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727
颗粒名称: 总体规划
分类号: TU984.11
页数: 3
摘要: 总体规划 1952年,赣州专区专员公署要求赣州市提出城市建设规划方案。1953年3月,由市人民政府建设科提出以城南新市区道路网为主要内容的市区规划图,规划范围主要在河套区内。1955年3月至1957年,对1953年提出的规划进行修改补充,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绘制城市现状图、用地分析图、城市规划总平面图、层数分区图和郊区规划示意图等5种图纸。规划区用地20平方公里,人口24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

内容

总体规划 1952年,赣州专区专员公署要求赣州市提出城市建设规划方案。1953年3月,由市人民政府建设科提出以城南新市区道路网为主要内容的市区规划图,规划范围主要在河套区内。1955年3月至1957年,对1953年提出的规划进行修改补充,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绘制城市现状图、用地分析图、城市规划总平面图、层数分区图和郊区规划示意图等5种图纸。规划区用地20平方公里,人口24万。
   1958年9月,邀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师生来赣州协助编制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范围由河套区扩大到水东和水西,增加了水东、水西2个工业区和蟠龙、沙石2个卫星镇。除完成总体规划外,还编制了卫星镇示意图和赣南造纸厂人民公社规划。此次的城市总体规划以高指标经济建设发展计划为依据,城市规模偏大(城市人口50万),布局过于分散,以致长期不能形成生活设施配套的新城镇。此后几年,全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赣州市城市规划工作处于暂停阶段。
   1963年11月,根据《全国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在总结1958年城市总体规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修改。1964年10月完成修改工作。修改后的总体规划,到1970年,城市人口定为15万人,用地12平方公里,仍以河套区为近期建设重点,水东为工业建设重点区。
   1978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制定的《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3月,提出《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在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于1981年7月,邀请北京大学经济地理系城市规划专业师生来赣州协助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历时40天,完成了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绿化、给水、排水等专业规划。经1983~1984年再度修改,1984年9月5日上报江西省人民政府审批。1984年12月19日获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这是赣州市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城市总体规划。
   这次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性质定为:赣州市是赣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以有色金属、木材综合利用工业为特色的城市。城市规模到2000年定为:城市人口25万人,建成区用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城市布局采用组团式,分为河套、水西、沿垇、虎岗、水南、沙石6个区,以河套区为中心。到1992年,城市人口接近23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7.1平方公里。1992年下半年调查研究后,提出城市规模调整为人口55万人,用地50平方公里。1993年11月,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再次修改后,于1994年7月上报江西省人民政府审批。1995年7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查赣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时,提出“赣州市是江西的南大门,是内地联通闽粤沿海地区的枢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拓宽视野,着眼于21世纪,符合江西省沿京九线布局的要求,规划建设成多功能、强辐射的区域中心城市。赣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要有特色”,“要把邻近的南康市、赣县融在一起总体考虑,相关相联,相互辉映,发挥卫星城市作用”。市城市规划局根据以上精神,编写了修编纲要第三稿。
   [=此处为表格(1949~1995年城市规模情况)=]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