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武装力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2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武装力量
分类号: E15
页数: 2
摘要: 清同治年间,南赣总镇辖城守营驻县城(今赣州市)南大街灵通庙。专司县城防务。设都司1名,把总1名,马战兵24名,步战兵1名,守兵160名、官座马6匹,兵战马24匹。
关键词: 特遣部队 武装力量

内容

清同治年间,南赣总镇辖城守营驻县城(今赣州市)南大街灵通庙。专司县城防务。设都司1名,把总1名,马战兵24名,步战兵1名,守兵160名、官座马6匹,兵战马24匹。
  塘汛南赣总镇中营分防:官村汛,把总1名,外委1名,兵丁36名,江口、信丰江口、下湖三水塘,把总1名,兵丁20名。储潭、水口、横弦三水塘和佛子凹塘,把总1名,外委1名,兵丁36名。左营分防龟角尾、鸥潭2水塘,兵丁17名。后营分防:下寒滩水塘及信丰乌漾滩铁石口二水塘,防兵共20名。良富东、良富西、土墙头、攸镇、夏浒5水塘和分水凹旱塘,把总1名,外委1名,马步战守兵46名。黄金及南康张边2水塘共把总1名,兵丁10名。
  靖卫总团民国16年(1927),国民党县政府为反共活动而组建。由县长直接指挥。团总张俊宰。越年停办。各区有区靖卫团。
  七坊靖卫团民国17年秋,稠村、桂江、黄岗、三溪、古茂、上埠、里源7个村的地主豪绅联合组建的地方武装。团总刘声偕,副团总黄芳春。下辖3个中队,4个分队。每个分队三四十人不等。民国20年8月,被红军歼灭。
  五坊靖卫团毗连“七坊”之社富墟,下鹭溪、东潮(东韶)、黄溪、东口(现俱属兴国县)联合组成。辖一个中队,中队长刘长儒,与七坊靖卫团同时被红军歼灭。
  潋西守望队民国19年6月,潋江(平江)西部各村之土豪谢成等集资购枪组成,队长钟毅三。被红军击溃。
  江口靖卫团民国19年春组织。毕复元、刘述生分任正、副区团长。同年被红军击溃。
  八、十两区游击队民国18年5月,潋江区9个乡的地主豪绅组织,钟毅三、程炽先后任队长。被红军击溃后逃入县城。于民国20年6月解散。
  保安团民国27年组建,始称游击队,不久改编为保安第二十、二十一两个团,驻赣县、南康等处。
  县保警大队民国33年7月成立,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县长兼任大队长。大队部始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重机枪中队,分驻湖江、潋江、县城等处。共有官30名,兵400名。另有后备队,官0名,兵88名。经5次改编后,辖3个中队。官52名,兵413名。
  暴动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组织。1929年初,大埠、田村、涧田、塘坑口、白鹭、清溪、社大、江口、茅店等地先后成立了暴动队,队员不脱产,除有几支土枪外,只有大刀、梭标。田村暴动队分9个小组,队长刘德全。
  县游击队由共产党领导,1929年6月成立于田村,队员40余人,队长刘崇沛。10月编入兴万赣游击队。
  兴万赣游击队 1929年10月,由涧田、塘坑口、田村、富竹44支中共地方武装合并编成。队长刘逵。辖3个班,共40余人,20多支枪。1930年3月扩充为2个大队,共100余人,30多支枪。28纵队 1930年3月,中共赣县县委领导,由兴万赣游击队扩编组建,同年夏,编入红22军,是地方红军部队,归县军事部领导,共200余人,130多支枪。纵队长谢紫枢,政委罗贵波。
  县独立团 (308团)1930年9月,由县游击队和兴国游击队合编成立,归县军事部领导。共200多人,110多支枪,后编入红军35军。团长邓茂生、政委谢玉焜。
  县政治保卫队 1930年9月,308团编入红军后,县成立政治保卫队,队长曾方兰,共100多人,40多支枪。各区成立了警卫连。
  县红色警卫营 1930年12月,政治保卫队并建。营长钟大遵、政委冯荣生,共200多人,100多支枪。1931年2月改称警卫营。5月改建为南路独立二团,开赴前线,以后县重建了警卫连。
  南路独立二团 1931年5月组建。团长黄荣辉、政委冯荣生。
  关税处游击队1931年7、8月间,良口、茅店关税处游击队成立。队长钟义生。共130多人,80多支枪。
  县独立团 1932年8月,警卫连扩编重组独立团。团长黄声赞,政委黎喜才。共300多人,300多支枪,后编入独立第六师开赴前线。1932年冬,成立独立二团,团长刘让东,共700多人。
  模范师 1932年冬组建。1933年5月全师报名当红军。领导人不详。
  中路支队 1933年2月,各区模范营于田村合编为中路支队。队长谢普庆,政委谢惠光,共200多人。
  县挺进队 1933年6月,从区模范营中挑选优秀战士组建,归县军事部领导,下辖2个大队;龙村大队队长黄申贤、政委刘逊志。共100人,50多支枪。茅店大队领导人和兵力不详。
  县独立营 1933年12月,由江口、茅店、石芫和储潭游击队合编组成,营长刘学连。下辖3个连,共300多人。
  红色独立十三团 1934年9月,由赣县独立营、杨殷独立营、关税处机枪连及部分地方武装合编而成。下辖2个营,1个机枪连。团长陈亦发,政委王××。继任的有魏子根、彭爱苏、罗孟文。有轻重机枪32挺,手枪10余支,步枪×××支。
  县游击大队 1934年12月,红军北上后,县成立了游击大队。大队长1人,副大队长2人,共98人。
  县公安队 1952年5月撤销县大队、区中队武装建制,建立中国人民公安部队赣县公安队。1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赣县公安队。1955年8月改称人民武装警察江西省赣县公安局民警中队。1963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县民警中队。
  县中队 1966年8月,县人武部接管公安警察中队,归人民解放军建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赣县中队。设队长、政治指导员、司务长各1人,共23人,1975年12月,划归公安建制,称县公安局武装警察中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赣县中队 1983年3月,以县公安局武警中队为基础组建。
  中国人民警察部队赣县消防中队1983年3月正式成立,列入武警部队序列。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