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衣饰
分类号: TS941.12
页数: 2
摘要: 发型明代以前男女皆蓄发,成年男子结发加冠。清代,男人剃前额,余蓄发梳辫,六十岁后始蓄须。女孩出生后,剃去胎发就不再理发。辛亥革命后提倡男人剪辫剃光头,民国十八年后县城开始出现用推剪理发。解放前,女子出嫁需备一套梳髻银器,有簪、钗等10余件。民国时期,官绅名流戴礼帽,市镇流行戴毡帽和羊毛帽,农民多戴棉线帽。解放后,多数人戴军帽,中老年人戴绒帽。鞋袜清末和民国初期,男人穿青色圆口布鞋,妇女穿绣花鞋,雨天穿牛皮钉鞋。男女均穿布袜,男白女青。六十年代后逐步为各种塑料凉鞋所代替。
关键词: 服装 衣饰

内容

发型明代以前男女皆蓄发,成年男子结发加冠。清代,男人剃前额,余蓄发梳辫,六十岁后始蓄须。
  女孩出生后,剃去胎发就不再理发。姑娘头前留刘海后梳辫,出嫁时要用线绞去面额上的汗毛,俗称“拣面”,并挽发梳发髻,插首饰。
  辛亥革命后提倡男人剪辫剃光头,民国十八年(1929)后县城开始出现用推剪理发。从此,发型增多,官绅和知识分子多蓄西装头或平头,部分年轻妇女剪辫留短发,姑娘或梳辫、或留短发。
  解放后,发型增多。男式有西发、平头、高装、运动头、光头、大鬓角长头发;女式有烫发、上海装、游泳头、学生装、马尾装、单辫或双辫,农村仍有少数中老年妇女挽发梳髻。
  首饰清代至民国时期,女孩要穿耳戴环。富家子女戴银项圈、手镯、脚镯、胸佩银牌。解放后,仍有不少妇女戴耳环或戒指。八十年代始,开始流行新式耳环、耳珠、耳坠。
  解放前,女子出嫁需备一套梳髻银器,有簪、钗等10余件。还要有项链、牙钗、手镯、戒指。
  衣服石城人衣著向称朴素,不尚华丽。明代前皆为汉装。清末和民国初期,衣料多为蓝、白、青各色粗布。男式服装主要有大襟和对襟两种。大襟有长短之分,对襟一律为短式,女式多为大襟短衫。男女均穿折腰裤。辛亥革命后,在县城和教育界开始流行中山装和学生装。民国二十五年(1936)后,官绅名流中男重长袍,女兴旗袍和裙服。
  富人衣料夏天多为绸缎,色鲜质软。穷人只是粗棉夏布,而且补钉满身。富人冬穿羊裘虎皮,穷人则多数无棉衣御寒。
  解放后,服式变化很大。五十年代前期时兴列宁装和中山装,夏穿圆口衬衫,不久学生装、青年装相继流行,毛线衣、灯芯绒、咔叽、府绸等为时兴布料。六十年代前期,上海装、广东装、女式春秋装流行。“文化大革命”时期,穿时髦服装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风行穿草绿色军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布料花色品种繁多,各种纯化纤布、化棉布、呢绒绸缎供应量逐年增多,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宽和进一步开放,服式变化更大。先后流行拉链衫、滑雪衫、猎装;直筒裤、大小喇叭裤、牛仔裤。女装则流行裙服,有百折裙,喇叭裙、侧裥西装裙、中裥西装裙、学生裙、直身连衣裙、连袖连衣裙等。
  冠戴清代,官绅儒士流行戴瓜皮帽。一般人戴棉线帽或猴帽。民国时期,官绅名流戴礼帽,市镇流行戴毡帽和羊毛帽,农民多戴棉线帽。妇女多带额眉或扎绉纱罗帕。解放后,多数人戴军帽,中老年人戴绒帽。七十年代以后,年轻人多数不戴帽。鞋袜清末和民国初期,男人穿青色圆口布鞋,妇女穿绣花鞋,雨天穿牛皮钉鞋。男女均穿布袜,男白女青。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始有胶鞋和纱袜、丝袜。解放后,五十年代曾盛行穿木板拖鞋。六十年代后逐步为各种塑料凉鞋所代替。七十年代后,鞋袜样式日新,各式布鞋、胶鞋、皮鞋、塑料鞋;线袜、丝袜、尼龙袜、绵纶袜等流行。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