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共产党所属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95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共产党所属群众团体
分类号: D6
页数: 16
摘要: 民国15年(1926年)9月,在中共南康支部干事会的领导下,筹组县工会组织。12月,在县城东街真君庙召开工人代表会,成立南康县总工会,魏绍汤任委员长。接着县城建立13个行业工会。唐江、潭口、龙回、横市、镜坝等墟镇也相继建立工会组织,发展会员4000多人。民国16年,县总工会组织工人纠察总队,有队员50多人,朱荣仁任总队长,各行业工会成立工人纠察分队,巡逻放哨,维护地方治安。
关键词: 群众组织 群众团体

内容

民国15年(1926年)9月,在中共南康支部干事会的领导下,筹组县工会组织。12月,在县城东街真君庙召开工人代表会,成立南康县总工会,魏绍汤任委员长。接着县城建立13个行业工会。唐江、潭口、龙回、横市、镜坝等墟镇也相继建立工会组织,发展会员4000多人。民国16年,县总工会组织工人纠察总队,有队员50多人,朱荣仁任总队长,各行业工会成立工人纠察分队,巡逻放哨,维护地方治安。
   1927年春,县城、龙回、唐江、横市等墟镇行业工会,组织工人深入农村,宣传国民革命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宣传“二、五”减租,反对土豪劣绅、资本家的剥削,支援北伐战争。3月6日,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残遭国民党右派杀害。4月3日,赣州300多工人护送陈赞贤烈士灵柩回南康,南康工人群众列队前往潭口迎接。5日,南康各界群众在县城举行追悼大会,声讨国民党右派杀害工运领袖的罪行。同年4月,横市店员工会组织工人罢市,抗议资本家的压榨工人罪行。5月,国民党“清党军”入康,工会组织被查封。
   1930年3月,龙回墟成立南康县总工会,总工会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文教部、青工部、女工部,有工作人员9人,李甫坑、李承珍、凌圣彬等先后任委员长。同时,在龙回墟成立工人纠察队。接着龙回、三益、浮石成立区工会,有会员300人。1931年2月,国民党军大举围剿龙回苏区,工会干部和会员编入游击队,工会活动停止。
   1932年2月,红军攻克县城,县总工会恢复活动。3月,驻县红军撤离,县中共党、政、群机关转移至赣县韩坊。9月,县总工会与信丰县总工会合并,成立信康县总工会。
   1949年9月,成立中共南康县委工人运动委员会(简称县工委),县委书记杨焕章兼主任,委员5人。
   1950年5月,成立南康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7月,南康县中、小学教职员联合会、唐江镇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全县有99个基层工会,125个工会小组,会员4692人。
   1951年5月,正式成立县总工会。同年,蓉江镇、潭口镇、凤岗墟、中国教育工会南康县委员会、县搬运5个工会筹备委员会和唐江镇工会委员会成立(蓉江镇工会筹委会于1952年2月撤销、直属县总工会)。1952年7月,横市墟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9月,潭口镇工会、凤岗圩工会、中国教育工会南康县委员会正式成立。1953年7月,横市圩工会委员会正式成立。9月,县总工会改称县工会联合会。1955年10月—1957年4月,县店员工会(后改称县商业工会)、县粮食工会、中国金融工会南康县委员会(1957年7月撤销)、中国搬运工会南康县委员会、中国供销社工会南康县委员会相继成立。至1957年全县有基层工会55个,工会小组341个,会员4706人。1958年11月,县工会联合会复改称县总工会。
   1964年春,南康县总工会横市、凤岗两个工作委员会成立。4月,成立县林业工会委员会。当年有基层工会56个,工会小组310个,会员398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工会停止活动。1969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组织县工人代表会(简称“工代会”),与县革委会政治部群运组合署办公。1973年8月,恢复县总工会。当年有基层工会150个,工会小组285个,会员5026人。1974年“批林批孔”期间,县总工会一度被“反潮流战士”冲击,活动停止。11月,恢复办公。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的工会章程颁布,工会工作更加健全。县卫生、经委、农机、农牧渔、城建、交通、工商、税务、文化、广播等系统先后成立系统工会。1983年,县直属党、政、群机关也先后建立工会组织。1984年,县总工会工作部门有办公室、企业民主管理办公室、组宣部、生产保护部、生活保险女工部和唐江办事处。1985年8月,成立县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当年全县有教育、商业、财政金融、粮食、经委、二轻、农牧渔、城建、农机、交通、供销、工商、税务、水电、文化、广播、卫生、林业等18个系统工会,164个基层工会(含22个县直属基层工会),974个工会小组,会员13338人。
   二、主要活动 组织工人纠察队 1950年,在县工委领导下,县城组建“南康县工人纠察队”,队员60多人。县城各行业工会也组织工人纠察队。1952年,唐江镇工会成立工人纠察队,队员50多人。纠察队协助公安机关,维护城镇治安。1956年,纠察队并入民兵组织。
   参与政事和企业民主管理 1953年3月,以店员工会为主,成立县总工会护税工作委员会,蓉江、唐江、潭口3镇,成立工会护税分会,各行业基层工会成立护税小组,协助税务部门,搞好税收工作。县城和唐江镇检举揭发私营工商户偷税漏税120000元(旧币)。1981年10月,召开全县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会议,并由县委组织部、县经委、县总工会组成企业民主管理小组,在全县推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984年,全县有27个厂矿企业单位召开职工代表会或职工大会,民主选举厂长和经理10人,车间主任24人,班组长26人,评议企业中层以上干部40人。同年,全县有90个基层工会,对单位职工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提出建议,协助行政领导,做好职工的住房分配工作。
   增产节约、劳动(生产)竞赛 在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县总工会在各基层工会中,持续开展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革新技术,降低成本的增产节约、劳动(生产)竞赛活动。1955年,县城基层工会参加劳动竞赛职工2321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2%。年底为国家增加财富6000余元;1956年,全县有90%的职工参加劳动(生产)竞赛活动,全年提出合理化建议139件,被采纳使用90件,为国家创造财富25000元;1984年,县经济委员会在全系统职工中,开展“三创、两高、一献”的劳动(生产)竞赛活动,即创最高纪录、创新水平、创先进企业、车间、班组、个人,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素质和每人增收节支贡献100元。年底,增加财政收入128万元。1985年,开展“学先进、赶先进、为‘四化’作贡献”的劳动(生产)竞赛活动,全县在164个基层工会中,参加竞赛活动职工有14275人,年底评出先进集体89个、先进生产(工作)者245人,其中女职工72人。
   职工教育 1950年,县总工会在县城工人夜校办扫盲识字班,学员500人。1952年,县职工业余学校推广“速成识字法”,办速成识字班3班(工人2班,机关干部一班),学员107人。1957年,县总工会办有职工业余学校3所(蓉江、唐江、潭口各一所),开设扫盲、初小、高小、初中等23班,学员计892人。1980一1984年,职工业余学校办学重点是职工“双补”(文化与业务)教育,补习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等。1984年,通过补习,商业系统有1245名职工,达到学习成绩及格水平,颁发合格证书。
   1952年,县总工会在县城办工人俱乐部一所,设有图书室、阅览室、下棋室,并组织篮球队、业余剧团等,在职工群众中经常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
   关心职工生活 1951年,县总工会在县城开办职工消费合作社1个(1953年并入蓉江供销社)。1953年开设职工理发店1间,职工食堂1个(均于1955年撤销)。1957年起,在厂矿企业中施行《劳动保险条例》,工会组织检查、监督《条例》的贯彻执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1953年,工会发动会员组织职工互助储金会5个,入会职工251人,有互助基金1024元。1957年全县80%的基层工会办起了职工互助储金会,入会职工1280人,互助基金达8623元。1985年,全县有职工互助储金会1937个,入会职工9201人,互助会有基金计232208.30元,对解决职工经济应急困难,减少行政借支,起了很大作用。对遭受灾害困难的职工,工会组织给予适当经济补助,1985年享受困难补助职工1989人,补助金额31528.91元。
   三、县总工会历次会员代表大会简介 首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0年5月2日在县民众教育馆召开,出席代表60人。大会选举县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9人。
   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1年6月25日,在县城民教馆召开,出席代表150人,会期5天。大会讨论通过《南康县工会章程》,总结工会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改运动的工作。选举县总工会委员会委员22人,候补委员3人,正式成立县总工会。
   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2年12月22日,在县城民教馆召开,会期3天,出席代表79人。大会总结工会组织在“三反”、“五反”运动中的工作。选举县工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1人。
   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3年11月15日至18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74人。大会主要内容:学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听取副县长刘广明《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报告》;讨论通过县工会副主席裘之卓《一年来工会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选举县工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3人和县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
   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5年3月15日至18日在县城人民礼堂召开,出席代表82人,列席代表4人。大会主要内容:动员全县职工为完成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支援解放台湾、反对使用原子弹、保卫世界持久和平而奋斗!中共南康县委组织部部长汪洪礼向大会作政治报告;县长范镜明在大会上讲了话。大会通过《继续支持解放台湾》的决议,选举县工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7人,候补委员5人和县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7人。
   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6年11月1日至5日,在县城人民礼堂召开,出席代表100人,列席代表18人。大会中心议题是:讨论工会工作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方针,并作出相应的决议。选举县工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5人,候补委员5人,和县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候补委员2人。
   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 1960年2月27日至30日,在县城职工礼堂召开,出席代表150人,列席代表11人。赣县、信丰、大余、崇义、上犹等县总工会,派代表莅会指导。大会中心内容:动员全县职工,深入开展以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红旗竞赛运动。选举县工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19人,候补委员4人,和县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本届始设常务委员会,委员9人。
   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与工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2年11月14日至17日,在县城职工礼堂召开,出席代表135人,工会积极分子30人。大会主要内容: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精神,总结3年来工会工作经验,号召全县职工,坚持以支援农业,服务农业为中心,开展增产节约的劳动竞赛运动,为完成调整后的国民经济建设计划而奋斗。选举县工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5人,委员会产生常务委员9人。表彰工会工作积极分子30人。
   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 1964年10月27日至30日,在县城工人俱乐部召开,出席代表108人,列席代表8人,特邀代表2人,家属代表2人。大会总结八届委员会的工作,号召全县职工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坚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继续开展以支援农业为中心的比、学、赶、帮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活动。选举县工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5人,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
   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 1973年8月22日至25日,在县城人民剧院召开,出席代表308人,代表中有各条战线的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会干部代表。其中产业工人代表占49%,女代表占30%,还邀请老工人、老干部代表5人,解放军代表2人,贫下中农代表3人。大会主要内容: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讨论研究、整顿、恢复“文革”时瘫痪7年的各级工会组织,总结全县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今后工作任务;选举县工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9人,委员会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委员9人。
   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1978年10月4日至6日,在县城人民礼堂召开。出席代表100人,特邀代表20人(其中老干部3人,老工人3人,贫下中农10人,职工家属4人)。大会主要内容: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为纲,开展“双打”(打击投机倒把、打击贪污盗窃)运动,肃清“四人帮”在工人运动中的流毒和影响;讨论新时期工会工作任务;动员全县职工,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贡献力量;选举县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33人。委员会选举常务委员会委员9人。
   第二节 农民组织 民国15年(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康县城。10月,成立南康县农民协会,黄兑(吉安人)任主席。东山、南水、陀圳、镜坝、连城、鳌塘、大坪、上洛等地,相继成立农民协会。12月,成立县农协会唐江办事处;马齐坝、卢屋村、凤岗下雨塘、伍屋村等地也成立农协会。全县共建立乡农民协会37个,发展会员近3万人。农协会的口号是:“实行耕者有其田”、“打倒高利贷”、“打倒土豪劣绅”等,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和反对土豪“年关”逼债斗争。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农民协会被国民党右派取缔。
   1927年8月,共产党员商辑伍,利用浮石赣桥小学堂校长的身份,在赣桥和龙回西角等地,秘密发展农协会员,组织农民协会。1930年3月龙回暴动胜利后,成立县农民协会,商辑伍任主席。接着龙回、三益、浮石及全县其他部分农村也成立农民协会。农协会员达5000余人。
   解放后,1949年8月,召开全县农民代表会,成立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同年冬,全县成立区农协会6个,乡农协会37个,会员45406人。1950年5月,正式成立县农民协会委员会,6月,全县建立乡农协会45个。乡、村农民协会设立贫雇农主席团,成员5—7人。各级农协会组织,经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反霸和抗美援朝、镇反等各项运动的教育与锻炼,成为农运中的领导核心。1951年,全县9个区、1个镇、108个乡、771个行政村全部成立农民协会,有会员105515人,县农民协会与县土改委员会合署办公。1952年,全县有9个区、108个乡、841个行政村农民协会,有区农协会干部10人,乡农协干部108人,村农协会干部841人,会员141496人。1954年各级农民协会,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组织机构自行消失。
   1965年2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后,县委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和1964年农业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出席代表839人。县委副书记王福林作《认清形势,鼓足干劲,组织生产新高潮,为夺取全年农业更大丰收而奋斗》的报告。会议讨论研究重新组织队伍,发挥贫下中农优势,加速农业发展的问题;选举成立南康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分别建立贫下中农协会,生产队建立贫协小组,贫下中农成为社教的依靠对象。1966年元月,县委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和农业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1000人。会议主要内容:总结交流三大革命运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经验,号召全县农民,深入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生产运动,争取1966年农业生产全面丰收。选举成立南康县贫下中农协会。
   1968年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后,县贫协工作纳入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群运组。
   1969年2月,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南康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委员174人,常务委员21人,刘体煊任主任。
   1980年,县贫下中农协会负责人和专职干部调离,机构自行消失。
   第三节 青年组织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沿革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青团秘密代号为“CY”。1929年初,在龙回罗屋坑成立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团员有曾人超、商异三、李赞襄、曹丹辉、朱作霖等。同年3月,党派曹丹辉在浮石发展团员,建立团支部。1930年春,龙回暴动后,在龙回成立共青团南康县委员会。办公地址在龙回墟天寿堂药店。李树萱、曹丹辉、朱作霖先后任团县委书记。有团支部7个(龙回区3个、三益区1个、浮石区3个),团员近100人。
   1949年2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州工作委员会(简称“赣州青工委”),派彭克礽先后到潭口、麻双、横市、坪市等地,以同学关系,秘密吸收王伯文、罗慕发(木发)、邓海芸、谭厚春等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建立团支部(又称”地下团”),发展团员开展迎接人民解放军的活动。1949年8月,南康解放前夕,全县有“地下团”支部3个,团员52名。即潭口团支部(含县城),有团员16人;坪市团支部,有团员11人;麻双团支部有团员16人;横市有团员9人。均隶属赣州青工委领导。
   1949年5、6月间,南康“地下团”支部还派出人员,至赣州、大余、信丰、上犹等县发展团员11人,为各县建团工作,培养骨干力量。潭口“地下团”支部(在台头村),地处赣余公路线上,一度成为赣州青工委的活动中心。各团支部根据青工委部署,积极宣传群众,收集情报,筹集物资(食盐、胶鞋、电池、药品),由潭口团支部送往信丰、大余联络点,转送油山、帽子峰游击队,支援游击战争。解放初,地下团员,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战争形势,组织“支前”委员会,筹集物资支援解放军挺进西南。根据扩军需要,团员以身作则,带头参军。坪市团支部动员60多名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
   1949年8月,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有团小组2个,团员13人。县委内设立南康县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县青委)。9月县直机关团总支成立。同年冬,潭东、潭南两乡分别成立团小组,全县有团员56人。
   1950年5月成立南康县青年联合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工委”。全县13区1镇成立区、镇工作委员会。1952年8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康县工作委员会,全县有区、镇团的工作委员会14个,团支部106个,团员1293人。
   1953年3月正式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康县委员会。接着13区1镇成立基层团委,南康中学成立团总支,年底全县有团支部224个(其中农村支部185个),团员2886人(其中农村2237人)。1956年,全县有基层团委14个,团总支65个,团支部387个,团员9389人。
   1957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康县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康县委员会。1958年,全县18个人民公社、莲花山垦殖场、县直属机关、南康中学等22个公社、单位成立团委,有423个团支部,10047名团员。1965年,全县有基层团委31个,团支部659个,团员14153人(其中女4857人)。
   1966—1972年8月,因“文化大革命”,团县委及各级团组织停止活动。青年工作纳入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群运组。
   1972年9月恢复共青团南康县委员会及各级团组织机构和正常活动。到1976年底,全县有基层团委24个,团支部1621个,专职团干33人,团员21819人(其中女9532人)。
   1985年,团县委机关设组织部、宣传部、学校少先队工作部、办公室。有干部10人。全县有基层团委39个,团支部907个,团员24153人(其中女8326人),专职团干64人。
   (二)主要活动 解放后,广大团员青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民兵组织,踊跃参军服役,带头参加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在各项生产(建设)活动中,发挥党的助手作用。1954年,全县有914名团员(占团员总数的38.5%),分别担任农业互助组、合作社的组长、社长和会计员职务。1956年,全县有团员、青年49276人,组成青年造林队1252个,共种各种树木150多万株。1957年,团县委副书记吴乐民,出席团中央在瑞金召开的“四省百县”(闽、粤、湘、赣)青年造林会议。1959年,团县委副书记邓登芳出席团中央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四省百县”青年造林会议。在团的活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团干,1960年,唐江中心小学团支部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文开金被团中央授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1962年,平田公社白石大队团支部书记刘经绅,参加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团组织先进集体座谈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各级团组织经常抓团员、青年教育。1958年县办团校1所,还通过支部大会、民主生活会、学习班、青年活动、业余夜校等对团员、青年进行教育。1963年,各级团组织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全县涌现雷锋式团干250人,2500多团员被评为“五好青年”(五好即:听党的话,立场坚定,学习执行政策好;关心集体,大公无私,集体劳动生产好;联系群众,尊重老农学习生产技术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发扬革命传统好;爱国爱社,遵守法纪,共产主义品德好)。1976年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加强对团员、青年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1979年,团县委组织全县团员、青年,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79年,唐江镇中心小学教师梁金龙、西华乡河陂村邱全胜被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0年,全县评选“新长征突击手”120人,“新长征突击手标兵”26人。1984年,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一团两户”(即致富经验报告团、专业户、重点户)活动。全县组织报告团18个、成员90人。通过活动,全县涌现科学示范户642户,种植、养殖、商业服务、运输、手工业、加工业等各种专业重点户3718户。
   (三)历次团代表大会简介 首次县团代表大会 1953年3月召开,选举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康县委员会”。
   第二次县团代表大会 1954年7月23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00人,大会通过“关于拥护宪法、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和各民主党派《关于解放台湾联合宣言》的决议。选举二届团县委委员。
   第三次县团代表大会 1955年6月21日至26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42人,列席代表17人。大会主要任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青年,加强共产主义教育,培养共产主义品德,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团的独立活动;进一步发挥团员、青年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议通过《关于拥护中共南康县委副书记汪洪礼作的政治报告》和《关于通过工作报告》的决议。表彰14个模范团支部和35名优秀团员。选举第三届团县委委员。
   第四次县团代表大会 1956年6月24日至26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44人,列席代表26人。大会任务:组织与带领团员、青年,开展有益活动,把青年带领成为生产建设和向科学文化进军的突击力量,成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有真实本领的人才。会议通过《关于拥护中共南康县委副书记刘昌龙作的政治报告》、《关于通过工作报告》和《关于协助党搞好生产和办社》的决议。表彰模范团总支12个,团支部3个,团员70名,团干4名。选举第四届团县委委员17人。
   第五次县团代表大会 1957年3月15日至17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500人,列席代表30人。会议作出相应的决议,表彰模范团总支5个,团支部36个,团员161人。选举五届团县委委员27人。
   第六次县团代表大会 1958年5月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87人,列席代表50人。大会主要任务:审查通过五届委员会工作报告,讨论制订全县共青团工作三年规划。作出《关于在青少年中广泛深入开展共产主义教育活动》的决议。选举六届团县委委员35人。
   第七次县团代表大会 1959年8月5日至1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500人。大会主要任务:传达贯彻团中央三届五中全会和团省委三届五次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团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在青年中的核心作用。团结全县青年协助党掀起秋季生产高潮。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大会表彰模范团支部43个,优秀团员184名,优秀团干52名。选举七届团县委委员37人。
   第八次县团代表大会 1960年9月16日至18日在唐江召开。出席代表453人,列席代表26人。会议根据新“三反”精神,认真总结检查一年来团的工作,深入贯彻南方四省百县青年造林会议和县党代会精神,部署今后团的工作。作出“关于动员全县青年投身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和“进一步加强团的组织建设”等决议。选举八届团县委委员。
   第九次县团代表大会 1963年1月31日至2月3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529人。大会主要任务:学习贯彻团中央三届七中全会和团省委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总结过去工作,讨论确定团在今后,特别在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争取1963年农业大丰收的工作任务。选举九届团县委委员。
   第十次县团代表大会 1965年2月24日至28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618人,列席代表7人。大会总结九届委员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团的工作任务;听取中共南康县委领导的政治报告;表彰“四好”团支部和优秀团员、五好青年。选举第十届团县委委员。
   第十一次县团代表大会 1972年9月24日至28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700人,列席代表15人。大会主要任务: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批林整风运动,总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共青团的工作,进一步落实毛泽东主席关于青年工作的指示。选举十一届团县委委员。
   第十二次县团代表大会 1978年9月5日至7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99人,列席代表10人。大会主要任务: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决执行中共十一大路线,贯彻落实全国五届人大和全国科学大会精神,深入揭批“四人帮”摧残共青团工作的罪行,总结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新时期共青团的工作任务。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入“三大革命”运动,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努力奋斗。选举第十二届团县委委员。
   第十三次县团代表大会 1981年12月24日在县城召开。会议学习中共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总结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团的工作。表彰先进团支部和优秀团员。选举第十三届团县委委员。
   第十四次县团代表大会 1984年12月17日至19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39人。大会主要任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贯彻落实中共南康县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搞好综合改革,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号召,进一步动员全县团员、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树立崇高理想,为“四化”建设努力奋斗。选举第十四届团县委委员。
   第四节 少年组织 一、苏区儿童团 民国19年(1930年)3月,龙回苏区成立南康县儿童团。总团长曹光琳。龙回、三益、浮石三区成立儿童分团。凡12岁至15岁的男女儿童均可参加。儿童团在苏维埃政府和共青团领导下,配合红军和赤卫队站岗放哨,监视坏人,做宣传工作。
   二、中国少年先锋队 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中国共产党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吸收7—14周岁的少年儿童参加。1950年,全县部分小学成立少年儿童团。1951年少年儿童组织统称少年儿童队,完全小学、初中设大队、中队、小队。1953年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到1954年,全县有少先队大队54个,中队151个,辅导员413人,队员5128人。1958年,全县12所中学、490所小学建立了少先队组织,有少先队员34548人,辅导员924人。同年12月1日,召开全县第一次队员代表大会。1966年5月31日至6月2日,召开全县第二次队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422人,大会通过《关于今后全县少先队工作任务》的决议。决议要求:少先队组织要办成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要培养教育少年儿童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和诚实、勇敢、团结、活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会议通过并成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南康县队部”。1967年1月起,因“文化大革命”,全县少先队组织停止活动,各小学成立“红小兵”组织。1973年8月,全县有“红小兵”大队173个、中队685个,辅导员322名。红小兵39031人,占在校少儿总数的55%。1978年10月,撤消“红小兵”组织,恢复少先队,全县有队员48241人,辅导员1855人。1980年,全县17所中学,407所小学有少先队员57600人,辅导员2039人,校外辅导员78人。1985年,全县有393个大队,110672名队员,2636名辅导员。同年12月8日至9日,在县城人民礼堂召开全县少先队第三次队员暨辅导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10人。选举产生“南康县少年先锋队工作委员会(简称“少工委”)。
   少先队组织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少年儿童,使之成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且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有文化科学知识,有健康体魄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少年儿童健康成长。1961年4月,三江初级中学少先队员李祖錥,在洪水急流中,为抢救两个落水的公社干部,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他“红色少年李祖錥”的光荣称号,并号召全省少先队员开展向李祖錥学习的活动。1982年,县实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开展“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并有6名队员获先进个人奖。1985年,唐江中心小学五(2)班荣获《中国少年报》社开展的“创造杯”学习奖。
   第五节 妇女组织 一、妇女工作委员会 1930年3月,中共南康县委内设妇女工作委员会,7月县苏维埃政府设妇女工作委员会,钟秋香、曾国英、易七妹子、邹八妹子等先后任负责人。龙回、三益、浮石三区苏维埃政府相继设妇女工作委员会。同时,在工会、共青团、农协会等内设妇女部。苏区妇女组织发动妇女参加反封建斗争,学习文化,宣传妇女解放,废除买卖婚姻,实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动员亲人参加红军,组织洗衣队为红军、赤卫队洗补衣服,发动妇女做军鞋,捐献物资慰劳自己的队伍。
   1932年,在反“围剿”战斗中,三益乡妇女干部黎德洪、浮石河坑曹正英组织妇女炊事班、洗衣队,随红军转战赣县小坌、于都等地。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不少妇女跟随游击队上山坚持游击活动。游击区妇女,积极为游击队送情报、送物资、支持游击战争。
   1929年至1935年,全县有18个妇女,参加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37年冬,国共合作抗日,龙回游击区20多名妇女,筹集布鞋、毛巾、鸡蛋、米果和慰问信,送至大余池江板棚下,慰问游击队员组成的抗日义勇军(新四军)。
   二、县妇女联合会 (一)组织沿革 1949年9月,中共南康县委设妇女运动委员会。
   1950年3月8日,成立南康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县妇联),全县有区妇联6个,专职干部11人,有乡妇代会72个,正副主任116人,妇代小组1855个。1952年,县妇联有干部4人,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全县有区妇联9个,专职干部25人;乡妇代会99个,正副主任146人;妇代小组2683个,会员62555人。
   1953年至1955年,县妇联在各区设派出机构,叫区分会。全县有13个区分会,2个镇妇联。1956年,区分会改称区办事处,全县有10个区办事处,6个县直属妇联,60个乡妇代会。
   1957年10月,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名为县妇女联合会。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后,全县有18个公社(乡)妇联,321个生产大队妇女工作委员会。
   1961年11月,设区分社,全县有9个区办事处,3个镇妇联,54个公社妇联,520个生产大队妇女工作委员会。
   1965年3月,撤区并社,全县有24个公社、3个镇妇联,专职干部51人,376个生产大队妇代会。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各级妇联组织停止活动。1972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召开全县妇代会,成立恢复县妇联筹备小组,隶属县革委会政治部群运组。1973年2月,恢复县妇女联合会,24个公社(镇)恢复妇联组织。全县有专职妇女干部36人。1984年,全县有27个乡妇联,3个镇妇联。县妇联有干部9人,乡(镇)妇联有干部34人。县妇联内设办公室、宣传部、福利部、托幼办公室、法律顾问小组。
   (二)主要活动 各级妇联组织,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动妇女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各条战线上,发挥“半边天”作用。
   宣传贯彻《婚姻法》 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后,妇联配合各级党委,宣传贯彻《婚姻法》。1952年,成立南康县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同年冬,在东山乡进行贯彻婚姻法的试点工作。1953年3月,全县开展贯彻婚姻法宣传月活动。全县妇女通过学习贯彻婚姻法,积极行动起来,反对封建婚姻,建立和睦民主的家庭。这时期,全县自由恋爱结婚的有6442对,自愿离婚的有2161对,经法院判离的1097对,寡妇改嫁的42人,童养媳回娘家的464人。1978年,各级妇联组织配合党组织,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县有42个男青年自愿到女家结婚落户。当年国庆节,县委、县革委会还在县城体育场,为23对男到女家结婚落户的新婚夫妇举行集体婚礼。1980年,新婚姻法公布后,县妇联向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发出关于组织学习、宣传、贯彻新婚姻法的通知。10月,全县开展贯彻新婚姻法的宣传教育月活动。在活动中,对干涉婚姻自由,歧视、虐待、残害妇女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参加剿匪、反霸、土改等反封建斗争 1950年3月,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区妇联、乡妇代会相继建立。这一时期各级妇女组织贯彻男妇一起发动的方针,发动组织广大妇女,参加剿匪、反霸、土改等各种反封建斗争。全县参加反霸的妇女39516人,参加没收地主财产的41572人,参加诉苦会的3199人,参加查丈田亩的239人。
   抗美援朝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各级妇女组织发动各界妇女,积极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控诉美帝罪行,参加爱国生产竞赛,动员青年参军,拥军优属。全县从县、区、乡妇女干部到妇女群众,都订立了爱国公约,积极为“南康号”飞机献二亿元(旧人民币),全县7个区的统计,妇女捐献慰劳中朝部队军鞋5346双,毛巾1540条,慰问袋365个,肥皂715块,日记本493本等,还有母送子参军36人,妻送郎入伍57人。
   走合作化道路 土改复查后,妇女都要求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1952年,全县有11873名妇女参加互助组,妇女当组长的10人,当副组长的30人。镜坝乡邬石珠带头组织全县第一个生产互助组,成为全县农业互助合作的模范。1955年,全县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321个,有女社长54人,副社长303人,女社委5640人。1956年,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218个高级社,有女社长15人,副社长216人,社委671人,女社员代表1340人,女农技员183人。
   参政议政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妇女干部茁壮成长。1951年至1953年除各级妇联干部60人外,有县委组织部女副部长1人,政府副科长2人,机关女干部7人。1956年,有女省人民代表1人,女县人民代表61人,女副局长2人,女乡长1人,副乡长61人,乡人民委员190人,女街长9人,乡人民代表587人。全县218个高级社,有女社长15人、副社长216人。公私合营女经理10人,副经理2人。全县手工业合作社72个,有女社主任2人,副主任5人,会计8人,女理事38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县有女社长7人,副社长15人,管委委员188人。女生产大队长13人,副大队长260人,女乡人民代表580人,乡人民委员142人,县人民代表71人,县人民委员5人。1964年,有女县人民委员4人,公社女党委副书记、正、副女社(镇)长15人。生产大队党支部女书记、大队长23人。1985年,有女县人大副主任1人,乡党委书记、副书记、副乡长、副局长等副科级以上女领导干部18人。女乡人民代表538人,县人民代表91人。
   参加生产 广大妇女在工业、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1957年在农村妇女中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三比(比出勤、比学技术、比托幼组织安排家务)竞赛活动,全县有44435人参加,取得了显著成绩。1961年4月至6月的大洪灾中,全县有12411名妇女参加抗洪抢险,在搞好集体生产的同时,妇女积极搞好家庭副业,重点发展生猪生产。1957年,全县养猪积极分子大会上,积极分子350人中,有妇女336人。为了改变生产条件,全县妇女积极参加农田基本建设,1959年,全县参加水利建设的87345人中,有妇女48246人,占60%。在章惠渠水利工地上劳动的妇女6199人,占总劳力的58%。1979年,全县妇女改造低产田7905.5亩,搞妇女试验田2371.37亩,造“三八”林30803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妇女积极参加经济体制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放开手脚,勤劳致富。在农村涌现出一大批养殖行家,种植能手和经营乡镇企业的女能人。1985年,全县有以妇女为主的重点户专业户3528户,占两户总数31.2%。在城镇,广大妇女积极参加第三产业,大办为民服务的服务业、加工业。1985年仅唐江从事饮食服务摆摊设点的就有195户,585人。蓉江镇妇女大力发展成衣加工,全镇从事成衣加工的妇女400余人,摆摊设点279个,成衣销售省内外。
   开展“双争”活动 1978年以来,各级妇联组织在妇女群众中,开展争当“三八红旗手”(集体)和“五好”家庭活动。1979年,受全国妇联表彰的“三八红旗手”2人,受省表彰的“三八红旗手”20人,“三八红旗集体”2个;受县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170个,“三八红旗手”138人。1983年,受全国表彰的“三八红旗手”3人,“五好”家庭4户;受省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2个,“三八红旗手”10人,“五好”家庭6户;受地区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4个,“三八红旗手”27人;“五好”家庭12户;受县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46个,“三八红旗手”119人,“五好”家庭90户。1985年,受县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43个,“三八红旗手”107人,“五好”家庭90户,文明家庭31户。
   搞好托幼工作 为了解决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后顾之忧,1952年在石滩乡(今三益乡)办起了全县第一个托幼组。1954年夏收夏种,办农忙托儿组17个,农忙托儿所9个,受托幼儿93人。1956年,在全县举办16个托儿所,307个托儿组,受托儿童2441人。1958年,全县办保育院79个,幼儿园226所,托儿所1671个,受托儿童29369人。1960年,有农村托儿所1668个,受托儿童5759人,有保育员1997人,幼儿园258个,入托儿童4514人,有教养员285人。1979年10月统计,全县有幼儿园84所,入园儿童4010人,托儿所4所,入托儿童37人。到1985年底,全县有托幼组织243所,入托儿童9240人,其中学前班96个。公办幼儿园1所,单位办6所,城镇民办14所,农村民办219所。城镇入园儿童1310人,占应入园儿童的77.5%,农村入园儿童2930人,占应入园儿童的27.2%。1985年,县妇联举办三期幼师培训班,培训幼师161人。1982年至1985年,县财政拨民办托幼事业费36100元,各乡镇拨款兴办托幼事业经费20787元,村街道拨款20787元,社会各界自愿捐款22870.93元,兴办托幼事业。
   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1983年11月,在全县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月活动。使妇女群众进一步懂得了法律赋于自己的权益,起来与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作斗争。在活动月中,县妇联接待妇女群众来信来访75件,已处理75件。1983年,全县组织为“五保”老人送温暖小组89个,为“五保”老人送鞋822双,自愿捐款3045.73元,做好事25件,受益老人5000多。1984年6月,县妇联成立法律顾问小组,聘请律师2人,为县妇联常年法律顾问,开展经常性的法律咨询工作,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帮助。全县各级妇联接待来信来访211件,处理198件。1985年,县妇联举办专职妇女干部法律常识学习班,各乡镇妇联举办基层妇女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县妇联和乡镇妇联建立法律咨询日,来信来访登记簿,调查处理本。县妇联法律顾问小组接待妇女来信来访62件(次),处理59件。
   [=此处为表格(表5-1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概况)=] [=此处为表格=] 第六节 学术团体 南康县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简称“县社联”) 1984年8月27日成立。设主席1人(县委宣传部长兼),副主席1人,秘书长1人。1985年底,下属有哲学、科社、文艺、新闻、财经、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历史、教育9个学会和6个学会筹备小组,有会员800多人。
   县社联是由哲学、社会科学各学会联合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党联系和团结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党和政府领导哲学和社会科学事业的助手和参谋。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宣传、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为繁荣和发展全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1985年,县社联组织学术讲座两次,各学会共撰写论文、调查报告57篇,其中在地级报刊发表交流10篇,省级报刊发表47篇。
   南康县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县文联”) 1984年9月6日成立。联合会由19人组成,其中设主席1人,副主席3人,秘书长1人,办公地址设县委机关院内。县文联是全县各文学艺术协会的联合组织,下属文学、美术、摄影、戏剧(影)、音乐舞蹈、民间文学6个协会,有会员116人。
   县文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发展、繁荣全县的文艺创作,出作品,出人才,为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1984年11月,县文联举行《我最喜爱的一篇小说》座谈会。1985年4月,举行全县第一次诗会——谷雨诗会,会上朗诵和研讨诗作19篇。8月,复刊《南康文艺》报。11月,举行“小说加工会”,加工小说15篇。1984—1985年,全县在地区以上报刊发表的文艺作品69篇。1985年,业余作者还成立《星晨》、《望江亭》诗社,分别自编油印诗刊。
   南康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县科协”) 1956年9月成立南康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备委员会,10月,召开南康县科普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0人,列席代表10人,正式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县科普协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3人,秘书长1人,委员8人。内设文教、卫生、工交、农林水小组,有会员180人。县科普协会成立初,受县委文教部代管,与县委文教部合署办公。1957年在县委宣传部领导下开展工作。1959年3月,召开全县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成立南康县科学技术协会筹备委员会。会议要求,各公社、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均应成立科协委员会,农村生产大队设分会,生产队设会员小组。7月,正式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县科协),与县科学院、县科委合署办公,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1963年4月,区、公社(镇)成立科委、科协。科委与科协合署办公,科委正副主任兼任科协正副主席。“文革”期间,各级科协组织停止活动。1980年5月恢复县科学技术协会,与县科委合署办公。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12人。1984年4月,县科协与县科委分开办公。1985年,县科协内设:学会工作部、科技普及工作部、资料室、科教电影队。全县建立有县教育学会、县林学会、县水利学会、县气象学会、县农学会、县畜牧兽医学会、县水产学会、县农经学会、县工学会、县医药护理学会、县广播学会、县青少年科学技术辅导员协会、县辣椒酱研究会,以及厂矿科协,有会员1520人。有27个乡3个镇科普协会,有会员2014人。有村科普分会192个,村科普小组285个。
   县科协是在县委领导下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团体,是县委、县人民政府指挥生产的科技参谋部。它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团结和组织科技工作者面向“四化”建设,开展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举办科技咨询服务,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到1985年止,全县办科普宣传栏479期,黑板报543期,编印科普刊物209期,31344份。出版《南康科普》3期,15000份,开展科技广播351次,科普图书展览32期,印发其他科普资料1789份,创办科普图书室8个,办科普夜校90所,举办学术交流会15次,交流论文300多篇。1984年,县科协成立科技咨询联络站,18个乡镇成立科技咨询服务站,开展科技咨询服务。1985年咨询达12100次。
   第七节 工商团体 县工商业联合会 1949年11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县商会并改组为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县工商联”)。1951年元月建有19个同业公会,(1956年三大改造后,各同业公会撤销)。同时成立13个区工商分会。10月,县工商联因内部不纯,被停止活动,业务由城区工商分会代理。
   1953年2月22日,成立南康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有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秘书长1人,委员22人。6月27日至30日,召开第一届工商联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选举产生执委会委员22人,候补委员2人,其中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选举监察委员5人,候补委员2人。后相继成立唐江镇工商联合会和潭口、龙回、贤女(今浮石)、赤土、朱坊、镜坝、凤岗、龙华、麻双、内潮、横市、坪市12个区工商联分会,各分会设专职秘书或文书。
   1961年1月,设立唐江、城区、潭口工商联,横市、凤岗、坪市、沙溪、龙华、积胜、龙回、赤土8个工商分会,隆木、大坪、麻双、罗边、太和、三江、莲塘、浮石、三益9个工商小组。并成立县工商联3个片的工作委员会(唐江片、城区片、横市片)。
   1966年,“文革”开始,各级工商联活动停止,1985年4月恢复。
   县工商联是在中共南康县委领导下的工商界人士的群众团体,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组织和引导全县工商业者和工商界人士围绕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发挥应有作用。它组织工商业者进行政治学习,教育工商业者遵守政府政策法令,参加各种爱国活动,帮助工商业者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繁荣经济,促进城乡交流。建国初期,组织工商业者订立爱国公约,参加增产节约运动,参加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为修建南康烈士纪念碑捐稻谷40038斤。为抗美援朝捐款捐物。1955年初至1956年2月,协助政府完成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私营工业19户,私营商业694户,占私营工商总户数98.56%,实行公私合营;小商小贩721户,占总数87.78%%,组织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县工商联组织和引导工商业者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通过竞赛,调整商业网点,改善服务态度,加强企业管理。并评出甲等模范180人。乙等模范112人,丙等模范59人、先进工作者12人,优良工作者27人。1957年9月,组织工商界人士参加整风运动。1958年开展向党交心运动,唐江、蓉江两镇有288人参加,交心意见57355条。全县工商界有1900人签订了“三献十比(献计策、技术、力量;比政治立场、劳动实践、学习、规划、跃进、贡献、执行政策、生产经营管理、团结互助、讲卫生除四害)为中心内容的加强自我改造竞赛协议。共献计11667条。参加体力劳动一个月以上的1690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商联适应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团结组织和推动全体会员,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为推动“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服务,发挥民间对内对外商业的积极作用。
   1953年6月27日召开首届会员代表会,至1965年12月,县工商联共召开会员代表会七届。
   [=此处为表格(表5-2 县工商联历届会员代表大会)=] [=此处为表格=] 南康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简称“个体协会”) 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是个体工商业者及其他个体劳动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愿组织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个体劳动者的桥梁和纽带。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同级工商管理机构的指导。1981年11月,蓉江分会成立,到1983年6月,全县成立分会15个,为县个体协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1983年7月27—29日,召开全县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63人,正式成立南康县个体劳动者协会,选举第一届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16人。下设蓉江、龙回、浮石、赤土、镜坝、朱坊、潭口、龙华、唐江、凤岗、沙溪、麻双、横市、大坪、坪市15个分会。
   1983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4927户,从业人员4959人;1984年有4222户,从业人员6755人;1985年5443户,从业人员8250人。第一届委员会召开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两次分会负责人会议。1985年3月,召开1984年度会员代表、先进个体劳动者表彰大会。
   第八节 其他团体 中苏友好协会南康县支会 1950年,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南康县支会,各区、乡(镇)、机关、团体、学校相继成立中苏友协组织,到1952年,全县发展会员16万人,会员发给会员证和证章,缴纳会费。1951年,组织宣传队,在全县108个乡巡回展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成就图片,全县有19万群众观看了展览。1952年2月,全县开展中苏友好宣传月活动,利用报告会、座谈会,放影苏联电影片48场,受教育群众10万多人。1953年下半年停止吸收个人会员,发展团体会员,会员不再发会员证和证章,免收会费,原个人会员转入团体会员。
   南康县抗美援朝分会 1951年4月成立。在县委领导下,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执行委员、各区区长参加组成;各区、乡、村相应成立抗美援朝组织。1951年,各区、乡举行“五·一”反美游行大示威,21万人参加,占全县总人数的70%,各地利用报告员、宣传员,召开家庭会、座谈会、控诉会等形式,控诉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的罪行。全县在《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上签名的有19万人。各机关、团体、学校普遍订立爱国公约,干部职工人人订爱国计划,农村、厂矿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全县人民捐献飞机两架,折人民币35万元和其他物资。有802人报名参军。1952年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南康成立“县防疫委员会”,全县设9个防疫站,102个防疫小组,有841名村防疫员,城乡各地都动员起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粉碎美帝细菌战。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