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859
颗粒名称: 第八篇 工业
分类号: F4
页数: 46
摘要: 第八篇工业 [=此处为插图=] [=此处为空白页=] 南北朝时,赣州始有制糖业。唐、宋时期,赣州生产的白縇布、竹布、雕花生漆和竹筷曾列为贡品,七鲤镇瓷窑烧制的瓷器远销东南亚和朝鲜、日本。民国初至抗日战争时期,现代工业起步,建起电厂、制革厂、锯木厂、造纸厂、漂染厂、糖厂、机械厂等企业。至1949年解放前夕,有官办私营工厂11家,工业总产值600多万元。
关键词: 工业发展 工业建设

内容

第八篇工业 [=此处为插图=] [=此处为空白页=] 南北朝时,赣州始有制糖业。唐、宋时期,赣州生产的白縇布、竹布、雕花生漆和竹筷曾列为贡品,七鲤镇瓷窑烧制的瓷器远销东南亚和朝鲜、日本。民国初至抗日战争时期,现代工业起步,建起电厂、制革厂、锯木厂、造纸厂、漂染厂、糖厂、机械厂等企业。至1949年解放前夕,有官办私营工厂11家,工业总产值600多万元。
  建国后,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前进中经历了坎坷和曲折。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市人民政府采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鼓励发展工业,至1952年末,登记营业的工业户1731户。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市组建97个手工业合作社、一些私营工业企业实行公私合营;配合赣南钨矿的开采,兴建了一些有色金属冶金企业。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4.03倍。1958年,全市掀起大办工业高潮,将一批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全民工厂,“文化大革命”期间虽遭受干扰,但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仍取得一定进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赣州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实力不断增强,拥有冶金、食品、机械、电子、纺织、造纸、化工、医药、皮革、塑料等32个工业门类,逐步发展成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第一章工业发展古代,赣州手工业种类繁多。唐代的竹布、宋代的白縇布、雕花生漆、竹筷等列为贡品。唐武德元年(618),七鲤镇瓷窑开始烧制瓷器,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日本。赣州水运带动了造船工业的发展。元至元十六年(1279),敕赣州造战船以征日本。此外,峰山纸、腐竹、蔗糖、陶器、皮枕、皮箱及钨砂等传统产品驰名遐迩。
  1918年,赣州已开采钨、锡。1936年,开办平民工厂,资本2500元,工人67人,用手摇机织制袜、线衫、毛巾、线巾帽等。抗日战争时期,沿海一些工厂内迁,赣州现代工业起步。1939年,“东南工合”在赣州组建工业生产合作社43个。赣州先后兴办了电厂、锯木厂、造纸厂、酒精厂、漂染厂、印刷厂、炼糖厂、麻织厂、面粉厂、火柴厂、碾米厂、砖瓦厂、制革厂、机械厂等。1941年,沦陷区一些工厂迁入,赣州工厂已达54处,职工3978人,资本额2918.2万元。1945年2月,日军侵占赣州,部分厂房被毁,部分工厂外迁。抗战胜利后,许多外地迁来的工厂迁回原地。至1948年,有公、私营工厂41家,经营发电、碾米、麻织、造纸、皮革、建材、五金、染织、牙刷、锯木、印刷等。解放前夕,有官办工厂1家,职工近200人,私营工厂10多家,主要有火柴厂、棉织厂、酒精厂、造纸厂、机械厂、铁锅厂、麻织厂、碾米厂、肥皂厂、硝厂等。
  第一节恢复与发展建国初,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恢复工业生产。1949年8月27日,市长颁布第一号布告》,保护私营工商业。接着,市人民政府召开工商业者大会和工商界人士座谈会,宣传共产党的工商业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并进行工商登记。至9月,登记工商户2686户。随后,市人民政府采取各种具体措施,针对性地帮助私营业主解决发展生产的实际问题。私营光大火柴厂产品滞销,资金短缺,生产下降。市人民政府通过国营商业计划订货,收购产品,供应紧缺原材料,银行给予贷款,使光大火柴厂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0年平均月产火柴536篓,比1949年增长1.98倍。经过努力,到1952年末,全市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15.25万元(当年不变价),比1949年增长53.5%,其中加工订货户产值占48%。
  1952年起,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执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采取政治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办法,对私营工业企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些私营工业企业发展为公私合营,亮记棉织社公私合营后改为益民棉织厂,光大火柴厂公私合营后改为赣南火柴厂,另一些小企业根据行业特点进行并转,私营大东南针织厂、荣工染坊并入益民棉织厂,后改为赣州棉织厂。到1956年3月底,全市手工业73个行业组建97个合作社(组),其中生产合作社51个,供销生产合作社29个,合作小组17个,社(组)员2921人,占手工业从业人员的85.09%,基本上实现全市手工业合作化。不久,一些手工业合作社(组)又转为公私合营或地方国营。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上犹江水力发电厂、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岿美山钨矿在赣南建设,促进了赣州市工业的发展,先后兴建赣州钨矿精选厂(今赣州有色金属冶炼厂)、八〇五厂(后改为八〇三厂,今赣州有色冶金化工厂)、赣州冶金汽车修理厂(今赣州有色冶金汽修厂)等企业,加上老厂赣州矿山机械厂(今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的扩建,赣州市的有色冶金及其配套工厂初具规模。上犹江水力发电厂建成后,赣州市电力条件改善,赣南化工厂、赣州铝厂、八〇一厂(今赣州钴钨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相继兴建。1957年,赣州市的重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重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8%。全市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4.03倍,职工人数增长1.33倍。
  第二节崛起与改革 1958年,在大办工业、大炼钢铁的热潮中,赣州市的工业发展迅速。至年底,工厂由1957年的39个发展到164个,增加3.2倍;工业总产值从1957年的5047.46万元增加到9982.42万元,增长97.8%;职工人数从1957年的4784人增加到8891人,增长85.8%。
  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市人民委员会对全市工业进行调整。对那些条件不成熟的企业进行撤、并、转;对那些急于过渡为国营的集体企业退回到集体所有制或划归为公社所属的合作社(组);精减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近2000人;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造纸、制糖、纺织、制革、塑料等人民生活用品工业;在材料、资金、运输等各个方面支持轻工业发展,整顿和加强纸厂、电池厂、玻璃厂、皮革厂、服装厂等企业;机械工业压缩产品制造,转向为技术改造、设备维修和为支援农业生产服务。同时,调整消费与积累、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比例关系。至1963年,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的基本建设比例,由“大跃进”年代中的1∶0.38调整为1∶0.75;面向农村市场,增加适销对路的消费品,皮便鞋、曲清酒等10多个新产品进入农民家庭。通过3年的调整,全市工业克服重重困难,得到稳步发展。1965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33亿元,比1957年增长51.52%;职工总数为11344人,比1957年增长1.37倍;企业总数为137户,比1957年增长2.51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人民排除干扰,共同努力,工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新建了赣州灯泡材料厂(今赣州钨钼材料厂)、赣州灯泡厂、赣州无线电厂、赣州标准件厂、赣南有色矿山机械厂、赣州接插件厂,扩建了赣州电机厂、赣州市二轻造纸厂、赣州市自来水厂等,使全市工业门类不断增加。10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31.43%,并开发出电机、标准件、无线电、接插件、钨丝、灯泡、色布等一批新产品。但产品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低。1976年,市直属工业企业亏损户增加到13户,亏损117.7万元,比1966年负增长128.3%;全员劳动生产率降至4407元/人,下降44.8%。产品产量滑坡,棉布由1966年的83.78万米下降到1976年的81.61万米,机制纸由5234.18吨下降到4072.33吨,水泵由1167台下降到1026台,饮料酒由1437.42吨下降到1066.67吨。
  1980年,市人民政府调整工业结构,理顺积累与消费、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关系,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在电力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安排轻工业用电2000多万度,占全部工业用电的78%;拨给轻工企业的“三材”比1979年增加1倍多;对轻工生产所需的运输,优先保证;商业、外贸部门为轻工生产积极“牵线搭桥”,疏通渠道,扩大销路;税务部门对试制的轻工业新产品给予免税等。至1980年末,轻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超过机械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达到7.9%,机制纸、火柴、灯泡、干电池、钨丝、饮料酒和皮革制品等主要轻工产品均比1979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1981年7月,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工业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市直属21户国营工业企业全面推行盈亏包干责任制。1982年5月至1984年底,市人民政府对市属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1983年,颁布关于《赣州市1983年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利润包干经济责任制的方案》。1984年,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初步意见》,成立赣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挥部,加快企业改革和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当年工业生产实现产值、利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1985年,江西气体压缩机厂、江西齿轮箱总厂等省、地属15个工业企业下放赣州市管辖。同年,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承包责任制的11户,资产经营责任制的1户,租赁经营责任制的1户),企业内部普遍推行岗位责任制和计件工资制,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1985年,市直属21户工业企业(不含省、地下放15户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亿元,实现利润824.1万元,上缴税金1216.1万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52.86%、12.2%和1.03倍。
  1987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贯彻执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制。全市预算内工业企业分别实行利润目标管理,亏损包干,上交利润递增包干、超收分成;上交利润基数包干,超收分成,“两保一挂”和租赁经营等责任制。1988年,全市承包经营普遍推开,市属国营工业企业有11户实行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赣南纺织厂与赣州染织厂合并成立赣南纺织漂染总厂。1989年,赣南机械厂、赣南铸锻厂、赣南有色矿山机械厂联合成立江西赣南机械总厂。1990年,市属32户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9亿元,实现利润2231.9万元,上缴税金3668.3万元,比1985分别增长2倍、22.3%和49.3%。
  90年代,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加大主攻工业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政策措施。1991年,全市普遍推行承包经济责任制,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1992年,对市属部分工业企业开展“六自主”试点。1993年,市人民政府先后颁发《赣州市市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奖励办法》、《赣州市工业企业突出贡献、超常规发展重奖办法》、《关于加速发展全市国有工业企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指导企业深化改革,加快企业发展。同年,江西齿轮箱总厂、赣州阀门厂、赣州市造纸厂、赣南小汽车厂实行股份制改制,分别组建江西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赣阀股份有限公司、赣州金凤股份有限公司和赣州江环汽车有限公司;江西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与赣州标准件厂实行资产联合经营,赣南造纸厂实行无主管部门企业试点。1994年,赣州酒厂、赣州灯泡厂、江西第二制糖厂、赣南无线电厂、赣州皮革工业公司、赣南轴承厂、赣州接插件厂、赣南印刷厂等8户企业实行净资产保值增值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赣南纺织厂、赣南建材厂、赣州塑料厂、赣州电池厂、赣南农药厂等5户企业实行扭减亏包干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赣南化工厂、赣州染织厂、赣州钨矿实行国有民营,赣南机械总厂组建成国有独资赣南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赣州雅建墙纸厂产权转让给外商,赣州深赣电子器材厂股权有偿转让给深圳洛依服饰有限公司,使国有企业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1995年,赣州市工业企业改革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建立一批企业集团,改革趋于多样化。4月,赣江造纸厂与赣南造纸厂联合组建赣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5月,赣州市人民法院裁定江西酶制剂厂终结破产程序,成为赣州市第一家破产的国有企业;8月,赣州灯泡厂转让出售给赣州地区劳动局,成为赣州市第一户出售的国有企业;11月,赣州印刷厂、赣南印刷厂联合组建成赣州印刷(集团)有限公司;12月,赣南无线电厂托管江西汽车天线厂。
  随着黄金岭经济开发区、金坪工业村的开发建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全市工业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街道、集体、“三资”企业不断发展,工业经济规模、总量、效益都得到了较大发展。1995年末,全市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单位1717个,从业人员6.62万人,比1985年分别增长5.3倍和26.32%;资产总额36.12亿元,实收资本9.19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0.53亿元,上缴税金1.82亿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5.1倍和3.6倍;工业增加值9.9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7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3.05倍,年均增长15.03%0其中:国有工业资产总额30.0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83.19%;工业增加值5.17亿元,占52.01%;产品销售收入17.76亿元,占58.17%;上缴税金1.54亿元,占84.62%。“三资”工业企业由1985年的空白发展到27个,从业人员2257人,工业总产值3.55亿元。乡镇集体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1502个,从业人员1.4万人,比1985年增加1.27万人;工业总产值5.4亿元,比1985年增长150倍。
  [=此处为表格(1985、1995年全市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工业总产值情况)=] 单位:万元 [=此处为表格=] 说明:1949~1957年为1952年不变价,1960~1970年为1957年不变价,1973~1978年为1970年不变价,1983~1990年为1980年不变价,1991~1995年为1990年不变价。
  第二章工业结构第一节产业结构民国时期,赣州的工业多为轻工业。
  1950~1952年,全市胜利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轻重工业都有所发展。1952年轻重工业之比为82∶18。
  1953~1957年,全市重工业发展速度快于轻工业。1957年,轻重工业之比为65∶35。1958年,掀起大办工业的高潮,持续三年大发展之后,1961~1962年,轻重工业之比为67∶33。1964年,重工业发展较快,轻重工业之比为48∶52。1965年,轻重工业之比为59∶41。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全市工业总产值递增率是建国以来(除调整时期)的最低点,重工业比例下降,轻重工业比例为62∶38。1976年起,全市工业发展较快,但重工业未得到大的发展,1980年,轻重工业之比为67∶33。
  改革开放后,全市轻重工业比例有所调整。轻重工业比例,1985年为42∶58,1995年为45∶55,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工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是,一些新兴、基础产业(如石油加工、医药、电力、煤气等)比重有所上升,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造纸、印刷等)比重开始下降。但产业结构的总体格局变化尚不显著。
  [=此处为表格(1985、1995年全市主要工业行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产品结构 1949年,全市有电力、木材加工、砖、瓦、木帆船、棉布、毛巾、袜子、铁、锡、白酒、火柴、牙刷、乌硝、重革、轻革、皮鞋、皮枕、皮箱、肥皂、雨伞、机制糖等产品。随着工业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的产品投入市场。1957年以前,主要产品有水泵、煤气机、机制纸、漂白粉、颗粒肥料等。1958年,有钢铁、冶金设备、焦炭、金属切削机床、电动机、破碎研磨设备、水泥、耐火材料、细菌肥料等300多种产品。1978年,主要工业产品有有色金属冶炼、矿山机械、空压机、水轮机、柴油机、电动机、各类机床、工业泵和电子、化工、农药、制糖、纺织、钨钼材料等1000多个品种(规格)。1988年,全市的工业产品有有色金属、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建材、木材加工、家具、造纸、印刷、医药、化学、工艺美术、塑料制品、食品、饮料等2000多个品种(规格)。1995年,全市工业有冶金、机械、电子、建材、化工、医药、纺织、食品、皮革、造纸、服装、塑料等32个门类。冶金工业从精选、冶炼到综合利用、加工、设备修理形成完整体系,机电工业能生产大型系列产品,造纸工业产品齐全,食品工业品种众多。
  工业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在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1995年,出口交货值达7.62亿元,占工业产出额的27.15%。有些产品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量下降,气体压缩机下降32.9%,布下降11.2%,钨丝下降22.9%,机制纸及纸板下降5.3%。
  [=此处为表格(1985、1995年全市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比较)=] 第三节设备结构建国前夕,赣州有各种工业生产设备108台,其中,锅炉2台,发电机8台,电动机26台,变压器46台,车床13台,钻床6台,刨床5台,铣床1台,其他机床1台。
  建国后,经过经济恢复期的建设,1952年,全市工业生产设备发展到318台,其中,锅炉8台,原动机9台,发电机10台,电动机162台,变压器46台,车床48台,钻床14台,刨床12台,铣床4台,其他机床1台,锻压设备4台。
  经过“一五”、“二五”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1962年,全市有工业生产设备3095台,其中,锅炉12台,原动机51台,发电机20台,电动机2260台,电气器械103台,变压器163台,车床258台,钻床67台,刨床71台,铣床37台,其他机床42台,锻压设备11台。
  1963~1965年,经整顿和分类重组,全市有工业生产设备1758台,其中,原动机1台,发电机1台,电动机651台,电气器械17台,变压器6台,车床67台,钻床20台,刨床13台,铣床5台,其他机床4台,锻压设备15台,纺织设备890台,轻工机械68台。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设备仍有一定增加。至1976年底,全市有工业生产设备3615台,其中,车床992台,钻床238台,刨床267台,铣床171台,其他机床504台,锻压设备403台,专业生产设备1040台;另有1293细纱机9984锭。
  1977~1978年,全市工业生产设备进一步完善。1978年,有工业生产设备3986台,其中,车床1087台,钻床271台,刨床284台,其他机床796台,锻压设备423台,专业生产设备1125台;另有1293细纱机1.04万锭,线锭2048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市工业生产设备更新速度加快,机械化生产逐年扩大,工业装备水平提高。至1995年末,乡及乡以上和年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18亿元,比1985年增长3.28倍,从业人员人均固定资产装备2.72万元,比1985年提高2.39倍。
  1995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净值率为64.82%。在主要工业生产设备中,进口设备占10.11%,比1985年上升3.08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96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0.4%,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5.2%,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71.5%,属国内落后水平的占22.9%。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仍然偏低。
  第四节投资结构民国时期,赣州的私营工业多为自筹资金自办、或亲朋合股联营的加工小作坊,现代工业少,工业基础薄弱,政府基本上不予投资。
  建国后,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建立工业体系,加大对工业的投入。1950~1985年,国家和地方共投资3.31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5%,建立了一批工业企业。1986~1995年,市人民政府帮助企业筹集资金改善生产环境,调整产品结构,支持企业技改,上了一批新项目,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建设了一批新兴产业。期间,赣州市工业企业筹集资金6.7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29亿元,占48.64%;企业自筹2.62亿元,占38.72%;地方财政投资3326万元,占4.91%;通过各种融资手段筹资5236万元,占7.73%。利用这些资金,共进行84项工业投资,其中,用于机电企业投资26项,2.38亿元,分别占投资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下同)的30.96%和35.15%;轻纺企业投资28项,1.68亿元,分别占33.33%和24.84%;化工企业投资12项,1.3亿元,分别占14.29%和19.26%;食品企业投资8项,1.03亿元,分别占9.52%和15.18%;建材企业投资2项,2829万元,分别占2.38%和4.17%;其他企业投资8项,951万元,分别占9.52%和1.4%。
  第五节效益结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企业的管理属粗放型,工业企业生产以产量、产值作为考核经济效益的主要依据。企业偏重抓产量、产值,忽视成本核算,经济效益低下。1957年,市属国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9.97万元,实现利润131.99万元,百元产值利润10.3元。1961年,工业企业执行国家《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实行民主管理,职工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市属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31万元。1964年,全市广泛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建立与完善成本核算、原材料领发、劳动工资等一系列管理制度。1965年,市属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89.13万元,比1957年增长24.15%;销售收入1376.09万元;实现利润178.14万元,比1957年增长34.96%;上缴税金206.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777元/人,比1957年提高1595元/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属工业企业的管理陷入混乱,经济效益下降。1966~1976年,市属国营企业盈利1996.6万元,亏损258.6万元,盈亏相抵实现盈利1738万元,年均盈利15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经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狠抓扭亏增盈,加强企业管理,推行厂长岗位责任制等措施。1982年,市属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27.4万元,比1965年增长了3.8倍,销售收入6931.3万元,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为1824.8万元和2456.7万元,利润和税金2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1987年起,市属工业企业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政府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等一系列政策,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1990年,市属工业企业利税增长37.8%,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26.9%。
  进入90年代,全市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资产重组,狠抓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2年,赣州酒厂实现利税1412.88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1995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税利超千万元的企业有赣州酒厂、江西气体压缩机厂、赣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和赣州创业(集团)工业公司等4户。199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9.05亿元,比1990年增长2.78倍,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5.37%;盈利企业盈利额8183万元;上缴税金1.76亿元;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9亿元,实现利税7816.8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25%、134.4%和32.5%。
  第三章工业门类第一节机械电子工业机械工业赣州机械工业始于30年代。1936年,赣州有机械修理店1家。1939年,“东南工合”把从沦陷区迁移到赣州的机械修理人员和失业工人组织起来,在水东成立赣州机器合作社,生产汽车木炭引擎、宽幅织布机、制草机(包括磨皮机、打紧机、上包机、磨光机等配套工具)、碾米机、印刷机等机械产品,销往省内外。同年底,赣州机械行业有企业49户,从业人员130人。1945年9月,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钨业管理处汽车修理厂(今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从宁都迁入赣州。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将赣州电厂机修车间、原国民党保安团军械修配所组建成赣州电厂附属机电修理厂,1951年8月独立经营,成立赣州机器厂。1954年,将72名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赣州市机械修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将58名手工业者组建成赣州市第二机械修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第一、第二机械修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赣州市机械修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7月,市人民委员会将其转为地方国营赣州机械厂(又称715厂),成为市属第一家国有机械工业骨干企业。1969年3月,赣州机械厂电机车间和汽修车间划出,分别组建赣州电机厂和赣州汽车修理厂,未分出部分在原址成立赣州水泵厂;还先后建起赣南水轮机厂、赣州阀门厂、赣州标准件厂等一批机械企业。至此,赣州机械行业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建立了一些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创出了一批优质产品。1995年,市内有机械工业企业1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83亿元,销售收入1.81亿元,上缴税金1581.4万元,实现利润41.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5亿元,从业人员7453人。主要机械工业企业有: [=此处为插图(获国家银质奖的4L-20/8型空压机)=] 江西气体压缩机厂建于1951年8月,前身是赣州机器厂,后易名赣南通用机械厂,1969年改为今名。是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大中型压缩机的专业厂,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原为江西省机械厅直属企业,1985年下放赣州市。位于南河路南段西侧,占地面积26.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有各类金属切削机床314台,锻压设备22台。内设锻钣焊、大金工、小金工、组装、机修5个生产车间,铸造、压缩机配件、柠檬酸3个分厂和江西通达胶印机、江压实业2个公司及矿用压缩机研究所。主要生产各种排量、各种压力并满足各种介质性能需要的往复活塞式及螺杆式压缩机100多个品种,还生产胶印机、柠檬酸等。其中,庐山牌4L-20/8型空压机获国家银质奖,15.5-40/8型、3L-10/8型、ZL3.5-20/7型等3种空压机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压缩机、柠檬酸销往国内市场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研制开发的BZL3.5-20/7型矿用无基础空气压缩机、LGY20/12-23/20双级中压螺杆压缩机、BKLG20-10/6.5喷水螺杆压缩机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1995年,有职工2346人,其中技术人员173人;固定资产原值5847万元,净值333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612万元,销售收入6590万元,上缴税金612万元,实现利润390万元,成为具有年产大、中型压缩机1100台,胶印机110台,柠檬酸20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的国家二级企业。
  江西赣州水泵厂建于1957年,前身为赣州机械厂,1969年改为今名。是机械电子工业部定点生产工业泵的专业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文明大道东段南侧,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内设铸造、金工、锻钣、装配、模具动力5个生产车间及生产、设备、技术、水泵研究所等10多个职能科室。主要生产单级、多级清水泵、油泵、化工泵、耐腐蚀泵、热水泵等19大系列156个品种、890多种规格,其中IS-80-65-160型单级单吸清水离心泵获江西省、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IS系列和D、DG系列产品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新产品。1995年,有职工8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62人;固定资产原值1407.40万元,净值1017.11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971万元,销售收入2057.85万元,实现利税301.6万元。
  赣南水轮机厂建于1956年1月,是机械电子工业部、水电部定点生产中小型水力发电设备的专业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沙石镇崇埠,占地面积24.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1万平方米。内设铸造、锻钣焊、金工、机修、总装5个生产车间及20个职能科室,拥有各种设备170余台。主要生产中小型水轮机发电设备,有混流式、轴流式、贯流式、冲击式、斜击式5种流式,10多个系列60多个品种的水轮机产品,具备10万千瓦以上的年生产能力。1981年,HL110系列水轮机获机械电子工业部新产品试制成功奖。1990年,液力变矩器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多种规格水轮机、绕簧式空气后冷却器、叉车门架、球磨机、电阻式电热锅炉等产品获机械电子工业部和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奖和科技进步奖。1995年,有职工660人,其中技术人员121人;固定资产原值1253万元,净值61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834万元,销售收入1299万元,上缴税金134万元,实现利润53万元。
  江西赣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建于1956年2月的江西赣州阀门厂。1992年5月改为股份制,定为今名。是江西省机械行业最大的低压阀门生产厂家,属集体所有制企业。位于南河路中段东侧,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58平方米。自1962年试制出第一批阀门产品以来,由当初的1个品种、3个规格发展到6大品种、300多种规格,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980年,所产产品应用于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发射工程,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通电嘉奖。进入90年代,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对夹式、法兰式低压蝶阀等30多种规格的新产品,获江西省科委和省机械厅优秀新产品奖。还生产稀土耐热钢、切碎钢棉等新产品。已形成阀门产量2500吨、稀土耐热钢1000吨、切碎钢棉1500吨的年生产能力。1995年,有职工449人;固定资产原值545.8万元,各类金属切削机床80台;完成工业总产值1264万元,销售收入1207.4万元,上缴税金92.5万元,实现利润32万元。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930年,赣州开设第一家私人干电池生产作坊——宝华电池厂。1935年,开设第二个生产干电池的作坊——光明电池厂。1942年,两厂都因原材料短缺而倒闭。同年下半年,张开敏、王益民、王竹斋合股购买两厂设备,重新开设电池作坊,仍名光明电池厂。1947年3月,光华电池厂建立。上述电池厂都是手工操作,生产R20型糊式干电池。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50年代建立赣州电池厂,60年代新建赣州电机厂,70年代建成赣州灯泡厂、赣州开关厂。到90年代,赣州有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16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有赣州电机厂、赣州电池厂、赣州灯泡厂、深赣电子器材厂等4户;集体所有制企业有赣江冶炼蓄电池厂、新华电器厂、赣州市灯泡配件厂、赣州市变压器厂、赣州市电机修理厂、水东塑料电线厂等12户。1995年,有职工2607人,固定资产原值5461.7万元,净值3882.5万元,生产干电池3030万只(折含量),灯泡1571万只,变压器400千伏安,农村小水轮发电机7.32万千瓦,交流电动机7.75万千瓦,完成工业总产值8410.5万元,销售收入7142.3万元,实现利润218.4万元,上缴税金509.2万元。主要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有: 赣州电池厂建于1956年2月,是轻工业部定点生产锌锰干电池专业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88年加入广州“555”电池企业集团。位于黄金岭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4.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有R20型糊式生产线3条,R14型糊式生产线1条,R6型纸板生产线1条,能生产各种锌锰系列干电池。1989年,R20型锌锰干电池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1995年,有职工230人,其中技术人员39人;固定资产原值864万元,净值79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03.82万元,销售收入1009.1万元,上缴税金15.9万元,实现利润0.2万元。
  [=此处为插图(赣州电池厂)=] 赣州电机厂建于1959年1月,是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中小型发电机和电动机的专业制造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水东镇虎岗,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1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TF系列柴油发电机,SF、SFW系列水轮发电机、TQ系列汽轮发电机及轴伸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Y系列(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派生系列YCT电磁调速电动机、YEJ电磁制动电机、Y-H船用电机、TRTE塔吊电机、YLB深井泵电机。其中,Y160-Y200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1990、1994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TF10000-14/2840柴油发电机1995年获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95年,有职工672人,其中技术人员45人;固定资产原值1989万元,净值157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168万元,销售收入2712万元,上缴税金148万元,实现利润177万元。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宋代,赣州已成为全国造船工业基地之一,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
  建国后,赣州市的造船、汽车修理和汽车配件工业有了新的发展,造船工业从手工操作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生产,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既能造大型木帆船,又能造各种型号的钢质拖轮、客轮等机动船。汽车修理行业由单一的车辆修理发展到能改制各种型号客车、货车,制造各型齿轮箱等汽车配件。1995年,有较大规模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15户,职工4159人,固定资产原值1.44亿元,净值1.0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亿多元,销售收入1亿多元,上缴税金651.6万元,实现利润4.6万元。主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有: 江西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69年3月,前身为江西汽车齿轮箱总厂。是国家定点生产汽车变速箱、工程机械变速箱的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水东镇虎岗,占地面积13.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拥有资产总值2.27亿元,主要设备、仪器533台。主要生产解放CA-10B、北京BJ-212、东风EQ-140型汽车变速箱总成,是江西汽车制造厂骨干配套厂之一。1981年,被南京汽车工业公司吸收为第一批联营企业。1985年,形成年产汽车、叉车变速箱总成1.5万套的生产能力。CPC-3型叉车变速器总成被评为部优产品,档齿轮、MSB-5S、CPC-3、CPQ6、JCMFD60T叉车变速器总成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WY4.11行走减速箱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并与WY404.3C.3钻具减速箱同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企业多次被评为江西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1995年,有职工1539人,其中技术人员169人;固定资产原值9347.2万元,净值7749.4万元;年生产能力达10万台(套)变速箱;完成工业总产值6425万元,销售收入5936.6万元,上缴税金498.7万元,实现利润83.5万元。
  赣州江环汽车有限公司1993年6月,由赣南林区汽车修配厂、赣南小汽车厂组合的紧密型企业法人实体,是赣南唯一的国家汽车产品目录注册厂家。位于湖边乡,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拥有主要生产设备375台(套),具有金属加工、锻冲(压)、铸造成型、钣焊等机械加工生产制造能力和各类汽车修理、汽车改装、配件制造、机械加工等生产能力。生产的金属铸件平板销往珠海、深圳,金属包装桶畅销赣南各地。1990年GXQ6420型江环牌改装汽车列入国家汽车产品目录,后又开发出GXQ6450、GXQ1020、GXQ5020型江环牌等系列近8个品种的各类专用车,发展成集汽车生产、维修、机械加工和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并获得一类甲级汽车修理资质等级。1995年,有职工257人,其中技术人员91人;固定资产原值2485万元,净值139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308万元,销售收入855.5万元,上缴税金39万元,实现利润0.1万元。
  主要造船企业参见《交通》篇。
  电子工业 1967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和江西省机械工业局选定赣州市为军用电子产品生产点之一。市革命生产临时委员会随即着手筹建电子工业企业。当年9月,建成赣州接插件厂,次年9月,建成赣州无线电厂(今赣南无线电厂)。1969年8月,将赣州电子仪器厂改为赣州无线电元件厂,后又建成赣州无线电器四厂、赣州无线电十三厂。这些企业分别生产电子接插件、无线电通讯整机和无线电基础元器件等军工产品。1973~1979年,生产军品短波发射机608台,全部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讯兵部验收标准。改革开放后,各电子工业企业引进高档汽车音响生产线和汽车同步器生产、检测设备等,改生产军工产品为民用产品,为国内近百家汽车厂生产配套产品。1995年,全市有电子工业企业6家,职工1247人,固定资产原值2298.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969.4万元,销售收入4280.4万元,实现利润110.6万元,上缴税金225.3万元。主要电子工业企业有: 江西汽车天线厂建于1967年,前身为赣州接插件厂,1992年9月改为今名,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南河路北段东侧,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77平方米。1967~1974年,为第四机械工业部定点企业,主要生产接插元件等军工产品。1970年4月,C9和E10型信号灯被选定配套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为首颗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贡献,获得中央军委电报嘉奖。1974年起,开发生产拉线开关、电熨斗、潜水泵、人造大理石等民用产品。1979~1984年,开发生产鹿牌电扇,成为当时的主导产品。1985年起,试制和批量生产各种型号的汽车收放机天线,并使之逐步成为主导产品。1986、1990年,QTZ-800型、QTL-1200型汽车收放机天线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93年,在国内同行业中成为品种最齐、产量最高、销量最大的企业。1995年,有职工375人,其中技术人员18人;固定资产原值500万元,净值350万元;年生产汽车天线80万件、接插件150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661万元,销售收入731万元,上缴税金95万元,实现利润36万元。
  赣南无线电厂建于1968年,是赣州地区电子工业骨干企业和广播通讯整机专业生产厂家,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张家围路中段西侧,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1969年10月,被第四机械工业部列为军品短波发射机(116机)扩点厂,并开始试制。1973年,通过116机技术鉴定,被批准为军品生产定点厂。1980年,成立赣州电子工业公司,实行赣州市无线电工业生产联营,开始军工产品转民用产品。1983年,从日本引进汽车收放机生产技术和先进设备,开始生产汽车收放机。1995年,自筹资金150万元,新增高档汽车音响生产线1条,至此,已拥有汽车音响生产线7条。同年,投资550万元,购进汽车变速箱同步器生产、检测设备,开发生产电调谐汽车收放机、汽车CD和汽车变速箱同步器。具有年产汽车收放机50万台、汽车音响用调谐器60万台、汽车变速箱同步器3万台套的生产能力。产品主要为东风汽车集团、跃进汽车集团公司、柳州微型汽车制造厂、昌河飞机制造工业公司、哈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制造集团公司等国内近百家汽车厂配套。汽车收放机系列产品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第四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电子工业部优等品,多次获东风汽车集团、跃进汽车集团等厂家的质量优胜奖。1995年,有职工692人,其中技术人员84人;固定资产原值1390万元,净值970万元,机床、设备230台;完成工业总产值5068万元,销售收入3038万元,上缴税金102万元,实现利润151万元。
  第二节食品工业制糖业南北朝时,赣州已有生产蔗糖的文字记载。古有冰花、赛雪、原水、布尖、直尖、结漏、片糖等品种。1931年,赣州的蔗糖为江西省最优,远销湘、粤、鄂、皖等省。1941年,在水西赤珠岭兴建江西民生第一糖厂,产品有洁白、上白、中白、绵黄4种。年产白糖约3800担、黄糖1800担。1942年,改名赣县糖厂。1945年日军侵扰赣州,糖厂停产疏散迁宁都。1949年11月,赣西南行政公署在江西民生第一糖厂原址筹建赣西南人民糖厂,1952年迁水东七鲤镇,易名赣南制糖厂。1956年4月,在蟠龙兴建江西第一制糖厂,9月改为江西第二制糖厂,一糖厂迁南康县。1957年,赣南制糖厂划归江西第二制糖厂。1958年11月江西第二制糖厂建成投产,开创机械制糖,生产能力为日处理甘蔗1000吨,1979年扩大到1350吨,1980年扩大到2000吨。
  糕点、蜜饯加工业境内历来盛产枣、李、杨梅、蜜桃、柑桔等水果。远在南北朝时,便有用蔗糖淹渍的梅、李、枣、柿干产品。清末,赣州城有上斋、三元斋糕饼作坊、店铺。1947年,有私商万泰和、永和祥两家加工桔饼、贡饼、冬瓜条、甘姜、甘李等蜜饯制品,但产量甚少。1949年7月,有广茂华、章贡楼、生隆、永昌泰、万兴隆、同顺、聚成、华轩、新兴、东兴等10家糕饼店和手工作坊20多户。建国初,有糕饼手工业人员43人,1954年5月组成生产合作社。1956年,广茂华、章贡楼等10家糕饼店实行公私合营,归口市商业局。50年代,全市有糕饼品种82个,60年代增加75个,70年代增加16个,80年代增加15个。1984年,赣州市食品厂的赖氨酸奶油饼干、鸡蛋儿童饼干,红旗作坊的滋养饼干,稻香村的明酥、麻花和东郊作坊的水泡饼干获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优等产品奖。1985年,赣州市食品厂的鸡蛋麦麸饼干、鸡蛋儿童饼干、钙奶饼干、排馓子、奶油饼干获江西省商业厅优质产品奖,东郊作坊的双麻月饼获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广式月饼奖。用鲜枣加工的珍珠蜜枣,状如珍珠,金黄透明,有南式蜜饯果王之称;用珍珠李加工的丁香李,呈褐红色粒状,有独特的奶油香气,独占南式同类产品之花魁;还有丁香梅、冬瓜条、七珍梅、五味姜、糖姜片、金桔饼、李饼、豆角干、茄脯、桃干、话李、话梅、干姜、柿饼、荸荠、多味花生等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被视为佳品。湖边蜜饯厂的甜美牌珍珠蜜枣1991年被农业部评为部优产品,列为外贸出口产品。
  饮料加工业清同治《赣州府志》载:“赣俗不酿烧酒,止以糯米为酒”。1930年,全城40多家酒店皆为水酒店。1939年起,白酒增多,品种也不断增加。1949年,白酒作坊有21家,大曲酒日用粮1250公斤、产酒750公斤,白酒日用粮2400公斤、产酒1500公斤,甜酒日用粮750公斤、产酒800公斤,除满足本地外,还远销江西省内各县市和广东等地。1949年,酒业有61户,均属私营企业。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于1952年组建赣州酿酒厂,后改为江西赣州酒厂。80年代,饮料业飞速发展,花色品种不断增多,饮料酒除白酒、甜酒外,增加了啤酒。1995年,饮料业厂家有5户,职工1022人,固定资产原值4797.8万元,产品产量2.89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8529.1万元,销售收入8451万元,上缴利税3015.9万元。
  屠宰、肉类加工业 1933年,赣州始建屠宰场。1954年,兴建养畜场。1957年,上述两场合并成立赣州市肉类加工厂。60年代,利用自有资源,开发制药、制皂、育菇等生产项目。1995年,有肉类加工厂家2户,职工105人,固定资产原值127.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76.3万元,销售收入695.8万元,实现利税5.9万元。
  粮油、饲料加工业 1942年,赣州始建公营赣县碾米厂。1943年,侵华日军南侵,南昌、吉安少数粮商南迁赣州办厂。1948年,赣州有机米厂16家。建国后,粮油饲料加工业迅猛发展。1995年,有综合性粮油饲料加工厂11家,职工1189人,固定资产原值2364.1万元,完成产品产量2.93万吨,工业总产值1.31亿元,销售收入1.28亿元,实现利税619.6万元(参见《粮油贸易》篇)。
  主要食品工业企业有: 江西赣州酒厂建于1952年,是全省酒类骨干企业之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张家围路南端,占地面积6.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1951年底,万源协记酒栈倒闭,国家购买其全部财产,于次年1月组建赣州酿酒厂。1956年,私营联合酿酒一、二、三厂实行公私合营后不久并入赣州酿酒厂,试用糖化酶、酒母生产高梁酒,填补了全市一项技术空白。1962年5月,赣州化工厂(七里镇酒精厂)并入,赣州酿酒厂改名江西赣州酒厂。1980年9月,年产2000吨的啤酒车间一次性试产成功,填补了赣州地区生产啤酒的空白,当年实现利税突破100万元。1989年,扩建年产万吨啤酒生产线,新建年产1500吨的液态车间和年产1000吨的固态车间,利税突破1000万元。1994年,扩建年产2万吨的啤酒生产线,利税突破2000万元,跻身全国最大食品企业300强。1989~1995年,被授予江西省级先进企业、赣州地区最佳企业等称号。主要产品有赣江啤酒、赣泉酒、章贡酒和陈年伏酒。赣江啤酒4次被评为全省质量第一,获江西省优质啤酒称号。赣泉酒3次被评为江西省名酒,38°赣泉酒获江西省优新产品奖。章贡酒是毛主席纪念堂的纪念品,1986年和1990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酒。陈年伏酒获1973年华东四省一市黄酒评比第一,3次被评为江西省优质酒,1984年被选为江西省参加全国名酒评比产品。1995年,有职工783人,其中技术人员70人;固定资产原值4604万元;产品产量2.78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590万元,销售收入8262万元,实现利税2510万元。
  江西第二制糖厂1958年11月建成投产,位于蟠龙镇铜盆岭,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地面积17.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31万平方米。1959年3月,酒精车间投产,日产酒精3吨。1963年10月,赣州酒精厂并入。1969年,扩大到日产酒精8吨。1970年,改进设备,改善工艺,成为可用多种淀粉为原料的酒精生产厂家。1983年,日产酒精15吨,开发生产片糖、单晶体冰糖、土冰糖、绵白糖、胶水制品、葵二酸、腐竹等新项目。1989年,开发出年产27吨红霉素碱的抗生素项目,于1992年正式投产。1993年11月,年产1200吨的柠檬酸车间投产。主要产品有白砂糖、赤砂糖、酒精、红霉素碱、柠檬酸。玉兰牌白砂糖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轻工部优质产品,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赣龙牌酒精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95年,有职工896人,其中技术人员92人;固定资产原值587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875万元,销售收入2028万元,实现利税86万元。
  赣州市肉类加工厂前身是赣州屠宰场和养畜场,1957年两场合并成立赣州市肉类加工厂。位于关刀坪,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1960年,改进工艺,设计成功足踏切料机、输送下料机、电麻机、刮毛机、滑轮轨道等。1966年,足踏切料机改为电动切料机。60年代,利用自有资源,开发制药、制皂、育菇等综合项目。1976年,采用升降机、电锯、空中滑道、猪池等,逐步走向半机械化,年宰杀、加工生猪由4万多头增加到6万多头。1983年,改为煤油喷灯拔毛,改手工为机械加工香肠,改木炭为烧煤引风烘炉,改手工为机器拌盐,改手工去家禽毛为机械去毛,全套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1993年,兴建真空包装生产线1条,年产能力280吨。主要产品有肉类腌腊制品、烧烤制品、蒸卤制品、复制品等。1982年,腊猪肝、板鸭、盐蛋获江西省商业厅优质产品称号。1994年,腌腊肉获江西省优质产品三等奖。1995年,关刀牌腌腊肉系列产品获江西省新专利、新发明、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有职工65人,其中技术人员9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2万元;完成工业产值223万元,销售收入275万元,实现利税9.8万元。
  江西润田天然饮料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沙石镇新路村,1994年9月投产。采用美国最先进的TWO-PA88RO太空水生产技术和意大利全自动生产线,是一家引进香港客商独资经营的全封闭无菌自动灌装太空水的企业。产品水质纯净,高氧,口感软滑甘甜,享有“江西第一水”的美誉,成为免检产品。1995年,有职工130人,固定资产200万美元,完成产品产量7.2万箱,工业总产值1296万元,实现利税106万元。
  第三节造纸工业 1939年,“东南工合”赣县事务所在贡江河边组建造纸生产合作社,有社员10多人,主要生产包装纸、马粪纸,用于物品包装,产品销往周边县市。1945年,造纸生产合作社停产,剩5名社员继续生产土纸。1947年,国民党政府官商合办的东南造纸厂在西门外建成投产。以废旧纸为原料,日产书皮纸、包装纸300~500公斤。是全省生产机制纸的首家企业。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接管东南造纸厂,并于1951年5月组建赣西南人民造纸厂。生产包装纸、有光纸,年产纸889吨。1955年9月,更名为赣南造纸厂。1954年,3户个体户成立手工业造纸合作小组。为充分利用榨糖的甘蔗渣和赣南丰富的小山竹、稻草等自然资源,1962年5月,在水西建成赣江造纸厂。主要生产书写纸、打字纸等中、低档文化用纸。至此,赣州市造纸行业初具规模,有国营中型企业2家,集体小型企业1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内造纸工业迅速发展。产品由原来的13个增至50多个;自行研制成功感光纸、钛白纸、防油纸、仿连史纸、薄凸版纸等一批高档纸;利用全草纤维研制成功符合国家标准的拷贝纸、字典纸、描图纸等产品,为江西省造纸业首创;试制成功胶印书刊纸、白版纸、铜版纸,为江西省纸张品种填补几项空白。1977~1986年,赣州市出口书写纸、各色打字纸、拷贝纸达6个品种、5226吨,创汇1439.57万元。产品行销国外。
  1995年,赣南造纸厂与赣江造纸厂合并成立赣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同年,全市有造纸及纸制品企业17家,职工3914人,其中技术人员9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亿元,年产机制纸1.94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63亿元,销售收入1.58亿元,实现利税1272.1万元。特号拷贝纸获国家银质奖,1号描图纸、特号打字纸获部优产品称号,60克书写纸、低定量彩色胶版印刷纸、1号60克单胶纸、单面铜板纸、金凤牌卫生纸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主要造纸企业有: 江西赣南造纸厂建于1951年,1955年9月,改为今名。1958年由省属下放赣州市,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南门外营角上沙帽井,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6万平方米。1965年改进设备,调整产品结构,由生产相对粗糙的低档文化用纸逐步转向生产中、高档薄型纸,先后研制成功薄页纸、拷贝纸、卷烟纸等薄型新产品。相继有胶版纸、扑克芯原纸、薄凸版纸、钛白纸、出口扑克牌原纸、图画纸和采用全草纤维制成的拷贝纸、描图纸等新产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拷贝纸、描图纸、打字纸等产品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和轻工部优质产品。皱纹卫生纸在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峰山牌特号拷贝纸于1979年被誉为信得过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畅销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连续4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86、1987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获国家银质奖。特号拷贝纸、特号打字纸在全国出口产品展览会上双双获得银牌,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四分之一。1979~1988年,出口拷贝纸、打字纸、书字纸等6种产品达7268.83吨,成为江西省纸张出口的主要生产基地,出口量和创汇能力居全省同行业前茅,获省出口创汇先进单位称号。1988、1989年,机制纸产量超万吨,利税创千万元。为江西造纸厂、赣江造纸厂、井岗山造纸厂等企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为省内外30多家中、小型造纸厂提供了技术援助。1994年,有职工1155人,其中技术人员27人;固定资产原值2272万元,净值1397万元;主要专业设备有25立方米蒸球8个和切草机、切竹机、打桨机、圆柱精桨机、造纸机45台;年产机制纸5681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706.7万元,销售收入4896.3万元,实现利税207.1万元。
  江西赣江造纸厂建于1958年,位于水西乡赤珠村,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主要专业设备有:1575毫米双网双缸圆网造纸机2台,2362毫米多缸长网造纸机2台,1760毫米多缸长网造纸机1台,年产500吨白版纸机1台,年产3000吨涂布加工铜版纸机1台,切竹机2台,25立方米蒸球11个,从美国彼得柯公司引进制浆连蒸器1套,国产三段漂白、碱回收设备各1套。具有年产1.5万吨机制纸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有卷筒和平板凸版纸、书写纸、电脑纸、胶版印刷纸、扑克纸、铜版纸、铝箔衬纸等30多个品种的文化用纸和包装装潢用纸,是江西省重点骨干造纸企业之一。1972年4月,1号长网纸机投产。1978年,书写纸、单胶纸在全省造纸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凸版纸被评为信得过产品。工厂被评为大庆式企业。1981年,长网2号纸机正式投产,全厂机制纸年产能力达9250.54吨。同年3月,江西省轻工业厅贷款300万元,兴建铜版纸车间,10月采用100%蔗渣试制成功40克凸版纸、90克扑克芯纸、80克双胶纸、60克书写纸、24克双面大红花爆纸。1981年,由制造一般的中、低档文化用纸发展到高档装潢用纸,纸品率达98%以上。1983年引进80年代先进木材系统纤维原料制备贮存技术和连续蒸煮先进工艺后,年产机制纸突破万吨大关。1984年2月,铜版纸车间竣工投产。1985年,80、100克单面铜版纸以及胶印书刊纸试制成功,填补了江西省两项空白。1986年,试制成250克白版纸,再次填补江西省纸张品种的一项空白。1987~1990年,书写纸、单胶纸和2号书写纸、1号60克单胶纸、单面铜版纸分别在全省纸张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90年,出口兰白记录纸2000多吨,创外汇160万美元,成为江西省外销产品首户,再次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1988~1990年,创利税超千万元,夺江西省同行业第一。1994年,有职工1235人,其中技术人员35人;固定资产原值6958.2万元,净值5311.4万元;生产机制纸9670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632万元,销售收入4909.1万元,上缴税金225.2万元。
  赣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1995年5月,由江西赣江造纸厂、江西赣南造纸厂联合组建,公司设在原赣江造纸厂。1995年底,有职工2159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8亿元,净值5585.7万元,多种型号造纸机14台,达到年产2.5万吨机制纸生产能力。1995年,产纸1.47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9011万元,销售收入1.09亿元,实现利税1035.06万元(其中利润301.1万元)。
  赣州金凤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水东镇,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有造纸生产线3条,是生产机制卫生纸的专业厂家。原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赣州市二轻工业局。1954年,成立手工业造纸生产合作小组,后改名赣州市手工业造纸厂。1969年2月,赣州市雨伞厂、赣州石器工程厂并入,更名赣州市二轻耐火材料雨具造纸厂。同年12月,耐火材料部分分开,名二轻雨具造纸厂。1970年,二轻化工文化用品厂纸盒车间并入。1972年纸盒车间划开,更名赣州市造纸厂。1986年,投资600万元,新建扩建厂房,新上1台1757毫米造纸机及配套设备,生产高、中档卫生纸,开发香巾纸、面巾纸、餐巾纸等新产品。金凤牌4号皱纹卫生纸和B级长条皱纹卫生纸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92年4月,实行股份制,定为今名。1995年,有职工506人,其中技术人员18人;固定资产原值971万元,年产机制纸4695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266万元,销售收入2377万元,实现利税162万元。
  第四节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 1918年,境内笔架山、蛤湖发现矿脉,建立私营笔架山金矿,开采锡矿、钨矿。1947年,在三康庙设赣县磁选厂,磁选赣南各矿场毛钨矿。
  建国后,赣南有色金属矿产的大量开采,促进了赣州市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的发展。1956年新建赣州钨矿精选厂,1958年新建八〇一厂,1959年新建赣州铝厂,1966年新建赣州化工研究所(今赣州钨钼材料厂),1978年新建赣南炼锡厂,1984年新建赣南稀土厂,随后又相继新建了一批矿石产品加工和稀土分离的乡镇集体企业。全市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已与南方冶金学院、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成了从精选、冶炼、综合利用加工、设备修理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有色金属工业生产科研体系。1995年,全市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16户,职工3639人,固定资产原值2.66亿元,主要产品产量1397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34亿元,销售收入6.44亿元,实现利税7750.8万元。市属主要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有: [=此处为插图(赣州钨钼材料厂生产的仲钨酸铵获国家银质奖)=] 赣州钨钼材料厂建于1966年,位于西郊路中段西侧,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是轻工业部钨钼制品定点生产单位,江西省唯一生产钨钼制品的厂家。198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46家机电行业出口基地企业之一,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和国家二级企业。建厂初期,生产设备简陋。经20多年的努力,从日本、英国、瑞士引进先进技术,先后进行三期技术改造,现已拥有年产2000吨仲钨酸铵的设备和技术,年产5亿米钨丝的生产设备及精密检测仪器。主要产品有仲钨酸铵(APT)、蓝色氧化钨、钨条、钼丝、绞合钨丝、超细白钨丝、灯丝。仲钨酸铵获国家银质奖,钨丝系列产品被评为江西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轻工业部授予质量管理奖、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1995年,有职工767人,其中技术人员84人;固定资产原值4822.7万元,净值3139万元;主要产品仲钨酸铵产量1095吨,钨丝4.15亿米;完成工业总产值5800万元,销售收入6703万元,实现利税569万元,创外汇704万美元。
  赣州虔东工业公司建于1989年4月,位于水东镇,是江西省乡镇一级企业,由7个生产企业组成。前身是水东砖瓦厂。建厂初期,年收入不足20万元。1977年2月,进行技术改造,盈利7.8万元。1988年起,先后兴办赣州稀土金属冶炼厂、赣州虔东制碱厂等企业。通过扩建改造,开发出镨、钕、铈、镧等新产品。其中镨、钕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实施项目。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乡镇企业先进单位。1989年,获国家农业部乡镇企业烧结质量优胜企业称号。1992年,国家科委授予“星火”计划实施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获江西省科委科技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有职工677人,其中技术人员20人;固定资产原值708万元;生产镨钕金属200吨、金属钕50吨、机制红砖2000万块、纯碱1000吨、氯化铵1000吨、泡化碱3000吨、面粉3000吨、建筑钢材3000吨、稀土灼烧1000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670万元,实现利税190万元。
  第五节轻纺工业纺织服装工业赣州的纺织、服装、缝纫业历史悠久,唐代生产竹布,宋代生产白縇布,明代产有葛布、萱布、麻布及丝绸。明末清初,缝纫业发展较快,时有袒胸服、长裙衣、大袖宽衣、小袖窄衣,随后有长袍、马褂等。清咸丰年间(1851~1861),始有制帽业。辛亥革命以后,流行中山装、旗袍。“五四”运动期间,出现学生装、短式新装。均属手工针线缝制。1928年,服装行业改条梭缝纫制服为圆梭缝纫机生产,由手工缝制转向机器生产。1935年,上海西服店、鹤昌西服店、香港西服店、祥康西服店相继在赣州开业。1936年,赣州平民工厂购置手摇织机,生产纱袜、纱衫、围巾、毛巾、线帽等针织品。日军侵华后,沦陷区一些纺织工厂先后迁入赣州。1940年,在路易·艾黎的倡导和帮助下,组建织布、纱布、染布、缝纫、毛巾、袜子、纽扣、麻袋等制造业,支援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虽有不少工厂迁回原地,境内仍有纺织、缝纫工厂和作坊258家,从业人员910多人。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措施,扶助纺织、服装、缝纫业恢复和发展生产。1949年9月,亮记棉织社改名益民棉织工厂,私营大东南针织厂、荣工印染社相继建成投产。到1950年底,服装行业发展到120多家,从业人员520人。1952年5月1日,成立赣州市手工业缝纫生产合作社。1956年,大东南针织厂、荣工印染社实行公私合营,并入益民棉织工厂,改名赣州棉织厂。纺织个体手工业者组建针织、棉织、踩染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个,丝线、弹棉手工业供销合作社2个,社员233人。缝纫个体手工业者组建缝纫合作社9个、缝纫供销合作社5个、制帽生产合作社1个,社员677人,约占全行业人数的98%,胜利完成了纺织缝纫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后,市人民委员会对市内纺织、服装、缝纫业进行并社转厂的改制,分别组建成赣州针织厂、赣州市手工业布鞋丝绉厂、赣州市手工业橡胶修制鞋厂、赣州市童装制帽合作厂。
  1970年8月,具有1万纱锭的赣南纺织厂建成投产。1980年8月,赣州市服装厂、赣州市被服厂、赣州市鞋帽厂、解放机绣童装厂、赣江服装厂、南外服装厂联合组建赣州服装鞋帽公司(后服装、鞋帽分开)。1988年9月,赣南纺织厂与赣州染织厂联合组建赣南纺织漂染总厂(1992年7月分开)。1995年,全市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纱、织布、针织、印染、服装、鞋帽等6个行业的纺织、服装、缝纫工业新格局。有纺织、服装、缝纫企业22家,职工4446人;固定资产原值1.2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19亿元,销售收入6.56亿元,上缴税金1036.7万元,实现利润320.7万元。主要纺织、服装企业有: 赣南纺织厂位于红旗大道西段南侧,占地面积1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拥有环锭纺纱2万枚,转杯纺200头,线锭2000枚,44~75寸自动换梭布机430台,纯棉漂染生产线2条,是国家中(二)型工业企业,赣州地区唯一集纺、织、染、服装加工为一体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江西省出口产品生产定点厂。1969年9月,从江西棉纺织印染厂调拔1万锭纺纱设备、320台织布机、18台整理染色机在赣州成立赣南纺织厂。同年10月动工,1970年8月建成投产,结束了赣州地区无纱锭的历史。1980年,新建染色车间,新增纯棉漂染生产线1条。“八五”计划期间,扩建厂房,新增纱锭1万枚,同时对原来的1万枚纱锭进行更新改造,纺、织、染主机总数达1209台,为建厂初期的2.6倍。产品品种由原先的全棉27.8号纱、全棉平布和纱卡发展到各种规格的纯棉、涤棉、人造棉、中长纤维的纱线和坯布、色布等。出口产品有漂白纱卡、各种色布服装面料、63寸棉细布、47寸纯棉纱卡。28×28人棉坯布和28漂白纱卡,先后销往日本、德国和西欧、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85年,改地属为市属。1988年9月,与赣州染织厂联合,改名赣南纺织漂染总厂,1992年7月,两厂分开经营,恢复原名。1995年,有职工2078人,其中技术人员34人,固定资产原值6955.94万元,净值4411.21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102.96万元,销售收入7292.44万元,上缴税金224.95万元,实现利润10.55万元。
  赣州染织厂位于西津路中段南侧,占地面积9592平方米。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江西省色织出口重点企业之一。拥有漂染、准备、织造、整理全套加工设备173台(套),年生产能力250万米。主要生产各种纱支的纯棉服装面料和混纺亚麻、麻棉服装布料。产品全部出口,销往国际市场。1988年,贺兰山牌28×28防缩色织单面绒布料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95年,有职工409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固定资产原值821万元,净值287万元;生产棉布140.3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707.3万元,销售收入1063万元,上缴税金38.7万元,实现利润1.8万元。
  赣州服装公司位于花园塘,占地面积8147平方米,建筑面积9603平方米。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江西省定点生产出口服装的重点企业之一,与美、日、意等国家和香港地区10多家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拥有设备900多台套,其中“百灵达”20头电脑绣花机等专用设备150台套,70%的设备从西德和日本引进。年生产能力150万件。主要生产衬衫、西服、夹克衫、呢毛料高级系列服装等。八一四牌中山装、海豚牌男衬衫和贺兰山牌男衬衫、男女西服套装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95年,有职工263人,其中技术人员13人;固定资产原值730万元,净值58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销售收入359.4万元,上缴税金28万元。
  文化用品工业建国前,赣州生产的文化用品,有毛笔、墨条、皮球、乐器、粉笔和印刷品等。赣州的毛笔生产历史悠久,明末有毛笔作坊店铺。清光绪末年到民国年间,赣州有9家毛笔生产作坊和店铺,较有名的是吴凌云堂、黄文山堂。墨条生产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赣州牌楼街有邵启文、邵寿文制墨作坊。民国初年,黄德山墨房、黄政文仲记、黄政文友记、钟定坚、高文荣等相继开业。以邵启文、黄德山、邵寿文3家生产的油烟墨、松烟墨最有名气。民国末年,墨房业务清淡,相继倒闭。1938年,广东兴宁罗有佑、罗茂渔2户皮球作坊迁至赣州,制作篮球、排球、足球、手球等产品。1948年,皮球作坊发展到4户,从业人员13人。乐器生产有鼓、胡琴、箫、笛等产品。1937年,赣州凤音斋生产胡琴、箫、笛,萧德盛生产班鼓等。1948年,赣州有4户乐器店铺,从业人员11人。粉笔生产始于1936年,时有震昌粉笔作坊独家经营。1938年,黄维周粉笔作坊开业。铅印印刷业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时有私营日新印刷厂。民国期间,有龙威阁、熊华丽印刷厂和新赣南报、民国日报(赣南)、正气日报等报社印刷厂。
  解放后,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民国日报(赣南)、正气日报印刷厂,组建成赣州日报印刷厂,1949年11月易名赣西南日报印刷厂,1951年7月易名大众报印刷厂。1956年,将生产经营文化用品的作坊和店铺组建成赣州文化用品供销生产合作社。同年,公私合营的熊华丽印刷厂更名赣州印刷厂。此后,赣州文化用品供销生产合作社易名赣州市化工文化用品厂,大众报印刷厂易名赣南日报印刷厂、赣南印刷厂。至1995年,全市有文化用品工业企业12户,职工1263人;固定资产原值1093.2万元,净值1246.5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900.1万元,销售收入1888.4万元,上缴税金149.2万元,实现利润122.5万元。主要文化用品工业企业有: 赣南印刷厂建于1949年8月,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健康路北段东侧,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60年代起,陆续从国内外引进TY301、TY401型海德堡印刷机、LB203型高速凸版轮转印报机、DL104A型二回转全张自动印刷机、LP1101型全张平轮印刷机、BW-600型6色凹版轮转印刷机、七色凹印机、MQDELFYM780B自动模切烫金机和电脑激光照排系统等,拥有各类印刷及配套设备189台,平、凹、凸印刷工艺齐全,年生产能力72.36万四开千印。是赣州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国有印刷企业,全国书刊定点印刷企业。1980年以来,为广东南雄外贸出口玩具、文具印制的包装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国家。初中美术课本、小学语文课本等产品先后在全国、华东地区、省、地区行业评比中获奖,其中语文课本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署优产品”。企业先后被评为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省级先进企业等。1994年,有在职职工530人,其中技术人员64人;固定资产原值872.1万元,净值500.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24.9万元,销售收入664.1万元,上缴税金53.1万元。
  赣州印刷总厂原名赣州印刷厂,1957年3月改为今名,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赣江路东端,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建厂以来,机器设备、印刷品种、产品质量、经营管理等都发生了较大变革,平印、凸印、制版设备及印刷工艺不断完善。1993年,在全区率先引进先进的激光照排系统,购进德国产罗兰四色胶印机,引进丝网印刷新工艺,新增丝网印刷生产线投入运行,打破了单一纸张印刷的传统。印刷及配套设备104台。印刷产品由单一的零件表格生产,发展到可承印各种彩色商标、精美包装、塑料封套、书刊画册、年画年历等高、中档多品种的生产,年生产能力49.85万四开千印。1990年印制的“鸳鸯喜”标贴被评为全国轻工包装装潢印刷优秀产品。企业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包装企业、省级先进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1994年,有在职职工428人,其中技术人员46人;固定资产原值739.2万元,净值499.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68.43万元,销售收入956.82万元,上缴税金53.86万元。
  赣州印刷(集团)有限公司 1995年12月,由赣南印刷厂和赣州印刷总厂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全国书刊定点印刷企业。位于赣江路东端,占地面积2.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7万平方米。有在职职工958人,其中技术人员110人;固定资产原值1611.3万元,净值1000.2万元;电脑激光照排、照相制版、印刷、装订等各种平、凹、凸印刷设备293台。年生产能力达122.21万四开千印。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89.7万元,销售收入1553.49万元,上缴税金94.03万元,实现利润478.75万元。
  赣州市化工文化用品厂 1956年由文化用品供销生产合作社转厂而成,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占地面积6388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主要产品为各种高、中、低档建筑涂料、墨汁、浆糊等。1995年,有职工125人;固定资产原值62.3万元,净值14.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80.1万元,销售收入230.4万元,实现利税19.5万元。
  皮革工业赣州的皮革工业从明代起就有一定的基础,时有带毛鹿皮、白硝鹿皮、翎毛、弦箭、胖袄鞋为贡品。清代,头青皮枕、红漆皮箱弛名中外,远销南洋一带。民国时期,有皮革及其制品作坊店铺44家。主要皮革厂家有裕和生皮厂、邹同丰皮枕店、萧和兴皮枕店、任益新皮枕店和由国民党军队伤员组建的荣生皮件社。
  建国后,赣州市对皮革实行统购统销、计划分配的政策,促成私营作坊联合。1951年1月,振兴、昌泰、裕和生、陈瑞昌、信昌、曾大春、吴传信和鑫诚等8家私营皮革厂投股集资5000元(含工具、设备)组建赣州制革联营厂。1954年6月,荣生皮件社和工联、新联皮件店以及四联皮鞋店联合成立赣州皮革一社。其他个体手工业者于1956年1月组建成皮革二社。两社于1958年5月合并成赣州皮革制品合作工厂。1956年1月,有3家皮枕店合并,成立赣州皮枕厂。1959年1月,赣州制革联营厂、赣州皮革制品合作工厂和赣州皮枕厂合并,成立江西赣州皮革制造厂,1980年更名赣州市皮革工业公司,成为赣南最大的综合性皮革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赣州的皮革工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1995年,赣州市皮革工业企业有职工602人,固定资产原值1759.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329.4万元,销售收入1396.8万元,实现利税60.70万元。主要皮革工业企业有: 赣州皮革工业公司位于市西郊路中段西北侧,占地面积2.54万平方米。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江西省出口皮鞋定点企业之一。拥有各类皮革机械设备258台(套),生产能力为年制革30万张,制出口鞋120万双。主要产品有熟革、皮鞋、PVC和PV类鞋、皮箱、劳保手套、皮枕等250多种。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国家。飞飞牌注册商标的内销产品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95年,有职工231人,其中技术人员40人;固定资产净值859.16万;完成工业总产值2996.1万元,销售收入1274.02万元,实现利税53.54万元。
  塑料工业赣州塑料制品业始于40年代,发展于60年代,产品品种由单一化逐步向多样化发展,从生产牙刷转向生产塑料丝、塑料鞋底、塑料鞋,逐步发展到生产海绵发泡、聚乙烯农膜和工业薄膜等100多个品种。主要产品有日用塑料制品、聚乙烯薄膜、塑料管道及容器等。1981年,环球牌聚乙烯工业薄膜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PE小工膜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五名。1985年,聚乙烯印膜、聚乙烯小工膜在江西省质量评比中均获第一名,聚乙烯小工膜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86年,聚乙烯彩印袋、聚乙烯钙塑天花板获全省第一名。1988年,聚乙烯膜被评为部优质产品。1995年,赣州市塑料行业有11户,职工591人;固定资产原值2772.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297.7万元,销售收入1986万元,上缴税金299.3万元,实现利润40.5万元。主要塑料工业企业有: 赣州塑料制品厂位于二康庙、三康庙相接处,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江西省塑料制品生产重点企业之一。始建于1940年,原名新赣南广慈博爱院救济委员会良心牙刷厂。1945年11月,改名新赣南广慈博爱院大同牙刷厂。1949年8月,市人民政府收归国有,名国营民生牙刷厂。1951年,更名人民牙刷厂。1968年4月,改名江西赣州塑料制品厂。由手工生产发展为半机械化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逐渐走向配套,形成多系列、多品种、多层次的塑料综合加工能力。主要产品有聚乙烯工业、农业用膜和各种日用塑料制品等。1995年,有职工216人,完成工业产值812万元,销售收入738.1万元,上缴税金18万元,实现利润0.15万元。
  第六节化学工业建国前,赣州化学工业有酒精、樟脑之类厂家。1941年,从沦陷区迁至赣州的化学工业厂家有化工厂1家,从业人员80人,资本100万元(法币);酒精厂12家,从业人员451人,资本246万元(法币)。同年,七鲤乡建有公营民生酒精厂,次年改为赣县酒精厂。1945年,私营光大火柴厂从宁都迁至赣州,生产铁锚牌火柴。抗日战争胜利后,省营工厂或迁回省城或停产。地方公营工厂限于资力不足无法维持而停产。
  建国后,赣州市化学工业逐步发展。1954年8月,光大火柴厂吸收新建、新安、立新3家私营土产运销公司,定名公私合营赣南火柴厂,1956年,改名赣南火柴厂。1957年新建赣南石灰氮厂(今赣南化工厂)。1958年新建八〇五厂,属国营中型中央驻市企业。1969年新建江西第一农药厂(今赣南农药厂),生产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80年代,新建赣州市虔东制碱厂和赣州市泡化碱厂等一批乡镇集体企业。1995年,全市有化学工业企业19家,职工5749人;固定资产原值1.04亿元;主要产品产量有化学农药1289吨,电石1.68万吨,火柴11万件,烧碱1.74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33亿元,销售收入2.29亿元,实现利税1401万元。主要化学工业企业有: 赣南农药厂建于1969年底,位于水东镇李老山村,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由赣南师专农药厂和赣州农校农药厂合并而成,时为地属中型企业。1985年,下放赣州市管理,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化学工业部50家农药骨干企业之一,江西省农药发展基地。建厂初期,生产单一品种微生物青虫菌,年产量100吨左右。1973年起,生产666混合粉、杀螟松、杀虫脒、甲基1605原油、敌敌畏等5个品种的化学农药。1987年11月,开始筹建万吨烧碱项目,1992年10月正式投产。主要产品有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甲胺磷、杀虫双、水胺硫磷等农药原药及系列制剂20多种,无机化工产品液氯、烧碱、盐酸等。卫士牌系列化学农药销至国内17个省、市、自治区。1986年起出口到欧、亚、美、非洲8个国家和地区。自行研制并经化工部、省、地级鉴定验收的新产品达12项,其中,2.5%甲基对硫磷粉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甲基对硫磷原油、杀螟硫磷原油、40%杀虫乳剂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甲基对硫磷原油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卫生级杀螟硫磷获1990年第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牌奖,此产品制造工艺被批准为国家专利,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获“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四等奖。1995年底,有职工754人,其中技术人员124人;固定资产原值6098万元,净值4934万元,主要设备510台;完成工业总产值6002万元,销售收入6456万元,实现利税276.7万元,创外汇200万美元。
  赣州光大股份有限公司原名赣南火柴厂,位于青年路中段北侧,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初建时,规模很小,设备落后,仅有10台铁木结构的火柴生产设备,4台机床,日产火柴7件(每件1000小盒),向私人租赁厂房,生产点分散在几处。1949年,产火柴2340件。建国后,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生产点由分散到集中。1954年,火柴产量达2.54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42.4万元。1963年,火柴产量突破10万件。1989年8月,兼并国营赣州木器厂及所属的木器装配厂(大集体),将其改为木器分厂。1992年,实行股份制,定为今名。主要产品是日用安全火柴。1987年,吉祥牌火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主要木器产品是各类民用家具和各式办公木器。铅笔形彩色幼儿玩具获1988年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奖。1995年,有主要火柴设备129台,木器设备64台;职工566人,其中技术人员51人;固定资产原值669.7万元,火柴产量11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492.8万元,销售收入417.2万元,实现利税46.7万元。
  赣南化工厂位于水东镇七里村,1957年建厂,前身为赣南石灰氮厂。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是生产电石系列产品的全民所有制中型化工企业,化工部电石生产定点厂,江西基本化工原料生产骨干企业。1959年10月,电石车间建成投产,1960年2月开始氧气、氮气生产,1962年石灰氮正式投产。1969年2月,赣州市化工实验厂并入,增加生产冰醋酸产品。1970年,利用化工部核留外汇,建成乙炔碳黑车间。1980年,建成年产500吨双氰胺生产车间。1986年,从英国引进PVC墙纸生产线,当年建成投产。1992年,新建溶解乙炔气项目,当年投产。主要产品有电石、乙炔碳黑、石灰氮(100%)、双氰胺。电石、乙炔碳黑、双氰胺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产品销至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东南亚、日本、美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1994年1月,由私营企业主实行为期10年的租赁经营。同年,引进外资,利用工业废气试制高纯度硫化氢和硫脲系列产品获得成功。1995年,有职工1082人,其中技术人员70人;主要设备1100台(套),固定资产原值338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711万元,销售收入3665万元,实现利税204.1万元。
  第七节金属制品业明代以前,赣州就有银铜矿场。明嘉靖《赣州府志》记载:冶炼随之发展,从事金、银、铜、铁、锡五种工匠不乏其人。1949年7月,有五金工艺手工作坊、匠铺和摊点241户,从业人员532人。
  铁器业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较大发展。民国时期,城内的铁匠铺仅诚信街就有32家,所产铁制日用品、农具等与顾主直接产销见面,讲究质量与信誉。城南的东阳山、大码头一带有20家铁匠铺专事锄、镰等农具生产。坛子巷有黄和兴、李光峰两家专制利器的铁匠铺。文清路武学巷赖中立剪刀铺,专制各种裁缝和家用剪刀,深受用户喜爱。
  锡器业明清时期,赣州锡器业较为兴旺。民国初期,赣州有棉布街(今解放路)元丰祥锡器铺、刘乾泰锡器店和八角井(今东北路)郭聚和锡器作坊为主要的锡器作坊匠铺。解放前夕,城内共有锡器作坊匠铺11家,从业人员26人。
  白铁器业 1925年,城内有百胜路段洪泰、八角井周洪泰、周洪昌等3家白铁店,从业人员60多人。1937年,又有谢洪泰、罗洪泰、王茂盛、罗玉盛等八九家店铺相继开业。解放前夕,有白铁作坊、店铺36家,从业人员76人,另有肩担白铁走街串巷摆摊修理的手工业者20多人。
  金银器业建国初,赣州市有32家金号银楼,分布于百胜路(今赣江路)、中山路、濂溪路、中正路(今解放路)、阳明路、建国路、西津路、文清路等街道。以阳明路的老同字号较老,人员较多,生意较兴旺。建国路老天成等5家银楼,以生产电镀徽章、加工银制首饰为主,兼营金器。主要产品有金银簪、耳环、耳坠、镯、戒指、金项链、银项圈、镶珠宝、玉翠等金银首饰及银制餐具等。
  铜器业建国初,赣州市有铜器作坊、匠铺28户,从业人员68人。分布在百胜路、中山路、西安路(今文清路北段)、新赣南路、南门口等地。主要生产铜壶、盆、铃、锁、勺、箱包角和家具配件,翻铸小型铝质调羹、饭勺、海壳、拉手、蚊帐钩等日用品。另有挑铜担走街串巷上门服务的流动匠17人。
  1954年起,对全市个体私营金属制造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铁器手工业者生产合作小组。1955年,组织铁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金号银楼68人改行转业,铁锅铺实行公私合营。其他手工业者分别组织铁器社、五金制造社、铁农具社、锡器生产社、白铁生产社、电镀证章社、自行车修配社,有社员592人,全行业基本实现合作化。1958年3月,金属制品业生产合作社合并转厂,组成铁器合作工厂、五金制造合作工厂、黑白铁锡器合作工厂。1961年,调整金属制品行业所有制、组织规模、分配制度和产销关系,使之进一步发展。1973年,篾器综合厂钢管车间单独成立赣州市机械钢管厂。1976年,五金制造厂铝制器车间单独成立赣州市铝制品厂。1979年,农机配件厂(原锻造厂)易名赣州市钢窗厂(后改名赣州市金属门窗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金属制品工业进行整顿,完善经济责任制,调整产品结构、产销渠道和分配制度,生产得到较大发展,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95年,全市有金属制品企业19家,职工945人,固定资产原值2196.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725.1万元,销售收入5959.2万元,上缴税金174.9万元,实现利润197万元。主要金属制品加工企业有: 赣州市金属门窗厂建于1958年,位于荷包塘,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属集体所有制企业。有钢窗电热铆榫流水线1条及各种机床设备。主要产品有钢窗、防盗门、防火门、卷闸门、防护网、双层架子床、翻斗车等。1995年,有职工118人,其中技术人员7人;固定资产原值154.9万元,净值119.1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96万元,销售收入340.8万元,实现利税23.19万元。
  赣州市金属制品厂建于1970年,前身为赣州市五金制造合作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位于赣江路中段,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45平方米。主要产品有档案柜、保险柜橱、汽油桶、铝制酒桶等。1995年,有职工148人;固定资产原值71.2万元,净值5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0.6万元,销售收入129.3万元,实现利税13.5万元。
  赣州市铝制品厂建于1976年,由原赣州市五金厂铝制品车间发展而成,位于风车巷,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有拉伸机、冲床、磨床等设备60多台(套)。主要产品有铝锅、铝桶、铝盆、蒸饭器等4大类50多个规格,其中福牌自鸣热水壶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95年,有职工143人;固定资产原值231.5万元,净值117.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11.4万元,销售收入527.5万元,实现利税27.67万元。
  第八节其他工业 1956年,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农村一些走村串户的个体手工业者联合起来,先后办起农机具厂、木器厂、篾器厂、砖瓦厂、竹木运输站、手工业联社和农副产品加工作坊等,并逐步向集体经营转化。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各社、队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之后,随改公社为乡建制,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同时,市区也办起一批街道工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贯彻“坚持大发展,突出大提高,着力抓效益,再上新台阶”的乡镇企业发展方针,围绕主攻工业,扶持骨干企业,培植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先后创办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业有赣州稀土金属冶炼厂、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厂、蟠龙矿产品加工厂、华信锡业有限公司、大兴冶金化工厂;金属加工业有利达金属有限公司、虔东热镀厂、利发金属有限公司、吉祥五金制品厂;建材企业有以华通企业集团为主的2个水泥粉磨站、9个花岗岩板材厂、64个机制砖厂、53个采石场;食品工业有金丰旅游食品有限公司、赣东食品厂、赣福保健饮料厂、润田天然饮料有限公司。至1995年,全市有乡镇企业2849个,从业人员1.76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6.16亿元,销售收入13.38亿元,实现利润7820万元,上缴税金1563万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10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75%。
  赣南建筑材料厂位于水南乡沙角村,占地面积33.34万平方米。建于1951年,前身是赣州砖瓦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61年,与赣南新生砖瓦厂合并,成立赣南砖瓦厂,1981年改名赣南建筑材料厂。1971年,在市郊老虎坑兴建年产红砖1500万块、红瓦200万片的隧道窑生产线1条。1981年,扩建改造成年产红地砖6000平方米的生产线,试制成功烧结页岩粉煤灰砖和彩色釉砖,填补了江西省两项空白。1981年,利用本地页岩资源试制出页岩耐酸陶板。1987年,利用稀土尾矿试制出釉面砖,为稀土开采矿点大量废弃矿石的处理作出了贡献。同年,试制成功磷酸盐耐火材料。主要产品有红砖、墙地砖、耐火材料、釉面砖、纺织袋等。1995年,有职工555人,其中技术人员56人;固定资产原值562.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12.1万元,销售收入684.9万元,实现利税49.4万元。
  赣州创业工业集团公司位于西郊路北端,前身是赣州市解放办事处下属的劳保用品厂,建于1974年2月。时有职工24人,固定资产仅8台破旧家用缝纫机,产品是翻新劳保用品,年产值6万元。1978年,以高薪聘请国营皮革厂退休技术工人,办起前店后厂,实行工贸结合。仅6年时间,扩展为一家拥有既生产皮鞋、皮箱、蓬布、沙发、油漆,又经营家用电器等9个企业、3个门市部的企业。1984年,改名赣州市皮革制品厂,职工增至200多人,完成工业产值172万元,实现利税11万元。1986~1988年,与港商签订来料加工合同,加工出口服装103.86打,获利157万港元。1988年,改名赣州市创业工业公司。1992年,有注册资金588万元,完成工业产值2502.24万元,销售收入1776.45万元,实现利税138.86万元。1992年8月,改名赣州市创业工业集团公司。同年12月,投资250万元,建成占地5400平方米的赣州创业大厦。1992年,获江西省经贸厅吸收外商投资先进单位、优秀“三资”企业、优秀外贸轻工企业等称号。1992、1993年连续获省轻工业厅全省出口企业先进单位称号。1994年,获省经贸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创汇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获国家经贸委全国自营出口先进企业称号。1995年,有中外合作、合资、独资企业17家,内资企业14家,职工402人;固定资产原值2296.1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6亿元,销售收入5.6亿元,实现利税1001.05万元,出口创汇4743万美元。
  赣州华通企业集团公司位于水西乡赤珠岭,1994年组建,前身是水西乡机砖厂。下属有水泥厂、新型建材厂、铸钢件厂、机砖厂、橡胶轮胎制品厂等企业。主要产品有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红砖、镁质琉璃瓦、铸钢件等。1994年,晋升为江西省乡镇一级企业。次年,引进新技术,开发镁质琉璃瓦系列产品,填补了赣州地区一项空白,并获农业部颁发的全面质量管理达标证书。1995年,有职工298人,其中技术人员36人;有固定资产净值51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38万元,实现利税110万元。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乡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第九节驻市工业 50年代,国家在赣州市新建数十家国营工业企业。60年代后,国家陆续将大部分中央、省、地属国营工业企业下放给赣州市管理,中央、省、地仅保留冶金、制药、木材等少数企业。1995年,市内有中央、省、地驻市国有工业企业21家,其中,中央属工业企业4家、省属工业企业9家、地属工业企业8家。主要驻市工业企业有: 赣州钴钨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八一四大道中段东侧,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建于1958年,原名八〇一厂,系冶金工业部投资建设的钴专业冶炼厂,1973年更名赣州钴冶炼厂,1994年6月改制为赣州钴钨有限责任公司,隶属江西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属国有独资公司,已由建厂初期单一生产钴产品发展成为拥有钴、钨、基础化工3个系列30多个品种的综合型冶炼企业。主要生产设备有电炉、沸腾炉、反射炉、焙烧炉、搪瓷反应锅、球磨机、回转窑、萃取槽、反应槽、电解槽、盐酸合成炉、离心机、压滤机、压滤泵等。主要产品有钴、钨系列产品。1987年起,连续8年成为江西省利税大户,多次获江西省出口创汇先进单位、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省级先进企业、省用户满意企业、江西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状。1992年,进入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和中国行业百强行列。1993年,成为中国100家最大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之一,位居第31位。1994年,获自营出口经营权。1995年,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被评为中国工业企业形象百佳和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形象十佳之一。同年,有职工2886人,固定资产1.1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75亿元,上缴税金2534万元。
  赣州有色金属冶炼厂位于水西乡,1958年建成投产,名赣州钨矿精选厂。此后曾改名八〇一厂第一分厂、赣州精选厂,1984年改今名。有职工11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238人,是以钨系列为主的选矿冶炼和深加工综合企业。有钨选矿冶炼、钨材钨丝加工、铋冶炼、锡冶炼和综合回收等5大生产系统。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检测手段先进齐全。仲钨酸铵被评为冶金部和江西省优质产品,仲钨酸铵和钨粉、碳化钨粉畅销西欧、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精铋多次被评为冶金部和江西省优质产品,畅销国内外,赣冶牌(原葵花牌)精铋在国际市场享有较好的声誉。
  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位于红旗大道西端。1938年11月建于江西省大庾县南安镇。时为修理厂,主要修理汽车。1945年1月,迁至宁都县安福圩,同年9月迁赣州西津路,1948年移至今址,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解放后,先后隶属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江西分局、江西省冶金工业厅。1984年后归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南昌公司(中国华兴钨业公司),并于同年5月改名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是国家二级企业。主要为采掘、选矿、冶炼、轧制、水泥、建材、制糖、化工及其他行业设计制造或按来图生产各类标准和非标设备,为国内外客户供应各种通用、专业机械的易损零配件、急用零配件及工程设施构件。主要产品分为选矿设备、水泥设备、冶炼及轧制设备、破碎及筛分设备、粉磨及分级设备、输送及给料设备、提升与搬运设备、通风与除尘设备、起重设备、通用设备、各类非标设备,一、二类压力容器和各类机械备件、易损件,共13大类数百个品种。产品销至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远销美、英、德、瑞典、澳大利亚、日本、伊朗和香港地区。有12种产品被评为江西省和冶金部优质产品或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1987年8月被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评定为全国机械工业骨干企业。1995年,有职工2062人,其中技术人员347人;固定资产总值4097万元,机械产品总产量3869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950万元。
  赣州有色冶金汽修厂位于红旗大道西段南侧,建于1965年6月,名赣州治金汽车修理厂,前身是赣州冶金机械修造厂汽修车间。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南昌公司。是集汽车修理、改装、制造与汽车整车和配件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拥有汽车维修、检测、机械加工等各类设备142台,具有年大修汽车300台、小修汽车7000台、汽车改装100台、汽车配件加工40多个品种的生产能力,成为赣州地区最大的汽车维修、改装的专业工厂,系江西省汽车维修行业一类甲级企业。1991年,在中国轻型汽车修理行业协会组织的全国第四次行业质量检查活动中被评为整车大修优秀单位。1990、1994年,获江西省汽车维修行业优质修车、优质服务的“双优”单位称号。1995年,有职工467人,固定资产800多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200多万元,实现利税570多万元。
  赣州有色冶金化工厂位于湖边乡,建于1958年,1959年投产,1960年扩建,占地面积近1.2平方公里。历称八〇五厂、国营八〇三厂、国营赣州冶金化工厂,先后隶属中南钨矿局、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江西省冶金厅。1984年改名赣州有色冶金化工厂,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南昌公司,为全国有色金属系统唯一综合生产民用爆破器材的企业,属国家二级企业。主要生产设备有炸药生产线、导火索制药设备和制索机车、导爆索制索机车和雷管系列生产线以及动力、机修等。建厂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地、市荣誉称号百余项。1995年,有职工1375人,固定资产93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799万元,上缴利税326万元。
  江西赣南制药厂位于健康路南段东侧,建于1968年,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是全国500家最大医药工业企业之一,国家生化药品、维生素D2定点生产基地,江西省医药管理局直属的综合性制药骨干企业。主要产品:原料药有维生素D2、干酵母、凝血酶等,制剂有冻干粉针剂、水针剂、大输液、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酊水糖浆剂共8大剂型140个品种,被评为国家部优质产品4个,江西省优质产品12个,P-转移因子、维生素D2、大输液等产品被评为江西省用户满意产品。P-转移因子口服液为企业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生化产品,获江西省名牌产品称号。产品销至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维生素D2产品质量符合中、美、英等国药典标准,畅销欧美等国。先后获江西省质量管理奖、江西省用户满意企业称号。1995年,有职工1064人,固定资产原值1582万元,净值95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001万元,销售收入4871万元,实现利润152万元,上缴税金167万元。
  赣南炼锡厂位于水西乡白塔,建于1976年,名赣州地区小有色冶金公司炼锡厂,隶属于赣州地区小有色冶金公司。1983年3月,改名赣南炼锡厂,为赣州地区冶金工业公司直属企业。主要设备有电弧炉、熔锡炉、烟化炉、电解槽、收尘器、硅整流器、烟气喷洗塔、钢球磨煤机。主要产品为精锡。1987、1991年,白塔牌特号精锡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93年获国家商检部门颁发的《出口商品检验认可证》和《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1995年,有职工508人,固定资产156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863.69万元,上缴利税242万元。
  赣州地区粮油实业集团公司位于水东镇七里村,前身为赣南行政公署粮食局直属库,建于1949年9月。1985年10月,改为赣州地区粮油公司。1995年3月,改为今名,隶属于赣州地区粮食局。集团公司辖赣州地区昌源机械运输有限公司、赣州地区面粉厂、赣州地区粮油实业包装厂、赣州地区粮油实业综合服务中心、赣州地区粮油实业贸易部、中港合资赣州丰源面粉有限公司、赣州通源饲料有限公司、中港合资赣州恒源米业有限公司等独立法人资格的成员企业。主要设备有年产4万吨专用面粉生产线、6万吨浓缩饲料生产线、1.25万吨精制大米生产线、1000吨面条加工机组、500万条聚丙烯编织袋生产线,各种粮油机械制造生产线。主要产品有特制一等面粉(1989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标准面粉(1991年被评为部优质产品)、精制大米、各种规格挂面、浓缩饲料、预混合饲料、塑料包装袋及粮油加工机械、食品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通用机械、仓储输送机械等。先后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企业,省粮食局授予先进集体和全省粮食系统优秀企业等称号。1995年,有职工955人,固定资产原值6934万元,净值617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379万元,销售收入1.25亿元,实现利润461万元,上缴税金73.8万元。
  赣州木材厂位于水西乡,占地面积18.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4万平方米。前身为赣州木材综合加工厂。1960年,制材、木工车间相继竣工投产。1963年,胶合板车间正式投产。同年改名赣州胶合板厂,1972年改为今名。1981年,胶合板车间列入国家技术改造项目,引进芬兰旋切机、日本热压机等设备,年产量上升到2万立方米。1994年,新上菲林板车间,年产菲林板120万平方米。主要设备有旋切机、干燥机、热压机、砂光机、锯边机等。主要产品有胶合板、纤维板、菲林板、异型胶合板等。天岩牌马尾松胶合板,1981~1985年连续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82~1985年被评为林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获国家银质奖;天岩牌硬质纤维板,1985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88年被评为林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企业定为国家二级企业。1989年,获江西省先进企业称号、江西省质量管理奖、林业部质量管理奖。1995年,有职工1200人,固定资产净值560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962.9万元,销售收入4101.8万元,上缴利税300万元。
  第四章企业管理第一节管理机构清光绪年间(1875~1908),道署设工艺院,指导民间手工业改良。1912年,赣县县政府二科掌握建设事宜。1926年,北伐军入赣州,设工业改进委员会,赣县县政府设实业科负责农、工、商及交通事宜。1927年,改实业科为建设局,管理农、工、商、矿、农村合作社等。1932年,撤销建设局设二科,1938年改设四科,管理农、技、工交。1939年7月,“东南工合”成立,第一任主任由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兼任,管辖赣、闽、粤、浙、皖等5省28县(市)级工合事务所。同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赣县事务所成立,县长兼任副所长,县政府建设科技师、合作指导室主任为委员,内设调查、组织、技术3股,从事工业产品设计,指导工业生产和手工业改良。1941年1月,赣县县政府四科改称建设科。同年7月,设立手工业指导处,县长兼任主任。1949年7月,赣县县政府建设科有20人。
  [=此处为插图(原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主任、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中)建国后重返赣州)=] 建国后,赣州市工业管理机构有: 赣州市经济委员会 1949年,赣州市人民政府设立工商科,掌管全市工商事宜。同年11月,改为工商管理局。1952年后撤销,恢复工商科。1953年5月,改为工商局。1955年3月起,工商业管理机构分设,成立工业科,统管市属工业。1956年,改称工业交通局。1958年底,改称经济计划委员会。1962年,改为工业交通局。1963年,改为经济计划委员会。1964年,计划职能分离,单独设立经济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初期,市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改设工业交通组。1972年,改称工业交通局、轻化工业局。1979年,改名经济委员会(简称市经委)至今。1995年,市经委内设办公室、政工科、监察室、生产调度科、技术科、企业管理科、质量管理科、供销科、教育科、外资科、安全设备科、审计科、矿管科(对外称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局),行政编制42人。有下属国有工业企业28户、集体工业企业1户,职工23036人。
  [=此处为表格(1991~1995年市属“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属预算内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此处为表格=] 说明:1980、1983、1986年各项指标系根据工业普查资料汇集的,其余各年的指标,均按统计资料汇集。赣南纸厂1949~1957年是省属单位,牙刷厂1949~1952年属市民政局,赣州印刷厂1956、1957年属中共赣州市委,考虑资料的连续可比,期间仍以直属计算在内。赣州肥料厂1957~1961年为市属企业,1963年划归赣县,因资料残缺,均未包括。赣州钨钼材料厂1976年以前除总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外,其余指标因资料不全,均未包括。针织内衣厂1983年资料不全,除总产值、人员、全员劳动生产率外,其余均未包括。工业总产值1970年为当年不变价,1986、1988、1990年为1980年不变价。固定资产原值1970年缺3家数据。
  赣州市二轻工业局 1950年11月,市人民政府设合作指导科和市合作总社,指导与扶持手工业。1952年6月,合作指导科更名合作事业管理科。1954年11月撤销,成立手工业管理局和赣州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1958年1月,撤销市手工业管理局,行政管理由市商业局和市粮食局负责。1959年7月,恢复市手工业管理局,与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合署办公。1967年3月,撤销市手工业管理局和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市二轻公社。1968年6月,成立市二轻联社。1973年5月,撤销市二轻联社,恢复市手工业管理局,同年8月,更名市第二轻工业局。1975年11月,改名市手工业管理局。1976年4月,复名市第二轻工业局。1984年1月,更名市二轻工业公司,同年4月改为今名。1995年,市二轻工业局内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工委办公室、财务科、生产计划科、技术科、人事保卫科,有编制50人(含行政编制8人)。有下属集体企业27个,职工2474人。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属二轻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赣州市集体工业局建国初,城镇街道手工业由市人民政府工商科统一管理,1965年改由市民政局街道生产办公室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市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直接管理。1978年后,街道企业由赣州市社队企业管理局管理。解放、赣江、南外等公社成立相应的机构,管理街道企业。1981年,市人民政府成立街道企业办公室。1984年,成立市街道企业公司,同年成立赣州市集体工业局,与街道企业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3年8月,撤销集体工业局,组建成赣州市集兴工贸总公司,归口市经委管理。
  赣州市乡镇企业管理局 1958年,将手工业管理部门管理的农村铁、木、篾等手工业社(组)下放给公社管理,转为社办工厂,公社成立工业办公室。1963~1965年,社办工业划归手工业管理部门管理。1978年3月,成立赣州市社队企业管理局。1984年5月,易为今名,同时成立赣州市乡镇企业联合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业务归口市经委。1995年,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内设办公室、生产管理科、技术科和户办联户办企业管理科等,有职工17人。
  第二节计划与生产管理计划管理计划编制采取上下结合,综合平衡的方法进行。先由企业自行编制计划草案上报地、市行业主管部门,地、市主管部门根据省主管部门与地区计划部门的计划指标对企业上报的计划草案进行综合分析,协商平衡,编制出行业计划草案,上报省、地主管部门,审核后将各项计划下达各企业。企业根据地、市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结合市场需求情况,制订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收入和利税等各项计划。
  计划管理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等阶段。50~70年代中期,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由地、市行业主管部门向各企业下达具体的产品产量等指标,由国家调拨企业生产所需的设备和原料,经企业生产加工后,产品再由国家全部统销。1978年,转向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并重,适当放开市场调节计划,让企业在计划指导下,依据市场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1982年后,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行业和行政主管部门仅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及军事项目配套的机械电子产品实行指令性计划,对一般的机电等产品实行指导性计划,或完全市场调节。进入90年代,指令性计划基本取消,企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以销定产。
  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方法主要有生产调度会制和现场检查制两种。生产调度会也称生产形势分析会,有时与质量分析会、经济形势分析会合在一起召开,一般每月或每季1次。主管部门不定期召开生产会议,交流生产情况,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生产形势,找出生产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提出生产要求。现场检查是主管部门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各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检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或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写出情况报告及意见,向上级或有关决策部门反映。
  各企业内部建立生产统计制度,对一个生产期内的产值、产量、品种等生产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一般每月统计1次,并进行分析,写出报告,供生产决策参考,并作为历史资料存档备查。
  市工业主管部门和各企业重视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气候变化情况,采取防暑降温与防寒防冻等措施。80年代起,每年5月开展安全月活动,对安全生产进行宣传、检查和评比,使职工工伤死亡事故明显减少。
  第三节质量管理 1960年以前,产品质量管理主要由有经验的师傅带班指导,检验的量具以游标尺为主。1961年后,企业成立质量检验科,建立从技术副厂长、车间(科室)到班组的三级质量管理网,并以部颁条规为依据,制定原材料进厂检验,产品自检、互检、专职检验,产品入库、出厂检验和报表流转程序等管理制度。1978年,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 C)。每年9月开展质量月活动,1985年质量月活动取消,TQC转为企业的日常工作。推行TQC后,企业普遍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或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责任制,形成厂、车间、班组三级质量管理网,并建立起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广泛推行群众性QC小组(质量小组)活动和“信得过班组”活动。全市有QC小组1000多个,获国家优秀QC小组称号3个,省、部级优秀QC小组称号86个,获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创信得过企业5个,信得过班组8个。1983年起,市属工业企业创省优质产品以上的产品近100个,优质品产值率达88%以上。进入90年代,在继续推行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办法的同时,市属部分工业企业开始实施GB/T1900-IS09000系列国际标准,开展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的论证工作,并对照标准的24个要素,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加快了工业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
  [=此处为表格页(市属工业企业省级以上优质产品一览)=]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供销管理供销管理主要是根据生产计划,编制原材料、燃料等物资供应计划,综合申报请购。根据上级和物资分配指标、供货合同和市场情况,按计划采购物资,销售产品,按照规定和制度验收、保管、发放和运送物资。赣州市工业企业的供销管理,经历了1980年以前供销一体化,1981~1984年供销分离和1985年起供、管、销分离3个发展阶段。1951年,各工业企业成立业务科。1954年,业务科改为经理科,产品销售由国家包销。1955年,撤销经理科,成立供销科。1969~1971年,科室、车间模仿军队建制,供销科的业务归口后勤组管理。1972年,恢复供销科。1981年,企业的产品由国家包销转为企业自销,供销管理实行供、销分开,设立供应科与销售科,分司物资供应与产品销售职责。1985年,供应科又分设供应科和物资总库。
  物资供应管理 1956~1958年,企业根据生产计划确定的产品产量采购原材料。当时企业管理较粗放,产品生产无材料消耗定额,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有一定的盲目性。1959年开始,工业企业逐步重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消耗工作,由专人负责管理。1960年起,企业逐步建立产品的原材料消耗定额,编制原材料计划有了依据。1978年以后,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物资供应实行“双管齐下”的供应办法。1979年起,供应科按照生产计划大纲,具体编制年度和月度的材料计划,各阶段的计划执行情况,由专人管理。1986年,工业企业先后制订物资供应质量保证手册,供应科职责,物资计划采购管理制度,物资计划、台帐、合同管理制度,物资验收、盈亏、报损审批制度和物资调度制度等。1988年起,企业先后编制物资供应管理标准与工作标准,包括供应科工作职责,科长、计划员、采购员、统计员工作职责和物资供应计划的编制,订货与采购等工作的管理标准。进入90年代,一些企业按照ISO-9000国际标准,科学、合理编制原材料采购计划,组织原材料供应,做到货比三家,确保质量,压缩库存资金占用。
  产品销售管理 1980年以前,产品由国家统一销售,各企业仅向用户提供产品名称、检验等级。1981年以后,产品由企业自销。企业对销售科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有的建立销售费用与销售额挂钩的经济责任制,促进销售工作。
  第五节劳动工资管理管理体制建国后,市工业主管部门都设有劳动工资科(室),负责下属企业的劳动计划编制、办理人事调配、职工工资晋升、企业招工和安置退伍军人等。企业内部设立相应科(室),根据国家劳动政策和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编制劳动工资计划;负责新增工人的录用、分配、劳动力的使用平衡和调配;制订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并实施监督、考核;掌握工资政策,审批和办理职工退休、退职、请假和职工调动等事项。
  劳动组织市内工业企业一般按作业性质或工种组成班组进行生产,少数企业按车间、班组进行劳动组合。“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按连、排、班建制组织生产。随着企业自动化流水线的建立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劳动组织上,把技术工、熟练工安排在关键岗位上,并根据职工的思想素质、技能、年龄、身体状况进行必要的岗位调整。同时根据工作需要,招收少量杂工、普工和季节性临时工。企业按照各自的生产特点和要求,实行一班、二班或三班制作业。
  劳动定额建国初至70年代中期,企业实行工时定额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70年代末起,企业逐步把工时定额、产量定额转向定时间、定任务、定质量、定设备、定材料消耗。1995年,全市工业企业劳动定额覆盖面达100%。
  劳动竞赛有厂内竞赛和厂际竞赛两大类。厂内竞赛,各企业根据当时的竞赛目标,提出不同的竞赛口号和内容,组织职工开展摆擂台、英雄比武、对口赛、表演赛、攻关赛、循环红旗赛、班组“一条龙”赛、“开门红”赛等不同形式的劳动竞赛。厂际竞赛,主要是企业之间开展互比、互学、互检、互评。竞赛内容包括产量、工时、消耗、质量、技术革新、产品开发、销售、效益等,竞赛获胜者受到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
  工资和奖励建国后,各工业企业的工资形式主要采取计时工资,固定职工每月以25.5天计算;季节工、临时工、大集体工采取计件工资形式。职工工资调整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部门统一部署进行。50年代末,各企业开始建立奖励制度。1959年,实行综合奖,分甲、乙、丙3个等级,每月评定1次,同时实行超产、节约、安全生产等单项奖。“文化大革命”期间,奖励制度被取消,综合奖改为固定附加工资。1978年,附加工资改为综合奖,恢复月评月奖。1979年起,全面实行奖励制度,单项奖励增加,奖励与职工的贡献大小挂钩。90年代,企业普遍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工资由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及各项补贴构成,同时辅以计件、计时工资制度,对取得重大经营业绩的企业经营者实行重奖。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属工业企业工资总额构成情况)=] 单位:万元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属工业企业职工构成情况)=] 第六节财务与设备管理财务管理 80年代前,市工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对各项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并将上级拨给企业的各项资金分拨至有关企业,检查督促企业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企业的经济核算接受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银行监督。
  1950年,企业设财务课,负责财务管理。1951年改为财务科,负责管理企业财产和资金、成本费用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财务工作归口后勤组。1972年恢复财务科,负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改革开放后,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通则》、《企业财务准则》、《企业财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走上法制管理轨道。
  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包括:编制年(季、月)产品成本计划、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编制平衡预算外资金计划,掌握产品总成本降低率、利润总额、流动资金周转、企业基金、各项专用拨款资金的使用,参加项目计划、预算、金额的制订和经济合同的签订,并严格审核监督实施;按月、按季、按年结算帐目,负责债权、债务的清理,并根据帐簿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贯彻执行工资基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和结算制度;监督全厂有关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制度,计量及检查制度和定期盘点制度的实施,并管好财产物资帐目,按照国家规定,办理财政任务和税金的按期核算和上缴事项;按期提交劳保资金和工会经费;统一全厂财务成本管理的计算方法,核算新产品出厂价格、成本税金和利润事项,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搞好经济核算,提出降低生产成本措施,配合生产科、车间开好经济活动分析会。
  设备管理 1979年前,属技术性管理,集中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维修。在管理方式上,主要采取强制性管理措施,硬性下达设备完好率等设备管理指标,进行督查。1980年,引进英国设备工程学、日本的全员参加生产维修体制(TPM)和国际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中有关设备管理的标准,对设备全过程(从研究、设计、试制、选购、安装、调度、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进行综合管理,逐步实行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行政办法与经济办法相结合,思想教育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由单纯统计走向统计分析。
  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一般为设备科,按照上级有关设备管理的政策规定,制订设备管理规定,编制设备维修计划,实施设备维修保养,上报设备统计报表。
  第七节民主管理职代会和民主管理 1950年,赣州市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国营、公营企业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职工代表会议的决定。之后,在赣州电厂开展民主管理运动的试点工作,至1952年2月,有人民铁工厂、人民牙刷厂等企业建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1957年,赣南造纸厂试行常任制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然后全市推广。1963年11月,中共赣州市委批转赣州市总工会《关于在工业交通企业中开展“五好”竞赛问题的报告》。1981年,贯彻执行《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1988年实施《企业法》后,职工代表大会和民主管理日臻完善。职代会每届任期2年,由职工代表民主选举产生。职代会每年召开2次,审议企业发展规划、生产经营计划、企业改革、改制等方案和企业分配制度、职工福利等重大问题。1995年,市属34户国有工业企业均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评议、选举干部 1980年,开始在赣江造纸厂进行民主选举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试点。1982年开始,普遍实行民主评议和民主选举企业领导人。民主评议工作,在中共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工会、人事、纪检部门参加,按照“德、能、勤、绩”进行评议,广泛征求职工代表意见。评议结果提请职代会主席团审议,与被评干部本人见面,奖励先进,鞭策后进。1984年后,赣州阀门厂、赣南农药厂、市二经针织厂等企业由厂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厂长。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公司推行了股东代表大会民主选举董事会、监事会制度。1995年,市属34户国有工业企业3076名干部中,绝大部分参加了民主评议。
  集体合同建国后,贯彻执行上级颁布的《劳资关系处理暂行办法》,在私营企业由工会与资方成立劳资协商会议和订立集体合同,内容包括工资、工时、劳保福利、劳动纪律、奖惩办法等。1990年,市属工业企业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赣州印刷厂等企业实行由行政和工会签订集体合同(又叫“双保”合同),包括厂长任期目标和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等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后,全市工业企业普遍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厂长代表行政、工会主席代表职工签订集体合同。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