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42
颗粒名称: 二、古迹
分类号: K917
页数: 2
摘要: 古窑址丰山窑里古陶窑遗址位于丰山乡丰山村窑里,距县城约20公里,相传有东边岭36窑,西边岭36窑之说,经1982、1983年先后两次发掘,发现此处几座低矮岭上遍布陶片、窑具、烧渣等物,并拾得陶片或较完整器皿多件。此陶器多黄、青、灰、褐色泥胎,素面无釉,造型古朴,制作粗放。据有关部门考证,属晚唐至宋元间窑群遗址。摩崖石刻五龙岩摩崖石刻五龙岩位于县城西约4公里,西华山南麓。长150米,最宽处约3米。岩中石刻多处,兹择其要者志此。因被泥沙掩盖,旧志未载。1983年4月11日,石城县人民政府将五龙岩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今花厅门窗楼板虽有破损,然昔时风貌犹存,1983年4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区

内容

古窑址丰山窑里古陶窑遗址位于丰山乡丰山村窑里,距县城约20公里,相传有东边岭36窑,西边岭36窑之说,经1982、1983年先后两次发掘,发现此处几座低矮岭上遍布陶片、窑具、烧渣等物,并拾得陶片或较完整器皿多件。此陶器多黄、青、灰、褐色泥胎,素面无釉(亦有少量酱色釉片),造型古朴,制作粗放。据有关部门考证,属晚唐至宋元(亦有延迄明朝之说)间窑群遗址。
  摩崖石刻五龙岩摩崖石刻五龙岩位于县城西约4公里,西华山南麓。长150米,最宽处约3米。岩中石刻多处,兹择其要者志此。
  宋陈孝荣题刻:行书阴刻“清胜五龙岩”五字,繁体。“清胜”二字在上,长120厘米,宽57厘米。“五龙岩”三字在下,长180厘米,宽57厘米。左下阴刻竖行楷书“嘉定己卯结夏日邑人陈孝荣书”数繁体字。陈孝荣系陈敏第七子,官武经大夫,殿前司催锋军统制。旧志载“岩镌宋少师陈孝家(敏四子)‘清胜五龙岩’数字”属误。
  宋赵东之七律《停骑》诗刻:诗(见《艺文》卷)后有文曰:“嘉熙戊戌上已,邑令三山赵东之来访灵迹,偶得句,因笔于石。”因被泥沙掩盖,旧志未载。
  淳祐庚戌无名氏诗刻:诗云“六丁金山骨,疑□□□擘,九天泻□□,万丈落□壁,我□□餔糟,举瓢饮云渡,修□立壑□,有此泉石癖。灵山在何许?恍若来我侧。会当起五髯,大地遍霖泽。”诗有引言,仅存“淳祐庚戌”数字。旧志失记。
  元李克家诗刻:诗共两首,即五言诗《昔人题诗》,七律《一枝绿竹》。诗前有引言曰:“天历二年己巳冬十月,朝观五龙岩。昔贤留题,追和二首,丰城李克家。”旧志载“不知何人所题”,今补正。
  岩中另有石刻一方,仅存“岁次”两字。
  1983年4月11日,石城县人民政府将五龙岩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海藏寺石刻海藏寺位于县城西约5公里处,寺后山峦环抱,春夏水涨,多悬泉瀑布。寺傍一瀑,气势浩大,终年不绝。瀑下石壁平整,清高僧智犁刻“琴水奇观”四字于其上。右有“印道修”,左有“智犁立”数小字。石刻面长440厘米,宽117厘米。字为阴刻,行书,笔力雄健,苍劲洒脱,经350余年水流冲刷,未见侵蚀。1983年4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刻重修海藏寺碑记碑高190厘米,宽82厘米,全碑共665字,现存455字,额曰“重修海藏寺碑记”,清康熙三十六年知县万丹诏撰文,邑贡生黄新书丹,邑廪生刘珠篆额。
  通天寨碑刻一为“通天岩”题刻,高148厘米,宽64厘米,正楷阴刻,明嘉靖十二年赣州通判陈琦书。另一块为残碑,明万历间石城知县唐继颜诗刻,仅存“翠微丹壁半空蒙,巧凿灵宵一窦通,疏影浪圆刀镜月”三句。
  古战场石马寨又名天马寨,位于县城南5公里,琴江东岸。山寨临江矗立,拔地面起。寨上峰峦高峻,怪石嶙峋,如奔马,如断墙,观之怵目。寨东侧地较平旷。清顺治四年吴万乾率众筑城堡于其上为大本营。后为清军攻破,至今断壁残墙历历可见。寨西门内有一厅堂遗址,系当时田兵首领议事厅之所在。
  通天寨 (见后《通天寨风景区》) 红石寨 (见《军事·山寨》) 幼天王蒙难囚室囚室位于县城东南路与桂花巷交接处西侧桂花屋内。桂花屋为黄姓于清咸丰元年(1851)所建。屋深三进,两大门,高墙深院,颇具规模,因院内原有金桂、银桂各一株得名。
  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行军途中,遭清军夜袭,十月二十三日在石城被捕,随即被囚禁于桂花屋花厅内。十一月初五日,幼天王被押解抵省,二十八日被巡抚沈葆祯杀害于南昌。
  花厅靠屋南大门,与一侧室有门相通。时侧室为幼天王卧室,花厅为讯供与写自述之所。据传幼天王曾题诗于南墙粉壁之上,字迹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今花厅门窗楼板虽有破损,然昔时风貌犹存,1983年4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