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市场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66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市场管理
分类号: F713.56
页数: 4
摘要: 第三节市场管理市场建设清代以前,赣州城市场多以街为市,以路为场。有些街道的名称就是沿用当时的街市名称,诸如米市街、瓷器街、棉布街、木匠街、杂衣街、豆豉垇、花生坪、纸巷、柴巷等。民国时期,在城内建立卫府里、照磨巷口天一阁、东郊路、寿量寺、孝义巷口白衣庵、涌金门、西津路菜市场7个,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关键词: 市场规范 市场监管 市场开放

内容

第三节市场管理市场建设清代以前,赣州城市场多以街为市,以路为场。有些街道的名称就是沿用当时的街市名称,诸如米市街、瓷器街、棉布街、木匠街、杂衣街、豆豉垇、花生坪、纸巷、柴巷等。民国时期,在城内建立卫府里、照磨巷口天一阁、东郊路、寿量寺、孝义巷口白衣庵、涌金门、西津路菜市场7个,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建国后,于1949年11月,市人民政府在赣州公园西北围墙外新建摊棚169间。1951年,新建小华兴街陈家祠市场。1953年,新建菜市路市场敞开式平房3栋。1956年,新建至圣路新街上摊贩市场店房32间。1963年,在南门口市场新建篾棚,在城区主要街道的支巷口搭盖摊棚。1964~1968年,新(扩)建东郊路、大公路、南门口、三康庙市场平房,面积3617平方米。1978年,全市有市场17个,总面积2.7万平方米,全市人均占有市场面积0.09平方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集市贸易迅速发展,促进了市场建设。1979年,扩建东郊、南外市场,新建赣江纸厂市场。1980年,在沙石、蟠龙新建耕牛仔猪市场2个,扩建东北路市场900平方米。1981年,新建大公路小商品、站前等市场9个,面积5655平方米,新建东北路市场钢架顶棚729平方米。1982年,新建北京路小商品市场;新建南外、东外车站、地区人民医院门前、沙石猪行等4个市场钢架玻纤瓦顶棚5栋和店房21间,面积3232平方米1983年,新建东外、文体广场、地区人民医院西侧、东郊路、蟠龙等7个市场店房和顶棚5000平方米;新建赣州钴冶炼厂、赣州冶金化工厂、赣州精选厂3个市场店房、顶棚、货亭13个,面积714平方米;新建北京路小商品、东北路水果、菜市路肉食品市场售货亭324个,面积4325平方米。1985年,新(改)建红旗大道、东园、西园、张家围路、八一四大道、三康庙、厚德路等处市场10个,面积2989平方米。1986年,新建有配套设施的西津路、大公路中型市场,面积5700平方米。1987年,扩建大公路小商品批发市场600平方米,新建南外市场砖混结构6层大楼,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1988年,新建南外、大公路、沙石3个市场顶棚、店房5213平方米。1989~1990年,新(改)建市场面积1.97万平方米。至1990年,全市有城乡市场43个,总面积6.71万平方米,棚顶(含室内)市场面积占市场总面积的58%,全市人均占有市场面积0.18平方米。1991~1992年,新(扩、改)建崇埠、沿垇、三康庙、大公路小商品等市场11个,面积1.06万平方米;兴建赣州市煤炭交易市场、赣州市商业城、稻香村市场和卫府里市场;单位破墙建店1283间。1993~1994年,新(扩、改)建厚德路、江齿、岭头上等市场13个。1995年,新(扩、改)建市场6个,开工面积13.19万平方米,完成大公路工业品批发市场和南外市场扩建工程。1991~1996年,市场建设总投资2.3亿元,大型市场逐年增多至1996年底,全市有城乡市场54个,其中:城区27个,郊区27个;农贸综合市场25个,专业市场29个;消费品市场43个,生产资料市场9个,生产要素市场2个。市场总面积36万平方米,棚顶(含室内)市场面积占市场总面积的80%,全市人均占有市场面积0.87平方米。
  集市贸易管理清代,官府在赣州设立牙行,发给官贴,集市贸易须经牙人评议市价。民国初期的集市贸易管理,主要由政府对交易所、牙行进行管理。1933年,赣州市政公署公布《菜场暂行简则》,由政府派员管理。
  建国后,1949年11月整顿市场秩序,稳定市场物价。1953、1954年,先后取消粮食自由市场和油料、棉花、棉纱、棉布自由市场。1956年10月,恢复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1957年,国家计划收购和统一收购的农产品不准进入自由市场,取缔市场投机倒把活动。“大跃进”期间,集贸市场关闭。1959年,实行“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市场管理方针,在菜市路市场恢复集市贸易。1960年,全面恢复集市贸易,实行先活后管的策略,一类物资管严,二类物资管紧,三类物资管活。1961~1962年,实行集市贸易“活字当头,管在其中”的方针,进行全面安排,促进集市贸易的发展。1963~1965年,集市贸易市场管理方针改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但在执行中有所偏离,集市贸易受到某些限制。“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受到干扰,1967年10月关闭粮油集市。1969年7月全面关闭市区集贸市场。1972年恢复集贸市场13个。1974年,严格控制集市贸易的范围,按规定不许上市商品一律不准上市,不准黑市交易。1975年,恢复农村集市传统圩期,并两次突击整顿集贸市场,第一次管死一类物资,第二次基本堵住二类物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集市贸易由“限制、管死”改为“放宽、搞活”,放宽管理范围,疏通流通渠道,增设集贸市场,进行集市贸易规范化管理,使城乡集市贸易逐步繁荣活跃,上市物资日益增多,商品价格相对稳定,集市商品成交额逐年上升。1995年,集市商品成交额达6.3亿元,比1979年增加56.3倍。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情况)=] 专业市场管理 1996年末,全市有专业市场2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8个(工业日用小商品批发市场6个,布匹服装针织品批发市场4个,家具、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各2个,副食品、水产品、水果、粮油批发市场各1个);生产资料市场9个(竹木市场3个,机动车摩托车市场2个,饲料、煤炭、塑料和建筑材料、机动车辆和工程机械配件市场各1个);生产要素市场2个(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各1个)。由市工商局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1992年,在全市开展“打假”活动,在北京路小商品市场开展“无假冒伪劣商品一条街”活动。汽车交易市场通过整顿,管理走上正轨,为全区汽车交易市场管理提供了经验。1992年,办理房屋租赁和买卖鉴证462件,鉴证费1.3万元。1993年,清理整顿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21户建筑企业和44户房地产企业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处理。
  1994年,工商、公安、计量、商业、金融等部门协同配合,整顿成品油、棉花和金融等市场,打击市场违章违法活动。1995年,开展第四次全国文明市场评选活动,评选市级文明市场8个、地区级文明市场3个,大公路工业品批发市场和房地产交易市场获全国文明市场称号。对石油、农资、棉花、粮油、音像制品等市场进行专项治理,并加强文化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