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管理范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63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管理范围
分类号: F402
页数: 2
摘要: 第三节管理范围工业计划 50~60年代,工业计划主要是编制和下达产品、产量、产值3项。70年代后,增加原材料消耗、工业发展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新产品试制项目等。1985年后,指令性计划减少,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扩大,市计委管理的工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逐步减少。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
关键词: 工业工程 工业管理体制

内容

第三节管理范围工业计划 50~60年代,工业计划主要是编制和下达产品、产量、产值3项。70年代后,增加原材料消耗、工业发展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新产品试制项目等。1985年后,指令性计划减少,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扩大,市计委管理的工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逐步减少。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
  农业计划农业生产合作化前,计划部门下达的农业生产指标比较简单。合作化后,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40多项。主要有农业总产值,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品种、产量,主要畜禽存栏(笼)、出栏(笼)数量,造林绿化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粮棉油猪的交售任务等。1985年后,农业生产计划和农副产品购销,全部实行指导性计划和经济合同制,粮、棉、油实行合同定购,农民按照指导性计划、经济合同和市场信息确定生产经营项目和规模。计划部门只下达种植业、养殖业、乡村企业及农业开发方面的指导性计划。
  基本建设计划 “一五”时期,基建管理实行集中统一领导,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资金渠道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基建投资和项目,大都由省和地区直接安排管理。1958~1978年,基建管理权限,有时下放一部分给市,有时全部收归省和地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建投资渠道增多,主要有国家预算拨款(包括中央和地方投资)、利用外资、银行贷款、自筹资金等;地方预算内统筹款改“拨为贷”;市自筹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由市计委按照地区计委分配的基建指标,确定建设项目。
  物资分配计划改革开放前,计划分配物资种类很多,包括建筑材料(钢材、水泥、木材、玻璃、砖瓦),燃料油料(汽油、煤油、柴油、煤炭、焦炭、润滑油),钢铁机械,机动车辆,化学肥料以及粮食、油脂、棉花、棉纱等。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双轨制”,上述物资一部分由国家计划分配、牌价供应,一部分产销见面、议价购销。90年代,计划分配物资种类越来越少,市场购销物资种类增加。
  劳动工资计划建国初期和“一五”期间,职工人数、招工指标、工资总额都由中央统一下达指标。1958年6月,劳动管理权限下放,招工计划由省确定。1962年,劳动工资计划权上收,根据中央精简职工的要求,压缩编制,严格控制工资总额,执行工资基金计划审批制,招收职工严禁突破国家下达的招工指标。1982年开始,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全民所有制单位新增工人,由国家固定工改为劳动合同工。职工工资基金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自行审批。
  人口生育计划 50~60年代初,人口增长处于无计划状态。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后,计划生育工作受到重视,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人口自然增长率9年徘徊不降。“文化大革命”后,严格执行人口生育计划,人口增长开始向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转变,逐步走上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轨道。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