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经济综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598
颗粒名称: 第四篇 经济综合
分类号: F2
页数: 22
摘要: 第四篇经济综合 [=此处为插图=] [=此处为空白页=] 古代赣州经济曾一度繁荣。进入近代之后,劳动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下,生活极端贫困,生产技术落后,城乡工农业和商业发展缓慢。尤其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粤汉铁路通车,赣州失去交通运输优势,信息闭塞,经济逐步衰落。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大批厂商内迁,工商业有所发展。抗战胜利后,外地厂商回迁,经济萎缩,市场萧条。
关键词: 经济动态 经济发展

内容

第四篇经济综合 [=此处为插图=] [=此处为空白页=] 古代赣州经济曾一度繁荣。进入近代之后,劳动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下,生活极端贫困,生产技术落后,城乡工农业和商业发展缓慢。尤其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粤汉铁路通车,赣州失去交通运输优势,信息闭塞,经济逐步衰落。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大批厂商内迁,工商业有所发展。抗战胜利后,外地厂商回迁,经济萎缩,市场萧条。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在农村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到1952年,赣州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发展。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合作化。至此,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已占绝对优势。1958年,郊区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对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进行合并,把部分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和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国营,经济生活出现了一些问题。1960年以后,虽对农村人民公社的社队规模和城乡经营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由于重视经济规律不够,经济既有发展,也多次受到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郊区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在城市实行改革、开放,支持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共十四大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集体、私营、个体、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发展迅速。工农商贸及其他各业繁荣兴盛。
  第一章经济发展和结构第一节经济发展建国前,赣州是一座以商业为主的小城市。建国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46年的艰苦奋斗,赣州经济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已具规模,门类齐全;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逐步走向经营产业化;商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基本温饱,开始进入小康;城市基础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950~1952年,郊区农村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广大农民分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开始发展。城市进行民主改革,摧毁封建残余势力,废除封建把头压迫工人的各种制度,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全市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5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69.72%,年均递增19.29%(本篇无说明的,均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1953~1957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市国民经济得到健康发展。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1月,全市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革,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5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97.46%,年均递增14.5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49年增长2.24倍,年均递增15.8%;财政收入比1949年增长59.26倍,年均递增66.9%。
  1958~1965年,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1958年,全市贯彻执行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的群众运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人民生活发生困难。1960年以后,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经济建设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恢复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6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33亿元,比1957年增长51.52%。各种主要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机制纸增长1.55倍,饮料酒增长89.29%,机制糖增长5.25倍,工业泵增长6.9倍。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成本有所降低,全市工业企业无亏损户。同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4339万元,比1957年增长9.82%,粮豆单产比1957年增长19.94%,水产品总产量比1958年增长12.24%。市场商品数量逐渐增多,供应状况得到改善。196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4266.4万元,比1957年增长31.34%;全市财政收入1093万元,比1957年增长83.39%。
  1966~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影响下,全市国民经济经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仍有所发展。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市国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99亿多元,比1966年增长86.89%,年均递增5.35%;农业总产值达4475万元,比1966年增长8.01%,年均递增0.64%;财政收入达3152万元,比1966年增长1.41倍,年均递增7.6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133万元,比1966年增长89.44%,年均递增5.47%。1966~1975年,完成投资额4140万元,新建了赣州灯泡材料厂(今赣州钨钼材料厂)、赣州灯泡厂、赣南无线电厂、赣州标准件厂、赣南矿机厂、赣州接插件厂,扩建了赣州电机厂、赣州市二轻造纸厂、赣州市自来水厂等。生产性投资比重加大,197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474.61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1158.72万元,非生产性投资315.89万元。
  1979~1995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方针指引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显出特色和优势。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80年的4.6倍,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78~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66亿元增加到22.73亿元,年均递增16.6%。经济结构,向“两降一升”(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方向合理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工业门类齐全,已发展有冶金、机械、电子、建材、化工、医药、纺织、造纸、皮革等32个门类,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有285个。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钨制品、钨化工产品、机制纸为江西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仲钨酸铵、拷贝纸、4L-20/8型空压机、白砂糖、赣泉酒等市属工业近百个产品分别评为国家、省部级优质产品。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99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5.46亿元,年均递增12.23%,其中“八五”时期年均递增22.74%。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475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1.77亿元,年均递增8.43%。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禽蛋、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大幅增产。农业结构趋向合理,蔬菜、禽畜、水产、水果已成为四大龙头产业,已建成3个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反季节大棚蔬菜基地。农业商品率由1978年的32.2%上升到1995年的61.2%。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和单产均有很大提高。粮食产量每公顷由1978年的3457.2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4761.8公斤。利用外资取得突出成效,实际利用外资由1990年的14.98万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903万美元,6年累计利用外资2869.43万美元。市场贸易日益繁荣,商业网点增多,物价日趋平稳。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2.0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15倍,年均递增16.36%;商业网点增至10808个,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15.9%。1995年,财政收入达3.16亿元(老口径),比1978年增长9倍,年均递增14.5%;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7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1元,城镇储蓄超15亿元。
  第二节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建国前,境内的工业、农业和商业,除少数为官僚资本外,其余均为私有制经济。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1978年以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工业所有制结构1952年,市属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占6.57%,集体、私营工业占93.43%。1957年,国营工业比重上升到66.27%,集体工业下降到33.73%,个体私营工业为零。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除国有工业、集体工业之外,出现了个体工业、合资合营工业,非国有工业的发展快于国有工业。1995年,市属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占28.38%,集体工业占28.24%,村及村以下工业占41.48%,城镇个体、私营工业占1.9%。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属各种所有制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说明:1952年数字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集体工业含私营工业;1957年数字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1952、1957年,国有工业即国营工业;村及村以下工业含集体和个体私营工业。
  农业所有制结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前,农村耕地为农民私有。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村耕地除农民少量自留地外,绝大部分为农民集体所有。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各种所有制耕地面积)=] 商业所有制结构改革开放前,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一统天下,公有制占领整个市场。改革开放后,各种所有制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商业经济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市各种经济成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1995年与1980年相比,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分别下降21.52、10.14个百分点,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及其他经济分别上升1.3、18.64、1.39、0.14、10.19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各种经济成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单位:万元产业结构社会生产结构在全市社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约占73%,农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总产值之和约占27%。其发展趋势,除建筑业有所上升以外,其余各业比重下降。1992年与1985年相比,建筑业上升2.24个百分点,工业、农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分别下降0.77、0.15、0.6、0.72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社会总产值构成情况)=] 说明:按当年价计算。1993年起,取消社会总产值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结构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结构是:第一产业占6.95%,第二产业占50.06%,第三产业占42.99%,与198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6.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5.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1.34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1980~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情况)=] 说明:按当年价计算。
  工业生产结构在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按中央、省、地、市属企业分,1995年与1985年相比,中央属企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下降9.3个百分点,省属企业下降0.29个百分点,地属企业下降2.77个百分点,市属企业上升12.36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构成)=] 单位:万元说明:1985年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在市属(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按管理部门分,1995年与1985年相比,乡镇企业局、街道及其他所占的比重,分别上升26.54、8.34、0.47个百分点,经委、二轻局、商业局、城建局所占的比重分别下降31.5、1.49、2.29、0.07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1985年和1995年市属工业总产值构成情况)=] 说明:指乡及乡以上工业。1985年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农轻重结构建国以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是,农业逐渐下降,轻、重工业逐渐上升。1995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所占的比重下降30.34个百分点,轻工业所占的比重上升5.28个百分点,重工业所占的比重上升25.06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中农轻重比例)=] 说明:1952、1957、1980年均按当年不变价计算。
  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1985年,农业是大头,占65.58%,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之和占34.42%;1995年,工业变为大头,占59.98%,农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之和占40.02%。1995年与1985年相比,农业、建筑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下降50.03、7.31个百分点,工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上升43、1.3、13.04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情况)=] 说明:按当年价计算。
  农业总产值结构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是大头,1949年占82.08%,1995年占54.47%;其次是牧业,1949年占13.06%,1995年占32.2%;比重小的是林业、副业和渔业。从发展趋势看,种植业、副业比重逐渐下降,1949~1995年,种植业下降27.61个百分点,副业下降3.02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比重逐渐上升,1949~1995年,林业、牧业、渔业分别上升1.03、19.14、10.46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农业总产值构成情况)=] 说明:1949、1952年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1980年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商业购销结构商品销售对象构成全市商品销售对象,1949~1980年相对稳定。1985年与1980年相比,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比重上升1.4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比重相应下降。1990年比1985年,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比重下降1.3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比重相应上升。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社会商品销售对象比较)=] 商品流通行业结构1995年与1980年相比,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工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下降8.59、0.62、3.62个百分点,其他行业所占的比重上升12.83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构成)=] 商品购、销总额构成1995年与1985年相比,商品购进总额占购销总额的比重下降18.04个百分点,商品销售总额占购销总额的比重上升18.04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商品购销总额情况)=] 收入与分配结构国民收入结构在国民收入中,工业是大头,其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1985年为55.37%,1990年为55.2%,1992年为53.84%;其次是商业饮食业,其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1985年为16.98%,1990年为18.23%,1992年为18.93%;再次为农业,其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1985年为14.22%,1990年为16.33%,1992年为12.45%。总的变化趋势是:农业、工业、运输邮电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建筑业、商业饮食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国民收入构成情况)=] 说明:按当年价计算。
  财政收支结构建国以来,市财政历年都是收入大于支出。1949~1995年,全市财政收入总额为227090.26万元,财政支出总额为79402.84万元,支出总额为收入总额的34.97%。
  [=此处为表格(各个发展时期全市财政收支情况)=] 说明:上解总额未计算在财政支出中。
  财政收入结构建国后,工商税收一直是市财政收入的大头,平均占87.66%,比重最低的1962年占80.07%,比重最高的1975年达97.66%。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财政收入构成)=] 财政支出结构建国初至1962年,文教、卫生、科技事业费支出占市财政支出的大头,个别年份高达65.23%;经济建设年均支出比重不到15%,低于行政管理费支出。随后,市财政增加了经济建设投资,经济建设支出比重迅速增大,文教、卫生、科技事业费支出比重有所下降。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财政支出分配情况)=] 积累与消费结构 1992年,全市社会总产值为21.66亿元,减物质消耗14.34亿元,国民收入生产额为7.32亿元,加净流进1515万元,国民收入使用额为7.47亿元,其中:消费总额5.44亿元,消费率为72.8%;积累总额为2.03亿元,积累率为27.2%。与1985年相比,消费率上升2.3个百分点,积累率下降2.3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1985~1992年全市消费与积累比例)=]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积累总额构成情况)=]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消费总额构成情况)=] 第二章经济效益第一节社会生产效益 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2.73亿元,按当年价计算,比1990年增长1.9倍,比1980年增长10.8倍,15年间,年均增长17.9%。
  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95年比1990年增长66.25%,比1980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12.9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比1990年下降4.99个百分点,比1980年下降6.26个百分点。增加值率也呈现下降趋势,1980~1995年,年均下降1.5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增加值,1995年比1980年增长8.1倍,年均增长15.8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95年比1985年下降4.33个百分点,比1980年下降15.08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占大部分。1995年,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87.32%。工业增加值率有所下降,1995年比1990年下降1.02个百分点。受工业增加值率的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率也呈现下降趋势,1990~1995年,年均下降0.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8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5年比1980年增加21.34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42个百分点。增加值率,1995年比1980年下降31.6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11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及增加值率)=]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职工人均产值,1957年比1949年分别增长8.8倍和5倍。1980年比1957年分别增长6.2倍和78%。1995年比1980年分别增长2.65倍和1.61倍,比建国初分别增长256倍和26.66倍,年均分别递增12.82%和7.48%。
  农业劳动生产率全市农业总产值和每个农村劳动力平均产值,1957年比1949年分别增长35.91%和32.16%。1980年比1957年分别增长63.5%和4.8%。1995年比1980年分别增长1.74倍和87.88%,年均递增6.95%和4.29%。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及劳动生产率)=] 第三节资金效益工业资金效益 1949~1957年的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市工业生产效益上升。1958年以后,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企业效益有所下降,1961~1963年,全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出现负数。经过几年调整,有所好转。1965年,全市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2亿多元,利税总额2318万元,百元资金利税额24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部分工厂停工停产,资金效益跌到低谷。1978年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面整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工业企业产值、利润全面回升。1980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比1965年分别增长1.77倍和88.91%,百元资金利税额为12元。1990年,全市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比1980年分别增长1.59倍和1.26倍,百元资金利税额为10元,下降16.67%。1994年,全市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比1980年分别增长3.97倍和3.19倍;因投入资金增多,企业亏损面扩大,百元资金利税额为7元,下降41.7%,年均下降3.53%。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国有经济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效益)=] 农业资金效益建国前,农民以租种土地为主,生产投入资金极少。1957~1981年,农业生产资金以集体投入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基本上是低投入,低产出。1982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变集体投入为承包户投入,农业资金效益逐渐提高。据赣州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资料显示,1983年,家庭经营费支出及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为16.85%,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8元。1990年,家庭经营费支出及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上升到23.67%,比1983年上升6.82%;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1元,比1983年增长1.1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投入日趋合理,资金效益更为明显。1995年,家庭经营费支出及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上升到32.28%,比1983年上升15.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1元,比1983年增长4.3倍。
  第三章人民生活第一节收入水平职工收入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各种经济类型的职工人数不断增加,工资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年均职工人数为11.58万人,年工资总额为4.77亿多元,人均年工资4120元,与1950年相比,分别增长8倍、118.6倍和12.1倍;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51.3%、9.6倍和6倍。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增长较快。1995年,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平均人数9.57万人,工资总额4.15亿多元,人均全年工资4338元。90年代以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发展很快,尤其是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职工人数增长较快。1995年,其他经济类型企业职工1947人,工资总额657万元,人均年工资3375元,与1990年相比,职工增长7.7倍,工资总额增长11.9倍,人均年工资增长48.18%。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职工、工资额增长情况)=]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工资水平较高的是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较低的是建筑业,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此处为表格(1995年全市各行业职工人数及工资水平情况)=] 农民收入建国初,农民收入主要来自耕种土地。由于生产力低下,收入很少。农业合作化以后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先进技术,农林牧渔业产量均有增加。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分配上存在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2年起,经过全面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方针,农业生产逐步回升,农民收入有所增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干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措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8元,1990年增加到661元,1995年为1701元。12年间,年均增长15%。
  据赣州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全市70户农村住户调查显示,在1995年的人均总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80%,非生产性收入占13.09%。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农民人均总收入及构成情况)=] 单位:元说明:总收入指农民家庭通过各种生产和提供劳务活动所获得的全部现金和实物收入。
  个体劳动者收入 1952年,全市有私营工商业2928户,本金47万元,个体劳动者收入不稳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大多数城乡个体劳动者参加了集体生产。1978年后,个体经济得到发展。至1995年,全市个体劳动者比1985年增长5.14倍,年均增长19.9%;营业额比1985年增长14.84倍,年均增长31.82%。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个体劳动者基本情况)=] 第二节消费水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随着工资收入的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支出相应增加,生活质量逐步提高。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1985年增长4.15倍,年均增长17.81%,比1957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8.04%。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城镇居民主要消费品人均年消费量赣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结果显示,60~90年代,城镇居民人均主要消费品中的粮食类、干鲜蔬菜、卷烟呈递减趋势,食油、肉、蛋、茶、果、糕点、液化气、服装、各类鞋等呈增长趋势。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城镇居民主要消费品人均年消费量)=] 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80年代起,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农民生活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化服务支出比重有所增加。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农民主要消费品人均年消费量建国后,郊区农民主要消费品人均年消费量结构有所变化。1995年与1985年相比,粮食有所增加,食油增长1倍多,肉类增长83.3%,卷烟增长16.67%,酒类增长3.7倍,蔬菜增长1.4倍。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农民主要消费品人均年消费量)=] 城乡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由60、70年代的讲究朴素、实用、大方,转变为80、90年代的舒适、美观、高档。1995年与1985年相比,赣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资料表明,每百户城市居民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自行车增加90辆,洗衣机增加35台,电冰箱增加47台,摩托车从0到3辆,彩色电视机增加63台,电话由0到24台,黑白电视机由76减少到52台。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每百户城镇居民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赣州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资料表明,1995与1985年相比,70户农民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自行车增加172辆,电风扇增加125台,黑白电视机增加74台,彩色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录相机、洗衣机从0分别增加到19台、11辆、4台、11台、2台。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70户农民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第三节购买力社会消费品购买力 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03万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上升。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01亿元,与1949年相比,增长118.7倍,年均增长10.96%。
  城乡剩余购买力 195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为5万元,1978年为1235万元,1995年为18.51亿元,45年间年均递增26.33%,其中,1978~1995的17年间,年均递增34.27%。1995年,城镇储蓄存款余额占储蓄总额的83.74%。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单位:万元据赣州市城、乡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1981年后,城乡居民手存现金逐年增加。199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手存现金159元,比1981年增长15倍;农民人均手存现金87元,比1990年增长1.1倍。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城乡居民年末手存现金情况)=] 单位:元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