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轻纺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88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轻纺工业
分类号: TS1
页数: 5
摘要: 第五节轻纺工业纺织服装工业赣州的纺织、服装、缝纫业历史悠久,唐代生产竹布,宋代生产白縇布,明代产有葛布、萱布、麻布及丝绸。明末清初,缝纫业发展较快,时有袒胸服、长裙衣、大袖宽衣、小袖窄衣,随后有长袍、马褂等。清咸丰年间(1851~1861),始有制帽业。辛亥革命以后,流行中山装、旗袍。“五四”运动期间,出现学生装、短式新装。均属手工针线缝制。
关键词: 纺织厂 纺织工业

内容

第五节轻纺工业纺织服装工业赣州的纺织、服装、缝纫业历史悠久,唐代生产竹布,宋代生产白縇布,明代产有葛布、萱布、麻布及丝绸。明末清初,缝纫业发展较快,时有袒胸服、长裙衣、大袖宽衣、小袖窄衣,随后有长袍、马褂等。清咸丰年间(1851~1861),始有制帽业。辛亥革命以后,流行中山装、旗袍。“五四”运动期间,出现学生装、短式新装。均属手工针线缝制。1928年,服装行业改条梭缝纫制服为圆梭缝纫机生产,由手工缝制转向机器生产。1935年,上海西服店、鹤昌西服店、香港西服店、祥康西服店相继在赣州开业。1936年,赣州平民工厂购置手摇织机,生产纱袜、纱衫、围巾、毛巾、线帽等针织品。日军侵华后,沦陷区一些纺织工厂先后迁入赣州。1940年,在路易·艾黎的倡导和帮助下,组建织布、纱布、染布、缝纫、毛巾、袜子、纽扣、麻袋等制造业,支援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虽有不少工厂迁回原地,境内仍有纺织、缝纫工厂和作坊258家,从业人员910多人。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措施,扶助纺织、服装、缝纫业恢复和发展生产。1949年9月,亮记棉织社改名益民棉织工厂,私营大东南针织厂、荣工印染社相继建成投产。到1950年底,服装行业发展到120多家,从业人员520人。1952年5月1日,成立赣州市手工业缝纫生产合作社。1956年,大东南针织厂、荣工印染社实行公私合营,并入益民棉织工厂,改名赣州棉织厂。纺织个体手工业者组建针织、棉织、踩染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个,丝线、弹棉手工业供销合作社2个,社员233人。缝纫个体手工业者组建缝纫合作社9个、缝纫供销合作社5个、制帽生产合作社1个,社员677人,约占全行业人数的98%,胜利完成了纺织缝纫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后,市人民委员会对市内纺织、服装、缝纫业进行并社转厂的改制,分别组建成赣州针织厂、赣州市手工业布鞋丝绉厂、赣州市手工业橡胶修制鞋厂、赣州市童装制帽合作厂。
  1970年8月,具有1万纱锭的赣南纺织厂建成投产。1980年8月,赣州市服装厂、赣州市被服厂、赣州市鞋帽厂、解放机绣童装厂、赣江服装厂、南外服装厂联合组建赣州服装鞋帽公司(后服装、鞋帽分开)。1988年9月,赣南纺织厂与赣州染织厂联合组建赣南纺织漂染总厂(1992年7月分开)。1995年,全市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纱、织布、针织、印染、服装、鞋帽等6个行业的纺织、服装、缝纫工业新格局。有纺织、服装、缝纫企业22家,职工4446人;固定资产原值1.2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19亿元,销售收入6.56亿元,上缴税金1036.7万元,实现利润320.7万元。主要纺织、服装企业有: 赣南纺织厂位于红旗大道西段南侧,占地面积1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拥有环锭纺纱2万枚,转杯纺200头,线锭2000枚,44~75寸自动换梭布机430台,纯棉漂染生产线2条,是国家中(二)型工业企业,赣州地区唯一集纺、织、染、服装加工为一体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江西省出口产品生产定点厂。1969年9月,从江西棉纺织印染厂调拔1万锭纺纱设备、320台织布机、18台整理染色机在赣州成立赣南纺织厂。同年10月动工,1970年8月建成投产,结束了赣州地区无纱锭的历史。1980年,新建染色车间,新增纯棉漂染生产线1条。“八五”计划期间,扩建厂房,新增纱锭1万枚,同时对原来的1万枚纱锭进行更新改造,纺、织、染主机总数达1209台,为建厂初期的2.6倍。产品品种由原先的全棉27.8号纱、全棉平布和纱卡发展到各种规格的纯棉、涤棉、人造棉、中长纤维的纱线和坯布、色布等。出口产品有漂白纱卡、各种色布服装面料、63寸棉细布、47寸纯棉纱卡。28×28人棉坯布和28漂白纱卡,先后销往日本、德国和西欧、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85年,改地属为市属。1988年9月,与赣州染织厂联合,改名赣南纺织漂染总厂,1992年7月,两厂分开经营,恢复原名。1995年,有职工2078人,其中技术人员34人,固定资产原值6955.94万元,净值4411.21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102.96万元,销售收入7292.44万元,上缴税金224.95万元,实现利润10.55万元。
  赣州染织厂位于西津路中段南侧,占地面积9592平方米。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江西省色织出口重点企业之一。拥有漂染、准备、织造、整理全套加工设备173台(套),年生产能力250万米。主要生产各种纱支的纯棉服装面料和混纺亚麻、麻棉服装布料。产品全部出口,销往国际市场。1988年,贺兰山牌28×28防缩色织单面绒布料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95年,有职工409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固定资产原值821万元,净值287万元;生产棉布140.3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707.3万元,销售收入1063万元,上缴税金38.7万元,实现利润1.8万元。
  赣州服装公司位于花园塘,占地面积8147平方米,建筑面积9603平方米。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江西省定点生产出口服装的重点企业之一,与美、日、意等国家和香港地区10多家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拥有设备900多台套,其中“百灵达”20头电脑绣花机等专用设备150台套,70%的设备从西德和日本引进。年生产能力150万件。主要生产衬衫、西服、夹克衫、呢毛料高级系列服装等。八一四牌中山装、海豚牌男衬衫和贺兰山牌男衬衫、男女西服套装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95年,有职工263人,其中技术人员13人;固定资产原值730万元,净值58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销售收入359.4万元,上缴税金28万元。
  文化用品工业建国前,赣州生产的文化用品,有毛笔、墨条、皮球、乐器、粉笔和印刷品等。赣州的毛笔生产历史悠久,明末有毛笔作坊店铺。清光绪末年到民国年间,赣州有9家毛笔生产作坊和店铺,较有名的是吴凌云堂、黄文山堂。墨条生产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赣州牌楼街有邵启文、邵寿文制墨作坊。民国初年,黄德山墨房、黄政文仲记、黄政文友记、钟定坚、高文荣等相继开业。以邵启文、黄德山、邵寿文3家生产的油烟墨、松烟墨最有名气。民国末年,墨房业务清淡,相继倒闭。1938年,广东兴宁罗有佑、罗茂渔2户皮球作坊迁至赣州,制作篮球、排球、足球、手球等产品。1948年,皮球作坊发展到4户,从业人员13人。乐器生产有鼓、胡琴、箫、笛等产品。1937年,赣州凤音斋生产胡琴、箫、笛,萧德盛生产班鼓等。1948年,赣州有4户乐器店铺,从业人员11人。粉笔生产始于1936年,时有震昌粉笔作坊独家经营。1938年,黄维周粉笔作坊开业。铅印印刷业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时有私营日新印刷厂。民国期间,有龙威阁、熊华丽印刷厂和新赣南报、民国日报(赣南)、正气日报等报社印刷厂。
  解放后,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民国日报(赣南)、正气日报印刷厂,组建成赣州日报印刷厂,1949年11月易名赣西南日报印刷厂,1951年7月易名大众报印刷厂。1956年,将生产经营文化用品的作坊和店铺组建成赣州文化用品供销生产合作社。同年,公私合营的熊华丽印刷厂更名赣州印刷厂。此后,赣州文化用品供销生产合作社易名赣州市化工文化用品厂,大众报印刷厂易名赣南日报印刷厂、赣南印刷厂。至1995年,全市有文化用品工业企业12户,职工1263人;固定资产原值1093.2万元,净值1246.5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900.1万元,销售收入1888.4万元,上缴税金149.2万元,实现利润122.5万元。主要文化用品工业企业有: 赣南印刷厂建于1949年8月,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健康路北段东侧,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60年代起,陆续从国内外引进TY301、TY401型海德堡印刷机、LB203型高速凸版轮转印报机、DL104A型二回转全张自动印刷机、LP1101型全张平轮印刷机、BW-600型6色凹版轮转印刷机、七色凹印机、MQDELFYM780B自动模切烫金机和电脑激光照排系统等,拥有各类印刷及配套设备189台,平、凹、凸印刷工艺齐全,年生产能力72.36万四开千印。是赣州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国有印刷企业,全国书刊定点印刷企业。1980年以来,为广东南雄外贸出口玩具、文具印制的包装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国家。初中美术课本、小学语文课本等产品先后在全国、华东地区、省、地区行业评比中获奖,其中语文课本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署优产品”。企业先后被评为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省级先进企业等。1994年,有在职职工530人,其中技术人员64人;固定资产原值872.1万元,净值500.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24.9万元,销售收入664.1万元,上缴税金53.1万元。
  赣州印刷总厂原名赣州印刷厂,1957年3月改为今名,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赣江路东端,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建厂以来,机器设备、印刷品种、产品质量、经营管理等都发生了较大变革,平印、凸印、制版设备及印刷工艺不断完善。1993年,在全区率先引进先进的激光照排系统,购进德国产罗兰四色胶印机,引进丝网印刷新工艺,新增丝网印刷生产线投入运行,打破了单一纸张印刷的传统。印刷及配套设备104台。印刷产品由单一的零件表格生产,发展到可承印各种彩色商标、精美包装、塑料封套、书刊画册、年画年历等高、中档多品种的生产,年生产能力49.85万四开千印。1990年印制的“鸳鸯喜”标贴被评为全国轻工包装装潢印刷优秀产品。企业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包装企业、省级先进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1994年,有在职职工428人,其中技术人员46人;固定资产原值739.2万元,净值499.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68.43万元,销售收入956.82万元,上缴税金53.86万元。
  赣州印刷(集团)有限公司 1995年12月,由赣南印刷厂和赣州印刷总厂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全国书刊定点印刷企业。位于赣江路东端,占地面积2.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7万平方米。有在职职工958人,其中技术人员110人;固定资产原值1611.3万元,净值1000.2万元;电脑激光照排、照相制版、印刷、装订等各种平、凹、凸印刷设备293台。年生产能力达122.21万四开千印。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89.7万元,销售收入1553.49万元,上缴税金94.03万元,实现利润478.75万元。
  赣州市化工文化用品厂 1956年由文化用品供销生产合作社转厂而成,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占地面积6388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主要产品为各种高、中、低档建筑涂料、墨汁、浆糊等。1995年,有职工125人;固定资产原值62.3万元,净值14.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80.1万元,销售收入230.4万元,实现利税19.5万元。
  皮革工业赣州的皮革工业从明代起就有一定的基础,时有带毛鹿皮、白硝鹿皮、翎毛、弦箭、胖袄鞋为贡品。清代,头青皮枕、红漆皮箱弛名中外,远销南洋一带。民国时期,有皮革及其制品作坊店铺44家。主要皮革厂家有裕和生皮厂、邹同丰皮枕店、萧和兴皮枕店、任益新皮枕店和由国民党军队伤员组建的荣生皮件社。
  建国后,赣州市对皮革实行统购统销、计划分配的政策,促成私营作坊联合。1951年1月,振兴、昌泰、裕和生、陈瑞昌、信昌、曾大春、吴传信和鑫诚等8家私营皮革厂投股集资5000元(含工具、设备)组建赣州制革联营厂。1954年6月,荣生皮件社和工联、新联皮件店以及四联皮鞋店联合成立赣州皮革一社。其他个体手工业者于1956年1月组建成皮革二社。两社于1958年5月合并成赣州皮革制品合作工厂。1956年1月,有3家皮枕店合并,成立赣州皮枕厂。1959年1月,赣州制革联营厂、赣州皮革制品合作工厂和赣州皮枕厂合并,成立江西赣州皮革制造厂,1980年更名赣州市皮革工业公司,成为赣南最大的综合性皮革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赣州的皮革工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1995年,赣州市皮革工业企业有职工602人,固定资产原值1759.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329.4万元,销售收入1396.8万元,实现利税60.70万元。主要皮革工业企业有: 赣州皮革工业公司位于市西郊路中段西北侧,占地面积2.54万平方米。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江西省出口皮鞋定点企业之一。拥有各类皮革机械设备258台(套),生产能力为年制革30万张,制出口鞋120万双。主要产品有熟革、皮鞋、PVC和PV类鞋、皮箱、劳保手套、皮枕等250多种。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国家。飞飞牌注册商标的内销产品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95年,有职工231人,其中技术人员40人;固定资产净值859.16万;完成工业总产值2996.1万元,销售收入1274.02万元,实现利税53.54万元。
  塑料工业赣州塑料制品业始于40年代,发展于60年代,产品品种由单一化逐步向多样化发展,从生产牙刷转向生产塑料丝、塑料鞋底、塑料鞋,逐步发展到生产海绵发泡、聚乙烯农膜和工业薄膜等100多个品种。主要产品有日用塑料制品、聚乙烯薄膜、塑料管道及容器等。1981年,环球牌聚乙烯工业薄膜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PE小工膜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五名。1985年,聚乙烯印膜、聚乙烯小工膜在江西省质量评比中均获第一名,聚乙烯小工膜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86年,聚乙烯彩印袋、聚乙烯钙塑天花板获全省第一名。1988年,聚乙烯膜被评为部优质产品。1995年,赣州市塑料行业有11户,职工591人;固定资产原值2772.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297.7万元,销售收入1986万元,上缴税金299.3万元,实现利润40.5万元。主要塑料工业企业有: 赣州塑料制品厂位于二康庙、三康庙相接处,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江西省塑料制品生产重点企业之一。始建于1940年,原名新赣南广慈博爱院救济委员会良心牙刷厂。1945年11月,改名新赣南广慈博爱院大同牙刷厂。1949年8月,市人民政府收归国有,名国营民生牙刷厂。1951年,更名人民牙刷厂。1968年4月,改名江西赣州塑料制品厂。由手工生产发展为半机械化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逐渐走向配套,形成多系列、多品种、多层次的塑料综合加工能力。主要产品有聚乙烯工业、农业用膜和各种日用塑料制品等。1995年,有职工216人,完成工业产值812万元,销售收入738.1万元,上缴税金18万元,实现利润0.15万元。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