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851
颗粒名称: 大事记
分类号: K106
页数: 22
摘要: 开皇十三年设石城场。宋宋初石城县划分为2乡24里。石城县尉都部陈皓率军镇压之。是年,知县余惠迪始筑土城,建东、南、西、北、小西五门。九月破石城;安抚李寿民、通判赵彦覃率兵镇压之。延祐二年四月,蔡五九起义军屡与官兵战。八月初六张胪率六郡之兵“征剿”。三年,禁火葬、水葬,于据林坝、茄岭、抚州山、瘦塅、安仁门外建漏泽园(殡寮)。二十六年,县城发生火灾,房屋烧毁过半。二十九年,疫病流行。未几,侯天宠领官兵数千前来镇压,万乾兵败遇害。七年,琴江暴涨,城墙被冲破,城内受灾。是年,国民党石城县第二届全县党员代表大会召开。翌日石城县革命委员会及县总工会成立。洋地上洞等地发生竹蝗,危害竹林6万余亩。
关键词: 史料 大事记

内容

开皇十三年(593)设石城场。
  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石城场为县,隶江南西道昭信军。
  宋宋初石城县划分为2乡24里。琴水(江)上游为长松乡,下游为陂阳乡。县城内外建12坊。
  太平兴国元年(976)石城隶属江南西路虔州。
  宝元间(1038—1039)温革于堂下建柏林讲学堂(青钱书馆),招纳远近诸生入学。
  崇宁元年(1102)僧应可等募资,于城东南建宝福塔(俗称老塔)。大观四年(1110)落成。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宁都人李敦仁举兵连破数县,其弟李世昌、李世立踞石城。石城县尉都部陈皓率军镇压之。是年,知县余惠迪始筑土城,建东、南、西、北、小西五门。
  绍定二年(1229)县人张遇龙、文胜起兵于平固(兴国)。九月破石城;安抚李寿民、通判赵彦覃率兵镇压之。
  元元贞二年(1296)石城隶赣州路。
  延祐二年(1315)四月,蔡五九起义军屡与官兵战。八月初六张胪率六郡之兵“征剿”。
  至正末年陈友谅余部踞通天寨。
  明洪武二年(1369)石城隶赣州府。
  三年,禁火葬、水葬,于据林坝、茄岭、抚州山、瘦塅、安仁门外建漏泽园(殡寮)。
  正统十三年(1448)福建沙县邓茂七起兵。江西都指挥使刘顺、赣卫指挥冯广领兵1000驻石城设防。十一月,邓茂七遣陈椿八率众数千经筀竹攻占县城。
  成化二十三年(1487)知县闻韶,将土城改筑砖墙,多循旧址。
  弘治四年(1491)司训魏儞倡修《石城县志》。
  十年六月,地震。
  正德十一年(1516)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连日大雨,洪水暴涨。
  十三年,县城墙崩塌十之七八,都御使王守仁拨官币修复。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大水,西门城内水高齐檐,城乡溺死者不可胜数。
  三十九年,广东岑岗李文彪部进攻石城。
  四十三年冬,雪深三尺,一月不消。次年农业大丰收。
  万历二十年(1592)知县尹思敬建龙门书院于西门骑马岭下。
  二十六年,县城发生火灾,房屋烧毁过半。
  二十九年,疫病流行。
  天启元年(1621)知县陈良谏倡建标峰塔(称新塔),于崇祯二年(1629)知县徐九行任内落成。
  崇祯十六年(1643)知县尚承业重修《石城县志》。
  清顺治二年(1645)石马下人吴万乾倡“永佃”,起田兵,攻打县城,捣毁县巡检署。四年,吴万乾率万余田兵攻县城。未几,侯天宠领官兵数千前来镇压,万乾兵败遇害。
  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金声桓部属张自盛部从宁都东龙驱兵攻城,城陷,杀知县郭自修。
  七年,琴江暴涨,城墙被冲破,城内受灾。翌年洪水再度破城,知县董应誉倡导修复。
  九年,清军宁都营发兵200戍石城,后数月一换防。
  十年,清丈田亩,十三年结束。丈量出全县田地山塘共计2031顷2亩。
  十五年,知县郭尧京重修赣石城县志》,书成。是为“郭志”。
  康熙十年(1671)夏间,大水,北门城内水深四五尺。
  十三年,吴八十等率田兵攻打县城。
  宁都曾若千聚众数千联合福建耿精忠,率兵攻石城,被赣总戎刘进宝率部击退。
  五十二年五月十二日,大水,洪水离城墙垛口仅1尺,城外农田多被淹毁。翌年,复大水。
  雍正五年(1727)夏,大水。翌年大旱。
  乾隆七年(1742)季春至夏50日不雨。
  十年,知县王士倧主修《石城县志》成书。是为“王志”。
  十九年,升宁都县为直隶州,石城改属宁都州。
  二十九年,大水。
  四十五年,知县杨柏年于北关外忠节坊建琴江书院。
  四十六年,知县杨柏年主修《石城县志》书成。是为“杨志”。
  嘉庆五年(1800)七月十四日,连雨3日,洪水暴涨。
  八年十二月十二日,田江人廖广周联结石城、广昌、宁都、永丰等地天地会众,于广石边界驿前姚坊起义,旋遭失败。无数百姓惨遭官绅屠戮。
  道光二年(1822)县城南、北护城堤及南岸仙源坊石堤竣工。
  四年,知县朱一慊主修《石城县志》成书。是为“朱志”。
  咸丰二年(1852)田赋改征银两。
  三年,大水,城北郭头街下街被毁。
  七年,以潘秩东、刘员芳、廖伍子、张尔英、张云从等,分别于大由、横江、木兰、左河三坑和珠玑等地组织尖刀会起义,并合力攻克县城。
  太平军自宁都入境,一度占领县城。
  同治三年(1864)九月九日,太平军与清兵激战于河家湾古岭至高田一线,太平军败散。幼天王洪天贵福及干王洪仁玕、尊王刘庆汉、昭王黄文英、恤王洪仁政等五王蒙难。太平天国王统至此终结。
  光绪二十九年(1903)县设巡警所。
  三十一年,废科举。于琴江书院创办石城第一所小学——琴江高等小学堂,为新学之始。
  县设立劝学所、实业所。
  中华民国(1912—1931) 元年(1912) 改县衙为知事公署,高冠杰任县知事。
  设县经征局、自治局。
  撤宁都州建制,石城隶江西省。
  三年石城县隶赣南道。
  县城恒茂号购进3台木质织布机,生产棉布。
  六年于县城邓家祠创办合群工学。
  六月七日,洪水暴涨,南门渡口渡船翻沉,溺死36人。
  七年石城始设邮局。
  八年五月十五日,琴江、小松、屏山、高田等处书院师生集会游行,声援“五四”运动。
  六一十二月,“红江会”首领张松龙,结联郭庆洪部两次攻城未克。六月二十二日,郭部进乡“吃大户”。
  是年,龙岗绿水绅民创办县第一所私立小学——化龙高级小学校。
  十二年六月,丰山等地千余农民,在张彩成领导下于沿地揭竿而起,举行暴动。起义农民杀豪强、攻县城,历时3月余,后被政府派兵镇压。
  十四年赣军第四师(师长赖世璜)第二十七团驻石城。翌年第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奉命北伐。
  是年,县“万民慈济会”于宝福院玉皇坛创办“慈济保安医院(中医)”。
  十五年二月,自十三日(农历正月初一日)起地震,历时20余天。
  全省废道,石城隶江西省。
  县知事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国民党石城县党部成立。
  十六年春,县政府禁售硫磺,影响农民前田、做鞭爆。赣南工农运动训练班学员温正明,组织二千余人在县城示威游行,尔后打开仓库,将硫磺和粮食分发给群众。
  八月二十二日,“八一”起义部队总指挥贺龙率领7000余人,从广昌经小松抵县城。二十六日,分赴瑞金、长汀。
  是月,召开国民党石城县第一届全县党员代表大会。
  十七年二月底,农民陈树邦、杨庆荣,组织屏山罗陂30余名农民,建立罗陂游击队。
  五月,成立县土地总局,始行土地丈量。
  十月,周海东、聂道华分别于龙岗下迳、绿水两地,成立农民协会,翌年九月两地农会在豪绅镇压下消失。
  十一月,石城始设区、乡政权,全县设立5区、若干乡。
  是年,于琴江书院左侧创办琴水中学,为石城中等教育之始。
  十八年三月七日,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3000余人,从广昌抵石城,九月,开赴宁都固村。
  是年,国民党石城县第二届全县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十九年一月十六日,朱德军长率红四军一、三、四纵队从宁化抵石城。中旬,中国共产党罗田支部干事会成立。下旬,大由罗田乡革命委员会成立,罗田开始分田。全县掀起农民革命高潮。
  三月,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
  六月,各地地主土豪纷纷组建靖卫团,以破坏农民革命运动。六日,罗田、罗破等游击队与当地群众800多人进攻濯龙靖卫团。
  六月二十七日,罗炳辉军长率红十二军攻克石城县城。翌日石城县革命委员会及县总工会成立。七月六日,红军转移,县革命委员会等机构、组织消失。
  六月大水,城内可通舟楫。
  十一月,各地靖卫团向革命农民进行全面反扑,并入驻县城。
  是年,老县衙被毁。
  洋地上洞等地发生竹蝗,危害竹林6万余亩。
  二十年一月十八日,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〇二团进军小松,成立小松区革命委员会。
  二月二十六日,红军第三十四师1万余人,在师长周昆率领下进军石城,成立中国共产党石城县委员会;县革命委员会恢复。
  三月初,全县6区83乡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三月八日,红军主力撤离石城,部分红色政权遭破坏。
  七月十二日,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军前敌委员会与直属队由建宁抵石城。七月十五日离县赴宁都固村、长胜。
  七月十六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进占县城,屯20余日后开往宁都。
  七月二十四日,中共石城县委、县革委一行18人奉令编为工作团,县游击队编入闽赣游击独立师,随同红一方面军撤离石城。
  十月八日,红四军第十、十一、十二师在军长林彪率领下从宁都、瑞金分三路进军石城。
  中华苏维埃时期 1931年 10月,中共石城县委员会、石城县革命委员会及全县区、乡苏维埃政权恢复。
  10月22日,毛泽东等从瑞金来红四军军部驻地——秋溪红家垄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拔除县内白色据点等事宜。红军展开攻打土楼、山寨战斗,先拔除横江烟坊土楼及洋地三坑、屏山陈坊、李家、石耳等山寨,至次年元旦攻克敌军最顽固的据点——红石寨,获得重大战果。
  11月,县、区、乡建立和恢复工会、青年团、贫农团、妇女会、互济会和反帝拥苏大同盟等群众组织。
  是月,全县开展土改分田。
  12月中旬,毛泽东来到石城,先后视察了红四军第十师(驻横江)、十一师(驻屏山)、十二师(驻洋地)。
  12月17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后奉令开来横江、秋溪、龙岗等地整编。
  1932年 2月,成立石城县独立团与国家政治保卫局石城县分局。
  4月9日至12日,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石城县苏维埃政府。12月20至25日,召开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9月,石城划隶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管辖。
  10月5至10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是年,县苏维埃政府建立红色医院及医药合作社。
  1933年 2月,石城划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管辖。
  4月7至11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县委委员19名,成立中共石城县第二届委员会。
  6月,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作出《关于开展查田运动的决议》,全县开展查田运动,至12月结束。
  7月底,高田、木兰、前3区划隶赤水县苏维埃政府管辖;岩岭乡升区划隶福建彭湃县苏维埃政府管辖。
  8月16日,临时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八次常务会决议,在横江增设太雷县,辖横江、大由、珠江、洋地、龙岗与瑞金之湖陂、日东及宁化之淮阳8区,为中央直属县。
  11月21至25日召开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是年起,开展“扩红”运动,当年全县志愿参加红军者计8208名,超额完成“扩红”任务。至翌年5月又“扩红”4540人。
  是年,石城、太雷两县普遍开办列宁小学。
  1934年 1月22日,陈斗仁、温迪康代表石城县苏维埃政府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2月7至11日,召开县第四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9月下旬,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第十五师(少共国际师)为掩护主力红军和苏区中央机关转移,在县城北部地域展开“石城阻击战”。至10月7日红三军团在小松至西华山一线结束阻击战后,撤离石城开始长征。
  10月3日,县党、政机关迁往屏山新坊。翌日,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改编为县游击大队,区工作人员改编为区游击队。
  10月6日,国民党第八十八、八十九师进占县城。
  中华民国(1934—1949) 二十三年(1934) 十月七日,民国县政府恢复。
  十月二十九日,国民党军第十纵队指挥官汤恩伯在石城召集党政军民联席会议。
  当日,石城、太雷两县苏维埃政府机关留守人员,成立石太游击司令部。十月三日,石太游击司令部,在棋杆岭伏击国民党第八十八师第二团,歼敌200余人。翌年2月18日,石太游司令部在横江七姑磜遭到国民党军袭击,伤亡惨重,组织解散。
  是年,国民党县政府设电话班。广昌至石城电话线路架通。
  二十四年四月九日,创办石城县临时诊疗所,旋改石城县卫生院。
  秋,广(昌)、石(城)公路修通,通车两次后,因公路质量太差停开,后路基毁坏,未再修复。
  是年,发行法币。实施“特种教育”,县城、秋溪、龙岗各办起中山民众学校1所。未几,又推行“义务教育”,全县建立“四二制”中心小学和保学。
  西门简易体育场竣工。石城电报局成立,始行话传电报业务。
  是年,国民党军及地方武装进行大规模的“清乡”运动,大肆捕杀苏区干部。时许多革命骨干惨遭杀戮,有的竟被满门抄斩。仅周寿松自卫队在丰山一次就杀害苏区干部66名。
  国民党石城县党部恢复。
  推行保甲制度,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县首次施用美国化肥。
  石城隶江西省第八行政区。
  二十六年七月,成立石城县司法处。
  开展“援绥”抗日捐献活动。
  是年,县城及小松、屏山、丰山、横江等地成立信用合作社。
  二十七年二月一日,成立石城县自卫队。
  二至六月,县属机关开展抗日支前募捐活动。9月又开展为抗日伤兵捐募寒衣运动。
  五月一至三日,于县西门体育场举行县第一届运动会。
  八月,张和生、何南宝等人为反对抓丁和苛捐杂税,组织木兰贫苦农民500多人,捣毁小松区公所。
  十二月,坝口温兰香等为反对抓丁、拉伕及苛捐杂税,组织壮丁队在石田暴动, 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县治地定名琴江镇。
  七月七日,陈在山组织屏山、新坊、罗陂、王山(今新富)等地农民举行“王山暴动”。随后捣毁屏山区公所。是月二十一日,率众于犁壁磜截击来石城视察的江西省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肖致平一行。
  是年,于琴江书院开办石城县立初级中学。三十二年迁太极观新址。
  成立石城县妇女指导处,三十年春更名妇女会。
  二十九年九月一日,设立江西裕民银行石城办事处。
  是年,实施“国民教育”,全县建立区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
  温姓绅民于县城衡斋公祠开办私立衡斋小学。
  三十年田赋改征实物。
  县筹集经常费600元,于忠烈祠楼上设石城县图书馆。
  成立石城县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
  三十一年十二月十四至十五日,召开国民党石城县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
  是年,于城内陈家祠成立石城县民众教育馆。
  三十二年成立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石城团务筹备处,三十六年正式成立石城县分团部。
  创办石城县简易师范部,初设于琴江书院后迁学宫,附属于石城县立初级中学。
  开办高田、横江两卫生所。
  三十三年七月十一日,成立石城县临时参议会,翌年十月,县参议会正式成立。
  国立第十九中学由赣县迁来石城。
  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全城悬旗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在西门体育场举行庆祝大会。
  三十五年秋,黄姓绅民于县城北关黄氏宗祠创办私立峭山中学。
  是年,高田上坪、遥岭及岩岭一带遭风灾,晚稻颗粒无收。
  三十六年春,成立青年党石城县筹备委员会。
  十一月,国民党县党部、三青团石城分团部合并,成立石城县党部统一委员会。
  是年,黄国珍等组织正义社,许多群众被诱骗入社,造成人财两空。
  三十七年十一月十日,新(在野)、老(在朝)两派为争权夺利在岩岭开战。新派败北,混战中死2人,烧毁民房85间,造成土地荒芜3500余亩,群众深受其害。
  十一月二十九日,县田粮办事处将138户所欠二十五至三十年田赋“串票”278527张(载所欠田赋正附税及地价税1020043元)当众烧毁,免其所欠赋税。
  三十八年五月二至三日,洪水暴涨,多处出现山崩、滑坡。
  九月,在县国民党党政军警人员分两路向福建宁化逃窜。
  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一四四师四三二团三营从宁都出发向石城进军。至小松兵分两路:一路赴丰山追击黄国珍、周寿松残部;一路开赴县城。
  九月三十日凌晨,石城县城解放。中共石城县委、石城县人民政府于当日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群众大会。人民解放军四三二团三营一部追剿逃窜到宁化方田的国民党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第四旅第十六团、县警察大队、特务连等逃敌。除黄国珍、周寿松等少数脱逃外,计击毙9人,俘虏500多人,缴获各种枪287枝,子弹9万多发,无线电收发报机2部,马10余匹。
  是月,石城县公安局成立。
  开始使用人民币,面额有百元、千元、万元等种。
  县、区、乡、村分别建立民兵支队、大队、中队、小队组织。
  县人民卫生院建立。
  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各级学校。
  石城县初中与私立峭山中学合并为石城县联合中学(翌年改名石城县立初级中学)。改私立衡斋小学为城区小学。
  11月9至11日,召开石城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共商收缴枪支、剿匪、减租等工作。
  1950年 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石城县支行成立。
  是月,县委发出《关于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指示》;县人民政府印发《告全县民众书》。
  2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石城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957年7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石城县委员会)。
  3月16日,设立石城县国营商店。
  3月16至18日,召开石城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月9日,县委、县人民政府于县城西门体育场召开公审大会,处决原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第四旅第十六团团长周寿松。
  是月,全县分设城关、小松、屏山、横江、丰山5个区共62个乡(镇)246村。不久增设高田、龙由两个区,翌年2月增设洋地区。
  召开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
  6月,石城县人民法院;石城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
  7月,石城县农民协会成立。
  9月20日,石城县收音站成立(1955年改石城县广播站)。
  9月,石城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1951年11月改称石城县妇女联合会)。
  10月9日,中共石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
  11月1日起,全县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11月底,石城县土地改革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分三期完成。是月至次年3月为第一期,63乡;7至10月为第二期,15乡;11月至1952年3月为第三期,34乡。7月查田定产,11月复查。1953年元月全面结束。
  1951年 1月,石城县抗美援朝分会成立。
  3月16至18日,召开石城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春,石城县第一个电影放映队成立,石城始有电影。1965年电影队改电影管理站,1981年改电影公司。
  创办石城县农场(1960年更名为石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县大队擒获原国民党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第四旅旅长、原石城县县长黄国珍。6月22日于县城西门外召开公审大会,将其处决。
  5月,全县各地举行抗美援朝示威游行,160余名青年报名参加志愿军。同时,开展拥护和平签名运动。7月起开展捐献运动,至次年4月,全县共捐飞机大炮款7.12万元(折新币)。
  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全县共有社员21049人,股金18650余元(折新币)。
  8月下旬,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第三分队石城小组,携带毛主席、朱总司令相片、纪念章、题词、中央慰问信等慰问品来石城慰问。25至26日,县召开老红区代表会议。
  9月下旬,石城代表赖翠松等人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观礼。
  秋季干旱,受灾农田61070亩,其中7242亩颗粒无收。
  县在城关区兴隆乡、屏山区新坊乡等地发展解放后首批中共党员。
  1952年 2月,开始在党内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同时,在工商界中开展“五反”(反行贿受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窃取国家经济情报)运动,至7月底结束。
  3月10至12日,召开石城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是月,石城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
  春,兴隆乡农民黄永年组织起石城县第一个互助组。
  5月,撤销石城县民兵支队,成立石城县人民武装部。
  8月29日,宁都专区撤销,石城改隶赣州专区。
  1953年 3月2日,成立选举委员会,开展全县第一次普选工作。
  是月,全县开展贯彻《婚姻法》宣传月运动。
  7月,全县开展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为29786户,总人口为111927人。
  县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是年,国家对畜、禽、蛋始行派购政策。
  石城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
  1954年 1月起,对城镇非农业人口实行商品粮凭证供应试点工作。翌年11月全县推行。
  2月底,县在兴隆、东南等乡开展转社试点工作,兴隆、新兴、星光3个互助组转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
  3月27至31日,召开石城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6月,全县开展学习、宣传《宪法(草案)》运动。
  9月15日,完成对私营布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并始行按人定量供应棉布(年人均为14.8尺)。
  11月1日起,开始通用全国粮票和江西省地方粮票。
  12月下旬,召开县首届民兵代表大会。
  国家发行经济建设公债,至12月25日,全县共认购5.33万元(折新币)。
  1955年 3月1日起,始用新人民币,新币面额元、角、分代替老人民币面额之万圆、千圆、百圆。
  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区、乡人民政府分别改称区公所、乡人民委员会。
  春,县推行水稻晚改早、单季改双季、盐水及黄泥选种、新式秧田、适当密植和旱地改水田等新式耕作制度和技术。
  5月,石城县人民检察院成立。
  7月,始行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始行义务兵役制。
  9月起,县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三定”政策。
  是月,在东南乡试办起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大由罗田发生山火,持续7天7夜,烧毁大片森林。
  是年,县先后动员了两批民工共512人,支援鹰厦铁路和于都黎坪公路的修建。
  1956年 1月2日,动工修筑广(昌)石(城)公路驿前至石城县城路段。4月,全线竣工,5月1日正式通车。
  是月,合作化运动基本完成,全县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29个,入社农户26789户,占总农户的97.23%,初级社10个,入社农户441户,占总农户的1.6%;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0个,入社手工业者占总数的99%;90%以上的私营商业走上了合作化道路。至此,全县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月13至19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是月,县人民委员会各科改称局。
  6月,石城县选举委员会成立,全县进行第二次普选工作,10月上旬结束。
  8月,中国农业银行石城县支行建立。
  9月,实行工资改革,改工资分和物价补贴制为工资制。
  12月17日至22日,召开石城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是年,西外老寮、秋溪友联始办民办小学。
  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落成,同时进行首次苏区烈士普查登记。
  1957年 5月,党内开始进行以“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7月11日,石城火力发电厂建成供电。14日,石城广播站开始进行有线广播。
  8月,创办屏山初级中学。
  9月11日,成立石城县整风反右办公室,开展“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至翌年8月结束。全县共划“右派分子”106名。1959年11月,10人被摘除右派“帽子”。
  12月19日,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莅县视察工作,并召开40余名苏区老干部进行座谈。
  12月25日,县购进第一台拖拉机。
  县从党政群、财贸、工交三系统中精简干部133名,其中下放基层任领导26名,下放农林牧综合垦殖场97名,退职10名。
  是年,宝福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 4月2至6日,召开石城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是月,石城县松香厂建成投产,1960年改称石城县化工厂。
  5月,全县开展学习、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运动。
  6月15日,石城县城至瑞金湖陂公路动工修筑,至1960年3月竣工,4月1日瑞(金)石(城)公路全线通车。
  7月18至19日,召开政协石城县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石城县委员会。
  8月18日,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提出“干劲加技术,跃进再跃进,掀起二十闹(即大闹积肥造肥、上农药、生产管理、农田水利、滚珠轴承化、交通车子化、钢铁、献计献策、找矿、土水泥、柴炭煤电木材、耕牛生猪家禽、野生植物纤维、废品利用加工、乡财政储蓄、文化革命、除四害讲卫生、蔬菜副食品、绿化),制造大“卫星”,全县掀起“大跃进”高潮。
  是月,苏联专家1名在华东地质队党委书记、大队长陪同下来石城找铀矿。
  8月25日县委召开电话会议,全县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翌日全县成立15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下辖129个生产大队,1548个生产队(小队)。
  石城官桥头至宁化五里亭公路动工修筑,至1962年5月竣工,次年5月宁(化)石(城)公路全线通车。
  县开办小松、丰山、横江3所初级中学及18所农业中学。
  于洋地洞下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石城分校(简称共大)。
  9月1日,石城中学开设高中部,招收首届高中生。改石城县立初级中学为江西省石城中学。
  是月,中共石城县委钢铁指挥部成立,全县掀起大炼钢铁热潮。至12月,全县抽调干部547名、民工9905名,建炼铁厂10座、炼铁炉96座,炼出生铁906吨,其中烧结铁400吨。
  县召开首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开展写作活动誓师大会,兴起全民性学习毛主席著作与诗歌创作热潮。
  11月28日,县破获反动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山军”,首犯王成文于次年2月15日被捕获归案。
  11月,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建立民兵师、团、营、连、排,劳动实行军事化管理,搞“大兵团作战”。
  12月18日,中国籍印度人马海德顾问来县指导“除七害灭十病”工作。
  是月,各公社普遍实行半供给半工资制,劳动实行评分,生活实行“四包一合作”(即包伙食、住房、理发、娱乐、合作医疗)。
  以生产队为单位办起公共食堂,实行生活集体化。全县共办农村食堂1514个。
  是年,县钢铁厂建成投产,后改为农机厂、轴瓦厂。所产轴瓦获1984年江西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奖杯。
  洋地垦殖场建立。
  县食品加工厂建成投产。
  在全县开展性病、麻风、疟疾、丝虫、钩虫等病普查工作。
  县于坝口公社沔坊大队设立皮肤病防治所。
  县于古樟大队庵子前开办石城县农林牧卫综合技校(1959年并入共大洋地分校)。
  木材始行统购统销政策。
  县城莲塘巷建起石城县幼儿园。
  县城至高田公路建成通车。
  1959年 2月14至20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第二次代表大会。
  3月,中共石城县委党校成立。
  6月18日,大水。城内水深1.5米,全县损失约285万元。
  8月底,县于古樟庵子前创办石城初级师范学校(1962年2月停办)。
  10月,召开中共石城县委扩大会议,开展“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运动。
  赣州公路运输分局拨给石城美国造雪佛兰旧载重木炭车一辆,县始有汽车。
  洋地发生蝗灾,横足前7500亩竹林遭毁坏。
  1960年春,严重饥荒,政府号召“瓜菜代”,议价猪肉每斤8元,红糖每斤5元。多数群众营养不良,部分群众患“三病”(水肿病、妇女闭经、子宫下垂)。
  进行衡器改制,改旧秤16两一斤为新秤10两一斤。
  6月,县运输公司首次试制成功载重25吨的机帆船下水。
  夏,洋地林区发生竹蝗,4万余亩竹林受害。
  8月,县、公社、大队共下放干部1035名到基层担任公社、大队、小队实职,占县脱产、半脱产干部总数的50.8%。
  11月各行业统计,大跃进中全县共亏损122.38万元。23日起,开始在工业、农业、财贸3条战线开展反对“一平二调”(平均主义与平调物资、劳动力)的“共产风”、“强迫命令风”、“浮夸风”和“瞎指挥风”运动。随后实行经济退赔。
  是月,县委组织1万多人宣传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十二条”紧急指示,开展以农业为基础的宣传教育运动。
  12月4日,县召开1200人出席的四级干部大会,着重贯彻人民公社三级所有制政策。
  12月12日,县批准陈仪才、刘新芳等为首批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领导、参加农业生产。
  是年,县引进绿肥作物——红花草。
  创办石城县卫生学校。
  建立县森林苗圃。
  石城县采茶剧团成立。
  县引进烘烟新品种——乔庄多叶,当年试种成功716亩。
  发行省地方建设公债券,全县认购交款计10.68万元。
  1961年 1月12至16日,横江平阳第六、七两生产队干部和社员因缺粮采苦楝子为食,31户60人中毒,死亡2人。
  2月6至10日,召开政协石城县第二届全体委员会议。
  2月7至11日,召开石城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5月16日暴雨成灾,全县毁坏农田12900余亩,房屋20余间,死伤多人,造成重大损失。
  是月,全县城乡开展宣传贯彻《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运动。7月,县组织15490人下乡,宣传贯彻“六十条”和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政策。
  6月18日始,农村取消半供给、半工资制,分给社员自留地,并颁发使用执照。农村公共食堂由1706个减至138个,大部分社员分户为炊。
  是年,石城县汽车队建立。
  县开展水肿、闭经、子宫下垂“三病”的普查与防治工作。
  1962年 4月2日,琴口水电站建成发电。
  4月7日,县破获温铣庭为首的“中国忠义同盟会”反革命组织。
  6月21日下午4时,濯龙公社发生渡口翻船事故,死26人。
  6月24至30日,大水,淹农田万余亩,早稻减产131万余斤。
  是月,民兵工作开展“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活动。
  秋旱83天。
  是年,横江重纸在全省手工业产品评比会上名列第一,获省人民委员会“优质产品证书”。
  1963年 1月12日下午3时,大由街一居民因用炭火煨酒酿成重大火灾,烧毁房屋59间,灭火中被压死2人,压伤3人,损失折款20万余元。
  3月,在县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农村开展以阶级教育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全县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
  4月25日,全县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至次年7月结束。截止7月1日零时,全县计有31387户136963人。
  是月,石城被省列为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
  6月27至7月1日,召开石城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6月27至7月2日,召开政协石城县第三届全体委员会议。
  是月,石城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公社设立小组。
  7月29日,石城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于坵坊、洋地两公社开展点上社会主义教育(即“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次年11月,全县开展面上“社教”运动,至1965年1月结束。运动中查出7883人犯“四不清”错误。清出赃款361380元,工分88727分,布票2195尺,1965年退赔208111元。
  12月,洋地新设圩场,形成集市。
  是年,石城县汽车站落成使用。
  1964年 5月,在县科工委(1958年7月成立)、科学院(1959年5月成立)基础上,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6月21至27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7月25日,县遭狂风暴雨、冰雹袭击,计9个公社、85个大队、529个生产队,8564户受灾,毁坏房屋1575间,受灾农田29373亩。
  9月20日,县城东南巷居民中秋节点烛敬神引起大火,镇喜爆厂、城关供销社、农产品经理部和居民70户、295人受灾,损失16.67万元。
  10月16至31日,中国科学院所属土壤所、南京地理所、植物所、地质所和省科委、行署等有关单位综合考察队前来石城,对石城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写出《石城土地利用、水土保持综合考察报告》。
  12月,交通部华东区汽车运输第二车队长乐保养场建成,翌年春投产,1981年3月更名石城保养厂,直属省汽车运输总公司管辖。
  是年,屏山砧棚坑水库动工兴建,为县第一座小(一)型水库。
  县鱼种场于兴隆街白莲桥处建立,结束了县人买鱼苗走九江的历史。
  县政府院内建自来水塔1座,石城始有自来水。1983年后,县城居民普遍使用自来水。
  县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首批下放福村、大由两地农场劳动。
  1965年 2月13至17日,召开全县首届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成立县贫农下中农协会。
  是月,全县开展学习“老三篇”(即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群众运动。
  赣州行署于石城召开全区计划生育工作现场会,在屏山公社和横江公社秋溪大队做男女结扎手术。
  10月9至13日,召开石城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10月9至14日,召开政协石城县第四届全体委员会议。
  10月中旬,全省水轮泵站建设现场会在石城召开。
  是月,公社级公路网建成,全县实现社社通汽车。
  县抽调125名干部赴宁都开展社教工作。
  1966年 1月31日至2月1日,召开全县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和积极份子代表会议。
  2月,开展“向焦裕禄学习,做个好干部”的活动。
  5月,全县机关、学校开展对“三家村”(即吴晗、邓拓、廖沫沙)的批判运动。
  6月8日,中共石城县委“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6月13日,县委书记张世琦主持召开第一次会议,具体研究、部署“文化革命”工作。
  7月,开展抗美援越宣传活动。
  是月,“文化大革命”转向本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
  8月,全县组织学习、宣传《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9月,县各级学校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师生走向社会,全县兴起“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运动,许多文物、古迹被毁。
  10月2日,县委副书记陈仪才率领259名师生代表赴北京。10月18日,接受了毛主席(第五次)的检阅。
  10月下旬,石城中学部分师生开始揪斗所谓“黑帮分子”。
  是月,县在琴江河中、下游动工兴建红卫、濯龙、文锋3座水轮泵站,均于年底竣工,就近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村庄开始供电。至翌年琴江航道淤塞,全县断航。
  石城中学成立“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组织师生写大字报。
  11月,全县各学校、单位“造反派”,组织各种“兵团”、“战斗队”,开始“炮打司令部”、“揪斗走资派”。各地“造反兵团”林立,各级领导干部几乎都被揪斗。
  县城、圩镇中、小学大部分停课“闹革命”。部分师生外出进行“革命大串连”,教学活动中断。
  12月,县革命老根据地招待所、龙岗、小松两公社设“红卫兵接待站”,对前来串连的“红卫兵”实行免费食宿。
  是月,全县开展“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
  1967年 1月,部分“造反组织”分别在县委、县人委夺权,全县各级党、政机关陷入瘫痪。
  2月,县下发“老三篇”10万册。
  是月,县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字124部队来县,开展“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工作,6月撤离。
  3月,发给“造反派”枪支弹药。
  成立石城县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
  9月1日,县城由学生、工人组成的“造反派”,公开殴打机关干部。
  9月3日晚,“造反派”劫持县人武部部长至赣州市“参观”被“造反派”杀害的干部尸体。此后,武斗风刮遍全县,县城许多干部被打成“走资派”、“保皇派”,抓入县党校内关押毒打。
  11月29日,成立石城县临时领导小组。
  是月,全县各校师生陆续返回原校“复课闹革命”。
  12月,县向各公社赠发毛主席著作。计有“老三篇”79880本,精装语录8250本,平装语录17275本,32开语录本6365本,单幅语录127564张。
  是年,县城琴江路(长350米)铺设水泥路面。
  1968年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810部队抽调部分指战员分3批进驻石城,执行“支左”任务。
  全县各地于机关、街道、公共场所门面墙壁上用红漆涂墙,写毛主席语录,搞所谓“红海洋”。形成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职工上班向毛主席(像)“请示”,下班向毛主席“汇报”,会前会后学习毛主席语录,大唱大演毛主席语录、诗词歌、戏,还做“早敬”、“晚敬”、“餐敬”活动。
  4月7至9日,召开石城县革命组织代表大会(后定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一元化领导的石城县革命委员会。
  16个公社(镇、场)成立革命委员会。
  县革命委员会设“三查”(查叛徒、查特务、查顽固不化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领导小组,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工作,大批干部惨遭迫害,造成冤假错案多起,有的直至80年代才得到平反昭雪。
  县革命委员会设立宣传毛主席在石城革命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始调查、整理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石城的革命实践活动资料,1970年结束。
  开始在全县开展“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宣传活动。县拨款5000元于县城医院三岔路口、西门外三岔路口、南门三处建“忠字碑”,上有长达数米的毛主席画像及语录;广(昌)石(城)与瑞(金)石公路两旁每隔半华里建1座高1.8米、宽1.4米、厚0.35米的语录碑,共建300座。各公社、大队、生产队将会议室或学习室布置为“忠”字室,遍挂毛主席画像和语录;家家户户建“忠字台”。
  5月,驻石城中学军宣队撤离。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石城中学、共大石城分校,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农村中、小学。
  县、公社成立“五·七”办公室,负责下放干部和学生的管理工作。
  不久,县、社下放大批干部、教师及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上海、赣州首批426名知识青年下放石城农村插队劳动;大批城镇居民下放农村插队落户。
  9月13日,县革命委员会设群众专政委员会。
  11月,县内各中学改称“五·七”中学。
  是年夏秋间,全县大片松林遭松毛虫危害。
  1969年 1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整党建党领导小组,基层分批开展整党建党和所谓政治建社、建厂、建校工作。
  2月,召开全县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成立贫下中农委员会。
  3月12日,屏山公社河东大队渡船翻沉,溺死3人。
  是月,县革命委员会批准豁免全县1961年以前的集体和个人确实无力偿还的银行贷款计303070.33元。
  9月初,贯彻“读中学不出公社、读小学不出大队”指示,小学下放大队,中学下放公社管理。
  9月23至28日,召开石城县第二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是月,岩岭水库(中型)动工修筑。
  12月,县首座双曲拱桥——燕首大桥建成通车。
  是年,807矿(后改为石城钽铌矿)动工兴建,1971年竣工投产。
  1970年洋地综合垦殖场析为洋地公社与国营洋地林场。
  2月13日,石城县“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分子,反对贪污浪费、反对投机倒把、反对官僚主义)运动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开展“一打三反”运动。
  春,县成立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两个办公室。
  8月12日,大由公社龙岗大队7个社员赴天鹰山割禾时拾得台湾空投降落伞1个,所系小箱装加拿大手枪1支、子弹50发,交公社上缴有关部门。
  秋,县奉命勒令各大队原籍“四类”分子搬迁异地居住。
  10月12至18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第四次代表大会。
  是年,福州军区在屏山境内主持反空降演习,并派出飞机配合。横江、屏山、城关等公社604名武装基干民兵参加演习。
  县医药公司制药车间开始研制石城白药,翌年完成临床观察。1976年6月始正式批量生产,销往全国各地。
  1971年 1月9日,丰山公社下坑大队某社员用火笼烘被子引起火灾,烧死3人。
  4月底,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程世清来县视察。
  6月9日,岩岭水库工地丰山公社民工13人吃红菇中毒,死7人。
  是月,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开始批陈(伯达)整风。
  10月18日,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关于林彪叛国事件”文件,开始批林整风运动。
  11月,为集中劳力搞农业学大寨,将县城、圩镇传统当街日期,改为10天一圩期。
  1972年 2月,县开始调整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
  3月,对全县1968年以来的1974个地富反坏右案件进行复查,7月结束。查出错管205名,漏管40名。
  12月21日,全县大队级公路网建成,基本实现队队通公路。
  1973年 2月,县革命委员会清查收缴原发给“造反派”的枪支弹药。
  4月1日,县遭强风暴雨袭击,龙岗、大由等9个公社51个大队328个生产队2829户受灾,损失折款15万余元。
  是年,县于屏山、大由等处首次飞播造林4.2万亩。
  1974年 3月18日,成立中共石城县委批林(彪)批孔(子)办公室,开展“评法批儒、批林批孔”运动。
  4月,县公路段李汉元赴北京出席交通部“双代会”,大会授予石城县公路段“大庆式企业”锦旗1面,奖解放牌汽车1辆。
  是月,由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许达贤、常委陈泽民率领各公社书记、有关局室和部门领导、重点大队书记共84人,赴大寨和学大寨先进典型单位——江苏华西大队参观学习。返县后全县开展大规模农业学大寨运动。年底抽调大批干部下乡,开展学大寨抓基层工作。至次年11月18日召开全县“农业学大寨、建成大寨县”誓师大会,农业学大寨达到高潮。
  11月21日,阿尔巴尼亚稀有金属考察组一行3人来县进行地质业务考察。24日下午离县赴瑞金。
  12月12日,省公路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石城召开,会议授予石城“县社公路先进单位”称号。
  是年,国营石城县酒厂建成投产。
  “造反派”改称“反潮流战士”,继续深入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并分期分批开展“基本路线教育运动”。
  1975年 5月,全县中、小学兴起学大寨、学朝阳农学院、学共大热潮。
  6月10日,横江河水暴涨,街上水深1.6米,淹塌店房数十间,两岸2625亩稻田被淹,左坑水库被冲决。
  是年,岩岭二级电站建成发电。1979年1月一级电站建成发电。
  1976年 1月21日,县城各界人士在工会礼堂举行“周恩来总理逝世追悼大会”。
  6月,开展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9月18日下午,县城、各公社举行“毛泽东主席逝世追悼大会”。
  9月29日晚,岩岭公社大秀大队新屋生产队社员点松明引起大火,全队房产、牲畜被烧,荡然无存。
  10月18日,县城各界人士和附近中小学师生在西门体育场举行“粉碎‘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庆祝大会”。
  12月18日,县传达《王、张、江、姚反党集团材料(之一)》。全民庆贺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的胜利。
  1977年 7月,县城南门琴江大桥竣工。
  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开展“三大讲”,开始清查与“四人帮”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
  10月1日,石城至宁都公路首次通客班车。
  11月,石城县木螺钉厂建成投产,自1980至1984年所产木螺钉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同行业质量第一名。
  11月27日,农业局副局长何清团率领148人赴海南岛南日农场繁育杂交水稻种子。是年,县农科所、东南、龙岗、珠坑等地首次繁育杂交水稻种子成功,获种籽990斤。
  1978年 1月25至28日,召开石城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是月,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李兴长率150人赴广西博白县龙潭公社繁育杂交水稻种子。
  3月,县成立“一批两打”运动办公室,开展揭批“四人帮”、打击有破坏活动的阶级敌人和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的运动。
  5月4日上午9时,屏山公社长溪大队渡口翻船,溺死9人。
  8月,撤销县属各单位“革命委员会”,恢复原称谓。
  10月,进行第二次革命烈士复查工作,全县登记革命烈士4203名。
  1979年 3月15日晚,岩岭公社上柏、堂下、礼地、笙竹等处下黑雨两小时。
  4月12日,经县委政法领导小组讨论决定,为1351名四类分子摘帽,纠正错戴四类分子帽子38名。
  6月20日,小松公社遭暴风雨袭击,损失折款5万余元。
  8月1至23日,县进行人工降雨试验成功。
  10月,召开全县“只生一个孩子”授奖大会,给13对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发奖状和奖品。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果,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年,开始全面复查“文化大革命”中审干案件和1957年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案件,改正冤假错案33起,为57人平了反。
  省军区授予小松公社武装基干营、横江公社友联大队民兵营“民兵工作成绩优异”称号。
  在观下公社沔坊大队海螺岭发现钨矿,并开始采掘。
  1980年 2月,大由草场建成,开始繁殖牧草种籽。
  6月1日,县西华山电视差转台建成,开始转播电视节目。
  9月13日,县文化用品厂失火,延及百货公司胜利商店,损失折款10万余元。
  是月,县政府组建地名办公室,开始地名普查,1985年编成《石城地名志》并出版发行。
  11月29日至12月2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第五次代表大会。
  12月5至10日,召开政协石城县第五届全体委员会议。
  12月6至10日,召开石城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石城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2月15日,石城县革命委员会改名石城县人民政府。
  是月,成立石城县技术职称评定领导小组(翌年4月改称评定委员会),对县内578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首次进行职称考核评定,至1983年结束。
  是年,石城经省列为革命老根据地建设重点扶助县。
  县工商企业始行经济合同管理。
  观下、屏山、大由、龙岗等地4万余亩山林遭松毛虫害。
  县煤炭公司成立,县城居民推行以煤代柴做饭。
  观下公社何坑大队发现锡矿,翌年开始进行开采。
  1981年 3月,开始复查、收回“文化大革命”中下放人员,当月为1187户、2405人恢复城镇户口。
  县落实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属、划定社员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政策。
  6月,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至1982年7月结束,截止7月1日零时,全县总计41297户,220570人。
  10月6日,县成立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开展土壤普查工作,至1983年4月结束,编成《石城县土壤》一书出版。
  10月,由县各部、委、办、局12个单位组成石城县农业区划委员会,调查、区划全县农业资源,至1982年9月底结束,编成《石城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出版。
  11月起,全县各圩镇改为10天3圩。
  是年,国家开始发行国库券,当年向国营、集体及其主管部门、地方财政发行年息为4%的国库券。翌年向个人发行,年息为8%。
  农村始行生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 3月,在全县开展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
  3月12日,石城县县志编辑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县长李兴长兼编委会主任。办公室于同年9月正式开始修志工作。
  县木螺钉厂产品获省经济委员会“优质产品”证书。
  石城县佛教协会成立。
  1983年 2月,石城电影院落成。
  4月11日,县将五龙岩石刻、岩岭永宁桥、县城桂花屋幼天王蒙难囚室等文物古迹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5月2日傍晚,岩岭、木兰、小松、大由等公社10个大队遭台风、冰雹及暴雨袭击,损失计6万余元。
  5月14日傍晚,小别、琴江镇、观下、丰山等公社的15个大队148个生产队,遭历时30分钟的11级大风和冰雹袭击,雷电烧毁观下公社宜福大队兔子窝一带山林1000多亩。损失折款128万余元。
  5月30至31日,大雨,洪水猛涨,城内平均水深1.5米,商店货物被淹,淹倒房屋数十间,压死2人,损失折款一千余万元。
  8月,创办石城县第二中学,校址设县城西门广场东侧,9月1日开学。
  是月起,根据中央《关于严惩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全县开始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9月15日,赣州汽车运输公司一〇四车队驻石城点12—11427号东风牌客车,在由宁化返石城途中,于宁化境内,因乘客乱丢未熄烟头燃着车内爆竹引线、土硝引起大火,死8人,重伤31人。
  11月底,“石城观下毛泽东旧居”整修完毕并开放。
  1984年 1月25日,县人民武装部于大塘源兴建民兵射击训练场,至11月竣工。
  是月,成立中国工商银行石城县支行。
  3月28日,成立县建乡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换届选举工作。6月,取消人民公社建制,成立乡(镇)人民政府。原大队(选区)改设村(居)民委员会,小队改村民小组。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亦同时进行机构改革。
  6月1日,暴雨,江河暴涨,全县农村大面积受灾。
  6月28日至7月3日,召开政协石城县第六届全体委员会议。
  6月29日至7月2日,召开石城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7月,寻乌、安远、龙南、全南、定南五县妇联领导,携带捐赠的钱物,来县慰问水灾受害群众,共计人民币3531.41元、粮票52243斤、衣物10127件。
  9月12至29日,在如日山普照禅寺传授三坛大戒,全国19个省市861名佛门弟子前来参禅受戒。
  9月15至17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第六次代表大会。
  10月,成立县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12月,开展扫盲检查。
  是年,针织、布匹等取消定量供应制。
  南门护城堤竣工。
  县志办公室从北京图书馆柏林寺分馆查找复印回清顺治版《赣石城县志》1部(上、下两卷)和乾隆十年版《石城县志》1部(6本6卷);又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查找复印回乾隆四十六年版《石城县志》8部。至此,目前发现的国内所藏《石城县志》版本全部搜齐归档。
  如日山普照禅寺和通天寨玉盂寺被列为省重点开放寺院。
  县文化馆进行民间舞蹈普查、录像和《民舞集成》编写工作。
  1985年 1月,省政府拨给石城县200万元,作救灾款使用方法改革试点经费。
  4月,石城保养厂所造六吨双轴全挂车,在交通部工业展览会上被评为优质产品,获部颁“金杯奖”。
  6月,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
  8月6日,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来县视察工作。
  10月,经上级批准,恢复横江等地蓝姓86户543人为畲族族属,享受少数民族待遇。
  是年,石城县中医院成立。
  审计局对县属49个单位的财务进行审核,查处各种违纪金额216万元,为国家增加收入45.4万元,按规定缴交县财政16.8万元。
  县人民政府批准命名“文明单位”20个,“五好家庭”8369户。
  省政府批准石城观下、屏山、大由、珠坑、小姑、龙岗5个乡为“特困”乡。
  全县减免“特困”乡农业税款32万元。
  按五类地区标准对全县职工实行工资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均月增资17.2元;企业单位职工人均月增资16.54元。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