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9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土壤
分类号: S15
页数: 3
摘要: 南康属中型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湿热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具有有机质积累快、消耗也快的特点。从境内南北不同地区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可划分为4个垂直带。
关键词: 土壤矿物 土壤成分

内容

南康属中型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湿热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具有有机质积累快、消耗也快的特点。从境内南北不同地区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可划分为4个垂直带。
  (1)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成土母质以泥页岩类和石英岩类为主,形成的土壤以厚层多有机质山地黄壤为主。
  (2)在海拔500—800米的低山区,成土母质以泥页岩类和石英岩类为主,形成的土壤以厚、中层多、中有机质山地黄、红壤。
  (3)在海拔200—500米的中、高丘陵区,成土母质有酸性结晶岩类、石英岩类、紫色砂页岩、砂砾岩及紫色泥页岩,形成厚、中、薄层少有机质为主的红壤。
  (4)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区,成土母质有紫色砂砾岩、砂岩、紫色泥石岩、第四纪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种物,形成中、厚层的红壤土和薄、中层的紫色土。
  二类型描述 1.水稻土是主要农业土壤,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22.4%。根据其水分动态、剖面形态特征,区分4个亚类: ①淹育型水稻土,面积1223亩,占水稻土面积的0.23%,分布在丘陵的排田,地下水位低,水源条件差,易受干旱,一般叫“望天田”。成土母质主要是:紫红色砂砾岩、砂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其特性:稻田淹水时间短、土壤受水的作用轻,水耕熟化程度低,土地颜色无大变化,土层分化不明显,基本与母质相似,耕作层较薄,一般在10—14厘米,有机质1—2%。
  ②潴育型水稻土,在县内各乡镇都有广泛分布、面积最大,有48.6万亩,肥力较高,占全县水稻土面积的92.82%,多分布于溪河两岸的塅田,丘陵地区的垄田、排田和梯田的中、下部。成土母质有:酸性结晶岩类、石英岩类、泥页岩类、紫红色砂砾岩、紫红色泥页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物。其特性:水源条件较好、种稻时间较长,淹水和排水交互进行,土体氧化还原作用强烈,铁锰淋溶淀积明显,具有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土壤腐植质和粘粒,随水向下移动,淀积在土体结构表面,形成一层灰度胶膜,层段分化明显,土层较深厚,宜种性广,肥力水平较高。在排水不良的地区,60厘米以下形成潜育层。
  ③潜育型水稻土,是由于土体长期积水,土壤通透性差,还原作用强烈,属低产田类型。面积34781亩,占水稻土面积的6.64%。分布在河谷平原的低洼地和丘陵、山区的垄田、坑田。成土母质是:酸性结晶岩类、石英岩类、泥页岩类、紫红色砂砾岩、砂页岩、砂岩、紫色泥页岩风化物及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物。其特性:由于所处地形低洼,地下水位高,或有冷泉渗入土层,使土壤局部或全部常年积水难排,土体通透性差,还原作用强烈,呈青灰或兰灰色,形成不同程度潜育层,水土温度低,经常有硫化氢或甲烷等有毒物质为害。土层深厚,潜在肥力高,速效养分则低。
  ④侧渗型水稻土,面积1586亩,占水稻土面积的0.30%。分布在中丘垄田上、中部,塅田的低斜地段。成土母质:酸性结晶岩类,泥页岩类和紫色砂页岩类风化物。其特性:土壤处于斜坡地形,其上有地下水暗流,形成犁底层以下侧渗水流,致使粘粒,有机质淋流,铁质溶脱,形成灰白或白色的砂化漂洗层,也有的因为长期串流漫灌,所以粘粒,有机质被淋溶,形成耕层漂洗层。
  2.潮土分布于河流两岸阶地。由于河水对泥沙沉积具有分选性,一般河床近处沉积沙土,砂壤土;远处沉积轻壤土、中壤土;在低洼处也有沉积重壤土的。另外,在同一剖面土壤质地,也有砂粒类层的;一般静水沉积是粘土层,急水沉积是砂土层。总称为河流冲积物。经开垦种旱作物,已经耕作熟悉化,土层具有“夜潮”现象的河道冲积物,称潮土。离河床较远的厚层乌潮沙泥土,主要分布在龙岭、三江等乡,面积460亩,占旱地面积的1.67%。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肥力较高,宜种红薯、花生、甘蔗等。
  3.紫色土分布在低、中丘陵地区,由紫红色、紫色岩石类风化物发育而成。面积336498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4.43%。根据岩石酸碱度划分为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3个亚类。
  ①酸性紫色土由紫色、紫红色砂砾岩、砂岩及泥页岩风化物发育而成,是耕作熟化的旱作土壤,面积3401亩,占旱地面积的12.65%,分布在龙岭、潭东、凤岗等乡的丘排上。土层深厚,质地轻壤,保水保肥性能强,养分含量低,缺磷钾。
  由紫色砂砾岩类风化物发育的酸性紫色土,分布在西华、潭口、凤岗、赤土、浮石等乡的低、中丘陵,面积1.66万亩,占山地面积的0.93%。
  厚层少有机质酸性紫色土,分布在东山、龙岭、潭口、朱坊、横寨、三益等乡的低丘,面积1.888万亩,占山地面积的1.06%。
  ②石炭性紫色土是由含钙质的紫色砂砾岩、泥页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质地较粘,土层稍厚。厚层石灰性紫泥土,分布在镜坝、龙岭、凤岗、太窝、横寨等乡的低丘和冈地,面积4852亩,占旱地面积的18.04%,以种豌豆、绿豆、红薯为主。其特性:土层较厚,质地中壤,保水保肥力强,耕作较困难,湿时一团糟,干时一把刀,养分含量缺乏,速效钾丰富。
  中层石灰性紫泥土,分布在龙岭、潭东、太窝等乡低丘,面积1223亩,占旱地4.54%,水土流失严重。其特性:土层浅薄,蓄水能力差,矿质养分含量丰富。
  中层少有机质石灰性紫色土,分布在龙华,朱坊、太窝、十八塘、麻双等乡,面积有5.7万亩,占山地面积的3.22%,水土流失严重。其特性:土层较厚,质地重壤,保蓄性能好,但养分含量低。
  4.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一般土层深厚,剖面发育不明显,出现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全剖面土壤酸性,缺磷少钾,自然肥力低,有3个亚类。
  ①红壤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丘地区,由酸性结晶岩类、石英岩类、泥页岩类风化物及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
  厚层中有机质花冈岩类红壤,分布在西华、赤土、麻双、横市、隆木等乡高丘坡地,面积9.02万亩,占山地面积的5.06%。
  厚层少有机质花冈岩类红壤,分布在潭东、十八塘、麻双、大坪、横市、隆木等乡的高丘或山地,面积14.19万亩,占山地面积的7.97%。
  中层中有机质花冈岩类红壤,分布在大坪、麻双、十八塘、龙华、龙回等乡的低山高丘,面积4.36万亩,占山地面积的2.45%。
  中层少有机质花冈岩类红壤,分布在大坪、十八塘、凤岗、龙回、三益等乡高丘,面积3.2万亩,占山地面积的1.79%。
  中层灰黄沙泥土,分布在大坪乡低山高丘坡地,面积87亩,占旱地面积的0.32%,多种红薯、豆类、瓜类、花生、茶叶等旱作物。
  厚层中有机质石英岩类红壤,分布在赤土、龙回、坪市等乡低山高丘,面积2.3万亩,占山地面积的1.29%,植被有杉、油茶、灌木和茅。
  厚层中有机质泥页岩类红壤,分布在西华、龙岭、潭口、赤土、浮石、龙回、三益、龙华、平田、十八塘、麻双、横市、大坪等乡中丘,面积43.6万亩,占山地面积24.48%,植被有松、杉、芦萁等,复盖度较高。
  中层中有机质泥页岩类红壤,分布在坪市、大坪、横市、麻双、龙华、三益、浮石、潭口等乡高、中丘,面积21万亩,占山地面积的11.6%,复盖度一般。
  中层少有机质泥页岩类红壤,分布在横市、大坪、十八塘、横寨、赤土、东山、龙岭、朱坊等乡高、中丘,面积5.2万亩,占山地面积的2.92%,严重水土流失,复盖层差。
  厚层灰黄泥土,分布在三江、镜坝、龙岭、潭口、太窝等乡低丘坡地或冈地,面积9458亩,占旱地面积的35.17%,宜种花生、红薯、茶叶、柑桔等旱作物。
  中层灰黄泥土,分布在太窝、潭东等乡低丘冈地,面积2149亩,占旱土面积的7.99%,产量较低。
  ②红壤性土分布在坪市乡水土流失严重的中丘坡地,养分含量低,不利于植物生长。
  5.山地黄红壤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地区,植被复盖较好,有杉、松、毛竹、油茶、茅草等。
  ①花冈岩类山地黄红壤分布在隆木乡山脚坡地,面积645亩,占山地0.04%,植被多为针阔叶混交林。
  ②石英岩类山地黄红壤分布在隆木乡白鹤岭,面积2206亩,占山地面积的0.42%。植被胡枝子、茅草、白菊、杉、松等,复盖率90%。
  6.山地黄壤处于海拔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分布在山地黄红壤之上,植被茂密、云雾多,日照少,腐植质含量较高,养分含量丰富,酸性土,宜发展林业。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