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83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人物
分类号: K812
页数: 6
摘要: 陈恕字仲言,北宋时人。太平兴国三年戊寅科胡旦榜进士。四年闰十月,太宗罢盐铁、户部、度支三使,将天下郡县分为十道管理,以恕为总计使。太宗不听,后果然不便,乃撤销。以“三司”、“两京”、“十道”归三部,各置使负责。五年九月,以恕为盐铁使。时太宗注意钱谷,而恕精于心计,兴利除弊,甚得皇上器重。为此,太宗亲为其题词于殿柱之上,曰:“真盐铁陈恕”。恕每上殿奏事,若皇上未察其意,而遭到责备,则退至殿侧,待“帝意稍解”,复上前诚恳陈说,仍持原议。及真宗即位,拜恕为吏部侍郎,令将其钱谷之事奏报。尚理宗公主,为内宫监院驸马。后因病,敕赐归石城原籍。
关键词: 人物形象 历史人物

内容

陈恕字仲言,北宋时人。少为小吏。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胡旦榜进士。淳化二年(991)任参知政事。四年闰十月,太宗罢盐铁、户部、度支三使,将天下郡县分为十道管理,以恕为总计使。恕奏请太宗言:“官司各建,政令互出,难以持久。”太宗不听,后果然不便,乃撤销。以“三司”、“两京”、“十道”归三部,各置使负责。五年九月,以恕为盐铁使。时太宗注意钱谷,而恕精于心计,兴利除弊,甚得皇上器重。为此,太宗亲为其题词于殿柱之上,曰:“真盐铁陈恕”。恕每上殿奏事,若皇上未察其意,而遭到责备,则退至殿侧,待“帝意稍解”,复上前诚恳陈说,仍持原议。太宗亦多纳其议。
  及真宗即位,拜恕为吏部侍郎,令将其钱谷之事奏报。恕迟迟未奏。真宗迭次催促,恕乃上朝奏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是以不敢进也。”真宗听后,甚为赞许。恕领“三司”之职日久,至咸平三年(1003)六月,以病为由固请辞职。真宗言:“须荐一能顶替之人,方准去职。”恕即推荐寇准以代其职。
  寇准接任后,简选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编成书。所出文告,另用新版,并亲至恕家请其审核。恕亦不推让,一一认真审批。是后,寇准处事,无不沿此惯例。
  恕精于吏治,处事严格,属下无敢徇私舞弊者。掌权十余年,办事勤谨,卓有成效,上下钦服。年59卒。后谥封晋公。
  【按】《辛酉郡志》据《宋史》载陈恕为南昌人,而石城历次修志均载为石城人,并有详文备述。据“王志”考,陈恕曾祖即居石城。曾祖生嵩、禅、胜三子。嵩生光嗣,光嗣生恕,后徒居南昌。据此,不仅陈恕,即其子执中等亦属石城人。“王志”又载,恕曾祖死后葬石城迎恩石下。城西二里有少师祠,祀陈恕;城内有少师坊,为陈恕而立;后人立宋进士坊,亦以恕名为首。又据《夷坚志》载,石城永福寺对面有陈执中祖墓,后造鱼鳞册时,以此田亩得名“相公田”。“王志”推论《夷坚志》为南宋洪迈所著。迈与石城人陈敏同朝为官,敏死且为其作墓志。迈著述至此,必询问于敏。陈恕与敏时隔未久,且系石城先达,敏必备细告知。洪迈决不至于漫入笔端。此论不无道理。“王志”又载:“陈恕者,籍则留南昌,而人固本邑人,不妨各载其志也。”今日修志,亦不妨取此议。
  温革(996—1073)字廷斌,北宋柏中里堂下(今属岩岭乡)人。因屡试不第,遂立志办学。仁宗宝元间,捐家资兴义学。凡国子监所藏之书,市上有售者,尽购以还。于柏中里柏林建藏书楼,开办柏林讲学堂。此后,远近求学者源源不绝,就馆者广达闽、粤诸省。学馆供给膳膳食。书馆经始之日,于地下获五铢钱五万文,革以为祥瑞,乃取名青钱馆。
  革之为人,宽静、正直,惠后学以为乐,好交游,以教子弟、礼宾客为己任。熙宁六年(1073)卒于乡,葬高田湖坑。后人建雅儒堂以祀之。今书馆荡然而祠堂犹存。
  温勋(1062—1133) 字成劳,木兰下联坊人。宋崇宁五年(1106)丙戌科蔡疑榜进士。官至山东宣抚副使。其人文行并著,人称为温夫子。任山东宣抚副使时,适蔡京行新法,百姓不堪其役。勋一上任即上疏民间疾苦。平日常捐俸以补春税,解民贫困。遇灾荒,则开仓济贫。并下令各郡县以低价发谷周济百姓,因而饥民得以生存。勋素注重教育,时当地孔庙将塌,勋首倡修缮。集学子于其中,亲临教导,是故文风大振。北宋绍兴三年卒于乡,葬于观下古樟范坊村前小河南岸小山坡。
  陈敏(1113—1173) 字元功,南宋石田陈家坪人,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其人富有韬略,精于骑射,戎马一生,历树战功。好贤礼士,抚军恤民,人皆乐为其用。性不嗜杀,所获敌只惩其首恶而已。且好学,尤慕范仲淹之为人,公余辄手不择卷。好施贫济众,俸禄之余则用以济人。甚能举贤用人,见交游中有人才杰出者,皆荐之为官。是故宋孝宗甚嘉其忠诚。
  时八闽多事,朝廷增设左翼军以镇守,敏以阁门祗侯升任统制,驻漳州。敏分兵扼守各处要道,凡事发即为平息。未久,赣州守将齐述举城叛乱,聚数万之众欲南犯。敏闻讯,未奉上司军令,即先期率部急行七日直达赣州,围城逾月。后朝廷调诸路兵马赴赣,破齐述军。敏因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县男,领兴州刺史,并奉召赴京(临安)觐见皇帝。高宗观其状貌魁伟,特授破敌军统制之职。后敏因母去世,归家丁忧。起复后,率部驻于太平州(今属安徽省当涂县)。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金主完颜亮率军南犯。京湖路招讨使成闵升敏司马统制,令其率部驻军荆、汉间。敏献计于成闵言:“金兵精锐均在淮河一线,汴京(今开封)必无守备。我军若由陈(州)、蔡(州)间进击,直捣汴梁,可退江淮之敌。”成闵不听。敏部随闵驻于广陵。时,金兵尚未渡过淮河。敏复劝说成闵,邀其回兵狙击金兵。闵又不听。敏因而称病归家。
  宋孝宗即位后,张浚为江淮宣抚使,荐敏为神劲军统制。后张浚至江淮视师,改敏为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不久,朝廷遣李显忠率师北伐。张浚欲令敏率部从征,敏言:“日前正值盛夏,天气炎热,非兴师之时。况金之重兵尽屯于大梁一带,我客彼主,胜负之势已明,望稍缓一时。”浚不听,仍命敏进军盱眙(今江苏盱眙县)。李显忠大军进至符离(今安徽宿县一带),与金兵交战,果然败北。敏于是至泗州(今安徽省泗县)镇守。时金人议和,朝廷令敏退守滁阳(今安徽滁县一带)。敏奏请朝廷,谓:“滁阳不利御敌,望改戍高邮(今江苏高邮县)。”朝廷准奏,授高邮守备。敏屯兵高邮,屡与金兵战,连战皆捷。
  乾道元年(1165),升任宣州观察使。旋召入京主持侍卫步军司公事。一年后,敏上章言:“久住京城,无法为朝廷效力。况且敌人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守备,臣愿以原部兵马,再戍高邮,筑城御敌。”朝廷准其所请,调敏任光州观察使,并将武锋军分为四军,升敏为都统制兼知高邮军事,拨筑城屯田经费至其军。敏抵光州任所,即于高处筑起坚城。并自宝应(今江苏宝应县)至高邮间,按其旧作筑石〓12所,以兴水利。自此运河畅通,无水患之忧。
  乾道四年,涟水军中北人侍旺谋叛,密奏朝廷,诡称:将连结山东十二州豪杰起义,以恢复中原。朝廷征求意见于敏。敏言:“侍旺不过欲借我国威行劫而已,决不能成事。请勿听。”时敏部下有一屯田统领官与侍旺有勾搭。侍旺事败露,金人使人至南宋朝廷行反间计,言陈敏与侍旺有关连。孝宗了知陈敏为人,未中敌计。调其任左骁卫上将军。时朝中言官主张将重兵驻守于清河口,以御金兵。敏则主张先修楚州城池。言:“淮河两千余里,能通北方者有清、汴、涡、颖、蔡五处,通南方以入江者仅有楚州运河。北人船舰自五河南下,欲渡长江非先取楚州运河,无路可走。昔周世宗,自楚州北神堰,凿通老鹳河通战舰入长江,于是南唐遂失两淮之地。由此言之,楚州实为咽喉之地。望朝廷留意。”朝廷依其言,再令敏出守高邮,并诏楚州守臣左〓与其共守楚州。未久,左〓卒。敏遂移守楚州。金国使臣路过楚州,见其城堞坚新,惊异不止,称之为银铸城。
  嗣因有200家自北南迁之住户逃归北方,敏因受牵连,贬为福建路总管。后改江西路总管,驻扎赣州。未久,还其武锋军都统制兼知楚州,复光州观察使之职。乾道九年(1173)六月因病卒于楚州。卒后,朝廷特赠庆远军承宣使。陈敏事迹载入《宋史·功臣传》。
  巫双瑞字祥卿,号云岩,南宋时县城郭头街人,生卒年不详。小时勤奋好学,登理宗淳〓十年(1250)庚戌科方逢辰榜进士第三名,探花及第。尚理宗公主,为内宫监院驸马。官拜光禄寺上卿、统理诸州都督。后因病,敕赐归石城原籍。回乡后,夫妻于兴隆小溪背建内宫禅院以诵经奉佛。及南宋覆亡,双瑞夫妇悲痛欲绝,双双投环自尽。卒后合葬于大由黄泥塘小猪婆嵊,迄今古墓犹存。
  元兵至石城,追缉其子孙,其后裔遂易姓为黄。今县城北外黄姓,即其苗裔。
  赖嘉谋(1549.10—1606.7)名毓润,号东潭,明代秋溪上村人。幼年颖异好学,长大后与其兄泮同事。公暇不喜好时艺文字,而留心当时天下大事。凡天文、地理、孙吴兵法、方技术数,乃至彝夏山川、风土人情,无不熟练通晓。兄虑其博涉无成。嘉谋笑言:“学者惟求适用,人各有志,无需勉强。” 不久,嘉谋以恩贡考任北直隶密云卫(今北京密云县一带)中屯经历。北直向为北邦觊觎睥睨之地,时有外邦入侵。前任巡抚皆因边防失机贬斥。时孙旷经略其地,深知前任之败,皆由下情不通之故,因此遍察将吏,见嘉谋而奇之。问以时事,皆指画无遗;与谈兵事,则远近形势,战守进退,俱有卓见。屡试之,皆捷。于是甚为器重,日见亲信,乃拔用以运筹帷幄,赞画决策。后曾代巡抚孙旷持节出使高丽(今朝鲜)。事成返国,朝廷叙功行赏,授以华州府司马,同知府事。
  后以病致仕。万历三十四年(1606)七月十日卒于乡。终年58岁。
  陈即登字彼岸,号大摩,长乐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由拔贡知广东阳江县。时,黎裔自相争斗不已。上司欲乘机讨伐,以谋取功利。即登坚不奉命,上司怒,由是降任广西按察使照磨。离阳江之日,自阳江至恩平百余里,相送者络绎不绝。后辞官归里,放怀诗酒。著有《粤西游志》集。
  温国信字任我。明万历间,任陇西县丞。为能秉公断案,苏按院奇其才,调任西和县令。西和习俗凶悍好斗,民人出入佩刀。国信教以礼让,立赏格,责成乡里父老,动以事诚,习俗遂易。县民萧兴汉聚众,两拒官兵,国信单骑谕散。复相度地势,作堰灌田数十处。莅位三载,境内安定,有治声,升江南长淮卫经历。
  廖应兆(1568—1649)字圣符,号太初,小松新坊(今江口)人。自幼聪颖,九岁即通《礼经》,人称“千里驹”。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科乡试中举。翌年会试不第,乡荐任江南太平府(今安徽当涂)通判。后历署知广德诸州、县,复司漕,皆有贤能之称。
  应兆任当涂县知县时,三藩王前往封地,其小船巨舰填塞航道。为通舟楫,将毁两岸民房。应兆得知,乃广设浮筏,沿岸接济,数万家民房得以保全。后调任繁昌知县。因施政济民有功,升任辽州知州,加四品服俸。不久,以终养老母归。
  应兆平生俭朴,能孝悌,事继母如生母,所得薪俸与异母弟均用。好交游,平易近人。好周济贫困,遇平民有冤屈,极力为之伸辩。乡人咸感其德。清顺治六年(南)明清交战中,为清兵所杀。著有《醉泥草著》、《耳瘿零》等集,惜皆废于兵燹。
  吴万乾(?—1647)前江石马下人。明末清初,天下播乱,地主豪强趁势巧取豪夺,欺压农民。按旧例,收租时每石正租之外增收一斗“耗折”,谓之“桶面”,佃农不堪其苦。万乾疾其不平,乃倡“永佃”(注一)之说,号召佃农起而争取永久租佃权;同时,倡导革除“桶面”,推行“较桶”(注二)。佃农起而响应,举万乾为首,向地主豪强开展斗争。地主豪强亦联合镇压。万乾组织起佃农武装,号曰田兵,以武力推行其主张。附近州县农民亦争相仿效。然地主豪强多为土著大户,盘根错节,仅靠当地佃农力量,难于胜敌。乃结连客纲(注三)首领郑长春、李诚吾、连远侯及王振初等,组成集贤会,共主其事。客籍佃农的加入,田兵势力益强。地主豪强则勾结官府,策动官兵实行镇压。于是,万乾与宁化、瑞金、宁都等地田兵联合,采取统一行动。
  清顺治二年(1645),万乾邀集数县田兵围攻石城县城,摧毁巡检署,惩办地主豪强。一年内围城6次,城外广大乡村尽为田兵势力范围。
  次年五月初,万乾集结田兵万余人,于初三日向县城发起总攻。无奈火器不及官兵,城内以“大将军”铳轰击,屯于骑马岭、厨岭之田兵伤亡甚众。至初十日凌晨,万乾只得撤围转移。城中及上水地主武装乘势追击,田兵损失惨重。
  顺治四年,万乾于石马寨筑城屯兵,建立大本营,以此为依托继续开展斗争。五月初,知县方尚贤乞兵镇压。初十日,清将侯天宠率马步兵万余围寨猛攻。交战中,万乾之子吴鹤中箭阵亡,田兵败绩。万乾弃寨走宁化,为宁化官兵所执,旋遇害。
  此后,田兵由廖须明等统领,继续开展斗争。至康熙初年,在吴八十统领下,一度声势复振。田兵斗争延续至雍正年间,先后达85年之久。官府被迫让步,万乾“永佃”主张得以初步实现,“桶面”之例也被明令取消。
  廖国用(1641—1703) 字柱臣,小松新坊(今江口)人。幼时颇负韬略,倜傥不凡。清康熙三年(1664)从军福州邵武府。因精于骑射,甚受侯副总兵赏识,特授百总军职。十三年,藩王耿精忠叛清,要挟国用助其进军江西,国用不从。耿败后,都统吴某命国用随征光泽。十六年六月,以功补授邵武府建宁千户。
  注一:永佃:即佃农对地主土地之永久租佃权。具体为“三分田主之田,而以一分为佃人耕田之本,其所耕之田,田主有易姓,而佃户无易人,永为世业。” 注二:较桶:即革除地主所设20升为1桶之租桶,改用16升为1桶之衙桶。此法为明末清初,宁化农民运动首领黄通所创。当时地主不承认衙桶,故旧志书有“正租止纳七八”成之说。
  注三:客纲:外籍客居石城的佃农组织。明朝中叶以后,大量闽、粤贫苦农民流入江西,结棚而居,租佃为业,因成帮结伙,谓之客纲,又称棚户、客家。后多留居石城,成为当地居民。
  康熙十七年郑锦兵袭福建,攻漳州,逼澄海(今广东地)。澄海告急,国用奉命率军救援。军抵澄海,围立解。姚总督奏其功于朝。十八年正月,以功升同安镇标左营中军守备。八月,献密计,擒耿藩部将多人。后以功加官为都司佥事。
  时郑伯化聚数万兵力于福建沿海一带,进击清军,势极凶猛。清廷遣军征剿,国用率部从征,身先士卒,累建奇功。十九年二月,随师堵剿,直抵厦门、金门。二十一年三月清军大胜。国用以功授都督佥事。未久,调任兴化镇标左营中军守备。
  二十二年,朝廷命施琅率师攻台湾。国用奉命率部参战。自六月十六至二十四日,攻克花屿、猫屿等36岛,歼敌1.4万余名。八月进抚台湾。国用留台任职镇守3年。
  二十七年升左都督,奖给一拖沙喇哈番,仍带余功六次,军功记录三次,诰封三代,世袭一次。翌年奉旨任江南提标前营,管游击事。
  二十九年春,奉委任吴淞参将军务。冬十月,复奉提督金某委任,兼理福山游击。在此期间,政绩卓著,当地为之题碑纪功。
  三十三年,经四川提督吴保举入京,于畅春苑觐见康熙帝。康熙接见,观其骑射,并与之温语慰勉,录其姓名。
  三十五年,康熙帝御驾亲征葛尔丹。二月,国用奉旨押运辎重出口,兼理粮饷、修路诸务,出使和尔博十八台。以功加官三级并准其子期恭监生一名。三十七年五月迁任广西提标前营参将兼理中军印务,给一世袭拖沙喇哈番,仍带余功六次,军功纪录三次。四十三年(1703)五月,升任江南督标中军浔州副将,因病未莅任。六月二十二日卒于官署。享年62岁。
  黄道漪字楚波,号立堂,县城人。中式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癸巳恩科举人。授河南新蔡县知县。为官能体谅百姓,甚有治声。值水涝饥馑,欲发粟赈济百姓,未准,心情抑郁,作《大水歌》。又致书陈达庄,言:“欲为父母,不能,将为民贼。”后改补江西上高县教谕,日以经史课士。逾年,以病归里。著有《立堂诗文集》。其诗文汪洋奇肆,尤精五七言近体诗。
  邓澜(1683—1769) 字观亭,号达泉,石田人。以《诗经》中式清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举人。后礼部会试不第。雍正二年(1724)遇特恩,挑选以贵州知县试用,历署婺川县知县、威宁府通判、黔西州知州,所至皆有政绩。
  署镇远县知县任内,正遇饥荒,粮价飞涨。澜请开仓平价粜粮,然上司坚持成例,留十之七。澜见百姓大饥,遂将库中粮食尽行粜出,并言:“拯民以获咎,亦在所不辞!”秋收后,命亲属赴襄汉间籴粮,充实仓廪。上司闻知,备加赞赏,特补修文县知县。将行,镇远县百姓争相载酒道旁饯别,并树一竿,上书“活我万家”四字,以表感激赈济之恩。
  不久,又调任普安知县。适遇中丞鄂弥达途经普安。澜往迎候,交谈时务。鄂中甚为欢悦,遂于县署停留。然署中清苦,招待甚简。为此,澜亲至鄂弥达处谢罪。中丞知其为人,甚为嘉许,说:“我素知你廉洁奉公,正为我所器重。” 后斓以功升古州同知。抵任后,遂划出良田19176亩,设屯40堡,安插军户2519家,每年可获稻米37385石。又于险要处建造“朗洞”。利用空旷之地,令驻军开垦为田,其余则植以松、杉、桑、柘等树,毋使荒废。居常亲往了解军士屯戍情况。令军士农闲则习武,修造军械,以备边患。
  澜为革除当地陋习,致力开设义学,拨给经费,聘请教师,建立讲学制度,并常亲临教授。
  乾隆七年代理黎平府知府。翌年,以政绩卓异,进京觐见乾隆皇帝,擢任思州府知府。两年后,以年老体衰辞官归里。
  斓为官律己甚严,平冤案,体谅民苦,深受百姓爱戴。后家居20余年,生活恬淡自适,青鞋竹杖,一如平民。平日不喜交游,不苟言笑,唯以诗书为乐。乾隆三十四年(1769)卒于家,享年86岁。
  温必联(1697—1772) 字璧千,号鲁直、迂斋,耸岗人。性嗜学,刻苦自励,弱冠补博士弟子员,食廪。雍正十年(1732)乡试,以《诗经》中式。十三年充湖南乡试同考官。乾隆元年(1736)登丙辰恩科金德英榜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兼武选司,充兵部侧例馆纂修。任职10年,以勤慎特著,京察列一等,奉旨记名都察院监察以御史用。十一年特授江苏直隶海州知州,兼署扬州府高邮知事。所至皆有治声。后调知滁州,亦多有建树。
  乾隆十四年升安庆府知府,护安徽道兼理芜湖关税务,摄太平府事。理繁治剧,甚得上司倚重。两护安徽省等处提刑按察司印务。遇大疑狱,多所平反。守皖十余年,每以“清、慎、勤”三字为官吏表率。经理育婴、体仁等局事,使孤贫者皆得其长养。居安庆时,常亲往敬敷书院接见诸生,谆谆晓谕,以正士风。
  乾隆二十三年,以政绩卓异,入京觐见乾隆帝。帝询问地方利弊,必联详为陈述黎民疾苦。甚得乾隆嘉许,并赐以蟒袍、“克食”,以示恩典。二十八年俸满,再度赴京面君述职。奉旨升授中宪大夫,任河南省粮储、驿盐、水利道员。离皖之日,士民攀辕卧辙,不绝于途,以示热切挽留之忱。
  三十三年以年老辞官,寓居苏州吴门。三十七年(1772)正月二十五日病故。享年76岁。
  必联公务之暇,雅善诗文,曾与侄朝荣合著有《雪窗小草》、《梧竹合稿》。至今皖省犹多有题咏墨迹留存。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