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南康县总工会历次会员代表大会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966
颗粒名称: 三 南康县总工会历次会员代表大会简介
分类号: D220
页数: 2
摘要: 首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0年5月2日在县民众教育馆召开,出席代表60人。大会选举县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9人。
关键词: 党的组织 会议

内容

首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0年5月2日在县民众教育馆召开,出席代表60人。大会选举县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9人。
  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1年6月25日,在县城民教馆召开,出席代表150人,会期5天。大会讨论通过《南康县工会章程》,总结工会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改运动的工作。选举县总工会委员会委员22人,候补委员3人,正式成立县总工会。
  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2年12月22日,在县城民教馆召开,会期3天,出席代表79人。大会总结工会组织在“三反”、“五反”运动中的工作。选举县工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1人。
  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3年11月15日至18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74人。大会主要内容:学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听取副县长刘广明《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报告》;讨论通过县工会副主席裘之卓《一年来工会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选举县工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3人和县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
  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5年3月15日至18日在县城人民礼堂召开,出席代表82人,列席代表4人。大会主要内容:动员全县职工为完成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支援解放台湾、反对使用原子弹、保卫世界持久和平而奋斗!中共南康县委组织部部长汪洪礼向大会作政治报告;县长范镜明在大会上讲了话。大会通过《继续支持解放台湾》的决议,选举县工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7人,候补委员5人和县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7人。
  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6年11月1日至5日,在县城人民礼堂召开,出席代表100人,列席代表18人。大会中心议题是:讨论工会工作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方针,并作出相应的决议。选举县工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5人,候补委员5人,和县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候补委员2人。
  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 1960年2月27日至30日,在县城职工礼堂召开,出席代表150人,列席代表11人。赣县、信丰、大余、崇义、上犹等县总工会,派代表莅会指导。大会中心内容:动员全县职工,深入开展以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红旗竞赛运动。选举县工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19人,候补委员4人,和县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本届始设常务委员会,委员9人。
  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与工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2年11月14日至17日,在县城职工礼堂召开,出席代表135人,工会积极分子30人。大会主要内容: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精神,总结3年来工会工作经验,号召全县职工,坚持以支援农业,服务农业为中心,开展增产节约的劳动竞赛运动,为完成调整后的国民经济建设计划而奋斗。选举县工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5人,委员会产生常务委员9人。表彰工会工作积极分子30人。
  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 1964年10月27日至30日,在县城工人俱乐部召开,出席代表108人,列席代表8人,特邀代表2人,家属代表2人。大会总结八届委员会的工作,号召全县职工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坚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继续开展以支援农业为中心的比、学、赶、帮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活动。选举县工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5人,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
  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 1973年8月22日至25日,在县城人民剧院召开,出席代表308人,代表中有各条战线的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会干部代表。其中产业工人代表占49%,女代表占30%,还邀请老工人、老干部代表5人,解放军代表2人,贫下中农代表3人。大会主要内容: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讨论研究、整顿、恢复“文革”时瘫痪7年的各级工会组织,总结全县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今后工作任务;选举县工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9人,委员会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委员9人。
  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1978年10月4日至6日,在县城人民礼堂召开。出席代表100人,特邀代表20人(其中老干部3人,老工人3人,贫下中农10人,职工家属4人)。大会主要内容: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为纲,开展“双打”(打击投机倒把、打击贪污盗窃)运动,肃清“四人帮”在工人运动中的流毒和影响;讨论新时期工会工作任务;动员全县职工,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贡献力量;选举县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33人。委员会选举常务委员会委员9人。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