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环境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85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环境卫生
分类号: X3
页数: 4
摘要: 第六章环境卫生建国后,赣州市广泛持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加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城市环境卫生状况日益改善,跨入了全国县级市卫生城市行列。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境卫生

内容

第六章环境卫生建国后,赣州市广泛持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加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城市环境卫生状况日益改善,跨入了全国县级市卫生城市行列。
  第一节环卫设施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拨款增添了一大批环卫设施设备,提高环卫工作的机械化程度。至1995年,全市环卫机械总台数为39台,比1981年增加近4倍,垃圾清运的机械化程度达到78.9%。
  垃圾清扫清运处理设备 80年代以前,市区的垃圾全部由积肥农民和清洁工人推着小板车,走街串巷收集,运至垃圾场处理,或堆在河边待运农村。
  [=此处为插图(机械清扫车)=] 1980年,市区清扫的主要街道由1949年的12条、面积5.13万平方米增加到40多条、面积34万平方米,垃圾清运量由1965年的3300吨增加到1万吨。为解决垃圾及时清运问题,1981年开始使用自动装卸垃圾车运送垃圾。当年有垃圾车3辆,垃圾桶23个。1990年,垃圾车增加到12辆,垃圾桶增加到215个,主要道路上均设有垃圾桶。小街小巷的垃圾用小板车收集。1994年7月起,全市逐步撤除垃圾桶,增加垃圾中转站,用小板车定时收集,运到垃圾中转站,再用垃圾车运至垃圾场。1995年,有小板车200辆,垃圾车23辆,日清运垃圾200吨。
  洒水车、冲洗车和环卫监察车 1946年11月,赣县环境卫生工作队有洒水车1辆。解放时,卫生队有胶轮车1辆和木轮车1辆。60年代,市环境卫生管理所购置洒水车1辆。1981年开始使用冲洗车。1985年,有洒水车1辆,冲洗车2辆。1995年,有冲洗车3辆,环卫监察车2辆。
  吸粪车 1978年,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有吸粪车1辆,1990年增至3辆。据测算,1995年日产生活粪便5.26吨,其中居民住宅及公共建筑的4.8吨通过化粪池排入下水道,公共厕所的粪便和化粪池粪渣通过吸粪车运出。
  垃圾中转站 1981~1983年,在荷包塘(巷)、营角上路、西津路新建垃圾中转站各1座。1985年,营角上、荷包塘中转站安装喷水降尘设备,并在藕塘里新建密封式机械化垃圾中转站1座。1993年,拆除荷包塘中转站,新建西门和东门垃圾中转站。1994年,在北门、文明大道新建垃圾中转站各1座,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地区分行率先兴建园林式垃圾中转站1座。1995年,新建和平路、西郊路2座垃圾中转站(台)。经调整,至1995年底,全市有垃圾中转站6座。
  生活垃圾场二康庙生活垃圾场,建于1962年,面积1386平方米。因面积小,紧靠居民区,后拆除。1982年,新建水东生活垃圾场,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1983年,试行无害化处理,当年处理垃圾8470吨,占全年垃圾清运总量的36.4%。1984年,试产“三合一”高效颗粒肥料。1991年8月,从天津购买日处理垃圾100吨的AⅡ型垃圾筛选机1台,对垃圾进行处理。1992年,市环卫处与赣南机械总厂合作,共同研制成适合赣南气候、日处理160吨的垃圾筛选机,并通过江西省建设厅和江西省机械局鉴定。1991年12月,水东生活垃圾场改名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工厂。除搞好垃圾筛选外,还进行垃圾平整、黄土压实、卫生填埋工作。1992年,组织环卫处职工绿化厂区,栽植经济林木3000多株。1993年,开始兴建沙河垃圾场,1994年7月1日正式启用,占地面积4.32万平方米,容量约100万立方米。启用后,垃圾无害化填埋处理率达到100%。
  公共厕所 1937年,赣州城有公共厕所12座,分布在卫府、天一阁(今建国路、阳明路口)、白衣庵(今文清路、大公路口)、横街上、姚衙前、古城巷(今健康路工人文化宫段)、烧饼巷、柴巷、钓鱼台、赣州公园、嵯峨寺和华兴街等处。1945年增至31座。解放时,有公共厕所近50座。大部分属土木或砖木结构,均为旱厕。
  建国后,单位、居民厕所增多。公共厕所数量增加不多。1980年,在孟衙巷口新建第一座水冲式公共厕所。1981年起,将公共厕所建设列为城市环卫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改建步伐,改旱厕为水冲式公厕。1982年,全市有公共厕所49座,单位厕所481个,居民厕所1742个。1991年,建造一批造型新颖、与环境协调的公共厕所。在老车站、车站旅社、建春门等处新建3座标准较高的园林式公共厕所。同年8月起,老车站、夜光山公厕实行收费。1994年,在赣州公园沿文清路东侧新建赣州市第一座生态公厕。1995年,水冲式公共厕所增加到50座,全部为砖混结构。同年,实行收费的公共厕所5座,占10%。
  第二节环卫管理机构 1958年春,成立赣州市环境卫生管理所,负责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1968年并入市城市公用事业公司。1971年11月,恢复市环境卫生管理所,仍归口市卫生局。1981年1月划归市城建局领导,11月改为市环境卫生管理处。1983年3月,派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城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91年起被评为地、市文明单位,1994年被评为全省环境卫生先进单位,1995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先进单位。
  队伍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加强职工队伍自身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责任制,实行“五定一包”(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质量、定消耗,包干所管辖地段的路面干净整洁)责任制。1990年,实行“三定二包”(定人员、定经费、定任务,包质量、包安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1991年,实行机关工作人员、城管分队管理人员与基层队所清扫、清运工作任务挂钩;实行主任负责,人人包干路段、层层负责的“三定二包”双挂钩一条龙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层层签订合同书。同时制定《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各部门工作职责》。1992年,进一步完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1993年,精简管理机构,充实基层,将机关8个科室精简为3科1室,机关工作人员由46人减少到18人。1995年,有环卫职工383人,其中临时工120人。
  同时,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与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密切合作,实行属地管理负责制。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市区主次干道的清扫、保洁和洒水冲洗;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分别设环卫所、环卫站,负责民办“五员”(饮水消毒员、粪便管理员、街巷清扫员、垃圾清运员和卫生管理员)的管理和组织民办清扫员、清运员收集清扫小街小巷的垃圾。
  环境卫生法规 1949年9月起,市人民政府制订颁发了一系列地方专业规章,主要有:《关于改变垃圾放置地点的通告》、《赣州市公共卫生守则》、《关于规定粪便价格及有关粪便管理的布告》、《赣州市公共卫生管理暂行细则》、《赣州市关于整顿粪便管理的通告》、《关于进一步搞好卫生、整顿市容的通告》、《关于禁止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的通告》、《赣州市环境卫生设施管理办法》、《赣州市公厕管理实施细则》、《赣州市垃圾场管理办法》、《赣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暂行办法》、《赣州市城市环境卫生当前产业政策实施方案》等。
  环境卫生制度 “卫生日”制度 1950年,开始制定和执行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星期六为全市大扫除的“卫生日”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8年恢复至今。
  卫生责任区和“门前三包” 1982年,将全市划分为650个卫生责任区,制作1300多块卫生责任牌,签订650多份《卫生协议书》。同时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和“门前四自”(自保门前洁、自修门前路、自栽门前树、自通门前水)制度,使卫生工作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1994年7月,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的通知》,要求“门前三包”达到“八无”(无堆积物;无纸屑、果壳、杂物、痰迹;无乱贴、乱挂、乱画;无损坏公共设施;无乱停放车辆;无占道经营;店面装饰、招牌无破损;无违章广告)、“四有”(有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有专职保洁和管理人员、有保洁卫生设施)。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抽调18名专职人员负责落实市政府《通知》,与市民签订“门前三包”协议书4312份,增加清扫面积5.66万平方米,增设“门前三包”管理分队,使“门前三包”制度落到实处。
  检查监督制 1978年,规定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为“市长检查卫生日”,由市长带领有关部门人员,到街道办事处或单位进行卫生检查。1992年,“市长卫生检查日”解决卫生老大难问题40多个。1993年9月,重新组建城管监察大队环境卫生中队,当年处理和纠正各种违章800多起。1994年,加强对摊点、建筑工地的整治,全年处理各种环境卫生违章1.16万多起。1995年,城管人员实行分片包干,做到文明执法,严格管理,全年处理各种违章1.56万多起。
  环境卫生示范路 1991年7月,在文清路开展市容卫生达标示范街活动。示范街的标准是:卫生管理好,街容环境好,绿化效果好,食品卫生好,健康教育好,市政、卫生设施好。1994年9月起,在大公路中段、厚德路西段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示范街活动,1995年1月,被江西省建设厅和江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江西省市容环境卫生示范路。1995年5月,红旗大道西段、东阳山路、青年路东段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示范路活动。1995年12月,江西省建设厅和江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红旗大道西段为江西省市容环境卫生示范路。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