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829
颗粒名称: 第五十二章 人物传
分类号: K82
页数: 20
摘要: 本志按方志编修惯例,生不立传。凡对社会有较大影响者,不论其职位高低、政治态度,均为其立传。本志立传者40人。
关键词: 人物形象 人物记载

内容

本志按方志编修惯例,生不立传。凡对社会有较大影响者,不论其职位高低、政治态度,均为其立传。本志立传者40人。
  第一节古代人物陈恕字仲言,北宋时人。少为小吏。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胡旦榜进士。淳化二年(991)任参知政事。四年闰十月,太宗罢盐铁、户部、度支三使,将天下郡县分为十道管理,以恕为总计使。恕奏请太宗言:“官司各建,政令互出,难以持久。”太宗不听,后果然不便,乃撤销。以“三司”、“两京”、“十道”归三部,各置使负责。五年九月,以恕为盐铁使。时太宗注意钱谷,而恕精于心计,兴利除弊,甚得皇上器重。为此,太宗亲为其题词于殿柱之上,曰:“真盐铁陈恕”。恕每上殿奏事,若皇上未察其意,而遭到责备,则退至殿侧,待“帝意稍解”,复上前诚恳陈说,仍持原议。太宗亦多纳其议。
  及真宗即位,拜恕为吏部侍郎,令将其钱谷之事奏报。恕迟迟未奏。真宗迭次催促,恕乃上朝奏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是以不敢进也。”真宗听后,甚为赞许。恕领“三司”之职日久,至咸平三年(1003)六月,以病为由固请辞职。真宗言:“须荐一能顶替之人,方准去职。”恕即推荐寇准以代其职。
  寇准接任后,简选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编成书。所出文告,另用新版,并亲至恕家请其审核。恕亦不推让,一一认真审批。是后,寇准处事,无不沿此惯例。
  恕精于吏治,处事严格,属下无敢徇私舞弊者。掌权十余年,办事勤谨,卓有成效,上下钦服。年59卒。后谥封晋公。
  【按】《辛酉郡志》据《宋史》载陈恕为南昌人,而石城历次修志均载为石城人,并有详文备述。据“王志”考,陈恕曾祖即居石城。曾祖生嵩、禅、胜三子。嵩生光嗣,光嗣生恕,后徒居南昌。据此,不仅陈恕,即其子执中等亦属石城人。“王志”又载,恕曾祖死后葬石城迎恩石下。城西二里有少师祠,祀陈恕;城内有少师坊,为陈恕而立;后人立宋进士坊,亦以恕名为首。又据《夷坚志》载,石城永福寺对面有陈执中祖墓,后造鱼鳞册时,以此田亩得名“相公田”。“王志”推论《夷坚志》为南宋洪迈所著。迈与石城人陈敏同朝为官,敏死且为其作墓志。迈著述至此,必询问于敏。陈恕与敏时隔未久,且系石城先达,敏必备细告知。洪迈决不至于漫入笔端。此论不无道理。“王志”又载:“陈恕者,籍则留南昌,而人固本邑人,不妨各载其志也。”今日修志,亦不妨取此议。
  温革(996—1073)字廷斌,北宋柏中里堂下(今属岩岭乡)人。因屡试不第,遂立志办学。仁宗宝元间,捐家资兴义学。凡国子监所藏之书,市上有售者,尽购以还。于柏中里柏林建藏书楼,开办柏林讲学堂。此后,远近求学者源源不绝,就馆者广达闽、粤诸省。学馆供给膳膳食。书馆经始之日,于地下获五铢钱五万文,革以为祥瑞,乃取名青钱馆。
  革之为人,宽静、正直,惠后学以为乐,好交游,以教子弟、礼宾客为己任。熙宁六年(1073)卒于乡,葬高田湖坑。后人建雅儒堂以祀之。今书馆荡然而祠堂犹存。
  温勋(1062—1133) 字成劳,木兰下联坊人。宋崇宁五年(1106)丙戌科蔡疑榜进士。官至山东宣抚副使。其人文行并著,人称为温夫子。任山东宣抚副使时,适蔡京行新法,百姓不堪其役。勋一上任即上疏民间疾苦。平日常捐俸以补春税,解民贫困。遇灾荒,则开仓济贫。并下令各郡县以低价发谷周济百姓,因而饥民得以生存。勋素注重教育,时当地孔庙将塌,勋首倡修缮。集学子于其中,亲临教导,是故文风大振。北宋绍兴三年卒于乡,葬于观下古樟范坊村前小河南岸小山坡。
  陈敏(1113—1173) 字元功,南宋石田陈家坪人,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其人富有韬略,精于骑射,戎马一生,历树战功。好贤礼士,抚军恤民,人皆乐为其用。性不嗜杀,所获敌只惩其首恶而已。且好学,尤慕范仲淹之为人,公余辄手不择卷。好施贫济众,俸禄之余则用以济人。甚能举贤用人,见交游中有人才杰出者,皆荐之为官。是故宋孝宗甚嘉其忠诚。
  时八闽多事,朝廷增设左翼军以镇守,敏以阁门祗侯升任统制,驻漳州。敏分兵扼守各处要道,凡事发即为平息。未久,赣州守将齐述举城叛乱,聚数万之众欲南犯。敏闻讯,未奉上司军令,即先期率部急行七日直达赣州,围城逾月。后朝廷调诸路兵马赴赣,破齐述军。敏因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县男,领兴州刺史,并奉召赴京(临安)觐见皇帝。高宗观其状貌魁伟,特授破敌军统制之职。后敏因母去世,归家丁忧。起复后,率部驻于太平州(今属安徽省当涂县)。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金主完颜亮率军南犯。京湖路招讨使成闵升敏司马统制,令其率部驻军荆、汉间。敏献计于成闵言:“金兵精锐均在淮河一线,汴京(今开封)必无守备。我军若由陈(州)、蔡(州)间进击,直捣汴梁,可退江淮之敌。”成闵不听。敏部随闵驻于广陵。时,金兵尚未渡过淮河。敏复劝说成闵,邀其回兵狙击金兵。闵又不听。敏因而称病归家。
  宋孝宗即位后,张浚为江淮宣抚使,荐敏为神劲军统制。后张浚至江淮视师,改敏为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不久,朝廷遣李显忠率师北伐。张浚欲令敏率部从征,敏言:“日前正值盛夏,天气炎热,非兴师之时。况金之重兵尽屯于大梁一带,我客彼主,胜负之势已明,望稍缓一时。”浚不听,仍命敏进军盱眙(今江苏盱眙县)。李显忠大军进至符离(今安徽宿县一带),与金兵交战,果然败北。敏于是至泗州(今安徽省泗县)镇守。时金人议和,朝廷令敏退守滁阳(今安徽滁县一带)。敏奏请朝廷,谓:“滁阳不利御敌,望改戍高邮(今江苏高邮县)。”朝廷准奏,授高邮守备。敏屯兵高邮,屡与金兵战,连战皆捷。
  乾道元年(1165),升任宣州观察使。旋召入京主持侍卫步军司公事。一年后,敏上章言:“久住京城,无法为朝廷效力。况且敌人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守备,臣愿以原部兵马,再戍高邮,筑城御敌。”朝廷准其所请,调敏任光州观察使,并将武锋军分为四军,升敏为都统制兼知高邮军事,拨筑城屯田经费至其军。敏抵光州任所,即于高处筑起坚城。并自宝应(今江苏宝应县)至高邮间,按其旧作筑石〓12所,以兴水利。自此运河畅通,无水患之忧。
  乾道四年,涟水军中北人侍旺谋叛,密奏朝廷,诡称:将连结山东十二州豪杰起义,以恢复中原。朝廷征求意见于敏。敏言:“侍旺不过欲借我国威行劫而已,决不能成事。请勿听。”时敏部下有一屯田统领官与侍旺有勾搭。侍旺事败露,金人使人至南宋朝廷行反间计,言陈敏与侍旺有关连。孝宗了知陈敏为人,未中敌计。调其任左骁卫上将军。时朝中言官主张将重兵驻守于清河口,以御金兵。敏则主张先修楚州城池。言:“淮河两千余里,能通北方者有清、汴、涡、颖、蔡五处,通南方以入江者仅有楚州运河。北人船舰自五河南下,欲渡长江非先取楚州运河,无路可走。昔周世宗,自楚州北神堰,凿通老鹳河通战舰入长江,于是南唐遂失两淮之地。由此言之,楚州实为咽喉之地。望朝廷留意。”朝廷依其言,再令敏出守高邮,并诏楚州守臣左〓与其共守楚州。未久,左〓卒。敏遂移守楚州。金国使臣路过楚州,见其城堞坚新,惊异不止,称之为银铸城。
  嗣因有200家自北南迁之住户逃归北方,敏因受牵连,贬为福建路总管。后改江西路总管,驻扎赣州。未久,还其武锋军都统制兼知楚州,复光州观察使之职。乾道九年(1173)六月因病卒于楚州。卒后,朝廷特赠庆远军承宣使。陈敏事迹载入《宋史·功臣传》。
  巫双瑞字祥卿,号云岩,南宋时县城郭头街人,生卒年不详。小时勤奋好学,登理宗淳〓十年(1250)庚戌科方逢辰榜进士第三名,探花及第。尚理宗公主,为内宫监院驸马。官拜光禄寺上卿、统理诸州都督。后因病,敕赐归石城原籍。回乡后,夫妻于兴隆小溪背建内宫禅院以诵经奉佛。及南宋覆亡,双瑞夫妇悲痛欲绝,双双投环自尽。卒后合葬于大由黄泥塘小猪婆嵊,迄今古墓犹存。
  元兵至石城,追缉其子孙,其后裔遂易姓为黄。今县城北外黄姓,即其苗裔。
  赖嘉谋(1549.10—1606.7)名毓润,号东潭,明代秋溪上村人。幼年颖异好学,长大后与其兄泮同事。公暇不喜好时艺文字,而留心当时天下大事。凡天文、地理、孙吴兵法、方技术数,乃至彝夏山川、风土人情,无不熟练通晓。兄虑其博涉无成。嘉谋笑言:“学者惟求适用,人各有志,无需勉强。” 不久,嘉谋以恩贡考任北直隶密云卫(今北京密云县一带)中屯经历。北直向为北邦觊觎睥睨之地,时有外邦入侵。前任巡抚皆因边防失机贬斥。时孙旷经略其地,深知前任之败,皆由下情不通之故,因此遍察将吏,见嘉谋而奇之。问以时事,皆指画无遗;与谈兵事,则远近形势,战守进退,俱有卓见。屡试之,皆捷。于是甚为器重,日见亲信,乃拔用以运筹帷幄,赞画决策。后曾代巡抚孙旷持节出使高丽(今朝鲜)。事成返国,朝廷叙功行赏,授以华州府司马,同知府事。
  后以病致仕。万历三十四年(1606)七月十日卒于乡。终年58岁。
  陈即登字彼岸,号大摩,长乐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由拔贡知广东阳江县。时,黎裔自相争斗不已。上司欲乘机讨伐,以谋取功利。即登坚不奉命,上司怒,由是降任广西按察使照磨。离阳江之日,自阳江至恩平百余里,相送者络绎不绝。后辞官归里,放怀诗酒。著有《粤西游志》集。
  温国信字任我。明万历间,任陇西县丞。为能秉公断案,苏按院奇其才,调任西和县令。西和习俗凶悍好斗,民人出入佩刀。国信教以礼让,立赏格,责成乡里父老,动以事诚,习俗遂易。县民萧兴汉聚众,两拒官兵,国信单骑谕散。复相度地势,作堰灌田数十处。莅位三载,境内安定,有治声,升江南长淮卫经历。
  廖应兆(1568—1649)字圣符,号太初,小松新坊(今江口)人。自幼聪颖,九岁即通《礼经》,人称“千里驹”。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科乡试中举。翌年会试不第,乡荐任江南太平府(今安徽当涂)通判。后历署知广德诸州、县,复司漕,皆有贤能之称。
  应兆任当涂县知县时,三藩王前往封地,其小船巨舰填塞航道。为通舟楫,将毁两岸民房。应兆得知,乃广设浮筏,沿岸接济,数万家民房得以保全。后调任繁昌知县。因施政济民有功,升任辽州知州,加四品服俸。不久,以终养老母归。
  应兆平生俭朴,能孝悌,事继母如生母,所得薪俸与异母弟均用。好交游,平易近人。好周济贫困,遇平民有冤屈,极力为之伸辩。乡人咸感其德。清顺治六年(南)明清交战中,为清兵所杀。著有《醉泥草著》、《耳瘿零》等集,惜皆废于兵燹。
  吴万乾(?—1647)前江石马下人。明末清初,天下播乱,地主豪强趁势巧取豪夺,欺压农民。按旧例,收租时每石正租之外增收一斗“耗折”,谓之“桶面”,佃农不堪其苦。万乾疾其不平,乃倡“永佃”(注一)之说,号召佃农起而争取永久租佃权;同时,倡导革除“桶面”,推行“较桶”(注二)。佃农起而响应,举万乾为首,向地主豪强开展斗争。地主豪强亦联合镇压。万乾组织起佃农武装,号曰田兵,以武力推行其主张。附近州县农民亦争相仿效。然地主豪强多为土著大户,盘根错节,仅靠当地佃农力量,难于胜敌。乃结连客纲(注三)首领郑长春、李诚吾、连远侯及王振初等,组成集贤会,共主其事。客籍佃农的加入,田兵势力益强。地主豪强则勾结官府,策动官兵实行镇压。于是,万乾与宁化、瑞金、宁都等地田兵联合,采取统一行动。
  清顺治二年(1645),万乾邀集数县田兵围攻石城县城,摧毁巡检署,惩办地主豪强。一年内围城6次,城外广大乡村尽为田兵势力范围。
  次年五月初,万乾集结田兵万余人,于初三日向县城发起总攻。无奈火器不及官兵,城内以“大将军”铳轰击,屯于骑马岭、厨岭之田兵伤亡甚众。至初十日凌晨,万乾只得撤围转移。城中及上水地主武装乘势追击,田兵损失惨重。
  顺治四年,万乾于石马寨筑城屯兵,建立大本营,以此为依托继续开展斗争。五月初,知县方尚贤乞兵镇压。初十日,清将侯天宠率马步兵万余围寨猛攻。交战中,万乾之子吴鹤中箭阵亡,田兵败绩。万乾弃寨走宁化,为宁化官兵所执,旋遇害。
  此后,田兵由廖须明等统领,继续开展斗争。至康熙初年,在吴八十统领下,一度声势复振。田兵斗争延续至雍正年间,先后达85年之久。官府被迫让步,万乾“永佃”主张得以初步实现,“桶面”之例也被明令取消。
  廖国用(1641—1703) 字柱臣,小松新坊(今江口)人。幼时颇负韬略,倜傥不凡。清康熙三年(1664)从军福州邵武府。因精于骑射,甚受侯副总兵赏识,特授百总军职。十三年,藩王耿精忠叛清,要挟国用助其进军江西,国用不从。耿败后,都统吴某命国用随征光泽。十六年六月,以功补授邵武府建宁千户。
  注一:永佃:即佃农对地主土地之永久租佃权。具体为“三分田主之田,而以一分为佃人耕田之本,其所耕之田,田主有易姓,而佃户无易人,永为世业。” 注二:较桶:即革除地主所设20升为1桶之租桶,改用16升为1桶之衙桶。此法为明末清初,宁化农民运动首领黄通所创。当时地主不承认衙桶,故旧志书有“正租止纳七八”成之说。
  注三:客纲:外籍客居石城的佃农组织。明朝中叶以后,大量闽、粤贫苦农民流入江西,结棚而居,租佃为业,因成帮结伙,谓之客纲,又称棚户、客家。后多留居石城,成为当地居民。
  康熙十七年郑锦兵袭福建,攻漳州,逼澄海(今广东地)。澄海告急,国用奉命率军救援。军抵澄海,围立解。姚总督奏其功于朝。十八年正月,以功升同安镇标左营中军守备。八月,献密计,擒耿藩部将多人。后以功加官为都司佥事。
  时郑伯化聚数万兵力于福建沿海一带,进击清军,势极凶猛。清廷遣军征剿,国用率部从征,身先士卒,累建奇功。十九年二月,随师堵剿,直抵厦门、金门。二十一年三月清军大胜。国用以功授都督佥事。未久,调任兴化镇标左营中军守备。
  二十二年,朝廷命施琅率师攻台湾。国用奉命率部参战。自六月十六至二十四日,攻克花屿、猫屿等36岛,歼敌1.4万余名。八月进抚台湾。国用留台任职镇守3年。
  二十七年升左都督,奖给一拖沙喇哈番,仍带余功六次,军功记录三次,诰封三代,世袭一次。翌年奉旨任江南提标前营,管游击事。
  二十九年春,奉委任吴淞参将军务。冬十月,复奉提督金某委任,兼理福山游击。在此期间,政绩卓著,当地为之题碑纪功。
  三十三年,经四川提督吴保举入京,于畅春苑觐见康熙帝。康熙接见,观其骑射,并与之温语慰勉,录其姓名。
  三十五年,康熙帝御驾亲征葛尔丹。二月,国用奉旨押运辎重出口,兼理粮饷、修路诸务,出使和尔博十八台。以功加官三级并准其子期恭监生一名。三十七年五月迁任广西提标前营参将兼理中军印务,给一世袭拖沙喇哈番,仍带余功六次,军功纪录三次。四十三年(1703)五月,升任江南督标中军浔州副将,因病未莅任。六月二十二日卒于官署。享年62岁。
  黄道漪字楚波,号立堂,县城人。中式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癸巳恩科举人。授河南新蔡县知县。为官能体谅百姓,甚有治声。值水涝饥馑,欲发粟赈济百姓,未准,心情抑郁,作《大水歌》。又致书陈达庄,言:“欲为父母,不能,将为民贼。”后改补江西上高县教谕,日以经史课士。逾年,以病归里。著有《立堂诗文集》。其诗文汪洋奇肆,尤精五七言近体诗。
  邓澜(1683—1769) 字观亭,号达泉,石田人。以《诗经》中式清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举人。后礼部会试不第。雍正二年(1724)遇特恩,挑选以贵州知县试用,历署婺川县知县、威宁府通判、黔西州知州,所至皆有政绩。
  署镇远县知县任内,正遇饥荒,粮价飞涨。澜请开仓平价粜粮,然上司坚持成例,留十之七。澜见百姓大饥,遂将库中粮食尽行粜出,并言:“拯民以获咎,亦在所不辞!”秋收后,命亲属赴襄汉间籴粮,充实仓廪。上司闻知,备加赞赏,特补修文县知县。将行,镇远县百姓争相载酒道旁饯别,并树一竿,上书“活我万家”四字,以表感激赈济之恩。
  不久,又调任普安知县。适遇中丞鄂弥达途经普安。澜往迎候,交谈时务。鄂中甚为欢悦,遂于县署停留。然署中清苦,招待甚简。为此,澜亲至鄂弥达处谢罪。中丞知其为人,甚为嘉许,说:“我素知你廉洁奉公,正为我所器重。” 后斓以功升古州同知。抵任后,遂划出良田19176亩,设屯40堡,安插军户2519家,每年可获稻米37385石。又于险要处建造“朗洞”。利用空旷之地,令驻军开垦为田,其余则植以松、杉、桑、柘等树,毋使荒废。居常亲往了解军士屯戍情况。令军士农闲则习武,修造军械,以备边患。
  澜为革除当地陋习,致力开设义学,拨给经费,聘请教师,建立讲学制度,并常亲临教授。
  乾隆七年代理黎平府知府。翌年,以政绩卓异,进京觐见乾隆皇帝,擢任思州府知府。两年后,以年老体衰辞官归里。
  斓为官律己甚严,平冤案,体谅民苦,深受百姓爱戴。后家居20余年,生活恬淡自适,青鞋竹杖,一如平民。平日不喜交游,不苟言笑,唯以诗书为乐。乾隆三十四年(1769)卒于家,享年86岁。
  温必联(1697—1772) 字璧千,号鲁直、迂斋,耸岗人。性嗜学,刻苦自励,弱冠补博士弟子员,食廪。雍正十年(1732)乡试,以《诗经》中式。十三年充湖南乡试同考官。乾隆元年(1736)登丙辰恩科金德英榜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兼武选司,充兵部侧例馆纂修。任职10年,以勤慎特著,京察列一等,奉旨记名都察院监察以御史用。十一年特授江苏直隶海州知州,兼署扬州府高邮知事。所至皆有治声。后调知滁州,亦多有建树。
  乾隆十四年升安庆府知府,护安徽道兼理芜湖关税务,摄太平府事。理繁治剧,甚得上司倚重。两护安徽省等处提刑按察司印务。遇大疑狱,多所平反。守皖十余年,每以“清、慎、勤”三字为官吏表率。经理育婴、体仁等局事,使孤贫者皆得其长养。居安庆时,常亲往敬敷书院接见诸生,谆谆晓谕,以正士风。
  乾隆二十三年,以政绩卓异,入京觐见乾隆帝。帝询问地方利弊,必联详为陈述黎民疾苦。甚得乾隆嘉许,并赐以蟒袍、“克食”,以示恩典。二十八年俸满,再度赴京面君述职。奉旨升授中宪大夫,任河南省粮储、驿盐、水利道员。离皖之日,士民攀辕卧辙,不绝于途,以示热切挽留之忱。
  三十三年以年老辞官,寓居苏州吴门。三十七年(1772)正月二十五日病故。享年76岁。
  必联公务之暇,雅善诗文,曾与侄朝荣合著有《雪窗小草》、《梧竹合稿》。至今皖省犹多有题咏墨迹留存。
  第二节近现代人物黄大壎(1861—1930) 字伯音,号棣斋,又号涤斋、斋荄,古樟桅杆下人。三岁失父,倚其母缝洗为生。因家境贫寒,六七岁时便为人放牧。后入学,性聪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深得塾师喜爱。
  [=此处为插图=] 年20余,求学于江西学使陈宝琛门下,补石城县学博士弟子员,食廪。后以高材生选送省城,江西经训书院肄业。
  后受聘福建宁化任教,培养后学甚众。壎一面执教,一面精研文字训沽诸学,与新建县胡朋等人齐名。为一时之后学俊秀。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顺天乡试第五名副榜。二十年应江西(恩科)乡试,中式第十九名举人。二十四年入京会试,登戊戌科夏同和榜,二甲二十名进士。钦点翰林,入翰林院,先为庶吉士,后授编修。
  光绪二十九年,钦命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后返江西,任江西省农工商矿局坐办。时值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亟需人才,大壎上书清廷,建议选派优秀青年赴东西洋各国留学。朝廷批复报可。于是率学生若干东渡日本,悉心考察教育、实业、人情、风土诸事,著成《东游琐记》一书。返国后,就任江西高等学堂监督。学堂创办伊始,校舍系原豫章书院改建,规模狭小,设备不全,于是选定老贡院废址另建规模宏大的新校舍,并极力充实图书仪器设备,重金礼聘教师。自此,江西高等学堂遂成全省第一学府。当时优秀青年学者多游其门下,所造就人才,颇极一时之盛。
  光绪三十三年,咨议部派充学务议绅。宣统元年(1909),任江西高等学堂监督兼咨议局筹办处参议。后邮传部奏派充全省铁路协理、部派监督、财政部照会为财政议绅。同时兼任江西省地方自治研究会会长、咨议局副议长、举咨政院议员、公立豫章法政学校监督。其间,对江西政事多有建树。后以编修为五品加级,诰授通议大夫。
  中华民国建立,黄大壎拥护革命(为石城首剪辫者),积极为新政服务,尤以办学为力。民国十四年(1925),曾上书督军方本仁,倡仪重修《江西通志》,惜因时局动乱未成。
  晚年归石城,筑室于县城于明公祠右侧,闭门读书、著述。于音韵、训诂独具匠心,对《汉书》、《昭明文选》诸书均有精深研究。为文谨严,自成一家。生平著述宏富,主要有《东游琐记》、《梓桑管见》、《经说扎记》等,另有古诗文若干。可惜经兵燹,大都散佚。
  壎为人秉性清介,淡于名利。待人谦和热情,乐于助人,为时人所敬重。民国十九年卒于乡,享年69岁。
  郑思虔(1875—1947) 小松罗源刘坑入。清末文庠。民国初曾出任劝学员,后归家钻研《易经》,制《历象考成》等书。
  为潜心钻研天象,他结茅于山上,读书观星著书立说。晴朗之夜即出外观星,推究其天象之变。曾绘制出南、北《赤道恒星图》。能预测出雷雨时间。据传在宁都固厚仁义书院任教时,一日,测出当晚书院当遭雷击,动员教师离馆。人不信其言。至晚,书院果遭雷击,教师皆受惊。世人初不知其才,以为痴,后观其应验,无不叹服。
  同时,认真钻研《西学大成》,对机械制作、动力学及化学均有研究,并能制作火枪、火药与火炮。苏区时,曾至瑞金中华苏维埃工农政府兵工厂从事弹药及火炮、枪械制造。
  家居时,利用水利条件,设计制作出水砻、水磨、水碓,又制造出脚踏铁架织布机31架,此机可织幅宽2尺余的布匹。后拟将此织布机改成水力织布机,因遇兵乱,未能如愿。
  思虔性格活泼开朗,待人和善,乐为人排难解忧,与文人交游甚广。生平著述颇多,可惜均已散佚。
  廖鼎新(1880—1950) 字栋臣,号幼民,小松新坊(今江口)人。幼年聪颖,年17即以第二名入泮;22岁,拔超等第二,食廪。后以高才生保送江西高等学堂,毕业后回乡执教。未几,患半身不遂症,求医于小琴邓跃池,并拜其为师,病愈,医术亦大进。
  民国十七年(1928),于琴江书院内创办琴水中学,任校长。翌年至南昌悬壶行医,未一年,医名大噪。适逢中医姚国美等创办中医专门学校,应聘至校讲授《伤寒论》及脉学。抗日战争爆发,中医专校停课。曾一度寓居赣州,潜心医学著述。
  二十六年在乡与邑绅陈襄平、县长刘益铮等64人向全县发起募资建校倡仪,二十八年开办石城县立初级中学,任校长。三十三年于县城创办中医训练班。
  民国三十三年七月任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三十六年十月任县参议会参议长。
  平生医学著述较多,计有《伤寒论新论》、《长沙疟类约旨》、《脉学》、《医案》、《疟疾论》、《草药标本》等10余种,然除《伤寒论新论》出版外,其余均散佚。
  [=此处为插图=] 邹荣金(1887—1931.7) 龙岗下迳人,幼时读私塾4年。1930年参加苏维埃政府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发动群众参加革命,以卖糖果为掩护,下村上户宣传革命道理。是年5月,组织下迳乡农民协会,向地主豪绅进行斗争。未几,成立下迳乡苏维埃政府,任乡苏主席。
  1931年7月初,乡苏政府被地主武装邹邦兴部及秋溪赖放斯部靖卫团攻破。荣金不幸被捕,被关押于秋溪上祠堂,受尽毒刑,无所畏惧。7月11日被害。就义前,面对敌人刀枪,高呼:“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 [=此处为插图=] 赖世璜(1889—1927) 字肇周,屏山长溪人。年19考入江西陆军小学堂,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中学。
  清宣统三年(1911)秋,武昌起义爆发,毅然返九江宣召响应,任九江要塞司令部参谋及炮台官等职。南北和议后,赣督李烈钧开办讲武堂,委世璜为区队长。旋调第二师军事教练所长、步兵连长。民国二年(1913)六月,李烈钧于湖口起义讨袁(世凯)。世瑛率部与袁军战于德安沙河间。讨袁失败,遭袁通缉,乃改名席珍,任余江县警察所长。
  民国三年冬,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派往东三省任事。时袁世凯称帝,蔡锷、李烈钧等于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世璜南下投其军,任营长。帝制推翻后,随李烈钧赴粤投孙中山,转战两广、闽南,讨伐龙济光、陈光远、莫荣新、沈鸿英等军阀,因功升任支队长、旅长、支团长等职。
  十一年,随孙中山北伐,发韶关,入大余,下赣州,偏师达宜黄、崇仁,前锋几达南昌。因陈炯明叛变,退还广东。翌年春,改任中央直辖第四师师长。未几,率部驻闽南。
  十三年,随谭延闿再度北伐,任赣军独立军军长兼赣东绥靖使。后谭部战败,退返广东。世璜部被困赣南,不得意受北军赣督方本仁收编,改称江西第四师,驻宁都、瑞金、石城、会昌、寻乌、于都一带。
  十五年,国共合作,再度兴师北伐。七月,世瑛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八月,再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世璜任军长。旋即誓师北伐,破赣州,下吉安。另分一部入闽助何应钦,自领主力克抚州,取高安,助攻南昌,入省城。未几移师入闽,闽赣遂平。
  翌年春,进军江苏,横截沪宁水陆交通。不久兼任无锡市戒严司令。值无锡工人罢工、请愿、游行示威。世璜指使商团、警察和一些流氓攻打总工会。结果总工会被捣,工会委员长秦起等30余人被杀,旋世璜发布了“制止城乡暴动命令”,并发令查封市总工会及农民协会。
  六月,奉命渡江追击孙传芳部,经海州(连云港)进山东,攻临沂。忽报徐州失利,北伐军总指挥白崇禧拨十四军一部往援。世璜势孤不支,奉命殿后,撤返江南,还驻无锡。
  九月,往上海治病,二十九日晚于火车站遭刘峙绑架。数日后,当局以“克扣军饷、畏缩不前”之名宣布逮捕。后押解南京,监禁于陆军第一监狱。十二月三十日晚,白崇禧下令将其杀害。时年38岁。
  刘春水(1897—1935) 横江烟坊人。出生贫寒,8岁时父母俱亡,寄养堂兄家。10余岁即为地主帮工,备受虐待凌辱。
  [=此处为插图=] 1931年春,烟坊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春水即投身苏维埃政府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乡苏维埃政府没收委员。后调任横江区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长。工作认真积极,曾率众斗争近亲土豪刘茂东。后任横江区工农检察部长、区苏副主席、太雷县雇农工会主任等职。在1934年扩大红军运动中,积极动员和组织青壮年参军上前线,仅烟坊乡即有95%的青壮年参加红军,创造了第一等工作,该乡被评为模范乡。
  1934年秋,红军撤离苏区,春水留地方坚持斗争。翌年6月,于瑞坑(今属洋地)遭到敌人袭击。突围后间道至龙岗山中,后在高齐岭被捕,押返烟坊。敌人对其施以锥子扎、刀剜、铁丝穿掌、悬梁铁烙等毒刑,几度昏厥,始终坚贞不屈。后被杀于横江罗角上。
  [=此处为插图=] 陈方(1897—1962) 字阮香,号芷町,屏山人。幼承家学,攻古诗文辞。民国五年(1916)至南昌应试,中俊士,旋考入省立模范中学。毕业后,为平、沪各报撰述,先后服务于上海申报、商报、北平大同晚报等。以文采议论,声播于时,嗣后受众议院议员杨永泰赏识,延为秘书。国会解散后,随杨至沪,任上海招商局秘书。
  二十一年,杨永泰为蒋介石南昌行营秘书长,陈方为上校秘书。二十四年冬,南京政府改组,杨永泰调任湖北省主席,陈方随往,任主席办公室秘书兼禁烟督察处会计长。未久至南京任军事委员长蒋介石侍从室机要秘书。
  抗日战争中,南京政府迁重庆,陈任侍从室第二处第四组少将组长。侍从室撤销后,任国民政府政务局长。
  三十七年四月,蒋介石任民国总统,陈任总统府政务局局长。次年元月,蒋介石下野,陈代写下野文告。李宗仁任代总统,陈提出辞职。李宗仁任命陈为总统府国策顾问。陈于元月底飞广州,后又赴香港,以画竹为生。
  1953年离港赴台湾,仍任国策顾问。但因病未能从政。
  陈中年后,浸淫绘事,专写墨竹。陈之写竹,尤喜酒酣挥毫,洒落参差,灵活生动。蜀人张大千至推誉为元代以后写竹之第一人。
  陈闲居台湾后,常与画家马寿华、郑曼青、陶芸楼、刘延涛、高逸鸿、张榖年等屡开联合画展,时称七友。
  温士伟(1898—1976) 字越凡,曾用名圣镛,高田人。
  民国五年(1916),赴浙江任盐务局文书。翌年返赣,任省防团赣州镇守衙门司书。七年,任赣军独立军军部少校参谋。十五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部少校参谋。
  十四军北伐,未从军行,留任十四军补充团营长,驻赣州,兼任烟酒局局长职。嗣后入南昌将校讲习所学习。结业后调独立第七师任营长。
  二十一年随军抵沪,驻江苏昆山。以参与“反蒋(介石)”活动,被当时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关押达一年之久。
  释放后,于民国二十七年,至南京陆军工兵学校普通班学习。毕业后分配至重庆中央军训部工兵处任上校科长。三十二年调任长沙第九战区工兵十四团团长。
  抗日战争结束,原编制撤销,入南京训练团学习。三十六年调任江西上高团管区副司令。翌年改任吉安团管区司令。
  三十八年任国民党二十三军少将副军长兼参谋长。同年七月去台。后任台湾东守备区副司令。1976年6月病死于台湾。
  邓子超(1899—1951) 别名德宗,龙岗珠湖塘人。民国十一年(1922)入闽投许崇智部当兵。
  十三年五月五日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其间曾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十六年,蒋介石进行清党,邓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此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江西保安十四团上校团长。二十三年任江西保安团第三团上校团长。翌年参加“赣东北清剿指挥部”,曾率部于安徽省与赣皖边区工农红军作战数次。
  二十七至二十八年率部驻防庐山抗日,因士卒用命,庐山得以保全。三十年以保卫庐山有功,迁任第九行政区(岷山)督察专员。次年十二月调任浮梁专区专员,后兼鄱阳湖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及三青团第三战区浮梁分团主任。随后任波阳县县长、湘鄂赣边区第二路指挥官。三十六年十一月参加石城县国大代表选举,被选为候补国大代表。三十八年四月任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参事。
  南昌解放前夕,奉江西保安副司令胡素之令,管制南昌市所有公私汽车,调配所有车辆日夜抢运军用物资至吉安。嗣后携家眷徙居赣州。
  1950年于赣州被捕。1951年元月于宁都被处决。
  温学有(1903—1933.11) 珠坑鹅公坑人。幼年丧父,家道贫困。
  1931年参加苏维埃政府工作,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三和乡分田委员会主任、中共珠江区委组织部长、区委书记、中共石城县委副书记等职。在扩大红军运动中,曾动员同胞兄弟3人参军。
  [=此处为插图=] 1933年,国民党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中共石城县委为加强丰山边沿山区工作,决定派一名得力干部前往领导武装斗争,学有主动报名前往。同年11月22日晚,丰山区苏维埃政府召开干部会。天拂晓,周寿松率大刀会匪徒数十人包围袭击区所。学有指挥区干部反击突围,面对凶悍之敌,沉着应战。敌人尾追不舍,为掩护同志撤退,学有主动留下阻击敌人。后因敌大队猝至,惨死于敌人乱刀之下黄光伦(1907—1934) 幼名喜连,号聚珍,县城人。幼时家贫,得族人资助念完小学。后投横江刘某店铺当学徒,以微薄收入维持一家四口生计。学成返家以制喜爆为生。
  1930年6月下旬,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率部到石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石城县革命委员会。光伦即投身革命,未几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县苏政权为敌破坏,乃转入地下活动。翌年县苏政权恢复,中共石城县委员会成立,光伦任文化部长。是年11月任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旋赴瑞金出席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1932年4月当选为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冬,调任中共横江区委书记。翌年春改任中共石城县委组织部长。迄赤水县分设,调任中共赤水县委副书记。不久,兼任中共驿前区委书记。
  任职赤水县期间,反动武装大刀会趁驿前区警卫连赴高田征剿“廖姑姐”之机,骤至包围驿前区委机关。光伦率区干部沉着应战,手刃大刀会头目。
  1933年冬调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工作。嗣后又奉调派往宁都马头指导地方游击战争。时国民党军向苏区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红军撤离苏区作战略转移。光伦率游击队自马头突围,抵洛口。后再战失利,不幸落入敌手。1934年夏被驿前大刀会杀害于洛口坝。
  陈祖林(1909—1941) 高田乡新坪人,出身贫苦,少时读私塾两年。十四五岁为地主放牛。1929年春参加苏区地方工作,任赤卫队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月上旬,红四军四纵队路过石城向吉安进军时参加红军。由于勤学苦练,成为多种武器特等射手,人称“神炮手”。先后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在第五次反“围剿”广昌决战中腿部负伤。伤愈后返红一师三团任迫击炮连排长。长征途中在全州战斗中,率炮兵连掩护红一师第三团突围,歼灭薛、吴纵队数百人。并参加抢渡乌江、四渡赤水、遵义、强渡大渡河、一天两夜奔袭飞夺卢定桥、过雪山草地、打腊子口等多次战役。
  1936年2月,调东征抗日先锋军一团教导营学习。5月西征时任红二师五团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仙城堡战斗。1937年8月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五〇团二营副营长。9月随杨得志团参加平型关战斗,该营担任第一梯队。25日7时,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的主力进入平型关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发起猛攻。祖林亲率第六连参加激战,英勇地冲上平型关楼,同日军拚杀,歼敌数百人。最后该连在阵地上仅剩八九人,自己右腿亦负重伤,但仍然坚守阵地,直到战斗取得最后胜利。伤愈后跟随聂荣臻司令员前往开辟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在平定、孟县、平山、灵寿等县任第一独立营营长,部队扩充为第九大队后任大队长。1939年春,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团团长。8月率部在平山县东回舍设伏,战斗20余分钟,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及东京慰问团一行160余人,缴获汽车4辆、东洋大车22辆、轻机枪8挺、步枪100余枝。9月27日,在聂荣臻、贺龙、关向应首长指挥下,率第五团(政委肖锋)于灵寿县陈庄,协助一二〇师三八五旅,全歼日军“牛刀子”专家水原旅团1500余人,击毙水原旅团长、活捉黑田治等10余名日军官,缴获步枪600多枝、轻重机枪及掷弹筒等火器数十挺(支)、子弹20余万发。祖林左手负伤仍继续指挥战斗。1940年3月4日,在邓小平、李达等首长指挥下,参加反对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斗争,全歼朱怀冰等部3万余人,仅五团就俘敌6000多名,缴获轻重机枪70余挺、步枪1000余枝、八二迫击炮6门、子弹10余万发、骡马100多匹。8月21日,聂司令员亲派山炮营第二连支援第五团攻打娘子关。是晚,一举攻占娘子关主峰,歼日军柳更次郎部500多名。12月,率部在阜平县沙河两岸,在人民的支援下运用“麻雀战术”,半个月内歼灭日伪军700余人,最后将3000多日军逼走,收复了阜平城,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通电嘉奖。1941年4月21日,祖林在平山县石殿北村不幸牺牲,时年32岁。
  为纪念红军和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卓越战绩,发扬军民鱼水情,怀念英雄团长陈祖林,河北省平山县人民政府将陈祖林烈士的遗骨迁葬于该县建屏镇黑石盘,立碑纪念,以彰千秋。
  【按】本篇文字是根据祖林同志的老战友肖锋同志撰写的回忆录整理而成。肖锋同志是江西泰和人,1926年参加革命,曾任28军代军长、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顾问等职。
  胡凤香(1910—1934.10) 女,出生于宁都固村一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其父被地主迫害而死,母女雪夜逃至石城大由街,为一陈姓老人收留。后与陈子松仔成婚。
  [=此处为插图=] 1931年春,中国工农红军抵石城,凤香积极参加大由乡苏维埃政府组建工作。因其性格开朗活泼,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久加入共青团,旋任大由乡苏维埃政府妇女指导员。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未几任中共大由区委妇女部长。
  1933年,宁(都)、石(城)、瑞(金)一些逃亡地主武装麇集于三县边界山中,妄图偷袭苏区政府,红军及地方工农武装前往征剿。凤香参加救护队,在激烈战斗中,勇敢抢救伤员,受到上级表彰。在扩大红军运动中,凤香动员新婚才3天的丈夫松仔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受到群众称赞。
  1934年10月,红军撤离苏区出发长征。一天,大由区委、区苏政府工作人员及游击队战士,集中于大由区政府驻地松山下开会。消息被还乡团所获,团总曾衍昌率部及国民党军数百人包围了区所,妄图将与会人员一网打尽。猝闻枪声大作,区委书记赖明英急令转移,但已四面受敌,只得闭门抵抗,伺机突围。激战多时,敌人不能攻入,便在屋外堆集柴草施以火攻。凤香等仍顽强战斗。在生死存亡之际,赖明英下令强行突围。凤香考虑正面冲击,难以成功,毅然从正门冲出,吸引敌人火力。众人自侧门突围成功,但凤香被捕。
  凤香落入敌手,遭到敌人严刑逼供,遍体鳞伤,折磨经日,始终不发一言。敌人无奈,只好将其杀害。
  临邢时,凤香面对荷枪执刀之敌,镇定如常,面对在场群众高呼:“父老乡亲们,不要难过,红军一定会回来……”曾衍昌恼羞成怒,令团丁殴打。末了,将凤香捆绑抛入池塘中,团丁用竹篙将其压入水底。她浮起后仍呼喊:“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直至牺牲。时年仅24岁。
  陈尚发(1910—1935.1) 出身于珠坑乡良溪村一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念私塾五年,稍长在家耕田。
  他1931年10月参加工农红军,11月在龙岗参加歼灭邓裕宜靖卫团战斗中初露锋芒,由班长升排长,在会昌筠门岭战役后又升任连长。
  有一次,尚发在长汀遇见乡人陈崇福,在交谈中得知家乡正在开展扩红运动后,即鼓励崇福说:“现在中央大力扩大红军,你回去后要积极带头参军,扩大红军力量,消灭反动派”。崇福回家后,即带领本村5个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
  又有一次,尚发所在部队由瑞金回师石城,路过珠坑芙蓉塅,家门在望,却未回家看望亲人。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1933年冬他被调到方志敏部下,由营长升任团长,在赣东北横峰、弋阳一带活动。
  1934年11月,由红七军团同闽浙赣军区的新十军合编组成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前敌总指挥,刘畴西为军团长,粟裕为参谋长,辖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陈尚发任第二十一师代师长兼参谋长。旋方志敏率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皖南,并以黄山为依托,在皖浙边境相机歼灭敌人,牵制东南方之敌,掩护中央红军西进,并创立新的根据地。1935年1月20日,在浙江境内怀玉山一带,与国民党军李萼部相遭遇。在许坞之役中,尚发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4岁。
  [=此处为插图=] 黄景升(1911—1942) 出生于琴江镇一世代书香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八期。结业后在国民党军队服役,至任国民革命军二〇〇师五九八团中校副团长。
  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为配合同盟军开辟抗日东战场,二〇〇师被编入远征军开赴缅甸抗击日寇。后因同盟军全局指挥失误,形势异常严峻。二〇〇师孤军深入,陷入日寇重围,黄奉命率部牵制敌人,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以身殉国于缅甸同古,时年31岁。卒后加赠上校军衔。
  民国三十五年(1946),石城县政府于县城西门坝建立《抗日阵亡将士黄景升纪念碑》,以作纪念。
  1983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赖名汤(1911—1984.11) 字晓庵,屏山竹山下人,少时就读于屏山书院,后入宁都国立第九中学,继就读于南昌工业专科学校。后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杭州枧桥中央航校第二期、美国空军参谋大学正规班。授南朝鲜建国大学荣誉法学博士衔。
  [=此处为插图=] 抗战初期,先后任职空军志航大队副队长、队长。在保卫淞沪及南京战役中,参与空战,扫荡日军舰艇、兵营,首创击落日军最精锐九六式驱逐机之殊功。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十五日杭州空战中,随大队长高志航摧毁日本号称最精良的木更津轰炸部队。后在一次战斗中负伤,疗养经年方愈。遂转而从事空军教育与训练工作。不久,奉派美国任留美空军领队,后任总领队。三年后返国调充空军参校教官,继任第三路司令部参谋长。三十五年任驻英使馆武官。
  1950年调任台湾国防部第二厅厅长。1953年以国防部代表身份赴南朝鲜,劫持中国人民志愿军被俘人员入台。翌年调任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1959年,迁任台湾国民党军副参谋总长。1962年受命聚集败退于缅(甸)泰(国)边境的数千国民党军去台。1963年7月,调任联勤总司令。1967年7月任空军总司令。1970年7月1日任台湾国民党军参谋总长,晋空军一级上将。1976年7月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五年间连续出访中东、欧、美19国,东南亚5国及中美洲7国。
  自1962年起,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九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三至十五届中央常务委员。
  1984年11月28日卒于台湾荣民医院。吴峰(1914.1—1985.12) 曾用名红米、光华、华若。观下坝口人,出生贫苦农民家庭。
  [=此处为插图=] 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至1935年参加长征。后一直在军队服务,历任战士、排长、连副、侦察科长、机械员、修理处科长、处长、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顾问等职。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作战机智勇敢,在担任军团保卫局特务排长时,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首长的任务。抗日战争开始后,受派新疆学习航空机务,以优良成绩毕业,成为人民军队第一批航空机务干部。1942年9月,被军阀盛世才逮捕,他拒绝高官厚禄,被监禁4年之久。在狱中他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两次参加绝食,同敌人作了顽强的斗争。1946年由中共中央营救出狱回到延安,后奉派东北老航校工作,从事修理维护飞机,为培养飞行、机务干部做出了贡献。1952年7月调任中南军区工程部修理科长,同年12月调联司工程部修理处任科长。1954年1月调东北军区空军工程部修理处任科长,同年9月升任副处长。1956年3月调任沈阳空军工程修理部修理处长。1960年调任空军第十七修理厂副厂长兼工程师,晋中校军衔。1978年3月任5704工厂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次年2月改任厂顾问。1982年5月4日离休。1985年12月27日于北京病故,享年71岁。
  [=此处为插图=] 赖仰高(1915—1984.7) 秋溪人。幼时家贫,12岁即为人做长工。1931年,参加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旋又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投入反“围剿”战斗。
  1934年10月随军长征。次年3月于贵州遵义作战中负伤。4月,强渡金沙江后,再次受伤。尔后仍坚持行军作战,终于在当年10月胜利抵达陕重北。1936年元月赴山西,在与阎锡山部作战中又负伤,不得已离火线治疗。同年3月入陕北瓦窑堡军委通讯学校学习报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因前线战事需要,提前毕业归队。
  1937年所在一一五师开赴抗日前线,仰高奉命留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任报务员。时办事处仅有电台2部,报务员3人,电报往来如织,工作十分繁忙。
  1938年12月奉调广东曲江十八集团军驻粤办事处,次年调任中共广东省委电台台长。1940年初,电台转移至赣南信丰,隐蔽于上乐山草棚内工作。6月迁广东始兴县,以开办樟油厂掩护电台工作。1945年春调广东东江游击队。后随两广游击队北上,开赴山东烟台解放区。1948年任两广纵队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9月作战于济南,随即投入淮海战役。后渡江南下,直抵广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两广纵队兼珠江军分区通信科长、华南军区通信处业务科长、二十一兵团司令部通信科长、江西庐山中南建筑工程学校行政处长、中南工程部队训练总处副处长、郑州建八师基建工程处长、河南信阳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59年8月转业至地方工作,先后任江西省人事局副局长、江西地质学院党委书记、中共赣南区党委监委副书记、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省测绘局副局长等职。
  解放后,仰高对家乡建设甚为热心,曾多次奔走筹款、购物,以助家乡建设。每次还乡必至各处视察建设情况,为石城人民脱贫致富耗尽心血,深受家乡群众爱戴。
  因积劳成疾,1984年7月16日于南昌逝世,享年69岁。
  陈正新(1916.11—1966.12) 屏山新坊人,幼年家贫。13岁入学,因衣食不继,一年后即辍学。
  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石城,苏维埃政权建立。时年仅15岁即投身革命,曾任屏山区少共书记、青年先锋队长等职。
  16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通讯员。1933年,在一次阻击国民党军战斗中,机智勇敢,冒着枪林弹雨,穿越千余米,顺利完成传令任务,受到上级表彰。
  1934年参加反第五次“围剿”战斗,后随队参加长征,历任班长、副排长、见习参谋等职。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处为插图=] 抗日战争爆发后,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在一一五师历任排长、区队长、军事教员、侦察通讯参谋等职。1941年5月调山东,初任抗大分校副大队长。翌年改任鲁中教导营副队长,山东军区一分队教导队长,特务连长等职。时鲁中形势险恶,处于日、伪军包围之中。一日,该连至敌据点就近筹粮,为敌军包围,陈避实击虚,率部巧妙突围而回,胜利完成任务。
  日军投降后,正新在山东军区部队中任营长。曾奉命率部围歼伪军张天佑部。旋又奉命押送日军上火车,全营无一违反纪律者。
  1946年,任山东军区副团长。后为配合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奉命率部牵制敌人两个团的兵力。在既无根据地,而又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连日疾进,左右击敌,竟获得歼灭敌人一个师的战绩。后在土山集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升任团长,即率团参加著名的莱芜战役与孟良崮战役,屡立战功。
  1949年4月任河南开封市警备团长。11月任河南省军区警卫团长。1950年2月代理开封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军区警卫团长。
  1951年9月调中南军区,任海军万山水警区司令员。1951年10月任海军万虎要塞副司令员。1956年任司令员,授大校军衔。1966年12月2日卒于任所,终年50岁。
  他生前受伤10余次(其中重伤5次),曾荣获二级解放勋章,三级八一勋章及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各一枚。
  [=此处为插图=] 济广(?—1968) 俗姓赖,名由根,秋溪人。自小出家为僧。先住秋溪罗云山寺,随后至宁都海莲寺,再达南昌法轮寺。1953年任法轮寺住持,被选为南昌市人大代表及江西省人大代表。尔后抵北京,任广济寺监院。1958年任广济寺方丈,并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期间曾被选为北京市西城区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
  在京期间还先后于1955、1956年两次随同以喜饶嘉错为团长的中国佛协代表团出访缅甸,受到缅甸总理吴努接见。1956年参加接待印中友协代表团。1966年参加接待国际佛协僧侣代表团,并陪同该团代表至杭州等地参观访问。1968年圆寂于北京。
  曾用济广、演济、释济广等佛号于中国佛协理论刊物《现代佛学》上发表文章多篇。尚存者有:《论佛教徒的基本条件》、《再论佛教徒的基本条件》、《三宝的荫护,洋溢的友情》、《为爱护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献出一份力量》、《庄严国土利乐人民》等。
  温木兰(1919.5—1935.11) 木兰杨坊人。
  1931年,年仅12岁即投身革命。翌年2月加入共青团,9月任木兰区儿童团书记。
  [=此处为插图=] 1934年10月,红军撤离苏区后,国民党大肆捕杀革命志士,木兰被通缉。11月木兰于石城与广昌交界的瑶斜迳与敌遭遇,机智对答,竟脱虎口。次年11月,乃不幸落入敌手。
  被捕后,敌人将其捆绑拷打,逼问:“游击队在哪里?”木兰回以“不知道!”后被押至木兰街上悬梁吊打,受尽折磨,终不屈服。最后被杀害,年仅16岁。
  张素珍(1934—1985.4) 女,横江烟坊村村民。平日敦睦邻里,素称贤惠。
  [=此处为插图=] 1983年夏,邻居4岁的男孩不慎跌入水塘,素珍发现,立即跳入塘中将其救起,并急抱回家为其换衣,送还其父母。一日,邻居3岁的女孩失足落水也被她救起。又有一次,同村刘姓兄弟争吵,竟至操刀相向,别人都不敢上前劝架。素珍毅然上前劝阻,夺去他们手中利刃,一场惨剧乃得以免除。但素珍额头、双手皆受伤。又有同村两位妇女分娩,适逢亲人都不在身旁,无人照料。素珍主动为其操办,浆洗衣服,喂养婴儿,采购物品,昼夜奔忙。平日于深夜冒雷雨为孤寡老人求医购药,送衣送伞,接送村人儿童上学等,更属常事。
  1985年4月3日,青年农民刘世强于田间劳动时,突然一根带电的广播线断落,刘当即触电倒地。适为素珍发现,迅即扔下手中活计,一边呼喊,一边奔前相救。世强脱险得救,而素珍却因电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51岁。
  事后,石城县及赣州地区妇联,先后追授其“三八”红旗手称号。江西省妇联于1985年10月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妇女向张素珍学习。
  黄道海(1938—1981.7) 大由兰田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调石城公路段龙岗养路队当养路工,后任队长。该队原为后进单位,自其担任队长后,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后调县公路段任工程车驾驶员。为了多装快运,保证材料供应,坚持早出车,晚收车,每天工作常在14个小时以上,有时搬运工不在,就自装自卸车。被人称为“不知疲倦的老黄牛”,连续13年波评为县公路段先进产者,3年被评为赣州地区公路系统先进生产者。
  1980年底,出车至宁化运杉板抵南昌。途中,发现货主与某检查站人员行迹可疑。驶至石城,经查核,货主欺骗了调度员,未办木材放行手续。道海听后,立即要货主卸货。货主见露出破绽,苦苦央求将此杉板运抵南昌,并愿送给两平方丈杉板作酬谢。道海义正严词地回答:“杉板一块也不要,车子一里也不开。” [=此处为插图=] 道海运料至养路队,从不要队里另搞特殊招待,出差外地,多投宿于便宜旅店。家里建房,从未动用公家汽车,而另雇他人车辆运料。1981年,爱人要道海去瑞金运石灰时,顺便给自己买几百斤。道海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宁可多花一点钱,也不要占国家一点便宜啊!” 1981年6月30日上午8时许,道海正在县公路段机修站抢修汽车。突然,机修车间楼上传来急促的呼喊声:“楼上起火了,快来救火呀!”道海循声望去,机修车间楼上烈火熊熊,浓烟滚滚,楼下5台拖拉机、2辆汽车,大批材料设备及旁边的汽油库面临严重威胁。道海旋即丢下手中工具,疾步直奔机修车间楼上,冲进大门,顺手抓起衣服,向烈焰猛力扑打。不料此时,一煤油炉爆炸,道海被带火的煤油溅了一身,顿时浑身着火,他仍全然不顾,一面高喊救火,一面与烈火进行顽强的搏斗。人们闻讯赶来,讯即将大火扑灭。机修站及价值15万余元的国家财产得以保全,而道海却身负重伤,全身烧伤面积达70%。后虽经多方抢救,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于7月24日去世。10月14日,中共石城县委授予黄道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温诚有(1969—1984.6) 琴江镇兴隆村坑背人,琴江小学四年级学生。
  小诚有平日学习勤奋,尊敬师长,守纪律,尤富有友爱精神。
  1984年春某日早晨,诚有出门挑水,忽听井内隐约传来急促呼救声,急奔上前,见一位大娘落水,在井中挣扎。诚有忙伸下扁担让大娘抓住,虽年幼力弱,但他竭尽全力,终于将大娘救起。为此,群众无不夸奖。
  同年6月16日下午,诚有外出劳动,在返家途中,忽听有人高呼“救人!”立即丢下肩上柴担,寻声奔去。原来是温绵豪、温爱明两小孩在山塘中落水遇险,生命危在顷刻。诚有虽不谙水性,仍毅然下水相救。先将近处绵豪推至浅滩,旋又入深水救出爱明,由于气力不支,诚有却沉入塘底。待被人救起,已停止呼吸多时,时年仅15岁。
  事后,石城县教育局、共青团石城县委特授予他“少年英雄”称号;团县委依其生前志愿,追认其为共青团员。中共赣州地委宣传部、赣州行署教育局、共青团赣州地委联合作出决定,号召全区青少年向温诚有学习。
  周寿松(1900—1950.3) 名自甫,号鹤龄,绰号周包佬。丰山上坑人,高小文化。少时父母双亡,依其叔抚养,成年后尝以挑担为生。
  其人不安生计,好赌博。因抢劫吃官司,致其叔被县府罚赔300银元。终为其叔所逐,后投奔福建国民党军黄光英部当兵。三年后,任班长。未几,领全班人马潜逃回乡。民国十七年(1928)组织大刀会及铲共义勇队,自任大队长,率部活动于石城、广昌、宁都、宁化、建宁、清流等县,抢劫民财,残害百姓。
  苏区时,率部藏匿于高田遥岭一带,常偷袭苏维埃政府,屡遭工农红军追剿。1931年于遥岭杀害苏区干部12人。1933年11月22日深夜偷袭丰山区苏维埃政府,杀害干部30余人。
  1934年红军北上后,周充任国民党石城县自卫大队长,四出搜捕革命干部和群众,仅丰山一地就杀害苏区干部66名,其中有区委书记2人和乡苏主席吴朝凤一家5口,均遭杀戮。周曾扬言:“我抓到共产党,一个也不让活。” 民国二十八年(1939),任三十三旅二营四连连长,后升营长。自此与宁都黄镇中勾结甚紧。
  三十三年春闹饥荒,周与大琴陈安贞瓜分救灾粮食120石,继而又以每石5斗之利借给百姓。次年被人告发,省府饬令石城县严拿法办,解押南昌坐监2年余。出狱后,在廖鼎新等支持下竞选获胜,任县自卫团长。三十六年参与发起组建“正义社”,借以扩张势力,聚敛财富。周欺骗群众,言入社可不抓壮丁当兵。民畏抓丁,多被骗入社,缴钱后仍被抓走。又以养兵为由,强收“圈子”钱。于各户名下画圈,一圈征10块银元,有多至60圈者。
  三十七年任豫章山区十六团团长兼石城游击总队长。时属在朝“老派”中心人物,为打击“新派”,以铲烟(鸦片)苗为名,多次攻打高田“新派”。仅三十七、三十八两年间,烧毁高田民房85间。由于两派倾扎,高田农民无法安生,荒芜土地3500余亩。又以抽丁、派枪为名,于丰山大刮民财,获银元17960元、稻谷5万余斤,皆入私囊。无钱粮可缴者以田相抵,所以周家广有土地。
  三十八年春,大量发行“本票”(蜡纸刻写,以毛边纸油印的钱币),强兑民间银元,强购民物。
  周于丰山街构屋,工、料皆征于民。丰山街许氏兄弟开锅炉厂一座,周以抓丁相要挟,强令低价出典归己,后又逼其买枪两支。又于丰山街强占人妻。城厢郭头街一人私言周为土匪头子,旋遭暗杀。
  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压境,周率众仓惶逃窜。10月1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溃于宁化方田,周只身逃脱。12月于广东汕头被捕。次年3月被石城县人民政府公审处决。
  黄国珍 (1900—1951.6)别名自新,曾化名朱一民,观下汉坑人。大学文化。民国十四年(1925)入南昌将校讲习所受训,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
  苏区时任国民党江西保安十九团第二大队大队长,曾率部骚扰苏区,杀害革命干部群众甚多。抗日战争初期,伙同宁都黄镇中(三十三旅旅长),借反熊(式辉)拥蒋(介石)为名,制造“宁都事变”,抢劫江西裕民银行宁都分行,并殃及就近商民。民国二十八年升任团长。
  翌年返县,任石城县在乡军官会主任。抗日战争结束后,先后担任县清乡委员会主任、县参议会副参议长、江西省第八区保安副司令等职。其间以清乡名义组织便衣队四出劫掠群众。于宁化正牙寨破坏纸寮10余处,烧毁民房500余间;于迳口、上塅(今属洋地乡)烧毁民房50余间。
  三十六年组织“正义社”,自任石城总社社长,到处逼人出钱买枪。三十八年春,于石城发行“本票”5000元,逼迫群众使用,从中牟利无数。同时无故勒索商人银元6000余元、稻谷3万余斤。
  民国三十八年,黄任县党部监委、调统室主任、县长兼豫章山区第四旅旅长,疯狂迫害进步青年,以倾向“共产”为名,先后杀害龙岗邓文经、邓孟华及于都籍工人陈锦先等。
  1949年9月底石城解放。黄纠部窜逃至宁化方田,旋为解放军击溃。后上山为匪,与惯匪张泽庆等组织“闽赣持久中央剿共总队”,自任中队长。曾杀害中国人民解放军“飞行组”战士7名及区中队战士、村干部、农民多人。翌年2月伙同黄仲经,杀害前江乡乡长黄繁昌、乡干部廖英才。
  1951年4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捕获归案,6月22日,为人民政府处决。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