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61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民生活
分类号: C91
页数: 3
摘要: 第三章人民生活第一节收入水平职工收入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各种经济类型的职工人数不断增加,工资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年均职工人数为11.58万人,年工资总额为4.77亿多元,人均年工资4120元,与1950年相比,分别增长8倍、118.6倍和12.1倍;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51.3%、9.6倍和6倍。
关键词: 生活水平 生活质量

内容

职工收入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各种经济类型的职工人数不断增加,工资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年均职工人数为11.58万人,年工资总额为4.77亿多元,人均年工资4120元,与1950年相比,分别增长8倍、118.6倍和12.1倍;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51.3%、9.6倍和6倍。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增长较快。1995年,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平均人数9.57万人,工资总额4.15亿多元,人均全年工资4338元。90年代以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发展很快,尤其是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职工人数增长较快。1995年,其他经济类型企业职工1947人,工资总额657万元,人均年工资3375元,与1990年相比,职工增长7.7倍,工资总额增长11.9倍,人均年工资增长48.18%。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职工、工资额增长情况)=]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工资水平较高的是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较低的是建筑业,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此处为表格(1995年全市各行业职工人数及工资水平情况)=]农民收入建国初,农民收入主要来自耕种土地。由于生产力低下,收入很少。农业合作化以后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先进技术,农林牧渔业产量均有增加。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分配上存在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2年起,经过全面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方针,农业生产逐步回升,农民收入有所增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干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措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8元,1990年增加到661元,1995年为1701元。12年间,年均增长15%。
   据赣州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全市70户农村住户调查显示,在1995年的人均总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80%,非生产性收入占13.09%。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农民人均总收入及构成情况)=]单位:元说明:总收入指农民家庭通过各种生产和提供劳务活动所获得的全部现金和实物收入。
   个体劳动者收入
  1952年,全市有私营工商业2928户,本金47万元,个体劳动者收入不稳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大多数城乡个体劳动者参加了集体生产。1978年后,个体经济得到发展。至1995年,全市个体劳动者比1985年增长5.14倍,年均增长19.9%;营业额比1985年增长14.84倍,年均增长31.82%。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个体劳动者基本情况)=]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