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勘察测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7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勘察测量
分类号: U442.2
页数: 3
摘要: 第一节勘察测量建国前,赣州没有专业勘察测量队伍,也没有地形图,现存的只有地籍图(五百分之一的平面图)和《赣县城厢图》(万分之一的平面图)。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地质勘察

内容

第一节勘察测量建国前,赣州没有专业勘察测量队伍,也没有地形图,现存的只有地籍图(五百分之一的平面图)和《赣县城厢图》(万分之一的平面图)。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建设科于1950年成立测量小组。1951年6月,改为测量队。1957、1968年,中央军委测量队在赣州及附近进行大地控制测量;1958~1960年和1984年,邀请建筑工程部、江西省地质局、江西省测绘局的有关测量、地质等专业队伍来赣州进行勘察测量。
  地质勘察 1958年,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勘察范围东至梅林、西至水西、南至黄金、北至虎岗,面积74平方公里。1959年11月26日,完成《勘察报告》和有关成果资料。
  1960年,进行地下水资源勘察。勘察范围东至梅林、西至湖边、南至潭口、北至虎岗,面积140平方公里。1961年完成。
  控制测量 1951年,建立赣州市首级控制网,坐标方位为磁方位,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高程系统以南门大码头为100米的假设高程。全市布设了16座永久性水准点。
  1957年3月,根据1955年城市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测量规范》,重新建立市首级控制网,控制面积120平方公里,方位以基南为天文点,按北极星任意时角法测定。高程系统采用水利部门的老吴淞系统。同年,在赣州市附近的象山岽、水螺山等处布设国家一、二等三角点4点,控制面积为750平方公里。在赣州市布设二等水准点15座。高程为新吴淞系统。
  1958年,利用象山岽、水螺山、巷口十字岽等国家二等三角点,完成了市区及邻近地区(包括赣县、南康县部分地区)的大地控制测量,控制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完成了三等水准测量60公里。高程为黄海系统。
  1968年,在赣州市及邻近地区布设三等三角点17点,四等三角点11点,控制面积为900平方公里。
  1984年,进行四等三角网测量,共有24点,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完成四等水准点8点,长17公里。高程为黄海系统。
  地形测量 1951~1960年,完成以下地形图的测量和编绘:南门外、白云乡、水东、西门外等地的1∶1000地形图69幅、面积20.7平方公里;旧城区的1∶500地形图56幅、面积2.9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19幅、面积20平方公里,1∶5000地形图32幅、面积23平方公里;黄金、水西、水东等地1∶5000地形图15幅、面积58.9平方公里;南外1∶1000地形图、面积4平方公里,梅林1∶1000地形图、面积12平方公里,通天岩1∶1000地形图、面积6.4平方公里,共计103幅;水东至茅店、吉埠至潭口1∶1000地形图205幅、面积50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153幅、面积137平方公里;城区(河套区)1∶500地形图183幅、面积14平方公里;水西、黄金等地1∶1000地形图148幅、面积37平方公里。
  1961年以后,测量工作以工程测量、缩绘、编绘地形图为主,缩绘赣州市城区1∶1000地形图63幅,面积14平方公里;全市范围1∶2000地形图106幅、面积87平方公里,1∶5000地形图44幅、面积87平方公里。完成城区1∶1000地形图修测,面积10平方公里。1985年6月至1993年,重新测绘市区及近郊范围内的地形图,完成城区、水西、水南、沙石、蟠龙、黄金等地1∶1000地形图572幅,面积103.8平方公里。
  工程测量道路工程主要完成:50~60年代红旗大道、青年路、健康路南段、南河路的测量;70~80年代沿垇公路改线、扩宽工程的测量,峰山公路选线、定线的测量,文明大道、八一四大道、虎岗公路的测量;90年代,黄金大道、京九大道、迎宾大道、五洲大道、八一四大道南段、东环路、滨江大道、宋城路的测量。
  下水道建国后,完成新建下水道线路的纵断面测量和1984年全市下水道调查的纵断面测量。
  洪水淹没区1965年,调查万安水电站对赣州市的淹没影响,按103105、107米高程(新吴淞高程),测绘了赣州市洪水淹没影响图。
  人防工程1973年,完成四等三角网和城区五级导线测量,以及1978年测绘的红旗大道——文清路——健康路——红旗大道地下人防工程纵断面图。
  市测量队自成立以来,除“文化大革命”初期外,每年冬季都对测量标志进行检查和维护。1994年被评为江西省测量标志保护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