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2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书院
分类号: G649.299
页数: 2
摘要: 北宋,理学代表人物周郭颐(称濂溪先生)从南安改判虔州时,在水东玉虚观左讲学,始有书院。
关键词: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内容

北宋,理学代表人物周郭颐(称濂溪先生)从南安改判虔州时,在水东玉虚观左讲学,始有书院。
  清溪书院,同治《赣县志》载:“清献赵公(赵抃)与濂溪周子(周敦颐)讲学处”,院址不详(疑即水东玉虚观左)。
  濂溪书院,院址,旧在水东玉虚观左,元末,毁于兵。洪武四年(1371)知县崔天锡重建。弘治十三年(1500)知府何珖改建于郁孤台下。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陈履忠改建于光孝寺左,改名“廉泉”(今赣州一中处)。顺治十年(1653)赣抚刘武元复“濂溪”名。此后,陆续增建堂、阁、祠、池、亭、桥,规模壮观。乾隆十七年(1752)为吉、赣、南、宁四州府书院,清未为道立。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院内附设致用中学堂。光绪二十八年,改名虔南师范学堂。民国初改名省立第二师范、省立第三中学,建国后为赣州第一中学。
  阳明书院,在郁孤台下(今赣州六中处),明正德间王守仁讲学处。崇祯十三年迁于县学,址废。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府王藩于旧址重建,仍称“阳明书院”,清末为府立。习业生员百余名。光绪二十七年改为赣州府中学堂。
  爱莲书院,在城北督学试院后,原为通判旧署(今东溪寺赣州五中处),道光二十八年巡道李本仁建。同治二年(1863)署道王德固等踵武,原有周敦颐莲池遗址,取周子爱莲说定名“爱莲书院”。清末为县立,习业童生无额,光绪二十七年改为赣县普通小学堂。
  先贤书院社学,在阜城坊东,宋寓贤杨澹轩故宅。嘉靖《赣州府志》载:淳熙元年(1174)提刑赵希龙立书院于此。元大德间(1297—1307)山长王天与赐名“濂溪书院”。正统四年(1439)通判郑暹复修。
  义泉书院社学,嘉靖《赣州府志》载:即先贤书院。正德十三年(1518)知府邢珣复修改名“义泉”,即东坊社学,久废。
  正蒙书院社学,在金鱼坊,久废。
  镇宁书院社学,在察院前,久废。
  富安书院社学,在祥符宫,久废。
  澄清书院社学,在澄清坊,久废。
  见山书院社学,同治《赣州府志》载:榷使顾大申建,久废。
  云龙书院社学,在云泉乡(今沙地中心小学处),同治《赣州府志》称“云从书院”,同治十年,署县黄德溥将团防余谷及劝捐创设,绅首谢家柱经理其事。
  书院的教学管理,历来重视选择山长,“文行著望者,禀地方官具关敦请”。每年2月起馆,11月散馆。书院的教学活动,初为名贤讲学之地。后借鉴白鹿洞书院的方法,“设立讲堂,先以说书,继之课文”,把四书、五经、朱程理学,分年安排,逐日逐段熟读。山长除与生童朝夕见面外,须每旬一日生童齐集讲堂,恭候山长按预讲之书剖白,再确定一日由生童轮讲一条,讲毕听掌教指正。书院一般一年一次考试,对优等者奖励。阳明书院原额取生员百名,童生60名。生员前20名给予膏火费600文(相当于助学金),童生前20名给钱500文,生员学习经史、时文、制艺、策论,以应乡试。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