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桥隧 渡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9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桥隧 渡口
分类号: U44
页数: 5
摘要: 第三节桥隧渡口清代前,境内桥梁多为木桥或石桥,通往城区的河面设浮桥、义渡。民国时期开辟公路后,建有半永久性和临时性公路桥梁,屡建屡废。建国后,公路桥梁全部改为永久性建筑。1995年,全市有大型公路桥梁3座,总长1367.86米。
关键词: 桥涵工程 城市道路

内容

第三节桥隧渡口清代前,境内桥梁多为木桥或石桥,通往城区的河面设浮桥、义渡。民国时期开辟公路后,建有半永久性和临时性公路桥梁,屡建屡废。建国后,公路桥梁全部改为永久性建筑。1995年,全市有大型公路桥梁3座,总长1367.86米。
  古桥境内清代以前修建的桥梁,多系官吏或乡民捐资修建,桥型多为石拱桥。千百年来,有的因年久失修或路段改道而废,有的改建成现代公路桥。主要古桥有: 小桥位于水东镇状元桥之西约1公里,东晋咸和元年(326)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邑人谢志高捐资重修,清嘉庆年间(1796~1820)被水冲毁,知县邱安校倡导民众重修。桥至今尚存。
  状元桥位于水东镇七里村。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邑人郭世传、郭绍宗建,名白塔桥。宋淳祐元年(1241),进士王庸立桥碑。南宋咸淳十年(1274),邑人池梦鲤被钦点恩科状元,改名状元桥。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贡生袁嘉祺倡导民众改建新桥。四十二年,举人袁嘉保捐资于桥旁建茶亭。嘉庆十七年(1812)春,知县邱安校倡导民众重修桥、亭。单孔,条石拱桥。现茶亭已毁,桥面被拆除,仅留桥拱。
  留公桥位于东河大桥下赣江路与东郊路接口处,单孔。宋淳熙元年(1174),知军留正建,故名。1933年9月,改建成公路石拱桥,孔径10米。1963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全长14.7米,宽14.2米。今名东外交通桥。
  中书桥位于西津门外,今西津门口与西郊路交接处。元代(1279~1368),行中书省翁合建,故名。后毁。明嘉靖二年(1523),雩都(今于都)义民罗镐捐资重修。单孔。1935年修建西郊路时,拆除栏杆,拓宽桥面,改成公路石拱桥。建国后重建。今名西郊路桥。
  度龙桥位于城东坊水窗口(今赣江路水窗口),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赣县人封邑捐资修建。桥身用红石砌筑,净跨4米,单孔。民国期间改建百胜路时,拆除两侧石栏杆。现已改建为涵洞。
  和乐桥位于水西乡和乐村。建于明弘治六年(1493),名福星桥,是古驿道桥。1933年,改建为公路桥。1943年,改名和乐桥至今。1966年因公路改道,于桥东侧新建水泥砌石单孔桥,曾取名红星桥。1984年10月,复因公路改道,另建一单孔石拱桥,孔径13米。桥长31.16米、宽9米、高11米。荷载量20吨。
  庆远桥位于蟠龙镇马垇村。清康熙三十年(1691),邑人杨让建。石桥。雍正三年(1725),邑人刘玉龙与刘用和加修。后被洪水冲毁。道光三年(1823),庠生蔡洪班倡导民众捐资重修。1944年,改建为公路桥,名马垇桥。197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长25米、宽4米、高5米。荷载量8吨。
  永安桥位于蛤湖乡永安村,建于清代,是一座大型单孔石拱桥。桥长12.1米、宽3.68米、高5.35米。保存完好,属市文物保护单位。
  惠仁桥位于水东镇水东村,始建年月无考。清代邑人朱永琦重建。兵毁,永琦之孙朱士杰捐资重修。单孔,跨径约3米,条石拱桥。桥长约6米、宽约2米。至今尚存。
  吉埠桥旧名歇步桥。位于沙石镇吉埠村。始建年月无考。清乾隆八年(1743),监生刘永柱捐资重修。1934年赣小公路通车后,改建成公路桥。1970年改建成条石拱桥,长7米、宽8米、高6.5米。荷载量汽-13、拖-60。
  福寿桥位于水西乡马房下,始建年月无考。清道光二年(1822),邑人刘厚裕与邱士美倡导民众捐资重修。今仍存。
  永远桥位于水西乡石铺村,俗称石铺桥。始建年月无考。乡人邬仲陈捐建,系赣州通吉安的古驿道桥。1933年修建赣遂公路时,改建为砌石单孔拱桥。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型公路桥,长12米、宽6米、高3米。荷载量15吨。
  公路桥黄沙桥位于湖边乡黄沙村。原为古桥,1934年改建为公路桥。1964年春,昌赣公路改道,在桥东侧上方新建一石拱桥墩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沿用旧名。桥长33米、宽7米、高6米,2墩3孔。荷载量汽-13。1984年10月,复因公路改道,于原桥西侧另建一水泥砌石单孔桥,孔径25米,桥长52.27米、宽9米、高11.7米。荷载量汽-20。
  五里亭桥位于沙河乡五里亭村,323国道公路桥。1932年建,木质结构。1966年,改建为片石砌基单孔拱桥。桥长24米、宽8米、高3.5米。荷载量10吨。
  矮塔下桥位于沙石镇境内。建于1932年,木质结构。1945年毁,同年冬重建。195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3墩,桥长45米、宽8米、高7米。荷载量10吨。
  经堂下桥位于沙石镇境内。1932年建,1941年重修,1945年毁,同年冬重建。1972年,改建为片石砌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桥。桥长10米、宽8米、高5米。荷载量10吨。
  新路大桥位于沙石镇境内。桥西北侧原为双板九驳长木桥,俗称大桥。1932年修建赣庾公路时,改为木质公路桥,沿用旧名。1970年冬,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拱桥。桥长30米、宽5米、高10米。荷载量10吨。
  中正大桥东岸位于水东镇高桥头(东河大桥上游100米处),西岸位于东郊河堤路口,横跨贡江,是民国时期赣银公路上的唯一木架结构的半永久性公路桥梁。1939年,此处建有木便桥,后毁于洪水。1941年1月,由江西省公路处设计并组织施工,1942年3月建成。桥长620米、宽6.5米、高15米,47孔。基础为花岗石所砌,桥墩正常水位以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为木架。桥墩间架钢轨直梁,桥面铺设木板,可承载10吨的车辆。1945年2月4日,日军侵赣前焚毁。
  西河大桥横跨章江,是市内连接105国道、赣丰公路的重要公路桥,也是市区的重要公共设施。始建于1940年10月,名西中正大桥。长198米,为木质临时便桥。后4次毁坏,又4次修建。1945年2月,日军侵赣前焚毁。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组织抢修,建成临时木便桥,36孔,长226米。1956年12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长256.2米、高14米,主跨7孔,每孔跨径33米,桥面宽10米,两旁人行道各宽1.5米。荷载量汽-13、拖-60。总造价89.43万元。是赣州解放后修建的第一座永久性公路桥。1992年8月,经江西省公路局鉴定,列为危桥。9月12日起,对西河大桥实行限载通行。1995年8月,投资122.45万元,由赣州公路分局采取新工艺加固修复。1996年2月16日恢复正常通车。荷载量汽-20、拖-100。
  东河大桥位于市区东部,建成于1965年8月。是跨越贡江连接323国道的城市公路两用桥,时为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公路桥。总造价746万元。桥长687米,两端引道总长1480米,桥宽14.5米,其中两边人行道各宽2.25米,中间车行道宽10米;8墩9孔,每孔跨径60米。正桥两端的1、10号桥墩上,建有桥头堡亭4座,两岸跨线桥为净跨30米的片石混凝土空腹式版拱。桥高在河床以上达24米。荷载量汽-18、拖-80。
  东桥路桥跨越古护城河,位于东胜山。修建东河大桥引道时新建。单孔,净跨10米。桥长14.2米、宽14米。荷载量汽-13、拖-60。
  章江大桥座落在105国道2127公里+103米处,为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桥。横跨章江。跨径30米,14孔,桥长424.64米。荷载量汽-20、拖-100,人群350公斤/平方米。1988年10月竣工通车。总投资369.74万元。
  赣州大桥位于赣州火车客运站站前区,是兼有城市和公路双重功能的重要桥梁。由铁道部十八局三处四公司承建,1995年12月8日开工。桥梁设计总长1500米,其中主桥长528.16米,东西引道长971.84米,桥面宽26米,双向四车道,引道宽40米。设计荷载量汽-20、拖-120,人群350公斤/平方米。设计洪水频率1/100。通航标准:七级航道。
  城市桥梁城市桥梁主要有西河浮桥、东河浮桥、南河浮桥、北门浮桥、西河人行桥和南河大桥(参见《城建环保》篇)。
  [=此处为插图(峰山隧道)=] 公路隧道境内仅有峰山公路隧道1处,位于沙石镇境内峰山公路中段。1978年12月开工,1980年8月竣工,全长60米、宽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内设避让车辆站3个。
  渡口境内章、贡、赣三江渡口,始设于元末明初。民国期间有渡口6处,渡船20只。渡口船只多为义渡,由当地绅士、众姓公堂、僧侣等捐租赠银,在渡口以舟楫义务渡人,或由群众募捐合凑钱财置田济渡。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渡船会负责主持募捐及渡田管理,一年或数年募捐一次。渡田租谷(金)除交田赋及支付渡工膳食外,其余作船具修理。渡船为木质结构,人力操作,每只船吨位1~3吨不等。船上搭有木棚,供过渡行人遮日避雨及渡工住宿。
  建国后,随着公路桥梁的兴建,市域的变更,渡口变化较大,有增有废,有的改渡为桥。渡口性质有公渡、私渡,村渡、厂渡。公渡经费由市财政开支,行人免费过渡。村渡、私渡属营业性质,按人民政府规定收费渡运。厂渡经费由所在企业负责。1987年8月26日起,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将所有公渡的管理权移交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次年8月,取消私渡。1991年5月,投资约17万元,将境内10处渡口、12艘渡船全部改造成钢质机动船。
  市内渡口水域路程约25公里。章江流域设崇埠、车村、下高楼、水口、沙角、马房下、章江上、章江下8个渡口,贡江流域设河头、河口2个渡口,赣江流域有水西芒埠渡。属县市交界渡口有3处,即:水西乡的芒埠渡对岸是赣县储潭渡、沙河乡的河头渡对岸是赣县梅林渡、蟠龙镇的章江上渡对岸是南康市的筱坝村渡。
  车村渡元末阳氏倡设,位于蟠龙镇上车村东北章江上,距市区南6公里。有5马力钢质机动渡船1艘,载客定员30人。渡工1人。
  下高楼渡设于明初,位于市区南7公里,水南乡下高楼村东南章江上。有5马力钢质机动渡船1艘,载客定员30人。渡工1人。
  水口渡设于明初,名歇步渡,后易名吉埠渡,民国时期易今名。位于水南乡水口地段南面章江上,对岸为沙石镇吉埠村,距市区东南7公里。有5马力钢质机动渡船1艘,载客定员30人。渡工1人。
  河头渡又名梅林渡,设于明初。位于沙河乡河头村东北贡江左岸,右岸为赣县梅林,距市区东10公里。有12马力钢质机动渡船1艘,载客定员50人。渡工1人。
  沙角渡又名五里亭渡,清初设置,名街亭渡,民国时期易今名。位于市区东南5公里,水南乡沙角村东北章江上,对岸为沙河乡五里亭村。有5马力钢质机动渡船1艘,载客定员30人。渡工2人。
  马房下渡又名龟角尾渡,位于市区北水西乡马房下村东南章江下游,右岸为市区龟角尾。设于清雍正七年(1729)。抗日战争期间,设有忠孝桥(浮桥),后废。建国初,设北门浮桥,后桥拆,复为渡。有5马力钢质机动渡船1艘,载客定员30人。渡工1人。
  章江上渡设于清咸丰六年(1856),原名张边圩渡。光绪二十七年(1901)更名蟠龙圩上渡,1948年易今名。位于市区西南9公里,蟠龙镇塘坊上村南章江上。有12马力钢质机动渡船1艘,载客定员50人。渡工2人。
  章江下渡位于市区西南约9公里,蟠龙圩南章江上,因处章江上渡的下游,故名。清咸丰六年设,由群众集资兴办,名张边圩下渡。光绪二十七年更名蟠龙圩下渡,1948年易今名。有12马力钢质机动渡船1艘,载客定员50人。渡工2人。
  崇埠渡又名高楼渡。设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位于市区南7公里,沙石镇崇埠村北章江上。有10马力钢质机动渡船2艘,载客定员各为30人。渡工2人。
  芒埠渡又名储潭渡,设于清光绪年间,位于市区5公里,水西乡白田村东赣江上。有12马力钢质机动渡船1艘,载客定员50人。渡工2人。
  河口渡系古渡。原名七鲤渡。建国后易今名。位于市区东5公里,水东镇七里镇贡江上。有5马力钢质机动渡船1艘,载客定员30人。渡工1人。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