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970
颗粒名称: (一)组织沿革
分类号: K901.9
页数: 2
摘要: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青团秘密代号为“CY”。1929年初,在龙回罗屋坑成立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团员有曾人超、商异三、李赞襄、曹丹辉、朱作霖等。同年3月,党派曹丹辉在浮石发展团员,建立团支部。1930年春,龙回暴动后,在龙回成立共青团南康县委员会。
关键词: 地理沿革 地区演变

内容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青团秘密代号为“CY”。1929年初,在龙回罗屋坑成立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团员有曾人超、商异三、李赞襄、曹丹辉、朱作霖等。同年3月,党派曹丹辉在浮石发展团员,建立团支部。1930年春,龙回暴动后,在龙回成立共青团南康县委员会。办公地址在龙回墟天寿堂药店。李树萱、曹丹辉、朱作霖先后任团县委书记。有团支部7个(龙回区3个、三益区1个、浮石区3个),团员近100人。
  1949年2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州工作委员会(简称“赣州青工委”),派彭克礽先后到潭口、麻双、横市、坪市等地,以同学关系,秘密吸收王伯文、罗慕发(木发)、邓海芸、谭厚春等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建立团支部(又称”地下团”),发展团员开展迎接人民解放军的活动。1949年8月,南康解放前夕,全县有“地下团”支部3个,团员52名。即潭口团支部(含县城),有团员16人;坪市团支部,有团员11人;麻双团支部有团员16人;横市有团员9人。均隶属赣州青工委领导。
  1949年5、6月间,南康“地下团”支部还派出人员,至赣州、大余、信丰、上犹等县发展团员11人,为各县建团工作,培养骨干力量。潭口“地下团”支部(在台头村),地处赣余公路线上,一度成为赣州青工委的活动中心。各团支部根据青工委部署,积极宣传群众,收集情报,筹集物资(食盐、胶鞋、电池、药品),由潭口团支部送往信丰、大余联络点,转送油山、帽子峰游击队,支援游击战争。解放初,地下团员,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战争形势,组织“支前”委员会,筹集物资支援解放军挺进西南。根据扩军需要,团员以身作则,带头参军。坪市团支部动员60多名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
  1949年8月,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有团小组2个,团员13人。县委内设立南康县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县青委)。9月县直机关团总支成立。同年冬,潭东、潭南两乡分别成立团小组,全县有团员56人。
  1950年5月成立南康县青年联合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工委”。全县13区1镇成立区、镇工作委员会。1952年8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康县工作委员会,全县有区、镇团的工作委员会14个,团支部106个,团员1293人。
  1953年3月正式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康县委员会。接着13区1镇成立基层团委,南康中学成立团总支,年底全县有团支部224个(其中农村支部185个),团员2886人(其中农村2237人)。1956年,全县有基层团委14个,团总支65个,团支部387个,团员9389人。
  1957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康县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康县委员会。1958年,全县18个人民公社、莲花山垦殖场、县直属机关、南康中学等22个公社、单位成立团委,有423个团支部,10047名团员。1965年,全县有基层团委31个,团支部659个,团员14153人(其中女4857人)。
  1966—1972年8月,因“文化大革命”,团县委及各级团组织停止活动。青年工作纳入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群运组。
  1972年9月恢复共青团南康县委员会及各级团组织机构和正常活动。到1976年底,全县有基层团委24个,团支部1621个,专职团干33人,团员21819人(其中女9532人)。
  1985年,团县委机关设组织部、宣传部、学校少先队工作部、办公室。有干部10人。全县有基层团委39个,团支部907个,团员24153人(其中女8326人),专职团干64人。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