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28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学
分类号: C40
页数: 1
摘要: 乾隆《赣县志》载:旧与府学俱建于紫极宫(今赣州市阳明路西端)。宋大中祥符中废。皇祐二年(1050)始于故址东南隅创建文庙,即庙庑为学舍。绍兴二十年(1150)火焚。淳熙五年(1178)重建。明成化四年(1468)与府学并,迁于景德寺(即慈云塔寺)。嘉靖四十一年(1562)复迁于紫极宫旧址。万历三十二年(1604)仍迁景德寺。崇祯十三年(1640)改建于郁孤台下,后毁。乾隆元年(1736)仍迁紫极宫……
关键词: 教育组织 社会科学

内容

乾隆《赣县志》载:旧与府学俱建于紫极宫(今赣州市阳明路西端)。宋大中祥符中废。皇祐二年(1050)始于故址东南隅创建文庙,即庙庑为学舍。绍兴二十年(1150)火焚。淳熙五年(1178)重建。明成化四年(1468)与府学并,迁于景德寺(即慈云塔寺)。嘉靖四十一年(1562)复迁于紫极宫旧址。万历三十二年(1604)仍迁景德寺。崇祯十三年(1640)改建于郁孤台下,后毁。乾隆元年(1736)仍迁紫极宫旧址。乾隆四十二年移城东南(今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处),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科举制度同时废。县学设教谕、训导各一员。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训导为副职,帮助教谕教育所属生员。县学主持童生试,经院试合格入学为生员(或称“庠生”,俗称“秀才”)。生员名额由朝廷规定,清制,县学岁、科两试,额取文童二十名,岁试取武童十五名;廪膳生、增广生各二十名。癝、增生每月均领6斗学米的津贴。县学隔2年贡1名生员入国子监习业,称为“监生”。据同治《赣州府志》载,府学出贡,明代,赣县有214人,清代有60人。同治《赣县志》载:县学出贡明代146人,清代240人。明、清两代出贡660人。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