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739
颗粒名称: 城市桥梁
分类号: U44
页数: 3
摘要: 城市桥梁赣州城三面环水,历来多以桥梁、渡船联系城乡。宋代以前,主要是用渡船联接。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在西津门外的章江上架设知政桥起,相继架设了东津桥和南河浮桥,在城区和近郊的溪、涧上建筑了度龙桥、留公桥、中书桥等11座石拱桥。1940年建造了北门浮桥。之后,在章贡两江上曾建造西河和东河木结构的公路桥,在东门至西门的护城河上,曾建造4座小石拱桥。
关键词: 城市道路 桥梁工程

内容

城市桥梁赣州城三面环水,历来多以桥梁、渡船联系城乡。宋代以前,主要是用渡船联接。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在西津门外的章江上架设知政桥起,相继架设了东津桥和南河浮桥,在城区和近郊的溪、涧上建筑了度龙桥、留公桥、中书桥等11座石拱桥。1940年建造了北门浮桥。之后,在章贡两江上曾建造西河和东河木结构的公路桥,在东门至西门的护城河上,曾建造4座小石拱桥。
  建国后,从1956年开始,在章江上建成了第一座钢筋砼大桥——西河大桥;1965年,在贡江上建成了第一座钢筋砼大桥——东河大桥。至1997年,在章贡两江建成的大桥有7座。赣州市主要桥梁有: 西河浮桥位于西津门外。北宋熙宁年间,知军刘瑾倡建,名知政桥。元废,以舟渡。明宣德五年(1430),知县李素重造,不久又废。正德年间(1506~1521),兵使王秩重建。嘉靖五年(1526)废。1925年,由民间捐款重建。桥长70丈(约233米),宽1.1丈(约3.7米),桥船55只。1945年7月日军败退时,浮桥被毁。1946年5月,由赣县商会倡议重建。1949年8月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又被毁。解放后,为支援解放大军南下,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市人民政府组织力量抢修。8月24日建成临时浮桥通行。1950年拆除临时浮桥,重建正规浮桥。新建浮桥长204米,宽3.6米。投资折合大米573.4担。1958年加宽到4米,可通行小板车,1986年4月,西河人行桥竣工通行后被拆除。
  东河浮桥位于建春门外。南宋乾道年间(1170~1173),知军洪迈倡建,名东津桥,后改名惠民桥。嘉定十七年(1224),知州郑性之改“用铁索联舟以济”。以后历经兴废,明正德年间王秩重建,嘉靖五年废。直至1933年重建。1945年日军败退时被毁,1946年6月修复。1949年8月国民党军队溃逃时,放开七鲤镇木排将浮桥冲毁。解放后,组织抢修,1949年8月29日完成。桥长373米,宽3.5米。1958年,桥面宽改为5米。1990年开始将部分木结构浮桥改为钢结构,至1995年,已改17节。
  南河浮桥位于南门外大码头。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知州周必正兴建。元废。明宣德年间(1426~1435),知县李素重建。嘉靖五年废。1941年9月,由蒋经国倡议,群众捐献粮食重建,名新赣南桥。1945年被日军破坏,1946年8月重建,1949年8月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建国后,于1952年8月重建。1958年,将浮桥移至大码头下游180米处的新址,桥面宽由3.5米加宽到4米。1980年加宽到5米。1991年南河大桥建成通车后拆除。
  度龙桥(参见《交通》篇)。
  东门桥原为留公桥,又名东郊路桥(参见《交通》篇)。
  西门桥原为中书桥,又名西郊路桥(参见《交通》篇)。
  北门浮桥位于北门外,通水西马房下。1940年1月,由蒋经国筹款建造,名忠孝桥。长266.7米,宽3.7米,桥船63只。1945年被日军破坏,1946年8月重建。1949年8月被国民党军队破坏,改用渡船至今。
  中正大桥(参见《交通》篇)。
  东胜山桥又名东桥路桥(参见《交通》篇)。
  江东庙桥位于江东庙护城濠上(今儿童公园门口),1965年5月开辟健康路南段(大公路至红旗大道)时建,净跨8米,宽12米,单孔石拱桥。1974年修建人防工程,护城濠被填塞,桥随之报废。
  西河大桥(参见《交通》篇)。
  东河大桥(参见《交通》篇)。
  西河人行桥位于西门原浮桥下游约25米处,横跨章江。1984年9月1日开工,1986年3月竣工,4月6日通行。桥总长320.3米,其中主桥244.8米,西岸引桥52.5米,东岸引桥23米。主桥为4孔跨度60米的钢筋砼拱,旧型钢(废汽车大梁)为立柱的上承式拱桥,桥面宽6米。设计荷载为:人群荷载350公斤/平方米,集中荷载2000公斤。
  南河大桥位于南门外大码头,横跨章江。1987年8月,江西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将南河浮桥改造为永久性桥梁。1988年1月17日开工,1990年竣工,1991年元旦通车。桥长320米,宽16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主桥为3孔净跨80米的钢筋砼斜箱拱组合结构,重力式桥墩;副孔为5孔(南岸3孔,北岸2孔)13米跨的钢筋砼简支梁,预制微弯板与箱梁组合结构,薄壁桥墩,埋置式桥台。荷载为汽—20、挂—100。1993年8~9月,大桥人行道板发生2次塌落事故。1993年12月至1994年9月,对大桥人行道板和护栏等进行了全面改造。
  赣州大桥(参见《交通》篇)。
  此外,公路部门在105国道位于水南乡金星村的章江上新建了章江(公路)大桥,铁路部门在位于沿垇的贡江上新建了贡水(铁路)特大桥(参见《交通》篇)。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