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741
颗粒名称: 城市防洪
分类号: TU99
页数: 2
摘要: 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定城址于章贡两水间后,便在沿江建成以城墙为主体和河堤(护岸)、水窗相配套的防洪工程体系,但只限于旧城区。万安水库建成运行后,洪水对赣州市的威胁更趋严重,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范围从1991年起由旧城区发展到城南、水东、水南和水西区。
关键词: 防洪工程 防护工程

内容

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定城址于章贡两水间后,便在沿江建成以城墙为主体和河堤(护岸)、水窗相配套的防洪工程体系,但只限于旧城区。万安水库建成运行后,洪水对赣州市的威胁更趋严重,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范围从1991年起由旧城区发展到城南、水东、水南和水西区。
  城墙加高加固工程建城初构筑的土城墙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但常被洪水冲决。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知军孔宗翰始筑砖石城墙,防洪能力增强,但以军事防御为主,仍不能防御大的洪水,超过20年一遇的水位,江水即漫过城北最低处的城墙,甚至冲毁城墙。仅明、清两代的540余年间,城墙被洪水冲毁15次。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至1964年的349年间,据不完全统计,洪水漫过城墙6次。1964年6月16日,贡江水位103.02米,高出八境公园沿贡江城墙最低处的雉堞0.1~0.15米。196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拨专款维修现有防洪设施,当年维修城墙5600平方米。1963年6月,铺筑城墙顶面破损地段水泥地面3764平方米。1964年后,对八境公园、赣江路等处严重漏水地段的城墙,用水泥砂浆勾缝,提高了城墙的防水性能。1992年3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赣州市旧城区沿古城墙防护的方案》。1993年9月至1995年,完成八境台至涌金门的钢筋砼防洪墙600米,加高、加厚了古城墙,加固了内墙,外墙贴了城砖,墙顶加铺砖地面,设置城垛。在涌金门旧址上重建了半圆拱式城门,上建仿宋式城楼。城门底板和内外地坪已填至规定的高程。旧城区的防洪标准为:按万安水库设计蓄水位100米,考虑20年泥砂淤积影响,50年一遇洪水的回水位,将城墙顶标高提高到107.2米。
  城墙护岸建国前,赣州城墙外沿章贡两江部分地段砌有条石护岸(俗称河堤),其中贡江护岸地势低,受洪水淹没时间长,损坏严重,残缺不全。从1953年开始,对严重损坏地段进行维修。1961年洪水后,提出全面改建贡江河堤的方案。1962年,省拨款10万元,改建贡江河堤104米。1963、1965、1966年,省拨款40万元,修理和改建贡江河堤806.6米,章江河堤90.5米。1974年9月,省拨款12万元,继续改建贡江河堤140米。1992年12月至1995年,根据万安电站库区赣州市旧城区防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要求,投资354.55万元,完成八境台至建春门的护岸1018米。
  城南区护岸城南防护区范围为沿章江一线,北起赣州市中医院,经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至赣南造纸厂。1992年,投资183.24万元,完成滨江公园至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的护岸工程2100多米。
  水东区护岸水东防护区范围北起李老山村,南至东河大桥,全长12.9公里。1991年8月,护岸工程全面动工。至1993年8月,共投资1366.92万元,完成赣州木材二厂以下护岸工程4800多米;土堤5800多米,堤顶标高为104~104.5米,堤顶宽,赣州木材二厂以下为4米,以上为2米;虎岗和李老山排涝站2座;赣州木材二厂以上护岸工程(至炼油厂)2300多米。
  城门闸门建国前,沿章贡两江的3座城门(建春门、涌金门、北门)为双开大木门,主要用于战时防御与平时治安,防洪功能差。1951年开始改建建春门、涌金门。根据交通和防洪需要,扩宽了城门宽度,城门洞内筑砌了2道闸槽。平时敞开,洪水期间,根据水情,必要时安上双层闸板,中间填土,防止江水入城。1994年以后,重建涌金门、北门城门的城楼时,安装了钢板闸门,用手动葫芦启闭。在1995年的洪水中,涌金闸门起到了明显的防洪效果。
  下水道闸门下水道闸门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为防止洪水倒灌,在各下水道出口处建造水窗12个,水窗内装有木门,随江河水位高低而自动启闭。建国后,在涌金门、行祠庙等下水道出口处,也安装了类似的闸门。1963年将水窗口、涌金门、东门、北门等4处下水道闸门改为圆形铸铁闸门。1993年,投资7万元,在水窗口出水处增设一道钢板闸门,用手动葫芦启闭。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政工程情况)=]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