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9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饮食
分类号: TS971
页数: 3
摘要: 主食县人素以稻米为主粮,辅以番薯、大豆、小麦。解放后,面食量逐年有所增加,1984年全县面粉销售总量达467万斤。近年来,县城各单位早餐多为面食。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早餐粥饭结合,中、晚餐一般为干饭。民国期间,多数农家缺粮,冬闲和春荒时期多吃杂粮。1981年农民分了责任田后,多数农民基本上解决了口粮问题,年人平口粮稳定在600至700斤之间。菜馔县人烹调讲究素净鲜甜,传统菜肴丰盛,富有客家风味。食用配上鲜汤和调味佐料即可。黄〓 为石城人民副食品中之珍品。婚嫁喜事酒席,鱼丸为第一道菜,寿诞酒席首出头牲。凡喜庆酒宴,主人女眷尤其是至亲晚辈要依次到各席斟酒,男的则依次敬烟。
关键词: 食品风味 饮食

内容

主食县人素以稻米为主粮,辅以番薯、大豆、小麦。解放后,面食量逐年有所增加,1984年全县面粉销售总量达467万斤。近年来,县城各单位早餐多为面食。
   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早餐粥饭结合,中、晚餐一般为干饭。
   民国期间,多数农家缺粮,冬闲和春荒时期多吃杂粮。解放后,1953—1980年间,粮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绝大多数农家都是一稀二干或二稀一干。1981年农民分了责任田后,多数农民基本上解决了口粮问题,年人平口粮稳定在600至700斤之间。
   菜馔县人烹调讲究素净鲜甜,传统菜肴丰盛,富有客家风味。
  棋子块(东坡肉)五花三层肉切成一寸见方块,放锅里用黄酒、少许盐与酱油拌炒。皮和肉红了即放冷水齐肉,烧开后即用小火焖,待肉烂透即可。其特点是色泽红亮,软烂柔嫩,味道醇香,油而不腻。
  肉丸将瘦肉置料缽内捶烂,而后将适量的食盐、薯粉搅拌成馅料,再捏成一个个30毫米直径大小的丸子,放锅中蒸或用开水氽均可。吃用时配上不同调味佐料。特点是色呈灰白,爽嫩可口,清鲜不腻。
  鱼丸将纯鲜草鱼肉捣擂成泥,加上蛋清、盐、猪油,充分搅和后兑薯粉成馅料,尔后捏成丸状,冷水下锅余熟。食用配上鲜汤和调味佐料即可。特点是色呈乳白,丸嫩爽口,味鲜不腻。
  红烧脚鱼将脚鱼斩去头,沥尽血,放开水中烫几分钟,后洗刷掉壳上裙边上的黑衣和四脚白衣,再置锅中煮半熟,而后把已煮的脚鱼翻开背壳,掏出内赃,并随即将脚鱼肌肉撕成小块,再配上等佐料烧熟即可。特点是色呈酱红,肉香软烂,营养丰富。
   笋干烧肉石城笋干为武夷山区名产,质嫩味佳、营养丰富,与五花三层肉红烧,配以佐料为上品菜肴,味醇不腻,香色俱佳。
   此外,白木耳燉白莲、大头鱼煮豆腐、米仁焖猪蹄、腐竹烧肉、清蒸石蜦、油炸鱼、燻鸭等均为石城地方名菜。
   除新鲜菜蔬之外,其常备佐菜有:霉豆腐用新鲜豆腐霉制而成,拌以红曲、辣椒粉、香料、食盐,再加甜酒酿密封,可作常年佐菜。
   酱豆子用黄豆煮烂霉制后,再加盐、辣椒粉或姜丝、萝卜干等晒制而成。
   此外还有腌菜(鲜、干)、盐蛋、咸萝卜干、燥豆腐饼、辣椒酱、姜干等常备佐菜。
  副食品茶点乡间盛行吃茶。这种茶既可作点心,又可待客,自古沿袭至今。茶的种类很多,各地称谓不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擂茶(又称擂麻茶),一种是米茶。所谓擂茶,是先将茶末、猪膏(熟)、盐、生姜(或胡椒)、芝麻、香料等置擂缽内擂成茶泥,用开水冲入即成茶。而后将粉干、粉皮、笋干、豆子(最好是香菇豆,先煮烂)、菜丁、肉丁、香料等炒熟拌好,称为飨料,吃时加上茶水即可。另外还有油炸花生米、豆子和油炸的粉干、〓酥等添入茶碗内,这种擂茶,色、香、味一应俱全,可口多味,老幼皆宜。所谓米茶是先将粳米炒熟磨粉,再置锅中加水熬熟即成。吃时加入炒好的飨料、花生米、豆瓣、炒米即可。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自制一些糕点果品。如春节前打黄〓、油炸煎丸、油炸糕、芋包子、兰花筋、玉兰片、瓦角钉等,做炒米糖、炒花生、豆子、葵花籽、蕃薯片等。二月十五做花朝丸。七月十五做米粿,十月十五日打麻〓。
   黄〓 为石城人民副食品中之珍品。其制作过程是:先烧制植物碱,加水后呈蛋黄色碱水。而后用碱水浸泡大禾米(浸泡时间夏秋4—6小时,冬春10—12小时),尔后将浸泡过的大禾米,放锅内炒至6—7成熟,再上蒸笼用大火蒸熟,最后置石臼内打烂,再做成圆块〓坨即为成品。食用时切成小块或糖炒或加佐料烹煮均可。
   酒自制酒有谷烧酒和水酒两种。谷烧酒请人制作,用粳谷先焖熟发酵,再上甑拌酒药蒸饆而成,酒精度数在20—40。之间。水酒为农家常备酒,用纯糯米浸泡数小时后上甑蒸熟,糯饭冷却后拌入酒药即可酿成。水酒味甘醇,芳香可口,营养丰富,一般宴席都用这种酒。
  七十年代,瓶装酒开始畅销。白酒畅销种类主要有四特、章贡、南山、三花;红酒畅销的主要有各类葡萄酒、猕猴桃酒、福酒和国公酒。八十年代初,啤酒开始畅销,且瓶装酒开始进入普通人家。
  肉食解放前,广大群众生活贫困,吃肉量很少。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1954年开始,肉食供应开始紧张。1959年起,对职工、居民实行猪肉定量供应,每年8斤。定量标准根据生猪收购情况而定,1965至1984年人平17斤,其中1980年为敞开供应。从1981年以来,农贸市场猪肉销售量大大超过了国家供应量。
  解放后,副食品花式品种不断增多,销售量也不断增大。如1958年糕点产品种类仅30余种,1985年已发展至100余种;产量由1958年的79吨提高到1985年的172.98吨。1954年销售食糖321担,人平0.28斤,1984年销售食糖10354担,人平4.59斤。
  筵宴俗称做酒。凡婚嫁喜庆,亲朋恭贺,主人设宴,是传统地方风俗。酒席风味,城乡有别。城里人酒席时髦,花样多,用炒盘,多用瓶装酒;乡下酒席多为传统菜谱,用碗盛菜,多用自酿糯米水酒。
  酒席类型,解放前有官席和民席之分。以质量论有围全席(官席)和普通席之分。所谓香肠、腊卤的猪肝、猪腰、猪舌、瘦肉或鸡蛋等组成。汤盘(亦称热盘)选用海参、香菇、木耳、鱼肚、闽脯、墨鱼、鱿鱼、全鸡(或全鸭)、全鱼、猪蹄或扣肉、鱼丸、肉丸等组成。所谓普通酒席是招待一般宾客用的,多为传统菜谱,一直沿袭至今。其菜碗主要由头牲(鸡或鸭)、鱼、肉、蛋和香菇、木耳、猪皮、墨鱼、腐竹等配成十碗菜,其中鱼丸、肉丸、棋子块(肉)是各种酒席的必备菜,用饭时要一碗酸菜或青菜,俗称“十碗加青”。
  婚嫁喜事酒席,鱼丸为第一道菜,寿诞酒席首出头牲。及酒宴中途,出嫁了的姐妹、女儿、孙女儿都要依次对宾客馈赠寿饼(一人一对)。凡喜庆酒宴,主人女眷尤其是至亲晚辈要依次到各席斟酒,男的则依次敬烟。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