电业务的支局、所有15个,拥有长话业务电路4392路,长途数字程控交换机总容量13860线,市话程控交换机总容量5万门,无线寻呼系统容量10万户,模拟蜂窝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900兆)7500路,信道100个,邮路总长度1640单程公里。邮电通信网络通达世界各地。
  第一章机构第一节邮电局赣州解放后,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赣县邮局、江西省邮政储金汇业局南昌分局赣州办事处和赣县电信局。1951年1月,赣县邮局、电信局合并为赣县邮电局,隶属江西省邮电管理局(简称省局)。1953年4月,赣县邮电局撤销,成立赣州邮电局。1954年4月,省局在赣州市设派出机构——赣南督察员办事处,负责全区邮电通信管理。
  1956年1月,赣州邮电局改称赣州市邮电局。1957年4月,中共赣南区委员会机要通信局撤销,人员并入邮电局。
  1959年4月,撤销赣南督察员办事处和赣州市邮电局,设立赣南行署邮电局,负责全区邮电通信指挥调度,并担负赣州市邮电通信业务。1962、1964年,先后改为赣南行政区邮电局和赣州专区邮电局。1969年12月,分设为赣州专区电信局、赣州市邮政局。专区电信局归赣州军分区和赣州专区革命委员会领导,市邮政局归赣州市革命委员会和江西省交通邮政局领导。1970年1月,赣州专区交通运输局、航运局、公路局、市邮政局组成赣州专区交通邮政局。1971年3月,赣州专区交通邮政局改为赣州地区交通邮政局,市邮政局改为赣州邮政局;4月,赣州专区电信局改为赣州地区电信局。1972年3月22日,赣州邮政局从赣州地区交通邮政局分出,成立赣州地区邮政局,隶属江西省交通邮政局和赣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1973年10月,赣州地区邮政局、电信局合并,恢复赣州地区邮电局(以下简称地区局)。1978年4月,随着地方区域的调整,原属赣县管辖的沙石、城埠、蟠龙、小岩寺邮电所划归地区局。局内职能机构几经调整,至1995年,内设政治处、工会、团委、纪委、办公室、经营财务科、计划基建科、审计科、市场科、行政科、劳动工资科、教育科、保卫科、人武部、多种经营办公室、邮政管理科、机要通信科、邮票科、邮件科、储汇营业科、发行投递科、邮政汽车站、电信管理科、电信营业科、电话科、移动通信科、科学技术科、农村电话管理科、长途线务局、职工学校。有职工999人,其中干部270人。
  第二节邮电支局(所)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起,先后设立邮政局、所、代办所,办理邮政业务。赣州解放前夕,城内设有支局、所10个。至1995年,市内有邮电营业厅、支局、所15个。
  中山路邮电所位于中山路47号,建于1949年。1995年,有职工4人;开办了公用电话、信函、包件、汇兑、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项业务;业务收入7.2万元。
  西津路邮电所位于西津路39号,建于1949年。1995年,有职工4人;开办了公用电话、信函、包件、汇兑、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项业务;业务收入10.8万元。
  七里邮电所位于水东镇沿垇村,建于1949年9月。1995年,有职工3人;开办了话务、报务、信函、包件、汇兑等项业务;业务收人2.5万元。
  蟠龙邮电所位于蟠龙圩,建于1955年5月。1995年,有职工3人;开办了话务、报务、信函、包件、汇兑、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项业务;业务收入1.4万元。
  沙石邮电所位于沙石圩,建于1956年5月。1995年,有职工4人;开办了话务、报务、信函、包件、汇兑、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项业务;业务收入3万元。
  阳明路邮电支局位于阳明路62号,建于1957年9月。1995年,有职工11人;开办了公用电话、报务、信函、包件、汇兑、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项业务;业务收入36万元。
  长青路邮电所位于渡口路1号,建于1959年1月。1995年,有职工7人;开办了公用电话、报务、信函、包件、汇兑、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项业务;业务收入28.9万元。
  小岩寺邮电所位于小岩寺,建于1959年3月。1995年,有职工1人;开办了话务、报务、信函、包件、汇兑等项业务;业务收入1.5万元。
  杨梅渡邮电所位于杨梅渡,建于1970年3月。1995年,有职工1人;开办了话务、报务、信函、包件、汇兑等项业务;业务收入0.9万元。
  虎岗邮电所位于水东镇虎岗村,建于1972年。1995年,有职工1人;开办了话务、报务、信函、包件、汇兑、邮政储蓄等项业务;业务收入0.9万元。
  湖边邮电所位于湖边乡龙岭村,建于1978年。1995年,有职工2人;开办了话务、报务、信函、包件、汇兑、邮政储蓄等项业务;业务收入0.8万元。
  南门邮电营业厅位于文清路1号,建于1984年5月。1995年,有职工32人;开办了话务、报务、无线寻呼、移动通信、分组交换、信函、包件、汇兑、报刊发行、集邮、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项业务;业务收入5306.5万元。
  永红路邮电所位于红旗大道124号,建于1984年7月。1995年,有职工4人;开办了公用电话、信函、包件、汇兑、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项业务;业务收入5.5万元。
  文清路邮电所位于文清路67号,建于1990年11月。1995年,有职工8人;开办了公用电话、信函、包件、汇兑、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项业务;业务收入53.5万元。
  荷包塘邮电所位于厚德路30号,建于1994年6月(1995年9月始办业务)。1995年,有职工4人;开办了公用电话、信函、包件、汇兑、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项业务;业务收入0.3万元。
  第二章邮政通信第一节邮政业务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赣县设总驿站于赣州城,沟通了赣南各县与南昌等地的邮政通信。各县驿站驿递以马送公文及护送官物、官差。重要交通线上设铺递,铺递设铺夫铺兵,走递公文。民间书札、实物的投递,直接交给收件人,或与私商店铺约定,由私商店铺转递。光绪二十二年(1896),赣县邮局在木匠街(今南京路)成立。当时只收寄信函,以后逐步开办收寄印刷品、明信片及新闻纸等业务。
  民国时期和建国后,邮局经营的邮政业务有:国内国际邮件、邮政汇兑和报刊发行。
  国内国际邮件分函件和包件2类。函件分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和盲人读物4种;包件分包裹和快递小包2种。邮件按照运递方式分为水陆路邮件和航空邮件。
  邮政汇兑业务,有普通汇款和电报汇款2种。
  报刊发行的基本形式有订阅和零售2种。凡交邮电部门发行的报纸、杂志对单位和个人均办理订阅。
  1985年,赣州办理邮政业务的支局、所有15个,邮票代售处47个,信箱信筒71个,报刊门市部3个,报刊亭5个,服务面约354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0.69万人。1986年起,相继开办了邮政储蓄、邮政快件、特快专递、有声信函等新型业务。
  函件随着商业逐渐发达和使用汽车运邮,函件寄送速度加快,业务量逐年上升。至1944年,函件月收寄量达万件以上。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法币贬值,邮资年年提高,平信(外埠)邮资由1940年的8分(法币)上涨到1949年的120万元(金圆券)。解放前夕,邮局关门,业务停办。
  解放后,邮局恢复对外营业。1950年2月1日,开始执行全国统一邮政资费。1953年9月,邮电部与中央军委通信部联合发行“军人贴用”邮票;1957年改为现役士兵寄国内平常信函、明信片一律由部队加盖“免费军事邮件”戳记,集中交邮电部门免费寄发。1960年,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1966年9月1日起,对毛泽东著作一律免费并作挂号印刷品收寄;1969年5月1日,取消免费规定。同年4月1日,对实行免费收寄的军事邮件改为按章收费;1984年8月1日起,对现役军人的平常信函恢复免费寄发。1979年以后,先后恢复代收货价、代发广告、存局候领、回执、集邮业务。1986年,各分支机构均办理国内和国际平常函件、挂号函件、特种挂号函件、保价函件业务;7月1日,部分函件交寄范围作了调整,将常务性通知、请柬、稿件、提货单、合同、单据、照片、会场券按信函交寄;不能按“印刷品”交寄又不属于信函交寄范围的纸质品、资料性刊物按包裹交寄。1987年1月开始,对标有准印证号码的非正式出版物,且内容为公文性质的按信函收寄,其他性质的按纸包收寄;对印有“内部”字样的各种资料、刊物按信函收寄。同年8月1日,开办国内邮政有声信函业务。1995年5月,开办邮政礼仪信函业务。
  1995年,函件出口总量529万件,其中国内出口量526万件,国际出口量3万件。
  包件邮政包件业务除禁寄物品和超过规定的限寄物品外,都可作包裹寄递。年包件业务收入占邮政总收入的10%左右。
  1950年2月1日,全国实行统一的邮政包裹资费标准,包件业务量增加。但只限收寄每件15公斤以下的小件包裹,重件由交通运输部门办理。1952年,收寄包裹1.43万件。1953年6月9日,开办保价包裹业务。
  1957年4月1日,包裹和快递小包由500克为起重计费单位改为100克起计费。快递小包按信函程序处理,并按地址投递,限重500克,其费率比普通包裹增收50%。1960~1962年,包件业务较前增加,多为食品包裹。1966年开始,包裹业务量下降。至1969年,年收寄量只有2万件左右。1970年,包件业务量有所回升。1972年开始使用包裹收寄机。
  1979年7月1日,开始办理“乙类保价包裹”业务,恢复收取包裹逾期保管费。1985年9月1日开始,办理“用户专袋”业务,规定每件重量不超过25公斤,用户寄递物品可按规格自备袋封装,每袋作为一件交寄。1986年起,邮政包件的构成由以小件为主逐步向大件发展,由民用包裹寄递为主向商品包裹寄递转化,国际包件寄递量也逐渐增多。同年7月1日起,执行部颁规定,包裹分为民用包裹和商品包裹2种。民用包裹按标准资费收取,商品包裹资费在民用包裹资费基础上加收50%。1987年3月6日起,执行江西省财政厅、物价局、邮电管理局关于调整工商包裹和大件印刷品逾期保管费、单式工本费的规定。1987年12月1日,开办大件商品包裹业务,对重量尺寸超过商品包裹标准、重量在25公斤以内,体积能装入4号邮袋的商包按大件商品包裹收寄。
  [=此处为表格(建国前境内邮资调价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1995年境内邮件资费)=] 单位:元汇兑建国前,汇兑业务量比较小,随着商业的兴衰而升降。建国初,汇兑业务量有所增加。1952年,邮电局出口汇票4.28万张。1953年,邮电局与银行分工,个人汇款由邮电局办理,每笔汇款最高额为300元;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汇款由银行办理。1954年,邮电局在汇兑资金的调拨与管理上,采取向银行立户存取,季度按规定划余额的办法,改变了汇兑资金通过邮汇金库统一调拨的办法。同年,开办电汇业务,配有汇兑检查员,对所有普汇、电汇汇票进行复核检查。邮政汇款的汇费标准,1958年1月1日,实行统一按汇款额的1%收取,每笔最低汇费为0.1元。电汇,除收取普通汇费外,每笔收取电报费0.6元。
  建国以来,汇兑业务制度进行过多次改革。1949~1955年,沿用旧式三联式汇票。1955~1958年,改用按汇款金额竖写二联式汇票。1958年,恢复二联复写式汇票。1959年改用单独设计的专用汇套,1962年取消汇套,实行汇票装入汇款通知单封套内寄发(即通知单代替封套使用)。1982年起,邮政汇兑将原规定汇款最高限额由每笔300元改为5000元。个体户、专业户的高额汇款增多,汇兑业务有了发展。1985年,电汇电报费改为每笔1元。1988年5月,开办快件汇款业务。1995年,汇票国内出口总量12.8万张。
  报刊发行建国前,报纸、刊物均由出版单位通过私营报刊分销处及报贩、报童、书店推销。
  1950年起,邮政局开始办理报纸发行业务。1952年底,各书店发行的杂志交邮电部门发行。1953年1月,改变发行办法,废除报刊随时起订、随时止订制度,确定每年2、5、8、11月为预订下季度报刊的预订期,报纸以订至月底为期,杂志以订至季末为期,一律实行报刊订阅的预订预收制度。报刊发行费为定价的20%,邮费为定价的5%,后有所调整。1954年9月,实行破订制度,但截止期,报纸仍订至月底,杂志订至季末。
  1958年,中共各级组织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公社、大队须订三级党报(《人民日报》、《江西日报》、《赣南日报》)、党刊(《红旗》、《跃进》、《赣南红旗》),各生产队不得少于1份党报党刊,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要人人有报刊。市内有社会发行站215个,发行员663人。1962年,发行站下降为162个。1962~1963年,报刊发行业务量较前明显下降。1964年起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初,报刊发行量急剧下降。1968~1971年,有所回升。1978年,报刊发行量大增,有相当种类的报刊不能满足订户需要。对《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科学画报》、《大众电影》等报刊采取限额分配的办法发行。1981年,各种报刊开始敞开发行。1985年,市内有社会发行站320个、发行员320人。每年开展征订工作时,各支局、所均组织力量突击收订,城乡投递人员带续订收据上门收订。社会发行站收订的报刊占全市发行量的70%以上。
  1985年10月,成立报刊零售公司,设有报刊门市部3个、报刊亭5个、个体推销户3户,发行3400多种报刊(包括朝鲜、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刊物),其中报纸400多种,杂志3000多种。发行的刊物中,报纸期发数在1万份以上的有《人民日报》、《赣南日报》、《江西科技》、《信息日报》、《参考消息》等5种。杂志期发数在1万份以上的有《红旗》、《半月谈》、《大众电影》、《青年一代》、《故事会》等5种。1987年,在西津路、阳明路、东河大桥、东门汽车站、红旗电影院、南门口、青年路、文清路的主要街道设置报刊零售营业点。
  1992年1月起,报刊发行费率由原来的38%下调为34%。
  1994年1月1日起,接受赣南日报社委托在江西省内负责《赣南日报》的发行工作。1994年4月1日起,《赣江大众报》交邮电部门发行。
  1995年,订销报刊期发数18.31万份,其中报纸期数10.25万份,杂志期发数8.06万份。
  [=此处为表格(1986~1995年全市发行报刊情况)=] 邮政快件 1987年11月10日,首办邮政快件业务,信函、印刷品、包裹可按快件交寄。1988年5月1日,开办快件汇款业务。1989年4月1日,与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地区分行达成协议,即日起全区各银行寄发联行信件时,一律使用邮政快件。1995年,邮政快件出口量18.8万件。
  特快专递 1988年10月15日,开办特快专递业务,凡可作邮件交寄的均可作特快专递交寄。为确保时限要求,配有专用车辆和工作人员处理进、出口特快专递邮件。1989年10月起,执行部颁特快专递资费标准,特快专递按200克以内收取8元,每续重200克或其零数加收2元。1991年2月1日起,对国内特快专递物品类邮件一律实行按保价处理。1994年3月1日起,赣州市各家银行对企事业单位办理的国际国内结算凭证使用“特快专递”,市内各邮电支局、所全面开办特快专递业务。1994年4月1日起,开办国际、国内邮政特快专递邮件业务。1995年,特快专递出口量2.6万件,其中国内出口量2.5万件,国际出口量0.1万件。
  邮政储蓄 1986年6月20日,设南门储蓄所,始办邮储业务。邮储种类有活期储蓄、零存整取、整存整取3种,存款利率执行国家统一规定。至1988年底,邮储免收营业税,邮政手续费按2.2%提取。1987年4~12月,经办职工代发工资转活期储蓄。1988年,开办保值储蓄、代办国库券业务,举办购物摸奖活动,增设邮储网点。1989年6月,各支局、所开办定期定额储蓄,增设3个月定期存款档次。1990年1月1日,邮政储蓄收入由手续费计收改为按利差提成。1995年底,全市有邮政储蓄网点13个,邮政储蓄余额5.8亿元。
  集邮建国后,集邮活动逐步兴起。1980年设集邮柜台,出售各种邮票和集邮用品。1983年设集邮门市部,1985年2月成立邮票公司。集邮营业邮票种类有集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普通邮票;各集邮门市部备有集邮册、放大镜、邮票镊子、邮票图谱、邮票目录等基本集邮用具以及邮折、首日封、纪念封、美术邮资信封、美术明信片、极限明信片等集邮品。地区局为纪念赣州市解放40周年、’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等分别自制印刷了纪念封。1986年集邮预订户2190户,1990年发展至3482户,1995年猛增至8766户。
  1984年10月,在赣州市成立赣州地区集邮协会及赣州市职工集邮协会。协会主要活动有集邮知识讲座、自办邮展及参加邮展。1984年10月,在赣州市举办首届邮票展览——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50周年。此后,又多次举办了《青少年邮票展览》、《农民邮票展览》、《纪念赣州市解放40周年邮票展览》、《解放区邮票发行60周年邮票展览》等,还多次组织参加江西省集邮成果展览、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及各类专题集邮展览。赣州市职工集邮协会会员的《造福人类的人造卫星》、《中国近代史回顾》展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国际空间航天专题集邮展览,分别获得一、二等奖。赣州市职工集邮协会1986~1992年获全省先进集邮协会称号。
  第二节分拣封发建国前,邮政业务量小,分拣封发技术落后。邮政局设有号快包刷混合组,负责分拣封发,采用“打火印”的办法封邮袋,邮件分拣封发量月平均在3.8万件左右。
  建国后,设立分拣封发房。根据邮件流量、流向,主要采取直封和经转两种分拣封发方法。1952年,封发量在93万件以上,一般每日封发1~2次。1959年,注重直封直发,增设直封格眼,逐步达到“平十挂三”(平信10件、挂号3件)的标准。设有挂号台、平信台。在邮件处理时限上,达到了部订“出四进三”(出口邮件在4小时内赶班发出,进口邮件在3小时内赶班投递)的要求。1960年前,信函分拣都是单手操作,以后逐步采用分拣板,实行双手分拣。1985年,信函分拣速度平均每人每分钟达125件左右。1987年1月1日,对指定转口局不够“平十挂三”标准的,则直封省会局。11月,增设邮政快件分拣台,配备专人实行昼夜分拣。邮件全部直封,局内处理时限为1小时。1988年1月1日,赣州地区各县局寄往赣州本埠平挂函件实行专袋封发。10月,增设特快专递邮件分拣封发。1993年7月1日,执行新的《邮件报刊传递频次时限规定》,加快了邮件传递速度。1994年,邮件处理规格质量全程全网准时率达100%。
  第三节邮政运输邮路建国前,进出口邮件都是靠肩挑和手推车运送。1937年,江西省邮政局一度开通南昌至赣州的自办邮路。次年,在赣州设立江西省邮政汽车站。随后,开通赣州至韶关、全南、宁都、兴国4条委办邮路。1939年3月,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邮政管理局迁至于都银坑,后又迁至赣州城荷包塘,江西省邮政汽车站也随之迁来赣州,时有邮政汽车三十多辆,并在宁都七里村增设邮政汽车站,增办赣州至福建长汀、永安,赣州至宁都、鹰潭、丽水,赣州至大庾、韶关3条邮路。1942年3月5日,赣州至韶关委办汽车邮路改为自办汽车邮路,大庾至赣州设有2艘邮船。日本投降后,江西省邮政管理局和江西省邮政汽车站迁回南昌,在赣州开设的自办邮路同时终止。1948年7月21日,开通赣州经于都、兴国、泰和至吉安的自办汽车邮路,4天往返1次,每次载重量在1.5~1.8吨。建国前,断断续续开通了一些自办汽车邮路,但班期不正常,有时改委办或步班。
  建国初期,赣州市与各县及省交换的邮件主要靠委办汽车运输。1952年,委办汽车邮路有:赣州至樟树、赣州至宁都、赣州至大余、赣州至龙南、赣州至隘岭、赣州至信丰、赣州至安远等7条干线。随后,省局开通了南昌至赣州的自办汽车邮路。1957年,曾一度把赣州至定南邮路改为自办邮路,不久又恢复委办。1962年,开通赣州至韶关、赣州至长汀的省委办汽车邮路。同年,开通南昌至赣州航空邮路,每周2班。1972年,先后开通赣州至寻乌、赣州至定南、赣州至瑞金、赣州至崇义等4条自办汽车邮路。1995年,地区局开通7条自办汽车邮路:赣州至崇义、赣州至瑞金、赣州至寻乌、赣州至定南、赣州至韶关、赣州至兴国和赣州市内汽车转趟。省局自办赣州汽车邮路2条:南昌至赣州、赣州至南昌(往返邮件交接点各不相同)。
  邮件押运转运 1972年,开设自办汽车邮路后,配有邮件接发员,负责进出口邮件的交发和接收工作。自办汽车邮路实行派专人押运邮件,委办邮路由邮电局与交通运输、航运、航空部门签订邮运合同,办理邮件托运。至1995年,每日接发自办邮件14车次,委办邮件4次。市内进、出口邮件转运由邮件科转运组负责。
  第四节邮件投递建国前,通邮面较小,许多乡(镇)不通邮,投递频次稀疏。1945年,赣州城内分5个投递段道,有邮差5人;乡(镇)及邻县7条邮递路线,有邮差12人,都是邮运兼投递。
  1953年,赣州市内设有投递段道18个,其中,自行车班2个、步班16个。1957年,投递段道增至27个,其中市区9个,农村18个(含自行车班14个),有投递员30人。1958年,报刊发行量剧增,农村通邮面迅速扩大,100%的公社、90%以上的大队、50%以上的生产队通邮。1964年,广泛开展“三送五带”(送包裹、汇款、特快上门,带邮票、印泥、浆糊、信封、信纸)活动,实行乡邮“五定”(定路线、定投递点、定班期、定时间、定人员)制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许多规章制度被废除,投递质量下降。1967年6月底曾连续停班2天,积压了大量邮件。
  1995年,市区设投递段道33个,投递员40人。每日投递2次,除市区两个机关大户段用三轮摩托车投递外,其余为自行车班。农村按路程长短、地理环境和投递点面相结合的要求,制定投递路线和频次。1995年,乡村设投递段道20个、投递员38人。每日投递1次。在投递工作中,除乡邮投递外,还开展了村民投递试点业务,扩大投递面。村民投递员从当地招聘,不脱离农业生产,按规定班期到指定地点领取邮件报刊,负责投送到村民小组、单位或直接投送到户。对村民投递员给予适当补贴。
  [=此处为表格(1995年市郊农村自行车班投递线路)=] 第三章电信通信第一节市内电话 1934年,安装100门磁石交换机1台,开办城区电话业务,有用户50户。1946年,增装总机1台,容量200门。
  建国初,安装250门的市话总机,实装容量192门。1956年赣州市邮电局新建电信机房后,将原磁石式交换机改为单式C—1型共电交换机,容量600门,实装容量527门,次年投入使用,同时将原电话号码的三位制改为四位制。1962年,将原单式C—1型共电交换机更新为复式共电交换机,并在市郊南桥、沿垇两处分别设立50门和100门磁石小交换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1350门,实装857门,市内用户小交换机总容量855门。1970年,实装容量1165门,市内用户小交换机总容量1030门。1978年4月,随着市域扩大,赣县邮电局管辖的蟠龙、湖边、沙石、沙河4个邮电所的小交换机及用户单机一并纳入赣州市话通信网,由农村电话改为市内电话,市话总容量2050门,实装容量1673门,市内用户小交换机总容量1630门。
  1981年11月,HJ921型3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开通使用,市话交换机总容量3300门(含市郊300门),实装容量1710门,市内用户小交换机总容量2190门。1985年,市话交换机总容量3120门(市郊拆除180门),实装容量2416门,市内用户小交换机总量2570门。1986年末,市话户2611户。1987年5月1日起,实行市话用户话机由邮电部门统一管理,负责维修,年末市话用户2822户。同年,完成赣州市自动电话(2000门)扩容工程,市话总容量5000门。
  1990年,筹建万门程控电话(包括西门模块局、赣县局程控电话)工程。1991年,6月30日零点割接开通。赣州市话号码由四位制改为六位制。市话容量达1万门,其中,22母局9000门,西门开发区25、26模块局1000门。
  1992~1993年,利用加拿大政府贷款引进程控交换机,在原有的DMS—100/200交换机基础上扩容2万门,1994年3月5日投入试运行,总容量达3万门,实装用户17635户。1995年,又从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引进DMS—100市话程控交换机2万门,市话交换容量达5万门。11月25日,龙埠乡、蛤湖乡交换设备开通运行,填补了两乡无电话通信的空白。至1995年底,市话用户达30429户。
  市话业务 50年代,市话业务种类有普通电话、合用电话、同线电话、临时电话、公用电话、电话副机、中继线和专线等。1965年,市话业务种类分为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及其他附件、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交换机或互通机、中继线、分机、专线、节日电话、公用电话,同时开办了租用管道、租杆挂线、代维用户机线设备等3项特别业务。
  1975~1995年,经营的市话业务种类有: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小交换机、分机、中继线、专线、临时电话、公用电话、租杆挂线、租用管道、代维用户机线设备。此外,还开办了市内特种服务(简称特服)号码。1981年11月起,特服电话号码由二位制升为三位制,将障碍申告台(02)、查号台(04)、火警(09)、盗警(00)分别改为(112)、(114)、(119)、(110),并增设气象咨询台(121)、查线员联络线(111)。1991年万门程控电话开通后,新增报时台(117)、话费查询台(170)、长途半自动台(173)、信息台(160、168)、急救中心(120)、交通肇事(122)、无线寻呼台(126、127)等7种特服电话。1995年1月5日,南门邮电大楼电信营业厅开发使用国内先进的条形码电话缴费/查询系统。
  市话线路建国初,市内电话通信网络根据区域范围、用户分布情况和线路组成,为单局制市话通信网,线路设备简陋。1952年起,市话线路逐步进行整修和扩建,至1995年已达到一定规模。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话线路设备一览)=] 公用电话 1980年以前,自办公用电话10部,分别安装在各邮电所;在赣州车站小行李寄存处设公用电话代办点1个。1985年,自办公用电话12部;在赣州地区人民医院、解放服务公司增设代办点各1个。1993年6月,成立公用电话号簿公司,负责全市公用电话的安装、维护和业务培训,至年底,新增公用电话35部。1993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安装了第一部磁卡电话。1994年12月17日,与江西省电话号簿公司局联合制作“’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电话磁卡”3000套,并于当日举行首发式。至1995年底,公用电话达到845户,其中,代办公用电话831户、磁卡电话14部。
  电话信息服务 1992年5月1日,开办“160”电话信息服务台。1994年初,成立赣州电话信息公司,3月开通“168”全自动声讯系统,开办“168”、“170”、“200”电话卡业务。服务项目有“168”信息专题、邮电业务、文化娱乐、交通信息、旅游向导、消费指南、现代家庭生活、科学知识、股市行情、房地产信息、工商企业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等业务。1995年,赣州“200”业务实现与全区各县(市)联网运行。
  第二节长途电话 1934年,赣州使用10门磁石式交换机,开办长途电话,一线至南康、南安(今大余)、南雄、曲江(今韶关);一线至雩都、兴国、宁都、南丰、上饶;一线至泰和、吉安、樟树。1938年,将10门交换机改为25门磁石式交换机。1947年,成立电话交换所,并成立第一、第二、第三工程队,维护线路,架设防空专线和空军作战据点专线。1948年,设立长途电话交换所,安装中电式10门总机1台,长话线路全程124公里。解放前夕,赣州电信有磁石交换机2台,容量25门。1952年增加到30门,实际使用20门,实行24小时营业。1962年,开始使用电子管载波机。1970年,安装高12路载波机。1991年9月1日起,取消使用长话帐号。1994年4月29日,取消长途半拨电路,开通S1240型3300线长途数字程控交换系统,长途传输从单一模拟载波转向以数字微波(光缆)传输为主、数字微波传输与明线模拟载波并存的通信网络和通信手段。1995年,51240型长途数字交换系统再次扩容。
  业务建国前,长途电话业务种类分为普通电话、加急电话、传呼电话、预告电话4种。
  建国后,增加长途电话业务种类,扩大服务范围。1953年,长途电话业务种类分为:防空情报电话、军政电话、企业电话、一般电话和公务电话5种。1958年,分为防空情报电话、特种电话、中央特设军政专线电话、市特设军政专线电话、航空调度电话、电力调度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预告电话、预约电话、会议电话和夜间减价电话等14种。1985年以后,开设特种电话、代号电话、首长电话、紧急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等8种,还开办预约电话、会议电话和租用电路3种特别业务。
  在长途电话接续中,国内、国际长途电话业务均采用人工、半自动、自动接续方式。人工、半拨接续顺序执行邮电部“先重点后一般,先中央后地方,先紧急后平常”的原则,同类电话按挂号时间先后进行。接续顺序为:防空情报电话,中央首长、特种电话,紧急调度和特急公务、业务电话,中央各部委首长、地方首长电话,加急军政、加急新闻电话,加急普通电话,加急公务、军政、新闻电话,普通、公务、业务电话。
  至1985年,除南门邮电大楼营业厅能挂发长话外,人民路邮电支局等12个邮电所和28个长途电话代办处均可办理长途电话业务。1986年,增设“173”特快长途电话业务接续台,加快了省内外去话接续速度。1990年10月,开办长途电话有权直拨业务,至年底,办理有权用户281户。1994年4月29日开通长途数字程控交换设备后,取消长途半自动拨号,市话用户全部具备长途直拨性能。
  电路 1942年,增开长话电路,并将单线改为双线单路载波电路。抗日战争胜利后,长话电路修复,新开至南雄的单路载波电路,至南昌、吉安、韶关、上犹、南康、遂川的三路载波电路,直至解放。
  1952年,先后开办直达赣州地区各县长话电路,开通赣州至韶关、南昌、吉安、遂川等直达电路。1960年以后,由于国民经济困难,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长途电话电路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信有了较大发展。1985年底,有长话电路162条,比1980年增加1倍多。长、市中继线149回线,接续中继电路96条,开通全区17县和省内外半自动拨号电路48条。1990年,新增二级省际电路38条,二级省内电路270条,其中省内区间电路118条。1995年,随着S1240长途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扩容开通,长话业务电路达到4392条。
  设备 1934年,使用10门磁石式小交换机,实装容量5门。1938年,增加到25门,实装容量10门。1941年,更换30门磁石交换机。后又增加单路载波机1套、三路载波机2套。
  建国初,有2台破旧的人工磁石式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30门,实装容量20门,通信电源基本上由干电池供电。至1957年,有磁石式长途电话交换机6台,总容量120门,实装容量96门。同年,设立电力室,备有蓄电池两组(甲组24伏、乙组134伏),4.8千瓦电动机2部,3.7千瓦柴油发电机1部,交流发电机1部,配电盘数3套,直流电桥1部。1958年,安装电子管三路载波机1套,次年开机使用。1965年,安装载波电话终端机18套和载波电话增音机2部。次年,安装CT8型共电式长途电话交换机33台。
  1968年,在沙石乡双圳村筹建长途机务二站,安装BFC单路载波机4套,三路载波机6套,十二路载波机2套和电源设备,增设电力室,次年建成投产使用。
  1975年,长机室安装使用赣州至南昌的简易长途电话半拨设备。1981年11月,长途台迁入南门邮电大楼,设有CT58型交换机14台,JT—2A型交换机18台,并安装了赣州~南昌DD14型长话半自动拨号设备。1982年,长途机务二站撤销,所有设备迁至南门邮电大楼。1984年,安装BB—1型长途半拨对端设备,实现了全区16县(除赣县)对赣州市长途电话的半自动拨号。
  1987年8月,增设ZGR—1型高十二路载波电话增音机2部,ZR3051型十二路载波电话增音机4部(分别至南昌、宁都、连城、会昌),长话终端210路。12月15日,赣州至南昌数字微波洪赣6GHZ140MB/S电路开通,结束了长途通信单靠明线、载波传输的历史。
  1988年,更新JF—02型人工交换接续台20部、JTY型长话记录、查询台6部。12月,微波槽路增开赣州至南昌半拨来、去话电路各4条。次年5月,赣州DD16对端设备开通,发展长途有权直拨用户55户。
  1991年,长途交换机容量740路端//门,其中自动交换机容量540路端,共电长途交换机容量200门;载波终端机38部,其中三路14部、十二路以上24部;总容量达330路,实装容量295路;业务话路总数380条,其中有线电路232条,微波电路148条;出租话路41条。1993年,成立赣州网管中心,组织实施全区电信网络的建设、维护等工作。1994年4月29日,S1240型3300线长途数字程控交换机开通投产,长途电路达6480路端,长话业务电路达2135条,出租长话电路达48条,用户交换机中继电路达662条。同年12月7日,赣州通信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1995年,长途S1240型数字程控交换设备容量扩容10560线,总容量达13860线。
  线路维护建国前,赣州设立长途线路维护段,负责赣南长途线路维护,直属江西省电政管理局领导。
  1956年,成立赣州线务中心站,隶属省局主管。中心站设有线务段7个和线路修理队1个,线路修理队设赣州市。1960年底,撤销赣州线务中心站,设立赣州地区长途线务站,负责长途线路一级和二级线路的维护和工程施工。1969年12月,线务站改为工程连。1974年1月,恢复赣州地区长途线务站。1983年,下放地区局管理至今。
  1993年,赣州至抚州和赣南数字微波工程设计通过会审,建设微波线路1215.3公里,其中:赣州至抚州干线372.7公里,采用6GHZ频段140MB/S,3+1、1+1波道配置;赣南支线842.6公里,采用7—8GHZ频段34MB/S,1+1波道配置。1995年,有电缆390.6皮长公里,明线线条4292.8对公里,长途光缆151.9皮长公里。11月,国家一级干线京九光缆工程赣南段敷设开工。
  第三节无线通信无线寻呼 1991年7月14日,开办无线寻呼(BP机)新业务,年末有BP机用户169户,1992年底发展至1785户。1993年5月17日,扩容开通容量为10万户的无线寻呼系统,实现了人工与自动兼容、数汉兼容、双速率兼容、多频点兼容。至年底,BP机用户增至5711户。1994年,BP机用户达10247户。1995年12月,江西信息通讯有限公司赣州分公司(又称赣州999寻呼台)开业。12月30日,全区BP机同播网建成,并割接投入使用。年底,BP机用户达15564户。
  移动电话 1993年4月17日,引进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设备,建成模拟移动通信(大哥大)基站,有话音信道8个。年底发展移动电话用户229户。1994年5月4日,移动电话扩容,由原8+2信道扩容至48+2信道。12月18日零时起,扩大移动电话号码资源,号码统一由6位升为7位。
  1995年5月17日,赣州数字移动电话基站开通,其无线载频数为9个。9月16日零时,赣州模拟移动交换站割接开通。原在新余EMX—250交换机上运行的赣州、吉安、新干、吉水、泰和、遂川等6个基站的所有用户同时割入赣州EMX—2500G上。还将DMX一个系统割入南昌EMX—2500上联网运行。同年10月20日,信道扩容至98+2,年底投入运行,移动电话用户达1543户。
  第四节电报业务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赣州城白云庵何宅创办赣县电报局(1938年改名赣县电信局),开办电报业务,种类有官、商、特种、寻常(今称普通电报)4种。一般商务电报多,其他电报业务少。1926年,设置无线电台。1936年9月1日,开办电报种类有:官军、局务公电(包括纳费公电)、私务、公益、特种等5种。其中,私务电报分寻常、交际、新闻,公益电报分航行安全、气象、水位、赈务,特种电报指邮转、铁路、电线经转、国内航舰、无线电报、特约减费电报。
  1952年,开办4种常用电报,即政军、政务、寻常、书信电报。1957年7月1日,开办电报种类有:防空、事故、天气、报汛、公益、军事、军政、企业、新闻、汇兑、公务、普通、书信等13种。1963年7月1日,执行新的电报业务规章,由原来13种减为10种,即防空、天气、事故、水情、军政、公益、新闻、普通、公务、邮汇。1978年3月1日,执行新的电报业务,服务范围为防空、天气、特种、水情、军政、公益、新闻、公务、普通、汇款、公电等11种。根据用户需要,还开办了特种电报业务。特种电报业务除保留特急、加急、分送3种业务外,预付回报费、送妥通知、改发、邮送、留交均废除。1980年,特种电报业务的服务范围重新规定为特急、加急、分送、改发、专送、邮送等6种至今。
  1983年,送报分为全送单位和部分送两种。全送单位,每天8~21时不少于1次;部分送即专送加急、接车、病危等紧急内容的电报以及国际、港澳电报。1986年11月1日,开办公众高速真迹传真(三类机)业务。1988年9月25日,开办礼仪电报新业务。1989年1月1日起,对使用商用成语电码的限制予以取消。
  1990年12月25日,公众电报全部进入自动转报网,实现电报自动译码。1991年,受理去报高速传真业务1068份,用户电报872份。10月,全区电报传真网建成投产。同年,开办鲜花礼仪、请柬电报新业务。1995年4月18日起,在原有电报业务的基础上,开办名瓷礼品电报业务。
  电路有线电报电路清光绪二十二年,置有线电报电路(简称电路)。1929年,架设赣州至信丰金鸡岭电路1条,全长80公里,与信丰县局进行话传。1947年,架设赣州至南康话传电路2条。建国初至1955年,与赣州地区部分县局的有线电报使用单机话传。同时,将赣州至瑞金、大余话传电路改为莫尔斯机单工电路收发报。1956年后,又将单工电路改用双工韦氏快机收发电报。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赣州至赣州地区各县局的电路陆续由电传电路取代话传电路,实行半自动收发报,有电路32条。1985~1990年,有二级省际电路2条,二级省内电路21条,市内电路4条,出租电路1条。1991年以后,有二级省际电路1条,二级省内电路36条,出租电路9条。12月25日,电报传输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赣州局有线电路减少16条。1995年,公众电报业务电路进入自动转报系统,电路减至24条,其中二级省内电路20条,区内电路4条(含出租电报电路1条)。
  无线电报电路建国前,无线电报通信以军用通信为主,地方使用无线电报极少。建国初,被国民党军队破坏的有线电报电路一时未能恢复,则使用无线电路通报。1963年,以赣州为中心,沟通了赣州地区18个县的无线电报电路。除担负气象、防汛任务外,平时作为备用。1966年,无线电报电路停止,1974年恢复。至1995年,有无线电报电路18条,均系二级省内电报电路。
  传真电路 1978年4月开办,电路总数为20条,均属省内电路。其中赣州至南昌、吉安各1条,赣州至全区18个县各1条(含广昌县)。经试机测验,机械设备质量较差,未对外营业,1979年10月全部停开。1991年10月,恢复传真电路,建成以赣州市为中心的赣州地区电报传真网。
  设备 1930年,有莫尔斯人工收发机1部。建国初,开办至各县有线电话,使用电话单机进行话传。1956年,省局拨给赣州报房重锤式自动发报机(又称韦氏快机)4部、波汶收报机4部、音响机3部、键盘凿孔机(克利特式)1部、打字机1台、三柱作孔机7台。采用韦氏自动发报机发报和波汶机收报,每分钟可传递100个中文字,通报速度比莫尔斯人工发报机快4倍。同年,无线电设备有发讯机1部,收讯机(交流外差式)2部,电台采用半波赫氏水平偶极天线64米1副。1960年后,部分韦氏自动发报机、波汶收报机改为电报电传打字。70年代,赣州局陆续安装国产电传机。无线设备有发讯机2部,150瓦以下的发讯机13部,短波收讯机2部。1985~1990年,由人工译报转变为自动译报。有载报机18套,电传机49部,150瓦短波发信机2部,15瓦收发信机5套,403、430型短波收信机各1部,短波天线2副。
  1990年12月25日,电报通信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有十二路以上的载报机3部,插报机16部,电传打字机14部(全电子电传机4部,55型机械式电传机10部),传真真迹机4部。1993年,电报设备有十二路以上的载报机4部,插报机16部,全电子电传机8部,传真真迹机2部,分组交换节点机2部,PAD端口机2部。1994年后,载报终端设备容量188路,PAD端口80个,电传机15部。
  第五节数据通信 1992年开办。当时组建了赣州公用分组交换网,设有两台交换设备48个端口,入网用户主要是工商银行赣州地区中心支行国际营业部至南昌、市内至各工商所营业部联网,用户甚少。1994年,分组交换容量有80个端口,除6个用于相互联接外,74个供开放用户使用。至年底,有申请用户86个,实装60个端口。为满足社会需求,增开1台PAD及相应端口,速率为9600bit/s的调制解调器;至1995年底,数据分组交换PAD端口有126个,分组交换用户达120户。
  第六节电信资费市话资费建国初期的市话资费,邮电部未作统一规定。1951~1954年,市话月租费按3元收取。1955~1957年,分别按5、7、9元收取。1958年1月1日,执行全国统一市话收费标准,按3个等级收取月租费,公用电话每次收费0.05元。1962年以后,划分为甲、乙两种用户,住宅电话为甲种,其余为乙种,甲种月租费低于乙种月租费。月租费根据市话机械容量大小分为4个等级,容量越小租费越低。1981年11月,市话月租费按二级局标准收取。1992年,调整邮电地方附加费,从11月1日起,代办市内公用电话(含特别服务),按计费分钟数每次由原来的0.1元调整到0.2元。1994年1月1日起,邮电部门对用户使用特种业务号码查询信息除收取正常的通话费外,每分钟按标准另收信息咨询费。
  长话资费1950~1957年,国内长话费按照两个通话地点的距离起算收取。1964年调整长话资费,规定长话销号费按每次0.1元收取,非假日半价电话费改为每日21时至次日7时内通话。1966年9月1日,取消首次基本通话时间为3分钟,按实际通话时间计收话费,同时取消销号费、传呼费和叫人附加费,1979年7月1日又恢复上述规定。1988年6月1日起,国际及港澳电话统一改为每日21时起至次日7时减半价收费。
  无线寻呼资费规定开户费每号100元(一次性收费),本地网用户服务费数字机每月征收15元,中文机每月征收30元;省联网用户服务费数字机每月征收25元,中文机每月征收40元;自备机入网除按规定收取开户费外,另收取改频验机费每台40元。无线寻呼每号每年代赣州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收占频费10元。
  移动电话资费 1994年,执行江西省邮电管理局调整移动电话(900MHZ)资费标准:初装费由原每号2.2万元(含手机售价)调整为1万元(含附加费,不含手机售价);基本月租费由原每号每月150元调整为50元;本业务区内通话费由原来每分钟0.5元调整为0.4元(主叫或被叫均按每分钟收取通话费);拨国内、国际电话按长途电话计费;取消移动电话用户的开户费、租机登记费、停机保号手续费、车(船)载安装或移机费。此外,对人工漫游资费和自动漫游资费也作了具体规定。
  电报资费 1953年3月1日,规定每字收0.03元,译电费另加收0.005元;外文加倍,每字收0.06元,取消省内外、明语和密码的区别,译电改为每10字及尾数收0.05元。1983年,邮电部对电报资费作了适当的调价,从7月1日起执行新的资费标准。1991年,对传真业务部分收费项目标准及“特定用户”的范围作了调整。1992年11月1日起,将国内电报每份由原来的0.4元调到0.5元,国际电报(含港澳)每份征收1元。1993年3月1日起,执行电信延伸服务费标准。1994年1月1日起,对军事部门预约的和通过各地方气象站交发的航危天气电报,按国家物价局、邮电部规定的收费标准及计费办法(每字0.13元,10个字起算)执行。
  [=此处为表格页(1995年赣州地区邮电局电话资费)=]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