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节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80
颗粒名称: 一、传统节令
分类号: K892.1
页数: 4
摘要: 春节 春节是当地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旧时,是日凌晨吉时吉向开门,放岁爆,整衣冠,拜祝天地、祖祠、神庙,祈祷一年吉祥如意。拜贺尊长,次及亲族、邻居,互设酒菜茶果为敬。人们穿新衣,说吉利话,相互酬酢,表示祝贺。各地灯彩出动,热闹非凡。旧俗是日不挑水扫地,不洗衣笤饭(即捞饭),停止劳作,少数人吃素斋戒。正月初五米谷神诞辰日,祭祀,不笤饭。立春俗称“交春”。凡出嫁女儿此日不可在娘家食、宿。头年“添丁”者,须备筵请客,名曰吃“丁酒”。日期各地不一,多为正月上、中旬。是日,沿河乡镇举行龙舟竞渡。高田将军庙庙会相传为纪念宋代某将军,各地纷纷建庙塑像祀奉。会期有多种戏班赴会演戏,浃旬乃散。届期县署派官兵镇守。
关键词: 春节 端午节

内容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当地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旧时,是日凌晨吉时吉向开门,放岁爆,整衣冠,拜祝天地、祖祠、神庙,祈祷一年吉祥如意。拜贺尊长,次及亲族、邻居,互设酒菜茶果为敬。人们穿新衣,说吉利话,相互酬酢,表示祝贺。各地灯彩出动,热闹非凡。旧俗是日不挑水扫地,不洗衣笤饭(即捞饭),停止劳作,少数人吃素斋戒。
  正月初三农户拜社公年。
  正月初五米谷神诞辰日,祭祀,不笤饭。
  立春俗称“交春”。各家按立春时刻,燃香放爆,曰“接春”,有的于神台上插油菜花,以迎是年大吉。凡出嫁女儿此日不可在娘家食、宿。
  正月初七用七种配料煮羹,曰“七种羹”。吃过七种羹后,始操零星活计。
  正月十一俗称丁日,各家设香案迎“丁神”。头年“添丁”者,须备筵请客,名曰吃“丁酒”。
  上元节(正月十五) 又名元宵节,焚香敬祖,备酒馔聚餐。是晚卸焚“岁纸”,各种灯彩亦要焚毁,曰“谢灯”,新年娱乐告一段落。
  赛神俗称“菩萨出巡”或“过案”。日期各地不一,多为正月上、中旬。时神塑像前有铁铳开道,后有吹奏鼓乐、旌旗凉伞、香炉等簇拥而行,最后为若干台童男童女扮装的“故事”等。沿途各户均要燃香放爆,以示恭迎。是日热闹非凡,观者甚多。此俗于50年代初消失。
  惊蛰各农家要爆禾包(用糯谷焖爆),炒花生、豆子、薯片,煮“惊蛰茶”。传说此日始虫蛇出洞,蜂开眼。炒了惊蛰果,吃了惊蛰茶,可保平安无事,农作物病虫减少。
  花朝(二月十五) 是日各家做花朝挤,焚香敬花神,妇女儿童外出踏青游春、采花,民家多行婚礼。
  清明节崇家祭,祖祠开春祭,用公堂收入做清明宴。解放初期,此俗已除,唯有各家各房族扫墓挽纸,祭奠先祖之俗相沿未变。
  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敬社神,做社〓,各家聚餐。此日后,雨天始可役牛耕田。
  立夏是日,吃炒蛋、狗肉或其他补品,名曰“补夏”。
  端午节又称五月节,以蒲剑、艾虎挂门两旁,以葛藤、桃枝挂于门首,叶垂簇簇以驱病邪,房内外洒雄黄酒以杜虫蛇,吃糯米粽,备筵团宴。是日,沿河乡镇举行龙舟竞渡。
  食新(农历六月第一个辛日) 首次吃新米饭,必备酒菜聚餐,以示丰收在即。
  中元节(七月十五) 又称七月节、月半节。先晚于祖神堂具香烛,盛陈素果上供,烧夜钱纸,并三更做饭,黎明行蔬食供,言送祖先外出购买儿孙。中午行牲仪供。是夜,外出人必赶回家中歇息,传为先祖要清点儿孙数目。睡不掩扉,帐不垂帘,意在让祖宗送进买来之子孙。向夜于街道口焚钱锭,救济过往神鬼。
  尝芋(八月初一) 各家尝新芋,宗祠开秋祭、扫墓。
  中秋节(八月十五) 俗称八月节。旧时是晚有拜月光、请“月光姑姐”下凡问事等俗。今人则吃月饼、花生、瓜果,全家聚餐赏月。
  重阳节(九月初九) 又称豆荚节,今亦称九月节。将届,儿童嬉放风筝,士人赏菊携伴登高,合家团宴,亦有吃橙(柚)子、尝豆荚的风俗。
  十月节(十月初十或十五) 为洋地乡部分地区节俗,盛宴连日,以庆丰收。
  冬至百无禁忌,可迁葬、修房、开禁山。
  小年日(十二月二十五) 是日俗称入年假,合家打扫房舍,焚香敬神,挂门帘纸,备购年货,外出者归家,并备酒馔小饮。是晚各家要焚香放爆,送灶神上天奏事。是日至除夕,凡出嫁女儿不得在娘家食宿。
  除夕俗称大年日,搞卫生、装红灯、贴春联、祀灶君、换太岁、备酒筵,合家团宴。是晚,儿童玩灯,喧鼓乐,放鞭爆,坐至夜阑,谓之守岁。长辈给晚辈特别是小孩发压岁钱。笤年饭,灶内留火种。 附:庙会解放前,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和初三日分别是城隍庙和东岳庙庙会。是日,附近群众从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焚香点烛,祈求保佑。众人抬着本庙菩萨上街游行。行列次序是长喇叭、铜锣开道,接着三对书有“严肃”、“回避”的大木牌,然后是二绅董提吊炉,一个捧香盘,次之跟随着十几台童男童女扮装的“故事”,接上笙箫鼓乐、仪仗、凉伞旗帜,一匹白马,名曰“神马”,最后是菩萨,队伍行进东至东南田心里,南到太子庙,西达司前,北抵后稷庙,以祈祷各坊平安。赛神队伍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五月初六日城隍庙、东岳庙、太太庙、三公庙、北斗宫、天符庙、真君庙和后稷庙等庙同时进行庙会。每庙都有一队赛神队伍。从早到晚敲锣打鼓,队尾一人扛着纸船,挨家挨户,遍游街坊,追妖驱邪。晚上各庙打醮,天将亮时将纸船送往河边焚烧,以保平安。解放后,此俗已除。
  伊公庙焰火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为伊公庙庙会。庙会期间,要搭台演戏,妇女们携带清油点油碗火,通宵达旦,一连三日。十八日晚烧假花(放焰火)。每树假花有五、六层,每烧一层就出现一个绚丽多彩的图景。假花从下向上燃烧:第一层图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对联;第二层为人工装饰的“故事”;第三层为和合仙人;第四层为童子拜观音;第五层为猴子撒尿。还有地炮,火箭滴滴金等,颇为奇观,今不复存。
  高田将军庙庙会相传为纪念宋代某将军,各地纷纷建庙塑像祀奉。九月初一日为将军老爷生日,附近将军菩萨以乐队伴行抬来高田将军庙聚会,而后即抬回原处。高田将军庙会期原在九月,后改在十月。会期有多种戏班赴会演戏,浃旬乃散。届期县署派官兵镇守。赴会者有来自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数省之商贾。此间贸易兴隆,烟、赌、娼亦极盛,特别是高田牛马交易市场十分繁荣,多至三、五千头。高田附近五里皆集市范围,客店多至30余家,市井终宵熙攘,昼夜拥挤。至民国九年(1920)惨遭匪劫而后渐衰。民国三十六年(1947)一度复兴,次年因新老派械斗而终止。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