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政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7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市政工程
分类号: TU99
页数: 15
摘要: 第一节市政工程城市道路赣州的街道营建始于梁承圣元年(552)。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经知军刘彝主持规划建设,以东门、南门、西门、涌金门和建春门5处为起点向内延伸的城市街道系统逐步形成。以后虽有所变异,但总的布局没有多大改变。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市政工程

内容

第一节市政工程城市道路赣州的街道营建始于梁承圣元年(552)。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经知军刘彝主持规划建设,以东门、南门、西门、涌金门和建春门5处为起点向内延伸的城市街道系统逐步形成。以后虽有所变异,但总的布局没有多大改变。
  1933年7月,赣州市政公署开始开辟适应汽车进城的城市道路,至1935年,开辟了以旧城区为中心,联系赣庾(赣小)公路、赣遂公路为主的道路15条,总长6.59公里,面积(车行道)7.8万平方米。1941~1945年,继续开辟道路5条,续建1条,总长2.18公里,面积2.55万平方米。1946~1947年开辟道路7条,续建1条,总长5.1公里,面积4.42万平方米。27条道路基本是在旧街道基础上拓宽改建的,总长13.87公里,总面积14.77万平方米;小街巷122条,总长26.75公里,总面积8.35万平方米。路面结构全部为低级路面,小街巷多为卵石路面。
  市政公署开辟的15条道路是:阳明路,1933年7月开辟,原名针巷子、府学前、牌楼街;至圣路,1933年夏开辟,原名青云街;北京路,1933年夏开辟;解放路,1933年8月开辟,原名上、中、下棉布街;西安路,1933年9月开辟,原名杂衣街(1977年,并入建国路和文清路);东北路,1933年9月开辟,原名公园东路;赣江路,1933年11月开辟,原名水窗口、左营前、东门大街;东郊路,1933年11月开辟,原名东外大街;中山路,1934年6月开辟,原名瓷器街、大坛前、寿量寺;南京路,1934年开辟,原名道署前、木匠街;菜市路,1934年建成;卫府路,1934年开辟;建国路,1935年2月开辟南段(赣州电影院以南),原名州前、考棚街,1941年续建北段(赣州电影院以北);西津路,1935年2月开辟,原名西门大街、豆豉垇;西郊路,1935年开辟。
  1941~1947年开辟的12条道路是:新赣南路,1941年开辟,原名杨老井;体育路,1941年开辟,原名小卫巷;文清路,分别于1941、1946、1947年开辟,原名白衣庵、南门大街;濂溪路,1941年开辟,原名米市街、樟树街;章贡路,西段(建国路至中共赣州地委机关门口),1935年2月开辟,东段(中共赣州地委机关门口至涌金门)1943年开辟,原名县前街、县岗坡(有台阶36级);大公路东段,1946年开辟,原名高戏台、黄泥塘、总镇前、四路口、参府前、卖菜坡;健康路北段(大公路至和平路),1946年开辟,原名四路口、青龙井、五路口、古城巷;八境路,1946年开辟,原名灵山庙;厚德路(南市街以西段),1947年开辟,原名谢细巷、鸳鸯桥、学宫坪;和平路,1946~1947年开辟,原名龙船庙、永清坊、世臣坊;大华兴街(原名大铁炉巷)和小华兴街(原名小铁炉巷),约1946~1947年开辟。
  建国初至1957年,对全市原有道路进行了养护翻修。其间,补修、翻修低级路面18.32万平方米,低级路面翻修1次以上。1952年起,逐步将低级路面改建成高级和次高级路面。水泥砼路面始建于同年7月。旧城区的水泥砼路面厚度多为15厘米,170号砼(80年代,城南区的路面厚度为20~22厘米,200~250号砼)。沥青路面始于1965年。1956年以后,陆续开辟了一批新的道路。新开辟的道路主要在城南新市区,以红旗大道和文清路为河套区城市道路的横轴线和纵轴线,形成了新的道路网络。1995年,属城市建设部门管理养护的道路共45公里,总面积58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39公里,占86.7%;面积48.45万平方米,占83.5%。
  建国后开辟的主要道路是: 青年路 1956年3月开工,1957年建成。是由共青团赣州市委组织全市机关、学校青年义务劳动建成的,故命名为青年路。1971年,改建成水泥砼路面。路幅宽21米,车行道宽12.3米,长1215.5米。
  西桥路 1956年建西河大桥时开辟。宽10米,1994年拓宽至25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长490米。水泥砼路面。
  宋城路1956年建西河大桥时开辟为大桥西岸引道,宽10米,1994年2月拓宽至40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长1200米。水泥砼路面。1995年6月,命名为宋城路。
  红旗大道 1959年3月开工,同年8月发动全市人民义务劳动修筑路基,1960年底建成低级路面通车。当时中共中央提出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故命名为红旗大道。红旗大道西段以原赣遂公路为基础进行拓宽改建;东段(南门口以东)为新线。路幅宽80米,其中车行道宽30米,4条绿化带、2条人行道宽各6米,2条线路走廊宽各7米,长3416.4米。水泥砼路面。1995年12月,江西省建设厅、江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西段为江西省市容环境卫生示范路。
  黄屋坪路 1958年开辟至赣南造纸厂大门口,路幅宽12~15米,其中车行道宽8米;因线路经过黄屋坪村,1984年命名为黄屋坪路。1995年路幅拓宽至18米,车行道拓宽至12米,长1176.3米。水泥砼路面。
  张家围路 1958年建钢铁厂(今赣州酒厂)时,在原有乡间小路的基础上,改建成简易公路,长982.5米。因线路经过张家围村,1984年命名为张家围路。1995年拓宽至16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沥青路面。
  八一四大道自红旗大道至五里亭,原为赣余公路的一段,1959年纳入城市道路网,并确定路幅宽40米。为纪念1949年8月14日赣州解放,故定名为八一四大道。1959年开始拓宽,1988年车行道拓宽至14~17米,直至关刀坪路;1994年再拓宽至26米,长1041.9米。水泥砼路面。
  环城路 1959年动工开辟。至1980年完成马园里经南门口、青年路至洪城巷路段,1991年开辟至红旗大道段,总长1568米,宽6~20米。水泥砼路面。
  东桥路 1963年建东河大桥时开辟,1965年8月建成。自红旗大道至东河大桥头,长810米,其中东胜山至桥头的路幅宽8~23米,1994年拓宽到25米,车行道宽14~15米。水泥砼路面。
  南河路 1965年11月组织群众义务劳动开辟,自红旗大道至章江沿江路,长923.2米,宽16米,其中车行道宽8米。水泥砼路面。1984年,定名为南河路。
  健康路南路 1965年组织群众义务劳动开辟,自大公路经过江东庙小街,跨越城墙及护城河至红旗大道,长840米,宽14米。1990年拓宽至20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水泥砼路面。
  东阳山路原为4~6米宽的东阳山、教场口、大码头3条小街,1984年命名为东阳山路,长860米。1990年南河大桥建成后,开始拓宽。1994年路面拓宽至30米,其中车行道宽20米。水泥砼路面。
  大公路西段 1989年开辟。自文清路至环城路,长373.9米,宽20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水泥砼路面。
  黄金大道位于章江新区。自南河大桥至105国道,全长3400米。1990年开辟,1994年拓宽改建。宽40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分车带2条,宽各2米。沥青路面。1995年命名为黄金大道。
  文明大道 1958年确定线路走向和宽度,原名跃进大道。80年代提倡两个文明建设,改名文明大道。1992年开工,1995年建成。自八一四大道至西门交通广场,全长3700米,宽40米,其中车行道宽26米,分车带2条,宽各2米。水泥砼路面。
  迎宾大道位于章江新区。自赣州大桥至黄金机场,为横贯章江新区东西的主干道。长2660米,宽80米。1995年6月定名,同年10月开工建设。
  五洲大道位于站北区,自八一四大道至火车站,长1470米,宽80米,其中车行道宽36米。1995年开工建设,同年6月定名。
  东环路位于站北区,北接八一四大道,南接五洲大道,长1970米,宽30米,其中车行道宽20米,是城区通往火车站的主要道路。1995年开工建设。
  京九大道位于章江新区,自南河大桥至高楼村章江左岸,为纵贯章江新区南北的主干道,长3950米,宽80米。1995年完成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同年6月定名。
  此外,还开辟了营角上路、官园里路、关刀坪路、渡口路等一批新的道路。
  城市街巷旧城区内,素有“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之说。随着城市的发展,有的在开辟城市道路时被撤并,有的被堵塞。在发展过程中,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街巷。1995年,市区除城市道路外,尚有街巷129条,总长28.4公里,总面积9.14万平方米,其中高级路面面积占85.5%。129条街巷中,旧城区内103条,长21.4公里,面积7.22万平方米,其中高级路面面积占96.2%;旧城区外26条,长7公里,面积1.92万平方米,其中高级路面面积占67.9%。
  建国前,旧城区内的大部分街巷为卵石路面,旧城区外的大部分街巷为土路。50年代初期,对部分破损严重的街巷进行修补。1965年9月开始,发动群众,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改建小街小巷路面,至1966年6月完成2.31万平方米。1981年起,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和“组织公益劳动,收取公益费”的精神,继续改建小街巷路面。至1983年,筹集改建资金和收取公益费16.16万元。1986年,小街巷路面改建工作基本完成,绝大部分改为水泥砼路面。
  [=此处为表格(市区道路)=]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说明:1、本表包括非城建部门管理的道路在内。2、路面类别栏中有“·”者,表示其中有沥青路面;有“△”者,表示其中有砂石路面。
  [=此处为表格页(市区街巷)=]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 城市广场 1911~1940年,赣州城各种群众性的集会均在卫府(明赣州卫署旧址)空地举行。1940年开辟赣县体育场后,群众集会改在体育场(今文体广场)举行。1980年修改城市规划后,着力建设以绿化、交通为主的多功能广场。
  南门广场位于红旗大道与文清路相交处,旧城区南门外,故称南门广场。广场东西长约360米,南北宽约180米,总面积6.34万平方米,其中道路面积2.7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59万平方米,占56.5%。始建于1959年。1961年建成直径为70米的中央交通岛,形成临时性的交通广场。1983年3月按规划改建。1984年9月,道路、绿化、照明工程全部竣工,成为80年代赣州市的新标志。1984年5月定名为南门广场。
  西门交通广场位于红旗大道西端,西郊路、西桥路、文明大道的交叉口。1971年6月建。中央交通岛直径60米,车行道宽8米。1981年3月,交通岛内增建直径为20米的喷水池。喷头造型经过1987年和1994年两次改造。
  东门交通广场位于红旗大道东端,东郊路、八一四大道、渡口路的交叉口。中央交通岛为组合盆景式,呈海棠形。广场总面积8160平方米,其中道路面积7270平方米,花坛面积890平方米。1984年9月建成。1994年9月改建,拓宽道路面积,缩小花坛面积。
  站前广场位于火车站前,南北长480米,东西宽110米,总面积5.28万平方米。1994年动工,1995年完成土石方工程,正在继续建设完善中。
  赣南贸易广场位于站北区,是站北区的组成部分,1995年开工建设。
  城市路灯赣州城内的路灯,在未建电厂以前,使用玻璃油灯,悬挂在城楼和繁华街道上,数量很少,灯型为四方形玻璃灯。燃料先为植物油后为煤油。经费由商会向商店摊派。1939年赣县电厂建成送电后,路灯开始改用电灯,但只限于主要街道。至解放时,全城有路灯245盏。
  建国后新装路灯,1950年,新装40盏,1951年新装121盏,1953年新装110盏,路灯总数达516盏。1964年,在红旗大道新装高压汞灯66盏。1982年,文清路路灯采用第三代新光源,安装第一批钠灯。1984年,在南门广场安装70组玉兰灯,每组5个灯头,属全市首次使用一杆多头的道路照明灯具。1994年2月,在南门广场中心岛安装第一支高杆灯,高32米;9月,在东门广场安装第二支,高27米;1995年,在文清路大公路口、红旗大道东桥路口、红旗大道健康路口、西门广场、宋城路105国道口等5处安装5支高杆灯。高杆灯中最多的灯头30个,少的10个。1995年,路灯总数为1181盏,其中汞灯148盏、钠灯487盏,占53.8%,路灯亮灯率95%以上。
  城市桥梁赣州城三面环水,历来多以桥梁、渡船联系城乡。宋代以前,主要是用渡船联接。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在西津门外的章江上架设知政桥起,相继架设了东津桥和南河浮桥,在城区和近郊的溪、涧上建筑了度龙桥、留公桥、中书桥等11座石拱桥。1940年建造了北门浮桥。之后,在章贡两江上曾建造西河和东河木结构的公路桥,在东门至西门的护城河上,曾建造4座小石拱桥。
  建国后,从1956年开始,在章江上建成了第一座钢筋砼大桥——西河大桥;1965年,在贡江上建成了第一座钢筋砼大桥——东河大桥。至1997年,在章贡两江建成的大桥有7座。赣州市主要桥梁有: 西河浮桥位于西津门外。北宋熙宁年间,知军刘瑾倡建,名知政桥。元废,以舟渡。明宣德五年(1430),知县李素重造,不久又废。正德年间(1506~1521),兵使王秩重建。嘉靖五年(1526)废。1925年,由民间捐款重建。桥长70丈(约233米),宽1.1丈(约3.7米),桥船55只。1945年7月日军败退时,浮桥被毁。1946年5月,由赣县商会倡议重建。1949年8月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又被毁。解放后,为支援解放大军南下,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市人民政府组织力量抢修。8月24日建成临时浮桥通行。1950年拆除临时浮桥,重建正规浮桥。新建浮桥长204米,宽3.6米。投资折合大米573.4担。1958年加宽到4米,可通行小板车,1986年4月,西河人行桥竣工通行后被拆除。
  东河浮桥位于建春门外。南宋乾道年间(1170~1173),知军洪迈倡建,名东津桥,后改名惠民桥。嘉定十七年(1224),知州郑性之改“用铁索联舟以济”。以后历经兴废,明正德年间王秩重建,嘉靖五年废。直至1933年重建。1945年日军败退时被毁,1946年6月修复。1949年8月国民党军队溃逃时,放开七鲤镇木排将浮桥冲毁。解放后,组织抢修,1949年8月29日完成。桥长373米,宽3.5米。1958年,桥面宽改为5米。1990年开始将部分木结构浮桥改为钢结构,至1995年,已改17节。
  南河浮桥位于南门外大码头。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知州周必正兴建。元废。明宣德年间(1426~1435),知县李素重建。嘉靖五年废。1941年9月,由蒋经国倡议,群众捐献粮食重建,名新赣南桥。1945年被日军破坏,1946年8月重建,1949年8月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建国后,于1952年8月重建。1958年,将浮桥移至大码头下游180米处的新址,桥面宽由3.5米加宽到4米。1980年加宽到5米。1991年南河大桥建成通车后拆除。
  度龙桥(参见《交通》篇)。
  东门桥原为留公桥,又名东郊路桥(参见《交通》篇)。
  西门桥原为中书桥,又名西郊路桥(参见《交通》篇)。
  北门浮桥位于北门外,通水西马房下。1940年1月,由蒋经国筹款建造,名忠孝桥。长266.7米,宽3.7米,桥船63只。1945年被日军破坏,1946年8月重建。1949年8月被国民党军队破坏,改用渡船至今。
  中正大桥(参见《交通》篇)。
  东胜山桥又名东桥路桥(参见《交通》篇)。
  江东庙桥位于江东庙护城濠上(今儿童公园门口),1965年5月开辟健康路南段(大公路至红旗大道)时建,净跨8米,宽12米,单孔石拱桥。1974年修建人防工程,护城濠被填塞,桥随之报废。
  西河大桥(参见《交通》篇)。
  东河大桥(参见《交通》篇)。
  西河人行桥位于西门原浮桥下游约25米处,横跨章江。1984年9月1日开工,1986年3月竣工,4月6日通行。桥总长320.3米,其中主桥244.8米,西岸引桥52.5米,东岸引桥23米。主桥为4孔跨度60米的钢筋砼拱,旧型钢(废汽车大梁)为立柱的上承式拱桥,桥面宽6米。设计荷载为:人群荷载350公斤/平方米,集中荷载2000公斤。
  南河大桥位于南门外大码头,横跨章江。1987年8月,江西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将南河浮桥改造为永久性桥梁。1988年1月17日开工,1990年竣工,1991年元旦通车。桥长320米,宽16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主桥为3孔净跨80米的钢筋砼斜箱拱组合结构,重力式桥墩;副孔为5孔(南岸3孔,北岸2孔)13米跨的钢筋砼简支梁,预制微弯板与箱梁组合结构,薄壁桥墩,埋置式桥台。荷载为汽—20、挂—100。1993年8~9月,大桥人行道板发生2次塌落事故。1993年12月至1994年9月,对大桥人行道板和护栏等进行了全面改造。
  赣州大桥(参见《交通》篇)。
  此外,公路部门在105国道位于水南乡金星村的章江上新建了章江(公路)大桥,铁路部门在位于沿垇的贡江上新建了贡水(铁路)特大桥(参见《交通》篇)。
  城市排水市内排水设施包括下水道、窨井(检查井)和排涝站。下水道和水窗历史悠久。早在北宋熙宁年间,旧城区已形成排水系统——福寿沟和12个水窗。1933年开辟城市道路后,又在道路两旁修建了一批有盖和无盖的砖砌明沟。1949年,旧城区共有下水道20.6公里。建国后,除修复、改造原有的下水道外,新建了一批有盖明沟、砖拱暗沟和钢筋砼管道。1995年,河套区内共有下水道72公里,窨井487个,出水口闸门4座,排涝站1座。
  [=此处为插图(清同治年间赣州城福寿沟图)=] 福寿沟古代赣州城市建设的4大工程(城墙、城市街道、浮桥、福寿沟)之一,是最早又较为完善的合流制排水系统。为郡守刘彝兴建。在此以前的早期排水道,服务范围很小,只有一个出水口。以后根据地形特点,规划建成福沟、寿沟两个排水系统。其集水范围大致以文清路为界,文清路以东,即城东南之水流入福沟,经今赣江路、行祠庙、涌金门和北门4个水窗排入贡江;文清路以西,即城西北之水流入寿沟,经西门城脚下和西门口2个水窗排入章江。福寿沟主沟断面宽约0.7~1.0米,深约1.7~2.0米,砖沟墙,条石覆盖,在其出水口处建有水窗。福寿沟所经之处与众多的池塘相连(今大多数池塘已被填塞),既增加了暴雨时的调节容量,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又可利用污水养鱼、种菜,是境内最早的污水综合利用工程。福寿沟主沟总长约12.6公里,其中福沟约11.6公里,寿沟约1公里。元、明、清时期,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居民架屋其上”,沟道倒塌淤塞严重,清同治八年(1869)十一月,分段由居民、商家自修,或由公费维修。1919年曾进行一次疏浚。1933~1935年修建的明沟为矩形,净宽30~50厘米,深50~120厘米,每隔50~120米有一个沉沙井,比沟底深15~20厘米。沟上用条石或钢筋砼盖板覆盖。1941~1947年开辟道路时修建的多为无盖明沟,断面为梯形,上口宽40~70厘米,深20~40厘米。建国初期,市人民政府把修复沟渠列为市政建设的重点之一。1953年修复厚德路的福寿沟767.7米。1954年起,陆续将八境路、建国路、均井巷、姚衙前、中山路、五道庙等地段穿房沟道改用钢筋砼管道改线铺设。至1957年,福寿沟基本修复,恢复了排水功能。900多年来,福寿沟一直是旧城区的排水干道。
  下水道建国后,在原来没有下水道的街巷内新建了一批有盖明沟。至1958年,旧城区新增下水道13.4公里。1986年起,将大公路、章贡路、体育路、和平路、厚德路等无盖明沟改成有盖明沟。1990年以后,下水道建设开始转到城南区。1991~1995年,新(改)建红旗大道西段、东阳山路、文明大道等12条主次排水干道15.8公里及黄金大道下水道1.1公里。
  窨井建国前,福寿沟没有设置窨井。建国后,1953年修复厚德路福寿沟时,新建窨井9座。平面为0.8~1.0米见方,深度根据沟管断面和埋深而定,一般为1.5~2.5米。窨井的结构为砖墙,钢筋砼盖板;80年代以后,部分改为铸铁盖板。1995年有窨井487座,其中旧城区内255座,旧城区外232座。
  排涝站 1978年,采取民办公助办法,建设城区第一个简易排涝站——水窗口排涝站。安装55千瓦、12寸水泵1台。1991年,添置同型号的水泵1台。1995年,添置立式大功率新式排涝泵2台,新盖钢筋砼结构瓷板贴面仿古二层楼排涝站1座。
  城市防洪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定城址于章贡两水间后,便在沿江建成以城墙为主体和河堤(护岸)、水窗相配套的防洪工程体系,但只限于旧城区。万安水库建成运行后,洪水对赣州市的威胁更趋严重,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范围从1991年起由旧城区发展到城南、水东、水南和水西区。
  城墙加高加固工程建城初构筑的土城墙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但常被洪水冲决。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知军孔宗翰始筑砖石城墙,防洪能力增强,但以军事防御为主,仍不能防御大的洪水,超过20年一遇的水位,江水即漫过城北最低处的城墙,甚至冲毁城墙。仅明、清两代的540余年间,城墙被洪水冲毁15次。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至1964年的349年间,据不完全统计,洪水漫过城墙6次。1964年6月16日,贡江水位103.02米,高出八境公园沿贡江城墙最低处的雉堞0.1~0.15米。196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拨专款维修现有防洪设施,当年维修城墙5600平方米。1963年6月,铺筑城墙顶面破损地段水泥地面3764平方米。1964年后,对八境公园、赣江路等处严重漏水地段的城墙,用水泥砂浆勾缝,提高了城墙的防水性能。1992年3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赣州市旧城区沿古城墙防护的方案》。1993年9月至1995年,完成八境台至涌金门的钢筋砼防洪墙600米,加高、加厚了古城墙,加固了内墙,外墙贴了城砖,墙顶加铺砖地面,设置城垛。在涌金门旧址上重建了半圆拱式城门,上建仿宋式城楼。城门底板和内外地坪已填至规定的高程。旧城区的防洪标准为:按万安水库设计蓄水位100米,考虑20年泥砂淤积影响,50年一遇洪水的回水位,将城墙顶标高提高到107.2米。
  城墙护岸建国前,赣州城墙外沿章贡两江部分地段砌有条石护岸(俗称河堤),其中贡江护岸地势低,受洪水淹没时间长,损坏严重,残缺不全。从1953年开始,对严重损坏地段进行维修。1961年洪水后,提出全面改建贡江河堤的方案。1962年,省拨款10万元,改建贡江河堤104米。1963、1965、1966年,省拨款40万元,修理和改建贡江河堤806.6米,章江河堤90.5米。1974年9月,省拨款12万元,继续改建贡江河堤140米。1992年12月至1995年,根据万安电站库区赣州市旧城区防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要求,投资354.55万元,完成八境台至建春门的护岸1018米。
  城南区护岸城南防护区范围为沿章江一线,北起赣州市中医院,经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至赣南造纸厂。1992年,投资183.24万元,完成滨江公园至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的护岸工程2100多米。
  水东区护岸水东防护区范围北起李老山村,南至东河大桥,全长12.9公里。1991年8月,护岸工程全面动工。至1993年8月,共投资1366.92万元,完成赣州木材二厂以下护岸工程4800多米;土堤5800多米,堤顶标高为104~104.5米,堤顶宽,赣州木材二厂以下为4米,以上为2米;虎岗和李老山排涝站2座;赣州木材二厂以上护岸工程(至炼油厂)2300多米。
  城门闸门建国前,沿章贡两江的3座城门(建春门、涌金门、北门)为双开大木门,主要用于战时防御与平时治安,防洪功能差。1951年开始改建建春门、涌金门。根据交通和防洪需要,扩宽了城门宽度,城门洞内筑砌了2道闸槽。平时敞开,洪水期间,根据水情,必要时安上双层闸板,中间填土,防止江水入城。1994年以后,重建涌金门、北门城门的城楼时,安装了钢板闸门,用手动葫芦启闭。在1995年的洪水中,涌金闸门起到了明显的防洪效果。
  下水道闸门下水道闸门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为防止洪水倒灌,在各下水道出口处建造水窗12个,水窗内装有木门,随江河水位高低而自动启闭。建国后,在涌金门、行祠庙等下水道出口处,也安装了类似的闸门。1963年将水窗口、涌金门、东门、北门等4处下水道闸门改为圆形铸铁闸门。1993年,投资7万元,在水窗口出水处增设一道钢板闸门,用手动葫芦启闭。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政工程情况)=]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