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民族 人口 计划生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53
颗粒名称: 第三十九章 民族 人口 计划生育
分类号: C924.255.6
页数: 12
摘要: 石城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清季,畲族蓝、雷两姓居民自闽迁入。解放后,又有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迁入。解放后,石城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至1985年的36年间,总人口增加了1.1倍。人口的过快增长,给国家和家庭带来诸多不利。自1964年起开始进行计划生育工作,20余年中,虽几经曲折,但计划生育工作仍然取得了较大成绩。1974年出生率为39.6‰,自然增长率为31.6‰。1975年以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开始逐年下降。1985年出生率为12.4‰,自然增长率为7.4‰。除汉族外,有7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7个乡镇居住。从晋至五代十国末年石城建县时止,石城境内已建有54个居民点,其中大多为外来户所建。此后,石城人口因之剧增。赖期望妻陈氏,屏山山下人,年103岁。
关键词: 人口 计划生育

内容

石城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
  清季,畲族蓝、雷两姓居民自闽迁入。
  解放后,又有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迁入。
  解放后,石城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至1985年的36年间,总人口增加了1.1倍。人口的过快增长,给国家和家庭带来诸多不利。自1964年起开始进行计划生育工作,20余年中,虽几经曲折,但计划生育工作仍然取得了较大成绩。1974年出生率为39.6‰,自然增长率为31.6‰。1975年以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开始逐年下降。1985年出生率为12.4‰,自然增长率为7.4‰。
  第一节民族人口一、民族 1985年全县人口中共有8个民族。除汉族外,有7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7个乡镇居住。其中畲族(注一)86户543人(横江乡),回族2人(屏山乡、洋地乡各1人),苗族1人(琴江镇),壮族1人(小松乡),布依族1人(龙岗乡),满族2人(琴江镇),白族1人(丰山乡)。
  二、人口 (一)人口变迁石城古为百越之地。自西晋末年以后,因避战乱(注二)和人口自然扩散等原因,中原民众大量南迁,有的相继进入石城境内居住。从晋至五代十国末年石城建县时止,石城境内已建有54个居民点,其中大多为外来户所建。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县内又新辟了95个居民点,常住户达14709户,丁数达29894丁。宝庆年间(1225—1227),丁数上升为36764丁。但是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崇祯五年(1632)的242年间,石城人口由16754人下降至6330人,总数减少了62.2%。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钦诏“以五十年丁册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石城人口因之剧增。从雍正十年(1732)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仅50年时间,县人口数增注一:石城县人民政府〔1985〕178号文件批准横江乡蓝姓86户543人恢复畲族族属。
  注二:郑、毕、许、张等姓族谱均有避乱迁来石城居住的文字记载。
  加了37倍,由4614人增至175598人,内中有不少是新迁入的客户。至同治八年(1869),县人口数达228095人,为石城建县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后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的90年间,人口数又下降至81584人,净减了64.23%,为200年来人口的最低数字。
  解放后,人民生活安定,人口数逐年上升,至1985年,人口总数达227070人,已接近历史上的最高人口数。
  [=此处为表格(表6—1 石城明、清前人口统计数字表)=] 注一:男丁数中有优免丁301丁。
  注二:男丁数中有优免丁248丁注三:朱志”载:“康熙五十二年钦奉恩诏:以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三十六年载世滋生人丁2297丁,妇女554口,俱遵恩诏永不加赋(其妇女于乾隆十一年,人丁于隆乾三十七年先后奉文停止编审)。故乾隆三十六年实际人口数应是7165,其中丁数4550,妇女2615人。
  注四:“朱志”载:“自乾隆三十六年编审后见在人丁不啻数十倍” [=此处为表格(表6—2 民国时期人口数)=] (二)人口现状 1985年末,全县人口总数为227070人,与1949年人口总数106340人相比,36年间增加人口120730人,增长了113.53%。年均增加3353人,平均增长率为20.8‰。
  分布地区分布全县分为1镇14乡。1985年2万以上人口者有1镇3乡,不满1万人口者5乡,人口最少的是小姑乡。
  [=此处为表格(表6—3 各乡镇人口及所占的比重简表)=] 人口密度 1985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3.6人,同1964年7月1日零时(第二次人口普查)每平方公里86人比较,增加57人,与1953年7月1日零时(第一次人口普查)71人比较,增加72人。
  城乡分布 1985年全县总人口中,琴江镇人口19698人,农村人口20737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67%和91.33%。与1964年比,琴江镇人口增加14236人,增长260.64%;农村人口增加73205人,增长54.9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64年的3.92%上升到8.67%;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64年的94.08%下降到91.33%。性别、年龄构成性别构成 1985年全县总人口中,男性116226人,占51.19%;女性110844人,占48.81%。性比例(以女性为100,对男性的比例)为104.86。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数相比,男性人口增加47520人,增长69.10%,女性人口增加61.53%。性比例比1964年的100.82增加4.04;与1953年人口普查数相比,男性人口增加60977人,增长110.36%;女性人口增加54166人,增长95.57%。性比例比1953年的97.48增加7.38,男性人口增长高于女性。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0—4岁人口的性比例为103.86,与1964年人口普查的性比例104.23基本一致。出生婴儿男多于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女多于男,基本上符合人口自然发展规律。1985年全县共死亡1146人(其中男583人,女563人)。
  年龄构成 1982年人口普查,在全县总人口中,0—14岁少年儿童90009人,与1964年普查时的53317人相比增加36692人,增长68.82%;15—64岁成年人为121072人,与1964年普查时的78915人相比增加42157人,增长53.42%;65岁以上老年人数为9484人,与1964年普查时的4731人相比增加4753人,增长100.57%。与1964年普查数相比,少年,成年、老年人口各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年龄中位数、老少比、抚养比都发生了变化,现对照列表如下: [=此处为表格=] 根据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标准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类标准:石城人口年龄构成类型,1964和1982年均属年轻型。人口再生产类型,1964和1982年均属增加型。
  人口年龄金字塔从石城县1982年人口年龄金字塔(见后附图)看,0—4岁组向里凹陷,说明自1976年大规模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石城人口增长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人口平均寿命解放前人口平均寿命缺乏调查资料,仅就小姑乡《朱氏家谱》所载,从宋末至民国初年的650年间,共出生男性4644名,其中未成年死亡(殇)者为1369名,占男性出生总数的29.5%。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在增大。1981年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6.31岁,与1964年相比,年龄中位数前移了2.81岁。
  [=此处为表格页(表6—4 1949—1985年)=] [=此处为表格页(全县人口数字一览表)=] [=此处为插图(石城县一九八二年人口年龄金字塔)=] 附:百岁老人明代黄士纯男,字柱石,北关人,年119岁。
  熊一溪(1261—1374)男,岩岭黄柏人,年113岁。
  黄用敏妻陈氏、北关人,年109岁。
  陈宗礼男,上景人,年109岁。
  赖子昂男,下罗围人,年103岁。
  温超瑞妻许氏,石田人,年101岁。
  清代廖六郎妻邱氏,屏山河东人,年109岁。
  赖先公男,屏山山下人,年106岁。
  廖贵玉男,字乱郎,屏山河东人,年104岁。
  廖志仁男,字丑郎,屏山河东人,年104岁。
  赖期望妻陈氏,屏山山下人,年103岁。
  廖志仁妻聂氏,屏山河东人,年103岁。
  黄宣魁妻罗氏,屏山河东人,年102岁。
  张正可男,字孔行,筀竹坑人,年102岁。
  孔子福男,竹溪人,年101岁。
  范文星男,字明辉,七岭人,年101岁。
  陈云祈男,陈坊人,年100岁。
  陈为孳男,字祗瑞,陈坊人,年100岁。
  陈为箫男,字仪凰,陈坊人,年100岁。
  陈为贵男,字爵元,陈坊人,年100岁。
  廖间林男,字声郎,屏山河东人,年100岁。
  廖间林妻赖氏,屏山河东人,年100岁。
  廖显杰妻白氏,年100岁。
  熊宏德妻罗氏,进贤坊人,年100岁。
  陈惟月妻赖氏,乌石头人,年100岁。
  温立涧妻刘氏,坑背人,年100岁。
  温循学妻廖氏,耸岗人,年100岁。
  解放后温细秀(1884—1983) 县城北关人,年100岁。
  文化构成在1982年总人口中,有大学文化程度者366人(其中大学肄业18人),占总人口的0.17%;高中文化程度11115人,占总人口的5.04%;初中文化程度27207人,占总人口的12.33%;小学文化程度79268人,占总人口的35.94%;文盲、半文盲人口(12岁及以 [=此处为表格(表6—5 县人文化程度比较表)=]上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口)为56828人,占总人口的25.76%。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4.15%提高到12.33%;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1964年只提高了0.06%;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下降10.63%。各种文化程度的比较详见表6—5。
  在人口文化水平上,城乡差别,男女差别都很大,其比较如下表: [=此处为表格(表6—6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字简表)=] 行业、职业构成在业人口比重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在业人口82078人,占总人口的37.2%。在业人口中,男58620人,占在业人口的71.42%;女23458人,占在业人口的28.58%。
  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全县各行业在业人口中:农林牧渔业68189人,矿业及木材采运业685人,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251人,制造业4006人,地质勘探和普查业25人,建筑业1641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622人,商业、饮食物质供销及仓储业1766人,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218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673人,教育、文化艺术事业2293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144人,金融保险业256人,国家机关、政党和群众团体1300人,其他行业9人。
  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1982年人口普查,在业人口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93人(男2866人,女927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990人(男916人,女29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753人(男655人,女98人);商业工作人员1034人(男576人,女458人);服务性工作人员917人(男417人,女500人);农林牧渔劳动者68008人(男47615人,女20393人);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6574人(男5523人,女1051),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9人(男7人、女2人)。
  男性人员占在业人口的70.9%,女性人口仅占29.1%。
  各种职业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学占0.42%,高中占10.71%,初中占23.3%,小学占40.72%,文盲、半文盲占24.85%。
  家庭、婚姻状况家庭规模 1985年全县有家庭户44206户,平均每户5.14人,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每户增加0.45人。
  婚姻状况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5岁以上人口为130561人(男66108人,女64453人),未婚者33162人,占25.4%;有配偶者86798人,占66.5%;丧偶者9708人,占7.4%;离婚者893人,占0.7%。
  在未婚者当中,男性19199人,占57.9%;女性13963人,占42.1%。性比例为137,显然偏高,特别是15~24岁年龄组,男性较多,但24岁以下年龄的未婚人口基数大(占全部未婚人口的73.7%),所以终生未婚的男性人口在全县总人口中比例不大。
  第二节计划生育一、组织机构 1964年,成立了县计划生育指导委员会,县委副书记任主任,日常工作由妇幼保健站主持,并配有1名专职干部抓具体工作。各公社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0年6月,县委成立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计划生育办公室。1983年,重新成立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办公室合署办公。
  各公社(乡)、场、镇和大队(村)建立基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全县形成计划生育工作指导网。1979年起各公社(乡)、镇都配备了1—3名计划生育专职干部。
  二、节育措施解放前,人口生育一直处于无计划状态,且以多子多孙为福,直至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前期,群众仍无计划生育观念。
  解放后由于社会安定,卫生保健事业发展,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加上晚婚节育宣传不够,生育过早、过密、过多,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上升。六十年代中期起,开展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开始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宣传教育1963年,石城县人民委员会向全县发出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通知,要求全县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和避孕技术指导活动。同年,县人民医院成立了避孕技术指导门诊部,负责避孕技术指导和发放避孕药具等工作,各公社卫生院和药材公司门市部都要紧密配合上述工作。与此同时,全县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形式有幻灯、电影、广播、黑板报、街道宣传,而且逢会必讲。县印刷了计划生育宣传小册子1万本,发至全县各地。当时,县委副书记陈仪才的爱人黄春秀、县妇联主任曾琦和几名医生带头做了结扎手术,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全县当年结扎人数15人,人工流产10人,上环30人,出售避孕套、避孕药物若干。1965年,计划生育试行工作从城镇传入到人口较稠密的公社。4月份,赣州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现场会在屏山公社和横江公社秋溪大队召开,会议期间做男女结扎手术130余例,为开展石城的计划生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县委、县政府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提倡晚婚晚育,落实节育措施,并开展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宣传。1984年着重宣传了中共中央7号文件,县委、县政府抽调400多名干部深入到15个公社(镇)137个生产大队进行宣传。是年领独生子女证的夫妇达到575对。到1985年止,全县累计有27224人落实了各种节育措施,少生了36873人,出生率下降到11.8‰,自然增长率下降到4.98‰。
  提倡晚婚晚育1979年,县人民政府制订了《限制盲目生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奖励晚婚、限制早婚的规定。在广大青年中大力提倡晚婚晚育,至1985年,晚婚晚育率有明显提高。小姑乡俗素尚早婚。1975、1976两年该乡新婚夫妇46对,男性平均年龄21.56岁,25周岁以上者8人,占当年结婚男性青年的17.4%;女性平均年龄19.3岁,22周岁以上者3人,占当年结婚女性青年的6.5%。1985年新婚夫妇62对,男性平均年龄23.62岁,25周岁以上者18人占29.03%;女性平均年龄21.69岁,22周岁以上者24人,占38.7%。两个年度比较:男性晚婚比率为29.03∶17.4,平均年龄上升2.06岁;女性晚婚比例为38.7∶6.5,平均年龄上升2.39岁。
  [=此处为表格(表6—7 1978—1985年晚育情况统计表)=] 贯彻节育政策石城县自1963年开始就有人用避孕工具避孕,并有少数人进行了结扎手术或人工流产。1964年8月,县委提倡生孩子“一两个为宜,最多不超过3个,生育年限间隔四五年”,同年县人民委员会下文规定,对于采取了节育、绝育措施的对象给予休假和全部报销手术费的待遇,鼓励和促使一部分人采取了节育措施。1979年6月提出“大力提倡只生一胎,坚决杜绝第三胎”的口号,组织了全县计划生育“大会战”。1981年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四定一包”(定时间、定任务、定奖励、定对象,包思想工作)的责任制,领独生子女证的夫妇达187对,1983年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布告”,健全了计划生育制度。
  奖惩措施 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下文规定,对于采取了节育、绝育措施的对象给予休假和全部报销手术费的待遇。
  1979年6月10日,县革委会下达14号文件,制订了计划生育奖惩办法,对只生一个孩子和采取节育措施者给予奖励和优待,对早婚者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制裁。
  1981年11月制订了《石城县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规定已生两个和两个以上孩子的育龄妇女,一般应采取绝育措施;领了《独生子女证》者发给奖金和保健费,在住房、入托、就医、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农民免缴集体提留1份;实行节育手术者,给予休假和营养补助;对违反计划生育,超胎生育者,则征收计划外生育费或多子女费,并施行“七不”(不评模、不评奖、不调资、不招工、不提干、不晋级、不入党入团);对于散布流言,打击陷害,殴打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和积极分子,以及为人非法取环者给予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计划生育好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
  1982年2月,县委、县政府又颁发了《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规定对不执行奖惩制度的有关人员给予经济制裁直至执行政策为止。至1985年止,干部、职工严重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案件有41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了开除党籍、留党察看、撤销职务、开除公职、开除留用、降职降薪处分或征收多子女费等。
  在司法部门的配合下,自实行奖惩制度以来,处理了5起非法取环和殴打计划生育干部的案件。
  三、节育技术 1962年以前,节育技术停留在如何服用避孕药及使用各种避孕工具阶段。1963年在县妇幼保健站设立了计划生育指导委员会,县人民医院除上环和人工引产外,还施行男女结扎手术。
  七十年代初只有横江、小松卫生院能做四种节育手术。1979年,全县计划生育的技术力量有很大发展,全县15个乡(镇)卫生院均能做好四种节育手术。是年,组织了由县人民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医生组成的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进行手术后遗症、手术后并发症、病残儿会诊及鉴定。对已扎而又符合再生育者,发给准生证,并为之做吻合手术。几年来为7名准生夫妇做了吻合手术,有4名妇女已怀孕生育。
  [=此处为表格(表6—8 历年节育人数统计表)=]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