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社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52
颗粒名称: 第六卷 社会
分类号: C913.3
页数: 97
摘要: 石城人民的社会生活、风土民情,如岁时祝祭、婚丧喜庆、男女服饰等传统风俗,均带有浓厚的赣南客家特色。其主体倾向是健康的,但也有不少带有较浓厚的封建色彩乃至迷信色彩。解放后,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提倡,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道德风尚,新的精神境界正在形成。诸如男女婚姻自主、晚婚、计划生育等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学习雷锋、拥军爱民、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单位……
关键词: 生活习俗 地方组织 石城县

内容

石城人民的社会生活、风土民情,如岁时祝祭、婚丧喜庆、男女服饰等传统风俗,均带有浓厚的赣南客家特色。其主体倾向是健康的,但也有不少带有较浓厚的封建色彩乃至迷信色彩。解放后,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提倡,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道德风尚,新的精神境界正在形成。诸如男女婚姻自主、晚婚、计划生育等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学习雷锋、拥军爱民、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单位和五好家庭等活动已蔚成风气。而封建、迷信落后的东西正在逐渐消除。
   第三十九章民族人口计划生育石城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
   清季,畲族蓝、雷两姓居民自闽迁入。
   解放后,又有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迁入。
  解放后,石城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至1985年的36年间,总人口增加了1.1倍。人口的过快增长,给国家和家庭带来诸多不利。自1964年起开始进行计划生育工作,20余年中,虽几经曲折,但计划生育工作仍然取得了较大成绩。1974年出生率为39.6‰,自然增长率为31.6‰。1975年以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开始逐年下降。1985年出生率为12.4‰,自然增长率为7.4‰。
   第一节民族人口一、民族
  1985年全县人口中共有8个民族。除汉族外,有7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7个乡镇居住。其中畲族(注一)86户543人(横江乡),回族2人(屏山乡、洋地乡各1人),苗族1人(琴江镇),壮族1人(小松乡),布依族1人(龙岗乡),满族2人(琴江镇),白族1人(丰山乡)。
   二、人口 (一)人口变迁石城古为百越之地。自西晋末年以后,因避战乱(注二)和人口自然扩散等原因,中原民众大量南迁,有的相继进入石城境内居住。从晋至五代十国末年石城建县时止,石城境内已建有54个居民点,其中大多为外来户所建。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县内又新辟了95个居民点,常住户达14709户,丁数达29894丁。宝庆年间(1225—1227),丁数上升为36764丁。但是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崇祯五年(1632)的242年间,石城人口由16754人下降至6330人,总数减少了62.2%。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钦诏“以五十年丁册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石城人口因之剧增。从雍正十年(1732)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仅50年时间,县人口数增注一:石城县人民政府〔1985〕178号文件批准横江乡蓝姓86户543人恢复畲族族属。
   注二:郑、毕、许、张等姓族谱均有避乱迁来石城居住的文字记载。
  加了37倍,由4614人增至175598人,内中有不少是新迁入的客户。至同治八年(1869),县人口数达228095人,为石城建县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后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的90年间,人口数又下降至81584人,净减了64.23%,为200年来人口的最低数字。
   解放后,人民生活安定,人口数逐年上升,至1985年,人口总数达227070人,已接近历史上的最高人口数。
   [=此处为表格(表6—1石城明、清前人口统计数字表)=]注一:男丁数中有优免丁301丁。
  注二:男丁数中有优免丁248丁注三:朱志”载:“康熙五十二年钦奉恩诏:以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三十六年载世滋生人丁2297丁,妇女554口,俱遵恩诏永不加赋(其妇女于乾隆十一年,人丁于隆乾三十七年先后奉文停止编审)。故乾隆三十六年实际人口数应是7165,其中丁数4550,妇女2615人。
   注四:“朱志”载:“自乾隆三十六年编审后见在人丁不啻数十倍” [=此处为表格(表6—2民国时期人口数)=](二)人口现状
  1985年末,全县人口总数为227070人,与1949年人口总数106340人相比,36年间增加人口120730人,增长了113.53%。年均增加3353人,平均增长率为20.8‰。
   分布地区分布全县分为1镇14乡。1985年2万以上人口者有1镇3乡,不满1万人口者5乡,人口最少的是小姑乡。
   [=此处为表格(表6—3各乡镇人口及所占的比重简表)=]人口密度1985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3.6人,同1964年7月1日零时(第二次人口普查)每平方公里86人比较,增加57人,与1953年7月1日零时(第一次人口普查)71人比较,增加72人。
  城乡分布1985年全县总人口中,琴江镇人口19698人,农村人口20737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67%和91.33%。与1964年比,琴江镇人口增加14236人,增长260.64%;农村人口增加73205人,增长54.9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64年的3.92%上升到8.67%;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64年的94.08%下降到91.33%。性别、年龄构成性别构成1985年全县总人口中,男性116226人,占51.19%;女性110844人,占48.81%。性比例(以女性为100,对男性的比例)为104.86。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数相比,男性人口增加47520人,增长69.10%,女性人口增加61.53%。性比例比1964年的100.82增加4.04;与1953年人口普查数相比,男性人口增加60977人,增长110.36%;女性人口增加54166人,增长95.57%。性比例比1953年的97.48增加7.38,男性人口增长高于女性。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0—4岁人口的性比例为103.86,与1964年人口普查的性比例104.23基本一致。出生婴儿男多于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女多于男,基本上符合人口自然发展规律。1985年全县共死亡1146人(其中男583人,女563人)。
   年龄构成1982年人口普查,在全县总人口中,0—14岁少年儿童90009人,与1964年普查时的53317人相比增加36692人,增长68.82%;15—64岁成年人为121072人,与1964年普查时的78915人相比增加42157人,增长53.42%;65岁以上老年人数为9484人,与1964年普查时的4731人相比增加4753人,增长100.57%。与1964年普查数相比,少年,成年、老年人口各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年龄中位数、老少比、抚养比都发生了变化,现对照列表如下:[=此处为表格=]根据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标准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类标准:石城人口年龄构成类型,1964和1982年均属年轻型。人口再生产类型,1964和1982年均属增加型。
   人口年龄金字塔从石城县1982年人口年龄金字塔(见后附图)看,0—4岁组向里凹陷,说明自1976年大规模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石城人口增长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人口平均寿命解放前人口平均寿命缺乏调查资料,仅就小姑乡《朱氏家谱》所载,从宋末至民国初年的650年间,共出生男性4644名,其中未成年死亡(殇)者为1369名,占男性出生总数的29.5%。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在增大。1981年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6.31岁,与1964年相比,年龄中位数前移了2.81岁。
   [=此处为表格页(表6—41949—1985年)=][=此处为表格页(全县人口数字一览表)=][=此处为插图(石城县一九八二年人口年龄金字塔)=]附:百岁老人明代黄士纯男,字柱石,北关人,年119岁。
   熊一溪(1261—1374)男,岩岭黄柏人,年113岁。
   黄用敏妻陈氏、北关人,年109岁。
   陈宗礼男,上景人,年109岁。
   赖子昂男,下罗围人,年103岁。
   温超瑞妻许氏,石田人,年101岁。
   清代廖六郎妻邱氏,屏山河东人,年109岁。
   赖先公男,屏山山下人,年106岁。
   廖贵玉男,字乱郎,屏山河东人,年104岁。
   廖志仁男,字丑郎,屏山河东人,年104岁。
   赖期望妻陈氏,屏山山下人,年103岁。
   廖志仁妻聂氏,屏山河东人,年103岁。
   黄宣魁妻罗氏,屏山河东人,年102岁。
   张正可男,字孔行,筀竹坑人,年102岁。
   孔子福男,竹溪人,年101岁。
   范文星男,字明辉,七岭人,年101岁。
   陈云祈男,陈坊人,年100岁。
   陈为孳男,字祗瑞,陈坊人,年100岁。
   陈为箫男,字仪凰,陈坊人,年100岁。
   陈为贵男,字爵元,陈坊人,年100岁。
   廖间林男,字声郎,屏山河东人,年100岁。
   廖间林妻赖氏,屏山河东人,年100岁。
   廖显杰妻白氏,年100岁。
   熊宏德妻罗氏,进贤坊人,年100岁。
   陈惟月妻赖氏,乌石头人,年100岁。
   温立涧妻刘氏,坑背人,年100岁。
   温循学妻廖氏,耸岗人,年100岁。
   解放后温细秀(1884—1983)县城北关人,年100岁。
   文化构成在1982年总人口中,有大学文化程度者366人(其中大学肄业18人),占总人口的0.17%;高中文化程度11115人,占总人口的5.04%;初中文化程度27207人,占总人口的12.33%;小学文化程度79268人,占总人口的35.94%;文盲、半文盲人口(12岁及以 [=此处为表格(表6—5县人文化程度比较表)=]上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口)为56828人,占总人口的25.76%。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4.15%提高到12.33%;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1964年只提高了0.06%;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下降10.63%。各种文化程度的比较详见表6—5。
   在人口文化水平上,城乡差别,男女差别都很大,其比较如下表:[=此处为表格(表6—6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字简表)=]行业、职业构成在业人口比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在业人口82078人,占总人口的37.2%。在业人口中,男58620人,占在业人口的71.42%;女23458人,占在业人口的28.58%。
   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全县各行业在业人口中:农林牧渔业68189人,矿业及木材采运业685人,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251人,制造业4006人,地质勘探和普查业25人,建筑业1641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622人,商业、饮食物质供销及仓储业1766人,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218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673人,教育、文化艺术事业2293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144人,金融保险业256人,国家机关、政党和群众团体1300人,其他行业9人。
   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1982年人口普查,在业人口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93人(男2866人,女927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990人(男916人,女29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753人(男655人,女98人);商业工作人员1034人(男576人,女458人);服务性工作人员917人(男417人,女500人);农林牧渔劳动者68008人(男47615人,女20393人);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6574人(男5523人,女1051),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9人(男7人、女2人)。
   男性人员占在业人口的70.9%,女性人口仅占29.1%。
   各种职业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学占0.42%,高中占10.71%,初中占23.3%,小学占40.72%,文盲、半文盲占24.85%。
   家庭、婚姻状况家庭规模1985年全县有家庭户44206户,平均每户5.14人,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每户增加0.45人。
   婚姻状况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5岁以上人口为130561人(男66108人,女
  64453人),未婚者33162人,占25.4%;有配偶者86798人,占66.5%;丧偶者9708人,占7.4%;离婚者893人,占0.7%。
   在未婚者当中,男性19199人,占57.9%;女性13963人,占42.1%。性比例为137,显然偏高,特别是15~24岁年龄组,男性较多,但24岁以下年龄的未婚人口基数大(占全部未婚人口的73.7%),所以终生未婚的男性人口在全县总人口中比例不大。
   第二节计划生育一、组织机构
  1964年,成立了县计划生育指导委员会,县委副书记任主任,日常工作由妇幼保健站主持,并配有1名专职干部抓具体工作。各公社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0年6月,县委成立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计划生育办公室。1983年,重新成立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办公室合署办公。
   各公社(乡)、场、镇和大队(村)建立基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全县形成计划生育工作指导网。1979年起各公社(乡)、镇都配备了1—3名计划生育专职干部。
   二、节育措施解放前,人口生育一直处于无计划状态,且以多子多孙为福,直至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前期,群众仍无计划生育观念。
   解放后由于社会安定,卫生保健事业发展,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加上晚婚节育宣传不够,生育过早、过密、过多,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上升。六十年代中期起,开展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开始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宣传教育1963年,石城县人民委员会向全县发出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通知,要求全县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和避孕技术指导活动。同年,县人民医院成立了避孕技术指导门诊部,负责避孕技术指导和发放避孕药具等工作,各公社卫生院和药材公司门市部都要紧密配合上述工作。与此同时,全县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形式有幻灯、电影、广播、黑板报、街道宣传,而且逢会必讲。县印刷了计划生育宣传小册子1万本,发至全县各地。当时,县委副书记陈仪才的爱人黄春秀、县妇联主任曾琦和几名医生带头做了结扎手术,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全县当年结扎人数15人,人工流产10人,上环30人,出售避孕套、避孕药物若干。1965年,计划生育试行工作从城镇传入到人口较稠密的公社。4月份,赣州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现场会在屏山公社和横江公社秋溪大队召开,会议期间做男女结扎手术130余例,为开展石城的计划生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县委、县政府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提倡晚婚晚育,落实节育措施,并开展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宣传。1984年着重宣传了中共中央7号文件,县委、县政府抽调400多名干部深入到15个公社(镇)137个生产大队进行宣传。是年领独生子女证的夫妇达到575对。到1985年止,全县累计有27224人落实了各种节育措施,少生了36873人,出生率下降到11.8‰,自然增长率下降到4.98‰。
   提倡晚婚晚育1979年,县人民政府制订了《限制盲目生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奖励晚婚、限制早婚的规定。在广大青年中大力提倡晚婚晚育,至1985年,晚婚晚育率有明显提高。小姑乡俗素尚早婚。1975、1976两年该乡新婚夫妇46对,男性平均年龄21.56岁,25周岁以上者8人,占当年结婚男性青年的17.4%;女性平均年龄19.3岁,22周岁以上者3人,占当年结婚女性青年的6.5%。1985年新婚夫妇62对,男性平均年龄23.62岁,25周岁以上者18人占29.03%;女性平均年龄21.69岁,22周岁以上者24人,占38.7%。两个年度比较:男性晚婚比率为29.03∶17.4,平均年龄上升2.06岁;女性晚婚比例为38.7∶6.5,平均年龄上升2.39岁。
   [=此处为表格(表6—71978—1985年晚育情况统计表)=]贯彻节育政策石城县自1963年开始就有人用避孕工具避孕,并有少数人进行了结扎手术或人工流产。1964年8月,县委提倡生孩子“一两个为宜,最多不超过3个,生育年限间隔四五年”,同年县人民委员会下文规定,对于采取了节育、绝育措施的对象给予休假和全部报销手术费的待遇,鼓励和促使一部分人采取了节育措施。1979年6月提出“大力提倡只生一胎,坚决杜绝第三胎”的口号,组织了全县计划生育“大会战”。1981年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四定一包”(定时间、定任务、定奖励、定对象,包思想工作)的责任制,领独生子女证的夫妇达187对,1983年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布告”,健全了计划生育制度。
   奖惩措施
  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下文规定,对于采取了节育、绝育措施的对象给予休假和全部报销手术费的待遇。
  1979年6月10日,县革委会下达14号文件,制订了计划生育奖惩办法,对只生一个孩子和采取节育措施者给予奖励和优待,对早婚者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制裁。
  1981年11月制订了《石城县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规定已生两个和两个以上孩子的育龄妇女,一般应采取绝育措施;领了《独生子女证》者发给奖金和保健费,在住房、入托、就医、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农民免缴集体提留1份;实行节育手术者,给予休假和营养补助;对违反计划生育,超胎生育者,则征收计划外生育费或多子女费,并施行“七不”(不评模、不评奖、不调资、不招工、不提干、不晋级、不入党入团);对于散布流言,打击陷害,殴打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和积极分子,以及为人非法取环者给予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计划生育好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
  1982年2月,县委、县政府又颁发了《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规定对不执行奖惩制度的有关人员给予经济制裁直至执行政策为止。至1985年止,干部、职工严重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案件有41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了开除党籍、留党察看、撤销职务、开除公职、开除留用、降职降薪处分或征收多子女费等。
   在司法部门的配合下,自实行奖惩制度以来,处理了5起非法取环和殴打计划生育干部的案件。
   三、节育技术
  1962年以前,节育技术停留在如何服用避孕药及使用各种避孕工具阶段。1963年在县妇幼保健站设立了计划生育指导委员会,县人民医院除上环和人工引产外,还施行男女结扎手术。
   七十年代初只有横江、小松卫生院能做四种节育手术。1979年,全县计划生育的技术力量有很大发展,全县15个乡(镇)卫生院均能做好四种节育手术。是年,组织了由县人民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医生组成的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进行手术后遗症、手术后并发症、病残儿会诊及鉴定。对已扎而又符合再生育者,发给准生证,并为之做吻合手术。几年来为7名准生夫妇做了吻合手术,有4名妇女已怀孕生育。
   [=此处为表格(表6—8历年节育人数统计表)=]第四十章姓氏谱牒石城为闽赣交界县份,自商周至秦汉的漫长岁月中,土著居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晋永嘉元年(307),郑氏求安兄弟从古揭阳县(今宁都县境)来到小松下南桥落户,是现存谱牒所载最早迁入的客户。隋唐至五代十国石城建县前后凡600余年,先后有余、傅、胡、温、许、赖等20余姓迁入居住,至清末,迁入姓氏已达百余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至200余姓。
   昔时,普遍崇尚姓氏宗族观念,宋代始有谱牒之兴,石城现有主要姓氏几乎都存有谱牒。谱牒是当时地方姓氏、家族、人口等方面的资料汇集,所以本志均予收集记载。解放后,国家禁止建祠修谱,以防止封建族权复活和产生新的宗族、姓氏矛盾。
   第一节姓氏一、清代前的石城姓氏自西晋至五代时期,邑境内有刘、郑、余、傅、胡、温、许、赖、廖、杜、严、花、杨、鄢、洪、汤、金、何、联、雷、李、王、熊、高、毕、龚、兰、罗、邓、朱等30余姓居住,其中刘、余、杨、严、蓝、罗、邓、朱、花、洪、鄢、汤、金、何、联等15姓未留后裔,或外迁,或衰落湮灭,现境内刘、余、杨、严、蓝、罗、邓、朱、何等姓为以后从别地再迁入者。
   上述古姓氏的流迁分布情况按地域分述如后:琴江镇兴隆街:唐贞观年间,胡敏居从宁都迁此定居。
   毕家屋:南唐保大十三年(955)毕赞玉因避兵乱从抚州乐安迁此建村。
   木兰乡上联坊:唐初,联氏从南迁来开基。
   高田乡高田圩:唐初,何氏从丰城县、龚氏从乐安县迁来定居。
   江下:唐代,吉氏在此建村。
   阳斜:唐末,杨氏从福建迁此建村。
   上温寮:唐初,蓝氏迁来搭草寮定居。
   湖坑:唐初,胡氏迁来开基。
   雷雨坪:唐末由雷氏建村。
   小松乡大坑:东晋末年,郑宏从附近南桥村迁此。
   桐江:唐中叶,由严氏开基。
   上村:唐末,许十郎从邻村乌都坨迁此。
   牌坊下:古名乌都坨,唐乾符六年(879),许十五郎从虔州(今赣州)避乱迁来。
   下南桥:西晋永嘉元年(307),郑求安从南康郡揭阳县兴隆里的竹园庄(今宁都县境)迁此。
   上南桥:西晋永嘉元年,郑求福从下南桥分居于此。
   杨村:唐代,刘氏在此定居。
   桥头:五代十国乾化年间,许九郎从桐江乌都坨迁此。
   岩岭乡杜家:唐中叶,杜姓从宁化迁入。
   下罗:唐末,罗姓在此建村。
   邓家坑:相传隋初,邓姓在此建村。
   朱家:唐初,朱姓在此开基。
   村里:唐末,温淑源从邻村北坑迁此。
   上土楼:五代十国末期,温俱朝从邻村堂下迁此。
   北坑: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温同保从本县东南坊鹅窝里迁此。
   观下乡半迳:后梁乾化年间,李德荣从广昌县直寨坝迁此。
   鹅窝里:唐开成元年(836),温少四郎从宁都县乌村大路背迁此。
   仙姑岭:相传秦末,刘华避乱住于山上。
   屏山乡屏山圩:相传唐初杨氏建村。
   陈坊:唐初,杨氏建村,名杨家村。
   龚坊:南唐初,龚氏从浙江迁此建村。
   大坪头:相传隋初余姓建村,后外迁。隋末,傅必和从宁都县黄尚州迁入。
   崠下:唐初,傅孟恭四兄弟从大坪头迁入。
   莲塘下: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赖少一郎从虔化(现宁都县境)官竹园迁此。
   曾家岭:相传唐初由鄢氏开建,名鄢家塅。
   灌头陂:唐会昌年间,赖二郎从屏山莲塘下迁此。
   窑背上:唐咸通十一年(870),廖温八郎从宁都县黄陂迁此。
   大由乡河背:相传唐中叶由洪氏开建。
   古心塅:相传唐末由汤氏开建。
   横江乡背屋:唐武德年间,赖选郎从虔化(宁都)赤竹坪迁此。
   烂泥坑: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60),高懋昭从宁化县迁此建村。
   小姑乡小姑村:相传唐初李氏建村,名李家村。
   龙岗乡枫树下:相传唐初由花氏建村。
   洋地乡上弼:唐垂拱年间,赖子珪从横江秋溪迁此。
   [=此处为表格(表6—9石城县古姓氏一览表)=]注:郡名为该姓最早之发源地;姓前有*者,为现县内无其后裔之姓,下同。
   [=此处为表格(续表)=]宋、元、明、清诸代相继迁入邑境居住之姓氏,详见表6—10。
   [=此处为表格(表6—10建县后迁入姓氏调查表)=][=此处为表格页(续表)=][=此处为表格页(续表)=]注:姓前有*号者为再迁入之姓 [=此处为表格(续表)=]二、民国以后的石城姓氏民国时期及解放以后迁入的姓氏有:龙、丁、梁、田、章、茅、舒、毛、曹、成、储、鄢、姚、晏、涂、冯、梅、方、管、战、钱、华、匡、房、凌、贺、于、武、陶、吕、甘、段、谭、喻、闵、郝、申、骆、缪、阙、阴、漆、陆、樊、詹、韩、戴、祖、孟、苑、车、俞、辛、项、干、屈、敖、邵、盛、易、臧、湛、君、欧、幸、贾、郁、鲍、庄、雀、卜、卫、单、时、习、左、侯、潭、郢、刀、甫、发、楼、艾、桂、宫、丰、宗、皮、慕、向、况。
   民国三十七年《江西通志稿》所载石城姓氏资料主要姓氏:陈、黄、温、刘、赖、李、邓、熊、潘、廖、郑、周、杨、罗、张、吴、许、曾、徐。
   较次姓:龚、余、朱、卢、胡、黎、崔、肖、高、何、王、姜、彭、游、邹、邱、孔、董、尹、马、范、宋、魏、谢、傅、郭、叶。
   稀姓:巫、伊、耿、吉、白、衷。
   次稀姓:洪、丰、钟、龙、宗、江、皮、池、苏、俞、喻、梅、雷、文、孙、韩、官、鄢、连、赵、铙、包、曹、毛、章、方、唐、康、汪、匡、程、丁、林、阎、伍、杜、闵、管、左、恭、蔡、万、向、况、宁。
   以上合计全县有98姓。
   第二节谱牒一、谱牒的兴起和内容石城为客家百姓之地,千百年来,由家化族,聚族而居,渐兴宗法。为绵世系,衍宗支,昭祖训,明裔庶,叙伦理,自宋而后,族谱家乘渐兴。县内吴、罗等姓族谱皆肇修于宋代。
   族谱既为一姓之史,其例目繁多,诸如序、源流、凡例、派系、祠训、族规族约、祭典、祭仪、服制图、继论、祠图、村图、居址记、河道记、坟图、告祖文、寿序、墓志、行略、世传、山岗契约、房系图、跋等,可谓内容丰实。按惯例每三四十年一修,历时二三年,谱成,每支房保存一部。凡人数较多之姓氏大多修有族谱(或家谱),“文化大革命”期间多被抄查焚毁。今尚幸存者仅44姓族谱194种,肇修时间多为元、明两代。
   二、现存谱牒资料已查清现在有谱牒的姓氏为胡、温、郑、毕、徐、黄、何、李、谢、王、廖、陈、吴、熊、周、许、邓、白、刘、邱、张、郭、杨、雷、孔、尹、曾、童、罗、魏、巫、施、程、高、朱、龚、范、林、董、潘、姜、兰、赖。
   第四十一章方言石城县东邻福建宁化,南界瑞金,西连宁都,北接广昌,与邻县的语言有较多的交流,相互影响。
   由于石城地处偏僻,自唐、宋以来,因避战乱而南迁的中原汉人不断流入石城境内,自秦末至清末的2000年间,石城境内先后有过百余种姓氏的居民。其中先祖在河南的20姓,山西的15姓,甘肃的15姓,山东的13姓,河北的12姓,陕西的6姓,合计80姓,约占清末前县内总姓氏的80%;其余姓氏则分别以浙江(6姓)、江苏(4姓)、湖南(2姓)、安徽(2姓)、湖北(1姓)、广东(1姓)、四川(1姓)、本省他县(2姓)迁入。
   千百年来,大量的长期的人口迁徙活动,使石城成为特殊的客家生活区域,同时也很自然地在语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系统和风格。
   石城话属赣南客家方言。
   县内各乡镇语言差别不大,唯边境地区受邻县口音影响较大,特别是岩岭、小姑两乡基本上属闽西北宁化口音。在词汇和语法上各地差异更小。
   石城话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本志所记方言“石城话”以老一辈“城里话”(即县城话)为代表,使用注音符号均为国际音标。
   第一节语音系统一、声母石城话包括零声母在内,计有23个声母。
   [=此处为表格(表6—11声母表)=]声母说明:
  1.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一般都变为送气清音,浊擦音变为清擦音。然少数老人口音中亦有少数字不送气,并带一定的浊音色彩,如:弛、池——实际发音为〓thl,雉——实际发音为cthi’。
  2.普通话中的不少“轻唇音”字(古非敷奉),在石城方言中念为“重唇音”(古帮滂并),保留了“古无轻唇音”这一上古语音特点。如“斧、粪”念p一声母,“甫、扶、吠、肥”念p‘-声母,“巫、尾、蚊、望”念m-声母。
  3.中古精、知、照(包括照二和照三)三组声母在石城方言中都读ts、ts‘、s。精组声母与细音字相拼时,读如t〓、t〓‘、〓。
  4.n与细音字相拼时实际发音为〓。
  5.中古的疑母在洪音韵前(不论开合)都读〓,在细音韵前读〓,归入n母。
  6.中古晓、匣两母在合口(或圆唇性韵母)前读f,读作开口,如:话fa〓、胡fu〓、荒f〓〓〓。
  7.普通话合口零声母字在石城方言中读开口,撮口零声母字读齐齿,声母都是v。
  8.中古见、溪、群、晓、匣五母与细音韵相拼时读c、c‘、〓,与t〓、t〓‘、〓不相混。这声母在二等前一般都读k、k‘、h,而不读c、‘c、〓。
   二、韵母石城话有61个韵母,其中舒声韵38个,促声韵19个,自成音节2个,无元音音节1个,如下表:[=此处为表格(表6—12韵母表)=][=此处为表格(续表)=]韵母说明
  1.石城方言韵母只有开口、合口、齐齿三呼,无撮口呼。
  2.除中古臻、曾、梗三摄三等韵合并为in韵(其中知照两组声母字在外),方言中收-m、-n、-〓尾及收-p、-t、-k尾的字,与中古音系大致相同,阳声韵与入声韵的配合十分整齐(只有少数唇音-m尾音改收-n尾,如“禀”、“品”“凡”、“贬”等),少数-p尾音改收-t尾,如“立”“笠”等。
  3.m、n为自成音节,用于否定句时,后面的音节是洪音韵母时一般用m,后面音节是细音韵母时一般用n,但是两者互换时没有截然界线。
  4.吃饭的吃是“食”,发音为st(清擦音,s后面加清闭音t),没有元音。
  5.中古一、二等韵在石城方言中一般读洪音,三、四等韵一般读细音,但在精、知、照三组声母中,存在较多的三、四等韵读洪音的现象。
  6.元音a含a(如at韵)、〓(如a韵)、〓(如ak韵)三种变种。
  7.ien韵实际发音接近iεn。
   三、声调石城话有五个声调,即阴平〓53、阳平〓24、上声〓31、去声〓32、入声〓21。
   说明:
  1.中古平声依声母清浊分为阴平、阳平。
  2.上声包括中古上声清声母,次浊声母字,以及去声清声母字,中古全浊上声字分配较乱,以读阴平、去声的为多。
  3.由于中古去声清声母字并入上声,所以去声字总数较少。
  4.上声与去声调型相似,音值也相近,但去声比较短促。
  5.入声不分阴阳。
  6.石城话的声调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两个音节声调相同时,后一个音节的声调减轻,如灯芯tin〓〓in,文凭〓n〓np‘in;一是两个相同音节重迭使用时,后一个音节变阳平。
  如:哥哥ko〓ko〓,公公ku〓〓ku〓〓。
   四、声、韵、调关系石城话声、韵、调配合情况为: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不与t〓、t‘〓、〓、c、c‘、〓相拼;齐齿呼韵母不与k、k‘、h、〓、ts、ts‘、s相拼。石城话的声母与舒声韵配合时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母与促声韵配合时,声调为入声。
   五、文白读差石城话中文白读差别明显。其中声母\[〓],韵母\[a〓]、\[ia〓]所构成的音节全部为口头语音节。
   六、同音字表本志所搜集的同音字绝大多数为常用字,所用声调符号沿用旧有的发圈法,标法如下:阴平c□阳平〓□上声c□去声□〓入声□。
   除声调符号外,还使用了如下几种符号:=加在字词下,表示文读或书面语词;一加在字词下,表示白读或口语词;〓加在字下,表示用的是同音字,与该字的原有字义无关;□表示写不出或没有必要写出的字;△标在字右上角,表示该字有两种以上读音。
  1韵 cts〓知蜘支枝之芝肢cts〓纸旨指止址制置智致至梓志誌痣脂ts〓〓治滞 cts‘〓痴雉〓ts‘〓池迟持cts‘〓翅齿耻稚疵嗤ts‘〓с痔 cs〓尸诗〓s〓匙时莳鲥сs〓世始屎试势s〓〓矢恃侍视示逝誓嗜是 〓韵 〓 cl〓而儿cl〓耳尔汝 ck〓佢(他)ck〓锯 〓〓〓鱼 ch〓去 cts〓猪姿兹资滋辎谘cts〓紫子煮梓 cts‘〓苎雌〓ts‘〓瓷慈磁锄ts‘〓箸字牸寺 cs〓书师斯私司丝狮思cs鼠祠词辞饲嗣伺cs〓史使驶赐世s〓〓似祀士仕柿事俟巳 o韵 cpo波菠玻跛坡cpo簸播 cp‘o婆p‘o〓薄 cmno摸馍〓mno磨△魔摩mo〓磨△ 〓fo和cfo火伙货夥fo〓祸豁 cvo窝倭窠蜗〓vo禾vo〓镬 cto多cto朵躲剁△垛to〓剁△ ct‘o拖舵ct‘o驼驮砣сt‘‘o妥椭t‘o〓惰唾堕 〓no挪捼noc糯懦 clo啰〓lo罗锣箩骡螺脶сlo裹课裸 cko哥歌戈锅 ck‘o柯苛科 c〓o我〓〓o蛾饿鹅讹〓o□(呆)〓o〓饿卧 〓ho河何荷ho〓贺郝 сtso左佐做 cts‘o坐cts‘o搓矬锉措错ts‘o〓座 cso蓑梭唆сso锁琐唢 c〓o呵阿啊屙 a韵 cpa巴疤芭cpa欛坝爸霸把 〓p‘a钯耙爬琶杷сp‘a怕帕p‘a〓罢稗 cma马妈蚂码玛〓ma麻麻〓蟆〓cma骂 cfa花哗〓fa华铧划△сfa化fa〓话画划△ cva蛙洼娃 cta打 ct‘a他她它牠 cna拿〓na那哪娜挪△ cla拉cla□(破开)cka家傢加痂嘉佳瓜呱〓ka□(方位,那)cka假嫁贾△价架稼寡剐 ck‘a夸ck‘。垮跨卡咔 c〓a□(张开)c〓。牙芽伢衙c〓a雅瓦〓〓〓砑 cha哈〓ha虾霞瑕暇遐ha〓下厦夏 ctsa渣遮抓ctsa诈榨炸者蔗窄 cts‘a叉杈差△车〓ts‘a查搽茶cta‘a岔扯 csa沙纱莎砂佘赊奢畲〓sa蛇鼠薯csa舍捨赦耍傻洒晒sa〓社射麝 c〓a鸦桠c〓a哑亚 〓I韵 cv〓I哀cv〓I爱蔼 ct〓I碓 ct‘〓I胎ct‘〓I台抬苔ct‘〓I腿t‘〓I〓代袋贷 ck〓I该ck〓I改盖 〓k‘〓I开ck〓I凯概溉慨 〓〓〓I呆獃c〓〓I外(外公)〓〓I〓碍外△ ch〓I海 сts〓I嘴 cts‘〓I才材财裁豺cts‘〓I菜 〓s〓I鳃腮摔甩cs〓I税 ei韵 cpei悲杯cpei背揹辈贝 cp‘ei坯呸〓p‘ei培赔陪肥裴сp‘ei配p‘ei〓焙佩倍珮吠 cmei尾△每〓mei霉梅枚尾△cmei妹mei〓昧寐 c〓ei灰恢〓fei回茴迥cfei悔晦fei〓惠慧会汇贿 cvei煨喂cvei□(敲击)vei〓会△ chei咳hei〓是 ai韵 сpai拜摆 〓p‘ai排牌cp‘ai派p‘ai〓败 〓mai买〓mai埋霾mai〓卖迈 〓fai怀淮槐fai〓坏 〓vai歪 ctai呆ctai戴带歹tai〓□(赖□俚,疲倦状)〓t‘ai掭〓‘tai□(漂洗干净)ct‘ai太泰态汰t‘ai〓大 cnai奶乃乳nai〓奈耐 clai来莱clai□(麻疯)lai〓赖籁 ckai街乖皆阶稭ckai解丐介芥界尬疥届怪戒诫 ck‘ai揩ck‘ai楷械蟹快会△(会计)chai〓(我)挨〓ai崖涯捱〓c〓ai艾隘 chai咳〓hai孩鞋偕chai懈hai〓□(给)ctsai灾栽斋哉сtsai宰载债再磜 cts‘ai猜差△搓〓ts‘ai〓сts‘ai采彩採睬踩蔡ts‘ai〓在寨 csai筛〓sai柴csai赛帅 〓〓ai埃c〓ai矮 〓m韵 〓m〓u谋cm〓u某庙m〓u〓贸茂懋 cf〓u浮сf〓u否 ct〓u兜蔸抖ct〓u斗陡 сt‘〓u偷〓t‘〓u头投ct‘〓u透t‘〓u〓豆逗痘 сn〓u□(凶)〓l〓榴楼搂耧缕蒌сlau篓lau〓漏陋 ck〓u拘驹勾钩沟阄сk〓u狗够构媾苟救韭 〓k‘〓u舅邱丘抠ck‘〓u寇叩扣口△k‘〓u〓旧 〓〓〓u牛c〓〓u偶藕隅 〓h〓u厚坵〓h〓u侯喉猴ch〓u口△h〓u〓候后 〓ts〓u皱绉周舟州洲邹〓cts〓u昼走帚奏咒揍 cts‘〓u抽〓ts‘〓u酬愁绸筹售cts‘〓u臭丑醜凑ts‘〓uc纣宙轴 cs〓u搜馊收嗖蒐〓s〓u仇雠сs〓u兽手首守瘦嗽薮s〓u〓寿受授绶 〓〓〓u欧讴瓯区(姓)c〓〓u沤呕 au韵 cpau包cpau豹报保宝饱褒堡 cp‘au泡跑抛〓p‘au袍刨cp‘au砲炮爆p‘au〓鲍暴雹抱菢孵 cmau毛〓mau矛茅有锚cmau卯铆mau〓貌冒帽 cvau□(哭)сtau刀ctau叨ctau到倒岛捣祷 ct‘au滔焘ct‘au掏桃陶淘涛逃ct‘au套讨导t‘au〓盗道稻 〓nau铙桡cnau恼脑nau〓闹 clau捞△clan捞△劳牢唠clau老佬 ckau交郊胶教△高膏羔糕篙ckau搞稿告较窖教△ ck‘au□(组合)сk‘au靠考烤 c〓au咬〓au遨敖廒□(歪)〓au〓傲 chau蒿酵chau毫豪耗cnau好孝hau〓效校号浩 ctsau找昭遭招朝△糟燥诏沼ctsau罩灶躁蚤早枣照 cts‘au超抄钞操耖cts‘au朝槽曹潮巢漕嘲嘈cts‘au炒吵糙草皂ts‘au〓赵兆造肇 csau骚臊烧〓sau嫂笊韶邵сsau少扫稍潲sau〓绍召 c〓au袄凹〓au垇坳奥懊澳 〓m韵 cts〓m针斟棒臻сts〓m枕 〓ts‘〓m沉 cs〓m森参深僧сs〓m沈审婶渗s〓m〓甚 〓p韵 ts〓p〓执汁 s〓p〓湿十什拾虱 on韵 ckom甘柑泔сkom感憨 clk‘om堪龛勘ck‘om坎 chom含函涵ho〓撼憾 op韵 kop〓鸽 k‘op〓磕 hop〓合盒 am韵 сfam泛fam〓范犯患乏 ctam躭耽担ctam胆 ct‘am贪〓t‘am潭谭谈痰c‘tamn探‘tam〓淡 〓nam男南楠 〓am蓝篮lam〓舰览揽榄滥缆 ckam尴ckam鉴监△减缄 ck‘am砍□(压)〓am岩 cham□(压)cham衔咸cham喊ham〓陷 ctsam瞻簪ctsam占佔斩 cts‘am参△〓ts‘am蚕cts‘am惨 csam衫三〓sam蟾csam陕 c〓am□(压)ap韵 fap〓法伐筏阀 tap〓答搭 t‘ap踏拓塔榻塌 nap〓纳衲 lap〓腊蜡镴 kap〓夹甲胛匣挟 k‘ap〓恰掐客 hap〓狭峡洽 tsap〓摺褶 ts‘ap〓杂 sap涉摄 〓apc鸭押压 〓n韵 cp〓n奔cp〓n本笨畚 〓p‘〓n盆 cm〓n蚊〓m〓n门们m〓n〓闷焖 cf〓n分芬昏婚纷〓f〓n魂焚坟cf〓n奋粪△愤忿粉喷f〓m〓混份浑 〓v〓n温瘟〓v〓n文纹汶闻cv〓n稳吻刎v〓n〓问 cts〓n珍真趁诊疹cts〓n振震镇 cts‘〓n陈尘cts‘〓n衬展ts‘〓n〓阵 cs〓n身申伸〓s〓n唇娠辰晨臣cs〓n搧扇s〓n〓慎肾单(姓)善膳缮 〓t韵 p〓t〓不 p‘〓t〓勃 m〓t〓没殁 f〓t〓忽勿弗佛拂彿狒 v〓t〓杌物 h〓t〓核 ts〓t〓铡哲折浙质 ts‘〓t〓蜇彻辙撤出姪侄秩 s〓t〓舌设瑟实失 〓〓t〓噎 〓It韵 p〓It〓钵拨 p‘〓It〓拔钹泼 m〓It〓抹末沫 f〓It〓活 t〓It〓掇 t‘〓It〓脱夺 I〓It〓捋 k〓It〓割葛擖刮聒 k‘〓Itc阔 h〓It〓喝渴豁△ ts〓It〓拙 ts‘〓It〓撮 s〓It〓刷涮 on韵 сpon般搬cpon半 cp‘on伴拌〓p‘on盘cp‘on叛判绊p‘on〓□(打□换工)сmon满△mon瞒cmon满△ cfon欢〓fon完桓cfon皖fon〓缓 cvon安鞍cvon腕豌剜碗按案宛von〓换 〓hon寒韩 an韵 сpan班斑扳攀颁cpan板版扮 сp‘an潘сp‘an盼襻p‘an〓办 〓man蛮man〓漫曼慢幔蔓 сfan番翻幡〓fan烦繁凡樊帆矾cfan反贩fan〓饭宦幻 cvan弯湾〓van还△сvan玩挽晚van〓万 ctan丹单掸惮ctan旦诞 ct‘an滩摊ct‘an檀弹△坛сt‘an炭叹坦毯t‘an〓弹△蛋但 cnan难△nan〓难△ clan懒clan阑栏拦澜lan〓烂 ckan鳏间奸艰关ckan简柬拣裥间△ ck‘an刊 〓an顽c〓an眼〓an〓雁岸 chan闲娴han〓限 сtsan站赞盏 cts‘an餐〓ts‘an残cts‘an灿铲产剷ts‘an〓栈 csan珊删山csan伞散撒疝 〓t韵 pat〓八 mnat〓袜 fat〓罚发 vat〓滑猾 ‘tat〓达 nat〓捺 lat〓辣痢 hat〓瞎辖 tsat〓扎轧 ts‘at〓察擦嚓 sat〓杀萨 〓〓韵 cpa〓冰崩 cp‘a〓〓烹сp‘a〓朋鹏 cmna〓猛锰ma〓〓孟 〓f〓〓弘宏泓 ct〓登瞪镫 〓t‘〓〓腾誊滕藤 〓n〓〓能 l〓〓楞愣 ck〓〓庚赓羹耕跟根筋龈сk〓〓更耿哽埂 ck‘〓〓近ck‘〓〓肯垦恳 〓〓〓银 ch〓〓亨〓h〓〓行△衡痕сh〓〓肯h〓〓杏幸狠恨 cts〓征蒸争筝铮挣贞祯曾增憎cts〓〓拯证症正整政 cts‘〓〓称睁〓ts‘〓〓惩澄丞呈程逞层曾△ts‘〓〓秤 cs〓〓升生牲笙甥声〓s〓〓乘绳塍(堘)承成诚cs〓〓胜省s〓〓〓剩盛 〓k韵 p〓k〓北 p‘〓k〓迫帛魄 m〓k〓墨默陌脉 f〓k〓获 t〓k〓得德 t‘〓k〓特 n〓k〓□(掐)l〓k〓勒肋 k〓k〓格革 k‘〓k〓刻 〓〓k〓扼 h〓k〓黑赫核 ts〓k〓则侧织职责 ts‘〓k〓贼直值测殖植泽策斥厕 s〓k〓室塞色啬蚀识式饰适释 〓〓韵 cp〓〓帮邦cp〓〓榜谤绑 〓p‘〓〓滂傍庞cp‘〓〓螃胖p‘〓〓〓蚌 〓m〓〓〓忙茫虻盲cmn〓〓莽蟒m〓〓〓望 cv〓〓汪v〓〓王黄cv〓〓往枉v〓〓〓妄旺 cf〓荒慌谎方芳f〓磺皇蝗肪房防妨晃幌纺仿彷访放c〓cf〓〓 ct〓当△ct〓党档挡当△〓〓 ct‘〓〓汤〓t‘〓〓堂棠螳唐糖塘醣搪ct〓倘趟荡烫趟宕〓 〓n〓l囊曩瓤穰 ck〓〓冈刚岗纲钢缸光江肛扛豇ck〓〓广讲港降虹 ck‘〓〓康糠kc‘〓〓狂诳逛kc‘〓〓慷抗炕旷况 c〓〓〓昂 ch〓行△航杭h〓〓巷项 〓l〓〓郎廓狼螂郎с〓朗琅烺〓浪l〓l〓〓 cts〓〓脏张椿莊装庄章樟障瘴臧c〓〓葬长△涨仗掌帐胀账奘ts cts‘〓〓仓苍疮昌菖‘〓〓藏长胀场床‘〓闯厂畅倡〓cts△cts〓创唱ts〓〓脏丈状撞 cs〓〓桑丧嗓霜孀伤双〓s〓常尝裳cs〓偿爽s〓〓尚上 с〓〓肮 ok韵 pok〓博搏剥驳 p‘ok〓薄泊拍铂 mok〓莫膜幕寞摸△ f〓k〓缚霍藿 vok〓握沃喔镬 t‘ok〓托託拓铎 nok〓诺 lok〓落烙骆酪洛络乐△ kok〓各阁搁胳角觉郭廓 k‘ok〓确壳扩搉 〓ok〓鄂愕岳嶽乐△ hok〓鹤学 tsok〓作桌卓琢啄涿捉着芍△酌焯灼绰 ts‘ok〓凿昨柞戳镯 sok〓索朔勺杓芍△ 〓ok〓恶 a韵 cpa〓扳(拉)сpa〓□(裂开)cp‘a〓澎〓p‘a〓彭膨棚сp‘a〓甏p‘a〓□(踩)(沼泽)сma〓□(很长)〓ma〓□(遮)〓va〓横va〓〓□(丢)cka〓粳羹□(~布,织布)〓ck‘a〓□(便)〓a‘〓〓硬 cha〓坑 ctsa〓正△(正月)сtsa整△(修理)csa〓生△(生子)牲鉎 ak韵 pak〓百伯柏 p‘ak〓白 mnak〓麦 fak〓划△ vak〓轭 kak〓格△隔膈 k‘ak〓揢客 hak〓赫△嚇 tsak〓摘栅隻炙 ts‘ak〓拆册赤尺 sak〓石△ i韵 cpi卑碑陂сpi鄙蔽比祕譬憋闲痺泌痱 cp‘i被〓p‘i皮疲脾琵枇сp‘i屁p‘i〓敝弊币毙备鼻篦濞 〓mi迷眉楣媚сmi美米 〓ts‘a〓橙程(姓)锃惭сts‘a〓撑tsa〓〓郑‘ cfi非飞麾挥辉晖徽菲翡蜚cfi匪废毁费 cvi威崴〓vi为违维唯惟遗围微cvi伟委萎讳逶畏卫喂vi〓位未味胃谓猬 cti□(听)cti的帝蒂缔 ct‘i梯提题啼堤ct‘i体递t‘i〓弟第悌地奈 cni你cni疑宜△尼倪呢cni拟ni〓毅义艺二式贰 cli里俚鲤cli梨里狸离黎cli李礼理li〓例厉励利痢丽骊履荔砺 ct〓i挤ct〓祭际穄剂姐姊醉 ct〓‘i妻凄萋棲ct〓i齐荠脐ct‘i砌 〓〓i西犀c〓i四死 cci机讥饥玑基稽箕cc几既己记纪计继季寄 cc‘i欺〓c‘i祁祈其棋旗期麒骑奇鳍cc‘i器弃气汽起岂启c‘i〓技妓忌 〓〓i希稀牺嬉熙с〓i兮奚c〓i喜蟢〓i〓系 c〓i衣依医伊瞖〓〓i夷姨移饴贻怡c〓i亿意以已倚椅忆漪φi〓异肄易 ie韵 cpie□(片状物)cp‘ie批披 cfie肺 ctie低ctie抵底〓 ct‘i娣〓t‘ie啼蹄ct‘ie替剃 〓nie蚁〓nie泥cnie女〓 〓lie驴犁 сt〓ie□(苎麻丝)ct〓‘ie蛆ct〓‘ie徐(姓)齐 c〓ie□(水草名)c〓ie洗细 ccie鸡〓(动词,系鞋带)cc‘ie契 c〓ie溪 io韵 cc‘io茄瘸 c〓io靴 c〓io哟 ia韵 cvia挖 ctia爹 ctsia借姐△ сts‘ia斜cts‘ia且笪ts‘ia〓藉谢 c〓ia些邪c〓ia写泻 〓〓a丫〓〓ia爷耶c〓ia也野埜 iap韵 tiap〓贴 t‘iap〓碟牒蝶谍帖□(捆缚)niap〓镊蹑业邺 liap〓猎 t〓iap〓接 t〓‘iap〓妾捷 ciap〓劫涩 c‘iap怯 〓iap〓胁协 〓iap〓靥叶页有 iu韵 cniu鱼渔愚虞娱cniu女语niu〓御 сliu吕旅liu〓虑滤 t〓iu〓拄 c〓iu须需〓〓iu徐△〓iu〓序绪叙 cciu居车△сciu举据矩踞 c〓‘iu区趋枢驱〓c‘iu渠衢瞿〓c‘iu去〓‘iu〓巨距拒具俱钜炬 c〓iu圩休虚嘘吁c〓iu许 c〓i於淤于迂盂〓〓i舆余俞馀儒愈榆愉予c〓iu与〓iu〓誉预豫喻右佑祐 i〓u韵 cti〓u丢 cni〓u扭△сni〓u扭△纽妞 cli〓u溜蹓镏cci〓u流刘浏留硫琉сli〓u柳吕铝 сt〓i〓u酒 ct〓‘i〓u秋鞦сt〓‘i〓u取娶t‘i〓u〓袖就骤聚 c〓i〓u须△鬚修羞〓〓i〓u囚泅с〓i〓u秀绣 cci〓u纠赴鸠cciau究九久炙咎 〓c‘i〓u求球俅逑 〓ci〓u休c〓i〓u朽嗅 c〓i〓u有酉忧幽优c〓i〓u如由尤油邮游犹悠鼬c〓i〓u柚宇雨羽友莠诱幼哟 φiau〓芋釉 iau韵 cpiau标彪飙cpiau表俵錶裱 cp‘iau漂△飘〓p‘iau嫖薸(浮苹)cp‘iau票漂△ 〓miau苗描瞄cmiau猫藐渺秒妙杳miau〓庙 〓tiau刁貂雕鸟△ctiau钓吊弔屌 ct‘iau挑祧ct‘iau条调△〓t‘iau跳粜t‘iau〓调△掉 〓niau饶绕尧niau〓尿 〓liau了△cliau燎辽缭疗聊寥瞭cliau了△liau〓料寥蓼 〓t〓iau焦蕉椒ct〓iau剿醮 сt〓iau锹缘〓сt〓‘iau樵сt〓‘iau俏悄t〓‘iau〓噍 сiau消肖宵霄硝销萧潇〓iau小 cciau骄娇矫浇cciau叫缴 cc‘iau跷撬〓〓〓‘iau乔矫侨桥荞cc‘iau窍c‘iau〓轿 c〓iau嚣枵с〓iau晓 c〓iau妖邀腰要△吆幺〓〓iau鹞摇谣瑶窑姚cφiau扰舀要△φiau〓耀跃 i〓m韵 сli〓m林淋临cliam檩廪 сiamt〓浸 ct〓‘iam侵〓t〓‘iam寻ct〓‘iam寝 c〓iam心 cciam今金сci〓m禁锦襟 〓ci‘i〓m琴禽擒 ci〓n阴音荫〓〓i〓m壬淫〓i〓n饮〓i〓m〓任纴赁 i〓p韵 ni〓p〓□(装入)i〓p〓泣立 t〓i〓p〓集缉辑 〓i〓p〓习 ci〓p〓急级给 c‘i〓p〓及吸 φi〓p〓入揖 iam韵 сtiam掂点店 ct‘iam添〓t‘iam甜ct‘iam舔 cniam染拈〓niam粘严酽沾cniam俨niam〓念唸廿 lian廉镰帘liam〓敛殓 tiam尖 t〓‘iam签〓t〓‘am潜t〓‘iam渐暂 〓iam歼 ciam兼сciam检剑 c‘am谦cc‘am搛钳cc‘am〓欠歉c‘iam〓俭 c〓ia〓n嫌с〓iam险 c〓iam醃鲇〓〓iam炎盐阎檐c〓iam冉淹厌阉〓iam〓艳焰滟 in韵 сpn彬宾槟兵殡冰鬓сpin并姘禀併丙秉炳柄 сpin拼〓p‘in贫频凭萍平屏评坪сp‘in品聘p‘in〓病 〓min民抿岷明萌冥螟名铭鸣cmnin悯敏闽皿 〓fin熏勋薰埙cfin训 cvin晕vin云芸耘cvin永咏泳cvin〓运韵孕闰润 ctin灯订ctin凳鼎 ct‘in汀厅△tin〓邓定 cnin凝佞宁人 clin邻灵鳞磷麟零铃拎伶陵凌菱玲翎lin〓吝另 ct〓in津睛晶精ct〓in俊进迥炯 ct〓‘in亲青清蜻ct〓‘in情秦t〓‘in〓尽净静靖儘 c〓in辛莘新星腥〓in旬荀洵询循巡c〓in醒△笋榫迅性〓in〓殉 ccin斤君军均钧京荆经ccin谨劲境景警敬竟镜 cc‘in卿轻〓‘in琼菌勤裙cc‘in倾顷窘庆c‘in〓郡競 с〓in欣馨兴c〓in刑型形陉с〓in兴△ с〓in殷英鹰〓〓in仍扔蝇营莹迎〓〓in隐应颖映影印 it韵 pit〓笔毕必 p‘it〓匹弼 mit〓密蜜 nit〓日 lit〓笠粒率△ t‘it〓七柒漆疾膝 〓it〓悉戌恤 cit〓吉橘 c‘it〓乞讫迄屈倔崛 〓it〓一逸抑 ik韵 pik〓逼碧璧 pi‘k〓擘僻闢辟 mik〓觅 vik〓域役疫 tik〓的滴嫡镝嘀 t‘ik〓踢剔敌狄惕 nik〓匿逆溺 lin〓力歴曆 t〓ik〓即〓积〓 t〓‘ik〓籍戚寂 〓ik〓息熄媳析浙 cik〓戟击激 c‘ik〓极吃 〓ik〓亦翼益镒溢译液 ien韵 сpien鞭编边cpien扁变匾 cp‘ien篇偏遍сp‘ien骗片蝙 сmien免〓mien棉绵眠сmien勉娩缅渑面 сfien掀〓fien玄眩悬 сvien冤渊〓vien丸员沿园袁辕铅援cvien远怨 сtien颠巅癫сtien典 сt‘ien天〓t‘ien田填滇阗t‘ien〓电殿 〓nie年元言原源cnien碾辇研捻撵阮乳〓 сlien□(搬)ct〓ien煎ct〓ien剪箭荐 сt〓‘ien迁千跹〓t〓‘ien钱前全泉〓t〓‘ien浅t〓ien〓贱溅饯笺 с〓ien鲜△宣先〓〓ien涎旋鏃сn癣鲜△线选〓ieien〓羡 сcien掮肩坚捐绢娟ccien建见捲眷笕 сc‘ien圈牵〓c‘n乾虔拳权颧c‘劝遣谴‘犍健腱件倦 〓ieciencien с〓ien掀△轩〓〓ien贤с〓ien显〓ien〓现苋 iet韵 piet〓屄鳖 p‘iet〓别撇 miet〓灭篾 fiet〓血穴 viet〓悦阅越曰粤 tiet〓跌 t‘iet〓铁 niet〓聂热孽捏月 liet〓列烈冽裂劣栗律慄 t〓iet〓节 t〓‘iet〓切截绝 〓iet〓薛泄屑雪 ciet〓结洁厥诀决阙 c‘iet〓杰揭掘撅缺 〓iet〓歇蝎 〓iet〓拽乙 ion韵 〓nion软 i〓〓韵 〓pi〓〓板(木板)畈(土畦)cni〓〓芒cmi〓〓网朝 〓ni〓〓娘cni〓〓仰ni〓〓〓让 cli〓〓两辆〓li〓〓良凉量粮梁粱樑сl〓〓俩li〓〓〓亮谅量 ct〓i〓将△浆сt〓〓〓〓将△酱奖桨 ct〓‘i〓枪呛〓t〓‘i〓〓墙ct〓‘i〓〓抢t〓‘i〓〓〓象 ci〓〓相箱厢湘襄镶骧〓〓i〓〓详祥庠с〓i〓〓想相△〓i〓〓〓〓象橡匠 c〓i〓〓疆僵姜礓缰 c〓‘i〓〓羌匡眶筐框腔〓c‘i〓i〓强△сc‘i〓〓强△ c〓i〓〓香乡c〓i〓〓享響向响 c〓i〓〓央秧殃痒〓φi〓〓羊洋烊扬杨阳疡佯〓〓i〓〓养φi〓〓样酿哴(人多)iok韵 niok〓弱虐疟 liok〓掠略 t〓iok〓爵嚼鹊 〓iok〓削 ciok〓脚钁 c‘iok〓郤 〓iok〓若约药钥跃 ia〓韵 cpia〓□(酒药)сpia〓饼柄〓(藏)〓p‘ia〓坪屏平p‘ia〓〓病 〓mia〓名mia〓〓命 cfia〓兄 ctia〓丁钉疔сtia〓顶 〓t‘ia〓听厅添 〓nia〓染nia〓〓□(~牛,放牛)clia〓〓岭领△ ctia〓精△сt〓ia〓井 ct〓‘ia〓青〓a〓晴ct〓‘ia〓请t〓‘ia〓〓尽 c〓ia〓星腥с〓ia〓醒姓 〓cia〓惊〓cia〓颈镜 cc‘ia轻〓c‘ia〓钳сc‘ia〓磬 cφia〓影 i〓k韵 piak〓壁 p‘iak〓劈 tiak〓□(抱)t‘iak〓笛籴□(~鱼,钓鱼)iiak〓额(额头)t〓iak〓迹脊 t〓‘iak〓蓆藉△ 〓iak〓腋锡饧 iu〓韵 〓niu〓浓 cliu〓隆龙 ct〓iu〓踪ct〓iu〓纵□推 〓t〓‘iu〓松从 c〓iu〓嵩松△〓iu〓〓诵颂讼 〓ciu〓弓躬宫恭供cciu〓拱 cc‘iu〓穷сc‘iu〓恐 с〓iu〓胸凶汹〓〓iu〓熊雄с〓iu〓嗅 〓φiu〓融茸容蓉榕鎔庸冗荣溶сφiu〓雍痈甬拥蛹勇涌踊 iuk韵 niuk〓肉玉狱 liuk〓六陆绿录 〓iuk〓肃宿缩黍粟俗续 ciuk〓剧 c‘iuk〓畜局曲粬掬麴菊鞠 〓iu〓k〓育 φiul〓郁辱褥欲浴裕 u韵 cpu□(蹲)сpu补布佈怖斧 cp‘u铺簿捕〓p‘u蒲菩脯cp‘u甫普谱浦铺△埠p‘u〓步部 cmu母拇〓mu模摹巫诬сmu墓舞△mu〓慕暮 〓fu呼夫伕肤敷俘麸〓fu胡湖狐壶乎瓠鬍符芙cfu虎浒赴付赋傅△副沪戽跗附府俯腑抚釜fu〓户互护腐父侮傅△ cvu坞〓vu无cvu武舞△鹉vu〓务雾 ctui都嘟сtu堵赌妒肚△褚 ct‘u肚〓t‘u徒屠途涂图c‘tu土吐杜兔t‘u〓度渡镀踱 〓nu奴努cnu〓nu〓怒 clu橹□(锈)〓lu卢炉芦鸬庐clu虏鲁露lu〓路璐赂鹭麓 сku姑孤估菇сku古故顾〓牯锢股鼓 ck‘u箍〓ck‘u苦库裤 c〓u吴蜈吾梧娱с〓u五午伍仵〓u〓悟误 ctsu租朱硃珠诛株蛀诸ctsu主注祖註组阻驻蛀铸 cts‘u初粗柱〓ts‘u厨除橱雏锄сts‘u醋楚处ts‘u〓住助 csu苏疏蔬书△输抒酥梳竖舒〓su储薯殊姝csu素诉所戍数庶恕暑署嗦塑絮su〓树 uei韵 ctuei堆сtuei对 ct‘uei推t‘uei〓坠队兑蜕 cnuei〓 cluei〓〓luei雷擂сluei垒累△luei〓累△彙 ckuei规龟归闺圭硅ckuei诡轨癸鬼桂贵鳜 ck‘uei亏窥盔恢奎〓k‘uei逵葵魁櫆ck‘uei跪傀块k‘uei〓柜愧 〓〓uei危桅〓uei〓伪魏 tsuei追锥сtsuei最缀赘醉 cts‘uei吹炊崔催摧сts‘uei槌锤cts‘uei翠粹ts‘uei〓罪 un韵 сtun敦墩蹲ctun顿扽吨 〓t‘un屯豚臂囤t‘un〓饨盾沌钝遁 nun〓嫩 clun伦〓沧轮仑lun〓论 сkun滚棍 ck‘un坤昆崑сk‘un困捆 ctsun尊сtsun准 cts‘un春椿cts‘un存cts‘un寸揣蠢 csun孙〓sun纯莼醇淳csun逊舜sun〓顺 uIt韵 t‘uIt〓突 kuIt〓骨 k‘uIt窟 tsuIt〓卒猝 ts‘uIt〓出 suIt〓术率△秫 uon韵 ctuon端ctuon短〓 〓t‘uon团t‘uon〓断段锻煅缎塅 cnuon暖 〓luon銮栾滦鸾cluon卵luon〓乱 ckuon观冠官棺乾△干△旰сkuon贯灌惯罐馆管干△竿杆秆 ck‘uon宽ck‘uon看款 chuon旱鼾chuon寒韩chuon唤焕汉罕huon〓汉焊翰瀚 ctsuon专钻△сtsuon钻△攒转啭 cts‘uon川穿氽сts‘uon串窜纂篡喘ts‘uon〓撰篆传△ csuon酸闩栓楦csuon船csuon算蒜 u韵 〓p‘u〓蓬篷 cmu〓蒙濛сmu〓懵雺mnu〓〓梦 cfu〓风枫疯丰封峰锋蜂cfu〓冯红鸿洪虹△四肆逢缝cfu〓閧烘哄讽fu〓〓凤奉俸 cvu〓翁cvu〓瓮 ctu〓〓东冬咚сtu〓董懂〓冻岽栋 ct‘u〓通捅〓t‘u〓同铜桐筒童僮瞳胴ct‘u〓桶痛统tu〓〓动洞恸 〓nu〓农脓侬齈nu〓〓弄 clu〓笼△聋拢〓lu〓垄clu〓陇笼△ cku〓公蚣工功攻cku〓贡汞 сk‘u〓空〓k‘u〓孔控 ctsu〓宗鬃综中盅忠钟终ctsu〓总肿众种塚 сts‘u〓聪忽葱囱充〓ts‘u〓虫重△崇c〓s‘u〓铳宠ts‘u〓〓仲重△ csu〓春鬆csu〓送宋 t〓‘u〓丛 uk韵 puk〓卜朴仆瀑扑 muk木目穆牧〓〓 uk〓福幅蝠复腹覆服伏 vuk〓屋 tuk〓笃督 t‘uk。独读牍犊毒 luk〓鹿禄碌 kuk。谷 k‘uk〓哭酷 tsuk〓竹筑逐祝粥烛嘱蜀 ts‘uk〓浊族触簇 suk。速缩叔淑熟束属 m、n、st韵 cm唔m〓唔 〓n唔n〓唔 st〓食第二节词汇一、石城话词汇特点石城话与普通话比较,在词汇方面有如下不同之处:形同义别方言与普通话的同词异义现象,在石城话中主要表现,一是词义扩大,例如:食[st]——石城话中用来兼指吃饭、喝茶、抽烟,如“食饭”“食茶”“食烟”。
   再是词义缩小,即一些词语在普通话中的涵义较广,而在石城话中词义缩小了,例如:面——石城话用来单指“面条”,北方方言普遍用来兼指面粉和杂粮的制成品。
   三是词义对换,石城话与普通话同一词形,但词义恰好对换,例如:房子(石城话)——屋子(普通话)屋子(石城话)——房子(普通话)四是词义转移,某些词语本来是共同的,但在石城话中词义却已转化了。这有两种情况,一是部分转化,与原词的意义还存在明显的联系,例如:月光(石城话)——月亮(普通话)古(石城话)——故事(普通话)有的词几乎全部转化,与原词意义已无明显联系,例如:惊心(石城话)——当心(普通话)义同形别词义相同,构词词素颠倒或词素部分不同的有三种情形。词素相同,但词素颠倒的词,如:人客(石城话)——客人(普通话)康健(石城话)——健康(普通话)词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的,例如:时常(石城话)——经常(普通话)手袜(石城话)——手套(普通话)附加成分不同的,例如:裙(石城话)——裙子(普通话)老妹(石城话)——妹妹(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的词,有创新词、继承词和外来词三种。其中创新词当中有拟声词,如:φia〓〓φia〓〓t〓i〓(石城话)——蝉(普通话)督咕咕(石城话)——布谷鸟(普通话)还有描写与比喻词语,例如:打摆子(石城话)——疟疾(普通话)月照瓜子(石城话)——向日葵(普通话)还有避讳与迷信词语,例如:点茶(石城话)——买中药(普通话)人懒(石城话)——生病(普通话)太平货(石城话)——棺材(普通话)还有其他一些词语,例如:灶前(石城话)——厨房(普通话)有好事(石城话)——怀孕(普通话)第二种是继承词。石城话中,保留古汉语的词语特点比较突出。不少普通话中已经不能单独作词使用的词素,在石城话中还可以单独作词用,如“高兴”的“兴”,“乌云”的“乌”。某些在普通话中只有在书面上才用的文言词语,在石城话中,还活跃在口语中,如“面(脸)”、“食(吃)”、“禾(稻子)”、“汤(热水)”等。还有一些词,在普通话中古今词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石城话中还保留古义,如步行为“行”,而跑为“走”,还有“屋(房子)”“索(绳子)”等词语。在石城话中保留的古词语还有“揢k‘ak〓(扼)”、“攨〓ia〓(抓)”、“搉k‘ok〓(敲击)”、“〓tsuk〓(塞)”、“企c‘i〓(站立)”、‘噍t〓‘iau〓(嚼)、“奘tsua〓〓(胖)”等等。
   第三种是外来词。这类词很少,如“打拍司”一词,指传递夹带资料。
   单音词多石城话中单音词比普通话多得多。如“被子”叫“被”,“图章”叫“印”,“皮肤”叫“皮”,“寒冷”叫“寒”,因为单音词多,必然同音词就多,同一个音节常常代表几个不同的词。
   习惯带词冠喜欢在外国或外族传入的物品名称前加“番”、“洋”一类修饰词,如“番薯(红薯)”、“番茄(西红柿)”、“番蒲(南瓜)”、“洋钉(元钉)”、“洋火(火柴)”、“洋铁皮(铁皮)”、“白洋布(龙头细布)”等等。
   二、石城话词汇举例 (一)自然类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普通话天星星星昼辰上午日头太阳哺辰下午月光月亮昼心里正午响雷公打雷夜辰晚上打\[〓ia〓]打闪挨夜里傍晚落雨下雨旧年去年天狗食月日蚀头吤月上个月雺 [cmu〓〓]雾天光明天杠虹一工一天月光生毛月晕一刻子一下子春间春天等下子过一会冬下冬季大年日除夕朝辰早晨 (二)农事类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普通话做事劳动浇大肥施大粪事田犁田点豆种豆子栽禾插秧供猪喂猪事菜种菜做畈[pi〓〓]做畦割禾割稻子 (三)植物类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通普话杉[ts‘a〓〓]子杉树苞粟玉米松[t〓‘iu〓]子松树包心菜包菜雪豆豌豆茄椒辣椒乱□[t〓ie〓]丝瓜菜头萝卜番莆南瓜栗子板栗艻瓜黄瓜柑子桔子 (四)动物类石城话普通话河蚁蚯蚓蛤〓 青蛙 □[c‘ia〓]n了子蜘蛛畜牲牲畜雕子鸟牛牯公牛□[p‘〓n〓]屎公屎克螂狗婆母狗慷鸡蜻蜒猪龙种公猪猪赚子猪舌头盐老鼠蝙蝠猪顺风猪耳朵黄蚸蟑螂 (猪)千斤 (猪)尾巴虱婆虱子乌蝇苍蝇 (五)房屋、器具类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普通话厅下厅堂楼垓楼梯歇间住屋笠婆、笠〓 斗笠灰寮厕所雨盖雨伞户杴门槛稈扫扫把瓦桁[ha〓〓]檩条砣搭锅盖板[pi〓〓]木板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普通话箸筷子墨笔毛笔 □[t‘in〓]筒二胡墨瓦盘砚台水笔钢笔 (六)身体、疾病类石城话普通话额[niap〓]照额头脑盖脑袋 〓眼红眼病眼珠眼睛 □[φia]甲状腺肿颈颈脖子 □□[ha〓〓i〓]哮喘妍鼓乳房泻肚拉肚子排峭骨肋骨猪婆颠羊痫疯屎骨屁股过婆太发麻疹脚肚小腿跌茄子子宫下垂脶花眼踝骨 (七)称谓类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普通话公太曾祖父子嫂妯娌婆太曾祖母带养女子养女公祖父细新妇子童养媳婆祖母女客姑娘晤妈母亲婆大人妇女爹父亲大细子小孩家宫公公丈人爹岳父家婆婆婆姨娭[〓〓 〓〓]姨母子儿子姨丈爹姨父女女儿姨丈襟兄弟新妇儿媳孙俚侄儿女孙孙女 (八)衣服类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普通话衫裤衣服羊毛衣毛线衣围领围巾截裤子短裤袄子棉袄手袖袖子褂子上衣秋衣长袍卫生衣绒衣羊裘羊皮 (九)饮食类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普通话旧饭剩饭全粉薯粉、淀粉粥稀饭清汤馄饨糯饭糯米饭烧酒白酒水酒糯米酒冻米饧糯米粉豆腐精子腐竹炒米糖冻米糖霉豆腐豆腐乳煎丸油炸糖丸粉干米粉醃菜酸菜 (十)红、白喜事类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普通话行[ha〓〓]嫁出嫁过背老人逝死归亲娶媳妇地坟墓做生日庆寿挂青、挽纸扫墓过火迁居杠丧抬死人□[〓au〓]哭 (十一)日常生活类石城话普通话放肩休息洗汤洗澡 □[t〓‘i〓]眼歇打瞌睡 □[h〓]床起床□ [〓m〓]人做客洗面洗脸学书读书着衫穿衣服赶圩赶集漱口刷牙灰造玩耍剃脑理发讲口吵口歇睡相打打架 (十二)方位类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普通话上高上头地下地上外高外头反手边左边里高里面顺手右边 (十三)代词石城话普通话丁里这样施里谁几多多少自家自己 □□[ka〓h〓n〓]子那时候 □[ti〓]这里咁里[kan〓 ni〓]那样 □[ka〓]那里 (十四)动词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石城话多谢、难为谢谢武弄、搞晓得知道敏想转来回来猴十分想转去[h〓〓]回去揩挑搞开玩笑 □[pu〓]蹲跌古丢面子 □[t〓iu〓]推摒[pia〓〓〓]藏邋[lap]追绵梦做梦 □[k‘am〓]压请呀作揖(敬神)揽[lan〓]抱生子生孩子攀打孔鼻打呼噜□[fit〓]甩 □□[hap〓t‘ie〓]喷嚏 □[n〓k〓]掐秦寻找屌交合 (十五)形容词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普通话拘礼客气燥爽干燥细[〓e〓]小作湿潮湿浓稠木笨鲜(指汤)稀柴人难看涴漕脏砻史糊涂廉地干净标致漂亮真能 (收拾)干净过劲很好蛮□[so〓]很差 (十六)数量词石城话普通话石城话普通话红四一行[ha〓]一根吤个一畈[pi〓〓]一畦一栋一幢第三节语法特点石城话和普通话在语法上的差异比较小,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差异,诸如:一、构形法上的特点重迭名词重迭在石城话中,有些普通名词的重迭,使事物带有“爱称”或“小称”的意味,但仅用于和小孩的对话。如“果果”“饭饭”“刀刀”等。少数名词的重迭以表示逐指的现象,如“年年(每年)”、“家家(每家)”。对亲属名称的呼唤有时也用重迭的方式,如“爹爹”“哥哥”等。
   形容词重迭形容词重迭在石城话中比较普遍存在。重迭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单音形容词前加重迭式××A(如“雪雪白”“墨墨乌”)。另一种是单音形容词后加重迭式A××(如“黄灿灿”“红通通”)。第三种是双音形容词迭字重迭式AABB(如“标标致致”“大大方方”)。
   量词重迭在石城话中,量词重迭表示“每一”的意思。如“个个(每个)”“坵坵”(每坵)”“张张(每张)”。
   附加词头“老”的运用词头“老”比较广泛地运用在石城口语中。“老”主要用在两个场合:一是用于对亲属的称呼,如“老伯(哥哥)”“老妹(妹妹)”;一是用在对话中,表示尊敬,如“老叔公”“老同志”。此外,对熟悉的人也可以在姓前冠以“老”字来称呼,如“老张”“老李”。
   词尾“头”“子”的运用词尾“头”在石城话中使用的范围比较广泛,诸如:名词素加“头”组成名词(锅头、斧头);动词加“头”构成名词(如“听头”“食头”“望头”);形容词加“头”构成名词(如“兴头”“苦头”)。有时,也会在表示时间的名词前加“头”字,如“昼辰头(上午)”“夜辰头(晚上)”。
   词尾“子”一般是作为名词的标志。如“金子”“车子”“学生子”等。有时也可作为时间名词的词尾,如“前日子(前日)”。
   “子”作为词尾时可读如“t〓”。
   词尾“们”的运用在石城话中,表示人称代词复数一般不用“们”,而用“多人”代替,如“〓多人(我们)”“你多人(你们)”“嘎多人(那些人”)。在口语中不说“大家”,而说“个个[kei〓kei]”。如果在交谈中要兼指对方,则用“〓人”一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咱们一词。
   特殊词头、词尾构成法部分表示形状的形容词,由于语意的需要而带上词头和词尾,其词头必定是以按形容词的韵母为韵母,以[〓]为声母。例如:□园哩读为lien〓vien·li;□扁哩读为lien〓pien〓·li;□长哩读为l〓〓〓ts‘〓〓〓·li;□尖哩读为〓i:〓〓t〓ia〓〓·li;部分名词由于语意的需要而带上词尾,其词尾必定以该名词的韵母为韵母,以[]为声母。例如:棍□ 读为ku〓n〓lu〓n〓;板□ 读为panlan〓;又读pi〓〓〓li〓〓;框□ 读为c‘i〓〓〓i〓〓〓;头□ 读为t‘〓u〓 箱□ 读为〓i〓〓li〓〓〓;部分量词也有此种情况,例如:一条□ 读为φit〓t‘iau〓liau〓;一盆□ 读为〓it〓‘〓n〓l〓n〓;一块□ 读为〓〓it〓 k‘uei〓luei〓;一把□ 读为〓t〓pa〓 la〓。
   二、词语组合上的特点石城话在词与词的组合上,也存在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诸如:称数法的省略数字中以“一”为首位,相连的只有两位有效数字时,“一”可省去,末位数的量词亦可省去,如“万五(一万五千)”、“角八(一角八分”,这种情况多用于对话。
   “名一量”和“动一量”的搭配关系在石城中,名词、动词和量词的搭配和普通话也有不同之处,如:一张刀(石城话)——一把刀(普通话)一蔸树(石城话)——一棵树(普通话)行一转(石城话)——走一壹(普通话)形容词的特殊结合能力在石城话中,当进行比较时,形容词可以与量词结合,组成“形一量”结构,致于谓语的地位,其前后仍可加表示程度的状语和补语。例如:白报纸比毛边纸大张些这只鸡比那只鸡较(更)大只三、词语位次上的特点石城话在语序上也存在一些与普通话有别的现象。
   状语的位置在普通话中,状语通常置于谓语之前,而在石城话中,也存在状语后置成为补语的现象,例如:吃碗饭添(石城话)——再吃一碗饭(普通话)嘎(那)屋里龌龊死(石城话)——那房子里很脏(普通话)补语的位置普通话中的补语如果是表示可能与否的,通常紧挨动词谓语,而放在宾语的前面,而石城话却可以把这个补语置于宾语之后,例如:〓打他唔过(石城话)——我打不过他(普通话)〓食这碗饭唔豆(注)(石城话)——我吃不完这碗饭(普通话)四、几类句子结构上的特点被动句石城话中,“登”字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作专用介词,例如:〓登〓(他)打输豆(我被他打败了)在邑境内,有的地方不念“登”,而念“得”或“崩”。
   普通话被动句中“被”字后面不一定要引出主动者来,而在石城话中,却定然要在表示被动的字眼后引出主动者来,例如:茶杯登〓打烂豆。(茶杯被我打破了)“来”“去”句以“来”和“去”这两个动词作谓语的句子,普遍话一般采用“主语+‘〓上〓’或‘到’+宾语+‘去’或‘来’”的结构形式。而在石城话中,一般是用“主语+‘去’或‘来’(‘去’‘来’前可带修饰语)+宾语”的结构方式,例如:〓去上海(我到上海去)你什么时候来石城?(你什么时候到石城来?)在石城话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当第一人称作主语时,如果要表示一种“将要”的意向,往往用“来去”代替“去”。“来去”是包括式,用于有说话者参加的场合,例如:〓来去[h〓〓]学书(我上学去)疑问句石城话中的疑问句,常采用句子中谓语部分肯定与否定相迭的表达方式,还往往把宾语提到肯定词与否定词中间来:你去上街唔去?(你去不去上街?)你看电影唔看?(你看不看电影?)五、词类中存在的一些语法特点在石城话中,还存在一些词类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注:“豆”字为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以下同. 动词的“体”石城话动词中的“体”有“开始体”、“进行体”和“完成体”等。“开始体”在动词前加“斩”字,“进行体”在动词后加“紧”字,“完成体”在动词后加“斩”字,例如:〓斩来食饭(我刚开始吃饭)〓洗紧衫裤(我正在洗衣服)〓挑斩水(我挑好了水)指示代词类别石城话中的指示代词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指,用“嘀[ti〓]”,相当于“这”;一类是“远指”用“嘎[kay]”,相当于“那”。
   语气词的多样化石城话中带有地方色彩的语气词有三个:一是县城及郊区口语中的“〓[vie〓〓]”,表询问语气;二是琴江河上游片小松、丰山等地的“唏[〓i〓]”,表征询语气;三是琴江河下游片横江地区的“咪[mi〓],,表询问语气。
   例如:你上来〓(你上来了吗)这饭蛮香,唏(这饭很香,你说呢)你去上街咪(你去上街吗)第四节俚语及其他一、民谚晤怕烂,页(只)怕漫(指皮肤上的脏物)m〓p‘a〓lan〓,φiap〓p‘a〓man〓 猪睡大,人睡败 ts〓〓〓iet〓t‘ai〓,nin〓〓iet〓p‘ai〓p 人要玲珑,火要心空 nin〓〓iau〓lin〓lu〓〓,huo〓〓iau〓〓in〓k‘u〓〓 好子唔要爷田地,好女唔要嫁时衣 hau〓tsa〓m〓niau〓φia〓t‘ien〓t‘i〓〓haunie〓m〓niau〓ka〓si〓〓i〓,若要人家好,三餐茶饭早 φiok〓φiau〓nin〓ka〓hau〓,Sam〓ts‘an〓ts‘a〓fan〓tsau〓 吃唔穷,穿唔穷,有划有算一世穷 st〓m〓〓c‘iu〓〓,ts‘on〓m〓c‘iu〓〓,mau〓fa〓mau〓suon〓φit〓s〓〓c‘iu〓〓 栽禾看秧,娶妻看娘 tsai〓vo〓k‘uon〓φi〓〓〓,t〓‘i〓u〓t〓‘i〓k‘uonni〓〓〓〓 有心梳只蟠龙髻,两根头发唔争气 〓i〓u〓〓in〓s〓〓tsa〓p‘ou〓lu〓〓ci〓,li〓〓〓ha〓〓t‘〓u〓fat〓m〓〓tsa〓〓〓i〓 若要好,问三老 φiok〓〓iau〓hau〓,v〓nsam〓lau〓 久读无顽子 ci〓u〓t‘uk〓φu〓〓an〓ts〓〓 秤砣虽小压千斤 s‘〓n〓t‘uo〓suei〓〓iau〓φap〓t〓‘ien〓c‘in〓 社公唔开口,老虎唔食人 sa〓ku〓〓m〓k‘u〓I〓h〓u〓lau〓fum〓st〓nin〓,马唔食人,形象难看 ma〓m〓st〓min〓,〓in〓〓i〓〓nan〓k‘uan〓 光棍怕打,丝茅怕扯 k〓〓〓ku〓n〓p‘a〓ta〓,s〓〓mau〓p‘a〓ts‘a〓 喉咙深似海,越食越爱 h〓u〓lu〓〓s〓n〓s〓〓h〓I〓,viet〓st〓viet〓v〓I〓 晤怕泥蛇篓打篓,青竹子只要一条 n〓p‘a〓nie〓sal〓u〓ta〓l〓u〓,t〓‘ia〓〓tuklts〓〓φiap〓φiau〓φit〓t‘iau〓 人情好,水也甜 nin〓t〓inhau〓,suei〓φiayt‘ia〓〓 有样有样,且看世上 φi〓u〓φi〓〓〓mau〓φi〓〓〓,t〓‘ia〓k‘uon〓s〓〓s〓〓 河里有鱼,虾公逞大 ho〓li〓mau〓〓〓〓,ha〓〓ku〓〓ts‘〓n〓t‘ai〓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nin〓p‘a〓s〓〓〓in〓,su〓p‘a〓pok〓p‘i〓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k〓u〓〓au〓li〓u〓t‘u〓pin〓p〓t〓s〓k〓hau〓nin〓〓in〓〓,二、民歌山歌好唱嘴难开,san〓ko〓hau〓ts‘〓〓ts〓I〓nan〓k‘〓I〓,林檎子好食树难栽。
   li〓m〓ci〓m〓ts〓〓hau〓st〓su〓nan〓tsai〓。
   白米好食田难作,p‘ak〓mi〓hau〓st〓t‘en〓nan〓tsoy〓,溪鱼食网难开。
   〓ie〓〓〓〓hau〓st〓mi〓〓〓nan〓k‘〓I〓。
   唱歌不要好声音,ts‘〓〓〓ko〓m〓niau〓hau〓sam〓φin〓,只要句句分得明。
   φia〓φiau〓ci〓u〓ci〓u〓f〓n〓t〓〓min〓,怜妹不要人才好,lien〓mei〓 m niau〓nin〓ts‘〓〓hau〓,只要两人同得心。
   φia〓〓iau〓 li〓〓〓 nin〓 t‘u 〓 t〓〓 〓in〓〓。
   三、儿歌(二首)月光光,秀才郎,niet〓 k〓〓〓 l〓〓〓〓,〓i〓u〓 ts‘〓Il〓〓,骑白马,过祠堂。
   c‘i〓 p‘ak〓 ma〓,ko〓 s〓〓 t‘〓。
   祠堂中,好栽葱,s〓〓 t‘〓〓〓 tsu〓,hau〓 tsai〓 ts‘u〓,葱发芽,好煮茶。
   ts‘u〓〓 fаt〓〓a〓,hau〓 ts〓〓 ts‘a〓。
   李花白,茶花红,i〓 fa〓 pak〓,ts‘a〓 fa〓 fu〓〓,杀只鸡公做两筒。
   sat〓 tsak〓 cie〓 ts〓〓 tsuo〓 li〓〓 t‘u〓。
   这筒好,那筒好,tit〓 t‘u〓 hau〓,ka〓 t‘u〓〓 hau〓,这筒留来归大嫂,tit〓 t‘u〓〓 li〓u〓 lei〓 kuei〓 〓ai〓 sau〓,那筒留来归细嫂。
   ka〓 t‘u〓〓 li〓u〓 lei〓 kuei〓 〓ie〓 sau〓。
   大嫂归来会管家,t‘ai〓 sau〓 kuei〓 lei〓 vei〓 kuon〓 ka〓。
   细嫂归来会绣花。
   〓ie〓 sau〓 kuei〓 lei〓 vei〓 〓i〓u〓 fa〓。
   大月光,细月光,t‘ai〓 piet〓 k〓〓〓,〓ie〓 niet〓 k〓〓,两条狗子爬砻糠。
   li〓〓〓 t‘iau〓 k〓u〓 ts〓 p‘a〓 lu〓〓 k ‘〓〓,爬到一块姜。
   p‘a〓 tau〓φit〓 k‘uei〓 ci〓〓〓。
   拿登婆,na〓 t〓〓p‘o〓,婆在灶背炒田螺;p‘o〓t〓‘i〓tsau〓pei〓ts‘au〓t‘ien〓luo〓;拿登公,na〓t〓〓〓ku〓〓,公在楼上打灯筒;ku〓〓t〓‘i〓l〓u〓h〓〓〓ta〓tin〓t‘u〓〓;拿登嫂,na〓t〓〓〓sau〓,嫂在间里捉跳蚤;sau〓t〓‘i〓kan〓li〓tsok〓t‘iau〓tsau〓 拿登叔,na〓t〓〓suk〓,叔在山上斫乌竹。
   suk〓t〓‘i〓san〓h〓〓tsok〓vu〓tsuk〓。
   乌竹尾上有条蛇,vu〓tsuk〓nei〓h〓〓〓φi〓u〓t‘iau〓sa〓,吓得叔子眼俩家。
   hak〓tek〓suk〓ts〓〓〓an〓lia〓cia〓。
   四、绕口令(二则)城隍庙里粉花壁,sa〓〓f〓〓〓mniau〓li〓f〓n〓fa〓〓piak〓,唔晓壁□〓,〓〓〓iau〓piak〓pa〓〓ts‘ak〓,还是〓□壁。
   hai〓hei〓ts‘ak〓pa〓〓piak〓。
   天上一只鹅,t‘ien〓h〓〓〓φit〓tsak〓〓o〓,地下一只雁,t‘i〓ha〓φit〓tsak〓an〓〓,鹅七鹅八鹅日雁。
   〓o〓t〓‘it〓〓o〓pat〓〓o〓nit〓〓an〓。
   五、谜语(二则)远望象只牛,vien〓m〓〓〓t〓‘i〓〓〓tsak〓〓u,〓〓 近望无膝头。
   k‘〓n〓 mn〓〓 mau〓 t‘it〓 t‘〓u〓,腰上打一棍,φiau〓〓 h〓〓 ta〓φit〓 kun〓,肚下血流流。
   t‘u〓 ha〓 fiet〓 li〓u〓 li〓u〓。
   白蚊帐,p‘ak〓 m〓n〓 ts〓〓〓,红被窝,fu〓 p‘i〓 fo〓〓,小姐娘娘中间坐。
   〓iau〓 t〓i〓 ni〓 〓ni〓 〓tsu〓〓 kan〓 ts‘o〓。
   第四十二章风俗旧志称“石城风俗,士尚气节,男力耕种,妇勤女红”。又称“际亲丧凡袭敛衣食之具,竭力为之。哭奠之仪,必诚必信”、“奉先之荐,即单寒微裔,亦必致丰洁”,“民间婚嫁,不废六礼”“衣服不侈纨素,饮食唯是土有”,“宴会赛神,则惟在城八月之城隍庙,在乡九月之高田将军庙”。几个世纪以来,社会已历沧桑之变,民风民俗亦随之有所变异。特别是解放后,随着思想教育的深入进行,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风俗亦随之逐渐演变,现代文明风俗正在不断形成。本章所记风俗中有不少陈规陋习和迷信成分,已属涤荡淘汰之列,但作为民俗之历史缩影,今仍择要志此。
   第一节节令节日一、传统节令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当地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旧时,是日凌晨吉时吉向开门,放岁爆,整衣冠,拜祝天地、祖祠、神庙,祈祷一年吉祥如意。拜贺尊长,次及亲族、邻居,互设酒菜茶果为敬。人们穿新衣,说吉利话,相互酬酢,表示祝贺。各地灯彩出动,热闹非凡。旧俗是日不挑水扫地,不洗衣笤饭(即捞饭),停止劳作,少数人吃素斋戒。
   正月初三农户拜社公年。
   正月初五米谷神诞辰日,祭祀,不笤饭。
   立春俗称“交春”。各家按立春时刻,燃香放爆,曰“接春”,有的于神台上插油菜花,以迎是年大吉。凡出嫁女儿此日不可在娘家食、宿。
   正月初七用七种配料煮羹,曰“七种羹”。吃过七种羹后,始操零星活计。
   正月十一俗称丁日,各家设香案迎“丁神”。头年“添丁”者,须备筵请客,名曰吃“丁酒”。
   上元节(正月十五)又名元宵节,焚香敬祖,备酒馔聚餐。是晚卸焚“岁纸”,各种灯彩亦要焚毁,曰“谢灯”,新年娱乐告一段落。
   赛神俗称“菩萨出巡”或“过案”。日期各地不一,多为正月上、中旬。时神塑像前有铁铳开道,后有吹奏鼓乐、旌旗凉伞、香炉等簇拥而行,最后为若干台童男童女扮装的“故事”等。沿途各户均要燃香放爆,以示恭迎。是日热闹非凡,观者甚多。此俗于50年代初消失。
   惊蛰各农家要爆禾包(用糯谷焖爆),炒花生、豆子、薯片,煮“惊蛰茶”。传说此日始虫蛇出洞,蜂开眼。炒了惊蛰果,吃了惊蛰茶,可保平安无事,农作物病虫减少。
   花朝(二月十五)是日各家做花朝挤,焚香敬花神,妇女儿童外出踏青游春、采花,民家多行婚礼。
   清明节崇家祭,祖祠开春祭,用公堂收入做清明宴。解放初期,此俗已除,唯有各家各房族扫墓挽纸,祭奠先祖之俗相沿未变。
   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敬社神,做社〓,各家聚餐。此日后,雨天始可役牛耕田。
   立夏是日,吃炒蛋、狗肉或其他补品,名曰“补夏”。
   端午节又称五月节,以蒲剑、艾虎挂门两旁,以葛藤、桃枝挂于门首,叶垂簇簇以驱病邪,房内外洒雄黄酒以杜虫蛇,吃糯米粽,备筵团宴。是日,沿河乡镇举行龙舟竞渡。
   食新(农历六月第一个辛日)首次吃新米饭,必备酒菜聚餐,以示丰收在即。
   中元节(七月十五)又称七月节、月半节。先晚于祖神堂具香烛,盛陈素果上供,烧夜钱纸,并三更做饭,黎明行蔬食供,言送祖先外出购买儿孙。中午行牲仪供。是夜,外出人必赶回家中歇息,传为先祖要清点儿孙数目。睡不掩扉,帐不垂帘,意在让祖宗送进买来之子孙。向夜于街道口焚钱锭,救济过往神鬼。
   尝芋(八月初一)各家尝新芋,宗祠开秋祭、扫墓。
   中秋节(八月十五)俗称八月节。旧时是晚有拜月光、请“月光姑姐”下凡问事等俗。今人则吃月饼、花生、瓜果,全家聚餐赏月。
   重阳节(九月初九)又称豆荚节,今亦称九月节。将届,儿童嬉放风筝,士人赏菊携伴登高,合家团宴,亦有吃橙(柚)子、尝豆荚的风俗。
   十月节(十月初十或十五)为洋地乡部分地区节俗,盛宴连日,以庆丰收。
   冬至百无禁忌,可迁葬、修房、开禁山。
   小年日(十二月二十五)是日俗称入年假,合家打扫房舍,焚香敬神,挂门帘纸,备购年货,外出者归家,并备酒馔小饮。是晚各家要焚香放爆,送灶神上天奏事。是日至除夕,凡出嫁女儿不得在娘家食宿。
   除夕俗称大年日,搞卫生、装红灯、贴春联、祀灶君、换太岁、备酒筵,合家团宴。是晚,儿童玩灯,喧鼓乐,放鞭爆,坐至夜阑,谓之守岁。长辈给晚辈特别是小孩发压岁钱。笤年饭,灶内留火种。
   附:庙会解放前,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和初三日分别是城隍庙和东岳庙庙会。是日,附近群众从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焚香点烛,祈求保佑。众人抬着本庙菩萨上街游行。行列次序是长喇叭、铜锣开道,接着三对书有“严肃”、“回避”的大木牌,然后是二绅董提吊炉,一个捧香盘,次之跟随着十几台童男童女扮装的“故事”,接上笙箫鼓乐、仪仗、凉伞旗帜,一匹白马,名曰“神马”,最后是菩萨,队伍行进东至东南田心里,南到太子庙,西达司前,北抵后稷庙,以祈祷各坊平安。赛神队伍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五月初六日城隍庙、东岳庙、太太庙、三公庙、北斗宫、天符庙、真君庙和后稷庙等庙同时进行庙会。每庙都有一队赛神队伍。从早到晚敲锣打鼓,队尾一人扛着纸船,挨家挨户,遍游街坊,追妖驱邪。晚上各庙打醮,天将亮时将纸船送往河边焚烧,以保平安。解放后,此俗已除。
   伊公庙焰火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为伊公庙庙会。庙会期间,要搭台演戏,妇女们携带清油点油碗火,通宵达旦,一连三日。十八日晚烧假花(放焰火)。每树假花有五、六层,每烧一层就出现一个绚丽多彩的图景。假花从下向上燃烧:第一层图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对联;第二层为人工装饰的“故事”;第三层为和合仙人;第四层为童子拜观音;第五层为猴子撒尿。还有地炮,火箭滴滴金等,颇为奇观,今不复存。
   高田将军庙庙会相传为纪念宋代某将军,各地纷纷建庙塑像祀奉。九月初一日为将军老爷生日,附近将军菩萨以乐队伴行抬来高田将军庙聚会,而后即抬回原处。高田将军庙会期原在九月,后改在十月。会期有多种戏班赴会演戏,浃旬乃散。届期县署派官兵镇守。赴会者有来自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数省之商贾。此间贸易兴隆,烟、赌、娼亦极盛,特别是高田牛马交易市场十分繁荣,多至三、五千头。高田附近五里皆集市范围,客店多至30余家,市井终宵熙攘,昼夜拥挤。至民国九年(1920)惨遭匪劫而后渐衰。民国三十六年(1947)一度复兴,次年因新老派械斗而终止。
   二、新节日(公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妇女放假半日。
   植树节1930年国民党政府曾定3月12日为植树节,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是日为中国植树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职工放假1天。
   五四青年节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纪念1919年北京发生的学生爱国运动。
   六一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儿童放假1天。
   七一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八一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教师节1985年起,9月10日为教师节。
   国庆节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放假2日。
   元旦亦称新年,即公历1月1日,放假1日。
   凡节日期间,有关单位均组织一定形式的纪念活动。
   第二节常规礼节敬老爱幼,热情好客,礼貌待人,是石城人民的传统风俗。
   称谓凡熟人相见,或点头招呼,或握手问好。若有问话,“请”字当先。生人对话,平辈互称“同志”或“表兄”、“表嫂”“女客”(姑娘),对长辈称“老同志”、“老叔公”、“老叔婆”、“老大人”。宾客至家,倒茶敬烟,客走欢送,惯说“慢走”“改日再来”。
   喜庆凡婚嫁要先请后贺,不请不贺;寿诞要先贺后请,不贺不请;丧葬祭奠要先送祭礼,称“纸烛钱”,后请吊祭吃斋饭。酒宴让坐,烟茶让先,席上尊让上宾先下筷,晚辈要为长辈盛饭。凡宴会均设有专人请客。婚嫁、做生日,要先发请帖,上宾发全帖,宴请全家,务需喜庆前一日到达;一般宾客发“简帖”,准时赴宴即可。对一般客人只一请一催,对上宾须三请四催,临开宴鸣喜爆,而后入厅让坐。婚嫁酒宴,外公或母舅坐首席首座,男寿酒宴由本宗族长辈坐首席首座,女寿宴席则由女家外戚长辈坐首席首座。首席位置安坐后其他宾客再依次入席开宴。婚嫁宴,新婚夫妇或嫁娘要到各席依次斟酒;庆寿宴,则由其儿、女、婿、孙依次上席递烟斟酒,首席宴毕起身则鸣爆散席。首席客人先走,主人在大门口送客,并招呼洗手、喝茶、抽烟。红喜事,客人对主人口称“多谢”,白喜事则不称“多谢”,而改称宽慰节哀言词。
   礼品不论婚嫁、寿庆、丧葬、新屋落成,凡送礼品均要一块布料。结婚酒亲戚要送鸡、酒;为人祝寿,亲眷要送寿饼(120只);送年节要烟、酒、糖、肉;探望病人要水果、桔饼或营养食品;亲友家生小孩要送糖和鸡蛋。如果不买东西送钱代物亦可。
   其他新春正月,晚辈对长辈,亲戚朋友之间都有拜年的习俗。上宾和小客人还有吃鸡腿的风俗(农村很普遍)。凡女客人和小孩离开时,主人要赠送“果子钱”。
   第三节婚嫁一、普通婚俗定亲凡旧式婚姻,初由媒人传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经星命家推算,认为双方无“冲尅”关系,两家父母同意即可配合定亲。男女双方婚前不能见面,有的媒婆从中弄虚作假,常常造成许多婚姻悲剧。
   解放后,男女婚姻自主,有的自由恋爱成婚。多数经人介绍,家长和子女意见统一后,即由介绍人安排双方见面。如双方初步同意,女方及其家长等人还要到男家去“查人家”。男家设宴招待,临走时,对女家来人要一一馈赠礼物。
   纳彩定亲后,男女两家要讲好聘金(彩礼正价)、鱼肉及嫁事宜。有的女家不得聘金,也不置办嫁妆。解放前富户人家嫁女讲求阔气,给全堂嫁妆,除大量的木器、衣物嫁妆外,还有田、山、使女陪嫁。一般人家也仅仅是橱箱、衣料、鞋袜、绳线而已。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也不断变化升级。六十年代以前,主要是木器和布料,七十年代开始普遍要手表、缝纫机、单车,八十年代开始,普遍要电视机、收录机、电扇、沙发等高档生活用品。
   贽鞋样男方将鞋样送至女家,同时男家须具简单礼物,以为凭信。现在此俗仅在农村流行。
   传庚俗称“贽八字”。定下“八字”之后,将“八字”用红纸写好,曰庚帖。男女互传此贴即为正式之婚书。男家应备鱼、肉、糖果等礼物送至女家。女家设宴请亲朋,分送糖果。此时男方须先付一部分聘金。此俗在农村较为普遍。
   报期俗称报日子。男方卜选吉日为合卺期,备送礼物具帖请允(今多不具帖)。双方均须请客志喜,女家尤为热闹。此俗农村盛行。
   嫁娶旧时娶亲要用花轿,吹打开道,同去的有媒人、接亲的姑娘和一个起亲的人(也称开使礼,对女家开销各种红包钱)。女家设宴两天(每天一餐),先晚为照箱酒,当日为嫁女酒。
   姑娘上轿前要沐浴更衣换上红装,并痛哭惜别。亲友们对娘嫁分赠“贽(压)腰礼”红包,而后由长辈或哥哥抱上轿。
   解放后花轿已废,多用步行代替。八十年代初,少数地区又开始复兴花轿。城镇和交通便利之地,现时一般以车代轿。
   男家于婚日先晚宴请暖房酒。并先行布置好厅堂、新房,大门首张挂“紫微鸾驾”字样。新娘将玉,男家要派人就近接抬嫁妆。新娘临近大门时,新郎及父母长辈暂作回避并登高处。此时鼓乐鞭爆齐鸣以示迎接,并由一对福命俱佳之夫妇作侍娘,扶新娘下轿(或下车),于厅堂坐歇片刻。男家杀鸡点烛,送嫁人员及男家上宾吃点心,新郎穿戴好丈母娘家陪嫁来的郎衣郎帽,在侍娘主持下,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而后夫妻互拜。礼毕,新娘入新房,新郎在厅堂举行书号(即取号)仪式。接着新婚酒宴开始,侍娘带领新郎新娘到各酒席桌上依次敬烟敬酒。是晚,在新房内由侍娘主持新郎新娘合卺交杯,而后新房中设宴“闹新房”,有的地方在厅堂打“丁”字桌吃夜酒,喊拳行令,戏谑为乐,至夜阑方散。
   次日,男家还要办“谢客饭”,对女家送嫁人员,男家要分赠红包钱。有的地方,新婚夫妇要至堂上拜见翁姑及兄弟亲朋。被参拜者要具赠“拜见礼”(红包)。
   入厨亦称游厨,新娘入门三日(今多为次日晚)后,举行参与厨事之礼仪。新娘入厨试作炊事(作羹汤或炒豆子等),有鼓乐随后,并有厨师唱彩。解放后,此俗多不复存。
   送油嫁女后的第三天,女家须向男家“送油”。一般送清油1斤,火笼2只,以及剪刀、锤子、装女红针线的箩盖等物,由父亲(或哥哥)送至女家,当日返回。
   满月新婚满月(今多数推至次年正月)男家具帖(或女婿去请)请新亲家公或亲家母来庆贺,设盛宴招待。
   回宁亦称回步或上门,婚后次年或三年后的正月,女家去亲人(旧时命轿)至男家迎新婚夫妇归宁母家,优礼相待。近邻亦要设宴款待归宁夫妇。
   【按】解放后,推行新式婚姻,提倡婚姻自主,废除封建包办婚姻,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六十年代以前,女家一般不要聘金,嫁妆也较为简单,结婚花钱少,多取茶话会形式,来宾分吃喜糖。农村青年结婚,酒席规模一般也只儿台而已。但八十年代以后,礼俗复旧(也有创新)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部分边远山区,礼节繁琐,酒席档次愈来愈高,办一场婚事耗资数千元。世人深感婚事操办之难。
   二、其他婚俗童养媳解放前,贫者多抱养童养媳。待男女至相当年龄,由父母为其另洁一室,使之同居,亦有设宴请客,以致庆贺者。解放后,抱养者渐少,但乡间仍有。
   入赘俗称招郎。无子或缺劳力者,将生女或养女留家招郎。双方议定招赘条件,即包括所生子女继承办法,对女方父母的赡养义务、家庭财产的继承办法等,而后立好招字。婚礼开销一般由女家负责。
   改嫁解放前,妇女改嫁不自由,备受封建宗法约束,改嫁者要夜间离家出走。解放后,实行新婚姻法,妇女再婚自由。
   第四节丧葬一、旧式丧葬丧葬礼仪繁简,一般取决于贫富。今择其主要程序志后:送终父母临终,其子女须执香跪于床前,名曰“送终”。待其断气闭目后即抬尸至厅堂左边灵床沐浴更衣,男剃头,女梳头,设帷悬帐停放。并着人书写灵牌,向亲戚报丧,请地师选时择地,而后向亲朋族友发布讣闻告示。
   吊唁亲友送奠礼吊唁,于灵堂向灵位跪拜,以示哀悼,子孙跪伏答谢。
   入殓入殓前,父死应请宗亲叔伯在场验视,母死须请外戚在场验视,使其确信死者病逝,俾使放心无异议。而后成服设祭即装入棺。晚上请道士点莲灯,诵经超度毕,杀猪或鸡,盖棺钉闭(俗称钉子孙钉)。
   祭奠出殡先晚开堂祭奠,宗族给死者送旌表。小辈直系亲属戴长白布,穿孝衣,白鞋,余戴白布帽即可。开祭时以孝子(长子或长孙“承重孙”)为主丧人,子孙侄婿先祭。然后亲友,由小到大,由亲至疏依次进行。每场祭完,主丧和遗属要出帏“回孝”跪拜答谢。祭奠毕妇女上香奠酒,而后立即出丧。棺槨抬至门外路旁,直系亲属吃“盘銮席”,亲友等人吃出葬宴席(斋饭),子孙要在筵中到厅门外跪拜回礼致谢。筵毕再至村前路旁举行“路祭”,路祭仪式一如堂祭。
   出殡祭毕即抬棺出殡。届时子孙素装前导,痛哭扶柩,亲友随后,略送一段散回。男亲属送至落葬地。安葬次日做粳米丸子,子孙率妇女醮新墓。
   除灵做七以死日起算逢七之日叫“做七”,请道士念经超度亡魂,扎“灵屋”,装冥钱、冥锭与冥中生活用品烧化给死者“阴间”受用。烧化灵屋后,要将孝服装在袋内,由亲属将其于焚烧的灵屋上空抛给死者的儿子,以示传宗接代。“除灵”即把灵牌焚于神台上,而后举行神位入祠仪式。七七四十九天即做满七,请道士做大小功课。此后逢“百日”、“周年”均要举行一定的祭奠仪式,至三年和百岁作结。
   葬俗自古及今皆为棺葬,棺木用上等杉木做成,呈四角大小头型。近年亦有少数送宁都火化者。昔时富者亦有棺柩在灵堂或殡寮浮厝数年之久者,且广接祭仪联轴,乡族旌谥,举行“点主”仪礼,盛宴连日,耗资甚巨。而贫者死后即葬,棺殓甚薄。
   二、丧葬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丧葬礼俗也不断有所变化。特别是解放后,丧葬仪式有所简化,旌谥、点主仪礼基本废除,开祭次数也大为减少。政府提倡丧葬改革,办丧事要从节约出发。六十年代以后,单位职工去世,大多由单位主持向遗体告别,死者生前友好和有关单位送花圈、挽联,举行追悼会。普通百姓去世也有送花圈、开追悼会的。
   第五节庆贺寿辰虚岁逢十的诞辰日即为生日,由亲友主动送礼祝贺,主人设宴招待。先晚为暖寿,正日祝寿,次日谢客,连宴三日,每日一餐酒筵。亲戚寿礼要送布料、鸡或猪肉、寿饼、寿烛、喜爆、礼金等,其他人具奉贺礼(钱)即可。
   诞生小儿初生三朝要做汤饼酒,亲友送鸡蛋、红糖祝贺,主人设宴并分送红蛋表示答谢。出生满月做弥月酒,满周岁做过周酒,外婆给外孙置办满身穿戴,包括手镯、银牌、坐栏、斗篷等。
   建房与迁居凡建房动工,竣工均要备筵庆贺。厅堂上梁则尤为隆重,须举行盛大之上梁典礼。卜择吉日良辰,亲友送礼祝贺。匠师刑牲喝彩,鸣喜爆,抛掷上梁〓,给匠人赏“红包”,设盛遍请亲友。迁居(过火)之日亦设宴庆贺。
   拜师凡投师学艺,须先请中人说合,而后择日备办筵席,写好拜师贴,具奉拜师礼金。学徒家长对参加拜师仪式者一一馈送物品以示酬劳。学艺期间,徒弟要向师傅送年节礼,至出师方止。
   承祧凡需立继子者,应先请中人说合,在本家或本房至亲中选一继承人,名曰“承祧”、“过房”,议妥条件后择吉日宴请继子生身父母、母舅以及双方至亲叔伯人等。证人具写过继字一式两份,在场人须一一书名画号,以示作证负责。主人需对书名者一一奉送画号礼金,以表酬谢。
   第六节忌讳陋习封建迷信一、忌讳忌讳多带封建迷信色彩,是愚昧落后的历史印记。如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逢喜庆之日须说吉利话,忌说不吉利的字眼,“无”要说成“有”,“少”要说成“多”,平时也忌说“死”字,老人死了说“老了”,小孩死说“走了”,“四”说成“红”。石城口语中,舌、失同音,猪舌曰“猪赚”;裤、苦同音,裤子曰“叉子”,又曰“小衣子”。正月初一不出行,不笤饭,不扫地,不泼水,小年至上元不准到别家点火。花朝日,妇女不作女红。分龙日要斋戒不准挑尿桶。农历每月初五、十四、廿三为月忌日,诸事不宜。正月、九月不迁居,逢七忌外出,逢八忌回家。出嫁妇女不准在娘家生小孩,孕妇不能抱他人的小孩。门前屋后最忌随便动土,“后龙山”上最忌乱砍树木。
   一年内只有冬至日、小年日、大年日百无禁忌,诸事相宜。
   解放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禁忌”多已废弃,唯农村仍较为注重。
   二、陋习吸鸦片烟清代至民国期间,吸鸦片烟现象颇为流行,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月底统计,全县共登记烟民1151人。市镇上普遍设有鸦片烟馆,乡间私设烟具者亦众。清末及民国政府亦曾明令严禁,但实际上愈禁愈烈。直至解放二三年后才禁绝。
   赌博解放前赌风颇盛,一般市镇均有赌场。赌博种类很多,有推牌九、打纸牌、押车宝、猜六名、打麻将、赌花会等等。逢正月或会期赌风更盛。解放后,人民政府明令严禁,曾一度禁绝。可惜近年来又有所抬头,屡犯均受到惩罚。
   娼妓解放前,城乡均有少数娼妓,但多为暗娼,市镇亦有少数明娼。妓馆称“姑太行”,遇盛大会期,外地娼妓亦有来赴会挂牌营业者。解放后,人民政府严禁卖淫,娼妓业已绝迹。
   养婢婢女俗称使女、伲俚。大都因家贫被卖,为富家所收养。她们地位低下,形同奴隶,劳累凄苦,备受折磨。解放后此俗已除。
   纳妾俗称“讨小”,纳妾者多为富有人家,亦有因无嗣而纳妾者。妻妾地位悬殊,多数受正妻虐待。
   解放后,此习随着新《婚姻法》的贯彻而消失。
   缠足封建社会妇女以缠足视为“美”的象征。民国时期,政府虽提倡“天足”,反对缠足,但缠足者依然很盛。直至抗日战争后,此习始逐渐消失。
   三、封建迷信昔时群众,多崇尚迷信。凡生病,享嗣,或有不如意事,辄求神拜佛,焚香许愿,以禳灾求福。造宅、迁居、墓葬尤惑于风水之说。遇迅雷暴雨,疑为神道过界,多燃爆以迎。家设神龛,奉祀神明,逢年节或朔望日要焚香上供。婚嫁喜庆要拣取“黄道吉日”。解放后,信奉者大大减少,所残存者,仅以堪舆为甚。
   查流年昔时男人普遍要请人“查流年”(修福书)。流年要对人的一生,逐年逐月查出所谓祸福吉凶,断定人的生卒、事业、夫妻、儿女等等。
   算命推算气数、命运的迷信之一。根据人的出生年、月、日、时配以天干地支为之“八字”,再根据“鬼谷子全书”阴阳之术,推算出人的寿数、婚姻、儿女、祸福等。算命先生以盲人居多。
   相术推测人气数、命运的迷信之一。根据人的长相、指纹、掌纹,推断人的一生命运。
   巫术乡间对有巫术者,女称仙娘,男称仙家,专事“发同”、“走阴”。声称能带阳间人灵魂到阴间与亲人会晤。“悯地坟”,是请阴间亲人回阳间与亲人交谈。“盘花”是查看妇女的“花树”有多少红花、白花,该生多少儿女。
   打醮由数名道士加上吹鼓手做法事,名曰驱邪逐鬼,禳灾求福,以保平安。
   喊惊即招魂。遇人病则着人怀抱病者衣物,到路口或受惊之地焚香烧纸,呼号招魂,言可招回失落之灵魂云云。
   堪舆俗称地理,凡建房落葬,均要请地理察看地形龙脉风水,以择基定向,并卜选吉日破土动工。
   第七节生产习俗一、种植起牛工开春后,择晴天吉日驾牛下田,燃放爆竹,以示吉利,俗称起牛工。
   栽禾第一个下田栽禾的人应是栽禾能手,始栽称为“起莳”或“破莳”,余者依次下田。一排栽7蔸。如两边均已超前,则中间的人称为“坐瑯珰轿”,并要主动“让位”。如增(减)了禾行,称之为“抖禾卵”。
  60年代后,栽禾前要先行牵绳打格,格内栽固定株数(横行),人人可下田栽插。
   栽禾酒俗称栽禾东道。春插第一天,主人设盛宴款待帮工者。席上除常规菜碗外,定要一碗潮芋子(晒干的芋子)。上、下午各休息一次,主人用水酒、点心招待大家。
   做了禾亦称“做满仓”“做圆工”。秋收结束稻谷进仓后,农家打麻糍(糯米〓)聚餐,以庆丰收。
   二、饲养养牛农家买牛多在圩场上挑选。选牛时,要看膘头、毛色、脚爪、出口(肛门)、牙齿和“贱”(牛毛旋纹)。
   春社前,雨天牛不耕田。
   春季,有的农户给牛服补药(如大力丹)或祛水湿、舒筋骨的药。牛工紧张时,主人加喂糠、饭、食盐。
   养猪挑选猪崽要看嘴筒、牙齿、耳朵、尾巴和“前膈”,认为“前膈”宽者长斤量。如果选作母猪,要看乳头,不能太多太密,要排列均匀整齐。
   有条件的人家多为圈养,垫草垫栏。小猪饲养一年左右即可出栏宰杀。宰杀时在社公和厅堂上分别点烛放鞭爆,并用白纸沾上猪血作为“花纸”,放到社公、神台和猪栏上,以示供养神明、祖宗。
   养禽家禽种类有鸡、鸭、鹅三种,以养鸡为最普遍,且多为自孵自养。小鸭多由专业户孵化出售,饲养量较多者采用放养方式。农历七八月以后,陆续有大量的菜鸭上市。
   敬祖敬神只能杀猪、鸡。
   三、狩猎狩猎俗称为打铳、打猎。专业猎户很少,多为业余猎手。
   进山围猎多在秋冬季节,一般三五人结伴而行,内中由一年长或精技者担任指挥。在野兽必经的路旁安排猎手“坐档”(或称坐堂)。野猪、山羊(麂)、老虎喜走山坳,所以档址多选于坳上。未安排“坐档”者即带猎狗搜山追捕,俗称“带迹”、“带狗”。
   分配猎物时,围猎者均可参加分配(猎狗不分)。打头铳者一般是加分兽头(以耳朵贴颈脖,靠耳尖处割下),打第二铳者加分心肺或一份兽肉,搜山者加分脚爪。如打到老虎,则卖后分钱,头铳加分20%左右,二铳加分10%左右。
   如打猎时有人负伤,小伤自己负责,大伤从卖猎物钱中开销。
   春季为禽兽繁殖季节,一般不进山围猎。
   死虎抬进村或上市要用红布遮盖。
   进村舍的山羊不捕杀,传说捕杀了会犯讳。
   四、伐木进山伐木称为“走山”,一般在秋季进行。通常三五人一组,作业工具有青山斧、船斧、夹刀、拉钩、麻绳。砍树要倒“上山”(即树尾朝上山方向)。随后打下部枝桠、做花皮、削黄鳝蔸、制材(不便运输的长材要裁成短筒)。待木材基本干燥后,就集中溜山。
   大木料由多人集中驮运,手持撑棍,齐唱号子。
   开山要择吉日,杀鸡祭山神。上山作业有严格的规矩,如上半天不能乱讲话,不能躺在山上,不能翻草鞋;早上不能坐在门槛上穿草鞋,否则出了事故要由其负责,停工要由其付工钱;平常讲话也要讲“行话”,如穿草鞋叫“骑马”,饭构称“包文丞”,箸只叫筷子,猪肉叫“大菜”,吃饭叫“量米”,抽烟叫“起雾”,溜树叫“草树”,蛇称为“溜公”。
   工头称老板。山林私有时,木材经营者(木客)先与工头商议,由工头买好青山,雇人砍伐,运至横江或屏山灌头陂,而后再进行量尺收购。山林业主和木客也可直接买青山,雇人砍伐放运(水运)。
   放运时,如遇险滩要杀鸡祭河神,至龙下渡时要杀鸡(或杀猪)宴请“大王公”(领江)。
   五、造纸手工造纸场所称纸槽或纸寮,业主称为“槽户”。五十年代中期手工业合作化后,纸寮负责人称为“小组”。工人入山做纸称为“走纸寮”。
   正月尾或二月初开始砍山修路。春插后即择吉日开山,杀鸡祭祀,并选砍一根竹麻驮运回纸寮。
   农历七八月开始做纸。每户纸寮9人,其中踏竹麻2人,做纸扛尾2人,干纸(焙纸)2人、剥料2人,驮柴1人。
   纸工尊汉人蔡伦为先师,每年纸槽开工必杀鸡祭祀。
   纸寮的规约很多,如清晨不得胡言乱语,忌说不吉利的话。穿草鞋叫“骑马”,吃饭叫“量米”,放饭构要面朝上或竖插,竹山蛇多,称蛇为“畜牲”。
   做纸工人劳动繁重,生活艰苦。老规矩一个纸寮9个人,半斤猪肉做油要吃5天,每餐南瓜、腌菜、笋干,加餐自己出钱,过节加餐由槽户老饭做东。
   第四十三章人民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解放前,广大农民缺少耕地,衣食无着,生活艰苦。解放后,由于生产的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少部分人先行达到了小康水平。
   第一节收入一、农民收入清末至民国期间,多数农民无地或少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二月《江西农业统计》载:石城无地的农户占总农户的55%,加上少地的半自耕农农户共占总农户的81.3%。广大农民只得靠佃耕为业。佃户交祖后所剩无几,多数农户不足半年口粮,加上抓丁派款,兵灾匪害,多数农民生活困苦,难以度日。如高田乡张家排农民刘先让,连老母妻子全家三口人。自己劳力尚强,自有田1担,租田18担,全年可收稻谷1000斤。除去交花利租谷544斤,每年还得借四五百斤口粮充饥。每年做零工120余天,再加上挑柴卖木,仍然不得温饱,寒冬腊月,仅有一条打满补钉的单裤。有的破产农民乞贷无门,只得背井离乡,出外逃荒或沦为乞丐。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七年的18年中,石城在籍人口从182330人减至81584人,净减了55.2%。
   解放后,1950年人民政府开展了减租废债运动,并重点发放了135679斤大米的救济粮,以帮助困难户度过春荒。1951年全县灾情严重,贫困户达9505户,在组织生产自救的基础上,政府发放农贷5262.82元(折新币),发救济款44041元(折新币),粮50万斤,救济了4070户,使广大农民又一次战胜了灾荒。土地改革中,有23927户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161568亩,并分得耕牛229条,各种农具2499件,1952年全县人均口粮达58斤,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特别是从“文化大革命”后,农业生产受“左”的错误影响而停滞不前,社员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副业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收入减少,社员口粮长期徘徊在100斤上下。劳动日值全县平均由1967年的0.758元降至1976年的0.60元,生产队的超支欠款户不断增多,到1976年,欠款户总数达18495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2.7%,欠款总金额达3592268元,户平欠款101.14元。
  1978年冬,开始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是年人均口粮较1977年提高了53斤。1979年,国家较大幅度地调整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部分生产队开始实行包干制度,农民收入有所增加。1981年全县实行联产计酬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年人均口粮首次突破600斤。由于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得到全面的贯彻,全县搞种植和养殖的专业户、重点户逐年增多,特别是白莲的广泛种植,使部分农民开始走上致富之路。1983年全县农民的人均收入由上年度的103元上升到213元,人均口粮达到714斤。
   据1983年调查统计(不完全):观下乡5556户29833人中,新建住房、牛栏、猪舍共15091间,私人购置汽车6辆、拖拉机8台、手扶拖拉机65台、轻骑18辆、自行车2110辆、缝纫机2750部、手表9911块、电视机46台、三用唱机96台、录音机75台、收音机2560台。
   [=此处为表格(表6—131954—1985年农民人平收入统计表)=]单位:斤、元。
   二、公职人员工资收入清代知县年俸银45两,教谕、训导俸银40两,典史俸银31.52两,其他门子、斗级、库子、马快民壮、皂吏、禁卒、件作、轿伞扇夫等银均为5.9至6两。清雍正六年(1728)后,除教谕、训导外,另发养廉银,知县800两,巡检、典史各60两。
   民国初沿用旧制,民国二十四年改发法币。
   民国三十一年大米市价每市石(150市斤)最高价249元,最低价232元,平均240.05元,多数职员月俸竟买不到一石大米。
   [=此处为表格(表6—14民国三十一年职员月俸表)=]单位:元(法币)政府公职人员除月俸收入外,每月还有一定津贴收入。
   解放初,国家干部为供给制,服装和主要生活用品由国家发给,伙食分等,县团级干部吃中灶。每人每天定量大米1.5市斤,油5钱,盐4钱,菜金按等级配给。除此以外,每人每月发给少量津贴。学校教职工发大米作工资,工员发170斤,村学教员、事务员200斤,小学教员280斤,小学校长380斤;初中教员380斤,教导主任400斤,副校长420斤。1950年2月份工薪制以米折分,每1分分值为0.3161元(折新币,下同),个人包干米价为0.11元1斤。1950年上半年供给制与薪金制并存。1952年春供给制改包干制,每人每月发45斤大米,其余米数按南昌市每月十日米价投款发给本人自行安排。1954年又改为工资制,分一、二、三等按折实分计算工资,每份折新币0.22元上下,最低分为60分,最高分为290分。1955年9月取消折实分,改为货币工资制。1956年职工工资实行改革,按级计算。县级干部为16—14级(工资约99—123.50元,新币,下同),区级干部为22—17级(50—88.50元),一般干部为23—25级(33.50—44.50元)。改革前的工资如超过新评定的级别工资,予以保留。此后,在1963、1972、978、1981这四年分别作过低工资调整和部分职工工资升级。从1985年开始,国家先后对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工资进行改革。石城县定为五类工资区,职务工资定在最低档,正县级为119元,副县级为102.50元,正局级为80元,副局级为68元,一般干部为先靠级,后加10元,而后再靠级。全县参加工资改革的干部职工人数为3369人,改革后较改革前工资总额净增57921.19元,平均人增月薪17.19元。
  1985年职工年平均工资达876.70元,较1981年净增了228.70元,提高了35.3%。与1976年比,净增了383.70元,提高了77.8%。
   随着个人经济收入的增加,社会购买力和城乡个人储蓄亦不断提高和增加。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4127万元,是1980年的1.78倍、1976年的2.94倍;1985年城乡个人储蓄总额达1291.2万元,人平56.86元,是1965年的14.14倍、1980年的6.45倍。
   第二节衣饰发型明代以前男女皆蓄发,成年男子结发加冠。清代,男人剃前额,余蓄发梳辫,六十岁后始蓄须。
   女孩出生后,剃去胎发就不再理发。姑娘头前留刘海后梳辫,出嫁时要用线绞去面额上的汗毛,俗称“拣面”,并挽发梳发髻,插首饰。
   辛亥革命后提倡男人剪辫剃光头,民国十八年(1929)后县城开始出现用推剪理发。从此,发型增多,官绅和知识分子多蓄西装头或平头,部分年轻妇女剪辫留短发,姑娘或梳辫、或留短发。
   解放后,发型增多。男式有西发、平头、高装、运动头、光头、大鬓角长头发;女式有烫发、上海装、游泳头、学生装、马尾装、单辫或双辫,农村仍有少数中老年妇女挽发梳髻。
   首饰清代至民国时期,女孩要穿耳戴环。富家子女戴银项圈、手镯、脚镯、胸佩银牌。解放后,仍有不少妇女戴耳环或戒指。八十年代始,开始流行新式耳环、耳珠、耳坠。
   解放前,女子出嫁需备一套梳髻银器,有簪、钗等10余件。还要有项链、牙钗、手镯、戒指。
   衣服石城人衣著向称朴素,不尚华丽。明代前皆为汉装。清末和民国初期,衣料多为蓝、白、青各色粗布。男式服装主要有大襟和对襟两种。大襟有长短之分,对襟一律为短式,女式多为大襟短衫。男女均穿折腰裤。辛亥革命后,在县城和教育界开始流行中山装和学生装。民国二十五年(1936)后,官绅名流中男重长袍,女兴旗袍和裙服。
   富人衣料夏天多为绸缎,色鲜质软。穷人只是粗棉夏布,而且补钉满身。富人冬穿羊裘虎皮,穷人则多数无棉衣御寒。
   解放后,服式变化很大。五十年代前期时兴列宁装和中山装,夏穿圆口衬衫,不久学生装、青年装相继流行,毛线衣、灯芯绒、咔叽、府绸等为时兴布料。六十年代前期,上海装、广东装、女式春秋装流行。“文化大革命”时期,穿时髦服装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风行穿草绿色军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布料花色品种繁多,各种纯化纤布、化棉布、呢绒绸缎供应量逐年增多,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宽和进一步开放,服式变化更大。先后流行拉链衫、滑雪衫、猎装;直筒裤、大小喇叭裤、牛仔裤。女装则流行裙服,有百折裙,喇叭裙、侧裥西装裙、中裥西装裙、学生裙、直身连衣裙、连袖连衣裙等。
   冠戴清代,官绅儒士流行戴瓜皮帽。一般人戴棉线帽或猴帽。民国时期,官绅名流戴礼帽,市镇流行戴毡帽和羊毛帽,农民多戴棉线帽。妇女多带额眉或扎绉纱罗帕。解放后,多数人戴军帽,中老年人戴绒帽。七十年代以后,年轻人多数不戴帽。
   鞋袜清末和民国初期,男人穿青色圆口布鞋,妇女穿绣花鞋,雨天穿牛皮钉鞋。男女均穿布袜,男白女青。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始有胶鞋和纱袜、丝袜。解放后,五十年代曾盛行穿木板拖鞋。六十年代后逐步为各种塑料凉鞋所代替。七十年代后,鞋袜样式日新,各式布鞋、胶鞋、皮鞋、塑料鞋;线袜、丝袜、尼龙袜、绵纶袜等流行。
   第三节饮食主食县人素以稻米为主粮,辅以番薯、大豆、小麦。解放后,面食量逐年有所增加,1984年全县面粉销售总量达467万斤。近年来,县城各单位早餐多为面食。
   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早餐粥饭结合,中、晚餐一般为干饭。
   民国期间,多数农家缺粮,冬闲和春荒时期多吃杂粮。解放后,1953—1980年间,粮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绝大多数农家都是一稀二干或二稀一干。1981年农民分了责任田后,多数农民基本上解决了口粮问题,年人平口粮稳定在600至700斤之间。
   菜馔县人烹调讲究素净鲜甜,传统菜肴丰盛,富有客家风味。
   棋子块(东坡肉)五花三层肉切成一寸见方块,放锅里用黄酒、少许盐与酱油拌炒。皮和肉红了即放冷水齐肉,烧开后即用小火焖,待肉烂透即可。其特点是色泽红亮,软烂柔嫩,味道醇香,油而不腻。
   肉丸将瘦肉置料缽内捶烂,而后将适量的食盐、薯粉搅拌成馅料,再捏成一个个30毫米直径大小的丸子,放锅中蒸或用开水氽均可。吃用时配上不同调味佐料。特点是色呈灰白,爽嫩可口,清鲜不腻。
   鱼丸将纯鲜草鱼肉捣擂成泥,加上蛋清、盐、猪油,充分搅和后兑薯粉成馅料,尔后捏成丸状,冷水下锅余熟。食用配上鲜汤和调味佐料即可。特点是色呈乳白,丸嫩爽口,味鲜不腻。
   红烧脚鱼将脚鱼斩去头,沥尽血,放开水中烫几分钟,后洗刷掉壳上裙边上的黑衣和四脚白衣,再置锅中煮半熟,而后把已煮的脚鱼翻开背壳,掏出内赃,并随即将脚鱼肌肉撕成小块,再配上等佐料烧熟即可。特点是色呈酱红,肉香软烂,营养丰富。
   笋干烧肉石城笋干为武夷山区名产,质嫩味佳、营养丰富,与五花三层肉红烧,配以佐料为上品菜肴,味醇不腻,香色俱佳。
   此外,白木耳燉白莲、大头鱼煮豆腐、米仁焖猪蹄、腐竹烧肉、清蒸石蜦、油炸鱼、燻鸭等均为石城地方名菜。
   除新鲜菜蔬之外,其常备佐菜有:霉豆腐用新鲜豆腐霉制而成,拌以红曲、辣椒粉、香料、食盐,再加甜酒酿密封,可作常年佐菜。
   酱豆子用黄豆煮烂霉制后,再加盐、辣椒粉或姜丝、萝卜干等晒制而成。
   此外还有腌菜(鲜、干)、盐蛋、咸萝卜干、燥豆腐饼、辣椒酱、姜干等常备佐菜。
   副食品茶点乡间盛行吃茶。这种茶既可作点心,又可待客,自古沿袭至今。茶的种类很多,各地称谓不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擂茶(又称擂麻茶),一种是米茶。所谓擂茶,是先将茶末、猪膏(熟)、盐、生姜(或胡椒)、芝麻、香料等置擂缽内擂成茶泥,用开水冲入即成茶。而后将粉干、粉皮、笋干、豆子(最好是香菇豆,先煮烂)、菜丁、肉丁、香料等炒熟拌好,称为飨料,吃时加上茶水即可。另外还有油炸花生米、豆子和油炸的粉干、〓酥等添入茶碗内,这种擂茶,色、香、味一应俱全,可口多味,老幼皆宜。所谓米茶是先将粳米炒熟磨粉,再置锅中加水熬熟即成。吃时加入炒好的飨料、花生米、豆瓣、炒米即可。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自制一些糕点果品。如春节前打黄〓、油炸煎丸、油炸糕、芋包子、兰花筋、玉兰片、瓦角钉等,做炒米糖、炒花生、豆子、葵花籽、蕃薯片等。二月十五做花朝丸。七月十五做米粿,十月十五日打麻〓。
   黄〓 为石城人民副食品中之珍品。其制作过程是:先烧制植物碱,加水后呈蛋黄色碱水。而后用碱水浸泡大禾米(浸泡时间夏秋4—6小时,冬春10—12小时),尔后将浸泡过的大禾米,放锅内炒至6—7成熟,再上蒸笼用大火蒸熟,最后置石臼内打烂,再做成圆块〓坨即为成品。食用时切成小块或糖炒或加佐料烹煮均可。
   酒自制酒有谷烧酒和水酒两种。谷烧酒请人制作,用粳谷先焖熟发酵,再上甑拌酒药蒸饆而成,酒精度数在20—40。之间。水酒为农家常备酒,用纯糯米浸泡数小时后上甑蒸熟,糯饭冷却后拌入酒药即可酿成。水酒味甘醇,芳香可口,营养丰富,一般宴席都用这种酒。
   七十年代,瓶装酒开始畅销。白酒畅销种类主要有四特、章贡、南山、三花;红酒畅销的主要有各类葡萄酒、猕猴桃酒、福酒和国公酒。八十年代初,啤酒开始畅销,且瓶装酒开始进入普通人家。
   肉食解放前,广大群众生活贫困,吃肉量很少。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1954年开始,肉食供应开始紧张。1959年起,对职工、居民实行猪肉定量供应,每年8斤。定量标准根据生猪收购情况而定,1965至1984年人平17斤,其中1980年为敞开供应。从1981年以来,农贸市场猪肉销售量大大超过了国家供应量。
   解放后,副食品花式品种不断增多,销售量也不断增大。如1958年糕点产品种类仅30余种,1985年已发展至100余种;产量由1958年的79吨提高到1985年的172.98吨。1954年销售食糖321担,人平0.28斤,1984年销售食糖10354担,人平4.59斤。
   筵宴俗称做酒。凡婚嫁喜庆,亲朋恭贺,主人设宴,是传统地方风俗。酒席风味,城乡有别。城里人酒席时髦,花样多,用炒盘,多用瓶装酒;乡下酒席多为传统菜谱,用碗盛菜,多用自酿糯米水酒。
   酒席类型,解放前有官席和民席之分。以质量论有围全席(官席)和普通席之分。所谓香肠、腊卤的猪肝、猪腰、猪舌、瘦肉或鸡蛋等组成。汤盘(亦称热盘)选用海参、香菇、木耳、鱼肚、闽脯、墨鱼、鱿鱼、全鸡(或全鸭)、全鱼、猪蹄或扣肉、鱼丸、肉丸等组成。所谓普通酒席是招待一般宾客用的,多为传统菜谱,一直沿袭至今。其菜碗主要由头牲(鸡或鸭)、鱼、肉、蛋和香菇、木耳、猪皮、墨鱼、腐竹等配成十碗菜,其中鱼丸、肉丸、棋子块(肉)是各种酒席的必备菜,用饭时要一碗酸菜或青菜,俗称“十碗加青”。
   婚嫁喜事酒席,鱼丸为第一道菜,寿诞酒席首出头牲。及酒宴中途,出嫁了的姐妹、女儿、孙女儿都要依次对宾客馈赠寿饼(一人一对)。凡喜庆酒宴,主人女眷尤其是至亲晚辈要依次到各席斟酒,男的则依次敬烟。
   第四节住房一、农村住房解放前,农民的住房破旧低矮,十分拥挤,绝大部分为土木结构和木板结构建筑。豪富人家多数住砖房,宽敞豪华。房屋建筑多为座北朝南,格局为四扇三间或六扇五间,名曰上三间或上五间。
   解放后,全县农民在土改运动中共分得住房3718间。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前期,为农村四次建房高潮时期,60%以上的农户都建了新房。1985年全县农村建房6084间,面积达121683平方米,总造价538万元。屏山乡屏山村竹山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户,1965年至1985年新建房屋95间,其中砖房7间。观下乡西外村观仁堂,解放前有村民12户48人,房屋33间,均系土墙瓦屋,低窄阴暗。到1985年,已发展到23户115人,有22户盖了新房,计56间,比原有房屋增加了1.7倍。新房高大宽敞,光线充足,其中有三幢为青砖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楼房。
   二、城镇住宅解放后,县城机关单位建筑了大批职工宿舍,房管部门也改建了不少居民住房。据历年来统计,单位自筹资金8万元,财政拨款21.4万元,新建住宅12幢,有住房面积7800平方米;维修旧房2万平方米;集资31.7万元,建房39套,建筑面积3462.16平方米。据1984年底统计,现有城镇公房面积21379.48平方米,安排221户住房;乡镇公房住宅14766平方米,安排住户139户。1985年,城镇新建住房面积81094平方米,其中私人建房面积54326平方米。
   据1985年房屋普查资料统计,仅城镇范围内,解放后新建和改建的房屋达41万多平方米,其中住房117580平方米。1985年城镇人口为12100人,人平住房面积为9.71平方米。
   第五节器具清末至民国期间,农家用具多为竹、木、陶器,如竹构、竹筒罐、竹椅、竹床;木构、木面盆、木盆、木椅、木桌、木床;陶器的腌罐、钵头、缸、甏、火笼等。乡间取火多用火镰,照明多用清油灯,雨具为蓑衣、斗笠、纸伞。民国期间,官绅富户开始购置时髦用具,如时钟、手表、留声机、热水瓶和搪瓷器具。家庭中也讲究时兴摆设。
   解放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日用器具逐步由低档向中、高档发展。搪瓷用具、热水瓶、钢精锅等早已普及广大人家。1981年开始,中、高档器具销量大增,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衣橱、沙发、高低床、电风扇等新式器具开始进入农家,部分职工家庭已有了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等中、高档器具。至1985年底,全县有自行车21676辆,每百人中有9.55辆;有电视机2020台,其中县属单位、职工638台,乡以下1382台,平均每百户有3台;有收录机14724台,平均每10户有3台。
   [=此处为表格(表6—15几个年份全县主要器具统计表)=]第四十四章宗教石城自唐代始,道、佛二教先后传入。唯因教义相异,历代帝王往往重此抑彼。唐末五代重道轻佛,道兴而佛微。至北宋,佛教始得复兴,迄南宋又渐衰落,明太祖极崇佛教,邑内寺院众多,香火旺盛。及世宗重道斥佛,境内修建仙坛多处,道教为之一振。清代,佛教渐盛,寺院多达90余所,道教则渐见衰落,道观废败,道士流散乡间,或改奉儒佛二教。
   明末清初之际,有多种民间会道门传入石城,如大乘教、先天道等。这些会道门均在解放后逐渐消亡或被取缔。清末至民国初年,天主教传入,解放后消失。
   解放后,根据党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事业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一节教派一、道教道教于唐代传入石城,天宝年间,已建白玉观与西华山仙殿。此后各代兴衰不一,自明 [=此处为表格页(表6—16石城县开放寺庙基本情况统计表)=]季后信奉者渐少。至清顺治年间,已废道观计有希夷观、蓬莱观、宝直观、洞玄观、朱陵观、集真观、五云观、紫霄观、真元观、掌道观、佑阳观,有的则改为寺院,道士亦散居民间。石城道教原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据旧志载:全真派道士徐继先、王齐祥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在城北太极观“飞升”。明清之后,全真派基本消失,为散居的正一派取代。正一派以符篆为主,言科仪斋醮、符篆禁咒可以禳灾求福,役使鬼神。故乡间逢凶杀灾丧,即请其设坛主事,以求平安,不少人家至今仍设有“正一龙虎玄坛”神龛。
   清顺治至道光年间,县署设有道会司专管道教事务,清末废置。此后,道教徒自行其业,官府不再过问,道场大多消失。民国三十六年(1947)全县尚有道士47名,至解放前夕,仅剩16名。今农村尚存少数老年道士,仅为人除灵做七和打醮而已。
   二、佛教佛教于唐代传入石城,秋溪罗云禅古寺即肇建于斯时。至北宋石城佛教大兴,名僧云集,遐迩闻名的内宫禅院、永福寺、海藏寺、宝福院、清禅院等,均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所建。此后,元、明两代,则因帝王而异,时盛时衰。清为佛教兴盛朝代,顺治时,县署设有僧会司,管理佛教事务(僧会司于乾隆时消失)。乾隆十年(1745)《石城县志》载,邑内有寺院81所,至道光四年(1824),增至90所。
   民国二十六年(1937),在宁都普莲寺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宁(都)、广(昌)、瑞(金)、石(城)、会(昌)、于(都)分会。四十年代,石城成立佛协理事会,释应光为理事长。
  1949年后,随着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少僧尼下山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寺院被拆毁,多数僧尼下山还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宗教政策得到重新贯彻落实,被毁寺院多由僧众募资重建。1982年县成立佛教协会,选举理事11人,常务理事7人,释仁善为会长。
   [=此处为表格(表6—17石城部分年份寺院、僧尼数统计表)=]
  1984年9月12日至29日,在如日山普照寺传授三坛受戒。参加者计有19省市(含北京、上海、南京、广州4市)的862名佛门弟子。其间,菩萨比丘戒弟子411名,分137坛受戒;菩萨比丘尼戒弟子387名,分129坛受戒。还有菩萨优婆塞戒弟子29名,菩萨优婆夷戒弟子35名,均如法如律受戒。
   石城佛教现有临济、曹洞两大派系(注一)。两派均由宁都、宁化传入。属临济宗者有玉盂寺、海藏寺、东华山寺、静修寺等寺院,属曹洞宗者有普照禅寺、西竺寺、善德岩、黄泥庵等寺院。
   自宋以来,石城佛教较为兴盛,名僧辈出,如宋代应可,明代性期,清代宝劬、藻〓、智犁,民国以来的宝山(注二),济广(注三)、会航(注四)、海灯(注五)、仁善等和尚,对弘法授徒均有一定贡献。
   三、天主教清光绪年间,西班牙和南斯拉夫的教主先后来到石城,与县城游潘魁接洽传教。民国七年(1918)一美国传教士来到石城,亦与其接头。民国十四年,大由人曾典模(曾任广昌县县长)从广昌返家,传教于乡人,不久,石城便出现了天主教组织。
   游潘魁为最初管理天主教负责人。初,入教者多为地方官绅或有政治背景者。教会成立不久,即在县城北门建造了天主教堂1所(今县档案馆址)。
   民国十四年前后为石城天主教兴盛时期,教徒多至300余名。
  1931年至1932年,该教曾被苏维埃政权取缔,活动日趋低落,大部骨干流向外地。
  1934年冬红军北上后,该教恢复,创办教会学校1所,有学生20余名,不收学费。
   石城天主教无专职神父,由宁都与赣州教堂神父来县巡视主事。
   县内以琴江镇、屏山长江和大由乡等地教徒为多。
   教内活动经费以外来经费为主,其次靠卖天主教宣传书籍和领洗等项解决。
   解放后天主教活动大大减少,五十年代初教堂公开活动停止。
   注一:临济、曹洞同为佛教禅宗五大宗派之一,其修行宗旨、参禅悟道均为一致,所异者仅做功课敲钟板的次数和方法不同而已。
   注二:宝山和尚(1883—?),俗名陈大中,屏山乡陈坊村人。出身贫寒,幼年失父,17岁背母出家,礼宁化光严寺华德和尚为师,19岁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后云游四方,参师访道,寻求佛法知识,后在福建建宁、建瓯、建阳一带弘扬佛法。曾任建瓯光孝寺方丈大和尚,晚年在福州鼓山涌泉寺为方丈,宝山和尚为曹洞宗57代。
   注三:济广,法师,(详见“人物·人物传”)注四:会航(1930.2—)法师,横江秋溪人,俗名赖光流。12岁投福建宁化县光严寺出家,礼龙祥法师为师。16岁到福建涌泉寺受具足戒.后来到广东南华寺、香港宝莲寺等处弘扬佛法。最后至马来西亚槟城屿香严寺任方丈。为法派传曹洞正宗第61代。
   注五:海灯(1927—),小松乡石田人,俗名温祖明,15岁在宁化南山寺出家,16岁至广东韶关南华寺受具足戒,礼虚云老和尚为师。1979年任福建闽侯县雪峰寺首讲和尚,1982年起兼任庐山东林寺首讲和尚。
  1980年曾赴北京参加接待日本送鉴真和尚佛像回国探亲的佛教代表团。
   附:其它民间会道门大乘教又名罗主教、大乘门、大乘正宗、姚门、一字门、后天道、红尘教、三乘教、无为教。该教于明成化年间由山东山罗英创始于北京雾云山,明末清初时由福建宁化县大乘山张成海传入石城,先沔坊、大由八挂岭,后传至濯龙、丰山、坝口各处。
   入该教要有传法师、云法师、护法师共同介绍,缴纳入教费并要归香、受签、发誓愿。教徒分出家和不出家两种,入教后要遵守三规五戒(即规佛、规法、规僧,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了扩大影响和发展组织,石城教徒曾于四十年代在沔坊白水村鹅颈里修过一次教谱(共7本)。
   该教活动以念经为主。解放后部分教徒已转为三宝佛教,1956年后该教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先天道又称金丹教、孔孟教。
   民国六年(1917)由宁化先天道徒莲开传入石城。该教曾在沔坊建立道坛——静隐寺(又名慈浴堂)。此后陆续发展至城区、屏山、高田等地。教徒每年三月做龙华会念经3天,同时作为发展道徒之日。教徒要逐级求进,进第一层为“皈依”,需缴银洋1元;进二层为“求道”,缴银洋2元;三层为“天令”,缴银洋10元;四层为“引思”,缴银洋21元;五层为“天思”,缴银洋50元;六层为“正思”,缴银洋100元。还规定每年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为先天道诞辰日。
   该教于1958年被县公安局以勒索民财罪取缔。
   第二节寺观旧志所载寺观计唐建3座,宋建8座,明建47座,元建1座,清顺治至道光初年所建65座,古建寺观多数已不复存,今择其当代闻世者志此。
   一、已废寺观西华山仙殿唐肇建。位于城西五里之西华山(旧名乌石嶂)顶,祀三仙,额曰“天中天”。唐宋至明为道士住持。仙殿中有三仙铜像,中有金心,为唐物,闽人张氏塑,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毁。
   白玉观唐天宝间在城内西北隅建有三宝观,元末兵毁。后因观之道士有田庄在石上里,地名白土,乃奉香火迁此居之。
   明正统间太极观道士张春谷禀白知县钟宝倡建白土观,成化末增建一阁以奉元帝。万历间改白土观为白玉观,后毁。
   太极观城北2里许,始建逸考,据旧志载,宋大中祥符间道士徐继先、王齐祥于此“飞升”,其徒钱居简修葺,元末毁。明洪武十四年(1381)重建,正统八年(1443)重修,成化十八年(1482)增修,万历间知县江统之重建。清雍正九年(1731)合邑鼎建,时有赡观田百余担。清末观荒废,今不复存。
   宝福院位于县城河东南宝福塔下,宋大中祥符年间建,大观四年(1110)僧应可修,元至正二十年(1360)兵毁。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知县郭尧京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相传知县马尹奇祷雨于此获验,因此复行建造。民国二十年(1931)拆毁,后由陈普环妻主持募建,名僧印慈(现任全国佛协常务理事、省政协委员、省佛协副会长)曾在寺住持多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院内佛像遭毁,观下公社于此建泥木综合厂,八十年代初改建为石城县木螺钉厂(注一)至今。
   内宫禅院原在县西30里,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僧派清建,建炎二年(1128)迁县北门外小溪右偏后,淳祐十年(1250)进士巫双瑞(尚理宗公主)世乱赐归籍里,夫妇奉佛于此得名。元至正二十年(1360)兵毁。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永乐七年(1409)重修,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兵燹。景泰六年(1455)重建,嘉靖四十年(1561)再毁。
   二、现存寺观如日山普照禅寺普照禅寺位于县西北40里处之高寨山,与宁都县田埠乡为邻。古时山顶有一尼姑庵,相传庵中有一玉碑能朝日转,故后人将高寨山更名如日山。迨明季,于山腋处建普照禅寺,清康熙至雍正初年,该寺曾一度改作道场,大师余本来于此传教,徒众日盛,一时向法皈依者,络绎不绝。该寺自明清以来,曾出过惠显等3位佛门宗师,正静、慈慧、能良等和尚亦曾先后在寺担任方丈,故进香朝佛者极众,遐迩闻名。清末以后,常年有10余僧人住持,自耕自食,终以耕田育山为传统,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废僧散。
  1979年7月僧仁善(注二)等来山,率众耕辟,苦心经营,并向多方信士募资,至1985年已修复扩建殿堂楼阁30余间,正殿、偏殿修整一新,并新建念佛堂1幢,三层楼上为藏注一: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产权为佛协所有,厂方每年交纳租金。
   注二:仁善(1922—)俗名陈端生,屏山罗陂左树排人,20岁时投报恩寺出家,礼能良和尚为师,次年于东华山福林寺受具足戒,22岁跟随宝福寺印慈法师到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寺院云游参学。1962年起任浙江临安县佛教管理小组负责人,1966年经组织联系介绍回原籍居住,尔后在屏山、宁都等处寺院弘法。1979年起到如日山普照禅寺任方丈至今,1982年起任石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1984年起被选为县政协常务委员。
  经阁。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正殿亲笔题写“如日山普照禅寺”寺名和“大雄宝殿”匾额。殿内三尊大佛金像栩栩如生,光华夺目。近数年来,外省和邻县群众到此朝拜旅游者,有时竟日达数百人。
  1984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该寺为全省14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该寺现有僧尼50余人,坚持农禅并重、以寺养寺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设立寺院管理委员会,下设念经、农业、副业、财务、医务5个小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人事分工设方丈、首座、都监、监院、维那、知客、殿堂等职。1984年,寺院生产、香火收入达3万余元。
   如日山普照禅寺已成为全县佛教活动的中心。
   玉盂寺玉盂寺位于城东10里,通天岩西侧。明万历十年(1582)僧德存肇建。昔四周山脚颇广,皆官地,知县江统之批寺僧种植。清顺治六年(1649)遭兵燹。康熙二十二年(1683)僧普晸接理,及智海积创田业,加扩寮舍。民国二十几年僧印品(即岩祖和尚)来该寺住持,十数年如一日,致力辟山种茶,卓有劳绩。通天寨有大小石窟数十,解放初,每窟有僧尼住持,总数达30余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院受到冲击,佛像被毁,僧尼被迫下山,寺院改作大队茶场。1978年十方信士集资重修。
   玉盂寺东寨门外之双林寺,为该寨脚庵。
   通天寨风景秀丽,“玉盂禅林”,历来游人甚多,闽赣二省善男信女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1984年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该寺为省十四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西竺庵(西华山庵)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僧性期(注一)于西华山仙殿右腋处募众建庵一所,名协秋庵,佛殿、僧舍、斋堂、庖湢,无不整齐。崇祯四年(1631)加造石坊,上署“不减愣伽”四字,创香火田百余亩,置山岗,蓄植竹木,山麓至顶沿蹬栽松作引。既而仙坛道士离去,悉归僧主持。以此山耸峙城西,与东华相俯仰,易名曰“西华”。清顺治初两经兵燹,椽瓦无余,后修复,康熙二年(1663)增建殿宇,乾隆年间更名鸣琴寺,道光初称永福寺,后复更名西竺庵。至民国,寺殿颓败,僧道炳(注二)重建并住持多年,香火弥盛。“文化大革命”期间寺毁。1979年重建西华脚庵。1984年募资新建中庵殿堂,堂立6柱,额书“大雄宝殿”,有金像30尊。
   海藏寺海藏寺位于城西10里许,肇建于宋元丰间。清顺治十七年(1660)合邑信士募建,注一:性期,吉安永丰邹氏子,来石邑烧砖为业,积金百余,以病谒仙,见殿将圮,发愿修葺。病愈后,遂投金龙峰出家,潜心道行,性期将顺寂,命众以瓦缸盛殓。相传盛越三年,启视颜貌如生,其徒乃建塔寺右数步,以玉身供奉。清知县董应誉额以“西万之人”。
   注二:道炳,横江秋溪人,俗名赖顺和,三十几岁始出家。投宁都青龙岩,礼大明和尚为师,受其足戒于抚州市正觉寺。尔后云游四方,朝礼国内四大名山。后回乡居城东餐霞寺,笃实修行,颇有声望。先后主持过餐霞寺、善登岩、西华山三寺。
  有名僧报劬(注一)、藻〓(注二)居此,后天目、龙山相继修整,广置田产,时禅风大振。龙山圆寂后传位智犁,智犁返南岳,乃命其徒慧超于此住持。慧超默理禅修,力振山门,募资新修前廊,并将寺业载碑(注三)为山门铁券。智犁殁后,慧超复应南岳寿昌之请别去,海藏常住无人,因请西华行僧智印兼管,山林竹木守护如故。智印圆寂,其徒胜登不守戒律,因召标峰塔僧佑清住持,先后所置田产俱勒于石。
   该寺居深谷中,曲径沿涧而入,左肩一瀑,四季长流,涧水澄洁,游鱼可数,水帘石壁间,僧智犁镌“琴水奇观”四字。1974年寺毁,1980年群众募资新建横屋。1984年于寺左增建僧舍2间,该寺保存有雕刻经箱等古物。
   回澜寺回澜寺始建于明季,傍标峰塔下,塔成方建。邑宦熊兆泰助木料,其余众姓捐助。后迁徐公祠前山窝,原名波罗庵,1969年“文化大革命”间废。1984年夏,诸信士集资于距旧址数十步之山坡上重建,仍名回澜寺。现石城县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会暂驻此地。
   滴水岩位于城南50里许秋口村,又名楼盖山,相传为宋代杨真人炼丹之地。
   明天启年间,濯龙杨姓人买山(滴水岩)建刹,点缀殊工,后于清康熙八年,(1669)施出为佛教十方丛林。五十二年杨氏后裔将山及庵卖归亨田黄姓人为业,同年中秋黄氏复将庵施出为佛教丛林。并延请僧众住持,代不乏人。
   解放后,大森和尚住持此寺,经修葺翻造,面貌一新,常住10余人,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期间僧尼被迫下山,庵寺拆毁,瓦砾无存。1985年亨田群众集资重建。
   东华山顶庵位于城东30里东华山顶,明隆庆年间建道观,祀邱、王、郭三仙,为三仙祠,额曰:“高明配天”,清代以后为佛寺。
   近天庵俗称中庵,位于城东30里东华山顶东腋,清初建,列祀众佛,有层楼,可宿香客数百人,后废败。民国十八九年间重建,二十几年重修,下设脚庵一所,名福林寺。
   隐华寺隐华寺位于城南65里之南华山顶,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清乾隆二十年(1755)注一:报劬,耸岗人,俗姓温,弱冠出家,闻浙江报恩寺宗法微妙,与弟藻〓往参,礼玉林(清初名僧,钦封“大觉普济禅师”)为师,结制后为该寺维那,处事决断有方,深得玉林器重,授心印。报劬思念老母辞归故里,庐父墓留家养母。后于邑西海藏寺独栖二年,学者闻之云集,因诛茅筑室,遂为禅宗之冠。
   注二:藻菃,报劬胞弟。始从兄参玉林习禅于报恩寺。既而受命赴天童寺,遂礼木陈(清初禅宗僧人,钦赐“宏觉禅师”)为师。顺治十六年(1659)木陈奉诏入京为帝说法,藻〓同往,后归海藏寺趺化,著有牧牛颂10首。
   注三:石碑(82×190厘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立。碑刻“重修海藏寺碑记”,凡465字。(详见《文化·文物》)募资重建殿堂僧房数十间,时有常住僧尼20余人,香火旺盛。
   解放后仍有僧尼10余人,山上有稻田20余亩,油茶山80余亩,松、杉、杂木遍布寺院周围。1980年起,该寺香火、佛事旺盛,寺院生产做到自给有余,每年能向国家交售茶油200余斤,粮食2000余斤。
  1984年新塑佛像13尊。
   罗云禅古寺罗云禅古寺位于城南60里之秋溪,相传为唐建古寺。后因僧人衰落,当地人信奉“孔孟教”,于寺右曾另建一栋道堂。解放前几年又由僧人重修。
   黄泥庵古寺,原名集贤寺,位于城南40里之珠坑乡三坑村。传说寺前有水井一口,适寺中兴,其水浊黄;若衰落,其水清白。
   该寺在解放前由僧人重建。
   莲花山寺清建,位于城南80里大由罗田,又称仙人顶。
   宝日寺位于城北小松瑶上三梧云华山。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宁化县法轮寺光融法师主持创建,不久该寺曾一度成为石城佛教中心,四方朝礼求法者甚众。
   第四十五章怪异传说歌谣石城的民间传说和歌谣既丰富且生动,但其中不少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和其他消极成分。在民歌中,涉及男女爱情内容的占很大比重,表现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节怪异传说一、怪异怪疾南宋绍兴年间,知县吕大年冬月发放赈米,见一百姓左眼眶内突出一赘物,下垂过膝。赘物用布包着,解开一看,原来是颗眼珠子,犹闪闪发光,令人可畏。
   徐坊人猴民国三十一年(1942),大由徐坊中村曾某妻生一男孩,其貌似猴,汗毛比普通人略粗。6岁始学会走路,10岁方能说话,双目溜圆,两手喜弯曲舞动,常有抓挠动作,侧身行走,喜蹲不喜坐,仰面视物,进出门槛,皆跳跃而过。
   三年后曾某又连生二男孩,其胞弟亦先后生二男孩,皆猴行猴貌。“人猴”寿短,最多的活十八九岁,最到少的仅活到四五岁。
   二、传说黄公卖鬼古时石上里黄坊有一位黄姓老人,人称黄公,一天月夜起身去县城赶早市,至江边遇一双髻老翁,须鬓如雪。
   老翁对黄公说:“我有一种老病,不能下冷水,请背我过江。” 黄心想,既老且病何必夜行,莫不是鬼么?于是放胆背他,两手紧紧反抱。既过江,鬼要下地行走,黄公不依,疾走不停。初,鬼威胁他,接着又恶骂不止,见仍不奏效,最后只好向黄低声求饶了。黄全然不听。
   天亮后鬼化作一白牡羊,时适有人将羊买去作祭祀品,到家后放于羊圈中旋即不见。黄公料定此鬼必怀恨报复。至夜果有扣门声,黄嘱老伴回答说:“我家老人又去捉鬼卖了。”鬼听罢,惊恐遁去。
   太平桥的传说在岩泉岭顶,由下柏昌通往福村路上的两山过脉处建有一座石拱孔,名曰“太平桥”。其桥并未跨河度溪,也无人在上面过往,只是联结两山的一个拱孔,只可作行人稍事休憩之用,然为何叫太平桥呢?其缘由倒有一段传说。
   相传在明万历年间,岩岭筀竹村有一乡亲,名叫张立泽。此人能言善辩、机敏过人,一年他解粮送京超过了期限,朝廷质问为何延期,张撒谎说:“因鄙处山路崎岖,特别是今年山洪暴涨,绕道数月,方才抵达。”上司听后,也就罢了。但其时已到岁末,桃符将换,张急着要回家过年,但又囊空如洗,怎么办呢?于是他急中生智,将本地几处地名巧妙组合,编成:“深溪洋和江,万丈无抵挡,过了五个磜(即五磜),还有朱家庄,上一百丈(即上柏昌)下一百丈(即下柏昌),中间还有烂泥浆(即烂泥坑)”等词向皇上禀奏,恳求拨款造桥,免致下年送粮再误时日,皇上听罢准奏。
   张获款归里途中,正值黄河冰冻,无法通船,于是跪祷上天,说如得冰破安渡,愿世代拜谢诸天。说也凑巧,翌日天气果然转晴,阳光普照,坚冰消融,张安然渡过黄河。由于途中延误,待抵家时,大年初一已过,正月初二日始得与家人团聚。张回村后,便请道士拜诸天,点诸天烛24只,以谢神明。此习相沿至解放为止。
   张获款在家,优裕度日,虽未造桥但也相安无事,但又恐日后皇上追查,为应付计,乃于岩前岭顶两山过脉处,草草造一石拱桥,取名曰“太平桥”。
   该桥解放后仍存,直至六十年代修岩岭水库公路时始被拆毁。
   石门的传说相传许多年前,县城有个王姓商人,在江苏扬州做生意。一天,他在街上无意中说了句石城土话,旁边一位青年客商听见后忙上前搭话。原来他也是石城人,家住屏山秋口石门地方。客地遇同乡,亲热无比,从此两人亲如兄弟。
   光阴似箭,秋去冬来,王老板打算回家过年。青年客商生意尚未做完,决定留在扬州过年,请王老板代带家书,王当即欣然应命。
   动身前,青年客商为王老板设宴饯行,在酒席间把一封信和一把钥匙交给王,请他带回家去,并交代说家在秋口下面,名叫石门,但大门不常开,如大门关着,就用这把钥匙在石门上敲一敲,并说:“石门开,石门开,扬州有人寄信来”,就会有人来开门。酒后,王拱手道别,随即登船回乡。
   一个多月以后,王老板船到了秋口滴水岩边。他靠船上岸,想登门投信。但问遍上下村庄也无人知道石门究竟在何处,无奈只得返回江边。这时碰上一伙放牛的小孩,王上前打听,小孩指着下游江岸的一座石门说:“那不就是石门?”王老板抬头一看,那石岸上果然有一个门的形状,越看越象关着的大门,连门上的门环犹依稀可辨。于是,王老板乘船来到石门山下,连忙拿了钥匙和信上岸。只见那门有几十丈高,上连绝壁,下临深潭,好不吓人,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直通门下。王老板顺着小路来到石门前,掏出那把钥匙,在石门上敲起来,边敲边说:“石门开,石门开,扬州有人寄信来”。话音刚落,只听得“咣噹”一声,两扇巨大的石门便打开了。里面金光闪耀,一个童子笑哈哈地从门里走出来迎接,王一进门,石门就自动关上了。
   王老板举目一望,满屋金壁辉煌,雕梁画栋,真是玉宇金阶,好一座神仙府第。主人热情接见,王老板忙交上钥匙和信,主人连声道谢,并设宴款待。临别时,一位白发老妇叫一女子棒出一红纸包来,并说:“多谢你千里传书,量一升瓜子给你带回家过年,请别见笑。” 王老板推让了一番,接过礼物,告别主人,走出门来,那大门随即又关上了。他回头一看,眼前依旧是一道天然的大石门,没有半点人工雕琢的痕迹。
   王老板回到了船上,心想:我为你千里传书,少说也有跋涉之劳,堂堂神仙府第,却送我一包瓜子过年,小气、小气。一气之下,打开红纸包,将手一扬,只听得江面一阵奇响,满江闪烁金光,深潭也照得通明透亮,船上的人都惊呆了。丢掉的原来是珍宝。王老板清醒过来后,不禁捶胸顿足。一看红纸包内和船上还有一些遗落的“瓜子”,拾起一看,原来都是“瓜子金”。
   据说剩下的这些瓜子金,才是神仙送给他的报酬哩。
   罗源秀才的传说之一:罗源出生在很久以前,武夷山下有一个千家镇,镇上住着一户姓罗的人家。罗氏夫妇年过半百才生得一个宝贝儿子。这个儿子据说原是“天子”胎,由于他老伴说了错话,得罪了神明,终被奏报了玉帝。玉皇即命太上老君下凡来给他换胎骨。最后只剩下嘴巴未换了,但这时雄鸡报晓,天要亮了,太上老君只得作罢,驾起祥云回天宫复命去了。第二天罗老伴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罗源”。
   罗源长到七八岁时就聪慧过人,由于他是“凡人身子天子嘴”,所以嘴巴非常灵验,后来竟能“呼山山即到,道物物就来”,长大后人们尊称他为罗源秀才。
   罗源秀才一张灵验的嘴,说好说坏的事时有发生,不到一年,连他自己的生身父母都被他活活咒死。自此,罗源不愿在家呆下去了,独自一人外出云游四方去了。
   之二:好炒豆罗源来到福建省的一个山村里。这里的人非常好客,一点也不嫌弃这位流浪人。他在村里住了好长一段时间,临走时,村民都把炒好的黄豆送给他路上当干粮。一路上,罗源以黄豆充饥,觉得很好吃,便连声说:“好炒豆,好炒豆”。从那以后,这地方的黄豆尤其易种,而且产量很高。
   之三:松树飞子飞孙据说,从前的松树砍掉树身(干)后,树蔸还会长出新枝,但一次被罗源咀咒后,就再也不能长出新枝了。
   那是夏日的一天,罗源走到一座大山里。他走得精疲力尽,想休息一会,见路旁有一松树墩,便坐在上面。歇过后站起来,但裤子上粘到很多松脂。他生气极了,便咒起了松树:“砍了身后,树蔸也死,断子绝孙”。这时,正好有一个认识罗源的樵夫走来,他听到了罗源的咀咒,连忙求救他说:“秀才,使不得呀,松树用处可大呀!”并向罗源讲了很多松树的用处。罗源听了,觉得有理,就忙改口说:“那它还会飞子飞孙嘛。”从那以后,被砍了树身的松树蔸再也不会生发新枝,而从松球里随风飘落的种子,则不择地势,随处可生。
   之四:咒油桐传说油桐本来是能吃的,后来不能吃也是被罗源的“君口”咒坏了。
   一年秋天,罗源流浪到了一个叫桐树坝的地方。这里桐树遍坝,茂盛青绿。罗源正行走在桐树林中,忽然一阵风吹落一颗油桐,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他的头顶上,他心里很觉丧气,就脱口骂道:“挨千刀的桐籽有人吃,油漆棺材墨墨黑”。
   自此以后,油桐籽就再也不能吃了,只好用来榨油油漆东西,并且桐树每年要被砍上几刀,方能命长和结果。
   吴佳的传说(注)之一:智斗薛知县 *贪官莫来石城当,要想当官夹尾坐。
   城里光棍知多少,顶数吴佳计谋多。
   这是清代流传在石城平民百姓中的一首歌谣。
   吴佳,又名吴霞,字鸿耀,据传家住县城附近。吴自幼好学,聪慧过人,又写得一手好字,19岁便中了秀才,平生见义勇为,爱打抱不平,主持公道,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话说清光绪年间,有一位薛某人被派到石城当知县,薛某听了这首民谣后十分恼火,心注:吴佳的“佳”,邑人传读“ca〓”音想“吴佳呀吴佳,我倒要领教领教你究竟有多厉害!” 薛知县自恃朝中有靠山,上任不到一个月,县衙前的照壁上和四处城门口,便张贴出盖有知县大印的告示,大意是:为整修河堤疏通河道,每户限期交纳纹银十两。违者罚户主一年劳役……。
   大家都知道这是县太爷勒索民财的鬼主意。百姓怨声载道,恰好这时吴佳云游在外,对此事一无所知。
   榜文告示贴出半个月了,还不见吴佳前来闹事,薛某以为吴佳畏惧了,于是口吐狂言道:“区区刁民,何足虑哉。”洋洋得意之余,口占一绝:“雪(薛)压高山,那座尖峰敢出头”,吟罢便挥毫写在县衙前的照壁上。
   不久,吴佳云游归来,看到了照壁上的榜文和上联诗句,心中义愤难平,忙找来笔墨,在照壁上续写了下联诗句:“月穿破壁,这条光棍实难拿”,下面还写上了“吴鸿耀题”四个大字的落款。
   五月初五是端阳节,城外琴江河中举行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薛知县携妻抱子也来到官船上观赏龙舟比赛。离官船不远处,吴佳也伫立船头,似在观赏江中的热闹景象。
   “哇——哇——哇”薛知县娇儿的啼哭声传入了吴佳的耳朵里,他赶忙扭转头,全神贯注地盯着薛知县的妻子。
   薛夫人眼盯龙舟,赶忙解襟露怀,手托乳房,把乳头塞进了儿子的口中。
   吴佳眼睛一瞄,连忙叫船家掉头靠岸,顿时消失在喧闹的人群中。几天后,薛知县以犯贪敛民财和谋妻占子罪与妻子一并传讯到宁都州衙受审。薛某与州官早有芥蒂,这次心里不免有点紧张。
   三审毕,薛知县不得不承认贪敛民财罪,但拒不承认谋妻占子罪,并要求与原告当面对证,于是州官传原告吴佳上堂对证。
   “你说我强占民妻,有何证据?”未容吴佳开口,薛知县就先向吴佳提出了反问。
   “无据岂能控告,我能说出我妻子身上的特征来。你说她是你的妻子,你能说出她身上的特征来么?”吴佳以守为攻。
   “对,你能说出她身上的特征来吗?”州官拍了一下惊堂木问道。
   薛知县想了半天,也实在想不出妻子身上的明显特征。但知妻莫若夫,他自忖道:你吴佳连我妻子的面都未见过,你怎能说准我妻子身上的特征来呢?于是便反诘道:“你能说出我妻子身上的特征来,这谋妻占子罪我便认了。” “此话当真?”吴佳怕他反悔,又间道。
   “公堂上岂有戏言,可以立字为据。”薛知县不容置疑地答道,接着当众立了字据。
   吴佳向州官跪禀道:“我妻子右奶下有一黑痣,请上验视”。
   州官传来薛知县妻子,并叫自己的夫人带她到后堂验看。验毕,州官夫人回禀道:“薛知县妻子右乳下果然有一黑痣”。
   薛某弄得目瞪口呆,无法辩解,结果是丢了妻子又被革了职。
   公堂下来,吴佳对薛某说:你的老婆带回去吧,我并不想要你的妻子,我只是想治治你这个贪官污吏。” 之二:吴佳抗捐斗贪官有一年石城连续旱了50多天,真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苗半枯焦”。农民盼天下雨,望眼欲穿。
   一天,在县衙前的照壁上贴了一张榜文告示,上面盖有县太爷刘某的印章,榜文大意是:立坛求雨,限每户交纳纹银二两,逾期未交者,严加追究…… 告示贴出的第二天,从外地归来的吴佳知道这是贪官敛财的鬼把戏,便借来笔墨,在告示下面写了一首诗,表示公开抗交。
   诗日:山西过来一条牛,(知县是山西人,牛、刘谐音)求雨是假求日头。(日头指太阳)贪官若然求得雨,盐鱼翻生沙出酒。
   贪婪无厌的刘知县得知此事后,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深知吴佳才智过人,为人正直,深得人心,况时值灾年,人心浮动,众怒难犯,只好打落门牙往肚里咽,无可奈何地打消了借口“求雨”捞钱的念头,草草收场了事。
   李猎石石洞的传说石城城北有一座又高又大的圆形石山,名叫李猎石。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到李猎石下放牛砍柴,这时只见一位白须老人走了过来,邀请小孩到他家去玩。
   小孩跟着老人,来到石山一个洞前,说这里就是他的家。
   小孩惊奇地发现洞里也有一头牛,于是问道:“老公公,你这里怎么也有头牛?”老人说:“你的是黄牛,我的是金牛。”说着就把小孩带到石洞里面。小孩举目一看,只见霞光灿灿,满地金银。老头好心地说:“孩子,拿点金银去吧!”小孩弯下腰拿了一块银子,起身一看,老人不见了,不管怎么喊叫也无人回应,只好离开了石洞。
   小孩回家后,把银子给了父亲。父亲听说石洞里有金牛和很多金银财宝,感到十分惊奇。随后又责骂儿子无用,为什么不多拿点金银回来,接着便要儿子带他去石洞里拿金银,牵金牛。小孩无奈,第二天就带着父亲到了李猎石的石洞里。
   父亲叫儿子在石洞外放哨,自己钻进石洞拼命地把金银往大布袋里装。
   塞满了两只布袋,父亲把它背到洞外,叫儿子守住,自己又钻进洞里去牵那头金牛。他左牵牵不动,右牵也牵不动,儿子在洞外喊父亲决出来,可是,贪心的父亲哪里舍得那头金牛啊,还在洞里拼命拉呢。
   突然间,轰隆一声巨响,石洞口不见了,贪心的父亲被关在石洞里了。
   后来,人们说小孩的父亲贪心不足,不该得那些金银财宝。而那个小孩忠诚老实,土地公公就把金银财宝送给了他。原来那老人就是土地公公。
   谭氏兴废传说龙岗懒木坑继花氏之后,有谭氏迭兴。今伊姓居住之砖墙房屋,其墙砖还有“谭梅溪砖”四字印记。那时谭氏家资殷富,曾有谭十万之称,谭家常蓄一武士以为保镖。时有解粮官某与谭友善,一日解巨款道经楼垓岭,遇贼匪。匪因见解粮人众未敢下手,乃尾随而行。解粮官惊恐,料匪徒至夜定将动手,欲求谭氏武士相助,故绕道投宿谭宅,具道前由,谭慨然允诺,令武士守备左右。解粮官亦不敢睡下,候武士侧,静观其变。夜半,贼匪果至,一贼飞墙而入,被武士手起刀落斩下头来。复来复斩,如是再三。贼势未艾,武士戒心益严,时解粮官摸近武士身前,欲与耳语。武士黑暗中误以为贼已近身,刀举头落,将解粮官杀死。贼知解粮官被杀,亦度力难得逞,乃遁去,旋至官府告发,谎称谭氏谋杀解粮官。官府草草定谭氏罪,抄家夷族,谭氏遂灭。
   壁画柳的传说清代光绪年间,丰山大琴村有两个后生,一个叫陈德,一个叫陈财,同生同长,亲胜骨肉兄弟。
   一天,俩人一同来到赣州府办事。晚饭时分,俩人走进一家小店吃点心,只见一位年迈体弱的老人静静地坐在店外的檐阶上。陈德心里不禁生起一股怜悯之情。于是低声对陈财说:“这位老人怪可怜的,买点点心给他充充饥吧。”陈财点了点头。两人买好点心,一同送到老人面前,老人没有拒绝,大口大口地吃了。吃完后,老人也没说一声感激话,只问了问他俩住在哪里之后就大摇大摆地走了。
   说也奇怪,从那以后,每当陈德两人来吃饭时,老人也就来到店里。陈德可怜他寒苦,每次都请他一同吃,陈财见了虽不满意,但还是随声附和着。就这样,一日三餐,老人不请自来,吃完便去。
   到了第五天,吃完晚饭后,老人说:“这几日,你俩待我这般热忱,我心里万分感激,听二位口音,好像是石城人吧?石城有个大琴村,不知……”没等老人说完,陈德马上接过话说:“我和陈财都是大琴村人”。
   老人听后脸上露出几分喜色,说:“这么说,二位都清楚那村子的水口庙有棵大柳树了”。说罢,他捋了捋胸前的长须,沉吟片刻,又说:“老夫当年跟随大军到了那里,结果,被官兵打败,逃离那村时我便把身边的金银埋在那棵柳树底下了。” 听到这里,陈财好生惊疑,问:“老人家莫不是太平——?”“唉,这就别提了”,老人感慨地说,“实不相瞒,那些金银,老夫早已不想去取了,但也一直未泄密于人,如今见两位心地诚实,气量非凡,故将此事告知。”说完,老人便离去了。
   有道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夜,陈财睡在床上翻来复去,左思右想:听那老人所言,他埋的金银定是不少,如果我连夜归去,挖出金银,岂不是独归我了。想到这,他轻轻地下了床,蹑手蹑脚地打开房门。正在这时,陈德醒了,问他要上哪里,陈财顺口回答:“今夜肚肠不太好,上厕所。”说着,就出门去了。陈财一走,陈德就睡着了,直到天亮,还不见陈财回来。
   陈德正在万分焦急时,老人又来了,问:“你的同伴呢?” 陈德便把情由说了一遍,叹道:“叫我上哪里去找他啊!?” 老人笑着说:“不用找了,他准是连夜赶回去挖金银去了。不过,他不是得那金银的人,这金银倒独归你啦。” “独归我?”陈德感到摸不着头脑。
   老人说:“他听的是水口庙外那棵大柳树,却不知是水口庙里壁上画的那棵柳树啊。” 陈德这才恍然大悟。后来,陈德回到家中,果然在水口庙里壁上画的那棵柳树底下,挖到了许多金银。
   第二节歌谣一、山歌山歌好唱口难开,林檎子好吃树难栽。
   白米好吃田难作,溪鱼好吃网难开。
   河里涨水河坎崩,一边汶(浑)来一边清。
   河里哪有两样水,细妹哪有两样心。
   对门屋子瓦盖墙,别人老婆莫思量。
   赚到铜钱娶一个,日同三餐夜同床。
   唱歌不要好声音,只要句句分得明。
   怜妹不要人才好,只要两人同得心。
   二、小调放牛歌正月放牛正上工,割碗猪肉满东东。
   老板喊〓搛三下,搛掉三下唔敢动。
   二月放牛雨飞飞,杨梅梢子杠簑衣。
   簑衣放在牛栏上,日当衣衫夜当被。
   三月放牛正栽禾,挑担禾子拦路坐。
   东君哇〓咁懒尸,腰驼背痛唔奈何。
   四月放牛正耘禾,牛婆带子吃人禾。
   好的见了犹尚可,凶的见了艻牯拖。
   五月放牛是端阳,家家户户杀猪羊。
   东君屋里冷啾啾,两只芋头一碗汤。
   六月放牛正食新,杀只猪子八十斤。
   东君碗里棋子块,长工碗里水做汤。
   七月放牛正割禾,一头茶壶挺角箩。
   茶壶放到田坎背,撸手擦脚来割禾。
   闲人哇〓咁发狠,帮到东君唔奈何。
   八月放牛桂花香,磨快刀子上牛岗。
   黄牛放出千把条,水牛放得满山岗。
   九月放牛大半年,问你东君算铜钱。
   “头件算来年有到,二件算来事有圆。”(注)十月放牛正立冬,驮条禾杠付灶空。
   东君哇〓柴担细,人咁细来挑唔动。
   十一月放牛雪皑皑,裤子扯开两边排。
   问你东君借条线,“深山窝里有挪藤”。
   问你东君借枚针,“壁上有枚铁打针”。
   十二月放牛整一年,驮起算盘算工钱。
   一算算到双草鞋钱,草鞋钱来草鞋钱,拿还你东君买大田。
   注:引号中的话是东君说的话。
   寡妇歌正月寡妇是新年,牵男带女好可怜。
   闲人劝〓小心带,带大儿女出头天。
   龙天主,〓家少年郎! 二月寡妇是春社,丈夫埋在路坎下。
   年年有个春社日,多买纸钱少请呀。
   龙天主,〓家少年郎。
   三月寡妇是清明,家家户户来挂青。
   有男有女割墓草,无男无女草濛天。
   龙天主,〓家少年郎。
   四月寡妇日又长,拿条竹篙晒衣裳。
   别人衣裳有人穿,〓家衣裳压笼箱。
   龙天主,〓家少年郎。
   五月寡妇是端阳,各家各户划龙船。
   龙船划去有划归,丈夫去了永有转。
   龙天主,〓家少年郎。
   六月寡妇正割禾,一头大细挺头箩。
   闲人见到唔要笑,做到寡妇唔奈何。
   龙天主,〓家少年郎。
   七月寡妇秋风凉,打盆水来郎洗汤。
   翻开蚊里来看郎,只见被窝伴空床。
   龙天主,〓家少年郎。
   八月寡妇桂花香,有好天年死掉郎。
   好阵公婆有到老,头世烧多了断头香。
   龙天主,〓家少年郎。
   九月寡妇九月九,少年寡妇寡难守。
   又怕肚里有好事,又怕名声会出丑。
   龙天主,〓家少年郎。
   十月寡妇正立冬,丈夫死了三百工。
   若要丈夫来相会,除非夜间对梦中。
   龙天主,〓家少年郎。
   十一月寡妇雪飞飞,铲只火笼来烘被。
   这头烘到那头转,想到丈夫痛心肝。
   龙天主,〓家少年郎。
   十二月寡妇正过年,大大细细喊过年。
   香纸蜡烛都齐备,有见丈夫来团圆。
   龙天主,〓家少年郎。
   三、灯歌倒采茶 (见第八卷《艺文·音乐》)瓜子仁小妹住在大路边,一卖烧酒二卖烟。
   有钱来吃酒,无钱来吃烟,小小生意要现钱。
   一盘瓜子三十双,汗巾包在手中藏。
   左手拿一只,右手拿一双,拿盘瓜子送情郎。
   一皮手巾三尺三,上绣芙蓉对牡丹。
   芙蓉绣得好,牡丹绣得妙,绣花手巾郎系腰。
   一面镜子四四方,小巧玲珑两面光。
   左照左思想,右照右思想,镜子里面照情郎。
   一根竹子节节高,笙箫鼓乐闹嘈嘈。
   笙箫口中吹,琵琶手中挑,慢慢吹来慢慢挑。
   采桑三月清明闹洋洋,手提桑篮去采桑。
   将身离别自家门,迈开脚步往前行。
   心中有事行得快,不觉来到桑园门。
   将身就把桑园进,只见桑树多茂盛。
   碧绿桑叶装满筐,喜气洋洋回村庄。
   扇子歌一把扇子两面花,哥哥想妹妹想他。
   哥哥想妹千百回,妹妹想哥一枝花。
   二把扇子两角黄,做件衣衫送情郎。
   头上梳起蟠龙髻,倒插金钗十二双。
   三把扇子三面红,扇子骨上出九龙。
   九龙下海身难转,妹妹舒心一条龙。
   四把扇子四面排,扇子出在苏州街。
   闻知苏州扇子好,搭嘱哥哥买把回。
   五把扇子不算多,买把扇子送亲哥。
   只有亲哥来送妹,哪有妹妹送亲哥。
   六把扇子六阵风,买把扇子打蚊虫。
   蚊子叮在郎身上,扇子一拍又无踪。
   七把扇子七星星,天上也有七颗星。
   哥哥当个杨宗保,妹妹赛过穆桂英。
   八面扇子八面蓝,交情容易断情难。
   交情只要郎开口,断情只怕妹心淡。
   九把扇子九面排,亲哥恋妹脱双鞋(注)。
   你要花鞋妹会做,缎子花线买好来。
   (注:脱双鞋即脱鞋样画鞋样尺寸。)四、风俗歌顶戴拳头品(个)顶(啰)戴(呀)双双有花翎(哪),三星(哎)拱照(哎)四季(个)合五更(哪),六(呀)六红春(哪),七轿八马九九有麒麟(哪),十全(哎)其美(呀),福禄寿三星(哪),(白)一个一,两个两,三个三。全福寿,福寿全——(喊)“登科”。
   敬酒歌一眼把酒吞,醉得两眼昏。
   忽听得樵楼上,(喊)通! 鼓打一更,知仁知义,将把酒来敬。
   鸳鸯拳全福寿(喊)登科,鸳鸯手来嘟我个磊堆呀,你食酒来都我伴杯呀,若有不照杯呀个,滴酒罚三杯呀,我个磊堆呀嘟,磊打堆。
   麻雀拳一个大姐来碓米,一只麻雀来高飞。
   一飞飞到碓臼里,头向东,尾向西,身穿一件翻毛衣。
   一个头,一个尾,两只翼膀两只腿,两只眼睛一张嘴。
   三朵花儿开,一朵一朵梅花。
   桃花开来鲜花红,一朵梅花,一朵莲花。
   三朵金钱老梅花。
   一朵老梅花,哪嗬咳。
   螃蟹歌正月要唱螃蟹歌,一只螃蟹脚爪有几多。
   一只螃蟹八只脚,两只钳尖一个海螺壳。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一层门,一层宝塔一层门,两个童子拜观音。
   大相公啊我的亲哥,大小姐呀我的娇娥。
   闹新房弹琴吹唱闹新房,贺喜新人与新郎,秉烛耀辉煌。
   红罗蚊帐锦花被,描金朱漆象牙床,实在好嫁妆。
   两面摆对鸳鸯枕,鸳鸯枕上结成双,一对好凤凰。
   恩爱夫妻甜如蜜,唧唧哝哝到天光,甜美透心房。
   保祐明年生贵子,后日必出状元郎,早早登金榜。
   五、革命历史民歌苏区妇女解放歌一早起来做到日落西,雨打风吹有谁人知,真正痛苦呀,真正可怜哪,劝我妇女赶快觉悟起。
   字又不会写,书又不会读,拿起算盘不会算,一生受人欺,永世不自由,劝我妇女读书不可迟。
   土豪劣绅剥削我穷人,挑拨离间破坏我团体。
   我们要热心,加入妇女会,打破封建实现新社会。
   共产党领导妇女做工作,我们来唱妇女解放歌。
   振奋我精神,努力去奋斗,胜利归我们。
   送郎上战场身上背起十带子,手中拿起驳壳枪,天天打胜仗。
   送郎送到天井边,哥哥革命心要坚,莫贪娇小莲。
   送郎送到屋桥头,手牵我郎向前走,我郎打先锋。
   送郎送到大码头,家中事务请莫愁,妹妹会留心。
   送郎送到大路上,郎上大船好威风,送郎上战场。
   苏区红军纪律歌红军纪律最严明,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
   公平买卖不相欺,保护小商人。
   工农与兄弟,劳苦更相亲。
   说话要和气,开口不骂人,无产阶级劳苦群众个个都欢迎。
   大便找厕所,洗澡避女人,上门板,捆禾草,房子扫干净。
   借物要送还,损坏要赔钱。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个个要实现。
   苏区红石寨战歌红石寨上洋枪好,步枪缴了几百条,并台枪、子弹缴了,哎哟,依哟,并台枪、子弹缴了。
   子弹缴了数万千,好东好西凭人捡,把枪枝都归政权,哎哟,依哟,把枪枝都归政权。
   (长征干部赖观水提供)六、儿歌白石子白石子,水苔苔,望见哥哥撑竹排,撑得竹子妖妖倒,撑到姐姐花轿脑。
   唔要哭,唔要笑,端过凳子梳过脑。
   戴过花,插过花,镝镝打打嫁到徐坊坝。
   又有糖,又有蔗,又有铜钱银子谷笪晒,又有麻子煮膏茶,又有果子表邻舍。
   砻谷子砻谷子,晒晒唆,碓白米,供婆婆。
   婆婆嫌有菜,打烂腌罐嘴。
   腌罐嘴里有块肉,拿登女女食了会唱曲。
   唱支什么曲?唱支蛤蟆老鼠曲。
   第四十六章民间慈善石城人民历来乐善好施,劝善、修善、积善被视为社会美德,尤受人崇敬。
   解放后,这种风气得到发扬光大,助人为乐,随处可见,尤其是80年代以来,造桥、修路、建亭已蔚然成风。
   第一节桥会渡会饮和会一、桥会渡会群众自发组织修桥、设渡、建亭、施茶,是石城民间习俗之一。清顺治年间,县境内有桥18座,渡口15处,乾隆初年已有桥98座,渡口19处。至道光初年,桥增至146座,渡口增至27座。然而赡桥赡渡赡亭皆需开支费用,故乡间有桥会、渡会和饮和会之设。桥渡赡田或一人乐助,或数人合助,亦有数十人或合村公助者。乐助非易,劝募维艰,故历代载勒碣碑,以彰人耳目,今亦为之重志。清顺治以来,设桥会赡渡者有:龙上里长口渡,长口村赖姓赡。亨田渡,亨田合乡赡。秋口渡、龙下渡,明天启元年(1621)始,蓝田乡宦黄世润捐资,历赡十七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其孙延榗仍复岁赡。清道光初,秋口新渡募设,有姜公谅等3人各捐赡田租10石。
   城外南门渡、坝口小溪渡、古樟口小溪渡,城内进贤坊江时荣于明崇祯四年(1632)捐田192石,又捐城外仙源坊店间,园地4块,以赡上列三渡。春夏撤桥行舟,秋冬则藏舟架桥,三渡舟子俱于每年十二月获工银5两4钱。江时荣在日已赡9年,至崇祯十四年身故以后,其子孙仍复岁赡。清顺治六年(1649),子孙因贫卖田1处。至乾隆十年(1745),江氏子孙只赡南门桥渡。1949年解放以后,南门桥渡由东南群众集体负责。
   济川桥渡,位南门城外左。清乾隆九年(1744),倡首范兆荥等人募资建,并募赡净租84石7斗(为34人所共赡)。凡赡田租系倡首人管理,以为修建桥渡之费,开销舟子工资之用。解放以后,桥渡由东南群众集体负责。
   永济桥渡,位南关东岸,因坍塌多年,渡口经由每有巅仆之患。乾隆四十三年(1778),邑人黄岩龙等21人募资砌结岸埠、劝助地基、增设桥渡,计募有赡租109石3斗6升。
   南门济川、永济二桥渡,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温偕五等人又捐赡田租55石3斗,嘉庆25年(1820),温会淳倡首砌结高岸。
   城外东门桥渡,雍正十二年(1734)黄豫民等会资买田租10石赡桥。郑继乔等二人捐地2处,每岁收租税铜钱计3700文,以资赡渡。解放后,桥渡费用概由东南片群众负责。
   东门二班景福桥会,温象五等邀各姓44人买租62石5斗,以赡东门桥渡。
   城外北关桥渡,乾隆年间有赡田租13石,道光四年(1824)有赡田租6石5斗。
   古樟口小溪桥渡,乾隆年间,黄霖楫等捐资倡首募赡渡田租65石。
   睦富桥渡,康熙五十一年(1712),何石下、何日迁等23人共捐租50余石赡济桥渡,旋改为桥会。后又会中人等聚资置买净租7石余,皮田40余石,另赡渡为渡会。
   石陂角桥渡,丰山之上,有赡田租10余石,范坊桥会,康熙三十四年(1695),黄云翰等23人邀为桥会,有赡田租20石5斗。
   万亩桥会,大由坪居车背大江及观音前小溪桥,北关黄亦澜助租10石。乾隆二十年(1755),黄迁海等11人倡首募资买田租64石永赡。
   三星桥,乾隆四十年(1775)廖翠韶等倡首于城西大溪建桥,募置田租25石赡桥。
   大安石桥,道光三年(1823),众姓于丰山里鱼鳞陂肇建并改新路,首士许晓波等组桥会赡桥。
   通济桥,大琴陈嘉谋赡田60石。
   乾口渡,本地公众捐资置买赡渡田租38石,粮米5.8斗。
   武宁渡,赖颖千等倡首集会修造。
   花园岭渡,乾隆十九年(1754),倡首李常青等募资修造并赡渡田租30余石。
   陈文渡,雍正年间熊承统赡田租34石,并造2间渡屋,渡船1只。乾隆五十六年(1791),廖序宾等人又续置田租140余石,名曰后新渡会。
   坝口小江桥渡,温标泰等100余人,助租84石永赡桥渡。
   洋滩新渡,乾隆三十年(1765)罗秀田等倡首捐钱,增造新渡,并助租65石赡渡。
   清代以来,邑内诸渡赡田租者还有琴口渡、福田渡、古樟口大河渡、燕首渡、丰山圩桥渡、下丰山村桥渡等处渡口。
   解放后,1950年土改时桥渡会田产基本保留,但改由基层政府管理。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土地全部收归集体,延续数百年的桥渡会告终。绝大多数桥渡均由当地政府或生产队负责,亦有向他处募粮米写乐助者。船工工资,误工补工,略高于当地同等劳动力收入。
   二、饮和会饮和会亦称茶会。旧时为茶亭赡茶而设田助租,或集资之民间组织。县内先后有素心亭、松亭、怡莲亭、南岭亭、隘楼亭、沔坊茶亭、犁子崠亭、西竺亭、石茶亭、分甘亭、继善亭、花园岭茶亭、分水茶亭、益远长庚桥等14处饮和会。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茶会始自清代乾隆间,1951年土改结束后,茶会田消失,茶会集资中断。乡间部分茶亭改由私人赡茶。
   第二节乐助施舍一、乐助石城古来民风淳朴,且佛教盛行,故乐善好施是为传统。凡公益之举,有首士倡议,从者呼应,捐资出力,多方乐助。所以历来桥、渡、亭、路均多由民间募资建造。
   [=此处为表格(表6—18明代以来民间建桥情况统计表)=]单位:座邑境内,或高山大岭,或羊肠曲径,每有卵石砌结致于顶端;山脚路旁,每三五里或八里十里必建有凉亭供人休憩;炎夏盛暑,即便高山凉亭,也备有茶水让人解渴。
   解放后,由于公路交通的大力发展,沿公路凉亭多被拆毁。近年来各地又相继重建了一部分茶亭,至1985年尚存茶亭102处。八十年代初开始,各地建桥之风盛行。丰山乡民建桥11座,写乐助集资26万元;高田乡民建桥12座,写乐助集资13.7万元。其余乡镇亦有不少民建桥梁。
   二、施舍昔时,对穷苦人施舍被誉为“积阴功”“行善”,所以施饭、施粥、施钱、施米、施医施药、施衣施鞋、施棺木,甚至施田山者亦有。早时,凉亭里不但有新鲜茶水供应,而且还挂有草鞋任路人选用。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