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文物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39
颗粒名称: 第三十八章 文物胜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0
摘要: 据史籍,石城人类活动自秦以后始有记载。1982年新石器时期磨制石〓的发现,证明石城在原始部落制社会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从唐五代古窑址及北宋古塔建造,可见石城早期文化发达之一斑。大量的古战场存迹及丰富的苏区革命文物,展现出石城昔时硝烟滚滚的历史和石城人民为翻身求解放而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文物胜迹 名胜古迹

内容

据史籍,石城人类活动自秦以后始有记载。1982年新石器时期磨制石〓的发现,证明石城在原始部落制社会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从唐五代古窑址及北宋古塔建造,可见石城早期文化发达之一斑。大量的古战场存迹及丰富的苏区革命文物,展现出石城昔时硝烟滚滚的历史和石城人民为翻身求解放而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精神风貌。
   可惜的是标峰塔、学宫及大量古寺院、坊表被拆毁,使许多珍贵的古建筑消失。由于森林被毁、山秃水竭,许多名胜亦已名存实亡。
   第一节 历史文物
   一、古物
   石器
   石〓1件,1982年石城中学院内出土。长7.8厘米,最宽处3.6厘米,最厚处1.厘米,长方形,中厚沿薄,刃口锋利,背面有人工磨制痕迹,属新石器时代器物。现藏在县文化馆。
   陶器
   陶盂 1件,高11.5厘米,扁圆、鼓腹、平底、沿口微敛,胎质,淡施灰釉,为半瓷质。器形、制作类似三国至隋朝间制品。1980年长溪出土,现藏在县文化馆。
   陶壶 1件,高11.7厘米,黄色泥胎,素面无釉,束颈溜肩,弧腹平底,单鋬短流。从造型及制作工艺看当属唐五代制品。1983年丰山窑里出土,现藏在县文化馆。
   陶罐 4种6件,单耳短流壶式罐2件,双系单耳短流罐1件,罂式罐1件,肩鋬带流瓮式罐2件。均黄或淡黄泥胎,素面无釉,形制类唐五代制品。1983年丰山窑里出土,现藏在县文化馆。
   陶杯、陶碟 陶杯2件,陶碟1件,均胎质青黑,釉黄褐,属晚唐制品。1980年长溪出土,藏县文化馆。
   陶楼 1件,二层宫殿式,外施古铜釉,高95厘米,各层长宽不等,下大上小。有门联:“山青水□□万年之香火;神灵圣显庇九里之人民”、碑刻“祖师行台”及“大明天启六年五月一日立”等字。1982年丰山石龙嶂仙坛出土,现藏在县文化馆。
   陶缸 1件,色丹赤,高87厘米,口径75.5厘米,上有盖,盖顶呈葫芦状(盖毁),
  系清雍正间道士余本来坐化缸。1981年如日山普照寺出土,现存该寺中。
   铜器
   宣德炉 鼎式,青铜铸造。平滑鼓腹,底中有正楷阴刻“大明宣德年制”数字。原藏丰山兴善堂佛寺,1982年征收,藏在县文化馆。
   古籍
   康熙版《赣州府志》 清康熙十二年(1673)写刻本,黄汝铨、张尚瑗编纂,全书78卷。现仅存29卷及凡例16页、辨正8页。书长22.5厘米,宽17.5厘米,用苦竹纸印成,折缝处有“赣州府志”字样。现藏在县文化馆。
   石雕
   石塔 1座,高110厘米,七级八面,实心,由两截组成。经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宋代制品。原藏丰山兴善堂佛寺,1982年征收,现藏在县文化馆。
   二、古迹
   古窑址
   丰山窑里古陶窑遗址 位于丰山乡丰山村窑里,距县城约20公里,相传有东边岭36窑,西边岭36窑之说,经1982、1983年先后两次发掘,发现此处几座低矮岭上遍布陶片、窑具、烧渣等物,并拾得陶片或较完整器皿多件。此陶器多黄、青、灰、褐色泥胎,素面无釉(亦有少量酱色釉片),造型古朴,制作粗放。据有关部门考证,属晚唐至宋元(亦有延迄明朝之说)间窑群遗址。
   摩崖石刻
   五龙岩摩崖石刻 五龙岩位于县城西约4公里,西华山南麓。长150米,最宽处约3米。岩中石刻多处,兹择其要者志此。
   宋陈孝荣题刻:行书阴刻“清胜五龙岩”五字,繁体。“清胜”二字在上,长120厘米,宽57厘米。“五龙岩”三字在下,长180厘米,宽57厘米。左下阴刻竖行楷书“嘉定己卯结夏日邑人陈孝荣书”数繁体字。陈孝荣系陈敏第七子,官武经大夫,殿前司催锋军统制。旧志载“岩镌宋少师陈孝家(敏四子)‘清胜五龙岩’数字”属误。
   宋赵东之七律《停骑》诗刻:诗(见《艺文》卷)后有文曰:“嘉熙戊戌上已,邑令三山赵东之来访灵迹,偶得句,因笔于石。”因被泥沙掩盖,旧志未载。
   淳祐庚戌无名氏诗刻:诗云“六丁金山骨,疑□□□擘,九天泻□□,万丈落□壁,我□□餔糟,举瓢饮云渡,修□立壑□,有此泉石癖。灵山在何许?恍若来我侧。会当起五髯,大地遍霖泽。”诗有引言,仅存“淳祐庚戌”数字。旧志失记。
   元李克家诗刻:诗共两首,即五言诗《昔人题诗》,七律《一枝绿竹》。诗前有引言曰:“天历二年己巳冬十月,朝观五龙岩。昔贤留题,追和二首,丰城李克家。”旧志载
  “不知何人所题”,今补正。
   岩中另有石刻一方,仅存“岁次”两字。
   1983年4月11日,石城县人民政府将五龙岩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海藏寺石刻 海藏寺位于县城西约5公里处,寺后山峦环抱,春夏水涨,多悬泉瀑布。寺傍一瀑,气势浩大,终年不绝。瀑下石壁平整,清高僧智犁刻“琴水奇观”四字于其上。右有“印道修”,左有“智犁立”数小字。石刻面长440厘米,宽117厘米。字为阴刻,行书,笔力雄健,苍劲洒脱,经350余年水流冲刷,未见侵蚀。1983年4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刻
   重修海藏寺碑记 碑高190厘米,宽82厘米,全碑共665字,现存455字,额曰“重修海藏寺碑记”,清康熙三十六年知县万丹诏撰文,邑贡生黄新书丹,邑廪生刘珠篆额。
   通天寨碑刻 一为“通天岩”题刻,高148厘米,宽64厘米,正楷阴刻,明嘉靖十二年赣州通判陈琦书。另一块为残碑,明万历间石城知县唐继颜诗刻,仅存“翠微丹壁半空蒙,巧凿灵宵一窦通,疏影浪圆刀镜月”三句。
   古战场
   石马寨 又名天马寨,位于县城南5公里,琴江东岸。山寨临江矗立,拔地面起。寨上峰峦高峻,怪石嶙峋,如奔马,如断墙,观之怵目。寨东侧地较平旷。清顺治四年吴万乾率众筑城堡于其上为大本营。后为清军攻破,至今断壁残墙历历可见。寨西门内有一厅堂遗址,系当时田兵首领议事厅之所在。
   通天寨 (见后《通天寨风景区》)
   红石寨 (见《军事·山寨》)
   幼天王蒙难囚室
   囚室位于县城东南路与桂花巷交接处西侧桂花屋内。桂花屋为黄姓于清咸丰元年(1851)所建。屋深三进,两大门,高墙深院,颇具规模,因院内原有金桂、银桂各一株得名。
   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行军途中,遭清军夜袭,十月二十三日在石城被捕,随即被囚禁于桂花屋花厅内。十一月初五日,幼天王被押解抵省,二十八日被巡抚沈葆祯杀害于南昌。
   花厅靠屋南大门,与一侧室有门相通。时侧室为幼天王卧室,花厅为讯供与写自述之所。据传幼天王曾题诗于南墙粉壁之上,字迹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今花厅门窗楼板虽有破损,然昔时风貌犹存,1983年4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古建筑
   宝塔
   宝福塔 位于县城东南200余米处宝福院后,与县城隔江相望,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元年
  (1102),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高50余米,底层对边直径10米,对角直径12米,内空直径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门六扇,三开三闭。塔顶原有铁刹,高约10米,被风吹落。各层原有楼槛,上覆飞檐,雕刻绘画,壮观华丽。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铁马叮咚,声播江城。可惜元末毁其楼槛,后又屡遭兵燹,容颜尽失。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工艺精巧,虽经八百余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纹丝不动。旧志载:“宋大观四年,僧应可募建。塔中叠级层楼,外绕栏槛,后经寇毁,楼槛一空。其砖旁识‘崇宁壬午’四字”。近查塔砖,多处有“崇宁壬午”、“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应可”、“道符”事有待查考。此塔于1957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保存不多的北宋古塔之一。
   标峰塔 位于城南3公里,琴江东岸牛形山上。明天启元年(1621)知县陈良谏倡建,崇祯二年(1629)知县徐九行落成,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作过修缮。塔身由青砖砌成,7级6面,高30余米。墙中有夹洞,叠阶盘旋而上,层层有门,可登临远眺江城风物。北与宝福塔遥相呼应,故有“婆媳塔”之称;与苍劲古朴的宝福塔相比,更显其年轻绰约风姿。可惜在1971年“文革”中被拆毁。今浮图荡然,土坑犹在,基础轮廓,依稀可辨。其砖运往一公里外茶果山建养猪场一所,该场墙砖多有铭“天启元年造”者为征。
   塔毁后,于塔基石板下掘得文物一批,计有铁铸水牛1头,铁盆1只,盆中放置铁元宝7颗,金、银、铜、锡锭各1块,铁刀1把,督塔杰士,建塔劝首银牌各1块。上述文物除铁刀散失外,余皆收藏在县文化馆。
   城郭
   城墙 县城墙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初为土墙,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改建砖墙。后经洪水兵燹毁坏,屡圮屡修,直至解放仍保存完好。近年因城区扩大,拆除西、南二城门及大部分城墙,建房于城墙上,仅保留东、北二城门及临江一段约600米城墙。此段城墙及二城门已于1983年4月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军事》卷)
   镇武楼 位于城北兴隆街北端,东连后稷庙,西靠琴阁寺,上建楼阁,下跨孔道,阁中原祀玄天上帝神像,故又名元帝阁。镇武楼为城垣外郭,系县城防卫前哨。门上嵌有“闽粤通衢”题额。1983年4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
   后稷庙 又名配天庙,位于兴隆街镇武楼东侧,背北面南,砖木结构,庙内原祀后稷神像。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以后迭次重修,1983年兴隆居民重新整修。当年4月11日石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盂寺 位于通天寨东北,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修。寺座东向西,两进一殿,土木结构,门额勒“玉盂禅林”四字。1984年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开放寺院。
   桥亭
   永宁桥 位于岩岭乡上柏昌水口,为阁式瓦桥。桥身用麻石砌成,单孔,横跨溪流,长
  30米,宽5.3米,跨度10.6米。桥身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同治五年(1866)于桥上增建亭阁,祀关羽像。阁分五段,中段最高,两边逐级降低,中段建庙,两边设靠栏木凳,供人憩息。桥身坚实,格局古朴,为南方山区特有的建筑。1983年4月石城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村亭 实为亭式牌坊。位于县城北17.5公里,小松村燕交坪,跨石城至广昌当衢要冲,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两头为“节孝”牌坊,为“旌表太学生许清涟之妻”李氏所立。两坊间下连以墙,上覆梁椽砖瓦,即为亭。牌坊上雕刻甚多,工艺精巧。1983年4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
   许十五郎妻杜氏墓 位于小松乡丹溪村西北龙子窝,条石结构。墓碑载:“夫人杜氏,乃唐故祖十五郎之正配也。生男有四,僖宗乾符二年乙未岁,因避黄巢乱带男而来,帷幼男住舍人中途早逝。始居许坊乌堆坨,是为三子分居之所地。原葬许坊(胡祥源),后光化三年庚申岁同九舍人之妻三妣改迁龙子窝,仙人按剑形,又名蟠龙形,辛山乙向,仙师杨松筠(注)扦……”。清雍正三年(1725)曾重修墓面。
   王邦墓 位于木兰乡田江村冷水井,仙人脱靴形。旧志载石上里王坊,即指此处。王邦(897—965)官两淮节度使,洪都人,晚年随子孙寓居宁化、石城间,卒后原葬于宁化淮土,明成化元年(1465)分金迁葬于此,墓顶石勒有“龙光”二字。
   赖滔墓 位于屏山乡长溪村屋后。赖滔(见《人物》卷)卒后即葬于此,清乾隆间曾重修过,碑文中“五世祖御前都指挥使赖翁讳滔老先生,梁氏太夫人”及“南唐保大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官拜御前都指挥使、大将军”等文字,清晰可见。
   温革墓 位于高田乡湖坑村后,原为条石结构,颇具规模。“文化大革命”中墓面被毁,1981年以青砖条石修复。墓碑系清康熙间重修时所刻,字迹清晰。(温革事见《人物》卷)
   陈敏墓 位于县城南约5公里,观下乡花园村陂子脑。旧志载浮桴坝,即指此处。原墓颇宏大,有地下墓室,墓面高大,结构精致。1966年“文革”中毁坏,1980年其后裔于墓西南重建青砖小墓,立石勒“颖川祖封南康郡侯官御前大尉陈公敏字元功老大人之坟墓”。南宋乾道九年陈敏卒于楚州,宋孝宗闻后曰:“朕惜其忠义勇敢,亟还故乡,遣使赙钱五百缗,绢五百匹,钦命男孝忠护柩溯大江归葬。”当时即葬于此。
   巫双瑞夫妇合葬墓 位于大由乡大由村黄泥塘小猪婆嵊。嵊当时墓面高大,可惜于五十年代为大由小学建校舍时所拆,今仅存龟背条石数块。当地群众确指为驸马、公主合葬墓,言墓石镌有“国宾”二字。
   附:赖世璜墓
   赖世璜墓位于屏山乡页背村仓背岭。墓面一穴三拱,由红条石砌成。墓额勒“韬铃永閟”四字,中拱碑勒有“中华民国陆军第十四军军长(旌表十六字略)赖公讳世瑛字肇周之墓”等字。坟墓完好,碑文详载其生平,字迹清浙可辨。(赖世瑛事见《人物》卷)
   注:杨松筠,世称救贫先生,唐僖宗时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地舆家祖师,因避黄巢兵迁居虔化。石城曾建杨公庙于骑马岭下。
   第二节 革命文物
   一、苏区革命活动旧址
   红家垄红四军军部旧址 红家垄位于横江乡秋溪村。屋为土木结构,一直两进,背东南面西北,保存完好。
   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第四军军长林彪、政委罗荣桓,于1931年10月8日至次年元月驻此。10月22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曾在此召开军事会议。
   虎尾坑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虎尾坑位于秋溪村中。1931年12月17日,原国民党二十六路军起义后来到秋溪,整编为红五军团。其中十三军军部及军长董振堂驻虎尾坑赖氏美会公祠。至今屋宇保存完整,红军宣传标语,字迹犹甚清晰。
   中共石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 中共石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32年10月5日,在县城学宫举行。今学宫仅存泮池,余均改建。
   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2年石城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县城黄氏于明公祠召开,县政府机关即驻于此。于明公祠在今县人民政府院内,保存完好。
   中共太雷县委员会旧址 中共太雷县委驻横江书院,即今横江小学所在地。正厅保存完好,横屋已改建教室。
   太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横江车寮脑上,原为刘姓住屋,现为横江粮管所仓库,大致仍存原貌。二、革命领袖旧居
   毛泽东、朱德观下旧居 位于观下乡古樟村上观下,原为熊姓住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一直两进,左右厢房,翼连横屋。
   1929年3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率部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来到石城时,居住于此。
   1983年4月,石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石城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经重新修缮后,开辟为观下革命实践存列室。
   三、革命纪念设施
   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位于县城南部,1958年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正厅前立红军战士与持刀农民塑像。门前柱上勒对联一幅,曰:“革命勋功今犹在烈士英名万古存”。正厅屏风复制毛泽东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厅内居中为纪念碑,文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大厅左右各辟两间陈列室,陈列着第二次革命战争以来4203名烈士名册及大批革命文物。
   四、馆藏革命文物
   印信
   “石城古樟区苏维埃政府”(繁体字,下同)木质条印1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江西省石城县古樟区执行委员会”木质圆印1颗。
   “太雷珠江区苏维埃裁判部”木质条印1颗。
   “江西省石城县城关区苏维埃政府验讫”木质椭圆印1颗。
   “石城新村区大原乡苏维埃政府”木质条印1颗。
   “石城县坝口区三吾乡苏维埃政府”木质条印1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江西省石城县古樟区新庙乡苏维埃政府”木质圆印1颗。
   “江西省第四区第一村南山崠贫农团”印1颗。
   文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集装袖珍本)1件。
   《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1件,已残缺。
   《苏区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训令》1件,仅存封面及正文5张10印面。
   《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1件,内附《政治常识讲授提要》、《团员教育纲要》、《政治教育讲授提纲》等件,集装本。
   《江西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件。
   《查田运动的第一步——组织上的大规模动员》1件。署名作者毛泽东,但未见于《毛泽东选集》,末后署“1933年10月16日翻印”。
   证件
   《中华苏区革命互济会会员证》2件,内附“中国店员手艺工人工会会员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结婚登记证》1件,内署“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制定”。
   《红军家属优待证》1件,布质,内署“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颁布”。
   袖章
   石城大由区各业总工会袖章1只。
   珠江苏维埃政府赤卫队袖章1只。
   江西瑞金瑞东壬市理发分会袖章1只。
   奖章
   五星奖章1枚,背面红漆书“地方武装总检阅全奖,第一等”。
   货币
   一元纸币4张。
   五角纸币6张(3张是残币)。
   二角纸币2张。
   一角纸币4张。
   五分纸币2张。
   一分铜币21枚。
   证券
   经济建设公债五角券2张,一元券5张,二元券1张,三元券1张。(一元券4张,已于解放后由小松营业所付还本息。)
   革命战争公债券五角券1张。
   联合消费合作总社第二期股票2份。
   红军给养借谷票一百斤票1份。正面印有“干谷壹百斤”及“此票专为1934年向群众借谷充足红军给养之用。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印”。背面分两栏,印有“凭票于1935年9月向苏维埃仓库取还干谷伍拾斤正”,“凭票于1936年9月向苏维埃仓库取还干谷伍拾斤正”等文字。
   米票,有八两、九两(作八两用)、十两、十一两、一斤、一斤二两、一斤六两,五斤十两(五斤用)多种面额票(旧制十六两为一斤)。
   宣传品
   《干部政治问答提纲》1份。
   《苏区歌词》内有《国际歌》(不全)、《少年先锋歌》、《红军歌》、《工农联合歌》、《十二月革命歌》、《反国民党四川调》、《反国民党四川调(再续)》、《唱十骂反革命》(仿送郎调)、《十送郎调》、《年关穷人苦债歌》(新十杯酒)、《十送郎歌》、《十二月革命歌·其二》(不全)、《一九二九年斗争歌》、《白军兵变歌》(不全,计有17首,16页,无封面,无曲谱)。
   课本
   《共产儿童读本》,第一册1本,第三册1本。
   《初级国语课本》第二册1本。
   兵器
   上炮(九节龙)1尊。1930年古樟区古樟乡农民革命暴动时所用。
   双管铳1把,苏区时中共石城县委副书记温学有所用。
   中式马刀1把,大由范告尾用。
   以上革命文物均藏在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第三节 名胜
   一、古时琴江八景
   贵峦拱翠
   县城南约2.5公里贵人峰。旧志载:“耸秀离位,如端人正笏而立,唐杨筠松(注)过此,爱而名之。又传刘仙姑飞升时痊镜于此。”优美的风景加之美丽的传说,遂成一景。
   石笋干霄
   县城东南7公里,大畲村后石笋,拔地而起,高数十丈,四壁如削,成为天然奇景。至今游人不绝。
   塔影江心
   县城北太极观前聂家潭。旧志载:“潭水潆濛洄澄碧,与南郊之宝福塔远隔五里,塔影宛在潭底。”昔时江潭阔大,波光浩渺,天光水色,地上风物,融于一潭,确成佳景。今江潭淤塞,景致无存。
   乌嶂松云
   县城西2.5公里西华山,又名乌石嶂。壁立城西,峰高573米。昔时古松参天,雾霭沉沉。山顶原有道观,曰“天中天”。旧志载:“登眺时,佳气盈城,众山若螺,大江之流,净如匹练。每遇云起,由麓及巅,笼照万象。”今古树不存,然壮丽犹在。如今山顶建起电视差转台,又添景致。
   姑岭桂月
   县城东2.5公里仙姑岭,原名琉璃山、刘离山。旧志载:“琉璃山,城东五里,旧传秦末刘华家其上,有女瑶英啖异果仙去,故曰刘离。”其岭列嶂如屏,正东两峰相对,中成一坳,中秋黄昏后,一轮明月由此坳出,恰如明镜在架,前后夜俱左右偏离。
   龙岩瀑布
   县城西2.5公里,西华山南麓五龙岩。岩上一瀑布高数丈,终年不渴,下接以潭,潭小而深邃。旧志载:“潭底有窍,潜通城西赤江滩。”又载:“唐贞观中,土人见庞眉五老,笑语岩中,迹之乌有,惟五龙交戏潭中。土人惊怖走,疾风急雨随之,遂以得名。”
   琴泉雅奏
   县城北约13公里丰山琴溪村。池家坳水流经此处,昔时水击石滩有声如琴。清乾隆“王
   注:杨筠松当属杨松筠误书。
  志”载:“池家坳水,城北七十里,石上里广昌分界水,出山涧,流东坑至联坊,历大琴,溪流湍急,滩石崚嶒,绕上坑至琴溪,淙淙琴声,为邑八景之一,曰‘琴泉雅奏’注琴口小江。”道光“朱志”按曰:“此溪原深潭澄澈,近被沙壅,此声不复作矣。”此景消失已久,近代鲜为人知。
   楼盖丹砂
   即今小松乡丈夫嶂仙桃岩。旧志载:“楼盖山,城北三十里,即丈夫嶂。旧传陈邦光家其下。巅簇五石,高丈余,俗呼五雷出洞。顶有岩,曰仙桃岩。石大小不一,类桃者颇多,方平磊磊。中一石肖狮张口而笑,矫其舌。狮之顶一巨人履迹,痕深数寸。(岩)内有石几石镛。《广舆(图)》载:‘杨真人(文逸)炼丹处’。又传宋进士许褒下第,读书于此,亦名读书岩。登顶可见南丰军峰山,又名望军山。”至今山岩犹在,1983年4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通天寨风景区
   通天寨位于县城东南约7公里观下大畲村,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其寨石山高耸,峰峦崔巍。寨上多红岩,仰望如丹霞横空,山水奇特,风光秀丽。主要风景点有:通天岩、净土岩、船舷崖、试剑石、万人坑、仙人犁田、石笋干霄、黄蜂吊薮等。
   通天岩外如两指相箝,内若二掌半合,仰视穹窿通天,可见曦月,人入岩中,凉气沁心。船舷崖下临绝壁,人在崖头如在天际,不敢俯视。崖下石笋冲天而起,与崖相距仅数十丈,可望而不可即。仙人犁田,倾斜石壁数十方丈,如犁耕地,沟垄块垒,形状毕肖。旧志载:“虽雕绘不是过也”。净土岩岩内宽阔,障以窗棂,数道悬泉飞泻而下,人在其间,有出尘入画之感。其他山石亦各逞特异,争奇斗险。
   寨上泉水丰富,水味清甜,取以沏茶,酽冽甘香;取以兑酒,倍加醇馥。
   遍寨多绿树,有参天古松,婆裟翠竹,日间凉风嗖嗖夜来松涛阵阵。寨上产茶叶,名通天茶,名噪远近,历数百年不衰,若冲以寨上泉水,尤觉其味纯正。
   有关通天寨的掌故甚多。旧志载元至正末年,陈友谅所部到此,至今民间尚有“将军桥斩将”等传说。元末战乱,刘元杰曾将石城图书档案藏于净土岩内,得以保全。自宋至近代,多次在此发生战事,至今残墙废垒处处可见。猴子城、万人坑、主簿寨等,都留下了当年战争的古迹。
   寨东北玉盂寺,明万历年间建筑,今列为江西省开放的重点禅院。
   寨上古碑、石刻甚多,尤增风雅。
   通天寨是石城一天然佳境,正如旧志所言:“一泉一石,无不旖奇”。多少年来,游人不绝。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