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29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教学
分类号: G4
页数: 2
摘要: 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初,主要以校会、班会、少先队活动等形式,以班主任为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以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师尊老、遵守纪律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等。1963年,开展向雷锋……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教育

内容

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初,主要以校会、班会、少先队活动等形式,以班主任为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以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师尊老、遵守纪律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等。1963年,开展向雷锋学习。1979年9月,贯彻小学生守则,全县小学每周举行一次升、降国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1年,全面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活动。
  课堂教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诏改科举,废八股。赣县将爱莲书院改办普通小学堂,制订章程,改个别教学为班级教学,课程分中、西两门,各聘教习1人。中文教习除研习经史子集外,各种西学(如天演论、格致须知、万国公法之类)均译成中文,归中文教习指导,每5日作一次讲演;西学教习则专授英文、算术、体操三科,每日上堂面授。
  光绪三十二年赣县城乡设高、初等小学堂,除执行清政府颁发的学制和课程外,还须教习县人陈瀛仿三字经韵文形式编写的乡土教材《赣县乡土志》。
  民国成立后,学堂改办学校,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陆续传入赣县。废止读经,改文言文为语体文,增加史地和自然常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在教学方法上开始了多种新的尝试,注重讲解。尤其是当时引进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对县境小学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外地学校迁入县内。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各乡中心国民学校都举行示范教学。
  建国初,以老解放区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废除奴化教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和鼓励教师自制教具,加强直观教学。
  1953年开始全盘采用苏联教育理论和方法,按“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安排教学。自此,教师逐步养成备课、编写教案、制订学科教学计划的良好习惯。完小都建立了教研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958年,小学各科教学都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完小普遍办有“小农场”或“小工厂”,增加劳动实习、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并与生产队挂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影响。
  1963年,贯彻《全日制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后,加强了课堂教学,恢复了教研活动,强调以教材为依据,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1966年6月,多数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秋复课后,贯彻“五·七指示”实行开门办学,拜工农为师,文化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几乎被取消。取消升留级制度,实行开卷考试,教学质量下降。
  1976年后,文化课的学习和课堂教学逐渐居于学校主导地位。1978年后,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新的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后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完小普遍按程度差异,分快、慢班。1980年纠正了这种做法。
  1980年起,在重点小学和部分中心小学推广电化教学,使用幻灯图像和播放录音进行教学,形式生动,直观性强,效果良好。
  1985年,县充实了教研室的力量,各乡镇健全了中心教研组,并建立了教师岗位责任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开展优质课教学评比,开辟第二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