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山脉 河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90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山脉 河流
分类号: P941.76;X522
页数: 9
摘要: 南康县境内山脉属南岭山系罗霄山脉和大庾岭山脉,从六个地方入境,形成六个区域性山系。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山脉 河流

内容

南康县境内山脉属南岭山系罗霄山脉和大庾岭山脉,从六个地方入境,形成六个区域性山系。
  1.上犹江以北(自齐溪口至龙华江会合处段),龙华江以东,社溪河以北,燕溪水以西之广大地区,包括隆木、坪市、大坪、横市、圩下、麻双、内潮、唐西、平田、唐江等乡镇及十八塘、龙华、凤岗等乡之部分地区。
  主山脉经上犹县双溪乡之伯公坳、癞痢石(海拔1260.7米)、筑峰顶(1333.4米),紫阳乡的瓜子岭(1208米)以上为上犹遂川交界岭)、松树桥进入县境之坪市乡船寨钯泥岭。然后分北、中、南3个方向延伸,形成3条山脉。
  (1)向北自钯泥岭起,经庙背岭(814米),白水洞(970米)以上南康上犹界岭),石高里崠(1005米。康、犹、遂3县界岭),白鹤岭(1042米。南康遂川界岭),当风坳(741.5米),立山脑(924米)、八斗崠(847.7米)(以上隆木乡境内)。石坪西岭(975米),折向西,至斗笠脑(1021.8米)(以上康遂界岭)。自斗笠脑向北进入遂川县境内。全长15.5公里。
  支脉一,自石坪西岭向东北延伸,经上井、高塘崠、至溪边(为康遂界岭),全长3.5公里。
  支脉二,自石坪西岭起,向东延伸,经忙峰背,至油槽下岭,全长3.8公里。
  (2)中间从庙背与白水洞之间,分支向东延伸,沿鸭婆坳、鸡足山、里岭坳、天子地(891.5米)、分水坳、洋岭脑(876.1米)、斗笠脑(682米)(以上坪市、隆木界岭),进入大坪乡之朱坳岭,锡福田北岭(420米),大石坑崠(443.9米。南康、万安界岭),向东南延伸,经螺塘北崠(454米)、暮芫(以上康万界岭),折向南,沿积龙、白石崠(552.3米)、松树下北岭(602.1米)、青山脑、荷树坳、龙子潭崠(671.8米)、白毛茔崠(482米)(以上为南康赣县界岭),从白毛茔崠折向东,进入赣县沙地境内,沿赣县丝毛坑岽(480米),折向西,与南康、赣县界岭连接,折向南,经四前坑、禾场背、赣南亭(以上康、赣县界岭)、天心寨(582.6米。南康、赣县、赣州市界岭)、中心坝岭(348米)、石梅坑岭(359米)至燕坑崠(235.7米)(以上南康、赣州市界岭),全长71.5公里。
  支脉一,自洋岭脑向北,经红门岭,折向西,沿陈源坑岭、向西北,过白竹塘、石人坑崠向西至曲潭,向东经洋塘至瑞坑岭,全长10公里。
  支脉二,自洋岭脑向北延伸,经老屋下、忠东、横石北崠至遂川县汤村,全长6.5公里。
  支脉三,自斗笠脑向南延伸,经石磨南崠、上村西岭、小安、东抑、白马塘、山田背、爱源、铁炉坳、土桥北岭,到大姑,全长13公里。
  支脉四,自松树下北岭起,向西延伸,经大岭脑、小石下崠、上洛南侧上镜坳、三塘、大坪圩、焦坪脑岭,折向西南,沿高坪安,折向南,沿新屋里崠到水车坝,全长17公里。
  支脉五,自禾场背(又称天子地,康、赣县界岭)起,向西延伸,沿旱仚孜、洞上西崠、袁屋排崠、鹅坊崠,折向南,经西坑、免子坑、乌溪崠、到群丰,全长11公里。
  支脉六,自赣南亭(康、赣县界岭)起,向西南延伸,经鲤鱼背、高石脑崠、天心寨折向南,经芫塘坑岭、岗背坑岭、禾上庄、黄田源折向西南,过桐木坑崠、大山里、坑尾、杉木坳、原石坑崠、罗井头,赤岗寨至培塘背岭,全长21公里。
  支脉七,自天心寨(南康、赣县、赣州市界岭)起,向东南延伸,经东坑崠,浦田坑崠、周屋场、寨子下崠,到庙前,全长7公里。
  支脉八,自石梅坑崠(康、赣州市界岭)起向西延伸,沿龙里坑崠、雷公仚、安背崠、黄西坑东岭,经铜罗口进入丘陵地区,沿坳孜上、洋坑孜岭、流源坑、长坑孜、洋山下,山孜下、至齐溪口西岸,全长13公里。
  (3)向南自坪市乡钯泥岭起向东南延伸,经莲花山(930.8米,南康上犹界岭),折向南,进入上犹县紫阳白石坑,经丫姐姑、高岭崠、塘泥口、狮形、麻园折向东,进入县境内横市乡大富坑窑脑北崠(627.3米)、笋仚北崠(539米)、寨下塘西崠(570米)、蛇坑孜、曹屋(大岭背)、龙潭脑、狮古坑(以上横市上犹界岭)、焦坑孜西崠(501米)、吉岭脑西崠(516.7米)、南丰坳、庵上岭(423米)、坝子里南岭(259.9米)、铁占寨(以上麻双乡与上犹县界岭),向南延伸到十八塘乡红岭上,全长38公里。
  支脉一,自寨下塘西崠起向南延伸,经红岭脑、大坳上,至烂泥湖,全长4.5公里。
  支脉二,自龙潭脑起,向西南延伸,经滴水洞南岭、苦竹山到上山塘,全长4公里。
  支脉三,自蕉坑孜西崠,向西延伸,沿高寨脑、竹子坳、金坑安、马鞍山,折向南,经石人坑岽、枫树下、下厅、上东排、罗屋至麻双圩,全长12公里。
  支脉四,自吉岭脑西崠起,向东延伸,经粉丘、石公背、牛婆坳孜,折向南,沿麻园里、丫叉岭、上沙田崠、中沙田、牛井坳、高坑孜、雄坑西崠至岭孜上,全长15公里。
  2.章江流域的潭东、潭口、龙岭、东山、三益、龙回、浮石、西华等乡镇的广大地区。
  主脉一支由大余岭经油山(1072.9米)、信丰县雉山(828.6米),向北延伸,于浮石乡莲花坞进入县境。自莲花坞向北沿竹篙崠(796.7米)、八仙脑(737.9米),至安坑口崠(226.9米,以上为南康大余界岭),全长8.5公里。一支自竹篙崠起,向东北方向延伸,经龙潭面、书坑崠、王坑崠(514.5米)、梅源坑东岭(507米)折向东南,沿坳下南崠(577.1米),折向东,沿岐岭崠(473米)、岐岭(411米)、布谷寨(577米)、狗头寨(548.4米)、东岭脑(491米)(以上为南康信丰界岭),折向北延伸,沿五里岭、扁担撬(569.4)米、五甲星坳(486.7米)、老鸦山(429.8米)、城门边、和尚寨(536米),折向东北,经樟岭崠(515米)、渗水窝(675.7米)、穿风坳(641米)、罗龙崠(701米)、佛坳崠(431米),折向东进入赣州市砂石乡之牛轭崠、峰山地区,全长45.5公里。
  支脉一,自书坑岽向北延伸,沿庵里、窝坑崠、连车排至黄毛坑,全长6公里。
  支脉二,自书坑崠向北延伸,经上坳、龙孜里崠,折向西北,经石墩、白坑口、棚坑崠、雷公岭、竹篙背到江孜口,全长13公里。
  支脉三,自大坑林场北崠起向西延伸,沿高崠脑折向西北,经雷公寨、石墈上崠、狗足湾,至三益(黄泥巷),全长9公里。
  支脉四,自五甲星坳向西延伸,沿乌龙崠、龙虎坳、坳丘崠、曹屋、至河背崠,全长7公里。
  支脉五,自和尚寨向西延伸,经岩石下南岭、马鞍坳、上坳头、石龙坑崠、茶叶坳折向西北,沿牛肩头北岭、芦源崠、白石坑西崠、井孜头,至大南山,全长14公里。
  支脉六,自渗水窝向西北延伸,经王龙、上高龙、龙孜里崠折向西,沿南坑子、罗龙坑崠、王村折向北,沿坳上岭、大贝山、小贝山、樟桥、三头树下,至村头,全长15公里。
  支脉七,自罗龙崠向北延伸,经棚下、李蕉崠、山寮下岭、龙船江崠、上三观岭、荷树坑进入丘陵地区,沿龙塘坑、梨树下、石禾场、潭口圩、下街至坞埠,全长14.5公里。
  支脉八,自潭东乡龙孜里水库东南岭起,向西北延伸,经大马庙、下垄、鱼坑子北崠、石子坑崠、西麻、横岭、傅屋崠、东坑子岭、罗坑、崇山下至博罗岭,全长20公里。
  3.章江流域,朱坊河以南,包括赤土、横寨、蓉江镇全部及西华、浮石、朱坊、镜坝等乡镇的部分地区。
  主脉自大余岭山脉分支经崇义县聂都天星寨(1289米),关田五子云崠(1324.1米),铅厂云山(1275.6米),长龙八仙脑(1038.7米),进入县境赤土乡障背地区,尔后分东、北两个方向延伸。
  向东一支,自障背向东延伸,经山牛塘崠、渗水窝(493米)、上风门坳(544米)、斗笠脑(768.4米)、下风门坳(531米)、城墙边(582米)(以上为南康大余界岭)、花园坑南崠(488米)、漂孜里北崠(429.5米)、大坪里岭(318米)到苏访贤岭(272米)止,全长26公里。
  支脉一,自山牛塘崠向北延伸,沿通孜上折向东,经大坝孜北崠至爱莲黄泥塘岭,全长7.5公里。
  支脉二,自斗笠脑向北延伸,经西洋山、坳背坪、爱莲崠折向东,沿甑篦寨、鸡公寨至柯木山下,全长8公里。
  向北一支,自障背起向北延伸,沿平安脑(531.9米)、红桃岭(518米)、鸡冠寨(671.2米)、石坑孜崠(402米)、折向东,沿石龙坑北崠(336米)、寺墙背岭(321米),至陈坊岭(212米),全长21公里。
  支脉一,自红桃岭向东延伸,经观音山、狗蚤坑崠、谢屋排岭至黄秋塘,全长7公里。
  支脉二,自鸡冠寨向东延伸,经野猪坪崠、坳上崠、姑坑南岭、墩背岭,折向东南,沿埜塘岭至龙井坑岭,全长13公里。
  支脉三,自寺墙背岭向东延伸,经小寨坑、大山孜、下埜塘至长塘(横寨),全长7.5公里。
  4.上犹江以南,朱坊河以北地区,包括大岭、太窝、三江等乡全部及朱坊、镜坝等乡之部分地区。
  山脉一支自大余岭山脉之崇义关田五子云山起,经横水阳岭(1259.5米)、茶摊三姐妹峰(794米)、龙沟天子地(331米)、向东延伸,沿上安孜崠(429.6米),进入朱坊瑞坑北(345米。南康上犹界岭),沿云山折向北,经罗坑屋、长坑岭(241米),至土石坝上,向南沿王尾岭(294米)、中塘孜岭(259米)至蓝坝,全长13公里。
  一支自云山向东延伸,沿镜里、新田坳、驼背岭、大坑孜、鸡公塘、圆岭、傲塘岭、上珠岭、高山、谷山、樟边至三江肖边岭,全长27.5公里。
  5.上犹江以北,龙华江以西,社溪河西南地区,包括龙华乡大部,十八塘乡部分地区。
  山脉一支自上犹县油石塘坳崠(294米),向东延伸,进入南康县境龙华乡马孜崠南崠(348.4米),折向南,沿石人坑岭(424米)、田螺丘崠(332米)、竹子崠(467.7米)、石鼓山(379米)至罗边岭,全长14公里。一支自马孜坳南崠向北延伸,经野鸡尾、瓦窑坑岭(334.1米),至半境,全长9公里。一支,自田螺丘崠向东延伸,经坳子背岭、正坑尾岭、马尾坳、竹高岭、蛇形坑、至城防崠,全长10公里。
  6.章江棚下——朱屋村段以北,上犹江朱屋村——齐溪口段以北,燕溪水以东,凤岗乡之大部分地区。
  山脉自赣州市蛤湖崠(680.2米)经赣州市湖边乡坳头向南延伸,进入南康县凤岗乡社背地区(入境高程163米),沿鸭公塘、大窝子岭(167.1米)、狮孜坑、塘屋、横岭、折向西,沿石子坑、上黄边至齐溪口东岸之齐岭下,全长9公里。
  二、主要山峰白鹤岭海拔1042米,位于隆木乡与遂川县交界处,距隆木圩5公里,为全县最高峰,古名峨山,山亘连绵,春天常有浓雾笼罩,民间传闻,山中建有王小姑墓。
  斗笠脑海拔1029.8米,位于隆木乡邹家地村北侧,距隆木圩5.5公里,为康遂交界之山峰,岭北为遂川县珠田乡。
  莲花山(又名巫桥岭) 海拔930.8米,位于坪市乡与上犹县紫阳乡交界岭,距坪市圩4.5公里。主峰状如莲花,山上有上下两庵,上庵有岩洞,可容纳百余人,岩前有石桥(古称仙人桥),桥下瀑布千尺,泻于石缝中,南唐时,乡人筑寨于此,故名“莲花寨”。
  羊岭(又名洋岭脑) 海拔876.1米,位于隆木、坪市乡交界处,距隆木圩4公里,距坪市圩6公里。因山形状似羊,故名羊岭。山势高耸磅礴,古时岭顶有塔有泉,毛粟满山,年采数百担。相传,唐代有郭禅师居此,以祷雨弗应,积薪自焚,火燃而雨随至,乡人立祠祀之,明朝为昭福殿,今毁。
  马鞍山海拔589米,位于横市、麻双乡交界处。距横市圩3.5公里,距麻双圩6.5公里,山南侧为麻双乡崠脑村,山西侧为县麻风村,县皮肤病防治所设此。山北侧为横市龙岭电站。
  天心寨海拔582.6米,是南康、赣县、赣州市三县市的界岭,位于内潮乡东北6.5公里处。山西、山南麓为沙溪水发源地,山东麓为燕溪水发源地,山北麓的水流入赣县五云河。
  赤岗寨海拔330.3米,位于龙华乡赤江(岗)村,距龙华圩4公里。北靠赤江村,西临龙华江,南离赣犹森林铁路1.5公里,与对岸大山背岭遥遥相望,为龙华江入上犹江之咽喉要地。
  竹子崠海拔467.7米,位于龙华乡高峰村,是南康上犹界岭,距龙华圩7公里,是龙华乡境内最高的山峰。
  鸡冠寨(又名旗竿寨)海拔671.2米,位于赤土乡与崇义县龙勾乡交界处,距赤土圩10公里。山峰溪谷幽邃,九峰迭起,低昂排列,上名天门里,中名九节突,下名九曲里。峰各有清泉,迳九曲溪、甑子湖,山麓有回龙庵,今废。
  云峰山(古名云封山) 海拔439米,位于赤土乡莲塘村境内,距赤土圩7公里。山峰常有大雾笼罩,看不见顶,故名云封;山上有穴4个,即峤穴、上崎穴、中崎穴、下崎穴;古建寺5个,即云封寺、西阳寺、葛阳寺、东阳寺、泥坑寺,均倒塌。
  南斗笠脑海拔768.4米,位于赤土乡莲塘村,是南康与大余新城界岭,为赤土乡镜内最高峰,距赤土圩7.5公里。山峰北麓为县云封山林场,山南可俯望大余新城机场,东西为康余连绵之界岭。
  鸡公寨海拔410米,位于赤土乡莲塘村境内,距赤土圩4公里。山峰状如公鸡冠,耸拔山颠,四周皆石,石缝中有泉水,四季不竭,石旁有岩洞,可容纳10余人,即坳下大人洞。相传,明蔡遴有贤行,罢官归隐于此。
  龙虎山(古名南林山) 海拔310米,位于浮石乡青云村境内,距浮石圩3.8公里。山岭形状如伏牛,古为捧榛虎穴。清顺治年间,有僧建寺,名“祖印寺”,林渼有题句;民国19年(1930年)被焚毁。
  武功山海拔304米,位于县城西侧西华乡麻田村境内,距县城6.5公里,山顶圆如桌烛,登山凭栏四望,视野开阔,风景殊佳。
  西华山海拔164米,位于县城西侧西华乡西华村境内,距县城2.2公里。山顶有废塔遗址,民国22年(1933年)在塔基掘出一铁犀牛,形态肖妙。古建有社稷坛、先农坛,后倒毁。
  八仙脑(又称石君山、古称八仙下棋) 海拔737.9米,位于县城西南浮石乡窝坑村与大余县新城乡交界处,距浮石圩10.5公里,山巅有3石,形状似人,相顾对奕。
  岐岭海拔411米,位于县城西南龙回乡岐岭村与信丰县黄泥乡交界处,距龙回圩3.8公里。岐岭峦峰重迭延绵,岭南侧山路夷坦,北陂嵯岈陡峭,不堪纵步,隘口有丛石累累相积,石内四时出风,呼呼有声,俗称“风洞”。清咸丰八年(1858年),乡人截隘筑墙设门,名“踞岭隘”,久废。
  扁担撬海拔569.4米,位于县城西南三益乡九江村与赣县阳埠乡交界处,距三益(黄泥巷)5.8公里。山成南北双峦竞举,远望如马耳,中低平,如撬担,如拱桥,岭有寺庙,今废。
  狗仔脑海拔575.4米,位于县城东南尖峰山东南1公里处,是东山、龙岭两乡界岭,距县城9.8公里,山岭回峦迭嶂,地势险要,古代曾辟为章岭隘。
  尖峰山(又名独秀峰、秀峰山) 海拔531米,位于县城东南东山乡文峰村与龙岭乡清田村交界处,距县城9公里。山峰挺立秀拔,不偏不倚,耸然天半,上有清泉涓涓,四时不竭,樵夫过此,掬水止渴,得名“食水坪”。清咸丰六年(1856年),乡民避战乱环山腰筑墙设垛了望,名“秀峰寨”,与上龙、蛇皮诸寨犄角相依。宋苏轼迁谪岭南,北归复过此,有诗纪其胜。山南侧有秀峰寺,民国19年(1930年),寺僧于秀峰寺右侧山窝,另建新寺,今俱废。
  高龙山(又名渗水窝) 海拔675.7米,位于县城东侧龙岭乡罗龙村与赣县阳埠乡交界处,距县城12公里。山势巍峻,山上有三天门,相距各里许,门各磨崖镌字,顶有朝元阁,明嘉靖初,释家大安坐化于此;瀑布泉折,左有塔院,王永选有赋纪其胜,阁院倒废。
  罗龙崠(又名罗龙嶂) 海拔701米,位于潭口乡半坑村与赣县阳埠乡交界处,山势磅礴陡峭宏伟,有钨矿,设有南康县钨矿罗龙矿业社。
  大南山(又称南台山、南山) 海拔345.9米,位于县城南面西华乡南山村境内,距县城2.5公里。山峰突起,视野开阔,山腰有岩,可坐10余人,山巅有水晶矿石。1986年,县广播电视局在山顶建筑调频台1座。
  马岭(又名天马山) 海拔156米,位于县城东侧西华乡上坪村与东山乡坪岭村交界处,距县城1公里。山岭延亘横崎,频临章江,明万历戊午年(1618年),乡人曾于山顶建塔一座,名马岭塔,后倒塌。
  第二节河流南康县地处赣江水系,章江干流的中、下游。境内以章江、上犹江为经,计大小河流60条。其中干流2条,一级支流10条,二级支流19条,三级支流18条,四级支流7条,五级支流4条。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有龙华江一条;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有赤土河一条;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龙回河一条,总长度为746公里。平均河流密度为0.4Km/Km2。除县境北端隆木乡隆木水与黄沙水属遂川县水系及西南隅浮石乡的梅源水属信丰县桃江水系外,其余河流都属章江水系。除章江、上犹江、龙华江(社溪河)、朱坊河、燕溪属过境河流外,其余均发源本县南北各部山区。
  (一)章江在县境内又名“蓉江”,源出崇义县聂都山东段鲤鱼山,经聂都河东流入大余县,与内良、河洞诸水合流后称章江。自东北趋南康,水始澄澈泓深,在浮石乡莲洲村蓝屋以吴淞148米的高程入境,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浮石、西华、蓉江、东山、镜坝、龙岭、潭口、潭东、三江9个乡(镇),至三江口与上犹江汇合流后折向东,流入赣州市蟠龙镇境内。县境流程58公里,流域面积为859平方公里。镜坝以上为卵石河床,以下为粗砂质河床,无礁石险滩。河流比降0.69‰,落差43米。河网密度0.35Km/Km2。河面上段宽120一150米,下段宽200米左右。一般深度0.6米,枯水季节0.4米。历史最大洪峰2185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058m3/S(1963年)。多年平均流量66.6m3/S,多年平均洪枯流量差5.6倍,洪枯水位差4.93米。弯曲系数1.79。
  在县境内,流入章江的支流有11条: 1.蕉溪水在县境西南的浮石乡。其源出自龙山锅坑。河流长度8.5公里,流域面积15.9平方公里,落差125米,河流比降17.24‰,属一级支流。夹溪青松翠竹,盛产绿茶。溪流蜿蜒至浮石窝坑塘入章江。
  2.赣桥水在县境西南的浮石乡。其源出自大禾坑,流经石墩上、赣桥、桥头,向西北流,至大坝里注入章江。河长8.5公里,流域面积16.3平方公里。落差90米,河流比降10.58‰。历史最大洪峰84.7m3/S(1981年)。多年平均流量0.38m3/S,属一级支流。
  3.龙回河昔名封侯水,相传秦末梅驻兵台岭(大余岭),兵衣偿营水滨,隶番君,从汉高帝定天下,使其分兵守台岭后,被封为台候,故名。水源出自龙回布尾大坑里,西流至龙回,沙石冲积,河床高出田亩,旁树木椿筑堤,两岸时患溃决。北流至黄泥巷,九江坑水,李村碧田水合流,由东注入。西流经五埠里至石门滩,踞口入章江。河流长度为22公里,流域面积158.6平方公里。落差182米,河流比降8.18‰。历史最大洪峰515m3/S(1958年)。历史最枯流量0.05m3/(1956年)。多年平均流量3.72m3/S,属一级支流。
  4.南水河旧名巽水,在县城东南,有二源:一出大坳头经竹坑,有铁沙,复会龙坑水。一出卢源坑,由三角庙至东狱庙,二水会合,经马岭折向西,流入章江,河流长度7公里,流域面积23.7平方公里。落差105米,河流比降15‰。历史最大洪峰893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7年)。多年平均流量0.55m3/S,属二级支流。
  5.赤土河旧名桃水,源出赤土红桃岭南的新地、鸭鸡二山,泉从石中穿出,流经大水山为第一井,有瀑布,声如雷鸣,井周十余丈。经鳌鱼为第二井,瀑布如前。经石头窝为第三井,又名“刀石湖”,湍激喷薄,瀑布高挂,俗传祈雨机验。矿山开发后,沙石逐年填塞,景观已消失。经中坑口,小水东北流入。经鸡峰寨,莲塘水东流注入,蜿蜒至赤土圩,沿河有金沙,乡人以淘金谋生者众。经卧虎桥,下蔡坑水合大岭背水东南流。经石子磊、羊坝至蔡边河入章江。河流长度38公里,流域面积206.3平方公里。落差400米,河流比降10.2‰。历史最大洪峰1185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02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4.82m3/S,属一级支流。
  6.朱坊河昔名河田水,在县城西北。其源出崇义铅厂乡云山西麓的黄雀坳,派分为二:其一,界茅坪、桑坝注龟湖而出长龙;其二,出新溪经长龙,合为至坪江,至红心蓝坝入南康境,名瑞阳江。向东曲折至白石坪,有龟形潭,水清澈,山旁有巨石伸入水中,水流其下,颇为奇观。经天心岩,过朱坊埠,折而南至张屋坝,沿河十余里,山多溜沙,土层疏松,宜种桔。秋末冬初,赤桔弥望,缀树累累,璀灿夺目。折而东北,过石鼓陇,环抱老镜坝至鹅岭,至洋江口入章江。县境流长23公里,河宽40米左右,流域面积85.9平方公里,落差25米,河流比降1.1‰。历史最大洪峰854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02m2/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2.01m3/S,属二级支流。
  7.樟桥水在县城东南,有二源,皆出独秀峰。西源经龙秋潭,潭水清冽,石落如屏,如几、如蹲虎、如奔马,水流其上,作环珮声;上倚巨石,高丈余,镌“龙湫”二字,字遒劲,高三尺许。东源经水阁上,以宋田辟筑水阁而得名。阁旁有泉,水甘列。两源汇合,经文峰西流,折而北,经麻陂至八仙下棋,高灵山温水西流,过樟桥罗村桥入章江。河流长度16公里,流域面积57.5平方公里。落差117米,河流比降6.78‰。历史最大洪峰223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多年平均流量1.34m3/S,属二级支流。
  8.高陂水在县城东北,源出潭东乡龙子里崠,经上元,过迳背,佛坳之水北流注入,经小培,渔坑水西流注入,合流至高陂向西,过多子桥入章江。河长16.3公里,流域面积61.4平方公里。落差195米,河流比降12.9‰。历史最大洪峰362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1.44m3/S,属二级支流。
  9.倒桥水在东山乡境内,源出坨圳荀孜坑,至朱边村下屋注入章江。河源高程165米,河流落差40米,河流比降5.16‰,历史最大洪峰298m3/S(1941年),历史最枯洪峰0m3/S(1954年),多年平均迳流量为0.12亿立米。
  10.田头水在潭口乡境,源出李蕉东垄,至下坝村注入章江。河源高程340米,河口高程105米,落差235米,河流比降19.58‰,历史最大洪峰543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0.19亿立米。
  11.太窝水源出太窝乡傲塘村,至三江口董屋注入章江。高程140米,河口高程105米,落差35米,河流比降2.4‰。历史最大洪峰545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6年),多年平均流量0.22亿立米。
  (二)上犹江源出湖南省汝城县黄岭山,自西向东流入崇义县境,经丰洲左转入上犹县,流经琴江口、营前,彭山水注入。过犹嶂,合稍水、陡水、犹嶂水、造水,折向东南,流至南康龙华乡罗边,以吴淞116米的高程入境,自西向东,横贯我县中部的龙华、朱坊、大岭、唐西、唐江、平田、凤岗、三江等乡(镇),至三江口流入章江。县境流程34公里,流域面积911平方公里。河床上段为卵石夹沙,下段为粗沙,无礁无险滩。河流比降0.35‰,落差16米。河网密度为0.4Km/Km2。河面宽度,罗边以下140—200米;凤岗以下228—400米。历史最大洪峰4890m3/S(1834年),历史最枯流量15m3/S(1957年),多年平均洪枯流量差3.7倍,洪枯水位差7.01米,警戒水位116.5米。含沙量为0.12Kg/m3。弯曲系数1.3。
  境内有一级支流5条,即:燕溪水、沙溪水、龙华江、木林水、桥头水。二级支流4条,即:青山口水、黄龙水、社溪河、麻双河。三级支流10条,即:大坑水、清平水、南陂水、大汾水、麻双水、墨口水、蒋坑水、田西水、大坪水、坪市水。四级支流7条,即:西湖水、大湖水、上村水、上洛水、泥湖水、石陂水、彭屋水。五级支流4条:松林水、社坪水、小陂水、小安水。
  1.燕溪水在县城东北的凤岗乡,源发南康、赣县、赣州市界岭天心寨东麓,向南流,经县境内的燕坑、长坑、大塘、齐溪口,入上犹江。河流长度12.5公里,流域面积45.6平方公里。落差190米。河流比降9.4‰%。历史最大洪峰224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多年平均流量0.92m3/S,属一级支流。
  2.沙溪水(内潮水) 在县城北的内潮,平田乡境,源出南康、赣县、赣州市界岭天心寨西麓,沿水源、内潮向南,经沙溪至唐江卢屋村入上犹江。河流长度26公里,流域面积80.8平方公里。落差230米,河流比降9‰。历史最大洪峰482m3/S(壬申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69年),多年平均流量1.62m3/S,属一级支流。
  3.龙华江在县城北部,由上犹社溪河与县内麻双河在十八塘乡合江谢屋坝汇合后始称。流经社背、赤岗、牛石、钟岭、龙华圩,于双江注入上犹江,全长15公里。主要支流有东西两水,西支流称社溪河,自上犹社溪乡向东南流入县境十八塘乡红岭上,经长滩、庄田上、欧仔里、于谢屋坝与东源麻双河汇合入龙华江,县境内全长14公里。分支流有三,一是雄坑溪,源出蓑衣坑,于公仙脑入社溪河,全长4.5公里;二是大坑溪,源出龙华乡大塘石人坑,于庄田上流入社溪河,全长12公里;三是欧田溪,源出麻双乡城仔,于下车子流入社溪河,全长12公里。东支流称麻双河,发源于县境内,有东西两源,西源复有二源头,一是源出坪市莲花山,经西场脑直下,今筑有坪市龙潭电站,至永安桥,折东南,经坪市、松林、于下长坳合流;二是源出羊岭,经境口、谭邦、小陂、于下长坳合流,两源合流后,经坳下、土桥(桥名“兴隆”,古有七石墩,上筑长亭,续修于清光绪丁亥年(1887年),现改为公路水泥桥,亭已拆),至大姑,全长16公里。东源源头有二,一源出自大坪锡福田、螺塘,经泥湖、旸团,在窑下与上洛溪汇合;上洛溪源出大坪积龙白石村,向西流经上洛,1959年冬,建有上洛水库,坝下现有电站二座,经大坪圩,于窑下与泥湖水合流,经上期、东坑、大陂至大姑合江口,全长20公里。东西两源合流后,自大姑起,称横市河,向东南至横市,有横溪水汇入,源出长南姜仚,折东至沙苑桥(桥名“贯虹”,昔为荫桥,宽宏首屈一指,今改公路水泥桥)。落差390米,河流比降6.34‰。经龙岭,建有横市龙岭电站,过蔡屋、长坑坪、墨口折向南,经石合塘进入麻双乡境内,称麻双河,沿松江坝,折西南,经花潭、黄背,至麻双圩,建有麻双电站和麻双水文站。河水含沙量0.61kg/m3,年均输沙量为15.1万吨。折向东南,经鹅坊、埠头、十八塘圩,大源鸟溪水由东流入。折向西南,经曲坝、江子口,于合江谢屋坝汇入龙华江。自大姑至合江口,全长45公里。境内河流总长度74公里。流域面积642.12平方公里,历史最大洪峰636m3/S(1972年),历史最枯流量0.05m3/S(1966年),多年平均迳流量2.24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7.12m3/S,属一级支流。
  4.木林水在县北龙华乡,源出上洞,经木林麦屋南流至田头,注入上犹江。河流长度7.5公里,流域面积18.1平方公里。落差78米,河流比降10.4‰。历史最大洪峰145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0.36m3/S,属一级支流。
  5.桥头水在朱坊乡,源出雷公坑,经花树、古楼隘,北流至桥头入上犹江。河流长度5.7公里。流域面积21.2平方公里。落差32米,河流比降5.12‰历史最大洪峰207m3/S,常年最小径流0m3/S,多年平均流量0.42m3/S,属一级支流。
  (三)隆木水在县境北端隆木乡,属遂川县水系。其源出小东,流经章村、曲潭、瑞坑,出境入遂川县巾石河。河流长度13.5公里,流域面积43.8平方公里。落差270米,河流比降19.6%。河网密度0.55Km/Km2,弯曲系数1.31。历史最大洪峰258.3m3/S(1911年),历史最枯流量0.032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0.95m3/S。
  (四)梅源水在县西南隅的浮石乡境内,属信丰县桃江水系。
  第三章土壤植被第一节土壤一类型分类南康属中型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湿热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具有有机质积累快、消耗也快的特点。从境内南北不同地区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可划分为4个垂直带。
  (1)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成土母质以泥页岩类和石英岩类为主,形成的土壤以厚层多有机质山地黄壤为主。
  (2)在海拔500—800米的低山区,成土母质以泥页岩类和石英岩类为主,形成的土壤以厚、中层多、中有机质山地黄、红壤。
  (3)在海拔200—500米的中、高丘陵区,成土母质有酸性结晶岩类、石英岩类、紫色砂页岩、砂砾岩及紫色泥页岩,形成厚、中、薄层少有机质为主的红壤。
  (4)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区,成土母质有紫色砂砾岩、砂岩、紫色泥石岩、第四纪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种物,形成中、厚层的红壤土和薄、中层的紫色土。
  二类型描述 1.水稻土是主要农业土壤,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22.4%。根据其水分动态、剖面形态特征,区分4个亚类: ①淹育型水稻土,面积1223亩,占水稻土面积的0.23%,分布在丘陵的排田,地下水位低,水源条件差,易受干旱,一般叫“望天田”。成土母质主要是:紫红色砂砾岩、砂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其特性:稻田淹水时间短、土壤受水的作用轻,水耕熟化程度低,土地颜色无大变化,土层分化不明显,基本与母质相似,耕作层较薄,一般在10—14厘米,有机质1—2%。
  ②潴育型水稻土,在县内各乡镇都有广泛分布、面积最大,有48.6万亩,肥力较高,占全县水稻土面积的92.82%,多分布于溪河两岸的塅田,丘陵地区的垄田、排田和梯田的中、下部。成土母质有:酸性结晶岩类、石英岩类、泥页岩类、紫红色砂砾岩、紫红色泥页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物。其特性:水源条件较好、种稻时间较长,淹水和排水交互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