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桥会 渡会 饮和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8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桥会 渡会 饮和会
分类号: C913
页数: 3
摘要: 清顺治年间,县境内有桥18座,渡口15处,乾隆初年已有桥98座,渡口19处。至道光初年,桥增至146座,渡口增至27座。然而赡桥赡渡赡亭皆需开支费用,故乡间有桥会、渡会和饮和会之设。桥渡赡田或一人乐助,或数人合助,亦有数十人或合村公助者。乐助非易,劝募维艰,故历代载勒碣碑,以彰人耳目,今亦为之重志。清顺治以来,设桥会赡渡者有: 龙上里长口渡,长口村赖姓赡。清道光初,秋口新渡募设,有姜公谅等3人各捐赡田租10石。永济桥渡,位南关东岸,因坍塌多年,渡口经由每有巅仆之患。
关键词: 保障体系 慈善事业

内容

一、桥会渡会群众自发组织修桥、设渡、建亭、施茶,是石城民间习俗之一。清顺治年间,县境内有桥18座,渡口15处,乾隆初年已有桥98座,渡口19处。至道光初年,桥增至146座,渡口增至27座。然而赡桥赡渡赡亭皆需开支费用,故乡间有桥会、渡会和饮和会之设。桥渡赡田或一人乐助,或数人合助,亦有数十人或合村公助者。乐助非易,劝募维艰,故历代载勒碣碑,以彰人耳目,今亦为之重志。清顺治以来,设桥会赡渡者有: 龙上里长口渡,长口村赖姓赡。亨田渡,亨田合乡赡。秋口渡、龙下渡,明天启元年(1621)始,蓝田乡宦黄世润捐资,历赡十七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其孙延榗仍复岁赡。清道光初,秋口新渡募设,有姜公谅等3人各捐赡田租10石。
  城外南门渡、坝口小溪渡、古樟口小溪渡,城内进贤坊江时荣于明崇祯四年(1632)捐田192石,又捐城外仙源坊店间,园地4块,以赡上列三渡。春夏撤桥行舟,秋冬则藏舟架桥,三渡舟子俱于每年十二月获工银5两4钱。江时荣在日已赡9年,至崇祯十四年身故以后,其子孙仍复岁赡。清顺治六年(1649),子孙因贫卖田1处。至乾隆十年(1745),江氏子孙只赡南门桥渡。1949年解放以后,南门桥渡由东南群众集体负责。
  济川桥渡,位南门城外左。清乾隆九年(1744),倡首范兆荥等人募资建,并募赡净租84石7斗(为34人所共赡)。凡赡田租系倡首人管理,以为修建桥渡之费,开销舟子工资之用。解放以后,桥渡由东南群众集体负责。
  永济桥渡,位南关东岸,因坍塌多年,渡口经由每有巅仆之患。乾隆四十三年(1778),邑人黄岩龙等21人募资砌结岸埠、劝助地基、增设桥渡,计募有赡租109石3斗6升。
  南门济川、永济二桥渡,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温偕五等人又捐赡田租55石3斗,嘉庆25年(1820),温会淳倡首砌结高岸。
  城外东门桥渡,雍正十二年(1734)黄豫民等会资买田租10石赡桥。郑继乔等二人捐地2处,每岁收租税铜钱计3700文,以资赡渡。解放后,桥渡费用概由东南片群众负责。
  东门二班景福桥会,温象五等邀各姓44人买租62石5斗,以赡东门桥渡。
  城外北关桥渡,乾隆年间有赡田租13石,道光四年(1824)有赡田租6石5斗。
  古樟口小溪桥渡,乾隆年间,黄霖楫等捐资倡首募赡渡田租65石。
  睦富桥渡,康熙五十一年(1712),何石下、何日迁等23人共捐租50余石赡济桥渡,旋改为桥会。后又会中人等聚资置买净租7石余,皮田40余石,另赡渡为渡会。
  石陂角桥渡,丰山之上,有赡田租10余石, 范坊桥会,康熙三十四年(1695),黄云翰等23人邀为桥会,有赡田租20石5斗。
  万亩桥会,大由坪居车背大江及观音前小溪桥,北关黄亦澜助租10石。乾隆二十年(1755),黄迁海等11人倡首募资买田租64石永赡。
  三星桥,乾隆四十年(1775)廖翠韶等倡首于城西大溪建桥,募置田租25石赡桥。
  大安石桥,道光三年(1823),众姓于丰山里鱼鳞陂肇建并改新路,首士许晓波等组桥会赡桥。
  通济桥,大琴陈嘉谋赡田60石。
  乾口渡,本地公众捐资置买赡渡田租38石,粮米5.8斗。
  武宁渡,赖颖千等倡首集会修造。
  花园岭渡,乾隆十九年(1754),倡首李常青等募资修造并赡渡田租30余石。
  陈文渡,雍正年间熊承统赡田租34石,并造2间渡屋,渡船1只。乾隆五十六年(1791),廖序宾等人又续置田租140余石,名曰后新渡会。
  坝口小江桥渡,温标泰等100余人,助租84石永赡桥渡。
  洋滩新渡,乾隆三十年(1765)罗秀田等倡首捐钱,增造新渡,并助租65石赡渡。
  清代以来,邑内诸渡赡田租者还有琴口渡、福田渡、古樟口大河渡、燕首渡、丰山圩桥渡、下丰山村桥渡等处渡口。
  解放后,1950年土改时桥渡会田产基本保留,但改由基层政府管理。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土地全部收归集体,延续数百年的桥渡会告终。绝大多数桥渡均由当地政府或生产队负责,亦有向他处募粮米写乐助者。船工工资,误工补工,略高于当地同等劳动力收入。 二、饮和会饮和会亦称茶会。旧时为茶亭赡茶而设田助租,或集资之民间组织。县内先后有素心亭、松亭、怡莲亭、南岭亭、隘楼亭、沔坊茶亭、犁子崠亭、西竺亭、石茶亭、分甘亭、继善亭、花园岭茶亭、分水茶亭、益远长庚桥等14处饮和会。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茶会始自清代乾隆间,1951年土改结束后,茶会田消失,茶会集资中断。乡间部分茶亭改由私人赡茶。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