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建筑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75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建筑业
分类号: F407.9
页数: 7
摘要: 第四章建筑业第一节建筑施工企业建国前,赣州经营建筑业的主要是私营营造厂。1937年,有建筑工厂5家,泥水业3家,木匠业21家。抗日战争期间,建筑业一度呈现繁荣景象,除私营厂商外,1945年以前还有官办的江西民生建筑公司、新赣南建筑公司、赣县建筑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一批外来厂商迁回原地。1947年城内营造厂仍有44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私营新记营造厂。
关键词: 建筑工业 建筑企业

内容

第四章建筑业第一节建筑施工企业建国前,赣州经营建筑业的主要是私营营造厂。1937年,有建筑工厂5家,泥水业3家,木匠业21家。抗日战争期间,建筑业一度呈现繁荣景象,除私营厂商外,1945年以前还有官办的江西民生建筑公司、新赣南建筑公司、赣县建筑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一批外来厂商迁回原地。1947年城内营造厂仍有44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私营新记营造厂。
  建国初期,私营营造厂仍然占领赣州市的建筑市场。1951年成立国营赣州市人民建筑公司后,私营营造厂逐渐减少。1956年3月,5家私营营造厂与江西省城市建设局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实行公私合营,成立赣州市修建工程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筑施工企业迅速发展,建筑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初步形成了从勘察设计到建筑安装的建筑工业体系。1995年,市内有江西赣南建筑工程总公司、赣州林业工程公司、赣州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赣州市住宅建筑工程公司、赣州地区对外建筑工程总公司、赣州地区工程建筑总公司、赣州地区水利电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赣南宏发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赣州交通建设公司、赣州市锅炉设备安装公司等12家市属、驻市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另有4家市属大集体建筑企业,11家乡镇、街道建筑企业,25家部门(单位)建筑企业。拥有机械设备3173台、总功率2.2万千瓦,职工19850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542万元。
  市属国有建筑企业赣州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位于南京路。1970年11月,从赣州市城市公用事业公司建筑连分出一部分职工组建成赣州市建筑工程公司。1980年12月,改为今名。建安工作量由1971年的175.1万元增长到1995年的1579.3万元,1971~1973年和1979~1995年,完成建安工作量13701.7万元,面积49.69万平方米。其中,赣南制药厂VD2车间、八境台(仿宋建筑)主楼、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等3项工程为江西省优良工程,面积9093平方米。1995年,有职工1100人,其中固定职工643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44万/人年。资质等级为建筑二级。
  赣州市住宅建筑工程公司位于文清路。1955年,成立赣州市房产公司修建工程队,1986年9月改为今名,隶属市房地产管理局。1982~1995年,完成建安工作量5592.8万元,面积20.6万平方米。1995年,有职工515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56万元/人年。资质等级为三级。
  赣州市锅炉设备安装公司位于红旗大道,1979年成立。1988年9月以前,隶属市劳动局。1988年9月,划归市建设局。1988~1995年,完成工作量275.9万元,安装修理锅炉478台,合格率多数年份100%。1995年,有职工4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10万元/人年。资质等级为C级。
  市属大集体建筑企业赣州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位于金家井,1976年3月成立。1976~1995年,完成建安工作量8543.45万元,面积32.86万平方米。199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3.26万元/人年。资质等级为三级。
  赣州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位于东桥路,1979年3月成立。1985年被江西省集体建筑施工企业协会评为全省先进集体建筑施工企业;1994、1995年被江西省经委、江西省工商局授予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1985~1995年,完成建安工作量5554.1万元,面积13.66万多平方米。199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3.47万元/人年。资质等级为三级。
  赣州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位于南河大桥头,1988年11月成立。1989~1995年,完成建安工作量1766万元,面积3.07万平方米。199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89万元/人年。资质等级为四级。
  赣州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位于南市街,1976年3月成立。1976~1995年,完成工程量沙石103.2万立方米、基础土石方449万立方米,总收入2593.53万元。资质等级为机械施工三级、建筑四级。
  乡镇街道建筑企业全市3个街道办事处和9个乡(镇),除1988年成立的龙埠乡和蛤湖乡外均于50~70年代相继成立修建工程队。1977年以前,乡镇修建工程队主要承担本乡镇范围内的一般民用建筑维修和小型新建工程。1978年后,逐步进入城市,由小型修建、包工不包料到以新建为主、包工包料,成为市建筑行业一支重要队伍。1995年,全市有赣江、赣东、水西、水南、湖边、蟠龙、沙石、城东、解放、南外、虔西等11家建筑工程公司,企业资质等级多为建筑三、四级,共有职工3969人。199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以赣江建筑工程公司2.43万元/人年为最高,1~1.6万元/人年的有4家,0.48~0.88万元/人年的有6家。
  部门建筑施工企业 1982年以后,境内有些部门或单位也组建了施工队伍,承担本系统或本单位的建筑工程。1985年全市部门(单位)建筑施工企业有7家,职工1145人。1988年发展到16家,职工2668人。整顿建筑市场后,有所减少,到1990年有13家。1991年以后,又有所发展,大部分面向社会,对外承接建筑施工业务。1995年,注册登记的部门(单位)建筑施工企业有25家,成立较早的是赣州地区机电建筑总公司。
  第二节建筑设计建国前,江西民生建筑公司、新赣南建筑公司均有一定的设计力量,规划设计了中华儿童新村、江西钨锡业有限公司办公楼(位于旧城区西津门口)等。私营营造厂中仅新记营造厂有建筑设计人员。
  建国后,从1951年组建国营建筑公司开始,建筑设计力量逐步发展壮大,从设计砖木、砖混结构到钢筋砼框架结构,从低层到高层,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起,建筑设计开始与施工企业分开,成立独立的建筑设计室(院),时有赣南建筑勘察设计院和赣州市建筑设计院。以后陆续成立集体性质的建筑设计单位,水电、道路等专业设计单位也开始承担建筑设计任务。到1995年,市内的建筑勘察设计单位有:赣南建筑设计院(乙级)、赣州市建筑设计院(乙级)、赣州地区林业勘察设计院、赣州地区水电设计院、赣州地区机电设计院、赣州地区交通设计室、赣州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丙级)、赣南海联建筑勘察设计院、赣州地区航运设计室、赣州公路设计室、赣州市水电设计室、赣南长城建筑设计事务所、赣州地区华城建筑设计公司、赣南虔州建筑勘察设计事务所、赣南科苑建筑设计事务所、赣州地区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赣州地区创力建筑设计公司等17家。
  赣州市建筑设计院位于厚德路。1962年由市属建筑施工企业设计室逐步发展起来的独立设计单位。1984年12月,改为今名。同年成立地质勘探队。1987年,获江西省计划委员会颁发的丙(扩)级设计证书,1993年升为乙级。专业设置除建筑、结构、水电、地质勘探外,还有采暖通风、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1986年以来,获优秀建筑设计奖的项目共15项。其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人民政府台胞接待站、市政协办公大楼被评为江西省优秀设计项目。1981~1995年,设计项目投资为29427.68万元,设计项目819个,面积103.28万平方米,勘察设计收入358.28万元。1995年,有职工39人,其中技术人员34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17万元/人年。
  赣州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位于文清路。1959年成立,时为市房产局设计室。主要承担市房产局管辖的房屋维修、改造和新建的设计任务。1985年7月,改为赣州市住宅建筑设计室,隶属市房地产管理局,并开始接受社会建筑设计和工程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业务。其住宅设计方案(1项)、人民巷4号返迁房、稻香村、农村小康楼等4项获江西省优秀设计奖。1988年开始与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联营,合作设计了赣州地区副食品大厦、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地区分行大厦等一批高层建筑。1992年11月,改为今名,职工20人。1986~1995年,设计面积67.49万平方米,设计收入161.21万元。
  第三节建筑结构和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土木结构土木结构是境内传统的结构类型,历史悠久,在农村被广泛使用。1961年,赣南建筑工程公司调查赣州市等地土墙建筑60栋,其中已使用100年以上的有5栋。
  七里镇洪屋村45号民房已使用170年以上,南门外郑家村的1栋民房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已使用105年。建国后,市内除民间建筑仍广泛使用土墙外,1956~1959年,原赣州水泥厂、江西地质学院(今南方工业学校)、赣南电业局(今赣州供电局)等单位新建了一批土木结构的单层宿舍,造价每平方米16~20元。70年代初,在“工业学大庆”中发扬“干打垒”精神,土墙建筑再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使用。1971年,赣州地区汽车制造厂(今赣南机械总厂)的住宅、车间都是土木建筑。70年代末,土墙建筑已很少在城市中使用。至80年代,单位院内的土墙房屋已全部被拆除改造。
  砖木结构 50~60年代,市内的新建房屋80%以上为砖木结构。砖木结构代表性建筑有:江西总工会赣州地区工会办事处办公楼、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文清路百货商场、工农兵旅社、章江餐厅等。
  砖混结构 70年代起,砖混结构成为房屋建筑中的主要结构类型。其代表性建筑有赣州服务大楼、赣南饭店、赣州公园花木商店等。
  框混结构和框架结构 80年代,在改造临街房屋时,开始使用框混结构,即底层为框架结构用作商业网点,楼上为砖混结构用作住宅,广泛用于商住楼的建设中。高层(8层以上)建筑及卫府里市场、人民影城等公共建筑均采用框架结构。
  建筑层数 50~60年代,以2层为主,少数3层。70年代,以3层为主,少数4层。80年代,以5~6层为主,少数高层。进入90年代,多层(7层以下)仍然在住宅、商住楼建筑中占主导地位。但在宾馆、酒楼等公共建筑中,高层建筑的比重不断加大,层数也不断增加。1995年,赣州市最高的建筑物为17层(赣龙大酒店)。
  建筑施工技术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建筑施工以手工为主。随后,逐步由手工操作转向机械作业,由现场制作走向预制安装。
  基础工程 50~60年代,房屋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低层建筑,基础都采用条形基础。对地耐力差的基础采用打木桩的方法提高其承载能力。打桩的设备为夹板锤或串心锤,人工提升。70年代,采用深基础或换土的办法(如沙基础),提高地耐力。80年代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桩,进入90年代,已被普遍应用,并相应成立专业的基础机械施工队伍。1995年,登记注册的基础机械施工企业有4家。
  预制构件 50年代初,木作及钢筋混凝土工程均在施工现场用手工制作。50年代末,木作工程开始使用木工机械。国营施工企业均设有木工厂,门窗、屋架及其他木构件均在工厂生产,运至现场安装。60年代,施工企业建立混凝土预制构件厂,钢筋及混凝土制作开始使用机械,实行工厂化生产。80年代初,市二轻工业局建立第一家钢窗厂,制作钢门窗。1981年,赣州地区建工局(今赣南建筑工程总公司)在沙石建成占地约3.8公顷的预制构件厂,1984年改名预制构件公司。随后建立了锯木、木门窗加工和钢筋制作3条生产联动线。主要生产钢筋混凝土构件、木构件、钢门窗,并采用挤压成型新技术生产预应力空心板。
  结构吊装 50~70年代,预制构件多为轻型构件,结构吊装多采用拔杆(独脚拔杆、人字拔杆)和少先吊。红旗电影院的钢筋混凝土屋架,每榀重4吨,用拔杆吊装,是当时拔杆吊装最重的构件。70年代开始使用汽车吊和塔吊。之后,由于屋面和框架结构多为现浇,汽车吊和塔吊已很少用于民用建筑。
  工地运输和脚手架50年代,工地的水平和垂直运输以肩挑人抬为主。脚手架曾一度使用杉木,不久改用毛竹。60年代,水平运输普遍使用板车、铁斗车;垂直运输开始使用井字架、卷扬机。钢脚手架于80年代开始在部分国有企业使用。
  第四节建筑材料土古代利用土筑墙,最早的城墙便是土城墙。土在建筑中的利用,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以后,城市新建房屋已不再用土筑墙,农村建房也正逐步被砖代替。
  砂是传统建筑材料之一,最早用于三合土(石灰、黄泥、砂)中。现在已广泛用于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水泥砂浆和石灰砂浆中。赣州市砂料丰富,章贡两江在枯水期间,随处可采。1978年,市砂石公司开始使用挖砂船采砂。
  石石料的应用,历史悠久,范围广泛。赣州最早用石料作建筑的实物资料为古城墙。以后除用作下水道盖板(福寿沟条石盖板)、河堤护岸以及街道路面外,还广泛用作房屋建筑中的基础、门框、门楣(过梁)。使用的石料有红条石、青石、花岗石、河卵石。沙石镇的花岗岩贮量丰富,80年代曾成立采石场。经过加工的花岗石成为高级建筑装饰材料。青石来自储潭。除青片石外,使用量较大的是用于水泥混凝土和铺筑沥青路面的各种规格的青碎石。建国后,河卵石多用于水泥混凝土中。
  木竹木材是传统的建筑材料,以杉木为主。建国前,赣州的高级建筑多为木结构。现存最典型、保留最完好的有赣州文庙、筠阳宾馆。竹子在建筑中以毛竹为主,大量用于脚手架、支撑等构件中。
  砖瓦赣州使用的砖瓦一般为粘土砖瓦。建国前,多为民间小土窑生产的青砖、小青瓦。建国后,为围窑、立窑、轮窑、隧道窑生产的红砖瓦。赣州市最古的砖是1962年在水西发现的汉砖,其次是1962年在拜将台下挖出的隋仁寿三年(603)的铭文砖,其规格与最大的城墙砖相似。赣州古城墙砖的规格大致有8×15×33、9×18×35、10×19×38(厘米)几种。民间建筑用砖规格不一,一般为5×14.5×30(厘米),手工制作。1947年,私营营造厂业主洪振卿在水西马房下开设的机制砖瓦厂产品为青砖、青平瓦。建国后,1951年赣州专署在七鲤镇新建第一座国营赣州砖瓦厂,年产红砖300万块,红平瓦200万片。1961年,与赣南新生砖瓦厂合并成立赣南砖瓦厂,按全国统一规格,即5.3×11.5×24(厘米),生产红砖。80年代,乡镇砖瓦厂迅速发展。到1995年,全市有砖瓦厂53家,职工1950人,年产红砖38169万块,瓦1892万片,产值1694万元。
  石灰石灰是主要的传统建筑材料之一,今仍广泛用作砌体的胶结材料和用于粉刷。赣州使用的石灰多来自于都,市内产量极少,1995年仅生产600多吨。
  水泥建国初期,在建筑中使用的水泥,有武汉堡垒牌水泥和广州五羊牌水泥。在房屋建筑中的用量很少,多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1966年以后市内使用的水泥多为赣南地产普通硅酸盐水泥。80年代开始,境内白水泥用量增多。
  钢材建筑用的钢材主要从外地购进。50年代以前为竹节钢,以后为螺纹钢。70年代以前,钢筋主要用于浇制屋面和楼面。80年代以后,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中的梁、板、柱、基础等全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90年代,铝合金推拉窗在民用和公共建筑中的使用日益广泛,型钢在建筑中的使用日益增多。
  玻璃建国后,在房屋建筑中使用的玻璃为3~5毫米的平板玻璃,主要用于门窗和厨窗。产品来自大连和上海。90年代,幕墙玻璃在临街高层公共建筑中开始使用。
  室内装饰材料50~70年代,室内装饰材料以瓷板、马赛克为主,多用于高级饭店、宾馆,居民住宅较少使用。80年代以后,普遍用于居民住宅中。各种墙纸、涂料、塑料板、釉面砖、花岗石、大理石不但用于公共建筑室内外装修,居民住宅中使用的也逐渐增加。经营装饰材料、承包装饰工程已成为市内的一大流行行业。
  第五节建筑业管理建筑业管理登记审查发证1949~1955年,私营营造业占有一定的地位。按照对私营营造厂商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每年对私营厂商进行登记审查,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进行审查监督。1949年12月进行登记时,有14家。1950年增加到46家。1951年起,国营建筑施工企业逐步占领建筑市场,私营营造厂户数逐年减少。1955年私营营造厂只剩5家。1956年3月,这5家私营营造厂与江西省城市建设局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今赣南建筑工程总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56~1977年,建筑市场完全由国营和县以上集体建筑施工企业所占领,停止了对建筑行业的审查登记工作,改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营业执照》。业务上由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门管理。1978年以后,各路建筑队伍不断涌入城市。1982年,除地市建筑企业外,外地进入市内的建筑队伍有18家、809人,承担了28个单位的建筑工程。到1988年,建筑施工企业增加到74家、17290人,其中外地的31家、2465人。1982年起,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登记审查。1988年市内43家施工企业中,领到资质证书的有42家,其中一级1家、二级4家、三级6家、四级8家、准四级12家、五级11家。1995年市内58家施工企业中:一级的3家(建筑1家、装饰2家),二级3家(建筑2家、装饰1家),三级15家(建筑13家、装饰2家),四级36家(建筑),非等级1家(建筑);外来的5家中:二级1家(装饰),三级4家(建筑)。
  招标投标管理1933~1935年,大多数工程采取招标办法。1956年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筑工程施工以国营建筑企业为主体,任务多由主管部门分配。1984、1987年,市人民政府颁布有关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规章。在执行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了议标的形式。从1995年1月起,根据《江西省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江西省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管理实施细则》精神,大力推行招标投标制,限制议标。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属工程建设招标情况)=]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1984年,成立赣州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1987年受监工程40项。此后,受监工程不断增加,受监覆盖率由1990年的91.7%上升到1994年的97.5%。同时,把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及屋面工程作为监督的重点,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责令整改。1993年拆除返工的24项;1994年拆除返工的3项,停工改正的16项。1990年,对市内16家预制构件生产厂家进行登记、审查和现场检测等工作。1993年3月,成立赣州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全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此处为表格(1987~1995年市属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情况)=]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