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崛起与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8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崛起与改革
分类号: F4
页数: 5
摘要: 第二节崛起与改革 1958年,在大办工业、大炼钢铁的热潮中,赣州市的工业发展迅速。至年底,工厂由1957年的39个发展到164个,增加3.2倍;工业总产值从1957年的5047.46万元增加到9982.42万元,增长97.8%;职工人数从1957年的4784人增加到8891人,增长85.8%。
关键词: 工业改革 工业结构调整

内容

第二节崛起与改革 1958年,在大办工业、大炼钢铁的热潮中,赣州市的工业发展迅速。至年底,工厂由1957年的39个发展到164个,增加3.2倍;工业总产值从1957年的5047.46万元增加到9982.42万元,增长97.8%;职工人数从1957年的4784人增加到8891人,增长85.8%。
  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市人民委员会对全市工业进行调整。对那些条件不成熟的企业进行撤、并、转;对那些急于过渡为国营的集体企业退回到集体所有制或划归为公社所属的合作社(组);精减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近2000人;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造纸、制糖、纺织、制革、塑料等人民生活用品工业;在材料、资金、运输等各个方面支持轻工业发展,整顿和加强纸厂、电池厂、玻璃厂、皮革厂、服装厂等企业;机械工业压缩产品制造,转向为技术改造、设备维修和为支援农业生产服务。同时,调整消费与积累、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比例关系。至1963年,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的基本建设比例,由“大跃进”年代中的1∶0.38调整为1∶0.75;面向农村市场,增加适销对路的消费品,皮便鞋、曲清酒等10多个新产品进入农民家庭。通过3年的调整,全市工业克服重重困难,得到稳步发展。1965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33亿元,比1957年增长51.52%;职工总数为11344人,比1957年增长1.37倍;企业总数为137户,比1957年增长2.51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人民排除干扰,共同努力,工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新建了赣州灯泡材料厂(今赣州钨钼材料厂)、赣州灯泡厂、赣州无线电厂、赣州标准件厂、赣南有色矿山机械厂、赣州接插件厂,扩建了赣州电机厂、赣州市二轻造纸厂、赣州市自来水厂等,使全市工业门类不断增加。10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31.43%,并开发出电机、标准件、无线电、接插件、钨丝、灯泡、色布等一批新产品。但产品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低。1976年,市直属工业企业亏损户增加到13户,亏损117.7万元,比1966年负增长128.3%;全员劳动生产率降至4407元/人,下降44.8%。产品产量滑坡,棉布由1966年的83.78万米下降到1976年的81.61万米,机制纸由5234.18吨下降到4072.33吨,水泵由1167台下降到1026台,饮料酒由1437.42吨下降到1066.67吨。
  1980年,市人民政府调整工业结构,理顺积累与消费、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关系,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在电力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安排轻工业用电2000多万度,占全部工业用电的78%;拨给轻工企业的“三材”比1979年增加1倍多;对轻工生产所需的运输,优先保证;商业、外贸部门为轻工生产积极“牵线搭桥”,疏通渠道,扩大销路;税务部门对试制的轻工业新产品给予免税等。至1980年末,轻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超过机械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达到7.9%,机制纸、火柴、灯泡、干电池、钨丝、饮料酒和皮革制品等主要轻工产品均比1979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1981年7月,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工业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市直属21户国营工业企业全面推行盈亏包干责任制。1982年5月至1984年底,市人民政府对市属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1983年,颁布关于《赣州市1983年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利润包干经济责任制的方案》。1984年,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初步意见》,成立赣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挥部,加快企业改革和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当年工业生产实现产值、利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1985年,江西气体压缩机厂、江西齿轮箱总厂等省、地属15个工业企业下放赣州市管辖。同年,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承包责任制的11户,资产经营责任制的1户,租赁经营责任制的1户),企业内部普遍推行岗位责任制和计件工资制,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1985年,市直属21户工业企业(不含省、地下放15户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亿元,实现利润824.1万元,上缴税金1216.1万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52.86%、12.2%和1.03倍。
  1987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贯彻执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制。全市预算内工业企业分别实行利润目标管理,亏损包干,上交利润递增包干、超收分成;上交利润基数包干,超收分成,“两保一挂”和租赁经营等责任制。1988年,全市承包经营普遍推开,市属国营工业企业有11户实行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赣南纺织厂与赣州染织厂合并成立赣南纺织漂染总厂。1989年,赣南机械厂、赣南铸锻厂、赣南有色矿山机械厂联合成立江西赣南机械总厂。1990年,市属32户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9亿元,实现利润2231.9万元,上缴税金3668.3万元,比1985分别增长2倍、22.3%和49.3%。
  90年代,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加大主攻工业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政策措施。1991年,全市普遍推行承包经济责任制,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1992年,对市属部分工业企业开展“六自主”试点。1993年,市人民政府先后颁发《赣州市市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奖励办法》、《赣州市工业企业突出贡献、超常规发展重奖办法》、《关于加速发展全市国有工业企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指导企业深化改革,加快企业发展。同年,江西齿轮箱总厂、赣州阀门厂、赣州市造纸厂、赣南小汽车厂实行股份制改制,分别组建江西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赣阀股份有限公司、赣州金凤股份有限公司和赣州江环汽车有限公司;江西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与赣州标准件厂实行资产联合经营,赣南造纸厂实行无主管部门企业试点。1994年,赣州酒厂、赣州灯泡厂、江西第二制糖厂、赣南无线电厂、赣州皮革工业公司、赣南轴承厂、赣州接插件厂、赣南印刷厂等8户企业实行净资产保值增值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赣南纺织厂、赣南建材厂、赣州塑料厂、赣州电池厂、赣南农药厂等5户企业实行扭减亏包干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赣南化工厂、赣州染织厂、赣州钨矿实行国有民营,赣南机械总厂组建成国有独资赣南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赣州雅建墙纸厂产权转让给外商,赣州深赣电子器材厂股权有偿转让给深圳洛依服饰有限公司,使国有企业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1995年,赣州市工业企业改革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建立一批企业集团,改革趋于多样化。4月,赣江造纸厂与赣南造纸厂联合组建赣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5月,赣州市人民法院裁定江西酶制剂厂终结破产程序,成为赣州市第一家破产的国有企业;8月,赣州灯泡厂转让出售给赣州地区劳动局,成为赣州市第一户出售的国有企业;11月,赣州印刷厂、赣南印刷厂联合组建成赣州印刷(集团)有限公司;12月,赣南无线电厂托管江西汽车天线厂。
  随着黄金岭经济开发区、金坪工业村的开发建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全市工业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街道、集体、“三资”企业不断发展,工业经济规模、总量、效益都得到了较大发展。1995年末,全市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单位1717个,从业人员6.62万人,比1985年分别增长5.3倍和26.32%;资产总额36.12亿元,实收资本9.19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0.53亿元,上缴税金1.82亿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5.1倍和3.6倍;工业增加值9.9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7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3.05倍,年均增长15.03%0其中:国有工业资产总额30.0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83.19%;工业增加值5.17亿元,占52.01%;产品销售收入17.76亿元,占58.17%;上缴税金1.54亿元,占84.62%。“三资”工业企业由1985年的空白发展到27个,从业人员2257人,工业总产值3.55亿元。乡镇集体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1502个,从业人员1.4万人,比1985年增加1.27万人;工业总产值5.4亿元,比1985年增长150倍。
  [=此处为表格(1985、1995年全市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工业总产值情况)=] 单位:万元 [=此处为表格=] 说明:1949~1957年为1952年不变价,1960~1970年为1957年不变价,1973~1978年为1970年不变价,1983~1990年为1980年不变价,1991~1995年为1990年不变价。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