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735
颗粒名称: 城市道路
分类号: U41
页数: 4
摘要: 城市道路赣州的街道营建始于梁承圣元年(552)。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经知军刘彝主持规划建设,以东门、南门、西门、涌金门和建春门5处为起点向内延伸的城市街道系统逐步形成。以后虽有所变异,但总的布局没有多大改变。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城市道路

内容

城市道路赣州的街道营建始于梁承圣元年(552)。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经知军刘彝主持规划建设,以东门、南门、西门、涌金门和建春门5处为起点向内延伸的城市街道系统逐步形成。以后虽有所变异,但总的布局没有多大改变。
  1933年7月,赣州市政公署开始开辟适应汽车进城的城市道路,至1935年,开辟了以旧城区为中心,联系赣庾(赣小)公路、赣遂公路为主的道路15条,总长6.59公里,面积(车行道)7.8万平方米。1941~1945年,继续开辟道路5条,续建1条,总长2.18公里,面积2.55万平方米。1946~1947年开辟道路7条,续建1条,总长5.1公里,面积4.42万平方米。27条道路基本是在旧街道基础上拓宽改建的,总长13.87公里,总面积14.77万平方米;小街巷122条,总长26.75公里,总面积8.35万平方米。路面结构全部为低级路面,小街巷多为卵石路面。
  市政公署开辟的15条道路是:阳明路,1933年7月开辟,原名针巷子、府学前、牌楼街;至圣路,1933年夏开辟,原名青云街;北京路,1933年夏开辟;解放路,1933年8月开辟,原名上、中、下棉布街;西安路,1933年9月开辟,原名杂衣街(1977年,并入建国路和文清路);东北路,1933年9月开辟,原名公园东路;赣江路,1933年11月开辟,原名水窗口、左营前、东门大街;东郊路,1933年11月开辟,原名东外大街;中山路,1934年6月开辟,原名瓷器街、大坛前、寿量寺;南京路,1934年开辟,原名道署前、木匠街;菜市路,1934年建成;卫府路,1934年开辟;建国路,1935年2月开辟南段(赣州电影院以南),原名州前、考棚街,1941年续建北段(赣州电影院以北);西津路,1935年2月开辟,原名西门大街、豆豉垇;西郊路,1935年开辟。
  1941~1947年开辟的12条道路是:新赣南路,1941年开辟,原名杨老井;体育路,1941年开辟,原名小卫巷;文清路,分别于1941、1946、1947年开辟,原名白衣庵、南门大街;濂溪路,1941年开辟,原名米市街、樟树街;章贡路,西段(建国路至中共赣州地委机关门口),1935年2月开辟,东段(中共赣州地委机关门口至涌金门)1943年开辟,原名县前街、县岗坡(有台阶36级);大公路东段,1946年开辟,原名高戏台、黄泥塘、总镇前、四路口、参府前、卖菜坡;健康路北段(大公路至和平路),1946年开辟,原名四路口、青龙井、五路口、古城巷;八境路,1946年开辟,原名灵山庙;厚德路(南市街以西段),1947年开辟,原名谢细巷、鸳鸯桥、学宫坪;和平路,1946~1947年开辟,原名龙船庙、永清坊、世臣坊;大华兴街(原名大铁炉巷)和小华兴街(原名小铁炉巷),约1946~1947年开辟。
  建国初至1957年,对全市原有道路进行了养护翻修。其间,补修、翻修低级路面18.32万平方米,低级路面翻修1次以上。1952年起,逐步将低级路面改建成高级和次高级路面。水泥砼路面始建于同年7月。旧城区的水泥砼路面厚度多为15厘米,170号砼(80年代,城南区的路面厚度为20~22厘米,200~250号砼)。沥青路面始于1965年。1956年以后,陆续开辟了一批新的道路。新开辟的道路主要在城南新市区,以红旗大道和文清路为河套区城市道路的横轴线和纵轴线,形成了新的道路网络。1995年,属城市建设部门管理养护的道路共45公里,总面积58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39公里,占86.7%;面积48.45万平方米,占83.5%。
  建国后开辟的主要道路是: 青年路 1956年3月开工,1957年建成。是由共青团赣州市委组织全市机关、学校青年义务劳动建成的,故命名为青年路。1971年,改建成水泥砼路面。路幅宽21米,车行道宽12.3米,长1215.5米。
  西桥路 1956年建西河大桥时开辟。宽10米,1994年拓宽至25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长490米。水泥砼路面。
  宋城路1956年建西河大桥时开辟为大桥西岸引道,宽10米,1994年2月拓宽至40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长1200米。水泥砼路面。1995年6月,命名为宋城路。
  红旗大道 1959年3月开工,同年8月发动全市人民义务劳动修筑路基,1960年底建成低级路面通车。当时中共中央提出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故命名为红旗大道。红旗大道西段以原赣遂公路为基础进行拓宽改建;东段(南门口以东)为新线。路幅宽80米,其中车行道宽30米,4条绿化带、2条人行道宽各6米,2条线路走廊宽各7米,长3416.4米。水泥砼路面。1995年12月,江西省建设厅、江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西段为江西省市容环境卫生示范路。
  黄屋坪路 1958年开辟至赣南造纸厂大门口,路幅宽12~15米,其中车行道宽8米;因线路经过黄屋坪村,1984年命名为黄屋坪路。1995年路幅拓宽至18米,车行道拓宽至12米,长1176.3米。水泥砼路面。
  张家围路 1958年建钢铁厂(今赣州酒厂)时,在原有乡间小路的基础上,改建成简易公路,长982.5米。因线路经过张家围村,1984年命名为张家围路。1995年拓宽至16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沥青路面。
  八一四大道自红旗大道至五里亭,原为赣余公路的一段,1959年纳入城市道路网,并确定路幅宽40米。为纪念1949年8月14日赣州解放,故定名为八一四大道。1959年开始拓宽,1988年车行道拓宽至14~17米,直至关刀坪路;1994年再拓宽至26米,长1041.9米。水泥砼路面。
  环城路 1959年动工开辟。至1980年完成马园里经南门口、青年路至洪城巷路段,1991年开辟至红旗大道段,总长1568米,宽6~20米。水泥砼路面。
  东桥路 1963年建东河大桥时开辟,1965年8月建成。自红旗大道至东河大桥头,长810米,其中东胜山至桥头的路幅宽8~23米,1994年拓宽到25米,车行道宽14~15米。水泥砼路面。
  南河路 1965年11月组织群众义务劳动开辟,自红旗大道至章江沿江路,长923.2米,宽16米,其中车行道宽8米。水泥砼路面。1984年,定名为南河路。
  健康路南路 1965年组织群众义务劳动开辟,自大公路经过江东庙小街,跨越城墙及护城河至红旗大道,长840米,宽14米。1990年拓宽至20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水泥砼路面。
  东阳山路原为4~6米宽的东阳山、教场口、大码头3条小街,1984年命名为东阳山路,长860米。1990年南河大桥建成后,开始拓宽。1994年路面拓宽至30米,其中车行道宽20米。水泥砼路面。
  大公路西段 1989年开辟。自文清路至环城路,长373.9米,宽20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水泥砼路面。
  黄金大道位于章江新区。自南河大桥至105国道,全长3400米。1990年开辟,1994年拓宽改建。宽40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分车带2条,宽各2米。沥青路面。1995年命名为黄金大道。
  文明大道 1958年确定线路走向和宽度,原名跃进大道。80年代提倡两个文明建设,改名文明大道。1992年开工,1995年建成。自八一四大道至西门交通广场,全长3700米,宽40米,其中车行道宽26米,分车带2条,宽各2米。水泥砼路面。
  迎宾大道位于章江新区。自赣州大桥至黄金机场,为横贯章江新区东西的主干道。长2660米,宽80米。1995年6月定名,同年10月开工建设。
  五洲大道位于站北区,自八一四大道至火车站,长1470米,宽80米,其中车行道宽36米。1995年开工建设,同年6月定名。
  东环路位于站北区,北接八一四大道,南接五洲大道,长1970米,宽30米,其中车行道宽20米,是城区通往火车站的主要道路。1995年开工建设。
  京九大道位于章江新区,自南河大桥至高楼村章江左岸,为纵贯章江新区南北的主干道,长3950米,宽80米。1995年完成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同年6月定名。
  此外,还开辟了营角上路、官园里路、关刀坪路、渡口路等一批新的道路。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