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43
颗粒名称: 三、古建筑
分类号: K878.3
页数: 3
摘要: 宝塔宝福塔位于县城东南200余米处宝福院后,与县城隔江相望,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高50余米,底层对边直径10米,对角直径12米,内空直径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门六扇,三开三闭。塔顶原有铁刹,高约10米,被风吹落。各层原有楼槛,上覆飞檐,雕刻绘画,壮观华丽。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
关键词: 宫殿遗址 文化遗址

内容

宝塔宝福塔位于县城东南200余米处宝福院后,与县城隔江相望,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高50余米,底层对边直径10米,对角直径12米,内空直径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门六扇,三开三闭。塔顶原有铁刹,高约10米,被风吹落。各层原有楼槛,上覆飞檐,雕刻绘画,壮观华丽。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铁马叮咚,声播江城。可惜元末毁其楼槛,后又屡遭兵燹,容颜尽失。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工艺精巧,虽经八百余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纹丝不动。旧志载:“宋大观四年,僧应可募建。塔中叠级层楼,外绕栏槛,后经寇毁,楼槛一空。其砖旁识‘崇宁壬午’四字”。近查塔砖,多处有“崇宁壬午”、“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应可”、“道符”事有待查考。此塔于1957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保存不多的北宋古塔之一。
  标峰塔位于城南3公里,琴江东岸牛形山上。明天启元年(1621)知县陈良谏倡建,崇祯二年(1629)知县徐九行落成,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作过修缮。塔身由青砖砌成,7级6面,高30余米。墙中有夹洞,叠阶盘旋而上,层层有门,可登临远眺江城风物。北与宝福塔遥相呼应,故有“婆媳塔”之称;与苍劲古朴的宝福塔相比,更显其年轻绰约风姿。可惜在1971年“文革”中被拆毁。今浮图荡然,土坑犹在,基础轮廓,依稀可辨。其砖运往一公里外茶果山建养猪场一所,该场墙砖多有铭“天启元年造”者为征。
  塔毁后,于塔基石板下掘得文物一批,计有铁铸水牛1头,铁盆1只,盆中放置铁元宝7颗,金、银、铜、锡锭各1块,铁刀1把,督塔杰士,建塔劝首银牌各1块。上述文物除铁刀散失外,余皆收藏在县文化馆。
  城郭城墙县城墙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初为土墙,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改建砖墙。后经洪水兵燹毁坏,屡圮屡修,直至解放仍保存完好。近年因城区扩大,拆除西、南二城门及大部分城墙,建房于城墙上,仅保留东、北二城门及临江一段约600米城墙。此段城墙及二城门已于1983年4月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军事》卷) 镇武楼位于城北兴隆街北端,东连后稷庙,西靠琴阁寺,上建楼阁,下跨孔道,阁中原祀玄天上帝神像,故又名元帝阁。镇武楼为城垣外郭,系县城防卫前哨。门上嵌有“闽粤通衢”题额。1983年4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后稷庙又名配天庙,位于兴隆街镇武楼东侧,背北面南,砖木结构,庙内原祀后稷神像。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以后迭次重修,1983年兴隆居民重新整修。当年4月11日石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盂寺位于通天寨东北,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修。寺座东向西,两进一殿,土木结构,门额勒“玉盂禅林”四字。1984年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开放寺院。
  桥亭永宁桥位于岩岭乡上柏昌水口,为阁式瓦桥。桥身用麻石砌成,单孔,横跨溪流,长30米,宽5.3米,跨度10.6米。桥身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同治五年(1866)于桥上增建亭阁,祀关羽像。阁分五段,中段最高,两边逐级降低,中段建庙,两边设靠栏木凳,供人憩息。桥身坚实,格局古朴,为南方山区特有的建筑。1983年4月石城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村亭实为亭式牌坊。位于县城北17.5公里,小松村燕交坪,跨石城至广昌当衢要冲,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两头为“节孝”牌坊,为“旌表太学生许清涟之妻”李氏所立。两坊间下连以墙,上覆梁椽砖瓦,即为亭。牌坊上雕刻甚多,工艺精巧。1983年4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许十五郎妻杜氏墓位于小松乡丹溪村西北龙子窝,条石结构。墓碑载:“夫人杜氏,乃唐故祖十五郎之正配也。生男有四,僖宗乾符二年乙未岁,因避黄巢乱带男而来,帷幼男住舍人中途早逝。始居许坊乌堆坨,是为三子分居之所地。原葬许坊(胡祥源),后光化三年庚申岁同九舍人之妻三妣改迁龙子窝,仙人按剑形,又名蟠龙形,辛山乙向,仙师杨松筠(注)扦……”。清雍正三年(1725)曾重修墓面。
  王邦墓位于木兰乡田江村冷水井,仙人脱靴形。旧志载石上里王坊,即指此处。王邦(897—965)官两淮节度使,洪都人,晚年随子孙寓居宁化、石城间,卒后原葬于宁化淮土,明成化元年(1465)分金迁葬于此,墓顶石勒有“龙光”二字。
  赖滔墓位于屏山乡长溪村屋后。赖滔(见《人物》卷)卒后即葬于此,清乾隆间曾重修过,碑文中“五世祖御前都指挥使赖翁讳滔老先生,梁氏太夫人”及“南唐保大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官拜御前都指挥使、大将军”等文字,清晰可见。
  温革墓位于高田乡湖坑村后,原为条石结构,颇具规模。“文化大革命”中墓面被毁,1981年以青砖条石修复。墓碑系清康熙间重修时所刻,字迹清晰。(温革事见《人物》卷) 陈敏墓位于县城南约5公里,观下乡花园村陂子脑。旧志载浮桴坝,即指此处。原墓颇宏大,有地下墓室,墓面高大,结构精致。1966年“文革”中毁坏,1980年其后裔于墓西南重建青砖小墓,立石勒“颖川祖封南康郡侯官御前大尉陈公敏字元功老大人之坟墓”。南宋乾道九年陈敏卒于楚州,宋孝宗闻后曰:“朕惜其忠义勇敢,亟还故乡,遣使赙钱五百缗,绢五百匹,钦命男孝忠护柩溯大江归葬。”当时即葬于此。
  巫双瑞夫妇合葬墓位于大由乡大由村黄泥塘小猪婆嵊。嵊当时墓面高大,可惜于五十年代为大由小学建校舍时所拆,今仅存龟背条石数块。当地群众确指为驸马、公主合葬墓,言墓石镌有“国宾”二字。
  附:赖世璜墓赖世璜墓位于屏山乡页背村仓背岭。墓面一穴三拱,由红条石砌成。墓额勒“韬铃永閟”四字,中拱碑勒有“中华民国陆军第十四军军长(旌表十六字略)赖公讳世瑛字肇周之墓”等字。坟墓完好,碑文详载其生平,字迹清浙可辨。(赖世瑛事见《人物》卷) 注:杨松筠,世称救贫先生,唐僖宗时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地舆家祖师,因避黄巢兵迁居虔化。石城曾建杨公庙于骑马岭下。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