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8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丧葬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2
摘要: 今择其主要程序志后: 送终父母临终,其子女须执香跪于床前,名曰“送终”。待其断气闭目后即抬尸至厅堂左边灵床沐浴更衣,男剃头,女梳头,设帷悬帐停放。并着人书写灵牌,向亲戚报丧,请地师选时择地,而后向亲朋族友发布讣闻告示。吊唁亲友送奠礼吊唁,于灵堂向灵位跪拜,以示哀悼,子孙跪伏答谢。入殓入殓前,父死应请宗亲叔伯在场验视,母死须请外戚在场验视,使其确信死者病逝,俾使放心无异议。特别是解放后,丧葬仪式有所简化,旌谥、点主仪礼基本废除,开祭次数也大为减少。六十年代以后,单位职工去世,大多由单位主持向遗体告别,死者生前友好和有关单位送花圈、挽联,举行追悼会。
关键词: 葬俗 葬礼

内容

一、旧式丧葬丧葬礼仪繁简,一般取决于贫富。今择其主要程序志后:送终父母临终,其子女须执香跪于床前,名曰“送终”。待其断气闭目后即抬尸至厅堂左边灵床沐浴更衣,男剃头,女梳头,设帷悬帐停放。并着人书写灵牌,向亲戚报丧,请地师选时择地,而后向亲朋族友发布讣闻告示。
   吊唁亲友送奠礼吊唁,于灵堂向灵位跪拜,以示哀悼,子孙跪伏答谢。
  入殓入殓前,父死应请宗亲叔伯在场验视,母死须请外戚在场验视,使其确信死者病逝,俾使放心无异议。而后成服设祭即装入棺。晚上请道士点莲灯,诵经超度毕,杀猪或鸡,盖棺钉闭(俗称钉子孙钉)。
  祭奠出殡先晚开堂祭奠,宗族给死者送旌表。小辈直系亲属戴长白布,穿孝衣,白鞋,余戴白布帽即可。开祭时以孝子(长子或长孙“承重孙”)为主丧人,子孙侄婿先祭。然后亲友,由小到大,由亲至疏依次进行。每场祭完,主丧和遗属要出帏“回孝”跪拜答谢。祭奠毕妇女上香奠酒,而后立即出丧。棺槨抬至门外路旁,直系亲属吃“盘銮席”,亲友等人吃出葬宴席(斋饭),子孙要在筵中到厅门外跪拜回礼致谢。筵毕再至村前路旁举行“路祭”,路祭仪式一如堂祭。
  出殡祭毕即抬棺出殡。届时子孙素装前导,痛哭扶柩,亲友随后,略送一段散回。男亲属送至落葬地。安葬次日做粳米丸子,子孙率妇女醮新墓。
  除灵做七以死日起算逢七之日叫“做七”,请道士念经超度亡魂,扎“灵屋”,装冥钱、冥锭与冥中生活用品烧化给死者“阴间”受用。烧化灵屋后,要将孝服装在袋内,由亲属将其于焚烧的灵屋上空抛给死者的儿子,以示传宗接代。“除灵”即把灵牌焚于神台上,而后举行神位入祠仪式。七七四十九天即做满七,请道士做大小功课。此后逢“百日”、“周年”均要举行一定的祭奠仪式,至三年和百岁作结。
  葬俗自古及今皆为棺葬,棺木用上等杉木做成,呈四角大小头型。近年亦有少数送宁都火化者。昔时富者亦有棺柩在灵堂或殡寮浮厝数年之久者,且广接祭仪联轴,乡族旌谥,举行“点主”仪礼,盛宴连日,耗资甚巨。而贫者死后即葬,棺殓甚薄。
  二、丧葬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丧葬礼俗也不断有所变化。特别是解放后,丧葬仪式有所简化,旌谥、点主仪礼基本废除,开祭次数也大为减少。政府提倡丧葬改革,办丧事要从节约出发。六十年代以后,单位职工去世,大多由单位主持向遗体告别,死者生前友好和有关单位送花圈、挽联,举行追悼会。普通百姓去世也有送花圈、开追悼会的。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