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姓氏 谱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61
颗粒名称: 第四十章 姓氏 谱牒
分类号: K810.2
页数: 8
摘要: 石城为闽赣交界县份,自商周至秦汉的漫长岁月中,土著居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晋永嘉元年,郑氏求安兄弟从古揭阳县来到小松下南桥落户,是现存谱牒所载最早迁入的客户。隋唐至五代十国石城建县前后凡600余年,先后有余、傅、胡、温、许、赖等20余姓迁入居住,至清末,迁入姓氏已达百余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至200余姓。昔时,普遍崇尚姓氏宗族观念,宋代始有谱牒之兴,石城现有主要姓氏几乎都存有谱牒。解放后,国家禁止建祠修谱,以防止封建族权复活和产生新的宗族、姓氏矛盾。上述古姓氏的流迁分布情况按地域分述如后: 琴江镇兴隆街:唐贞观年间,胡敏居从宁都迁此定居。
关键词: 姓氏 氏族谱系

内容

石城为闽赣交界县份,自商周至秦汉的漫长岁月中,土著居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晋永嘉元年(307),郑氏求安兄弟从古揭阳县(今宁都县境)来到小松下南桥落户,是现存谱牒所载最早迁入的客户。隋唐至五代十国石城建县前后凡600余年,先后有余、傅、胡、温、许、赖等20余姓迁入居住,至清末,迁入姓氏已达百余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至200余姓。
  昔时,普遍崇尚姓氏宗族观念,宋代始有谱牒之兴,石城现有主要姓氏几乎都存有谱牒。谱牒是当时地方姓氏、家族、人口等方面的资料汇集,所以本志均予收集记载。解放后,国家禁止建祠修谱,以防止封建族权复活和产生新的宗族、姓氏矛盾。
  第一节姓氏一、清代前的石城姓氏自西晋至五代时期,邑境内有刘、郑、余、傅、胡、温、许、赖、廖、杜、严、花、杨、鄢、洪、汤、金、何、联、雷、李、王、熊、高、毕、龚、兰、罗、邓、朱等30余姓居住,其中刘、余、杨、严、蓝、罗、邓、朱、花、洪、鄢、汤、金、何、联等15姓未留后裔,或外迁,或衰落湮灭,现境内刘、余、杨、严、蓝、罗、邓、朱、何等姓为以后从别地再迁入者。
  上述古姓氏的流迁分布情况按地域分述如后: 琴江镇兴隆街:唐贞观年间,胡敏居从宁都迁此定居。
  毕家屋:南唐保大十三年(955)毕赞玉因避兵乱从抚州乐安迁此建村。
  木兰乡上联坊:唐初,联氏从南迁来开基。
  高田乡高田圩:唐初,何氏从丰城县、龚氏从乐安县迁来定居。
  江下:唐代,吉氏在此建村。
  阳斜:唐末,杨氏从福建迁此建村。
  上温寮:唐初,蓝氏迁来搭草寮定居。
  湖坑:唐初,胡氏迁来开基。
  雷雨坪:唐末由雷氏建村。
  小松乡大坑:东晋末年,郑宏从附近南桥村迁此。
  桐江:唐中叶,由严氏开基。
  上村:唐末,许十郎从邻村乌都坨迁此。
  牌坊下:古名乌都坨,唐乾符六年(879),许十五郎从虔州(今赣州)避乱迁来。
  下南桥:西晋永嘉元年(307),郑求安从南康郡揭阳县兴隆里的竹园庄(今宁都县境)迁此。
  上南桥:西晋永嘉元年,郑求福从下南桥分居于此。
  杨村:唐代,刘氏在此定居。
  桥头:五代十国乾化年间,许九郎从桐江乌都坨迁此。
  岩岭乡杜家:唐中叶,杜姓从宁化迁入。
  下罗:唐末,罗姓在此建村。
  邓家坑:相传隋初,邓姓在此建村。
  朱家:唐初,朱姓在此开基。
  村里:唐末,温淑源从邻村北坑迁此。
  上土楼:五代十国末期,温俱朝从邻村堂下迁此。
  北坑: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温同保从本县东南坊鹅窝里迁此。
  观下乡半迳:后梁乾化年间,李德荣从广昌县直寨坝迁此。
  鹅窝里:唐开成元年(836),温少四郎从宁都县乌村大路背迁此。
  仙姑岭:相传秦末,刘华避乱住于山上。
  屏山乡屏山圩:相传唐初杨氏建村。
  陈坊:唐初,杨氏建村,名杨家村。
  龚坊:南唐初,龚氏从浙江迁此建村。
  大坪头:相传隋初余姓建村,后外迁。隋末,傅必和从宁都县黄尚州迁入。
  崠下:唐初,傅孟恭四兄弟从大坪头迁入。
  莲塘下: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赖少一郎从虔化(现宁都县境)官竹园迁此。
  曾家岭:相传唐初由鄢氏开建,名鄢家塅。
  灌头陂:唐会昌年间,赖二郎从屏山莲塘下迁此。
  窑背上:唐咸通十一年(870),廖温八郎从宁都县黄陂迁此。
  大由乡河背:相传唐中叶由洪氏开建。
  古心塅:相传唐末由汤氏开建。
  横江乡背屋:唐武德年间,赖选郎从虔化(宁都)赤竹坪迁此。
  烂泥坑: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60),高懋昭从宁化县迁此建村。
  小姑乡小姑村:相传唐初李氏建村,名李家村。
  龙岗乡枫树下:相传唐初由花氏建村。
  洋地乡上弼:唐垂拱年间,赖子珪从横江秋溪迁此。
  [=此处为表格(表6—9 石城县古姓氏一览表)=] 注:郡名为该姓最早之发源地;姓前有*者,为现县内无其后裔之姓,下同。
  [=此处为表格(续表)=] 宋、元、明、清诸代相继迁入邑境居住之姓氏,详见表6—10。
  [=此处为表格(表6—10 建县后迁入姓氏调查表)=] [=此处为表格页(续表)=] [=此处为表格页(续表)=] 注:姓前有*号者为再迁入之姓 [=此处为表格(续表)=] 二、民国以后的石城姓氏民国时期及解放以后迁入的姓氏有:龙、丁、梁、田、章、茅、舒、毛、曹、成、储、鄢、姚、晏、涂、冯、梅、方、管、战、钱、华、匡、房、凌、贺、于、武、陶、吕、甘、段、谭、喻、闵、郝、申、骆、缪、阙、阴、漆、陆、樊、詹、韩、戴、祖、孟、苑、车、俞、辛、项、干、屈、敖、邵、盛、易、臧、湛、君、欧、幸、贾、郁、鲍、庄、雀、卜、卫、单、时、习、左、侯、潭、郢、刀、甫、发、楼、艾、桂、宫、丰、宗、皮、慕、向、况。
  民国三十七年《江西通志稿》所载石城姓氏资料主要姓氏:陈、黄、温、刘、赖、李、邓、熊、潘、廖、郑、周、杨、罗、张、吴、许、曾、徐。
  较次姓:龚、余、朱、卢、胡、黎、崔、肖、高、何、王、姜、彭、游、邹、邱、孔、董、尹、马、范、宋、魏、谢、傅、郭、叶。
  稀姓:巫、伊、耿、吉、白、衷。
  次稀姓:洪、丰、钟、龙、宗、江、皮、池、苏、俞、喻、梅、雷、文、孙、韩、官、鄢、连、赵、铙、包、曹、毛、章、方、唐、康、汪、匡、程、丁、林、阎、伍、杜、闵、管、左、恭、蔡、万、向、况、宁。
  以上合计全县有98姓。
  第二节谱牒一、谱牒的兴起和内容石城为客家百姓之地,千百年来,由家化族,聚族而居,渐兴宗法。为绵世系,衍宗支,昭祖训,明裔庶,叙伦理,自宋而后,族谱家乘渐兴。县内吴、罗等姓族谱皆肇修于宋代。
  族谱既为一姓之史,其例目繁多,诸如序、源流、凡例、派系、祠训、族规族约、祭典、祭仪、服制图、继论、祠图、村图、居址记、河道记、坟图、告祖文、寿序、墓志、行略、世传、山岗契约、房系图、跋等,可谓内容丰实。按惯例每三四十年一修,历时二三年,谱成,每支房保存一部。凡人数较多之姓氏大多修有族谱(或家谱),“文化大革命”期间多被抄查焚毁。今尚幸存者仅44姓族谱194种,肇修时间多为元、明两代。
  二、现存谱牒资料已查清现在有谱牒的姓氏为胡、温、郑、毕、徐、黄、何、李、谢、王、廖、陈、吴、熊、周、许、邓、白、刘、邱、张、郭、杨、雷、孔、尹、曾、童、罗、魏、巫、施、程、高、朱、龚、范、林、董、潘、姜、兰、赖。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