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6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经济发展
分类号: F124
页数: 3
摘要: 第一节经济发展建国前,赣州是一座以商业为主的小城市。建国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46年的艰苦奋斗,赣州经济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已具规模,门类齐全;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逐步走向经营产业化;商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基本温饱,开始进入小康;城市基础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

内容

第一节经济发展建国前,赣州是一座以商业为主的小城市。建国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46年的艰苦奋斗,赣州经济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已具规模,门类齐全;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逐步走向经营产业化;商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基本温饱,开始进入小康;城市基础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950~1952年,郊区农村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广大农民分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开始发展。城市进行民主改革,摧毁封建残余势力,废除封建把头压迫工人的各种制度,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全市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5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69.72%,年均递增19.29%(本篇无说明的,均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1953~1957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市国民经济得到健康发展。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1月,全市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革,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5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97.46%,年均递增14.5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49年增长2.24倍,年均递增15.8%;财政收入比1949年增长59.26倍,年均递增66.9%。
  1958~1965年,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1958年,全市贯彻执行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的群众运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人民生活发生困难。1960年以后,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经济建设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恢复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6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33亿元,比1957年增长51.52%。各种主要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机制纸增长1.55倍,饮料酒增长89.29%,机制糖增长5.25倍,工业泵增长6.9倍。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成本有所降低,全市工业企业无亏损户。同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4339万元,比1957年增长9.82%,粮豆单产比1957年增长19.94%,水产品总产量比1958年增长12.24%。市场商品数量逐渐增多,供应状况得到改善。196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4266.4万元,比1957年增长31.34%;全市财政收入1093万元,比1957年增长83.39%。
  1966~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影响下,全市国民经济经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仍有所发展。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市国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99亿多元,比1966年增长86.89%,年均递增5.35%;农业总产值达4475万元,比1966年增长8.01%,年均递增0.64%;财政收入达3152万元,比1966年增长1.41倍,年均递增7.6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133万元,比1966年增长89.44%,年均递增5.47%。1966~1975年,完成投资额4140万元,新建了赣州灯泡材料厂(今赣州钨钼材料厂)、赣州灯泡厂、赣南无线电厂、赣州标准件厂、赣南矿机厂、赣州接插件厂,扩建了赣州电机厂、赣州市二轻造纸厂、赣州市自来水厂等。生产性投资比重加大,197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474.61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1158.72万元,非生产性投资315.89万元。
  1979~1995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方针指引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显出特色和优势。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80年的4.6倍,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78~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66亿元增加到22.73亿元,年均递增16.6%。经济结构,向“两降一升”(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方向合理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工业门类齐全,已发展有冶金、机械、电子、建材、化工、医药、纺织、造纸、皮革等32个门类,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有285个。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钨制品、钨化工产品、机制纸为江西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仲钨酸铵、拷贝纸、4L-20/8型空压机、白砂糖、赣泉酒等市属工业近百个产品分别评为国家、省部级优质产品。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99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5.46亿元,年均递增12.23%,其中“八五”时期年均递增22.74%。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475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1.77亿元,年均递增8.43%。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禽蛋、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大幅增产。农业结构趋向合理,蔬菜、禽畜、水产、水果已成为四大龙头产业,已建成3个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反季节大棚蔬菜基地。农业商品率由1978年的32.2%上升到1995年的61.2%。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和单产均有很大提高。粮食产量每公顷由1978年的3457.2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4761.8公斤。利用外资取得突出成效,实际利用外资由1990年的14.98万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903万美元,6年累计利用外资2869.43万美元。市场贸易日益繁荣,商业网点增多,物价日趋平稳。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2.0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15倍,年均递增16.36%;商业网点增至10808个,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15.9%。1995年,财政收入达3.16亿元(老口径),比1978年增长9倍,年均递增14.5%;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7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1元,城镇储蓄超15亿元。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