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乡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72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城乡规划
分类号: TU98
页数: 9
摘要: 第一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勘察测量建国前,赣州没有专业勘察测量队伍,也没有地形图,现存的只有地籍图(五百分之一的平面图)和《赣县城厢图》(万分之一的平面图)。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区域规划

内容

第一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勘察测量建国前,赣州没有专业勘察测量队伍,也没有地形图,现存的只有地籍图(五百分之一的平面图)和《赣县城厢图》(万分之一的平面图)。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建设科于1950年成立测量小组。1951年6月,改为测量队。1957、1968年,中央军委测量队在赣州及附近进行大地控制测量;1958~1960年和1984年,邀请建筑工程部、江西省地质局、江西省测绘局的有关测量、地质等专业队伍来赣州进行勘察测量。
  地质勘察 1958年,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勘察范围东至梅林、西至水西、南至黄金、北至虎岗,面积74平方公里。1959年11月26日,完成《勘察报告》和有关成果资料。
  1960年,进行地下水资源勘察。勘察范围东至梅林、西至湖边、南至潭口、北至虎岗,面积140平方公里。1961年完成。
  控制测量 1951年,建立赣州市首级控制网,坐标方位为磁方位,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高程系统以南门大码头为100米的假设高程。全市布设了16座永久性水准点。
  1957年3月,根据1955年城市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测量规范》,重新建立市首级控制网,控制面积120平方公里,方位以基南为天文点,按北极星任意时角法测定。高程系统采用水利部门的老吴淞系统。同年,在赣州市附近的象山岽、水螺山等处布设国家一、二等三角点4点,控制面积为750平方公里。在赣州市布设二等水准点15座。高程为新吴淞系统。
  1958年,利用象山岽、水螺山、巷口十字岽等国家二等三角点,完成了市区及邻近地区(包括赣县、南康县部分地区)的大地控制测量,控制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完成了三等水准测量60公里。高程为黄海系统。
  1968年,在赣州市及邻近地区布设三等三角点17点,四等三角点11点,控制面积为900平方公里。
  1984年,进行四等三角网测量,共有24点,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完成四等水准点8点,长17公里。高程为黄海系统。
  地形测量 1951~1960年,完成以下地形图的测量和编绘:南门外、白云乡、水东、西门外等地的1∶1000地形图69幅、面积20.7平方公里;旧城区的1∶500地形图56幅、面积2.9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19幅、面积20平方公里,1∶5000地形图32幅、面积23平方公里;黄金、水西、水东等地1∶5000地形图15幅、面积58.9平方公里;南外1∶1000地形图、面积4平方公里,梅林1∶1000地形图、面积12平方公里,通天岩1∶1000地形图、面积6.4平方公里,共计103幅;水东至茅店、吉埠至潭口1∶1000地形图205幅、面积50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153幅、面积137平方公里;城区(河套区)1∶500地形图183幅、面积14平方公里;水西、黄金等地1∶1000地形图148幅、面积37平方公里。
  1961年以后,测量工作以工程测量、缩绘、编绘地形图为主,缩绘赣州市城区1∶1000地形图63幅,面积14平方公里;全市范围1∶2000地形图106幅、面积87平方公里,1∶5000地形图44幅、面积87平方公里。完成城区1∶1000地形图修测,面积10平方公里。1985年6月至1993年,重新测绘市区及近郊范围内的地形图,完成城区、水西、水南、沙石、蟠龙、黄金等地1∶1000地形图572幅,面积103.8平方公里。
  工程测量道路工程主要完成:50~60年代红旗大道、青年路、健康路南段、南河路的测量;70~80年代沿垇公路改线、扩宽工程的测量,峰山公路选线、定线的测量,文明大道、八一四大道、虎岗公路的测量;90年代,黄金大道、京九大道、迎宾大道、五洲大道、八一四大道南段、东环路、滨江大道、宋城路的测量。
  下水道建国后,完成新建下水道线路的纵断面测量和1984年全市下水道调查的纵断面测量。
  洪水淹没区1965年,调查万安水电站对赣州市的淹没影响,按103105、107米高程(新吴淞高程),测绘了赣州市洪水淹没影响图。
  人防工程1973年,完成四等三角网和城区五级导线测量,以及1978年测绘的红旗大道——文清路——健康路——红旗大道地下人防工程纵断面图。
  市测量队自成立以来,除“文化大革命”初期外,每年冬季都对测量标志进行检查和维护。1994年被评为江西省测量标志保护先进单位。
  第二节城市规划总体规划 1952年,赣州专区专员公署要求赣州市提出城市建设规划方案。1953年3月,由市人民政府建设科提出以城南新市区道路网为主要内容的市区规划图,规划范围主要在河套区内。1955年3月至1957年,对1953年提出的规划进行修改补充,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绘制城市现状图、用地分析图、城市规划总平面图、层数分区图和郊区规划示意图等5种图纸。规划区用地20平方公里,人口24万。
  1958年9月,邀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师生来赣州协助编制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范围由河套区扩大到水东和水西,增加了水东、水西2个工业区和蟠龙、沙石2个卫星镇。除完成总体规划外,还编制了卫星镇示意图和赣南造纸厂人民公社规划。此次的城市总体规划以高指标经济建设发展计划为依据,城市规模偏大(城市人口50万),布局过于分散,以致长期不能形成生活设施配套的新城镇。此后几年,全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赣州市城市规划工作处于暂停阶段。
  1963年11月,根据《全国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在总结1958年城市总体规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修改。1964年10月完成修改工作。修改后的总体规划,到1970年,城市人口定为15万人,用地12平方公里,仍以河套区为近期建设重点,水东为工业建设重点区。
  1978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制定的《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3月,提出《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在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于1981年7月,邀请北京大学经济地理系城市规划专业师生来赣州协助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历时40天,完成了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绿化、给水、排水等专业规划。经1983~1984年再度修改,1984年9月5日上报江西省人民政府审批。1984年12月19日获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这是赣州市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城市总体规划。
  这次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性质定为:赣州市是赣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以有色金属、木材综合利用工业为特色的城市。城市规模到2000年定为:城市人口25万人,建成区用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城市布局采用组团式,分为河套、水西、沿垇、虎岗、水南、沙石6个区,以河套区为中心。到1992年,城市人口接近23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7.1平方公里。1992年下半年调查研究后,提出城市规模调整为人口55万人,用地50平方公里。1993年11月,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再次修改后,于1994年7月上报江西省人民政府审批。1995年7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查赣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时,提出“赣州市是江西的南大门,是内地联通闽粤沿海地区的枢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拓宽视野,着眼于21世纪,符合江西省沿京九线布局的要求,规划建设成多功能、强辐射的区域中心城市。赣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要有特色”,“要把邻近的南康市、赣县融在一起总体考虑,相关相联,相互辉映,发挥卫星城市作用”。市城市规划局根据以上精神,编写了修编纲要第三稿。
  [=此处为表格(1949~1995年城市规模情况)=] [=此处为表格=] 详细规划 50、60年代,配合成片的住宅建设,编制了部分小规模的居民点规划。1951年,计划在东门外新建一批搬运工人宿舍,由市人民政府建设科编制了第一个工人新村规划。1964年,编制了张家围新村规划。
  1985年以后,城市规划工作开始转入编制详细规划为重点,先后完成旧城改建、道路广场、居住小区、开发区、圩镇等详细规划。1992年,配合章江新区建设,编制了南河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50公顷。1993年,编制了火车站北区(简称站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165公顷。1995年,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汕头规划设计部合作,完成了站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章江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市规划局完成了金坪工业村规划。
  站北区,位于火车站北面,规划范围东至五洲大道,西至八一四大道,南至通赣州大桥的公路,北至赣南贸易广场,用地面积1.11平方公里。
  章江新区,位于水南乡境内章江河湾西侧,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主要发展地区。东、南、北三面被章江环抱,西面以黄金机场为界,规划用地面积11.16平方公里。
  金坪工业村,位于湖边乡太坪村境内,105国道以西、森林铁路以南、赣丰公路以北的范围内,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是以安排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为主的建设区。
  第三节村镇规划集镇规划 1984~1985年,先后编制了沙石、蟠龙、湖边、沙河、水东、水西、水南等7个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规划。1989年12月从沙石镇、湖边乡分出部分行政村成立蛤湖、龙埠乡后,1990年5月和10月,编制了这两个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规划。
  1995年6月,市人民政府印发有关做好乡镇规划建设的通知,要求修订和完善乡镇规划。至1995年,除近郊的水东镇、水南乡、湖边乡纳入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外,其余6个乡(镇)均完成了总体规划。
  沙石镇位于市区南,镇人民政府驻沙石埠。规划确定以原有集镇(沙石埠)为依托,国道、省道为纽带,向京九铁路赣州站和赣州南站发展,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卫星镇,最终与市区融为一体。在布局上,形成3个功能区域,即:集镇商住区(沙石村、埠上村、南田村);吉埠商贸区(吉埠村、楼梯村);崇埠工贸区(沙石村、新路村、新圩村)。镇区规模:近期(至2000年,下同)镇区人口2.3万人,用地6平方公里;远期(至2010年,下同)镇区人口4.5万人,用地12平方公里。
  蟠龙镇位于市区西南,镇人民政府驻蟠龙圩。规划范围为东至章江水轮泵站,西至马垇背,南至章江,北至果子坑,面积4.5平方公里。镇区规模,近期人口为1.8万人,远期为3万人;用地规模4.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为150平方米。镇区布局采取组团式,分为东、中、西3个功能区域。东区在章江水轮泵站以南的小河套内,是以旅游业为主的风景区,面积1.2平方公里;中区以老镇区为中心,是以行政、商贸、文化、居住为主的综合区,面积2.54平方公里;西区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区,面积0.76平方公里。道路规划由赣丰大道与蟠龙大道构成路网的主轴线。防洪规划按50年一遇的洪水位设计。
  水西乡位于市区西北,乡人民政府驻水西街。规划以集镇(赤珠)为中心,联三、水西、通天岩为重点,带动罗边、黄沙、白田、和乐、石珠、石铺和凌源7个中心村,形成3个层次的村镇体系。集镇以赤珠为基础,规划范围东至赣南炼锡厂,西至江西省第一林业学校,南至赣州木材厂,北至赣南师范学院分部公路,控制面积2.2平方公里。镇区规模:近期人口为0.5~0.6万人,远期为1~1.1万人;用地1.53平方公里。镇区布局,以赤珠为中心,105国道为纵轴线,分成4个区。东南区是商贸、居住为主的商业区;东北区是工业、仓储以及生活居住相配套的工业区;西南区是以居住、服务为主的综合区;西北区是以行政、科研、金融、文体、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为主的综合区。道路规划以105国道为主干道扩宽,红线宽60米,从赤珠开辟一条与105国道垂直相连的东西向干道,红线宽30米,成为镇区道路网骨架。
  沙河乡位于市区东南,乡人民政府驻麻芫岭。规划区位于麻芫岭,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2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近期建设区)面积0.42平方公里。规划区安排工业用地82.4公顷,仓储用地20.2公顷,生活居住用地103.14公顷,绿化用地38.85公顷。道路系统以沙河大道(南北向,宽40米)和站东路(东西向,宽40米)为主轴线,次干道宽20米,主次干道总长约20公里。中心区位于主干道的十字交叉区域,除乡人民政府等行政机关外,安排商业网点、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
  龙埠乡位于市区南,乡人民政府驻龙埠村。村镇体系规划以龙埠村为中心,形成龙埠、火燃、下茹、王田、甘霖、马山、龙岗、龙下8个大组团,并利用龙下街原有基础建设圩场,建设龙埠至龙下的经济走廊。在南部以新建牛轭埠为中心,推动石角、峰山的发展。龙埠圩镇规划范围:东至龙埠河、西至小山,南至石子头,北至龙埠村,呈带状分布,用地30.4公顷。镇区规模:近期人口为1500人,远期为2800人。道路系统,主干道沿沙隔公路拓宽至40米,长300米,其他道路宽分别为16、12米。近期以建设镇区主干道、改造至王田村的道路为主。
  蛤湖乡位于市区西北,乡人民政府驻横江村。总体规划以横江为重点,并从横江经红旗水库至上蛤湖村,形成带状发展。横江规划控制面积42.5公顷,用地面积27.65公顷。镇区规模:近期人口1600人,远期2600人。镇区道路由2条宽16米的主干道构成路网骨架。近期建设规划以完善和改造镇区道路为主,结合道路建设开发市场与商住楼。
  村庄规划 70年代后期,郊区有些大队(今行政村)已有一个粗线条的规划。1981年9月,在对郊区农房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确定以水南公社腊长大队(现水南乡腊长村)第七、十、十一3个生产队为新村规划建设试点。3个生产队共有210户,当时已在规划区新建住房180间,计划在3年内再建257间,73%的农户搬进新房。
  1985年,7个乡编制了部分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共规划建设中心村39个,人口12630人;自然村49个,人口10549人,合计23179人,占当时郊区人口总数的15.2%。
  1990年,编制白云、红旗等5个村民点的规划。1995年,配合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拆迁,编制6个村民点规划,面积5.38公顷,其中白云新村已初具规模。
  第四节城市规划管理管理机构 1984年7月成立赣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处,1992年4月更名赣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级机构)。1995年,有职工52人,其中技术人员33人。1987、1991、1995年被评为全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管理项目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凡在城市规划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集体或国有土地者,须持国家批准的有关文件,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并会同有关部门实地踏勘,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发给建设用地许可证。取得许可证后,再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使用土地手续。进入90年代,城市各项建设进入新的高峰期。1990~1995年,发放征地许可证273件,征用土地面积397.9公顷,是1951~1983年33年中征用土地总面积的52.77%。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1933~1935年,赣州市政公署与赣县县政府建设科,对城区房屋建设进行管理。1947年,赣县县政府建设科核发《房屋建筑许可证》579张。解放后,房屋建筑管理始于1949年11月,当年核发《建筑许可证》3张、《修理许可证》22张、《拆卸许可证》1张。1971年以前,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偏重于房屋建筑的管理。1972年起,把市政设施的建设,包括地上杆线和地下管线均纳入规划管理范围。1985年进一步明确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不论地上、地下、新建、改建、扩建、修理、拆卸均属于规划管理的范围。为了强化管理,明确建筑内容和性质,许可证由1985年以前的2种(建筑许可证、修理许可证)增加到8种(公房、私房、构筑物、零星建筑、临时建筑、修理、拆卸、管线工程)。1987~1989年,在房屋产权登记发证时,对没有规划部门核发《建筑许可证》的建筑,一律不登记产权;对规划区内的违章建筑作了全面清理。根据对城市规划有无影响的情况,分别给予保留、补办手续或拆除处理。1990年开始,对违章建筑,特别是对城乡结合部的违章建筑,加大了监察管理力度。1987~1995年,公房违章补办手续7672件,面积365.79万平方米;私房违章补办手续305件,面积2.26万平方米;违章建筑缓拆130件,面积4.73万平方米;违章建筑拆除294件,面积4657平方米。
  城市规划内部管理建国后,城市规划部门逐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市规划、房产、城建等有关部门实行连环套式管理。即没有《规划许可证》,房管部门不发《产权证》,建管部门和质监部门不办理招标和质量监督。市规划管理处制定建设用地、建筑工程、管线工程、居民建房、农民建房、扩建与修理等6个审批程序框图。至1986年,发展成为10项作业制度,即审批制、处(局)会议制度(每周1次)、书面答复制、会签制、呈报制、会审制、会办制、定线测量制、竣工验收制、归档制。1990年,增加规划管理图作业制、总平面图及建筑方案图审查制、岗位责任考核制,共13项,72条。1988年12月26日,市规划管理处公开登报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审批结果,接受群众监督)。赣州市的城市规划内部管理经验编入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文件资料选编》。
  [=此处为表格(1952~1984年全市房屋建筑规划管理情况)=] [=此处为表格(1985~1995年全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情况)=]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