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86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业结构
分类号: F4
页数: 5
摘要: 第二章工业结构第一节产业结构民国时期,赣州的工业多为轻工业。
关键词: 工业经济结构 工业体制

内容

第二章工业结构第一节产业结构民国时期,赣州的工业多为轻工业。
  1950~1952年,全市胜利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轻重工业都有所发展。1952年轻重工业之比为82∶18。
  1953~1957年,全市重工业发展速度快于轻工业。1957年,轻重工业之比为65∶35。1958年,掀起大办工业的高潮,持续三年大发展之后,1961~1962年,轻重工业之比为67∶33。1964年,重工业发展较快,轻重工业之比为48∶52。1965年,轻重工业之比为59∶41。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全市工业总产值递增率是建国以来(除调整时期)的最低点,重工业比例下降,轻重工业比例为62∶38。1976年起,全市工业发展较快,但重工业未得到大的发展,1980年,轻重工业之比为67∶33。
  改革开放后,全市轻重工业比例有所调整。轻重工业比例,1985年为42∶58,1995年为45∶55,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工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是,一些新兴、基础产业(如石油加工、医药、电力、煤气等)比重有所上升,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造纸、印刷等)比重开始下降。但产业结构的总体格局变化尚不显著。
  [=此处为表格(1985、1995年全市主要工业行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产品结构 1949年,全市有电力、木材加工、砖、瓦、木帆船、棉布、毛巾、袜子、铁、锡、白酒、火柴、牙刷、乌硝、重革、轻革、皮鞋、皮枕、皮箱、肥皂、雨伞、机制糖等产品。随着工业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的产品投入市场。1957年以前,主要产品有水泵、煤气机、机制纸、漂白粉、颗粒肥料等。1958年,有钢铁、冶金设备、焦炭、金属切削机床、电动机、破碎研磨设备、水泥、耐火材料、细菌肥料等300多种产品。1978年,主要工业产品有有色金属冶炼、矿山机械、空压机、水轮机、柴油机、电动机、各类机床、工业泵和电子、化工、农药、制糖、纺织、钨钼材料等1000多个品种(规格)。1988年,全市的工业产品有有色金属、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建材、木材加工、家具、造纸、印刷、医药、化学、工艺美术、塑料制品、食品、饮料等2000多个品种(规格)。1995年,全市工业有冶金、机械、电子、建材、化工、医药、纺织、食品、皮革、造纸、服装、塑料等32个门类。冶金工业从精选、冶炼到综合利用、加工、设备修理形成完整体系,机电工业能生产大型系列产品,造纸工业产品齐全,食品工业品种众多。
  工业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在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1995年,出口交货值达7.62亿元,占工业产出额的27.15%。有些产品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量下降,气体压缩机下降32.9%,布下降11.2%,钨丝下降22.9%,机制纸及纸板下降5.3%。
  [=此处为表格(1985、1995年全市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比较)=] 第三节设备结构建国前夕,赣州有各种工业生产设备108台,其中,锅炉2台,发电机8台,电动机26台,变压器46台,车床13台,钻床6台,刨床5台,铣床1台,其他机床1台。
  建国后,经过经济恢复期的建设,1952年,全市工业生产设备发展到318台,其中,锅炉8台,原动机9台,发电机10台,电动机162台,变压器46台,车床48台,钻床14台,刨床12台,铣床4台,其他机床1台,锻压设备4台。
  经过“一五”、“二五”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1962年,全市有工业生产设备3095台,其中,锅炉12台,原动机51台,发电机20台,电动机2260台,电气器械103台,变压器163台,车床258台,钻床67台,刨床71台,铣床37台,其他机床42台,锻压设备11台。
  1963~1965年,经整顿和分类重组,全市有工业生产设备1758台,其中,原动机1台,发电机1台,电动机651台,电气器械17台,变压器6台,车床67台,钻床20台,刨床13台,铣床5台,其他机床4台,锻压设备15台,纺织设备890台,轻工机械68台。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设备仍有一定增加。至1976年底,全市有工业生产设备3615台,其中,车床992台,钻床238台,刨床267台,铣床171台,其他机床504台,锻压设备403台,专业生产设备1040台;另有1293细纱机9984锭。
  1977~1978年,全市工业生产设备进一步完善。1978年,有工业生产设备3986台,其中,车床1087台,钻床271台,刨床284台,其他机床796台,锻压设备423台,专业生产设备1125台;另有1293细纱机1.04万锭,线锭2048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市工业生产设备更新速度加快,机械化生产逐年扩大,工业装备水平提高。至1995年末,乡及乡以上和年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18亿元,比1985年增长3.28倍,从业人员人均固定资产装备2.72万元,比1985年提高2.39倍。
  1995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净值率为64.82%。在主要工业生产设备中,进口设备占10.11%,比1985年上升3.08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96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0.4%,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5.2%,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71.5%,属国内落后水平的占22.9%。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仍然偏低。
  第四节投资结构民国时期,赣州的私营工业多为自筹资金自办、或亲朋合股联营的加工小作坊,现代工业少,工业基础薄弱,政府基本上不予投资。
  建国后,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建立工业体系,加大对工业的投入。1950~1985年,国家和地方共投资3.31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5%,建立了一批工业企业。1986~1995年,市人民政府帮助企业筹集资金改善生产环境,调整产品结构,支持企业技改,上了一批新项目,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建设了一批新兴产业。期间,赣州市工业企业筹集资金6.7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29亿元,占48.64%;企业自筹2.62亿元,占38.72%;地方财政投资3326万元,占4.91%;通过各种融资手段筹资5236万元,占7.73%。利用这些资金,共进行84项工业投资,其中,用于机电企业投资26项,2.38亿元,分别占投资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下同)的30.96%和35.15%;轻纺企业投资28项,1.68亿元,分别占33.33%和24.84%;化工企业投资12项,1.3亿元,分别占14.29%和19.26%;食品企业投资8项,1.03亿元,分别占9.52%和15.18%;建材企业投资2项,2829万元,分别占2.38%和4.17%;其他企业投资8项,951万元,分别占9.52%和1.4%。
  第五节效益结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企业的管理属粗放型,工业企业生产以产量、产值作为考核经济效益的主要依据。企业偏重抓产量、产值,忽视成本核算,经济效益低下。1957年,市属国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9.97万元,实现利润131.99万元,百元产值利润10.3元。1961年,工业企业执行国家《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实行民主管理,职工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市属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31万元。1964年,全市广泛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建立与完善成本核算、原材料领发、劳动工资等一系列管理制度。1965年,市属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89.13万元,比1957年增长24.15%;销售收入1376.09万元;实现利润178.14万元,比1957年增长34.96%;上缴税金206.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777元/人,比1957年提高1595元/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属工业企业的管理陷入混乱,经济效益下降。1966~1976年,市属国营企业盈利1996.6万元,亏损258.6万元,盈亏相抵实现盈利1738万元,年均盈利15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经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狠抓扭亏增盈,加强企业管理,推行厂长岗位责任制等措施。1982年,市属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27.4万元,比1965年增长了3.8倍,销售收入6931.3万元,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为1824.8万元和2456.7万元,利润和税金2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1987年起,市属工业企业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政府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等一系列政策,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1990年,市属工业企业利税增长37.8%,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26.9%。
  进入90年代,全市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资产重组,狠抓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2年,赣州酒厂实现利税1412.88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1995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税利超千万元的企业有赣州酒厂、江西气体压缩机厂、赣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和赣州创业(集团)工业公司等4户。199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9.05亿元,比1990年增长2.78倍,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5.37%;盈利企业盈利额8183万元;上缴税金1.76亿元;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9亿元,实现利税7816.8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25%、134.4%和32.5%。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