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园林绿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84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园林绿化
分类号: TU986
页数: 8
摘要: 第五章园林绿化建国后,在恢复和维修原有园林景点的基础上,新增一批园林设施,进行大面积绿化,使全市园林绿化水平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1983、1986、1991、1995年,4次被评为江西省绿化先进城市、江西省园林绿化达标城市。1986、1991、1994年,3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
关键词: 绿化规划 园林

内容

第五章园林绿化建国后,在恢复和维修原有园林景点的基础上,新增一批园林设施,进行大面积绿化,使全市园林绿化水平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1983、1986、1991、1995年,4次被评为江西省绿化先进城市、江西省园林绿化达标城市。1986、1991、1994年,3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
  第一节公园建设开辟公园以前,赣州只有私家园林、官府园林、寺庙园林。除寺庙园林对市民开放外,其余的园林仅供士大夫享受。私家园林有:涉园,旧址在今清水塘,为明代举人刘日价的私人花园;卫园,在城东,清康熙十八年(1679),总镇许盛建;寄畅园,在城东南,乾隆十二年(1747),河南太守曹元仁建;此外还有濮园(钟宠先建)、寓园、白照园、息园(以上7园,清同治前废),以及荷包塘的魏家花园、文清路的陈家花园(旧址在文清路百货商场和章江餐厅及其后院)等。官府园林,为清以前赣州道、镇、府、县署内的花园。其中以道署内的甓园为最,园中有“十二景”。民国年间,将道署辟为赣州公园。寺庙园林,除地处名山中的崆峒山、通天岩、马祖岩等处的寺庙有大自然园林外,在城内较大的光孝寺、慈云寺等也有一定规模的花园。建国后,东胜山寺曾保留了一部分花园。
  赣州最早开辟的公园是中山公园,1927年由谭延闿倡议修建,1929年建成。园内有孙中山先生铜像1座。1944年,赣县县政府在公园内建造办公室,公园成为机关驻地,不对外开放。解放后,中山公园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司令部、政治部驻地,后为赣州军分区驻地。1932年,在天竺山建百廿亭,将天竺山辟为百廿公园。抗日战争期间,改为天竺山公园。园内曾设天竺山小学,建国后改为烈士陵园,1979年改为赣州革命公墓。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除维护改建赣州公园外,还先后兴建八境公园、儿童公园、南门广场东园、西园和滨江公园等。公园总面积由3公顷增加到16.64公顷。
  赣州公园原为南赣巡抚治所,明弘治八年(1495),由都御史金泽创建。清康熙四年(1665),撤销巡抚,改为赣南道署。二十三年,巡道丁炜辟其左为甓园。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园中建有丰台山、浭池、春雨轩、抚琴堂、玉兰连理馆等建筑。二十六年,巡道李本仁将园中的名胜概括为“甓园十二景”。即:长廊步月、曲径疏泉、西轩古桂、北窗新竹、层霄阁影、别墅书声、桐院鸣琴、柏堂栖鹤、南楼读画、东篱问菊、林亭延爽、池馆停云。
  1933年夏,赣州市政公署将道署旧址开辟为赣州公园,并向南扩大,面积达2.97公顷。1933~1934年,增建图书馆、北大门门楼、可憩亭、乐乐亭、南大门等建筑。南大门由余汉谋题写“赣州公园”扁额。公园建设费(预算)为1.31万元(银元),由惠和公典及各商帮、会馆分摊。1936年,建造景阳精舍。1940年,建造励志社、新赣南博物馆等建筑。1944年改名中正公园。
  建国后,复名赣州公园。园内有博物馆、民众教育馆(后改为文化馆)等单位(后迁出)。1955年6月,开设茶点服务部。1956年,拆除景阳精舍,开辟动物园,1957年6月对外开放。1959年7月,为纪念赣州解放十周年,在园中央新建解放十周年纪念碑。1960年,在公园东部建茶点服务部,面积400平方米,单层砖木结构、仿古建筑。1987年12月,拆除该建筑,新建赣州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建筑面积3416平方米。1973年编制赣州公园改建规划,1978年开始实施。至1983年,先后完成镜湖景区(3200平方米)、盆景园、花卉陈列室、悦园(2700平方米)等一批园林建筑。在布局和建筑形式上,采用江南古典园林传统手法。1984年以前,赣州公园设管理员1人。1984年,成立赣州公园管理所。
  八境公园位于八境台下。建园前,除有后唐应顺元年(934)建的灵山庙(1934年5月改为屠宰场)外,大部分为鱼塘、蓆草田和空地。
  [=此处为插图(1955年,义务劳动修建八境公园)=] 1954年8月,开始编制八境公园规划。规划范围东至城墙,西至八境路,南至寸金巷,北至江边,面积12.54公顷。1954年12月开工的陈赞贤烈士纪念亭,由全市职工捐款兴修,面积216平方米,1955年5月竣工,初为砖木结构,后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54年11月,成立赣州市义务劳动指导委员会,负责八境公园的义务劳动组织、施工指导等工作。1955年12月11日,在陈赞贤烈士亭前召开全市义务劳动修建八境公园动员大会,并破土动工。至1956年底,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数共3.7万多人次,完成土方2.55万立方米,植树1200株,建成游泳池1座,石拱桥3座、竹结构亭(湖心亭)榭4个,公园轮廓基本形成。公园建成面积7.63公顷,其中水面5.6公顷。1959年,在公园广场上新建喷水池。1986年,全面改建公园大门广场,拆除喷水池,新建月湖、假山、伴月廊。1984年,成立八境公园管理所。
  儿童公园位于拜将台下、护城濠上。东起健康路,西至赣州地区体委,南至赣州市图书馆,北至姚府里,面积1.4公顷。1983年3月30日开工,由各单位职工义务劳动修建。1984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成为全市儿童的主要游园场所。
  东园西园位于南门广场东西两侧,红旗大道北侧,是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3月建设南门广场时,同时建设东园、西园。两园是以植物配置为主、园林小品建筑为辅的小游园。周围用金属栏栅隔离,在总体上与广场融为一体。1985年,建成大门并对外开放。园内广种花木,1986~1987年增加几组雕塑。东园面积1.26公顷,其中水面0.12公顷;西园面积1.53公顷。
  滨江公园位于古城墙外章江边,是利用沿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带状公园。自西津门至八境台,以章江和宋城墙为主体,郁孤台、八境台为借景,融江、城、台为一体。1987年9月,开始建设自西津门至田螺岭脚下的第一期工程,总面积1.85公顷。包括碧螺轩、棚架、回廊、人工湖、拱桥、汀步等一组建筑。1988年12月竣工,1989年元旦对外开放。
  第二节风景区建设通天岩位于水西乡境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
  1948年,开辟由黄沙桥至通天岩的简易公路,长约2.6公里;并将广福禅林的前廊改为2间西式建筑,内设有衣帽间和卫生间;将双桂堂改为二层楼房;大门两旁建有小房2间。
  解放初期,通天岩由赣县人民政府管理,1957年12月划入赣州市。1961年6月,编制通天岩风景区第一个建设规划,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测绘了千分之一的地形图,测绘面积6平方公里。7月,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委员会确定通天岩的规划建设原则是:全面规划,分期施工;先院内,后院外;先绿化、修路,后建房。随即按规划进行建设。群玉阁于1962年4月竣工,为三层圆形建筑,攒尖式屋顶。因其可眺望赣江,俗称望江亭。1963年1月,田汉游览通天岩时,命名为群玉阁并题字赋诗。1965年春,市人民委员会机关干部在通天岩植树造林1周,种植了第一批毛竹。“文化大革命”期间,通天岩遭到破坏。1986年12月,动工兴建山门、接待室。1987年,建成玉岩亭、惜春亭和怡情亭(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90年,在荷花池畔开辟野炊区,重修玉水池。1991年1月,维修广福禅林内的天然岩洞“神窟”;同年建成水上餐厅,建筑面积387平方米。1992年7月,开工建设通天湖第一期工程,1995年11月开工建设第二期工程,湖面40亩。绿化建设已见成效,多年不滴水的“一滴泉”,现在清泉点点。1987年以后,每年接待游人10万人次以上。1995年接待游人11.6万人次。
  峰山位于龙埠乡境内,是旅游、避暑胜地。1980年8月,建成峰山公路,自沙石镇至龙头顶,长18.5公里,终点海拔976米;有隧道1座,长60米,为峰山新景点。1982年,建成回龙阁、宝峰亭、狮子岩迎春廊。1983年9月,建成峰山管理处办公楼和接待室,建筑面积648平方米。1989年,成立峰山森林公园,占地面积17.12万亩,其中山地15.5万亩。
  马祖岩森林公园位于水东镇马祖岩村,占地面积2500多亩,属风景名胜区。1990年8月,开始编制马祖岩森林公园建设规划。规划设置10个景区。1990年,开辟苗圃20.5亩,1991年增加到30.5亩,培育苗木近万株,花卉1500多盆,盆景200多盆,修筑登山公路550多米。在1992年全省盆景展览会上,马祖岩森林公园送展展品获得一等奖2个,三等奖1个。1992年开发果树基地22亩,以沙田抽和脐橙为主。1991~1995年,马祖岩森林公园植风景树26.2万株。
  第三节街道与庭院绿化赣州城街道绿化始于1933年,当时只在马路中间栽一行树。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每年发动群众在街道两旁植树。据统计,1950~1965年和1978~1980年的19年间,共植树34.85万株;1981~1995年,植树206.96万株。庭院绿化始于1958年,之后绿化面积逐步增加。
  行道树 1950年,在阳明路、解放路等主要道路中间共栽植泡桐1157株。1963年,将马路中间的电线杆移至路边或人行道上,同时将泡桐树砍掉,改在人行道上植行道树。60年代的行道树以枫杨、国槐、喜树、重阳木、法梧、白杨、樟树等为主。1978年以后,枫杨、国槐、喜树逐步被淘汰,增加天竺桂、银桦等树种。1995年,已绿化道路42条,长27.8公里,共有行道树4482株,绿化覆盖面积3.6公顷。
  绿化带和分车带绿化带1960年红旗大道基本形成,即开始在4条绿化带植树,1964年完成。是赣州市第一条有绿化带的道路。1986年,改种樟树、银桦等常绿树种,并配置花灌木,成为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的林荫道。红旗大道林荫道占地6公顷,共植树7356株(其中乔木4854株),绿化覆盖面积10.48公顷。
  分车带1961年,在红旗大道车行道内建分车带2条,每条宽4米。分车带内栽植以含笑、女贞为主的花灌木。1965年取消分车带。1985年以后,在红旗大道西段和文明大道、八一四大道、黄金大道等路段设有分车带,每条宽2米,栽植以龙柏、海桐为主的灌木。1995年,分车带占地面积1.58公顷,共植树4186株。
  广场绿地南门广场绿地1961年,建成直径70米的中央交通岛,东、西、北三面建有3个三角形的分车岛,总面积6448平方米,内植花灌木。1983年,将中央交通岛改为长径90米、短径50米的椭圆形大花坛,面积3533平方米。沿文清路方向为长226米,底宽44.5米的三角形大型分车带,面积4474平方米。东西两侧为东园和西园。广场绿地总面积3.59万平方米,占广场总面积的56.6%。
  西门交通广场绿地1971年6月,建成直径60米的中央交通岛(大花坛)。1981年3月,在中央增建20米直径的喷水池。1987年2月,中央交通岛直径改为55米,增加环行分车带。绿地总面积2502平方米。
  东门交通广场绿地建于1984年9月,中央交通岛为组合盆景式,形成大型山水盆景。面积899平方米。
  街头绿地 1981年,在文清路百货商场前面空地开辟第一个面积424平方米的种植池,以后陆续利用大街小巷的零星空地、临街建筑物门前空地开辟花坛、种植池。至1995年,全市有街头绿地84处,面积4082.5平方米。
  庭院绿化 1958年起,机关、学校开始绿化院内空地。1965年,庭院较大的江西地质学院(今南方工业学校)、赣南电业局(今赣州供电局)、赣南师专(今赣南师范学院)、江西冶金学院(今南方冶金学院)等院内的绿化较好。1979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提出“普遍绿化是城市园林化的基础,是园林绿化的重点”之后,市内各单位把庭院绿化列入议事日程,与市人民政府签订《庭院绿化责任状》,加快庭院绿化。到1995年,全市庭院绿化面积达463公顷,是1981年的7倍;有48、42个单位分别被评为赣州市园林化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12、11个单位分别被评为江西省园林化单位和园林绿化达标先进单位。
  第四节生产绿地境内生产苗木花卉的生产绿地除市园林部门建立的苗圃、花圃外,还有地、市林业部门的苗圃、赣江园艺场的花圃以及各单位自办的小型花圃。1995年,全市有生产绿地20.16公顷,其中市园林部门11.19公顷,其他部门8.97公顷。
  苗圃建设建国前,赣县县政府在土地庙建有中心苗圃(今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大部分),是以培育松、杉为主的森林苗圃,面积约3.2公顷。
  建国后,在教场口(今南河路)的中心农场兴办赣州林校,校内建有苗圃。1950~1957年,市内绿化的大部分苗木由林校苗圃供应。1958年林校迁南昌,苗圃被撤销。市内绿化所需的苗木到外地购买。1958年,在水东开办苗圃,面积7.13公顷。1960年,改为市人民委员会机关农场,划出苗圃地5.3公顷;1963年4月,机关农场撤销,成立赣州市园林管理所苗圃。同年,黄金试验林场利用黄金机场空地,开辟苗圃约9.4公顷,以培育大苗为主。1968年10月,水东和黄金2个苗圃被撤销。1974年8月,重建黄金苗圃,面积9.8公顷(全是生荒地)。1990年出圃苗木43个品种,5.46万株。1995年,有苗木66个品种,6.99万株,其中乔木21个品种、1.94万株。
  花圃建设赣州花木生产有悠久历史,兰花、茉莉曾誉满江南。1949年,专业花园有旭光(园主萧)、顺兴(园主王)、小家(园主萧)、长春(园主李)和詹家花园等5家,兼营花木的有10家。花圃面积约2公顷,主要品种有茉莉、兰花、茶花、白玉兰、夜来香、梅花等。建国初期,花木生产仍以私人为主。1956年,成立赣江园艺场和园林花圃。
  赣江园艺场1956年,赣江办事处将所属范围的花农、菜农组织起来,成立赣江园艺场,成为境内的主要花木生产基地。品种有上百个,大宗的为茉莉,其次为兰花、茶花、白玉兰。除供应赣州市及邻近各县外,还销往南昌、长汀等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花木被毁。1978年以后逐步恢复。
  园林花圃1961年以前,园林部门的花木生产在公园内。1960年筹建中心公园,以培植花木为主,1965年花圃面积约3.1公顷,是市园林部门的主要花木生产基地。1970年撤销。1974年,各苗圃、公园相继恢复花圃,1988年建立专业花圃。至1990年,园林花圃总面积1.76公顷,有木本花98种,1.7万株。
  此外,市内还有众多的兼营和专营花木生产的个体户。
  第五节园林绿化管理机构赣州市园林管理处 1959年10月成立,名赣州市园林管理所,负责全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苗木培植、绿化工程施工、公共绿地管理、庭院绿化指导及城市义务植树的组织和技术指导等。1984年6月,改今名。1995年,有职工338人。
  赣州市通天岩管理所 1958年1月成立,由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室领导。1959年5月,移交给市城市建设局。职能以绿化造林、园林建设和维护管理为主。1965年8月,移交给市文化教育局,职能以文物保护为主。“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并入赣州市文化工作站、赣州市城市公用事业公司。1972年由市园林管理所代管。1981年9月,恢复通天岩管理所。1982年11月,成立通天岩文物管理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业务上分属市城市建设局和文化局领导。1995年,有职工20人。
  赣州市峰山管理局 1981年10月,成立赣州市峰山管理处,负责峰山风景区的管理和建设。1985年,成立峰山管理办公室,与峰山管理处合署办公。1989年成立峰山森林公园后,划归赣州市林业局。1990年改今名,划沙石镇、龙埠乡、沙河乡的14个行政村的部分山地归其管理。1995年,有职工28人,脱产护林员10人,半脱产护林员60人;森林公园有职工43人。
  赣州市马祖岩森林公园管理处 1990年8月,成立赣州市马祖岩森林公园筹建领导小组。1991年7月,成立赣州市马祖岩森林公园管理处。1992年11月,成立赣州园林实业公司,隶属马祖岩森林公园管理处。当年销售苗木4000多株,接受园林规划设计业务3418平方米。1995年,有职工93人。
  赣州市城市绿化办公室 1982年2月,成立赣州市绿化委员会,同时成立城市和郊区两个绿化办公室,具体负责绿化的组织、发动、检查等工作。
  管理建国后,中共赣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每年都发动市民在市区道路两旁、公共场所植树。1956年组织2.5万人,绿化水东万松山。此后,每年冬春季节,都发动干部、职工上山造林。但由于无专人管理,成活率低。为扭转这种局面,1961年成立水东综合林场,1963年成立黄金试验林场,进行试验示范造林。1964年2月,市人民委员会总结两场的经验,决定采取群众运动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绿化办法,由群众打洞施肥,要求洞大肥足,检查验收合格后,由专业队伍负责栽植管理,植树造林成活率提高。
  1982年2月成立赣州市绿化委员会后,城市绿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市区义务植树的组织安排、庭院绿化的检查评比等工作。每年年初召开一次城市绿化总结动员大会;植树节,地、市领导带领机关干部参加植树造林;推行包括包绿化在内的“门前三包”,使街道种植池、花坛、行道树的管理落实到户;年终组织检查评比。每年市区植树都在10万株以上。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居住小区逐年增加,市绿化部门及时开展小区绿化。1992年,小南门小区成为全市小区绿化的样板。广场、林荫道和分车带由市园林管理部门组成专业队伍养护管理,定期修剪、喷药灭虫。
  [=此处为表格(1980~1995年市区园林绿化情况)=]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