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公共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83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公共交通
分类号: U491.1+7
页数: 9
摘要: 第四章公共交通第一节市区道路主要道路赣州城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明代以前已逐渐形成瓷器街、米市街等专业性街道。清代形成了樟树街、棉布街、瓦市街、杂衣街、木匠街、马市街等专业性街道。1933~1935年,城区主要街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建国后,按照市区规划,重新开辟和整修了城区街道。到1995年,市区可通行大型车辆的街道有61条(段),56.2公里。大街小巷均已铺设水泥或沥青路面。
关键词: 公共交通 交通系统

内容

第四章公共交通第一节市区道路主要道路赣州城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明代以前已逐渐形成瓷器街、米市街等专业性街道。清代形成了樟树街、棉布街、瓦市街、杂衣街、木匠街、马市街等专业性街道。1933~1935年,城区主要街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建国后,按照市区规划,重新开辟和整修了城区街道。到1995年,市区可通行大型车辆的街道有61条(段),56.2公里。大街小巷均已铺设水泥或沥青路面。可通行大型车辆的主要道路有:红旗大道、文明大道、青年路、厚德路、大公路、八一四大道、赣江路、健康路、文清路、东阳山路、北京路、阳明路、解放路、中山路、章贡路、濂溪路、西津路、西桥路、宋城路、环城路、东桥路、南河路、黄金大道等(参见《城建环保》篇)。
  停车场 1946年10月,在大公路建有停车场。1950年6月,在东门外新建公共停车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车库10间,并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1978年,在八一四大道渡口路建成公共汽车专用停车场,占地面积2806平方米。1985年,在健康路拜将台、张家围路27号院内、大公路赣州军分区院内、八一四大道白云旅社、天竺山市运输公司招待所内新建公共停车场5个;在红旗大道和阳明路增设临时停车点4个;在文清路、建国路、阳明路、北京路、至圣路等主干线设置金属制自行车停放架。1995年,在厚德路、青年路、大公路、南京路、北京路、至圣路、阳明路等主干线设置汽车单向停车点。至1995年,全市共有社会停车场22个(面积7240平方米、容量600辆),公共停车点14处,自行车临时停放点58处,摩托车停放点31处,三轮车停放点3处。
  第二节交通工具民国初期,赣州城交通工具,主要是木轮车、马和轿。30年代,逐渐出现黄包车、自行车和汽车。1937年,城内有马行4家,轿行5家,自行车行6家。1940年7月,成立人力车职业公会,有会员175人。抗日战争期间,人力车最多时达300多辆。1946年,有自行车100多辆。1934年起,开始兴起汽车,马行逐渐被淘汰,轿行改为以办理民间婚丧喜事为主。建国初,轿子被淘汰,仍有部分黄包车为车站、医院的旅客和病人服务。50年代起,逐步以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公共汽车作为交通工具。90年代,出租汽车迅速兴起。
  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建国后,自行车逐步增多,1995年,全市有自行车31.98万辆。
  人力三轮车是城镇客货两用的交通工具。1995年,全市有人力三轮车6397辆,参加营运的人力三轮车有229辆。
  摩托车建国前仅有少量军用摩托车,建国后逐年增加。1995年,全市有摩托车6927辆,参加营运的有176辆,其中二轮43辆,三轮(含拐的)133辆。
  公共汽车赣州市公共交通事业始于1957年1月,当时由赣南公路运输局调出5辆美国产雪佛蓝牌客车改为木炭车,投入市内营运,是赣州市第一批公共汽车。1959年,购进松花江牌双门公共汽车1辆,成为全市第一辆正规的公共汽车。1960年,上级分配解放牌底盘1套,自行装配成公共汽车,年底投入营运。1963年以后,先后购进上海、无锡、常州装配的公共汽车。1973年以后购进的大公共汽车全部为省内装配车。1990年,有大客车53辆,其中铰接车3辆。1993年,小公共汽车开始在市内营运。至1995年,全市有公共汽车98辆,其中小公共汽车58辆。
  出租汽车 80年代,出租汽车为数甚少。1991年,市内有出租汽车16辆,其中轿车5辆、吉普车5辆、面包车6辆。1995年,市内有出租汽车46辆,其中轿车24辆、吉普车2辆、面包车20辆。
  [=此处为表格(市内公共汽车发展情况)=] 第三节营运线路 1958年6月,成立赣州市公共汽车管理所。1966年11月,改名赣州市人民汽车公司。同年,并入赣州市城市公用事业公司。1972年4月,成立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隶属市城建局。1995年,推行单车承包经营;公司有职工328人。
  线路市内公共汽车始行线路,为汽车站~红旗大道~文清路~建国路~阳明路~解放路~中山路~赣江路~东郊路~汽车站,沿途设12个站,全程6.5公里。公共汽车停放在东郊路公共汽车停车场内(今市公共汽车公司地址)。1963年,开通赣州至沙石和通天岩2条线路,不久停开。1964年,开通赣州至梅林线。1965年,恢复沙石线,开通蟠龙线。1966年,开通五云线。1978年,恢复通天岩线,开通沙河线、龙下线、市区西环行线。1981年,开通虎岗线、东坑线。1985年,开通唐江线,1991年停开。1992年,开通黄金岭经济开发区专线及赣江造纸厂、赣州森林铁路管理处、赣南炼锡厂、赣州铝厂、赣州木材厂、赣州贮木场、赣州地区林科所、赣南建材厂、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赣南铸锻厂等11个单位的专线。1994年,开通由小公共汽车运行的6路、7路、9路车,线路分别经过健康路、章贡路、厚德路、大公路、和平路、濂溪路。至1995年,市内营运线路有15条,长度为201.6公里。
  票价 1957年,市内一路全程票价为0.24元。1972年8月调整为0.18元,计算基数为0.02元。1985年8月调整为0.16元,计算基数为0.05元。1988年实行一票制,不论远近,上车一律0.1元。1990年调整为4站以下0.1元,4站以上为0.2元。1991年11月,市内一律0.2元。1994年9月,调整为小公共汽车0.5元,大公共汽车0.3元。1995年6月起,市内线路不论大小公共汽车一律0.5元。
  1993年2月,出租车收费标准:有空调音响的轿车3公里起步价6元,超1公里加1.2元;无空调音响的轿车3公里起步价4元,超1公里加0.8元;小面包车10公里起步价6元,超1公里加1.0元;其他车辆3公里起步价4元,超1公里加0.8元。
  [=此处为表格(1995年市内公共汽车主要营运线路)=] [=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城市交通管理管理机构 1949年9月,赣州市公安局接管市内交通指挥岗,负责市区道路交通管理,有交通警察14人。1951年2月,成立赣州市公安局交通队,有交通警察21人。1988年4月,成立赣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简称市交警大队)。下设办公室、车辆管理科、非机动车管理科、一中队、二中队。1993年12月撤销车辆管理科,改设机动车辆管理科和事故处理科。1994年11月增设机动中队。1995年11月增设女民警中队,全大队有交通民警111人。
  管理业务 1989年3月以前,赣州市公安局交通队负责市区道路交通管理,市公路交通监理部门负责郊区道路交通管理。1989年3月起,市交警大队统一负责全市城乡道路交通管理。
  车辆管理机动车辆管理建国初,市区有机动车辆71辆。1978年以前,全市的机动车管理工作由赣州车辆监理所负责,市公安、交通部门协助,并对车辆交通安全进行监督管理。1978年11月赣州市车辆监理站成立后,负责全市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的管理业务。1985年,市公安局交通队对1983年以来列入市公安、交通部门管理范围的轻便摩托车进行审验发照。1988年市交警大队成立后,受赣州地区公安处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的委托,负责全市机动车辆的年检工作。1995年9月起,赣州地区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委托赣州市交警大队接管摩托车、农用运输车管理业务。至1995年底,全市有各种机动车辆14359辆。
  自行车管理建国初,对自行车实行征税制度,由各级税务部门管理。1950年6月,对自行车进行登记、审验,共登记自行车1080辆。1956年,赣州市公安局交通队对全市自行车进行全面审验,并规定:凡购买新车,需在1个月内持购车发票和单位证明到市公安局交通队办理登记手续,编号、打钢印,领取执照、牌照;无论新、旧车,每年均须审验一次,每1~4年换发自行车执照、牌照。至1995年,全市有自行车319812辆。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内机动车辆情况)=] 单位:辆 [=此处为表格(1976~1995年市内非机动车辆情况)=] 单位:辆驾驶员管理建国后,车辆监理部门按照政务院颁发的《汽车管理暂行办法》考验驾驶员。考试分初验、复验、升等、审验4种。市公安、交通部门负责对驾驶员路面驾驶操作进行安全监督管理。1964年起,将机动车驾驶员考试分为初试、复试和增驾车类考试,并按大客车8个月、大货车和小客车6个月、方向盘拖拉机4个月、手扶拖拉机3个月、摩托车2个月培训时间的要求,培训机动车驾驶员,举行定期考试。对考试合格的,分别发给《学习驾驶证》、《实习职业驾驶证》、《非职业驾驶证》和《职业驾驶证》。市交警大队成立后,受赣州地区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的委托,负责全市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管理和审验。1989年2月,负责市内二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驾驶员培训、考试工作,至年底,共培训考试二轮摩托车驾驶员9313人,三轮摩托车驾驶员1328人。1992年1月,开办大货车驾驶员培训业务,培训考试驾驶员1135人。1995年4月,成立赣州市机动车驾驶员管理协会,并在全市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分会。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内机动车驾驶员情况)=] 单位:人交通秩序管理整顿交通秩序建国后,交通安全由交通、公安等部门具体负责。1949年8月19日,市公安局发布《关于整顿交通秩序的通告》,开始整顿全市交通秩序。1956年4月,市公安局交通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印发宣传材料1.8万份,举办交通安全教育展览,组织在校学生学习《交通安全规则》。1959年6月成立赣州市交通安全委员会之后,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月”、交通安全大检查活动。1973~1979年,市革命委员会两次发布《关于整顿交通秩序,加强交通管理的通告》,整顿交通秩序。1985年,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整顿交通秩序的通告》,印发《赣州市城市交通管理规则实施细则》,做到机动车驾驶员人手一册。1989~1995年,市交警大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不同季节的规律,经常开展以反违章、压事故、清路障、保畅通为内容的整顿交通秩序工作,依法从严管理、纠正交通违章;组织大批警力,会同其他执法部门对交通秩序的难点、乱点进行重点整治,通过巡逻纠章,扩大管理覆盖面,强化路面监控;在主要街道推出“机动车单边顺向停车,非机动车进点有序摆放”的管理模式;对交通违章者分别实行罚款、办班、维护秩序和通报批评等处罚措施。1995年,开展交通路面集中整治15次,投入警力1500人次,清除违章摊点和路障5890个,纠正交通违章2万起。通过整治,市区交通秩序初步实现了“人车各行其道,车辆摆放有序,道路畅通无阻,交通秩序井然”的目标。
  预防交通事故建国初,机动车辆少,交通事故不多。60年代后,机动车辆增加,交通拥挤、人车混行,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市公安局交通队结合整顿交通秩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1980年起,全市每年都开展“交通安全月”和“百日交通安全”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1986年,派出交通民警到学校举办交通安全报告会10场,受教育人数达1.5万人次。
  1990年,在小学开展交通安全“小黄帽”活动,3000名小学生戴上了交通安全小黄帽。1991年7月,首次开展赣州市中学生交通安全夏令营活动,参加活动的有8所中学的50名男女学生。同时开展以市属厂矿、企业职工为重点的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有150个基层工会组织参加。并举办报告会、交通肇事图片展览、放映电视专题片、开展“安全在我心中”征文、演讲比赛、交通法规知识竞赛等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法规知识,预防交通事故。
  调处交通事故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执行江西省城市暂行交通规则及江西省城市违反交通规则暂行罚款的布告》。1951年市公安局交通队成立后,根据上述“规则”,对市区内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现场勘察,检查车辆状况,取得有关证据,对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伤、残、亡按照交通法规,参照《劳动保险条例》进行处理。1985年6月1日,《赣州市城市交通管理规则实施细则》把事故责任划为:一定责任、次要责任、双方责任、主要责任、全部责任、不负责任等6种。1991年9月起,执行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1989年3月以前,市区发生的交通事故,由市公安局交通队负责调处;市郊发生的交通事故,由交通监理部门负责调处。1989年3月起,市交警大队负责全市道路交通事故的调处工作。
  [=此处为表格(1949~1995年市内交通事故情况)=] [=此处为表格=] 说明:表中所列数字,1949~1988年为市区交通事故数;1989年以后,含郊区交通事故数。
  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指挥岗30年代末,赣州城始建交通指挥岗。解放时,城内有交通岗亭13处,岗警由保安司令部和警察局委派,车辆由岗警手持指挥棒指挥通行。1953年5月,在阳明路、和平路、解放路会合处建成六层八面的宝塔式岗楼,顶层四面有时钟,又称“标准钟”,底层为交通指挥岗。1979年前,市内有人民电影院岗亭、文清路大公路岗亭、建国路阳明路岗亭、标准钟岗亭、解放路中山路岗亭、体育场岗亭6座。交通指挥岗亭装有红、黄、绿3色信号灯,由交通警察手动控制。同年11月,6处岗亭先后换上定周期自动指挥信号灯,从此交通警察走出岗亭,到路面巡逻。1985年,恢复江东庙岗亭。1987年,在赣南饭店丁字路口和建国路口新建岗亭2座,增添微机全自动信号机2台,信号音响指示器2台。1987年1月,市公安局交通队40名青年交通警察全部上岗,配合红绿灯用交通指挥手势指挥交通。1989年,撤除建国路阳明路岗亭、解放路中山路岗亭。1995年,改建人民影城岗亭(原人民电影院岗亭)、章江岗亭(原文清路大公路岗亭)、赣南饭店岗亭,新建红旗大道东桥路岗亭。至1995年,全市有固定交通岗亭9座,车行道灯36组,人行道灯24组,SX-88A型红绿灯计时器20台,IC-A型红绿灯控制仪12台。
  交通标志标线隔离带1956年4月,市内设置木制交通标志牌129块。60年代起,每年在市内新增主干线增设交通标志和隔离带。1987年,在红旗大道全线水泥墩隔离带的71个路口加装交通安全缓冲装置。1988年,在市内主干线新增分道隔离带1000米,更新有机玻璃交通标志牌174块。1995年,在红旗大道东段安装中心隔离带2000米,在东阳山安装车行道隔离带1600米。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