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卫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8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环卫设施
分类号: X3
页数: 3
摘要: 第一节环卫设施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拨款增添了一大批环卫设施设备,提高环卫工作的机械化程度。至1995年,全市环卫机械总台数为39台,比1981年增加近4倍,垃圾清运的机械化程度达到78.9%。
关键词: 环卫设施 环境保护

内容

第一节环卫设施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拨款增添了一大批环卫设施设备,提高环卫工作的机械化程度。至1995年,全市环卫机械总台数为39台,比1981年增加近4倍,垃圾清运的机械化程度达到78.9%。
  垃圾清扫清运处理设备 80年代以前,市区的垃圾全部由积肥农民和清洁工人推着小板车,走街串巷收集,运至垃圾场处理,或堆在河边待运农村。
  [=此处为插图(机械清扫车)=] 1980年,市区清扫的主要街道由1949年的12条、面积5.13万平方米增加到40多条、面积34万平方米,垃圾清运量由1965年的3300吨增加到1万吨。为解决垃圾及时清运问题,1981年开始使用自动装卸垃圾车运送垃圾。当年有垃圾车3辆,垃圾桶23个。1990年,垃圾车增加到12辆,垃圾桶增加到215个,主要道路上均设有垃圾桶。小街小巷的垃圾用小板车收集。1994年7月起,全市逐步撤除垃圾桶,增加垃圾中转站,用小板车定时收集,运到垃圾中转站,再用垃圾车运至垃圾场。1995年,有小板车200辆,垃圾车23辆,日清运垃圾200吨。
  洒水车、冲洗车和环卫监察车 1946年11月,赣县环境卫生工作队有洒水车1辆。解放时,卫生队有胶轮车1辆和木轮车1辆。60年代,市环境卫生管理所购置洒水车1辆。1981年开始使用冲洗车。1985年,有洒水车1辆,冲洗车2辆。1995年,有冲洗车3辆,环卫监察车2辆。
  吸粪车 1978年,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有吸粪车1辆,1990年增至3辆。据测算,1995年日产生活粪便5.26吨,其中居民住宅及公共建筑的4.8吨通过化粪池排入下水道,公共厕所的粪便和化粪池粪渣通过吸粪车运出。
  垃圾中转站 1981~1983年,在荷包塘(巷)、营角上路、西津路新建垃圾中转站各1座。1985年,营角上、荷包塘中转站安装喷水降尘设备,并在藕塘里新建密封式机械化垃圾中转站1座。1993年,拆除荷包塘中转站,新建西门和东门垃圾中转站。1994年,在北门、文明大道新建垃圾中转站各1座,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地区分行率先兴建园林式垃圾中转站1座。1995年,新建和平路、西郊路2座垃圾中转站(台)。经调整,至1995年底,全市有垃圾中转站6座。
  生活垃圾场二康庙生活垃圾场,建于1962年,面积1386平方米。因面积小,紧靠居民区,后拆除。1982年,新建水东生活垃圾场,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1983年,试行无害化处理,当年处理垃圾8470吨,占全年垃圾清运总量的36.4%。1984年,试产“三合一”高效颗粒肥料。1991年8月,从天津购买日处理垃圾100吨的AⅡ型垃圾筛选机1台,对垃圾进行处理。1992年,市环卫处与赣南机械总厂合作,共同研制成适合赣南气候、日处理160吨的垃圾筛选机,并通过江西省建设厅和江西省机械局鉴定。1991年12月,水东生活垃圾场改名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工厂。除搞好垃圾筛选外,还进行垃圾平整、黄土压实、卫生填埋工作。1992年,组织环卫处职工绿化厂区,栽植经济林木3000多株。1993年,开始兴建沙河垃圾场,1994年7月1日正式启用,占地面积4.32万平方米,容量约100万立方米。启用后,垃圾无害化填埋处理率达到100%。
  公共厕所 1937年,赣州城有公共厕所12座,分布在卫府、天一阁(今建国路、阳明路口)、白衣庵(今文清路、大公路口)、横街上、姚衙前、古城巷(今健康路工人文化宫段)、烧饼巷、柴巷、钓鱼台、赣州公园、嵯峨寺和华兴街等处。1945年增至31座。解放时,有公共厕所近50座。大部分属土木或砖木结构,均为旱厕。
  建国后,单位、居民厕所增多。公共厕所数量增加不多。1980年,在孟衙巷口新建第一座水冲式公共厕所。1981年起,将公共厕所建设列为城市环卫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改建步伐,改旱厕为水冲式公厕。1982年,全市有公共厕所49座,单位厕所481个,居民厕所1742个。1991年,建造一批造型新颖、与环境协调的公共厕所。在老车站、车站旅社、建春门等处新建3座标准较高的园林式公共厕所。同年8月起,老车站、夜光山公厕实行收费。1994年,在赣州公园沿文清路东侧新建赣州市第一座生态公厕。1995年,水冲式公共厕所增加到50座,全部为砖混结构。同年,实行收费的公共厕所5座,占10%。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