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892
颗粒名称: 卷三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0
页数: 27
摘要: 县境内较大面积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白垩系、第四系。小面积出露的地层,还有泥盆系,主要出露在龙回、龙华和隆木乡与外县交界处,主要岩性有石英砂岩、紫红色粉砂岩。
关键词: 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

内容

县境内较大面积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白垩系、第四系。小面积出露的地层,还有泥盆系,主要出露在龙回、龙华和隆木乡与外县交界处,主要岩性有石英砂岩、紫红色粉砂岩。
  震旦系 (距今6亿—8亿年),出露于县境西南部赤土至蓉江镇以南一带及北部内潮至麻双一带,为一套变质岩。主要岩性有板岩、千板状粉砂岩、硅质岩、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千板状板岩、千枚岩夹凝灰质砂岩和凝灰岩。在内潮附近变质程度加深,成为混合岩、片岩、石英岩及条带状石英岩。
  寒武系 (距今5亿—6亿年),分布范围主要在县境的南部和北部,与震旦系地层毗邻出露。岩性主要为凝灰质长石砂岩、夹含炭硅质板岩、硅质岩、长石石英砂岩。在内潮附近变质程度较深,成为片岩、千枚岩,甚至混合岩。硅质板岩中含磷结核,在横寨一带含磷品位可达10—25%%。
  白垩系 (距今0.67亿—1.37亿年),分布在蓉江、潭口、凤岗、唐江一带的红色盆地内及插入本县南部浮石连大余池江盆地的东北端,仅出露上统南雄组,为一套红色碎屑岩。主要岩性有砾岩、含砾砂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钙质粉砂岩、钙质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等。
  第四系 (年龄为200万年),主要分布于大小河流两侧的阶地,大多属河流冲积相。有砾石层、砂砾层、砂层、砂质粘土层和粘土层。
  二、岩浆岩全县出露的岩浆岩有:龙回岩体、甘霖岩体、内潮岩体、蓝田埠岩体、大坪岩体、弹前岩体。
  龙回岩体位于县境南部边缘,整个岩体面积52.6平方公里,呈岩株产出,仅其北半部属南康境。形成于加里东早期。岩性为似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体普遍含稀土,平均含量为220ppm。风光壳比较发育,属含离子吸附型的稀土矿。
  甘霖岩体出露于潭口东南方向4公里,呈岩株状产出,仅西端伸入南康境,属本县面积约6平方公里。系加里东早期产物。岩性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内潮岩体为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二长岩,由于受同化混染作用强烈,岩石类型比较多样,呈岩株状侵入于震旦系及寒武系中,属加里东岩浆旋回产物。
  蓝田埠岩体出露于麻双以西4公里,呈岩株状产出,面积35平方公里,仅岩体东部小部分属于县境。形成于加里东晚期,为中——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大坪岩体位于大坪墟一带,岩体呈长圆形,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岩性为中粒似斑状黑云母变代二长花岗岩。
  弹前岩体出露于隆木乡一带,为一大型岩基。岩体大部分分布县外,仅一小部分在县境内,系燕山早期产物。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三、构造县境处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与赣州—南雄新华夏构造带复合部分,以东西向构造比较突出。
  南部属大余—会昌东西向隆起带。主要分布有:东西向挤压性断裂。在红盆地边缘表现为近东西向的硅化破碎带。
  中部为赣州—瑞金东西向凹陷带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南康、潭口一带红盆与东西相邻的红盆地,在区域上呈东西向展布。蓝田埠岩体与东西两侧的营前岩体、笔架山岩体呈东西向排列,主要河道上犹江、章江呈东西流向。
  北部属沙地一大柏地东西向隆起带,由弹前岩体、大坪岩体与震旦系地层组成,弹前岩体、大坪岩体大致呈东西向展布。新华夏构造在北半部表现较为强烈,为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
  另有内潮至麻双一带,发育有较多的南北向断裂。
  [=此处为表格(表3—1 地层和岩石分布概况)=] 第二节地貌南康地处南岭山脉东端北坡,属东南丘陵区。境内主要地貌类型为丘陵和山地。按测高分类,大部分面积为丘陵至低山地貌。只在北部边缘地区有中、低山地貌。全县平原约占总面积的14%,丘陵占59%,山地占27%。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大致由南北两端向中东倾斜;中东部形似敞口盆地。
  中部蓉江、潭口、唐江、凤岗一带,属赣州盆地,是全县最平坦、低洼的地区,最低处三江口海拔106米。一般在110—150米,全部为低丘岗地构成的丘陵地貌。
  北部以低山为主,一般海拔在350—500米之间。横市以西,坪市以北为中低山,海拔标高700—1000米,属诸广山。山峰连绵,最高峰是隆木乡的白鹤岭,海拔1042米,斗笠脑,海拔1021.8米。
  南部的赤土、浮石、龙回一带,属大余岭,为低山区。一般海拔为300—450米,最高峰为浮石乡南境的竹篙崠,海拔796米,还有赤土乡南境的斗笠脑,海拔768.4米。
  县内各级河流的侧岸,多数形成河流阶地地貌。上犹江和章江流域两侧,阶地较宽广,形成冲积平源。
  [=此处为表格(表3—2 南康县地貌分类)=] 第二章山脉河流第一节山脉一山脉走向南康县境内山脉属南岭山系罗霄山脉和大庾岭山脉,从六个地方入境,形成六个区域性山系。
  1.上犹江以北(自齐溪口至龙华江会合处段),龙华江以东,社溪河以北,燕溪水以西之广大地区,包括隆木、坪市、大坪、横市、圩下、麻双、内潮、唐西、平田、唐江等乡镇及十八塘、龙华、凤岗等乡之部分地区。
  主山脉经上犹县双溪乡之伯公坳、癞痢石(海拔1260.7米)、筑峰顶(1333.4米),紫阳乡的瓜子岭(1208米)以上为上犹遂川交界岭)、松树桥进入县境之坪市乡船寨钯泥岭。然后分北、中、南3个方向延伸,形成3条山脉。
  (1)向北自钯泥岭起,经庙背岭(814米),白水洞(970米)以上南康上犹界岭),石高里崠(1005米。康、犹、遂3县界岭),白鹤岭(1042米。南康遂川界岭),当风坳(741.5米),立山脑(924米)、八斗崠(847.7米)(以上隆木乡境内)。石坪西岭(975米),折向西,至斗笠脑(1021.8米)(以上康遂界岭)。自斗笠脑向北进入遂川县境内。全长15.5公里。
  支脉一,自石坪西岭向东北延伸,经上井、高塘崠、至溪边(为康遂界岭),全长3.5公里。
  支脉二,自石坪西岭起,向东延伸,经忙峰背,至油槽下岭,全长3.8公里。
  (2)中间从庙背与白水洞之间,分支向东延伸,沿鸭婆坳、鸡足山、里岭坳、天子地(891.5米)、分水坳、洋岭脑(876.1米)、斗笠脑(682米)(以上坪市、隆木界岭),进入大坪乡之朱坳岭,锡福田北岭(420米),大石坑崠(443.9米。南康、万安界岭),向东南延伸,经螺塘北崠(454米)、暮芫(以上康万界岭),折向南,沿积龙、白石崠(552.3米)、松树下北岭(602.1米)、青山脑、荷树坳、龙子潭崠(671.8米)、白毛茔崠(482米)(以上为南康赣县界岭),从白毛茔崠折向东,进入赣县沙地境内,沿赣县丝毛坑岽(480米),折向西,与南康、赣县界岭连接,折向南,经四前坑、禾场背、赣南亭(以上康、赣县界岭)、天心寨(582.6米。南康、赣县、赣州市界岭)、中心坝岭(348米)、石梅坑岭(359米)至燕坑崠(235.7米)(以上南康、赣州市界岭),全长71.5公里。
  支脉一,自洋岭脑向北,经红门岭,折向西,沿陈源坑岭、向西北,过白竹塘、石人坑崠向西至曲潭,向东经洋塘至瑞坑岭,全长10公里。
  支脉二,自洋岭脑向北延伸,经老屋下、忠东、横石北崠至遂川县汤村,全长6.5公里。
  支脉三,自斗笠脑向南延伸,经石磨南崠、上村西岭、小安、东抑、白马塘、山田背、爱源、铁炉坳、土桥北岭,到大姑,全长13公里。
  支脉四,自松树下北岭起,向西延伸,经大岭脑、小石下崠、上洛南侧上镜坳、三塘、大坪圩、焦坪脑岭,折向西南,沿高坪安,折向南,沿新屋里崠到水车坝,全长17公里。
  支脉五,自禾场背(又称天子地,康、赣县界岭)起,向西延伸,沿旱仚孜、洞上西崠、袁屋排崠、鹅坊崠,折向南,经西坑、免子坑、乌溪崠、到群丰,全长11公里。
  支脉六,自赣南亭(康、赣县界岭)起,向西南延伸,经鲤鱼背、高石脑崠、天心寨折向南,经芫塘坑岭、岗背坑岭、禾上庄、黄田源折向西南,过桐木坑崠、大山里、坑尾、杉木坳、原石坑崠、罗井头,赤岗寨至培塘背岭,全长21公里。
  支脉七,自天心寨(南康、赣县、赣州市界岭)起,向东南延伸,经东坑崠,浦田坑崠、周屋场、寨子下崠,到庙前,全长7公里。
  支脉八,自石梅坑崠(康、赣州市界岭)起向西延伸,沿龙里坑崠、雷公仚、安背崠、黄西坑东岭,经铜罗口进入丘陵地区,沿坳孜上、洋坑孜岭、流源坑、长坑孜、洋山下,山孜下、至齐溪口西岸,全长13公里。
  (3)向南自坪市乡钯泥岭起向东南延伸,经莲花山(930.8米,南康上犹界岭),折向南,进入上犹县紫阳白石坑,经丫姐姑、高岭崠、塘泥口、狮形、麻园折向东,进入县境内横市乡大富坑窑脑北崠(627.3米)、笋仚北崠(539米)、寨下塘西崠(570米)、蛇坑孜、曹屋(大岭背)、龙潭脑、狮古坑(以上横市上犹界岭)、焦坑孜西崠(501米)、吉岭脑西崠(516.7米)、南丰坳、庵上岭(423米)、坝子里南岭(259.9米)、铁占寨(以上麻双乡与上犹县界岭),向南延伸到十八塘乡红岭上,全长38公里。
  支脉一,自寨下塘西崠起向南延伸,经红岭脑、大坳上,至烂泥湖,全长4.5公里。
  支脉二,自龙潭脑起,向西南延伸,经滴水洞南岭、苦竹山到上山塘,全长4公里。
  支脉三,自蕉坑孜西崠,向西延伸,沿高寨脑、竹子坳、金坑安、马鞍山,折向南,经石人坑岽、枫树下、下厅、上东排、罗屋至麻双圩,全长12公里。
  支脉四,自吉岭脑西崠起,向东延伸,经粉丘、石公背、牛婆坳孜,折向南,沿麻园里、丫叉岭、上沙田崠、中沙田、牛井坳、高坑孜、雄坑西崠至岭孜上,全长15公里。
  2.章江流域的潭东、潭口、龙岭、东山、三益、龙回、浮石、西华等乡镇的广大地区。
  主脉一支由大余岭经油山(1072.9米)、信丰县雉山(828.6米),向北延伸,于浮石乡莲花坞进入县境。自莲花坞向北沿竹篙崠(796.7米)、八仙脑(737.9米),至安坑口崠(226.9米,以上为南康大余界岭),全长8.5公里。一支自竹篙崠起,向东北方向延伸,经龙潭面、书坑崠、王坑崠(514.5米)、梅源坑东岭(507米)折向东南,沿坳下南崠(577.1米),折向东,沿岐岭崠(473米)、岐岭(411米)、布谷寨(577米)、狗头寨(548.4米)、东岭脑(491米)(以上为南康信丰界岭),折向北延伸,沿五里岭、扁担撬(569.4)米、五甲星坳(486.7米)、老鸦山(429.8米)、城门边、和尚寨(536米),折向东北,经樟岭崠(515米)、渗水窝(675.7米)、穿风坳(641米)、罗龙崠(701米)、佛坳崠(431米),折向东进入赣州市砂石乡之牛轭崠、峰山地区,全长45.5公里。
  支脉一,自书坑岽向北延伸,沿庵里、窝坑崠、连车排至黄毛坑,全长6公里。
  支脉二,自书坑崠向北延伸,经上坳、龙孜里崠,折向西北,经石墩、白坑口、棚坑崠、雷公岭、竹篙背到江孜口,全长13公里。
  支脉三,自大坑林场北崠起向西延伸,沿高崠脑折向西北,经雷公寨、石墈上崠、狗足湾,至三益(黄泥巷),全长9公里。
  支脉四,自五甲星坳向西延伸,沿乌龙崠、龙虎坳、坳丘崠、曹屋、至河背崠,全长7公里。
  支脉五,自和尚寨向西延伸,经岩石下南岭、马鞍坳、上坳头、石龙坑崠、茶叶坳折向西北,沿牛肩头北岭、芦源崠、白石坑西崠、井孜头,至大南山,全长14公里。
  支脉六,自渗水窝向西北延伸,经王龙、上高龙、龙孜里崠折向西,沿南坑子、罗龙坑崠、王村折向北,沿坳上岭、大贝山、小贝山、樟桥、三头树下,至村头,全长15公里。
  支脉七,自罗龙崠向北延伸,经棚下、李蕉崠、山寮下岭、龙船江崠、上三观岭、荷树坑进入丘陵地区,沿龙塘坑、梨树下、石禾场、潭口圩、下街至坞埠,全长14.5公里。
  支脉八,自潭东乡龙孜里水库东南岭起,向西北延伸,经大马庙、下垄、鱼坑子北崠、石子坑崠、西麻、横岭、傅屋崠、东坑子岭、罗坑、崇山下至博罗岭,全长20公里。
  3.章江流域,朱坊河以南,包括赤土、横寨、蓉江镇全部及西华、浮石、朱坊、镜坝等乡镇的部分地区。
  主脉自大余岭山脉分支经崇义县聂都天星寨(1289米),关田五子云崠(1324.1米),铅厂云山(1275.6米),长龙八仙脑(1038.7米),进入县境赤土乡障背地区,尔后分东、北两个方向延伸。
  向东一支,自障背向东延伸,经山牛塘崠、渗水窝(493米)、上风门坳(544米)、斗笠脑(768.4米)、下风门坳(531米)、城墙边(582米)(以上为南康大余界岭)、花园坑南崠(488米)、漂孜里北崠(429.5米)、大坪里岭(318米)到苏访贤岭(272米)止,全长26公里。
  支脉一,自山牛塘崠向北延伸,沿通孜上折向东,经大坝孜北崠至爱莲黄泥塘岭,全长7.5公里。
  支脉二,自斗笠脑向北延伸,经西洋山、坳背坪、爱莲崠折向东,沿甑篦寨、鸡公寨至柯木山下,全长8公里。
  向北一支,自障背起向北延伸,沿平安脑(531.9米)、红桃岭(518米)、鸡冠寨(671.2米)、石坑孜崠(402米)、折向东,沿石龙坑北崠(336米)、寺墙背岭(321米),至陈坊岭(212米),全长21公里。
  支脉一,自红桃岭向东延伸,经观音山、狗蚤坑崠、谢屋排岭至黄秋塘,全长7公里。
  支脉二,自鸡冠寨向东延伸,经野猪坪崠、坳上崠、姑坑南岭、墩背岭,折向东南,沿埜塘岭至龙井坑岭,全长13公里。
  支脉三,自寺墙背岭向东延伸,经小寨坑、大山孜、下埜塘至长塘(横寨),全长7.5公里。
  4.上犹江以南,朱坊河以北地区,包括大岭、太窝、三江等乡全部及朱坊、镜坝等乡之部分地区。
  山脉一支自大余岭山脉之崇义关田五子云山起,经横水阳岭(1259.5米)、茶摊三姐妹峰(794米)、龙沟天子地(331米)、向东延伸,沿上安孜崠(429.6米),进入朱坊瑞坑北(345米。南康上犹界岭),沿云山折向北,经罗坑屋、长坑岭(241米),至土石坝上,向南沿王尾岭(294米)、中塘孜岭(259米)至蓝坝,全长13公里。
  一支自云山向东延伸,沿镜里、新田坳、驼背岭、大坑孜、鸡公塘、圆岭、傲塘岭、上珠岭、高山、谷山、樟边至三江肖边岭,全长27.5公里。
  5.上犹江以北,龙华江以西,社溪河西南地区,包括龙华乡大部,十八塘乡部分地区。
  山脉一支自上犹县油石塘坳崠(294米),向东延伸,进入南康县境龙华乡马孜崠南崠(348.4米),折向南,沿石人坑岭(424米)、田螺丘崠(332米)、竹子崠(467.7米)、石鼓山(379米)至罗边岭,全长14公里。一支自马孜坳南崠向北延伸,经野鸡尾、瓦窑坑岭(334.1米),至半境,全长9公里。一支,自田螺丘崠向东延伸,经坳子背岭、正坑尾岭、马尾坳、竹高岭、蛇形坑、至城防崠,全长10公里。
  6.章江棚下——朱屋村段以北,上犹江朱屋村——齐溪口段以北,燕溪水以东,凤岗乡之大部分地区。
  山脉自赣州市蛤湖崠(680.2米)经赣州市湖边乡坳头向南延伸,进入南康县凤岗乡社背地区(入境高程163米),沿鸭公塘、大窝子岭(167.1米)、狮孜坑、塘屋、横岭、折向西,沿石子坑、上黄边至齐溪口东岸之齐岭下,全长9公里。
  二、主要山峰白鹤岭海拔1042米,位于隆木乡与遂川县交界处,距隆木圩5公里,为全县最高峰,古名峨山,山亘连绵,春天常有浓雾笼罩,民间传闻,山中建有王小姑墓。
  斗笠脑海拔1029.8米,位于隆木乡邹家地村北侧,距隆木圩5.5公里,为康遂交界之山峰,岭北为遂川县珠田乡。
  莲花山(又名巫桥岭) 海拔930.8米,位于坪市乡与上犹县紫阳乡交界岭,距坪市圩4.5公里。主峰状如莲花,山上有上下两庵,上庵有岩洞,可容纳百余人,岩前有石桥(古称仙人桥),桥下瀑布千尺,泻于石缝中,南唐时,乡人筑寨于此,故名“莲花寨”。
  羊岭(又名洋岭脑) 海拔876.1米,位于隆木、坪市乡交界处,距隆木圩4公里,距坪市圩6公里。因山形状似羊,故名羊岭。山势高耸磅礴,古时岭顶有塔有泉,毛粟满山,年采数百担。相传,唐代有郭禅师居此,以祷雨弗应,积薪自焚,火燃而雨随至,乡人立祠祀之,明朝为昭福殿,今毁。
  马鞍山海拔589米,位于横市、麻双乡交界处。距横市圩3.5公里,距麻双圩6.5公里,山南侧为麻双乡崠脑村,山西侧为县麻风村,县皮肤病防治所设此。山北侧为横市龙岭电站。
  天心寨海拔582.6米,是南康、赣县、赣州市三县市的界岭,位于内潮乡东北6.5公里处。山西、山南麓为沙溪水发源地,山东麓为燕溪水发源地,山北麓的水流入赣县五云河。
  赤岗寨海拔330.3米,位于龙华乡赤江(岗)村,距龙华圩4公里。北靠赤江村,西临龙华江,南离赣犹森林铁路1.5公里,与对岸大山背岭遥遥相望,为龙华江入上犹江之咽喉要地。
  竹子崠海拔467.7米,位于龙华乡高峰村,是南康上犹界岭,距龙华圩7公里,是龙华乡境内最高的山峰。
  鸡冠寨(又名旗竿寨)海拔671.2米,位于赤土乡与崇义县龙勾乡交界处,距赤土圩10公里。山峰溪谷幽邃,九峰迭起,低昂排列,上名天门里,中名九节突,下名九曲里。峰各有清泉,迳九曲溪、甑子湖,山麓有回龙庵,今废。
  云峰山(古名云封山) 海拔439米,位于赤土乡莲塘村境内,距赤土圩7公里。山峰常有大雾笼罩,看不见顶,故名云封;山上有穴4个,即峤穴、上崎穴、中崎穴、下崎穴;古建寺5个,即云封寺、西阳寺、葛阳寺、东阳寺、泥坑寺,均倒塌。
  南斗笠脑海拔768.4米,位于赤土乡莲塘村,是南康与大余新城界岭,为赤土乡镜内最高峰,距赤土圩7.5公里。山峰北麓为县云封山林场,山南可俯望大余新城机场,东西为康余连绵之界岭。
  鸡公寨海拔410米,位于赤土乡莲塘村境内,距赤土圩4公里。山峰状如公鸡冠,耸拔山颠,四周皆石,石缝中有泉水,四季不竭,石旁有岩洞,可容纳10余人,即坳下大人洞。相传,明蔡遴有贤行,罢官归隐于此。
  龙虎山(古名南林山) 海拔310米,位于浮石乡青云村境内,距浮石圩3.8公里。山岭形状如伏牛,古为捧榛虎穴。清顺治年间,有僧建寺,名“祖印寺”,林渼有题句;民国19年(1930年)被焚毁。
  武功山海拔304米,位于县城西侧西华乡麻田村境内,距县城6.5公里,山顶圆如桌烛,登山凭栏四望,视野开阔,风景殊佳。
  西华山海拔164米,位于县城西侧西华乡西华村境内,距县城2.2公里。山顶有废塔遗址,民国22年(1933年)在塔基掘出一铁犀牛,形态肖妙。古建有社稷坛、先农坛,后倒毁。
  八仙脑(又称石君山、古称八仙下棋) 海拔737.9米,位于县城西南浮石乡窝坑村与大余县新城乡交界处,距浮石圩10.5公里,山巅有3石,形状似人,相顾对奕。
  岐岭海拔411米,位于县城西南龙回乡岐岭村与信丰县黄泥乡交界处,距龙回圩3.8公里。岐岭峦峰重迭延绵,岭南侧山路夷坦,北陂嵯岈陡峭,不堪纵步,隘口有丛石累累相积,石内四时出风,呼呼有声,俗称“风洞”。清咸丰八年(1858年),乡人截隘筑墙设门,名“踞岭隘”,久废。
  扁担撬海拔569.4米,位于县城西南三益乡九江村与赣县阳埠乡交界处,距三益(黄泥巷)5.8公里。山成南北双峦竞举,远望如马耳,中低平,如撬担,如拱桥,岭有寺庙,今废。
  狗仔脑海拔575.4米,位于县城东南尖峰山东南1公里处,是东山、龙岭两乡界岭,距县城9.8公里,山岭回峦迭嶂,地势险要,古代曾辟为章岭隘。
  尖峰山(又名独秀峰、秀峰山) 海拔531米,位于县城东南东山乡文峰村与龙岭乡清田村交界处,距县城9公里。山峰挺立秀拔,不偏不倚,耸然天半,上有清泉涓涓,四时不竭,樵夫过此,掬水止渴,得名“食水坪”。清咸丰六年(1856年),乡民避战乱环山腰筑墙设垛了望,名“秀峰寨”,与上龙、蛇皮诸寨犄角相依。宋苏轼迁谪岭南,北归复过此,有诗纪其胜。山南侧有秀峰寺,民国19年(1930年),寺僧于秀峰寺右侧山窝,另建新寺,今俱废。
  高龙山(又名渗水窝) 海拔675.7米,位于县城东侧龙岭乡罗龙村与赣县阳埠乡交界处,距县城12公里。山势巍峻,山上有三天门,相距各里许,门各磨崖镌字,顶有朝元阁,明嘉靖初,释家大安坐化于此;瀑布泉折,左有塔院,王永选有赋纪其胜,阁院倒废。
  罗龙崠(又名罗龙嶂) 海拔701米,位于潭口乡半坑村与赣县阳埠乡交界处,山势磅礴陡峭宏伟,有钨矿,设有南康县钨矿罗龙矿业社。
  大南山(又称南台山、南山) 海拔345.9米,位于县城南面西华乡南山村境内,距县城2.5公里。山峰突起,视野开阔,山腰有岩,可坐10余人,山巅有水晶矿石。1986年,县广播电视局在山顶建筑调频台1座。
  马岭(又名天马山) 海拔156米,位于县城东侧西华乡上坪村与东山乡坪岭村交界处,距县城1公里。山岭延亘横崎,频临章江,明万历戊午年(1618年),乡人曾于山顶建塔一座,名马岭塔,后倒塌。
  第二节河流南康县地处赣江水系,章江干流的中、下游。境内以章江、上犹江为经,计大小河流60条。其中干流2条,一级支流10条,二级支流19条,三级支流18条,四级支流7条,五级支流4条。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有龙华江一条;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有赤土河一条;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龙回河一条,总长度为746公里。平均河流密度为0.4Km/Km2。除县境北端隆木乡隆木水与黄沙水属遂川县水系及西南隅浮石乡的梅源水属信丰县桃江水系外,其余河流都属章江水系。除章江、上犹江、龙华江(社溪河)、朱坊河、燕溪属过境河流外,其余均发源本县南北各部山区。
  (一)章江在县境内又名“蓉江”,源出崇义县聂都山东段鲤鱼山,经聂都河东流入大余县,与内良、河洞诸水合流后称章江。自东北趋南康,水始澄澈泓深,在浮石乡莲洲村蓝屋以吴淞148米的高程入境,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浮石、西华、蓉江、东山、镜坝、龙岭、潭口、潭东、三江9个乡(镇),至三江口与上犹江汇合流后折向东,流入赣州市蟠龙镇境内。县境流程58公里,流域面积为859平方公里。镜坝以上为卵石河床,以下为粗砂质河床,无礁石险滩。河流比降0.69‰,落差43米。河网密度0.35Km/Km2。河面上段宽120一150米,下段宽200米左右。一般深度0.6米,枯水季节0.4米。历史最大洪峰2185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058m3/S(1963年)。多年平均流量66.6m3/S,多年平均洪枯流量差5.6倍,洪枯水位差4.93米。弯曲系数1.79。
  在县境内,流入章江的支流有11条: 1.蕉溪水在县境西南的浮石乡。其源出自龙山锅坑。河流长度8.5公里,流域面积15.9平方公里,落差125米,河流比降17.24‰,属一级支流。夹溪青松翠竹,盛产绿茶。溪流蜿蜒至浮石窝坑塘入章江。
  2.赣桥水在县境西南的浮石乡。其源出自大禾坑,流经石墩上、赣桥、桥头,向西北流,至大坝里注入章江。河长8.5公里,流域面积16.3平方公里。落差90米,河流比降10.58‰。历史最大洪峰84.7m3/S(1981年)。多年平均流量0.38m3/S,属一级支流。
  3.龙回河昔名封侯水,相传秦末梅驻兵台岭(大余岭),兵衣偿营水滨,隶番君,从汉高帝定天下,使其分兵守台岭后,被封为台候,故名。水源出自龙回布尾大坑里,西流至龙回,沙石冲积,河床高出田亩,旁树木椿筑堤,两岸时患溃决。北流至黄泥巷,九江坑水,李村碧田水合流,由东注入。西流经五埠里至石门滩,踞口入章江。河流长度为22公里,流域面积158.6平方公里。落差182米,河流比降8.18‰。历史最大洪峰515m3/S(1958年)。历史最枯流量0.05m3/(1956年)。多年平均流量3.72m3/S,属一级支流。
  4.南水河旧名巽水,在县城东南,有二源:一出大坳头经竹坑,有铁沙,复会龙坑水。一出卢源坑,由三角庙至东狱庙,二水会合,经马岭折向西,流入章江,河流长度7公里,流域面积23.7平方公里。落差105米,河流比降15‰。历史最大洪峰893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7年)。多年平均流量0.55m3/S,属二级支流。
  5.赤土河旧名桃水,源出赤土红桃岭南的新地、鸭鸡二山,泉从石中穿出,流经大水山为第一井,有瀑布,声如雷鸣,井周十余丈。经鳌鱼为第二井,瀑布如前。经石头窝为第三井,又名“刀石湖”,湍激喷薄,瀑布高挂,俗传祈雨机验。矿山开发后,沙石逐年填塞,景观已消失。经中坑口,小水东北流入。经鸡峰寨,莲塘水东流注入,蜿蜒至赤土圩,沿河有金沙,乡人以淘金谋生者众。经卧虎桥,下蔡坑水合大岭背水东南流。经石子磊、羊坝至蔡边河入章江。河流长度38公里,流域面积206.3平方公里。落差400米,河流比降10.2‰。历史最大洪峰1185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02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4.82m3/S,属一级支流。
  6.朱坊河昔名河田水,在县城西北。其源出崇义铅厂乡云山西麓的黄雀坳,派分为二:其一,界茅坪、桑坝注龟湖而出长龙;其二,出新溪经长龙,合为至坪江,至红心蓝坝入南康境,名瑞阳江。向东曲折至白石坪,有龟形潭,水清澈,山旁有巨石伸入水中,水流其下,颇为奇观。经天心岩,过朱坊埠,折而南至张屋坝,沿河十余里,山多溜沙,土层疏松,宜种桔。秋末冬初,赤桔弥望,缀树累累,璀灿夺目。折而东北,过石鼓陇,环抱老镜坝至鹅岭,至洋江口入章江。县境流长23公里,河宽40米左右,流域面积85.9平方公里,落差25米,河流比降1.1‰。历史最大洪峰854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02m2/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2.01m3/S,属二级支流。
  7.樟桥水在县城东南,有二源,皆出独秀峰。西源经龙秋潭,潭水清冽,石落如屏,如几、如蹲虎、如奔马,水流其上,作环珮声;上倚巨石,高丈余,镌“龙湫”二字,字遒劲,高三尺许。东源经水阁上,以宋田辟筑水阁而得名。阁旁有泉,水甘列。两源汇合,经文峰西流,折而北,经麻陂至八仙下棋,高灵山温水西流,过樟桥罗村桥入章江。河流长度16公里,流域面积57.5平方公里。落差117米,河流比降6.78‰。历史最大洪峰223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多年平均流量1.34m3/S,属二级支流。
  8.高陂水在县城东北,源出潭东乡龙子里崠,经上元,过迳背,佛坳之水北流注入,经小培,渔坑水西流注入,合流至高陂向西,过多子桥入章江。河长16.3公里,流域面积61.4平方公里。落差195米,河流比降12.9‰。历史最大洪峰362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1.44m3/S,属二级支流。
  9.倒桥水在东山乡境内,源出坨圳荀孜坑,至朱边村下屋注入章江。河源高程165米,河流落差40米,河流比降5.16‰,历史最大洪峰298m3/S(1941年),历史最枯洪峰0m3/S(1954年),多年平均迳流量为0.12亿立米。
  10.田头水在潭口乡境,源出李蕉东垄,至下坝村注入章江。河源高程340米,河口高程105米,落差235米,河流比降19.58‰,历史最大洪峰543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0.19亿立米。
  11.太窝水源出太窝乡傲塘村,至三江口董屋注入章江。高程140米,河口高程105米,落差35米,河流比降2.4‰。历史最大洪峰545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6年),多年平均流量0.22亿立米。
  (二)上犹江源出湖南省汝城县黄岭山,自西向东流入崇义县境,经丰洲左转入上犹县,流经琴江口、营前,彭山水注入。过犹嶂,合稍水、陡水、犹嶂水、造水,折向东南,流至南康龙华乡罗边,以吴淞116米的高程入境,自西向东,横贯我县中部的龙华、朱坊、大岭、唐西、唐江、平田、凤岗、三江等乡(镇),至三江口流入章江。县境流程34公里,流域面积911平方公里。河床上段为卵石夹沙,下段为粗沙,无礁无险滩。河流比降0.35‰,落差16米。河网密度为0.4Km/Km2。河面宽度,罗边以下140—200米;凤岗以下228—400米。历史最大洪峰4890m3/S(1834年),历史最枯流量15m3/S(1957年),多年平均洪枯流量差3.7倍,洪枯水位差7.01米,警戒水位116.5米。含沙量为0.12Kg/m3。弯曲系数1.3。
  境内有一级支流5条,即:燕溪水、沙溪水、龙华江、木林水、桥头水。二级支流4条,即:青山口水、黄龙水、社溪河、麻双河。三级支流10条,即:大坑水、清平水、南陂水、大汾水、麻双水、墨口水、蒋坑水、田西水、大坪水、坪市水。四级支流7条,即:西湖水、大湖水、上村水、上洛水、泥湖水、石陂水、彭屋水。五级支流4条:松林水、社坪水、小陂水、小安水。
  1.燕溪水在县城东北的凤岗乡,源发南康、赣县、赣州市界岭天心寨东麓,向南流,经县境内的燕坑、长坑、大塘、齐溪口,入上犹江。河流长度12.5公里,流域面积45.6平方公里。落差190米。河流比降9.4‰%。历史最大洪峰224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多年平均流量0.92m3/S,属一级支流。
  2.沙溪水(内潮水) 在县城北的内潮,平田乡境,源出南康、赣县、赣州市界岭天心寨西麓,沿水源、内潮向南,经沙溪至唐江卢屋村入上犹江。河流长度26公里,流域面积80.8平方公里。落差230米,河流比降9‰。历史最大洪峰482m3/S(壬申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69年),多年平均流量1.62m3/S,属一级支流。
  3.龙华江在县城北部,由上犹社溪河与县内麻双河在十八塘乡合江谢屋坝汇合后始称。流经社背、赤岗、牛石、钟岭、龙华圩,于双江注入上犹江,全长15公里。主要支流有东西两水,西支流称社溪河,自上犹社溪乡向东南流入县境十八塘乡红岭上,经长滩、庄田上、欧仔里、于谢屋坝与东源麻双河汇合入龙华江,县境内全长14公里。分支流有三,一是雄坑溪,源出蓑衣坑,于公仙脑入社溪河,全长4.5公里;二是大坑溪,源出龙华乡大塘石人坑,于庄田上流入社溪河,全长12公里;三是欧田溪,源出麻双乡城仔,于下车子流入社溪河,全长12公里。东支流称麻双河,发源于县境内,有东西两源,西源复有二源头,一是源出坪市莲花山,经西场脑直下,今筑有坪市龙潭电站,至永安桥,折东南,经坪市、松林、于下长坳合流;二是源出羊岭,经境口、谭邦、小陂、于下长坳合流,两源合流后,经坳下、土桥(桥名“兴隆”,古有七石墩,上筑长亭,续修于清光绪丁亥年(1887年),现改为公路水泥桥,亭已拆),至大姑,全长16公里。东源源头有二,一源出自大坪锡福田、螺塘,经泥湖、旸团,在窑下与上洛溪汇合;上洛溪源出大坪积龙白石村,向西流经上洛,1959年冬,建有上洛水库,坝下现有电站二座,经大坪圩,于窑下与泥湖水合流,经上期、东坑、大陂至大姑合江口,全长20公里。东西两源合流后,自大姑起,称横市河,向东南至横市,有横溪水汇入,源出长南姜仚,折东至沙苑桥(桥名“贯虹”,昔为荫桥,宽宏首屈一指,今改公路水泥桥)。落差390米,河流比降6.34‰。经龙岭,建有横市龙岭电站,过蔡屋、长坑坪、墨口折向南,经石合塘进入麻双乡境内,称麻双河,沿松江坝,折西南,经花潭、黄背,至麻双圩,建有麻双电站和麻双水文站。河水含沙量0.61kg/m3,年均输沙量为15.1万吨。折向东南,经鹅坊、埠头、十八塘圩,大源鸟溪水由东流入。折向西南,经曲坝、江子口,于合江谢屋坝汇入龙华江。自大姑至合江口,全长45公里。境内河流总长度74公里。流域面积642.12平方公里,历史最大洪峰636m3/S(1972年),历史最枯流量0.05m3/S(1966年),多年平均迳流量2.24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7.12m3/S,属一级支流。
  4.木林水在县北龙华乡,源出上洞,经木林麦屋南流至田头,注入上犹江。河流长度7.5公里,流域面积18.1平方公里。落差78米,河流比降10.4‰。历史最大洪峰145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0.36m3/S,属一级支流。
  5.桥头水在朱坊乡,源出雷公坑,经花树、古楼隘,北流至桥头入上犹江。河流长度5.7公里。流域面积21.2平方公里。落差32米,河流比降5.12‰历史最大洪峰207m3/S,常年最小径流0m3/S,多年平均流量0.42m3/S,属一级支流。
  (三)隆木水在县境北端隆木乡,属遂川县水系。其源出小东,流经章村、曲潭、瑞坑,出境入遂川县巾石河。河流长度13.5公里,流域面积43.8平方公里。落差270米,河流比降19.6%。河网密度0.55Km/Km2,弯曲系数1.31。历史最大洪峰258.3m3/S(1911年),历史最枯流量0.032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0.95m3/S。
  (四)梅源水在县西南隅的浮石乡境内,属信丰县桃江水系。
  第三章土壤植被第一节土壤一类型分类南康属中型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湿热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具有有机质积累快、消耗也快的特点。从境内南北不同地区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可划分为4个垂直带。
  (1)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成土母质以泥页岩类和石英岩类为主,形成的土壤以厚层多有机质山地黄壤为主。
  (2)在海拔500—800米的低山区,成土母质以泥页岩类和石英岩类为主,形成的土壤以厚、中层多、中有机质山地黄、红壤。
  (3)在海拔200—500米的中、高丘陵区,成土母质有酸性结晶岩类、石英岩类、紫色砂页岩、砂砾岩及紫色泥页岩,形成厚、中、薄层少有机质为主的红壤。
  (4)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区,成土母质有紫色砂砾岩、砂岩、紫色泥石岩、第四纪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种物,形成中、厚层的红壤土和薄、中层的紫色土。
  二类型描述 1.水稻土是主要农业土壤,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22.4%。根据其水分动态、剖面形态特征,区分4个亚类: ①淹育型水稻土,面积1223亩,占水稻土面积的0.23%,分布在丘陵的排田,地下水位低,水源条件差,易受干旱,一般叫“望天田”。成土母质主要是:紫红色砂砾岩、砂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其特性:稻田淹水时间短、土壤受水的作用轻,水耕熟化程度低,土地颜色无大变化,土层分化不明显,基本与母质相似,耕作层较薄,一般在10—14厘米,有机质1—2%。
  ②潴育型水稻土,在县内各乡镇都有广泛分布、面积最大,有48.6万亩,肥力较高,占全县水稻土面积的92.82%,多分布于溪河两岸的塅田,丘陵地区的垄田、排田和梯田的中、下部。成土母质有:酸性结晶岩类、石英岩类、泥页岩类、紫红色砂砾岩、紫红色泥页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物。其特性:水源条件较好、种稻时间较长,淹水和排水交互进行,土体氧化还原作用强烈,铁锰淋溶淀积明显,具有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土壤腐植质和粘粒,随水向下移动,淀积在土体结构表面,形成一层灰度胶膜,层段分化明显,土层较深厚,宜种性广,肥力水平较高。在排水不良的地区,60厘米以下形成潜育层。
  ③潜育型水稻土,是由于土体长期积水,土壤通透性差,还原作用强烈,属低产田类型。面积34781亩,占水稻土面积的6.64%。分布在河谷平原的低洼地和丘陵、山区的垄田、坑田。成土母质是:酸性结晶岩类、石英岩类、泥页岩类、紫红色砂砾岩、砂页岩、砂岩、紫色泥页岩风化物及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物。其特性:由于所处地形低洼,地下水位高,或有冷泉渗入土层,使土壤局部或全部常年积水难排,土体通透性差,还原作用强烈,呈青灰或兰灰色,形成不同程度潜育层,水土温度低,经常有硫化氢或甲烷等有毒物质为害。土层深厚,潜在肥力高,速效养分则低。
  ④侧渗型水稻土,面积1586亩,占水稻土面积的0.30%。分布在中丘垄田上、中部,塅田的低斜地段。成土母质:酸性结晶岩类,泥页岩类和紫色砂页岩类风化物。其特性:土壤处于斜坡地形,其上有地下水暗流,形成犁底层以下侧渗水流,致使粘粒,有机质淋流,铁质溶脱,形成灰白或白色的砂化漂洗层,也有的因为长期串流漫灌,所以粘粒,有机质被淋溶,形成耕层漂洗层。
  2.潮土分布于河流两岸阶地。由于河水对泥沙沉积具有分选性,一般河床近处沉积沙土,砂壤土;远处沉积轻壤土、中壤土;在低洼处也有沉积重壤土的。另外,在同一剖面土壤质地,也有砂粒类层的;一般静水沉积是粘土层,急水沉积是砂土层。总称为河流冲积物。经开垦种旱作物,已经耕作熟悉化,土层具有“夜潮”现象的河道冲积物,称潮土。离河床较远的厚层乌潮沙泥土,主要分布在龙岭、三江等乡,面积460亩,占旱地面积的1.67%。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肥力较高,宜种红薯、花生、甘蔗等。
  3.紫色土分布在低、中丘陵地区,由紫红色、紫色岩石类风化物发育而成。面积336498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4.43%。根据岩石酸碱度划分为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3个亚类。
  ①酸性紫色土由紫色、紫红色砂砾岩、砂岩及泥页岩风化物发育而成,是耕作熟化的旱作土壤,面积3401亩,占旱地面积的12.65%,分布在龙岭、潭东、凤岗等乡的丘排上。土层深厚,质地轻壤,保水保肥性能强,养分含量低,缺磷钾。
  由紫色砂砾岩类风化物发育的酸性紫色土,分布在西华、潭口、凤岗、赤土、浮石等乡的低、中丘陵,面积1.66万亩,占山地面积的0.93%。
  厚层少有机质酸性紫色土,分布在东山、龙岭、潭口、朱坊、横寨、三益等乡的低丘,面积1.888万亩,占山地面积的1.06%。
  ②石炭性紫色土是由含钙质的紫色砂砾岩、泥页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质地较粘,土层稍厚。厚层石灰性紫泥土,分布在镜坝、龙岭、凤岗、太窝、横寨等乡的低丘和冈地,面积4852亩,占旱地面积的18.04%,以种豌豆、绿豆、红薯为主。其特性:土层较厚,质地中壤,保水保肥力强,耕作较困难,湿时一团糟,干时一把刀,养分含量缺乏,速效钾丰富。
  中层石灰性紫泥土,分布在龙岭、潭东、太窝等乡低丘,面积1223亩,占旱地4.54%,水土流失严重。其特性:土层浅薄,蓄水能力差,矿质养分含量丰富。
  中层少有机质石灰性紫色土,分布在龙华,朱坊、太窝、十八塘、麻双等乡,面积有5.7万亩,占山地面积的3.22%,水土流失严重。其特性:土层较厚,质地重壤,保蓄性能好,但养分含量低。
  4.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一般土层深厚,剖面发育不明显,出现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全剖面土壤酸性,缺磷少钾,自然肥力低,有3个亚类。
  ①红壤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丘地区,由酸性结晶岩类、石英岩类、泥页岩类风化物及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
  厚层中有机质花冈岩类红壤,分布在西华、赤土、麻双、横市、隆木等乡高丘坡地,面积9.02万亩,占山地面积的5.06%。
  厚层少有机质花冈岩类红壤,分布在潭东、十八塘、麻双、大坪、横市、隆木等乡的高丘或山地,面积14.19万亩,占山地面积的7.97%。
  中层中有机质花冈岩类红壤,分布在大坪、麻双、十八塘、龙华、龙回等乡的低山高丘,面积4.36万亩,占山地面积的2.45%。
  中层少有机质花冈岩类红壤,分布在大坪、十八塘、凤岗、龙回、三益等乡高丘,面积3.2万亩,占山地面积的1.79%。
  中层灰黄沙泥土,分布在大坪乡低山高丘坡地,面积87亩,占旱地面积的0.32%,多种红薯、豆类、瓜类、花生、茶叶等旱作物。
  厚层中有机质石英岩类红壤,分布在赤土、龙回、坪市等乡低山高丘,面积2.3万亩,占山地面积的1.29%,植被有杉、油茶、灌木和茅。
  厚层中有机质泥页岩类红壤,分布在西华、龙岭、潭口、赤土、浮石、龙回、三益、龙华、平田、十八塘、麻双、横市、大坪等乡中丘,面积43.6万亩,占山地面积24.48%,植被有松、杉、芦萁等,复盖度较高。
  中层中有机质泥页岩类红壤,分布在坪市、大坪、横市、麻双、龙华、三益、浮石、潭口等乡高、中丘,面积21万亩,占山地面积的11.6%,复盖度一般。
  中层少有机质泥页岩类红壤,分布在横市、大坪、十八塘、横寨、赤土、东山、龙岭、朱坊等乡高、中丘,面积5.2万亩,占山地面积的2.92%,严重水土流失,复盖层差。
  厚层灰黄泥土,分布在三江、镜坝、龙岭、潭口、太窝等乡低丘坡地或冈地,面积9458亩,占旱地面积的35.17%,宜种花生、红薯、茶叶、柑桔等旱作物。
  中层灰黄泥土,分布在太窝、潭东等乡低丘冈地,面积2149亩,占旱土面积的7.99%,产量较低。
  ②红壤性土分布在坪市乡水土流失严重的中丘坡地,养分含量低,不利于植物生长。
  5.山地黄红壤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地区,植被复盖较好,有杉、松、毛竹、油茶、茅草等。
  ①花冈岩类山地黄红壤分布在隆木乡山脚坡地,面积645亩,占山地0.04%,植被多为针阔叶混交林。
  ②石英岩类山地黄红壤分布在隆木乡白鹤岭,面积2206亩,占山地面积的0.42%。植被胡枝子、茅草、白菊、杉、松等,复盖率90%。
  6.山地黄壤处于海拔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分布在山地黄红壤之上,植被茂密、云雾多,日照少,腐植质含量较高,养分含量丰富,酸性土,宜发展林业。
  第二节植被森林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与绿叶混交林、热带常绿阔叶林、油茶林、竹林等,多为天然次森林和人工林。
  草山草地类型有: 1.山区草丛类,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隆木乡邹家地、白鹤岭一带,植被以栗类、胡枝子、冬茅草为主,复盖度达90%以上。可利用草场面积3511亩左右,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0.3%。
  2.山丘草丛类,主要分布在隆木、坪市海拔500—800米的山地,植被以荷、栎、栗类、油茶、杉、毛竹为主,复盖度达70%以上;可利用草场面积有3.5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6%。
  3.低山丘陵林地草丛类,主要分布在海拔200—500米的丘陵林地上,植被以马尾松、杉、油茶、黄檀、樟树、继木、毛竹为主,复盖度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可利用的草场面积有101.84万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75%。此类地遍布全县林间。
  4.低山丘陵灌丛草丛类,主要分布在赤土、浮石及龙回的梅源地区。可利用的草丛面积有3.93万亩,占全县可利用的草场面积的2.9%。植被以马尾松为主,次为杉树、果树、茶叶树、满山红、胡枝子、茅草等。
  5.低湿地草丛类,分布在县境的“十边地”、溪谷地、河滩地上,可利用的面积有26.09万亩,占全县可利用的草场面积的19.2%。
  上述1、2类草场,草丛密度较大,产草量较高、草质较好,但山地坡度较大,利用较差,适宜兴办小型养牛场。3、4类草场,分布零星,草丛密度小,草质较差,但坡度较小,适宜群众放牧。5类草场,地势平坦,产草量广大,草质较好,是群众放牧的主要场所,但发展潜力小。
  全县草山草地面积有135.76万亩(包括林间草地)。地表的次生植被,主要是牧草,约二百种。其中多数为芒萁,其次为禾本科草类,约占60%以上,豆科草类少。全县草场面积较大,有毛草面积189.21万亩,理论载畜量为5.24万头(黄牛)。
  [=此处为表格(表3—3 成土母质类型)=] 第四章气候南康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四季分明,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季风影响,兼以地形作用明显,所以也有旱、涝、风、雹、冰冻、酷暑等自然灾害出现。
  第一节气候区划全县划分为3个气候区: (1)低丘温热区包括平田、唐西、大岭、三江、太窝、镜坝等乡和蓉江、唐江两镇全部,龙回、浮石、横寨、朱坊、三益、东山、龙岭、潭口、潭东、凤岗、十八塘、龙华等乡的大部分及赤土、麻双乡的一部分,占全县面积的60%左右。气候条件优越,年均温为18.6℃—19.6℃,极端最低温为一4.6℃至—7℃。最冷的1月,月均温在7℃以上,最热的7月,月均温在29℃左右;无霜期286天左右;植物生长期330天左右。限制因素有:旱涝、低温、冷害及大风、冰雹等。
  (2)丘陵山地温暖区包括横市、圩下、大坪乡全部、隆木、坪市、麻双、内潮、赤土等乡的大部分及龙回、浮石、横寨、朱坊、龙华、十八塘、凤岗等乡的小部分的丘陵、山地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5%左右。气候温暖,年均温为17℃—18.6℃。极端最低气温—7℃至—9℃;最冷的1月,月均温为5℃—7℃;最热的7月,月均温在27℃—29℃之间;日较差较大;无霜期270天左右;植物生长期300天左右。限制因素有:三寒(春寒、小满寒、寒露风)、干旱和局部洪涝等。
  (3)山区温凉区包括隆木、坪市乡的—部分(与遂川、上犹接界处的山区),为县境地势最高的地区,年均温在17℃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在—9℃以下。最冷的1月,月均温在5℃左右;最热的7月,月均温只有25℃左右。农作物生长期在284天以下。限制因素较多,主要是低温冻害,秋季的大风及鸟害,也是特殊灾害(表3—4)、(表3—5)。
  第二节气候要素一、气温县境年均温为19.2℃。最热的7月,月均温在28.4℃—30.1℃之间;最冷的1月,月均温在4.8℃—7.9℃之间。全县绝大部分地区有6个月的月均温在20℃以上,6、7、8、9四个月的月均温在25℃以上,有九个月的月均温大于10℃。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1℃(出现在1963年9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9.9℃(出现在隆木乡邹家地)。各月均温日较差,以七八两月为最大(9.2℃),二月最小(7.4℃)。
  县境气温的地域分布是:丘陵比山区高。中南部大片低丘连成一片高温带,北部及西南边缘山地,温度较低。隆木的邹家地及坪市的里岭一带山区,是县境最低温区,年均温冷暖期差3.9℃。北部高丘区年均温在15.7℃—17℃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7℃至—9.9℃之间;10℃—20℃的积温为4100℃—5200℃。南部中高丘区年均温为17.1℃—19.4℃;极端最低温为—4.6℃至—7.7℃之间;10℃—20℃积温为4100℃—5200℃之间。全县稳定通过10℃保证率80%的积温在4500℃—6000℃之间,大部分地区在5000℃以上。县城年平均积温为5864.8℃。全县除南北边缘山区外,无霜期均在270天以上,作物生长期在300天以上。
  浅层地面温度,基本上与气温同步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大。最冷的1月,月均地温8.9℃;最热的7月,月均地温35.3℃;年均地温为22.2℃,高于气温。年极端最高地温为68.8℃;年极端最低地温为—10.9℃(表3—6)、(表3—7)。
  二、降水南康雨量较为充沛,年均雨量在1314.9—1630.6mm之间,而大部分地区在1400mm以上。其降水的主要特征有3: (1)降水过份集中每年4至6月,为汛期。汛季降水量为655.8mm,占年降水量的45.4%,其中最大一日降水量达104.6mm,最长连续一月降水量达440.5mm。降水的过份集中,地面迳流大,水分利用价值低,造成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威胁着农业生产。而汛期结束后的7至9月,雨量明显减少,平均总降水量只有316mm,为全年的21.9%%;此时正值夏季高温,水面蒸发和叶面蒸腾处于最高峰,是农作物需水最多的时期。而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需求量,全县约有44%耕地面积受干旱威胁。雨量最少的11至1月,三个月平均降水量只有151.2mm,为年降水量的10%。但由于蒸发量及作物需水量少,干旱不明显。
  (2)降水年际变化大县境各地历年降水量在832.6—2357.6mm之间,最多与最少的年差1425mm。县城24年均降水量为1443.2mm,最多的1975年为2033.9mm,最少的1963年仅914.9mm。可见降水的年际变化是十分大的(表3—8)。
  (3)降水地域分布不匀县内年降水量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南北部山区多于中部低丘区。最北的隆木,年均雨量为1630.6mm;而中部的凤岗、年均雨量为1314.9mm;两地相差315.7mm。北部高丘区,年均雨量在1369—1631mm之间;中部低丘区,年均雨量在1315—1472mm间;南部中、高丘区,年均雨量为1503mm。三区较之,中区偏少(表3—9)。
  县境蒸发量,年均为1704.8mm。最多年份的1969年为1915.4mm,最少的1970年为1408.6mm。最大的7月达279mm,比降水量多191.4mm,故容易发生伏旱,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三、日照县境内的可照时数,自3月下旬至9月下旬,都在12小时以下。4月中旬起,至8月下旬,在12.5小时以上。全年可照数达4422小时。历年年均日照时数1856.6小时平均占年可照时数的42%。七、八、九3个月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条件对农作物生长是优越的。三四月份,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表3—10)。
  四、气压、风县境的气压变化,分周期和非周期两种。周期变化又分为日变化和年变化两种。
  (1)日变化其特点是: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次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一个次低值。最高值出现在9—11时,次高值出现在21—22时;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次低值出现在3—4时。气压的日变化平均可达3—4hpa(表3—11)。
  (2)年变化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气压的周期变化,与气压系统的移动、演变有关,可影响天气的变化。县境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而一年中又以偏北风为最多,偏南风次之(表3—12)。
  第三节灾害性天气一、干旱干旱出现频繁,在不同季节里均有出现,危及面广。本县有春旱、伏旱、秋旱、冬旱等几种,其中以伏旱、秋旱危害最大。据县气象站资料载:自1957—1980年的24年中,就有21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伏旱、秋旱,与民间流传“十年九旱”的说法相一致,尤以伏旱出现最多,频率达75%。而严重的旱情,往往是伏旱连着秋旱。连续最长的伏旱在1979年,达56天。秋旱出现在1976年,达57天。一年中干旱总天数最多的是1976年,达80天。旱情一般山区比丘陵、平原地区来得轻(表3—13)。
  二、暴雨暴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据县气象站统计:29年(1957—1985)中共出现暴雨123次,平均每年约有4次。其中以6月最多,5月次之。在6月共出现暴雨32场,5月23场。4—6月,暴雨频率达55%。暴雨强度不一,大暴雨出现8场,特大暴雨只有3场,其中以1975年8月10日隆木坪市的298.9mm台风暴雨为最大。由于暴雨雨量集中,最大强度每小时69mm,造成洪涝灾害,淹没庄稼,冲倒房屋,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表3—14)。
  三、大风据气象资料表明:29年中,大风出现过81次。最多的1964年达11次。大风主要出现在3—9月间,又以7.8两月为最多,频率达61%。风速最大的是1970年8月11日,达34m/s,其风力之大是罕见的(表3—15)。
  四、冰雹冰雹常出现在3—5月间,7月也时有发生,时间一般在午后至傍晚,且多伴有雷雨大风。1957年7月20日,横市乡曾降落一次大冰雹,损失成熟待收的早稻10多万斤。1972年4月18日,龙华、唐西、平田、唐江、凤岗等乡镇17个大队147个生产队遭雹灾,最大的雹径达13cm,死3人,伤219人,打坏房屋2万多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万多亩。县境冰雹路径有两条:一条自西向东沿上犹江而下,自上犹黄沙或崇义龙勾,经龙华、唐西、平田至凤岗;另一条自北向南,沿东部山脉侧南下,经潭口、王村、文峰至三益。县北山区的局部地区,也时有冰雹出现,但路径不规则。
  五、低温低温冷害有春季的“倒春寒”和秋季的“寒露风”两种。县气象站统计:29年(1957—1985年)有11年出现春寒,占38%;其中1970年、1976年、1979年、1985年,低温持续天数达8天之久,造成大面积烂种烂秧,尤其1976年最为严重。北端山区的隆木乡,由于地势高,4月初曾下过雪。
  寒露风严重影响晚稻的抽穗、扬花、灌浆,造成空壳率高,因而减产。北部山区的寒露风出现日期比中南部要提前7天左右。入侵时,出现偏北风,剧烈降温,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下降≥10℃,或48小时内下降≥12℃,而最低气温≤5℃。据统计:29年中共出现寒潮55次,平均每年约出现两次。最多的年份是1978年,有4次;最少的年份是1961年,全年没有一次。最强的是1969年1月27日,过程降温达23.6℃。出现最早的时间是1960年11月14日。出现最晚的时间是1976年3月17日,且降温幅度大,达20.7℃,致使春播作物受到极大损失。
  六、霜冻霜冻对越冬作物危害较大。县境一年中初霜至终霜日,间隔天数为79天;最早的初霜日在1978年10月30日;最晚的初霜日在1970年1月3日,平均为12月3日。终霜日平均为2月19日;最早终霜日出现在1958年1月24日;最晚终霜日出现在1968年3月14日,影响了当年早稻播种。全年有霜期最长是1967年,达114天;最短是1970年,只有22天。
  七、雨淞雨淞一般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间,而以2月份最多,达21天。最严重的是1983年12月28日的雨淞,严重地阻塞交通,影响通讯。
  [=此处为表格(表3—4 全县各气候区指标)=] [=此处为表格(表3—5 全县四季初终日期及持续天数)=] [=此处为表格(全县各代表点年月均温及极端最低气温表3—6)=] 单位:℃ [=此处为表格(部分地方无霜期及作物生长期表3—7)=] [=此处为表格(蓉江镇各月、季、年最多最少降水量及相对变率(一) 表3—8)=] 单位:mm [=此处为表格(续表3—8 蓉江镇各月、季、年最多最少降水量及相对变率(二))=] 单位:mm [=此处为表格(表3—9 南康县各地年均降水量)=] 单位:mm表3—10 全县太阳辐射量可照时数平均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 [=此处为表格=] 单位:卡/厘米2·时·% [=此处为表格(表3—11 县城各月气压的最高最低值)=] 单位:毫巴 [=此处为表格(表3—12 蓉江镇各风向频率表(%))=] 第五章自然资源第一节土地资源全县土壤总面积为223.17万亩,其中水稻土壤52.3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2.46%。旱作土壤2.7万亩;山地土壤178.1万亩。水稻土壤中,有水田39.36万亩,旱地7.99万亩。
  第二节动植物资源一、野生动物禽喜鹊、乌鸦、麻雀、老鹰、鹞子、黄莺、野鸡、水鸭、竹鸡、燕子、白头翁、鹧鸪、鹭鹚、八哥、斑鸠、白鹤、画眉、猫头鹰、布谷、鸳鸯、啄木鸟、禾鸡、鸽子等。其中有的是森林益鸟,有的是席上佳肴,有的是观赏鸟。从五十年代后期起,鸟类遭大量捕杀,兼以农田普遍施用剧毒农药,许多飞禽被毒死,数量明显下降。
  兽虎、豹、野牛、野猪、毫猪、果子狸、麂、兔、黄鼠狼、豺狗、旱狗、狐狸、猫狸、水獭、穿山甲等。由于毁林和捕杀严重,野兽品种和数量,日益减少,如:虎、豹,近年已无发现。
  鱼类计有10个科40多个品种。
  (1)鲤科:鲤鱼、鲫鱼、青鱼、草鱼、鳡鱼、赤眼鳟、黄尾密鲴、鲢鱼、鳙鱼、鳊鱼、团头鲂、三角鲂、长蛇驹。其中养殖价值较大的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鲴等11个品种。(2)鲱科:鲥鱼。(3)鳢科:鸟鳢。(4)鳅科:泥鳅、花鳅、黄沙鳅。(5)鲶科:鲶鱼、〓鱼。(6)胡子鲶科:胡子鲶。(7)鳗鲡科:鳗鲡。(8)合思科:黄鳝。(9)鲈形科:翘咀鳜。(10)〓虎科:庐山石鱼。(11)鲡科:非洲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此外,还有贝类(蚌、螺)、甲壳类(虾、蟹)、爬行类(甲鱼)、两栖类(蛙)等。
  蛇类有麻蛇、乌梢蛇、金环蛇、红边蛇、青竹蛇、银环蛇、蕲蛇、扁头风、铁线蛇、墨蛇、水笔蛇、泥蛇、南蛇等。蚯蚓、蜻蜓、蜥蜴、蜈蚣、壁虎,遍布全县各地。
  二、野生植物竹类苗竹、笙竹、苦竹、水竹、箭竹、黄竹、泥竹、乌竹、姜竹、凤尾竹。
  树木樟树、榕树、棕树、松树、杉树、柏树、桑树、槐树、木梓、桂树、枫树、桐树、荷树、杞树、杨树、柳树、白果树、棠树、冬青、柞树、黑荆、楠木、乌柏、棕榈、罗汉松、皂树、桉树、椿树、黄檀、桧树、水石松。
  瓜果主要有夏至桃、小满桃、桂花桃、珍珠李、梅、杨梅、枣、柿、梨、桔、抽、橙、毛栗、板栗、石榴、批把、樱桃、葡萄、银杏、香椽、无花果、梧桐子、墨林擒、荔枝、八月娜、吊豆子、山楂子、金樱子、木瓜。
  花卉芙蓉、牡丹、木樨、海棠、芍药、蔷薇、水仙、剑兰、吊兰、素心兰、荷、菊、玉簪、美人蕉、满山红、一丈红、月月红、鸡冠、凤仙、夜合、白玉兰、鸡爪兰、桂花、茶花、腊梅、栀子、玫瑰、胭脂、夹竹桃、茉莉、珍珠、金边瑞香、昙花、仙人掌、仙人球、万年青、牵牛花、宝石花、太阳花、夜来香、绣球、米兰、紫藤。
  水生植物有20多种维管束植物:萍、满江红、马来眼子菜、括草、轮叶黑藻、茭白、假稻、牛毛毡、野荸荠、席草、水浮莲、白菖蒲、水葫芦、小浮萍、灯芯草、金鱼藻、旱莲草、莲、菱、水芹。其中以萍、满江红、括草、轮叶黑藻、席草、水浮莲、旱莲草数量较多、分布较广。
  第三节药材资源南康县野生药材近400种,比较丰富的品种有:金银花、黄枝子、女贞子、白扁豆、前胡、防杞、黄精、丹参、南沙参、百合、土茯苓等。年产4担以上的有:石苇、白花蛇舌草、淡竹叶、白茅根。年产500担以上的有:贯众、粉防杞、葛根、香茹草、茵陈、青蒿草、谷精草、谷精珠。每年产300担以上的有:木贼草、乌药、威灵山、夏枯草、横枝子、鹅不食草、旱莲草、土茯苓、牛尾菜、必太。年产百担以上的有:紫金皮、鱼腥草、马齿苋、夜交藤、虎丈、金钱草、扁蓄、田基黄、地丁、木通、路路通、山楂、批把叶、金樱子、仙鹤草、鸡血藤、川栋子、陈皮、前胡、络石藤、兔丝子、苏叶、益母草、车前草、女贞子、地黄、桔梗、南沙参、勾藤、忍冬藤、艾叶、稀肾草、千里光、香附子、玉米、芦根、姜、黄精、龙牛膝等第四节矿物资源南康县已知矿产地共有45处,以金属矿产为主。在矿床(点)38处,其中钨矿最多,有矿区(点)12处;其次有金矿区(点)8处,稀土矿3处,钴土矿5处,铌钽矿4处,铁矿2处,锡矿1处,钼矿1处,铜矿1处,钛铁矿1处。非金属矿较少,有矿点6处,其中高岭土矿2处,磷矿1处,含碘卤水1处,石灰岩1处,水晶1处。能源矿产非常缺乏,仅煤矿化点1处。兹将各矿种具体矿点列后: 钨矿罗垅钨矿区红桃岭钨矿区墨烟山钨矿区平案脑钨矿区蕉坪脑钨矿区张上钨矿区邹家地白钨矿区兰坑钨矿点伏山钨锡矿点龙潭脑钨矿点三口圹钨矿区下镜钨矿点金矿赤土砂金矿区龟子脑金矿区内潮金矿区黄金坑金矿点长坑孜金矿点内潮砂金矿点旗山金矿点贤女埠金矿区稀土矿龙回稀土矿墨烟山稀土矿龙井稀土矿钴土矿黄邦钴土矿点下坪钴土矿点横市钴土矿点苏家垅钴土矿点观音岭钴土矿点铌钽矿大坪铌钽矿点沙长岭铌钽矿点里海铌钽矿点黄土斜铌钽矿点铁矿磨形褐铁矿点内潮铁矿点高岭土矿三益高岭土矿区汪背高岭土矿点磷矿横寨磷矿点碘矿潭口含碘卤水矿点石灰岩邹家地石灰岩矿点水晶黄沙坑水晶矿点煤矿龙华高山煤矿化点锡矿桐模锡矿点钼矿白石钼矿点铜矿东坑迳背铜矿点钛铁矿东坑钛铁矿点第五节水资源一、地表水南康水资源丰富,水能开发潜力较大。1982年调查:天然水年平均总量为53.39亿立方,其中县内区域产流量为12.93亿立方,占总量的24.2%24.2%。外县流入40.46亿立方,占75.8%。1963年为特枯水年,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7.26亿m3,其中县内区域产流量为8.3/亿立方米,外县流入18.95亿立方。全县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约2.89亿立方,占水资源总量的5.4%,占特枯年总量的10.6%。
  三、水能县境内水能蕴藏量较丰富。据调查,全县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2.27万千瓦,年电能10.74亿度;平均理论水能密度66.5千瓦/km2,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2.99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24.4%;年发电量1.5亿度。水能分布以龙华江水域最大,其水能蕴藏量为4.05万千瓦,水能密度为74.3千瓦/km2,年电能为3.55亿度。其次是章江水域;再次是上犹江水域;隆木水域最小(表3—23)。
  二、地下水全县约有75%的人畜饮水,来源于浅层地下水。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分为3类: (1)松散岩类隙水主要分布在章江、上犹江两岸,面积为284.73平方公里。
  (2)碎屑岸孔隙裂水主要分布在章江、上犹江两岸的红盆地带,面积为366.32平方公里。
  (3)基岩裂隙水县内分布甚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部山地、丘的基岩层,面积1194.75平方公里,在沟谷一带排泄于地表成溪流。又可分两个亚类,即构造裂隙水和风化网状裂隙水。
  [=此处为表格(表3—23 县境各水域水能理论蕴藏量分布)=] [=此处为表格(表3—24 松散岩类隙水统计)=] [=此处为表格(表3—25 碎屑岸孔隙裂水统计)=] [=此处为表格(表3—26 构造裂隙水统计)=] [=此处为表格(表3—27 风化网状裂隙水统计)=] 第六章灾异第一节灾害自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至1985年的1600年中,有史可稽的水、旱、风、雪、雹、潮、虫、地震等灾,按时序条列于后: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三月大水,平地5尺。
  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六月大水,深5尺。
  义熙入年(公元412年),自正月至四月,地震4次。
  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冬,大雨雪,厚3尺,江水冰合,可胜载。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雷雨,群孤震死岩穴中,岩石俱碎。
  乾道九年(1173年)秋,螟害。
  天历三年(至顺元年(1330年),大饥,饿死无数。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夏,大水。
  洪武廿二年(1389年)冬,大疫。
  洪武廿三年(1390年),四月至七月无雨,大旱。
  成化二年(1466年)三月,大雨雹,夏旱。
  成化廿一年(1485年)七月,大水漂田〓,鹿鸣乡尤甚。
  成化廿二年(1486年),四月至七月不雨,田亩龟裂。
  弘治十三年(1500年)五六月间,大水没城达6日。
  正德元年(1506年)十一月,地震。
  正德五年(1510年)六月,县城火灾,自苏步坊至雍和坊,民房悉毁。次年夏火;又次年冬火。
  嘉靖六年(1527年)夏,县城火灾,次年夏又火。
  嘉靖七年(1528年)夏,水灾。
  嘉靖十二年(1532年),大旱。
  嘉靖廿三年(1544年)秋螟害;冬大疫。
  嘉靖廿五年(1546年)四月,大水,城倾三分之一,民房多漂没。
  嘉靖卅年(1551年),四月旱至六月。九月大风,自北而南,拔树裂瓦,猛号骇人。
  嘉靖卅年(1553年)三日。大风雪,继以雨雹。四至六月不雨,大旱。
  万历廿五年(1597年)二月,雨雹,狂风拔树。七月大风,吹坏民房无数,尊经阁、敬一亭,均被吹倒。
  万历廿八年(1600年)八月,南康、大余、上犹、崇义4县地皆震。
  万历廿九年(1601年)四月,大疫。
  万历卅一年(1603年),五月旱;七月饥荒;十一月,南康、大余、上犹、崇义4县地皆大震。
  万历卅七年(1609年),城楼火,城西南民房,毁近百数。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五月,大水,城东民房多淹没。
  崇祯十五年(1649年)六月,飓风忽倾县谯楼。
  清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大雨雹。秋大疫,延至次春,死者无数。
  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风雷雨雹,拔树裂瓦,西门城楼、进士刘昭文石坊、石头寺、文昌塔俱摧毁。
  顺治五年(1648年)夏,大饥,死者无数。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地震。
  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旱。秋,大雨雹。
  康熙三年(1664年)夏,大旱。
  康熙四年(1665年),旱,四月至七月,乃雨。
  康熙七年(1668年)春,自西至东,夜有声如枪;是年,大反秋。
  康熙卅三年(1694年)五月,大水,城东民舍倾百数。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春旱,至六月中旬乃雨。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夏,霪雨月余,大水,沿河田〓淹没。
  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大旱,至润七月乃雨。九月,严霜如雪,禾不实。
  雍正三年(1725年)夏,大水。
  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县城南街火,延烧店房百十余间。
  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大水。
  雍正十一年(1733年),春至四月,久雨,大水,没城尺许,城东民宅倾倒。
  雍正十二年(1734年)三月廿二,大雨雹,屋瓦尽裂,麦菜作物悉被压折,大饥。
  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雨雹。六月,大水。
  乾隆十一年(1746年)五月十九日,雨雹。
  乾隆廿九年(1764年),大水漂没民房,唐江尤盛;三江口漫衍圩市。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冰雹大如拳。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自四月不雨至八月,大旱,早稻无收,秋收亦歉,民大饥。至次年春,死者无数。
  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大水。
  嘉庆十七年(1812年)正月,县城东街火。是年,地大震。
  嘉庆廿年(1815年)三月,地震。夏,大水。
  道光十四年(1834年)五月,大水,唐江淹没民房尤甚。
  道光十九年(1839年)二月,龙回大雹,折树纵横,林雀皆毙。
  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大水陡涨数丈,近江田房,漂没殆尽。
  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不雪而冻,冰厚尺,杯酒倾冰。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大风拔树,屋瓦皆飞。
  同治八年(1869年),北乡大水,淹民田万计;秋稼大熟。
  同治十年(1871年),春旱、立夏,有三分之一田无法莳禾;三月,候如伏暑。
  光绪四年(1878年)春,大饥,谷每石制钱二千文。
  光绪十六年(1890年),北乡山洪暴发,麻双河两岸,房屋、田土、桥梁,冲坏甚多,大陂村有80%的房屋被冲倒。
  光绪廿五年(1899年)冬,大雪,榕树冻死。
  光绪卅年(1904年)六月,大水,禾稻生芽,寒冷如冬,人着棉衣。
  民国三年(1914年)四月初一,大风拔树,屋瓦皆飞,旋雨雹,大者如盆,唐江一带有击毙耕牛者。五月大水,沿河房屋冲倒无数。
  民国四年五月下旬,大水,沿河一带尽成泽国,漂没田〓比去年尤甚。
  民国五年正月初三,地震。十二日夜大雪,屋檐结冰尺许。
  民国六年八月,桥头圩一带久晴无雨,晚稻减产70%。
  民国七年二月,地震。
  民国八年三月,大旱。
  民国十六年,蜒虫为灾,早稻损失七八。
  民国十七年,早稻遭虫灾,损失38.4万担,损失率达40%;晚稻损失15.7万担,占面积的3/10。
  民国十八年早稻遭虫灾,损失28.8万担,占面积的3/10。
  民国廿年,大水。
  民国廿三年秋,大旱,中稻损失7.8万担,晚稻损失38.4万担。
  民国廿四年4月,霪雨近月,第六区横市洪水暴发,塌房13栋88间;7月霪雨,河水旋涨旋退。八月,横寨一带,晚稻遭虫灾,80%的稻田颗粒无收。9月旱,热甚。是年,各乡麻疹盛行,小孩死亡多。
  民国二十五年,正月初二大雪;农历正、二、三、四连月霪雨,晴仅一二日。三月廿八下午3时,潭口乡东北与赣毗连处,大风拔树,旋即雨雹,大如桃实,蔬菜摧残殆尽。
  民国廿六年,赤土一带遭虫灾,80%的早稻颗粒无收,受灾面积6.189万亩,灾户3593户,灾民1.8028万人,死21人。
  民国廿九年,横寨野塘一带早稻遭虫灾,80%的农户没有割禾。秋旱,60天无雨。
  民国卅一年三四月间,潭口发生轻微地震。四月下旬,大余洪水,蓉江两岸田房淹没,塌房无数。六七月间,北乡旱象严重,隆木乡的冷浆田晒得裂缝,禾苗枯死。
  民国卅二年(1943年)九月,桥头圩一带蜒虫暴发,晚稻90%无收。
  民国卅三年正月,隆木冻雨夹雪,历时30多天,雪深尺余。6月,连城乡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沿河一片汪洋。秋,圩下乡遭严重卷叶虫灾,全乡30%晚稻无收,粮食大减产。
  民国卅五年五月八九日,三江大雨连宵,河水暴涨,田土淹没4昼夜,早稻淹没无存。
  1951年4月,内潮特大山洪暴发,淹没稻田达千亩,溢街水深2尺,塌房10余间,持续两天一夜。秋旱,受灾面积近7万亩,减产800多万斤。
  1952年5月,章江、上犹江洪水猛涨,受淹农田4.44万亩,粮食减产283.44万斤,冲坏河堤608处,水陂553座,水车61辆,毁房195间,淹死大猪4只。赤土一带还遭大风灾,旗山大河坝罗癸珠两间屋面被风卷走。冬,县境普降大雪,地面积尺余,塌房甚多。
  1953年4月,县境山洪暴发,受淹农田3.42万亩,粮食减产222.56万斤,冲坏大小水利工程3388处,因灾死亡5人。秋旱,受灾农田6.5万多亩、减产130多万斤。
  1956年6月15—16日,连降大暴雨,河水急涨,淹农田3.33万亩,粮食减产143.67万斤,冲坏桥梁89座,倒房439间,死2人,伤2人。秋,连月不雨,旱象波及全县,多数乡70天以上无透雨,晚稻枯死多,受旱农田19.9万亩,减产3059万斤。
  1957年,伏秋旱,32天不雨,受旱农田9.4万亩,减产940万斤。6月,平田乡严重虫灾,早稻减产65%以上。
  1958年5月,大冰雹,朱坊、桥头一带,雹大如鸡蛋,下了近一小时,农作物损坏严重。伏秋旱,计68天无雨,受旱农田8.2万亩,减产1270万斤。
  1959年6月10日上午:北乡山区暴雨,不到两小时,麻双河洪峰600m3/S,北片8乡被淹农田2.19万亩,减产114万斤,冲坏桥梁148座,淹房556间,倒塌200间,死2人。
  1961年6—8月,间续3次大洪水,超过乙卯年(1915年),灾情特别严重。6月8日至13日,北乡暴雨,山洪暴发。8月14日,上犹电厂放水,流量由500逐步加大到1600m3/S,上犹江水位超警戒线2.25米,沿河9个乡(镇),受灾农田5.7万亩,减产粮食330多万斤。共冲塌房8680间,死15人,伤106人,淹死冲走耕牛77头,猪181头。9月下旬,朱坊乡螟害,减产26.436万斤。
  1962年6月13—15日,降雨132.3mm,加上邻县大余同期降雨161mm,章江、麻双河水位,均超警戒线,受灾农田3.45万亩,减产505万斤。8月26日下午,赤土一带遭8级以上西北大风,乡供销社住房5间及厨房厕所,片瓦不留。秋,朱坊、武功一带旱象严重,朱坊受灾面积5232亩,武功受旱面积3125亩,占实种面积的71.8%,其中125亩作物全部晒死。
  1963年春,朱坊、赤土出现严重干旱。秋,旱象更严重,全县受灾面积近30万亩,减产2820多万斤。
  1964年3月31日,大风冰雹,县境中部受灾最重,人畜有伤亡,庄稼被毁,房屋有倒塌。6月11—13日,降雨260.8mm,朱坊河、赤土河、龙回河、章江,洪水泛滥,灾害严重。
  1965年6月下旬后,久晴无雨,部分河溪断流,山塘干枯,晚稻受旱8万多亩,中稻田龟裂,禾苗枯萎近3万亩。
  1966年3月22日,平田乡特大冰雹,受灾户330户,重灾65户,损坏房屋825间,直接损失达1.260万元。朱坊河沿岸大风猛号,大树连根拔起,屋瓦吹裂。7至10月,有57天未雨,受旱农田6.2万亩,减产近500万斤。
  1968年6月23日,龙华、唐江、凤岗一带受涝灾,唐江平田坝可撑小舟,全县受淹农田6.48万亩,减产971万斤。伏秋旱,全县66天未雨,受旱农田7.8万亩,减产6.58万斤。
  1970年,伏旱35天,秋旱27天,受旱农田7.5万亩,减产600万斤。是年8月11日,潭口、凤岗一带,大风冰雹,人畜有伤亡,房屋遭毁,潭口驻军的雷达天线被损坏。
  1971年,雨季结束偏早,伏秋77天无雨,12万亩农民受旱,减产1.5亿万斤。
  1972年4月18日,龙华、唐江、凤岗一带冰雹,死3人,伤219人,房屋及农作物均遭严重损失。伏秋旱,60天不雨,受旱农田7.11万亩,减产350万斤。
  1973年4月上旬,连续暴雨冰雹,洪水泛滥,全县受淹农田7.22万亩,减产608万斤,尤以朱坊为甚,两天暴雨量达200多mm,受灾严重。5月,浮石乡的赣桥、西坑、和坑、梅源一带遭风雹袭击,毁坏房屋和作物极为严重。10月7日,暴雨成灾,朱坊、镜坝尤甚。
  1975年7月20日,横市冰雹,早稻受损甚重。9月13日,受台风影响,朱坊河洪水凶猛,泛滥成灾,超历史最高水位,荷田塌房80间,猪牛栏厕所数百间;新兴塌房40间,毁农田数百亩。
  1976年8月10—11两日,坪市大暴雨,24小时内暴雨量304.9mm,隆木圩毁房316间,占全圩店房的72%;横市稿背竹兜下有11房屋被冲坏。计有6个公社503个生产队1506户农民遭受严重损失,共计塌房3204间,冲毁小水库6座,山塘330口,桥梁466座,毁田3.4万亩。8月15日10月10日,前后近60天未雨,受旱农田10万多亩,减产1440万斤。
  1977年6月26日,大坪雨量153mm,麻双河水位超警戒线0.84m;上犹江水位超警戒线0.96m,受淹农田0.77万亩,减产113.5万斤。10月,赤土遭风灾,屋瓦损失36.5万片。
  1978年8月下旬,48天无雨,受旱农田15.1万亩,减产961万斤。
  1979年4月5日,朱坊松毛虫为害严重,山上、田间、路旁、菜地、水井,毛虫不计其数。国家派飞机撒农药歼灭。6月中旬后,56天未雨,伏旱严重,受旱面积12.4万亩,减产688万斤。
  1980年4月15日,暴雨成灾,受淹农田7.02万亩,毁水陂685处,塌房230间,死6人,伤6人,冲坏桥梁269座。
  1981年5月6日,降暴雨935.2mm,农田受淹,交通受阻,灾害严重。
  1983年5月11日,横寨乡大坑至小河一带,大风雨雹,屋瓦全碎。5月14日,西华、镜坝、朱坊一带,受龙卷风冰雹袭击,最大风力达10级,冰雹颗粒直径最大达15厘米,灾情严重。6月16日暴雨,5万余亩农田受涝,中断交通两天。6月18至7月25日,久晴无雨,伏旱遍及全县26乡271个村,受旱面积14.445万亩,其中严重的有6.259万亩。
  1984年7月,赤土60天未雨,受旱面积4036亩,占耕地面积的21%;无法翻种的面积有22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1%。
  1985年4月9日,龙华、朱坊、横寨、潭东遭风雹袭击,早稻秧田受损115亩,倒房495间,损坏瓦面896间,倒电杆25根,伤2人。
  第二节异象宋咸平四年(1001年)正月,太白星见在南斗,两时没。
  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星昼出,至南斗没,光丈余。
  元顺帝十六年(1348年),有星从东南流,色如火,芒如彗,堕地有声,久之化为石,状如狗头。
  明永乐廿二年(1424年)九月,有星见南斗,大如碗,色黄白,触地有声,如撒沙石。
  嘉靖卅六年(1557年)十月,有物自赣来,类猿,色黑,两目有光,近人辄病或有死者,朝大余而去。
  万历五年(1577年)十月,慧星见西南,苍白色,长数丈,气成白虹,经月而没。
  崇祯五年(1632年)十月,天雨黑米。
  清顺治二年(1645年)冬,昼,东北白气一道冲霄起,至西南止。
  康熙三年(1664年)冬,慧星见。
  康熙十三年(1674年)夏,夜空有火烛天,自北至南,落声如雷。
  道光廿年(1840年)八月,夜空有火,大如轮,往西北流。是年,虎冈山鸣如殷雷,不得声所出。
  咸丰十年(1860年),慧星现斗牛间,长丈余,数夕乃没。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