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族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族 人口
分类号: C92-05
页数: 10
摘要: 除汉族外,有7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7个乡镇居住。其中畲族(注一)86户543人(横江乡),回族2人,苗族1人(琴江镇),壮族1人(小松乡),布依族1人(龙岗乡),满族2人(琴江镇),白族1人(丰山乡)。从晋至五代十国末年石城建县时止,石城境内已建有54个居民点,其中大多为外来户所建。此后,石城人口因之剧增。加了37倍,由4614人增至175598人,内中有不少是新迁入的客户。年均增加3353人,平均增长率为20.8‰。出生婴儿男多于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女多于男,基本上符合人口自然发展规律。
关键词: 民族人口学 人口社会学

内容

一、民族
   1985年全县人口中共有8个民族。除汉族外,有7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7个乡镇居住。其中畲族(注一)86户543人(横江乡),回族2人(屏山乡、洋地乡各1人),苗族1人(琴江镇),壮族1人(小松乡),布依族1人(龙岗乡),满族2人(琴江镇),白族1人(丰山乡)。
   二、人口
   (一)人口变迁
   石城古为百越之地。自西晋末年以后,因避战乱(注二)和人口自然扩散等原因,中原民众大量南迁,有的相继进入石城境内居住。从晋至五代十国末年石城建县时止,石城境内已建有54个居民点,其中大多为外来户所建。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县内又新辟了95个居民点,常住户达14709户,丁数达29894丁。宝庆年间(1225—1227),丁数上升为36764丁。但是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崇祯五年(1632)的242年间,石城人口由16754人下降至6330人,总数减少了62.2%。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钦诏“以五十年丁册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石城人口因之剧增。从雍正十年(1732)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仅50年时间,县人口数增
   注一:石城县人民政府〔1985〕178号文件批准横江乡蓝姓86户543人恢复畲族族属。
   注二:郑、毕、许、张等姓族谱均有避乱迁来石城居住的文字记载。
  加了37倍,由4614人增至175598人,内中有不少是新迁入的客户。至同治八年(1869),县人口数达228095人,为石城建县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后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的90年间,人口数又下降至81584人,净减了64.23%,为200年来人口的最低数字。
   解放后,人民生活安定,人口数逐年上升,至1985年,人口总数达227070人,已接近历史上的最高人口数。
   [=此处为表格(表6—1 石城明、清前人口统计数字表)=]
   注一:男丁数中有优免丁301丁。
   注二:男丁数中有优免丁248丁
   注三:朱志”载:“康熙五十二年钦奉恩诏:以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三十六年载世滋生人丁2297丁,妇女554口,俱遵恩诏永不加赋(其妇女于乾隆十一年,人丁于隆乾三十七年先后奉文停止编审)。故乾隆三十六年实际人口数应是7165,其中丁数4550,妇女2615人。
   注四:“朱志”载:“自乾隆三十六年编审后见在人丁不啻数十倍”
   [=此处为表格(表6—2 民国时期人口数)=]
   (二)人口现状
   1985年末,全县人口总数为227070人,与1949年人口总数106340人相比,36年间增加人口120730人,增长了113.53%。年均增加3353人,平均增长率为20.8‰。
   分布
   地区分布 全县分为1镇14乡。1985年2万以上人口者有1镇3乡,不满1万人口者5乡,人口最少的是小姑乡。
   [=此处为表格(表6—3 各乡镇人口及所占的比重简表)=]
   人口密度 1985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3.6人,同1964年7月1日零时(第二次人口普查)每平方公里86人比较,增加57人,与1953年7月1日零时(第一次人口普查)71人比较,增加72人。
   城乡分布 1985年全县总人口中,琴江镇人口19698人,农村人口20737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67%和91.33%。与1964年比,琴江镇人口增加14236人,增长260.64%;农村人口增加73205人,增长54.9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64年的3.92%上升到8.67%;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64年的94.08%下降到91.33%。性别、年龄构成
   性别构成 1985年全县总人口中,男性116226人,占51.19%;女性110844人,占48.81%。性比例(以女性为100,对男性的比例)为104.86。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数相比,男性人口增加47520人,增长69.10%,女性人口增加61.53%。性比例比1964年的100.82增加4.04;与1953年人口普查数相比,男性人口增加60977人,增长110.36%;女性人口增加54166人,增长95.57%。性比例比1953年的97.48增加7.38,男性人口增长高于女性。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0—4岁人口的性比例为103.86,与1964年人口普查的性比例104.23基本一致。出生婴儿男多于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女多于男,基本上符合人口自然发展规律。1985年全县共死亡1146人(其中男583人,女563人)。
   年龄构成 1982年人口普查,在全县总人口中,0—14岁少年儿童90009人,与1964年普查时的53317人相比增加36692人,增长68.82%;15—64岁成年人为121072人,与1964年普查时的78915人相比增加42157人,增长53.42%;65岁以上老年人数为9484人,与1964年普查时的4731人相比增加4753人,增长100.57%。与1964年普查数相比,少年,成年、老年人口各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年龄中位数、老少比、抚养比都发生了变化,现对照列表如下:
   [=此处为表格=]
   根据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标准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类标准:石城人口年龄构成类型,1964和1982年均属年轻型。人口再生产类型,1964和1982年均属增加型。
   人口年龄金字塔 从石城县1982年人口年龄金字塔(见后附图)看,0—4岁组向里凹陷,说明自1976年大规模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石城人口增长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人口平均寿命 解放前人口平均寿命缺乏调查资料,仅就小姑乡《朱氏家谱》所载,从宋末至民国初年的650年间,共出生男性4644名,其中未成年死亡(殇)者为1369名,占男性出生总数的29.5%。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在增大。1981年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6.31岁,与1964年相比,年龄中位数前移了2.81岁。
   [=此处为表格页(表6—4 1949—1985年)=]
   [=此处为表格页(全县人口数字一览表)=]
   [=此处为插图(石城县一九八二年人口年龄金字塔)=]
   附:百岁老人
   明代
   黄士纯男,字柱石,北关人,年119岁。
   熊一溪(1261—1374)男,岩岭黄柏人,年113岁。
   黄用敏妻 陈氏、北关人,年109岁。
   陈宗礼男,上景人,年109岁。
   赖子昂男,下罗围人,年103岁。
   温超瑞妻 许氏,石田人,年101岁。
   清代
   廖六郎妻 邱氏,屏山河东人,年109岁。
   赖先公男,屏山山下人,年106岁。
   廖贵玉男,字乱郎,屏山河东人,年104岁。
   廖志仁男,字丑郎,屏山河东人,年104岁。
   赖期望妻 陈氏,屏山山下人,年103岁。
   廖志仁妻 聂氏,屏山河东人,年103岁。
   黄宣魁妻 罗氏,屏山河东人,年102岁。
   张正可男,字孔行,筀竹坑人,年102岁。
   孔子福男,竹溪人,年101岁。
   范文星男,字明辉,七岭人,年101岁。
   陈云祈男,陈坊人,年100岁。
   陈为孳男,字祗瑞,陈坊人,年100岁。
   陈为箫男,字仪凰,陈坊人,年100岁。
   陈为贵男,字爵元,陈坊人,年100岁。
   廖间林男,字声郎,屏山河东人,年100岁。
   廖间林妻 赖氏,屏山河东人,年100岁。
   廖显杰妻 白氏,年100岁。
   熊宏德妻 罗氏,进贤坊人,年100岁。
   陈惟月妻 赖氏,乌石头人,年100岁。
   温立涧妻 刘氏,坑背人,年100岁。
   温循学妻 廖氏,耸岗人,年100岁。
   解放后
   温细秀(1884—1983) 县城北关人,年100岁。
   文化构成
   在1982年总人口中,有大学文化程度者366人(其中大学肄业18人),占总人口的0.17%;高中文化程度11115人,占总人口的5.04%;初中文化程度27207人,占总人口的12.33%;小学文化程度79268人,占总人口的35.94%;文盲、半文盲人口(12岁及以
   [=此处为表格(表6—5 县人文化程度比较表)=]
  上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口)为56828人,占总人口的25.76%。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4.15%提高到12.33%;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1964年只提高了0.06%;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下降10.63%。各种文化程度的比较详见表6—5。
   在人口文化水平上,城乡差别,男女差别都很大,其比较如下表:
   [=此处为表格(表6—6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字简表)=]
   行业、职业构成
   在业人口比重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在业人口82078人,占总人口的37.2%。在业人口中,男58620人,占在业人口的71.42%;女23458人,占在业人口的28.58%。
   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全县各行业在业人口中:农林牧渔业68189人,矿业及木材采运业685人,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251人,制造业4006人,地质勘探和普查业25人,建筑业1641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622人,商业、饮食物质供销及仓储业1766人,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218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673人,教育、文化艺术事业2293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144人,金融保险业256人,国家机关、政党和群众团体1300人,其他行业9人。
   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1982年人口普查,在业人口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93人(男2866人,女927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990人(男916人,女29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753人(男655人,女98人);商业工作人员1034人(男576人,女458人);服务性工作人员917人(男417人,女500人);农林牧渔劳动者68008人(男47615人,女20393人);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6574人(男5523人,女1051),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9人(男7人、女2人)。
   男性人员占在业人口的70.9%,女性人口仅占29.1%。
   各种职业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学占0.42%,高中占10.71%,初中占23.3%,小学占40.72%,文盲、半文盲占24.85%。
   家庭、婚姻状况
   家庭规模 1985年全县有家庭户44206户,平均每户5.14人,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每户增加0.45人。
   婚姻状况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5岁以上人口为130561人(男66108人,女
  64453人),未婚者33162人,占25.4%;有配偶者86798人,占66.5%;丧偶者9708人,占7.4%;离婚者893人,占0.7%。
   在未婚者当中,男性19199人,占57.9%;女性13963人,占42.1%。性比例为137,显然偏高,特别是15~24岁年龄组,男性较多,但24岁以下年龄的未婚人口基数大(占全部未婚人口的73.7%),所以终生未婚的男性人口在全县总人口中比例不大。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