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923
颗粒名称: 公路桥
分类号: U448.14
页数: 3
摘要: 公路桥黄沙桥位于湖边乡黄沙村。原为古桥,1934年改建为公路桥。1964年春,昌赣公路改道,在桥东侧上方新建一石拱桥墩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沿用旧名。桥长33米、宽7米、高6米,2墩3孔。荷载量汽-13。1984年10月,复因公路改道,于原桥西侧另建一水泥砌石单孔桥,孔径25米,桥长52.27米、宽9米、高11.7米。荷载量汽-20。
关键词: 公路桥 桥梁

内容

公路桥黄沙桥位于湖边乡黄沙村。原为古桥,1934年改建为公路桥。1964年春,昌赣公路改道,在桥东侧上方新建一石拱桥墩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沿用旧名。桥长33米、宽7米、高6米,2墩3孔。荷载量汽-13。1984年10月,复因公路改道,于原桥西侧另建一水泥砌石单孔桥,孔径25米,桥长52.27米、宽9米、高11.7米。荷载量汽-20。
  五里亭桥位于沙河乡五里亭村,323国道公路桥。1932年建,木质结构。1966年,改建为片石砌基单孔拱桥。桥长24米、宽8米、高3.5米。荷载量10吨。
  矮塔下桥位于沙石镇境内。建于1932年,木质结构。1945年毁,同年冬重建。195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3墩,桥长45米、宽8米、高7米。荷载量10吨。
  经堂下桥位于沙石镇境内。1932年建,1941年重修,1945年毁,同年冬重建。1972年,改建为片石砌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桥。桥长10米、宽8米、高5米。荷载量10吨。
  新路大桥位于沙石镇境内。桥西北侧原为双板九驳长木桥,俗称大桥。1932年修建赣庾公路时,改为木质公路桥,沿用旧名。1970年冬,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拱桥。桥长30米、宽5米、高10米。荷载量10吨。
  中正大桥东岸位于水东镇高桥头(东河大桥上游100米处),西岸位于东郊河堤路口,横跨贡江,是民国时期赣银公路上的唯一木架结构的半永久性公路桥梁。1939年,此处建有木便桥,后毁于洪水。1941年1月,由江西省公路处设计并组织施工,1942年3月建成。桥长620米、宽6.5米、高15米,47孔。基础为花岗石所砌,桥墩正常水位以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为木架。桥墩间架钢轨直梁,桥面铺设木板,可承载10吨的车辆。1945年2月4日,日军侵赣前焚毁。
  西河大桥横跨章江,是市内连接105国道、赣丰公路的重要公路桥,也是市区的重要公共设施。始建于1940年10月,名西中正大桥。长198米,为木质临时便桥。后4次毁坏,又4次修建。1945年2月,日军侵赣前焚毁。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组织抢修,建成临时木便桥,36孔,长226米。1956年12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长256.2米、高14米,主跨7孔,每孔跨径33米,桥面宽10米,两旁人行道各宽1.5米。荷载量汽-13、拖-60。总造价89.43万元。是赣州解放后修建的第一座永久性公路桥。1992年8月,经江西省公路局鉴定,列为危桥。9月12日起,对西河大桥实行限载通行。1995年8月,投资122.45万元,由赣州公路分局采取新工艺加固修复。1996年2月16日恢复正常通车。荷载量汽-20、拖-100。
  东河大桥位于市区东部,建成于1965年8月。是跨越贡江连接323国道的城市公路两用桥,时为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公路桥。总造价746万元。桥长687米,两端引道总长1480米,桥宽14.5米,其中两边人行道各宽2.25米,中间车行道宽10米;8墩9孔,每孔跨径60米。正桥两端的1、10号桥墩上,建有桥头堡亭4座,两岸跨线桥为净跨30米的片石混凝土空腹式版拱。桥高在河床以上达24米。荷载量汽-18、拖-80。
  东桥路桥跨越古护城河,位于东胜山。修建东河大桥引道时新建。单孔,净跨10米。桥长14.2米、宽14米。荷载量汽-13、拖-60。
  章江大桥座落在105国道2127公里+103米处,为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桥。横跨章江。跨径30米,14孔,桥长424.64米。荷载量汽-20、拖-100,人群350公斤/平方米。1988年10月竣工通车。总投资369.74万元。
  赣州大桥位于赣州火车客运站站前区,是兼有城市和公路双重功能的重要桥梁。由铁道部十八局三处四公司承建,1995年12月8日开工。桥梁设计总长1500米,其中主桥长528.16米,东西引道长971.84米,桥面宽26米,双向四车道,引道宽40米。设计荷载量汽-20、拖-120,人群350公斤/平方米。设计洪水频率1/100。通航标准:七级航道。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