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街道与庭院绿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84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街道与庭院绿化
分类号: TU985
页数: 3
摘要: 赣州城街道绿化始于1933年,当时只在马路中间栽一行树。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每年发动群众在街道两旁植树。据统计,1950~1965年和1978~1980年的19年间,共植树34.85万株;1981~1995年,植树206.96万株。庭院绿化始于1958年,之后绿化面积逐步增加。
关键词: 绿化地 区域规划

内容

赣州城街道绿化始于1933年,当时只在马路中间栽一行树。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每年发动群众在街道两旁植树。据统计,1950~1965年和1978~1980年的19年间,共植树34.85万株;1981~1995年,植树206.96万株。庭院绿化始于1958年,之后绿化面积逐步增加。
  行道树 1950年,在阳明路、解放路等主要道路中间共栽植泡桐1157株。1963年,将马路中间的电线杆移至路边或人行道上,同时将泡桐树砍掉,改在人行道上植行道树。60年代的行道树以枫杨、国槐、喜树、重阳木、法梧、白杨、樟树等为主。1978年以后,枫杨、国槐、喜树逐步被淘汰,增加天竺桂、银桦等树种。1995年,已绿化道路42条,长27.8公里,共有行道树4482株,绿化覆盖面积3.6公顷。
  绿化带和分车带绿化带1960年红旗大道基本形成,即开始在4条绿化带植树,1964年完成。是赣州市第一条有绿化带的道路。1986年,改种樟树、银桦等常绿树种,并配置花灌木,成为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的林荫道。红旗大道林荫道占地6公顷,共植树7356株(其中乔木4854株),绿化覆盖面积10.48公顷。
  分车带1961年,在红旗大道车行道内建分车带2条,每条宽4米。分车带内栽植以含笑、女贞为主的花灌木。1965年取消分车带。1985年以后,在红旗大道西段和文明大道、八一四大道、黄金大道等路段设有分车带,每条宽2米,栽植以龙柏、海桐为主的灌木。1995年,分车带占地面积1.58公顷,共植树4186株。
  广场绿地南门广场绿地1961年,建成直径70米的中央交通岛,东、西、北三面建有3个三角形的分车岛,总面积6448平方米,内植花灌木。1983年,将中央交通岛改为长径90米、短径50米的椭圆形大花坛,面积3533平方米。沿文清路方向为长226米,底宽44.5米的三角形大型分车带,面积4474平方米。东西两侧为东园和西园。广场绿地总面积3.59万平方米,占广场总面积的56.6%。
  西门交通广场绿地1971年6月,建成直径60米的中央交通岛(大花坛)。1981年3月,在中央增建20米直径的喷水池。1987年2月,中央交通岛直径改为55米,增加环行分车带。绿地总面积2502平方米。
  东门交通广场绿地建于1984年9月,中央交通岛为组合盆景式,形成大型山水盆景。面积899平方米。
  街头绿地 1981年,在文清路百货商场前面空地开辟第一个面积424平方米的种植池,以后陆续利用大街小巷的零星空地、临街建筑物门前空地开辟花坛、种植池。至1995年,全市有街头绿地84处,面积4082.5平方米。
  庭院绿化 1958年起,机关、学校开始绿化院内空地。1965年,庭院较大的江西地质学院(今南方工业学校)、赣南电业局(今赣州供电局)、赣南师专(今赣南师范学院)、江西冶金学院(今南方冶金学院)等院内的绿化较好。1979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提出“普遍绿化是城市园林化的基础,是园林绿化的重点”之后,市内各单位把庭院绿化列入议事日程,与市人民政府签订《庭院绿化责任状》,加快庭院绿化。到1995年,全市庭院绿化面积达463公顷,是1981年的7倍;有48、42个单位分别被评为赣州市园林化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12、11个单位分别被评为江西省园林化单位和园林绿化达标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